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教頭風雪山神廟》必修五4
描寫風雪的筆墨雖不多,卻是故事發展的重要因素。“風雪”的描寫,推動了情節發展,渲染了濃重氣氛,烘托了人物形象。作者筆下的風雪似乎一直伴隨著林沖由惶惑走向反抗,完成性格上質的變化,而我們也好像和林沖一塊兒置身于風狂雪緊冰冷的天地之中,為他著急,為他擔憂,為他慶賀。魯迅先生在《花邊文學•大雪紛飛》中曾說:“《水滸傳》里的一句‘那雪正下得緊’,就是接近現代的大眾語的說法,比‘大雪紛飛’多兩個字,但那‘神韻’卻好得遠了。”《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中的風雪描寫的確具有“神韻”,它體現了我國古代小說中景物描寫的藝術特色,亦如我國傳統的寫意畫,寥寥數筆,仿佛是信手點染,卻意境深遠,景中有情,并且留下大片天地讓讀者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去聯想,去補充,去發揮。這是我們在閱讀中應該認真體會、反復咀嚼的地方。
二、布置作業
課外選讀《水滸傳》的精彩章節,或閱讀全書。
板書設計
正面描寫 渲染濃重氣氛
風雪 推動情節發展
側面襯托 烘托人物形象
一、施耐庵與《水滸傳》
施耐庵的生平事跡不詳,一般認為是元末明初人。20世紀20年代以來,江蘇興化地區陸續發現一些有關材料,如《施耐庵墓志》《施耐庵傳》等。《墓志》說他生于1296年,死于1370年,曾中進士,在錢塘(今浙江杭州)做過兩年官,與當道不合,棄官回鄉,從事著述。由于材料相互矛盾之處不少,這些材料的真偽問題學術界一直未有定論。
《水滸傳》有多種版本,現存有明代100回本和120回本,還有清代金圣嘆評點的70回本。
二、《水滸傳》的結構和語言(茅盾)
這些各自獨立、自成整體的故事,在結構上有一些共同的特點。大概而言,第一,故事的發展,前后勾聯,一步緊一步,但又疏密相間,搖曳多姿。第二,善于運用變化錯綜的手法,避免平鋪直敘。如楊志的故事。楊志的故事一共只有三回書,一萬五六千字,首尾三大段落:賣刀,得官,失陷生辰綱。在結構上,楊志的故事和林沖的故事是不同的。林沖故事先提出全篇主眼,然后一步緊一步向頂點發展;楊志故事卻是用失意、得志、幻滅這三部曲概括了楊志的求官之夢,從結構上看,高潮在中段。在權貴高俅那里,楊志觸了霉頭,但在另一權貴梁中書那里,楊志卻一開始就受到提拔,似乎可以一帆風順了,但在權貴門下做奴才也并不容易。奴才中間有派別,經常互相傾軋。梁中書用人不專,注定了楊志的幻滅,同時也就注定了黃泥岡上楊志一定要失敗。故事發展的邏輯是這樣的,但小說結構發展的邏輯卻從一連串的一正一反螺旋式地到達頂點。楊志一行人還沒出發,吳用他們已經布好了圈套,這在書中是明寫的;與之對照的,便是楊志的精明的對策。讀者此時急于要知道的,是吳用等對于此十萬貫金珠究竟是“軟取”呢或是“硬取”?如果“軟取”,又怎樣瞞過楊志那精明的眼光?這謎底,直到故事終了時揭曉,結構上的縱橫開合,便是這樣造成的。
……自然,《水滸傳》也還有許多優點值得我們學習。例如人物的對白中常用當時民間的口頭語,因而使得我們如聞其聲;又如動作的描寫,只用很少幾個字,就做到了形象鮮明,活躍在紙上……
(節選自《談〈水滸〉的人物和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