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語文教案 > 高中語文教案 > 高三語文教案 > 巴爾扎克葬詞教案(精選5篇)

巴爾扎克葬詞教案

發布時間:2022-11-06

巴爾扎克葬詞教案(精選5篇)

巴爾扎克葬詞教案 篇1

  一、課文悟讀

  雨果在巴爾扎克葬禮上的致詞,是把自己對同時代的藝術大師發自內心深處的敬意,以及其逝世所引起的無比悲痛和遺憾的情感,用自己對這個世界的獨特的沉思和感受的方式表達出來。

  在這個世界上,最讓人仰慕和懷念的是那些用一生的時間、熱情和生命來表達自己對世界的愛與關懷的人,巴爾扎克就在這樣的人群中達到了從肉體到靈魂的穿越,他知道這個世界以及這個世界上的人類的病態的瘋狂,他解剖了那個時代人的靈魂,同時也為那個時代以至于后代和未來的人呈現了一顆痛苦而又偉大的受難的靈魂。毫無疑問,巴爾扎克是那個時代的精神之王、思想之王。雨果,作為杰出的浪漫主義文學大師,法國文壇的巨匠,他的心與巴爾扎克的心是息息相通的。

  正如魯迅先生所說,對于偉大的心靈來說,地獄之痛苦與天堂之極樂是相通的。

  蓋棺論定。雨果先生在對巴爾扎克的人格作了高度評價后,又分析了巴爾扎克那“比歲月還多”的作品。那些用生命同“現代社會進行肉搏”而寫就的飽滿的深入靈魂的偉大作品《人間喜劇》。

  一個天才的死亡讓人扼腕嘆息。死亡對于每個人都是平等的。死亡使偉大的天才像天空的星星一樣熠熠閃耀。偉大的天才的死亡讓世人看到了人的生命可能有過的如此之大的熱情,生命可能有過的如此之重的苦難與致極的歡樂,生命可能有過的可以永垂不朽的靈魂。

  所以說,雨果以真摯、深刻、充滿哲理與激情的語言表達了一位文學大師對另一位文學大師的理解。這不僅僅是對一位偉大作家、偉大思想家的高度評價與理解,也是雨果本人一生對生命的觀照和對靈魂的理解。正如阿拉貢所說,“我一直把雨果的一生看作一篇龐大的寓言故事,這篇寓言的教育意義也就是生活的教育意義”,“他不停止變化,并不是為了某種利益,而是由于他對于歷史的運行無比地敏感。這就惹起了當時的毀謗,招致迫害與放逐。但是也正因此,雨果博得世界人民的愛戴,博得不可磨滅的榮譽與超國境的光彩”。不僅如此,作為法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詩人,雨果在散文方面也頗有建樹。他的散文表現出了一個富有正義感的偉大作家的胸懷,目光敏銳,激情澎湃,于浪漫主義的情感中蘊涵著現實主義的冷靜。他的大量游記作品,也展現出一個認真、準確、快活和用筆迅速的雨果。本文行文平緩凝重,不事雕琢,與他以往的雄辯夸張、氣勢磅礴的風格不盡相同,但與筆下時時流露出的沉重心情甚是相合。

  所以說不論是巴爾扎克,還是雨果,他們都穿越了時空的隧道,進人了永恒。

  不同于一般葬詞的是,本文不僅評說死者,而且闡述自己的人生觀。雨果認為,像巴爾扎克這樣的“精神統治者”,人民會永遠記住他。他的逝世,“不是黑夜,而是光明”,“不是結束,而是開始”,“不是虛無,而是永恒”。我們看出,整篇葬詞,給讀者的不是壓抑,不是眼淚,不是哀傷,而是悲壯與景仰。

  二、亮點探究

  1.在文章開頭作者為什么說“對我們來說,一切虛構都消失了”?

  探究學習:重點把握“虛構”這個詞。這里可能包含兩層意思,一是巴爾扎克的逝世,表明他創作生命的結束,他不能再給人們創造小說這一“虛構”世界了;二是巴爾扎克的逝世,是一件真實的事情,而不是他在虛構小說。這一句話,雨果沉痛宣告文學大師的逝世,提醒人們直面這一偉大的死亡。

  2.課文第3段中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評價巴爾扎克的作品的?

  探究學習:課文是從三個方面來評價的。第一,整體評價。雨果認為巴爾扎克的作品是“一部有生命的、光亮的、深刻的書”。第二,從反映社會現實角度評價巴爾扎克的作品,認為它是一部歷史。雨果高度評價了巴爾扎克的偉大貢獻這種貢獻超出文學的范圍而進入了思想、歷史和政治領域。高度的評價中,蘊涵著深刻的悼念、無限的敬仰,蘊涵著民族的自豪感和文學的自豪感。第三,從文學角度評價巴爾扎克的作品,認為它是“一部既是觀察又是想象的書”。

  3.為什么說“他的一生是短促的,然而也是飽滿的,作品比歲月還多”?

  探究學習:巴爾扎克利用有限的生命創造出反映漫長歲月的偉大作品。這是客觀評價巴爾扎克的社會作用,因而短促的生命是充實而有意義的。這一句中的“歲月”的用意:作品可以計算,而歲月卻無法計算。這樣行文是雨果對巴爾扎克的獨特評價,更是對巴爾扎克的崇高評價。

  4.全文的思路及感情脈絡是什么?

