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園春•長沙》
2. 第二層:由“看”統領,展示湘江秋景圖。
朗讀提示:想象美的畫面,情緒飽滿,有熱情。
由“看”領起的內容:
遠 望 ==> “萬山紅遍”(高)[群山]
近 望 ==> “漫江碧透”(低)[江水]
仰 視 ==> “鷹擊長空”(高)[長空”]
俯 視 ==> “魚翔淺底”(低)[水面”]
動作之勁 ==> “爭”“擊”“翔”
色彩之濃 ==> “紅”“碧”
數量之多 ==> “萬”“層”“百”
競爭之烈 ==> 紅綠爭輝,船只爭流,鷹魚爭樂
3. 第三層:提出“誰主沉浮”的問題。
無疑而問,從而引起思緒,過渡到下闋。
朗讀提示:語速稍慢,既是思索,又含肯定答案。
1. 四讀:朗讀下闋 ==> 注意讀出感情。
過渡語:上闋寫今日之游、眼前之景,提出問題,引起回憶。
下闋寫昔日之游,憶過去崢嶸,回答上闋提出的問題。
提示:
① “攜來百侶曾游”與上闋“獨立寒秋”形成對比。
② “憶往昔”的“憶”統領:革命青年的戰斗風格和豪情壯志。
朗讀提示:語調高,語氣強,豪情滿懷的。
③ “曾記否”:既是設問,又是回答。
④下闋照應上闋。
2. 五讀:讀全詞 ==> 想象、深入意境,體會全詞氣勢之宏,語言之美。
3. 歸納主題。
主題:本詞通過對長沙秋景的描繪和對青年時代斗爭生活的回憶,抒發出革命青年對國家命運的感慨和以天下為己任,蔑視反動統治者,改造舊中國的豪情壯志。
[設計意圖:朗讀是本堂課的一個重點。進行這種訓練,不只是種教學手段,而且是種教學目的。
處于這堂課突出位置上的讀,要合時地讀,有序地讀,采用不同的形式,起到不同的作用,產生不同而又形成整體的效果,這就要求讀起來不僅抑揚頓挫,更須聲情并茂,讀者神采飛揚,聽者牽腸掛肚,或悠然遐思,或怡然自樂,或潸然淚下。在這點上,設計者的細心構思和執教人的分步操作,是足能體現本人的教學基本功力的。]
六 、欣賞
歌曲《沁園春·長沙》
讓學生隨著音樂畫面進入藝術的境界,感受毛澤東青年時代的偉大抱負和革命情懷。
七、詞的常識
詞,是我國詩歌中的一種特殊文學體裁,起源于兩漢,盛行于宋代。特點是每首詞都有詞調,叫詞牌。例如本詞的詞牌叫“沁園春”,因東漢竇憲仗勢奪取明帝女兒沁水公主的園林,后人作詩以詠其事,因此得名。
詞牌與內容沒有必然的聯系,所以有些詞在詞牌下另有標題或小序,表明主題或寫作緣由。
詞的分類:
按字數分為:
小令→(58字內) 中調→(59-90字) 長調→(91字以上)
按結構分為:
單調→只一片(闋) 雙調→兩片 三疊→三片 四疊→四片
八、課外詞選讀
如夢令·元旦
毛澤東
寧化、清流、歸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風展紅旗如畫。
[設計意圖:中學生學古詩詞不是要求會寫,而是要求會讀!皶x”的涵義是豐富的:理解意思,體會境界,感受思想文化的熏陶和教育。因此,有必要讓學生了解詞的常識,了解詞的意義,了解詞的形象,了解詞的語言,同時適當地拓展課外閱讀面,也選同題目或同詞牌或同作者的一兩首詩詞讓學生見識見識、欣賞欣賞,雖不必說出它的美麗,但能感覺詞的魅力。這樣組織課堂,安排內容,實乃全面提高素質所必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