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園春•長沙》
《沁園春·長沙》
教學目標
1.學習毛澤東同志以天下為己任的革命使命感和遠大的抱負。
2.體會宏闊的深秋意境,提高形象思維能力。
3.學習富有表現力的語言,提高朗讀能力。
教學重點
通過朗讀訓練,賞析詩句的表現力。
教學設想
抓住詩的思路,反復朗讀,著重體會富有表現力的語言,進而具體、深入地感受詩的意境,學習詩人的寬廣襟懷和昂揚的革命精神。
教學用具
(計算機輔助教學)課件
[設計意圖:一堂課要完成的任務可以有很多,但只有優化動機設計,才能集中教學目標;只有集中教學目標,才能使每堂課所采用的教學手段達到有效。]
教學過程
一、課前準備
1、歌曲《沁園春·雪》;
2、學生憶誦《沁園春·雪》。
二、導入新課
1、這堂課我們學習毛譯東用“沁園春”作詞牌名的的另一首詞“長沙”。
“沁園春”這個詞牌都分上下兩闋,每闋的句數、字數都有規定,所謂“詞有定闋,闋有定句,句有定字”。從《沁園春·雪》中我們可以感受到毛澤東詩詞豪放的風格、磅礴的氣勢。今天我們將要學習的《沁園春·長沙》會給你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讓我們一起來學習毛澤東主席凝練鏗鏘、極富表現力的語言,同時感受作者青年時代的偉大抱負和革命情懷,領會詩歌深遠優美的意境。
2.介紹詞的知識。
詞,又稱長短句。詞最初稱為“曲詞”或“曲子詞”,是配音樂的。后來逐漸跟音樂分離,成為詩的一種,所以有人把詞稱為“詩余”。詞有詞牌,又稱詞調。詞牌,是詞的格式的名稱。不同的詞牌,其段數、句數、韻律,每句的字數、句式、聲律,都有不同的規定。因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寫詞叫“填詞”,即按照詞牌的格式把詞填進去。今天學習的課文“沁園春”是詞牌名,“長沙”是題目。
[設計意圖:導語有如文章的起筆,常常頗費心機。這里的教學引言,舍棄花哨,不枝不蔓,注重實際,同時也講究藝術,通過比較,溫故知新,鮮明地提示了一條教與學的思路。]
三、背景介紹
這首詞的題目是《長沙》。長沙是毛澤東早年生活學習和從事革命活動的地方。1925年,是北伐戰爭開始的前一年,全國各地工農活動風起云涌,如火如荼。1925年1月,黨的“四大”在上海召開。大會指出,中國民族革命,必須有無產階級參加,并取得領導地位,才能取得勝利。1925年10月,毛澤東從韶山前往廣州主持全國農民運動講習所,途經長沙,重游橘子洲頭,面對絢麗的秋景,回憶往昔的歲月,寫下了這首詞。
[設計意圖:對而今的年輕一代,對現時的出戶機會很少的學生,有必要簡要地交代這首詞的寫作背景,展示橘子洲頭的畫面。]
四、教師朗誦。
《春江花月夜》音樂(配樂朗誦)
[設計意圖:接著朗讀聲起,音樂悠揚,把學生帶進如詩如畫的境界,這是詩體教學的特征,這是當代教學的要求,這是語文教學的規律。]
五、學生朗讀
在朗讀中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礎上抒情朗讀,每讀一次解決一個問題。
1. 初讀:朗讀全詞 ==> 熟悉上、下闋的內容。
2. 二讀:朗讀上闋 ==> 注意字音:霜(shuāng)、自(zì)等,排除方言影響。
3. 三讀:朗讀上闋 ==> 把握層次。
1. 第一層:交代時間、地點、環境。
朗讀提示:用敘述語氣,平和、舒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