  探究學習:作品先是對巴爾扎克的逝世表示沉痛的悼念,“舉國哀悼他”,一個天才之死“舉國為之震驚”;進而對巴爾扎克的作品進行整體評價“這里有一切的形式和一切的風格”;又對他的人格和他對社會的價值進行謳歌。由此而產生的情感是悲壯的,對巴爾扎克及社會的研究深刻、透徹,神情無比激越,最后表現出對巴爾扎克無限的景仰。一個睿智的人的神圣使命結束了,因為他經歷人世是為了受苦和凈化,他對法國社會的貢獻,足以使他升入天堂。

  5.課文是如何把與“理”融合在一起的?

  探究學習:這篇葬詞文采華麗,飽含哲理。語言高度濃縮,既詩化又富哲理,充分體現了文學大師的語言才華和思想深度,表達出一種由衷的哀悼、崇敬之情。作品中含蓄深沉、意義深遠的語句比比皆是,有著巨大的容量。比如說:“在我們這樣一個時代里,一個偉人的逝世,不時地使那些疑慮重重受懷疑論折磨的人對宗教產生動搖。”這句話,含蓄地高度評價了巴爾扎克作為“精神統治者”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另外,我們也要看到作者思想的局限篤信宗教。再如“這不是黑夜,而是光明!這不是結束,而是開始!這不是虛無,而是永恒”這句話,一方面表明了作者的生死觀,一方面贊頌了巴爾扎克的精神價值:自己走向永恒,激勵后人前進。

  三、選題設計

  巴爾扎克、莫里哀、盧梭等三位作家的作品風格與中國現代文學中“社會剖析派”的比較。

  研究方法:

  比較文學之比較閱讀法。

  參讀書目:

  (1)《高老頭》。

  (2)《歐也妮·葛朗臺》。

  (3)《偽君子》。

  (4)《恨世者》。

  (5)《無病呻吟》。

  (6)《吝嗇鬼》。

  (7)《懺悔錄》。

  (8)《論科學與藝術》。

  (9)《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

  (10)《社會契約論》。

  (11)《一千八百擔》。

  (12)《樊家鋪》。

  (13)《官官的補晶》。

  (14)《天下太平》。

  (15)《子夜》。

  (16)《農村三部曲》(《春蠶》《秋收》《殘冬》)。

  (17)《林家鋪子》。

  [1]

巴爾扎克葬詞教案 篇2

  教學目的:

  一、學習巴爾扎克和雨果對事業執著追求的精神和他們寬廣的胸懷,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友誼觀。

  二、學習本文不同于一般葬詞的寫作特點,鑒賞里面蘊涵著的作者對巴爾扎克的深切悼念之情。

  三、鑒賞這篇葬詞中高度濃縮、既詩化有哲理化的語言,充分體味它的思想感情。

  教學設想

  學習本文,要以先讓學生整體感知文章內容,然后再通過一些有啟發性的問題使學生加深理解,在此基礎上進行知識拓展,再運用比較閱讀使學生對悼詞中所體現出來的情與理有一個系統的認識。

   第一課時

  教學步驟 :

  一、導語 。(在學生閱讀預習材料的基礎上導入  )

  一代偉人巴爾扎克,是十九世紀法國批判現實主義的杰出作家,他的作品確實無愧“批判”二字,那里面有資產階級社會金錢關系的無情揭露,有對有志青年在黑暗社會中的毀滅的深刻同情,有對貴族在資本主義社會沒落的直觀描畫。巴爾扎克,以他的全部熱情投入創作,投入對社會的關注,甚至他創作完小說中的一個反面人物時情不自禁地對之厲聲痛罵。如今,巴爾扎克已永遠離我們而去,現在就讓我們來學習本文,從雨果先生的評價中緬懷這位偉人吧!

  二、明確目標

  鑒賞文章的情與理,本文是悼詞,有時說理散文,應抓住文體特點,鑒賞時可用兩節課的披文入情的方法進行。

  三、教師(或學生)激情朗讀,學生聽后發表自己的感受,暢所欲言。

  四、學生再讀課文,思考下列問題   ,通過討論加深對文章的理解,落實到對本文情與理的鑒賞。

  1 、一般悼詞,其內容不外乎敘述死者的生平,評價死者的功德,寄托人們的哀思。除此而外,本文還有沒有涉及到別的內容?

  明確:

  從第 10  段開始,作者表達了強烈而獨立的思想意識,即借巴爾扎克之死,來表達自己的生死觀。除此而外,本文也有普通悼詞常見的內容

  2 、全文的基本思路、感情脈絡是怎樣的?

  明確:

  基本思路:悼念——評價——謳歌

  思想感情脈絡:悲壯——激越——景仰

  3 、本文評價巴爾扎克,主要涉及他的哪幾個方面?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明確:

  本文主要從巴爾扎克的人格、作品、成就、影響等方面對他進行評價,表達了對他的哀悼、敬仰、贊頌之情。

  4 、完成課后練習二。

  (答案見教參)

  5 、第 5 段開始說“這就是他在我們中間的工作”,這指代上文的什么內容?

  明確:

  指巴爾扎克用他的作品來揭露現實,批判現實,喚起人們去改造現實。

  6 、第 9 段中說“站在這里的諸位先生,你們心里不羨慕他嗎?”請問,雨果認為人們應該鮮羨慕巴爾扎克什么?

  明確:

  羨慕他的非凡工作,羨慕他的飽滿的人生,羨慕他的偉大而崇高的品格。

  7 、完成課后練習一

   (答案見教參)

  8 、課文前的背景介紹中認為這篇葬詞“感情激越,文采華麗”,能否在文中找到例證?

  明確:例如:第五段第 2 句和第四句;第八段最后一句   ;第十二段第 2 句等。(學生各自朗讀品味)

  9 、這篇葬詞的后三段,作者是如何闡發自己的生死觀的?

