《六國論》教案
[教學目標]
1、理解作者提出“六國破滅”“弊在賂案”的論題的本意、體會蘇洵明達而深湛的政治見解。
2、理清作者的思路,學習作者始終圍繞中心論點不蔓不枝地展開論述的方法。(例證、對比、分層、引用等論證方法)。
3、掌握重點實詞、虛詞的含義和用法及特殊語法現象,正確譯文。
[課時安排]
2個課時
教學過程設計
第一課時
一.簡介時代背景
1.作者簡介:
蘇洵(1000─1066)字明亮,號老泉,宋朝眉山人。與他兩個兒子蘇軾、蘇轍合稱“三蘇”,成為文學史上著名人物,“唐宋八大家”中他一門就占了三人。朱德老總曾有詩稱贊: “一門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詩賦傳千古,峨嵋共比高”。蘇洵長于散文,善用比喻。他十分關心政治,論文大多針對時政而發,議論鋒利,切中時弊,說服力強,著作有《嘉佑集》。據說蘇洵27歲因應試不中,焚去以前所寫文章,刻苦攻讀,博覽群書,潛心鉆研,終于形成自己文章的風格。由于他下筆頃刻數千言,語言曉暢,雄辯有力,深得歐陽修的賞識。嘉 年間,歐陽修把蘇洵的22篇文章推薦給朝廷,一時名動京師,文人竟相模仿。因此,他命名自己的文集為《嘉佑集》。本文選自《嘉佑集》中的《權書》,原題為《六國》,一般選本改作《六國論》。
2.寫作目的:
本文是為反對北宋王朝用重賂屈服于外族而寫的。當時,契丹( 后稱“遼”我國東北少數民族)、西夏(我國西北少數民族)經常入侵,北宋統治者沿用妥協政策, 向他們納銀輸絹,以求茍安。作者寫這篇文章,論六國滅亡之道,諷諫宋王朝以六國為鑒戒,不為外族“積威之所劫”,要“禮天下之奇才”,上下團結一心,抵御外侮,以維護和鞏固宋王朝的統治。
3.題解:
“六國論”是倒裝省略句,是“論六國滅亡的根本原因”。 “論”是散文的一種文體,以論證為主,要求善于析理,析理愈透愈精,就愈能體現這種文體的特點。
二.預習
側重于字詞,以學生自學自練為主。
(1)讀課文,注意讀音
(2)有些文言句子的詞序,在翻譯時要改變。試譯下面句子,說說如何改變。
①趙嘗五戰于秦。
①趙國曾經五次和秦作戰。“于秦”在原句作補語,譯時可充狀語,放在渭語前。
②其勢弱于秦。
他們的勢力比秦弱小。語序改變同前小題。
三.研習新課
1:研習課文第一段
(1).學生自讀第一段,注意字音
注意下列句中加點字詞的意義和用法。
非兵不利:兵器,名詞
或曰:有的人
六國互喪:交替,一個接一個地。
率賄秦耶:一概,全都,副詞。
蓋失強援:承接上文,表示對原因的解釋,副詞。
(2)句式
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故曰弊在賂秦也。
……….也。 表判斷,固定用法,古文中稱為判斷句。
2:理清思路,引導學生背誦第一自然段
(1) 提問:六國滅亡的原因是什么?作者如何提出論點的?這種方式有何好處?
學生討論,老師點撥
明確:“弊在賄秦”是六國滅亡的原因。
作者排除“兵”“戰”原因,歸結到“賄”字上。
開門見山提出中心論點,總貫全篇。
(2) 提問:明確中心論點后,作者從哪兩個方面加以論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