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教頭風雪山神廟》必修五
〖問題2〗回首看看林沖走過的路,從東岳廟到梁山泊,是什么原因使這樣一個逆來順受的人走上了殺人反抗的路?你可以用一個字概括嗎?
【點撥】“逼”。高俅一步一步逼,逼到野豬林,逼到草料場的火海。林沖則能忍則忍,忍過了東缸廟,忍過了野豬林,退縮到了山神廟里。等他知道再忍便是葬身火海時,他如夢方醒。高俅一伙的步步緊逼,使林沖走投無路,終于走上了反抗斗爭的道路。
〖問題3〗林沖性格的發展變化,所走的道路,對于我們認識當時的社會有什么意義?
【點撥】有兩方面的意義,一是了解當時社會的黑暗、腐敗,二是認識封建社會人民群眾奮起反抗的必然性。第一點,林沖本來是北宋京城80萬禁軍的槍棒教頭,有一定的社會地位,過著比較富裕安定的生活,這就決定了他的妥協性和軟弱性,滿足現狀,缺少反抗精神。像林沖這樣的人尚且無法維持安定生活,不能保障生命安全,那么,廣大勞動人民生活之痛苦不是可想而知了嗎?由此可以看出當時社會的黑暗,朝政的腐敗。第二點,林沖性格的轉變,關鍵是一個“逼”字。林沖當時在東京是保衛京城的八十萬禁軍教頭,有身份,有地位,尚且被逼起來反抗自己的階級。那么在同樣黑暗、腐敗的封建社會里,那些被壓在最底層的百姓是怎么個活法?那么,走投無路,揭竿而起的人又何止林沖一個?當時,封建統治階級肆無忌憚地殘害人民,使人民無法生活。為了活下去,人民群眾才不得不起來反抗斗爭,這就是“官逼民反”。《水滸》的主題就是“逼上梁山”,而林沖所走的道路則是體現這個主題的典型例子,這使我們認識到封建社會被壓迫者走上反抗道路的必然性。
【活動設計4】鑒賞小說的細節描寫。(可引領學生分析一二處,其余讓學生自己分析。)
教師介紹關于細節描寫的知識:細節描寫是文學作品中對人物的言行舉止、心理活動以及對細微事件的情況進行細致具體描寫的一種描寫手法。細致描寫是作品刻畫人物性格、敘述事件發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問題〗找出本文的細節描寫,說說這些細節描寫有什么作用?
【點撥】(1) 寫陸謙富安從李小二店里出來:“次后那兩個低著頭也去了。”這個“低著頭”用在這里令人喝彩叫好!這就說明二人有意不拋頭露面,避免被林沖或熟人認識。行為不軌,必然會低頭過市,表現了人物陰鷙狡詐的性格特征。這些細節描寫推動了故事情節的發展,引出了李小二給林沖報信,林沖尋敵復仇的情節。
(2)林沖要去沽酒來吃,離開草料場時,“將火炭蓋了……把兩扇草場門反拽上鎖了。”(p53⑻⑥)草廳被雪壓倒后,林沖“恐怕火盆內有火炭延燒起來”,便“探半身入去摸時,火盆內火種都被雪水浸滅了”(p54⑽④)這才到山神廟里去安身。兩處提到“火盆”的細節,這不是作者信筆寫來而是獨運匠心的安排,知微顯著,以小見大。就情節而言,蓋上火盆,火種浸滅,是說明草場起火,不是因火盆之故致使自行失火,而是陸謙等人蓄意放火。無此交代,讀者會生疑問;經此輕輕點筆,就讓人不生歧義,明了必是陸謙放火無疑。補此一節,情節就合情合理,嚴密周到,無懈可擊。再就性格而言,林沖一蓋火盆,二尋火種,是說明他的細心、縝密。這一細節完全不會發生在李逵或魯達身上。他管草場,仍然是戰戰兢兢,不敢造次,事事留意,處處小心,他生怕由于自己不慎而釀成大禍,吃罪不小。長期的曲折遭遇,培養了他心細如發的性格特征。這里的兩處火盆細節,就是出色的點染。作者善于提煉富有表現力的細節來揭示情節的合理性和人物性格的豐富性。 (3)林沖進了山神廟,“入得廟門,再把門掩上。旁邊止有一塊大石頭,掇將過來靠了門。”這個細節描寫為下文“用手推門,卻被石頭靠著了”埋下伏筆,陸虞候等人只好站在廟外邊看火邊說話,林沖躲在廟內聽得一清二楚,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完成了性格上的重大轉變。看來,這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