  明確:

  后三段雖然還是評價哀悼巴爾扎克,但已帶上自己的感情色彩,那就是作者的生死觀,“死亡是偉大的平等,也是偉大的自由”等,這樣,作者已經由哀悼巴爾扎克上升為一種性的思考。

  五、作業 :

  1 、思考課后練習三,體會本文的哲理性語言。

  2 、閱讀《在左拉葬禮上的演說》,試與本文比較。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

  1 、體會本文的哲理性語言。

  2 、比較閱讀,拓展延伸。

  教學步驟 

  一、師生共同討論思考課后練習三,體會本文的哲理性語言。

  (答案見教參)

  二、比較閱讀,拓展延伸

  師生共同討論,完成下列問題:

  1 、《在左拉葬禮上的演說》(原文附后)篇幅短小,與《巴爾扎克葬詞》相比,少了什么內容?

  明確:少了分析、碰見死者作品的內容。

  2 、《巴爾扎克葬詞》用了大量篇幅分析、評價死者有什么作用?

  明確:

  這一部分內容主要體現在 3 、 4 兩段,第 4 段尤其重要。這樣的評價分析充分表現了巴爾扎克的可貴之處,為后文的再評價做好鋪墊。

  3 、法郎士主要從什么角度對左拉進行評價的?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解答此題要緊密聯系后面的“背景材料”。這篇悼詞主要是高度評價和贊揚了左拉的高貴品質,即具有人的同情心,為了追求真理和正義可以拋掉一切,包括名譽、財富和安全,表達了作者對左拉的高風亮節的贊揚、崇敬之情。

  4 、比較分析兩篇悼詞之中的相關詞句,達到對本文的深入理解。

  ( 1 )我們不要因為他受苦受難而憐憫他。

  ( 2 )他經歷人世是為了受苦和凈化,大家稱他為大丈夫 .

  明確:

  ( 1 )句中說左拉受苦聯系背景可知,他是為真理和正義而受苦,因此,我們絲毫不應采取憐憫的態度,比較可知。( 2 )句中寫巴爾扎克可以指他每天伏案十多個小時,努力創作所受的辛苦,當然也包括別的方面;而“凈化”一詞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凈化自身,而應理解為使社會得到凈化,巴爾扎克與左拉的奮斗理想是有共同之處的,因此他被大家稱為“大丈夫”,受到景仰。

  ( 1 )讓我們嫉妒他!

  ( 2 )站在這里的諸位現實,你們心里不羨慕他嗎?

  明確:

  “嫉妒”貶詞褒用,表達的思想感情與( 2 )句中“羨慕”是有相同之處的,強調“我們”應向巴爾扎克和左拉學習,即使不一定能達到他們的高度,崇敬之情溢于言表。

  三、提供材料,創設情境,作遷移訓練。

  教師有感情地朗讀為魯迅先生送葬的情節。(文字附后)

  教師要求:同學們,魯迅先生早已離我們而去了,然而直至今天,我們還在捧讀他的作品,“聆聽”他的教誨。剛才聽了為魯迅先生送葬的場面描寫,大家一定心潮起伏,難以平靜,下面就讓我們作一個假想,假想你出在當時,參加了當年的送葬隊伍,親身感受了那個動人的場面,而你又聯想到了很多很多,想到先生的作品,想到先生的人格,想到先生憂國憂民的博大胸懷,想到先生荷戟獨彷徨的無奈與悲哀……

  下面,請大家為魯迅先生寫一篇葬詞。

  板書:

  基本思路:悼念——評價——謳歌

  思想感情脈絡:悲壯——激越——景仰

  [1]

巴爾扎克葬詞教案 篇3

  ◆教學目的

   

  1、引導學生鑒賞課文情、理交融的特點,幫助學生正確理解課文中哲理性語句的含義。

   

  2、了解巴爾扎克、雨果的作品風格及他們在法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和影響。

   

  3、學會運用比較閱讀的方法解讀文章。

   

  ◆教學重、難點

   

  1、情和理的融合。

   

  2、含義豐富語句的理解。

   

  ◆教學方法

   

  1、介紹法;2、討論法;3、比較法。

   

  ◆媒體設計

   

  投影儀:1、羅丹博物院巴爾扎克塑像圖片;2、比較閱讀表格;3、巴爾扎克、雨果的介紹性文字。

   

  放音機:配樂導入  語;課文配樂錄音帶。

   

  ◆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語 設計(借助投影打出巴爾扎克塑像圖片,采用配樂導入  語和教師導入  結合的方式)

   

  配樂導入  語內容:

   

  法國巴黎羅丹博物院的庭院內,默默地站立著一位巨人,這就是巴爾扎克塑像,是著名雕塑家羅丹留下的傳神杰作。看著這尊塑像,常常令人想起巴爾扎克這位法蘭西民族最光輝的文學巨匠坎坷的命運,勤奮的一生、剛強的意志、深邃的思想和犀利的筆鋒。他被認為是法國19世紀批判現實主義的杰出代表,馬克思和恩格斯稱贊他的成功是“現實主義的最偉大勝利之一”,認為他是“對現實關系具有深刻理解的作家”。

   

  但是就在他取得巨大成就,還未完成他宏偉的計劃的時候,1850年8月18日,一代文豪巴爾扎克在巴黎與世長辭。

   

  教師導入  :巴黎震驚,法國震驚,舉世震驚,在人們的悲痛中,1850年8月20日,當巴爾扎克的遺體在拉雪茲神甫公墓下葬時,作為巴爾扎克的老朋友,法國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領袖雨果冒雨對公眾發表了悼念演講。

   

