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屆高考語文第一輪文學常識典故復習13
【魚服困】《說苑•正諫》:“吳王欲從民飲酒,伍子胥諫曰:‘不可,昔白龍下清冷之淵化為魚,漁者豫且射中其目,白龍上訴天帝,天帝曰:“當是之時,若安置而形?”白龍對日:“我下清冷之淵化為魚。”天帝曰:“魚固人之所射也,若是,豫且何罪?”夫白龍,天帝貴畜也;豫且,宋國殘臣也。白龍不化,豫且不射,今棄萬乘之位,而從布衣之士飲酒,臣恐其有豫且之患矣。'王乃止。”o指落難,或運氣不佳而遇到災禍。清趙翼《淮陰釣臺》:“與噲伍憐魚服困,假齊王伏狗烹災。”參見動物部•鱗介“為魚”、器用部•其他“豫且網”。
【魚禍】《太平廣記》卷四六六引漢應劭《風俗通》(佚文):“城門失火,殃及池魚。舊說:池中魚,人姓字也,居宋城門,城門失火,延及其家,仲魚燒死。又云:宋城門失火,人汲取池中水,以沃灌之,池中空竭,魚悉露死。喻惡之滋,并傷良謹也。”o喻指無辜受牽連。宋洪炎《庚戌歲六月四日至洪城悵然傷懷》:“人言城門火,魚禍自靡遺。”另參見動物部•鱗介“池魚”。
【屈平沉湘】《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楚頃襄王立,屈原遭讒毀,謫于江南,“于是懷石遂自投汨羅(湘江支流)以死”。o喻含冤屈死。唐李賀《箜篌引》:“屈平沉沙不足慕,徐衍入海誠為愚。”另參見地理部•水流“沉湘”、人物部•圣賢“沉湘水”、人事部•情感“楚臣悲”。
【劍埋獄底】參見武備部•兵器“豐城龍劍”、動物部•鱗介“未掘雙龍”。唐白居易《得微之到官后書備知通州之事悵然有感因成四章》之四:“劍埋獄底誰深掘,松偃霜中盡冷看。”
【秦穆殺三良】參見動物部•飛禽“黃鳥悲鳴”。東漢王盛《詠史》:“秦穆殺三良,惜哉空爾為。”
【偷金柱】《史記•萬石張叔列傳》附《直不疑傳》:“塞侯直不疑者,南陽人也。為郎,事文帝。其同舍有告歸,誤持同舍郎金去,已而金主覺,妄疑不疑,不疑謝有之,買金償。而告歸者來而歸金,而前郎亡金者大慚,以此稱為長者。文帝稱舉,稍遷至太中大夫。”o喻指蒙受不白之冤。唐劉長卿《按履后歸睦州贈苗待御》:“直氏偷金柱,于家決獄明。”另參見器用部•珍寶“不偷金”、人物部•官吏“同舍子'”。
【梁獄】《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鄒陽者,齊人也。游于梁,與故吳人莊忌夫子、淮陰枚生之徒交。上書而介于羊勝、公孫詭之間。勝等嫉鄒陽,惡之梁孝王。孝王怒,下之吏。將欲殺之。鄒陽客游,以讒見禽,恐死而負累,乃從獄中上書……書奏梁孝王,孝王使人出之,卒為上客。”o喻冤獄、被讒害。唐杜甫《梁獄》:“梁獄書應上,秦臺鏡欲臨。”另參見器用部•日用“獄中書”。
【讒言三及】《戰國策•秦策》:“昔者,曾子處費,費人有與曾子同民族者而殺人,人告曾子母日:‘曾參殺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殺人。'織自若。有頃焉,人又曰:‘曾參殺人。'其母尚織自若也。頃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參殺人。'其母懼,投杼逾墻而走。夫以曾參之賢與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則慈母不能信也。”o喻受讒言誣陷。唐李白《答三十二寒夜獨酌有懷》:“曾參豈是殺人者,讒言三及慈母驚。”另參見倫類部•親眷“投杼”、人事部•情感“投杼疑”、人事部•其他“曾參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