  在演講中,他深情地悼念密友,高度評價巴扎克為法國文學做出重要貢獻,充滿哲理地告誡人們巴爾扎克的逝世帶來的不是“黑夜”和“虛無”,而是“光明”和“永恒”。他的這篇演講詞成為研究巴爾扎克的重要文獻,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雨果的這篇講詞——《巴爾扎克葬詞》。

   

  二、解題

   

  廣義的悼詞指向死者表示哀悼、緬懷與敬意的文章。從這個意義上說,葬詞屬于悼詞的范疇。葬詞和悼詞又都是在致喪儀式上的演講稿,因此,它們又都是演講詞。

   

  三、研習課文

   

  1、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①學生聽課文錄音帶,可跟隨輕聲朗讀。

   

  ②學生自讀課文,解決字詞和文學知識的障礙。

   

  ③分析文章結構,理清思路。

   

  采用三分法和四分法來進行結構分析。

   

  三分法:采用悼詞的常規寫作特點來進行分段。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抒寫舉國哀悼巴爾扎克之死;

   

  第二部分(第2~9自然段):全面、高度評價巴爾扎克的功績和社會貢獻;

   

  第三部分(第10~12自然段):充滿哲理地告誡人們巴爾扎克已逝,他的精神永存。

   

  四分法:按照文章表現的感情脈絡來劃分。

   

  第一部分(1~2):直抒胸臆,評價巴爾扎克為思想家、天才、精神統治者;

   

  第二部分(3~5):高度贊賞《人間喜劇》的藝術魅力和社會價值;

   

  第三部分(6~9):深情緬懷死者,告慰死者在天之靈;

   

  第四部分(10~12):寫巴爾扎克逝世的影響,告慰生者化哀為力。

   

  2、具體研習,突出重點

   

  ①要求學生在各個部分畫出能夠體現作者強烈感情的語句。

   

  可提示學生從兩個方面尋找:一是對巴扎克的評價,二是對《人間喜劇》的贊賞。

   

  ②要求學生畫出文章中蘊涵哲理的語句。

   

  ③畫出這些語句后,讓學生思考一下這兩類語句的聯系。

   

  四、課堂小結

   

  全文既有激情,又有哲理,情蘊于理,理緣情發。既有詩意的評價,又有形象的分析;既有沉痛的悼念,又有真誠的溢美。字字句句帶有激情,句句字字耐人尋味。

   

  五、布置作業 

   

  比較《巴爾扎克葬詞》和《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可列表格。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 

   

  總結比較閱讀的內容和方法(內容總結見第一課時作業 部分)。

   

  二、欣賞品味

   

  體味課文中含義豐富的語句。

   

  1、教師給學生提供可以借助的方法:

   

  ①抓住關鍵詞語揣摩語意。

   

  ②采用主干枝葉梳理法,抓主干明題旨,理枝葉明深意。

   

  ③聯系內外語境揣摩,體味含義。

   

  2、完成練習三所給句子,讓學生運用方法去進行體味。

   

  3、補充訓練。

   

  教師補充3個含義豐富的語句,師生共同討論明確含義。

   

  ①“巴爾扎克先生屬于19世紀拿破侖之后的強有力的作家之列,正如17世紀一群顯赫的作家,涌現在黎塞留之后一樣——就像文明發展中,出現了一種規律,促使武力統治者之后出現精神統治者一樣。”

   

  明確:體味這句話的豐富含義,可從兩方面入手。一是用主干枝葉梳理法明確主干部分的核心是:巴爾扎克是一個作家序列的代表者,枝葉部分顯示,這個代表者是當時人們思想、精神的統治者;二是明確破折號的作用,從研究規律來理解句子含義。

   

  ②“他的一生是短促的,然而也是飽滿的,作品比歲月還多。”

   

  明確:巴爾扎克逝世時年僅51歲,他留下的作品卻有91部之多,從這個方面說他的一生是豐富的,“作品比歲月還多”。但這只是表層含義,深層含義是巴爾扎克的生命是短暫的,他的精神和作品將長存于世,留芳萬載。

   

  ③“在我們這樣一個時代里,一個偉人的逝世,不時地使那些疑慮重重受懷疑論折磨的人對宗教產生動搖。”

   

  明確:這句話的理解要結合內外語境來領悟含義。“這樣一個時代”是指法國從七月革命到1850年這一時期。“一個偉人”指巴爾扎克,這句從人們對宗教產生懷疑的角度,寫出巴爾扎克逝世帶來的直接影響。

   

  4、教師用形象性語言總結含義豐富語句的特點。

   

  這些語句是形象化的語言,卻蘊涵著豐富而深刻的哲理;它是詩意的語言,卻洋溢著思辨的光輝;它不像形式邏輯那么嚴密,但又有一定的必然性可循;它不像畫面那直觀,卻能引起舉一反三、由此及彼的豐富聯想。

   

  三、課文總結

   

  這是一篇敘述、抒情、議論相互交錯的葬詞,這是一首情與理融會貫通的“贊美詩”。它絲絲入扣,天衣無縫。全文既回蕩著洶涌澎湃的詩人激情,同時又沉淀著意蘊深遠的哲人之理,深情將把記憶銘刻在人們的心底,而哲理則使生命更具有活力。

   

  四、布置作業 

   

  1、課后練習一、二。

   

  2、欣賞雨果的另一篇著名演講詞《巴黎的自由之樹》,談談它的特點。

   

  3、擴展閱讀:閱讀雨果的名作《悲慘世界》和巴爾扎克代表作之一的《歐也妮?葛朗臺》。

  [1]

巴爾扎克葬詞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基礎知識目標:理解本文豐富的思想。 

  思想教育目標:理解文章的內在情感 

  能力培養目標:闡釋文中含義深刻的語句,進一步體會作者深刻的思想境界。 

  教學重點:散文的欣賞。 

  教學難點 :作者獨特的表達;提高賞析能力,了解多流派的散文風格特點。 

  教學方法:閱讀課。 

  教具使用:相關課件PowerPoint格式。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檢查背誦《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揚州慢》 

  二、《巴爾扎克葬詞》 

  一、寫作背景及其雨果和巴爾扎克簡介 

  1、 寫作背景 

  巴爾扎克和雨果是歐洲現實主義文學和浪漫主義文學兩座并峙的高峰。他們生活在同一時

  代、同一城市,對文學的執著和共同擁有的崇高聲望,使這兩位文學大師交往甚密并成為朋

  友。可是,在他們年輕的時候,也曾經有過一段不愉快的故事。那是1830年,雨果抨擊獨裁

  專制的浪漫主義杰作《歐拉尼》在巴黎上演,此劇以其思想內容的深刻和藝術的精湛而受到

  大多數觀眾的歡迎,但巴爾扎克當時并沒有真正認清它的價值,反而撰文對此劇進行嚴厲的

  批評。最讓雨果接受不了的是,巴爾扎克認為他在劇本創作方面缺少才華,“除了偶爾的機

  會,維克多·雨果先生的筆永遠也遇不到一絲自然的線條”。巴爾扎克的尖刻批評,自然使

  雨果感到惱火。但盡管這樣,雨果并沒有因此耿耿于懷,后來還是與巴爾扎克重歸于好。

  1849年2月,巴爾扎克染上了心臟肥大癥,雨果有一次在街上遇見了巴爾扎克,巴爾扎克向

  他訴說了自己的病情,雨果表示慰問;1850年7月,雨果去巴爾扎克寓所看望;1850年8月17

  日,當雨果得知巴爾扎克病情惡化的消息之后,于當天夜里又一次來到他的病榻前,兩人進

  行了交談。這時的巴爾扎克還滿懷希望,認為自己還能復元。可雨果已有了不祥的預感,他

  于當天深夜回到家中,對在自己家中等候的幾位朋友說,歐洲將失去一位偉才。果然,巴爾

  扎克的生命在當天夜里十點半結束了,終年51歲。巴爾扎克的逝世,使整個法國陷入悲痛之

  中。作為巴爾扎克的老朋友,雨果自然也悲痛萬分。他是一個感情十分豐富的人,人類的生

  與死、善與惡,世間的美與丑、真與假,無不在他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記,引發他豐富的聯

  想。他痛悼一代偉人巴爾扎克的永不復生,為巴爾扎克在并不長壽的生命中的巨大創造而驕

  傲,同時他也思考人活著的意義、死后的榮辱等問題。8月20日,天氣陰晦,細雨霏霏,巴

  爾扎克葬禮在拉雪茲公墓舉行,雨果在太陽西沉的時候,面對前來送葬的法國公眾,發表這

  篇著名的演說。 

  2、巴爾扎克(1799—1850),法國小說家。自幼上寄宿學校。1814年隨家至巴黎,在幾所私

  立寄宿學校讀書。1816—1819年學習法律,并在律師事務所見習。隨后決定從事寫作,住進

  貧民區的閣樓。第一部作品悲劇《克倫威爾》未獲成功,后改寫小說也未引起注意,遂做出

  版商,經營印刷廠和鑄字廠,均以賠本告終,負債累累。1828年決定重事寫作。第二年發表

  小說《朱安黨人》和《婚姻生理學》,贏得一些聲譽。《驢皮記》(1831)的出版使他名聲大

  震,于是他決定創作宏偉的《人間喜劇》。1848年擬定的“人間喜劇總目”包括“風俗研

  究”“哲理研究”和“分析研究”三大部分,其中“風俗研究”又分為“私人生活場景”

  “外省生活場景”“巴黎生活場景”“政治生活場景”“軍隊生活場景”“鄉村生活場

  景”。從1829至1848年,他勤奮寫作,每日伏案十多小時,努力完成這一龐大計劃,最終寫

  出91部小說。“私人生活場景”計劃中的32部有4部只擬了提綱,完成的28部中包括《高老

  頭》(1834)《高布塞克》(1830)《夏倍上校》(1830)《玩滾球布店》(1830)等。“外省生活

  場景”計劃中的17部有6部未完成,發表的11部包括《歐也妮·葛朗臺》(1833)《幽谷百

  合》(1835)《幻滅》(1837—1843)等。“巴黎生活場景”計劃20部,完成的14部中有《塞沙

  ·皮羅多興衰記》(1837)《紐沁根銀行》(1838)《娼妓盛衰記》(1838)等。“政治生活場

  景”計劃8部,完成《阿爾西的議員》(1847)等4部。“軍隊生活場景”計劃的32部中只有

  《朱安黨人》等兩部發表。“鄉村生活場景”5部中完成《農民》(1844)等3部。“哲理研

  究”計劃27部,發表《驢皮記》(1831)等22部。“分析研究”計劃5部,只完成《婚姻生理

  學》1部。另外,《貝姨》(1846)《邦斯舅舅》(1847)等6部未在“總目”的137部之內。

  《高老頭》是《人間喜劇》中最杰出的一部。高立歐老頭出身寒微,在大革命中因做糧食承

  包商而發財。他十分疼愛兩個女兒,讓她們過著奢華的生活,并以巨額陪嫁使她們一個成為

  雷斯多伯爵夫人,一個成為銀行家紐沁根夫人。但高老頭卻被女兒趕到伏蓋公寓,過著寒酸

  的生活。兩個女兒揮金如土,仍不斷競相向父親要錢。當高老頭被吸干最后一滴血而病死公

  寓閣樓時,兩個女兒正為在鮑賽昂夫人的舞會上大出風頭而得意。鮑賽昂夫人是蒲高涅王室

  最后一個女兒,是巴黎最體面的貴婦,但最后敗給一個資產階級暴發戶的小姐而被情人拋

  棄,只好離開巴黎隱退。巴爾扎克在政治上擁護王室,屬保皇黨,但創作中真實地反映社會

  生活,描寫了貴族階級的注定滅亡,揭露了資產階級的貪婪、掠奪和一切建立在金錢基礎上

  的社會關系。《人間喜劇》有“社會百科全書”之譽。巴爾扎克注重具體、詳盡的環境描寫

  和細節描寫,善于通過人物的言行揭示人物的靈魂。《人間喜劇》塑造了兩千四百多個人

  物,一個人物往往在多部小說中出現。 

  3、雨果(1802—1885),法國作家。從小愛好文學,崇拜浪漫主義作家夏多布里昂。1819年

  與長兄合辦“保守文藝雙周刊”。1822年出版《頌詩集》,獲路易十八的年金賞賜。后又出

  版詩集《新頌歌集》(1824)《頌詩與長歌》(1826)。1823年發表第一部小說《冰島魔王》,

  之后又發表了描寫18世紀末圣多曼格島黑人暴動的小說《布格·雅爾加》(1826)。1827年在

  劇本《克倫威爾》的序言中猛烈抨擊古典主義,這篇序言被看成浪漫主義運動的宣言。1830

  年上演的劇本《歐拉尼》一反古典戲劇的戒律,打破悲、喜劇的界限,采用大量奇情劇手

  法,被稱為劃時代作品。1831年發表長篇小說《巴黎圣母院》,以15世紀的巴黎為背景,寫

  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企圖占有吉卜賽女郎愛斯梅拉爾達而加害于她,后被敲鐘人加西莫

  多推下樓摔死,最后奇丑的卡西莫多和美麗的愛斯梅拉爾達死后在一起的浪漫故事,充滿人

  道主義精神。小說《悲慘世界》(1862)寫窮苦工人讓·華爾強因偷了一塊面包坐牢19年,出

  獄后化名冉·阿讓,在一位神甫的引導下棄惡從善。它反映了社會的不公正和貧苦人民的悲

  慘,主張以仁愛戰勝邪惡,從而改造社會。小說《海上勞工》(1866)寫漁人吉利亞特發現未

  婚妻愛上一位青年牧師后自溺的故事。《九三年》(1874)寫共和國軍隊司令官郭文放走從大

  火中救出三個小孩的叛亂頭子郎德納克侯爵的故事,小說的主題是“在絕對正確的革命之

  上,有一個絕對正確的人道主義”。其他重要作品還有,詩《東方吟》《秋葉集》《黃昏之

  歌》《靜觀集》《歷代傳說》等,劇本《逍遙王》《瑪麗蓉·德洛麥》《呂克萊斯·波爾

  吉》《瑪麗·都鐸爾》《昂杰羅》《衛戍官》《呂伊·布拉斯》等,小說《一個死囚的末

  日》《笑面人》等。另外,他還寫有《文學與哲學雜論》《論莎士比亞》《行動與言論》

  《見聞偶記》等。 

  二、鑒賞要點:葬詞詩化語言的魅力 

  1. 背景簡介: 

  1850年8月17日,巴爾扎克死去了。只有51歲就死去了。他的死,使整個法國陷入悲痛之

  中。作為巴爾扎克的老朋友,雨果自然也悲痛萬分。他是個極富浪漫氣質,感情豐富而又充

  滿睿智的人。面對巴爾扎克的死,他的對人類生與死、善與惡,世間的美與丑、真與偽無不

  被激活,使他產生豐富的聯想。他痛悼一代偉大的永不復生,為巴爾扎克在并不長壽的生命

  中的巨大創造力而驕傲,由此,他也思考活著的意義,死后的榮辱等等。8月20日,據說是

  個天氣陰晦,細雨霏霏的下午,雨果在巴爾扎克的葬禮上,發表了這篇著名的演講。 

  2. 主旨 

  深切悼念巴爾扎克的逝世,這是葬詞的特點;高度評價巴爾扎克的偉大貢獻,這是可與

  之比肩的作者的責任;預言巴爾扎克逝世的偉大意義和深遠影響,這是作者的高矚遠瞻;表

  達作者積極的生死觀,則是作者深刻的感悟。 

  3. 行文思路 

  作者的悲切、激越、景仰的情感變化為線索,表現對逝者的悼念、評價、謳歌。 

  4. 鑒賞示例 

  (1)原文:《與〈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的比較》 

  ①相同點:從文體看,都是悼詞,而又具有演講辭的某些特點;從內容看,都表達了沉

  痛悼念之情,對死者的偉大貢獻,作出了崇高評價和熱情的贊頌,對他們的逝世造成的巨大

  損失和深遠影響,作了深刻的闡發;從表達方法看,都以議論為主,而又與敘述、抒情完美

  結合,且都用了諱飾等修辭方法。(淺析:尋找相同點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理解鑒賞對象

  的過程) 

  ②不同點:《巴爾扎克葬詞》除具備一般悼詞的特點之外,還闡述了演講者的生死觀,打上

  了鮮明的個人印記;而《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結構嚴謹,層層深入,過渡銜接緊密,顯示

  了強大的邏輯力量,而《巴爾扎克葬詞》一文,則更富于散文特點,如大河奔流,飽含著哲

  理的思考;《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情調樸實、冷靜、深沉,而《葬詞》則華美、悲壯、激

  越,一篇以理智啟人,一篇以感情動人。(淺析:分析不同點,則已是對文章的直接欣賞

  了) 

  (淺析:同類文章比較,是欣賞常用的方法。這種方法的運用關鍵在于尋找比點,包括

  同點和異點。比點的選則,可就內容、主旨、表現方法,背景等方面進行。應注意的是,比

  較中切不可牽強附會,如例文中的為求形式之美而生出“一篇以理智啟人,一篇以感情動

  人”的昏話來) 

  思考題:僅就《巴爾扎克葬詞》,你能談談對作者雨果的認識嗎?(提示:什么樣的人

  才配給巴爾扎克的葬禮致辭?雨果具備這條件嗎?文章中哪些地方證明了這一點。) 

  (2)細細品味詩化的,哲理性的語言。 

  這篇悼詞文采華麗、飽含哲理,語言高度濃縮,既詩化又哲理化,充分體現了語言大

  師雨果的文學語言才華和思想深度。作品中含蓄深沉,意義深遠的句子比比皆是,有關巨大

  的容量,應該細細品味。 

  請找出這些句子,然后細細品味,反復解讀。 

  1、教師有表情地范讀課文,令學生產生情感共鳴。 

  ①在聽老師的朗讀過程中,什么地方使你感情激動?(如第八段、第十段或最后一段) 

  ②文章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和深邃的哲理? 

  思想感情:悲壯、激越和無限景仰之情。深邃哲理:生死觀——“死亡是偉大的平等,也是

  偉大的自由”“這不是黑夜,而是光明!這不是結束,而是開始!這不是虛無,而是永恒!” 

  2、把握文章脈絡,理清作者思路。 

  ①全文分幾部分?概括各部分要點。 

  除文章開頭的稱呼外,全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1—2段),總結巴爾扎克的偉大,表達哀

  悼之情。第二部分(3—9段),具體評述巴爾扎克的人格、作品、成就和影響。第三部分(10

  段到最后),闡述作者的生死觀,預言巴爾扎克逝世的深遠意義。 

  ②全文基本思路、感情脈絡是怎樣的? 

  基本思路是:悼念→評價→謳歌 

  思想感情脈絡是:悲壯→激越→景仰 

  3、簡析文章內容,理解文章主題思想。 

  ①文章對巴爾扎克是從哪幾方面評價的? 

  人格、作品、成就和影響四個方面。 

  ②主題思想討論 

  這是一篇文藝性很強的散文體演說稿,也是一篇優美的抒情散文。面對巴爾扎克的死亡,演

  說者沒有用低沉的語調,也沒有用哀傷的言辭,去述說死者的生平和病逝,而是用高亢的語

  調、詩化和哲理性的語言,評述了巴爾扎克的偉大貢獻,表達了對死者的無盡悼念之情,言

  之切切,令人感動。這篇演說稿不同于一般葬詞的是,它不僅評說死者,而且闡述自己的觀

  點。在評論巴爾扎克的同時,也帶上自己的想法,那就是作者的生死觀。雨果認為,像巴爾

  扎克這樣的“精神統治者”,人民會永遠記住他;他的逝世,“不是黑夜,而是光明”,

  “不是結束,而是開始”,“不是虛無,而是永恒”。整篇演說稿,給讀者的不是壓抑,不

  是眼淚,不是哀傷,而是悲壯、沉痛化成的巨大力量。 

  總括全文,這篇散文的主題,可以表述為:深切悼念巴爾扎克的逝世,高度評價巴爾扎克的

  偉大貢獻,預言巴爾扎克逝世的偉大意義和深遠影響,表達作者積極的生死觀。 

  4、指出文章寫作特色。 

  (1)出色的辯證法。 

  (2)詩化的、哲理性的語言 

  5、揣摩文中重要語句的深層含義。 

  (1)對我們來說,一切虛構都消失了。 

  重點把握“虛構”這個詞。這里可能包含兩層意思,一是巴爾扎克的逝世,表明他創作生命

  的結束,他不能再給人們創造小說這一“虛構”世界了;二是巴爾扎克的逝世,是一件真實

  的事情,而不是他在虛構小說。這一句話,雨果沉痛宣告文學大師的逝世,提醒人們直面這

  一偉大的死亡。 

  (2)就像文明發展中,出現了一種規律,促使武力統治者之后出現精神統治者一樣。 

  這句話表面是在揭示社會發展中的一個規律,即每一大變動時代先出現武力統治者,然后才

  出現精神統治者。實際上作者在這里是贊譽巴爾扎克,把他看成一個比武力統治者更偉大的

  精神統治者。這印證了本段開頭一句話的意思,巴爾扎克作為精神統治者,他不僅屬于這一

  時代,而且屬于千秋萬代。 

  (3)一部了不起的書,他題作“喜劇”,其實就是題作“歷史”也沒有什么…… 

  雨果把巴爾扎克的《人間喜劇》看作一部書,并比喻成一部歷史著作。雨果在這里高度評價

  《人間喜劇》的現實主義精神,把它看作一部濃縮的歷史,使人們從中看出“整個現代文明

  的走向”,看出作者給人們揭示的“現實”。這是巴爾扎克研究中第一次提出的獨創性見

  解,它啟發了恩格斯對巴爾扎克的評論。恩格斯在《致瑪·哈克奈斯》的信中說:“巴爾扎

  克……在《人間喜劇》里給我們提供了一部法國‘社會’特別是巴黎‘上流社會’的卓越的

  現實主義歷史……在這幅中心圖畫的四周,他匯集了法國社會的全部歷史……”可見雨果這

  句話是在高度評價巴爾扎克作品的現實主義精神的。 

  (4)他的一生是短促的,然而也是飽滿的,作品比歲月還多。 

  這是詩化的語言。先要注意作者拿“短促”與“飽滿”對比,意為巴爾扎克生命不長,作品

  卻多;再要注意“飽滿”一詞,它意接前句,意為巴爾扎克一生是飽滿的,不是空虛的,這

  樣的評價就更為形象,表明巴爾扎克的生命和生活是充實的,他做的大量工作對人類是有益

  的;最后注意“作品比歲月還多”這句話,“作品”與“歲月”相比,出人意料,作品可以

  計算,歲月如何計算?以“天”計?以“年”計?這樣行文是對巴爾扎克的獨特評價,更是對

  巴爾扎克的崇高評價。 

  (5)在我們這樣一個時代里,一個偉人的逝世,不時地使那些疑慮重重受懷疑論折磨的人

  對宗教產生動搖。 

  在雨果生活的時代里,有數不清的黑暗與罪惡,也因此有數不清的對現實不滿的人們;而偉

  人的逝世,將進一步警醒和啟迪進步的人們,使他們對現存世界的一切產生懷疑和動搖。這

  句話包含對巴爾扎克的贊譽,意為巴爾扎克以其高尚的人格和偉大的作品,喚醒了一批

  人。 

  (6)上天在讓人們面對崇高的奧秘,并對死亡加以思考的時候,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死亡

  是偉大的平等,也是偉大的自由。 

  面對巴爾扎克這樣的偉人的辭世,雨果在這里感慨萬千,不由思考生與死這樣重大而沉重的

  主題。他認為在死亡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人人也是自由的,巴爾扎克的逝世,觸動了許多

  人去思索生死問題,把巴爾扎克當坐標,思考活著的真義。 

  (7)這不是黑夜,而是光明!這不是結束,而是開始!這不是虛無,而是永恒! 

  作者用排比句,語調鏗鏘,激昂慷慨地指出巴爾扎克逝世的深遠影響。巴爾扎克逝世固然讓

  人悲哀,使人們覺得似乎是黑夜的來臨,某種無言的結束,一切似乎消失,但它給人們更多

  的是悲痛之后的無窮力量,它預示著光明的到來,代表了一個新時代的開始,象征著一種永

  恒。雨果在這里以詩人的激情,給巴爾扎克作出這樣的評價,實在比“永垂不朽”的話具

  體、生動得多。也體現了一種偉大的辯證法。 

  作業 :1.熟讀全文; 

  2.完成3+X、質監中本課內容練習。 

  3.預習下一篇。 

  [1]

巴爾扎克葬詞教案 篇5

  江蘇省金湖中學 梁萬年

  課文注釋補充:

  顯赫hè:(權勢等)盛大。

  泯mǐn滅miè:(形跡、印象等)消滅。

  芥jiè蒂dì:比喻很輕的嫌疑或不快。

  睿ruì智:英明而有遠見。睿,看得很遠。

  鞭辟pì入里:形容能透徹說明問題,深中要害。

  名列前茅:古代行軍有人拿著茅草當旗子走在隊伍的前面,作為報警的信號,故稱“前茅”。現比喻名詞列在前面。

  泰然自若:形容鎮定,毫不在意的樣子。文中形容巴爾扎克對當時社會理解認識的清醒和坦然。

  憤世嫉jí俗:對不合理的社會和習俗表示憤恨和憎惡。文中指盧梭對現代文明的抨擊。

  游刃有余:原指廚師宰牛技術嫻熟,后比喻工作熟練,有實際經驗,解決問題毫不費事。

  鼎鼎大名:形容名聲很大。鼎鼎,盛大的樣子。

  文章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和深邃的哲理?

  思想感情:悲壯、激越和無限景仰之情。

  深邃哲理:死亡是偉大的平等,也是偉大的自由。這不是黑夜,而是光明!這不是結束,而是開始!這不是虛無,而是永恒!

  全文基本思路:悼念——評價——謳歌

  文章對巴爾扎克是從哪些方面評價的?

  人格:解剖靈魂、批判現實、作家哲學家思想家詩人天才

  作品:有生命的光亮的書、歷史書、觀察和想像的書

  成就:著名作家、雄偉紀念碑、精神統治者

  影響:舉國哀悼、眾目仰望、永垂不朽

  揣摩句子的含義:

  1、對我們來說,一切虛構都消失了。

  2、就像文明發展中,出現了一種規律,促使武力統治者之后出現精神統治者一樣。

  3、一部了不起的書,他題作“喜劇”,其實就是題作“歷史”也沒有什么。

  4、他的一生是短促的,然而也是飽滿的,作品比歲月還多。

  5、偉人們為自己建造了底座,未來負起安放雕像的責任。

  6、死亡是偉大的平等,也是偉大的自由。

  7、這不是黑夜,而是光明!這不是結束,而是開始!這不是虛無,而是永恒!

  作者郵箱:

  [1]

巴爾扎克葬詞教案(精選5篇) 相關內容:
  • 《巴爾扎克葬詞》教案

    ◆教學目的 1、引導學生鑒賞課文情、理交融的特點,幫助學生正確理解課文中哲理性語句的含義。 2、了解巴爾扎克、雨果的作品風格及他們在法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和影響。 3、學會運用比較閱讀的方法解讀文章。...

  • 巴爾扎克葬詞教案

    教學目的:一、學習巴爾扎克和雨果對事業執著追求的精神和他們寬廣的胸懷,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友誼觀。二、學習本文不同于一般葬詞的寫作特點,鑒賞里面蘊涵著的作者對巴爾扎克的深切悼念之情。...

  • 巴爾扎克葬詞教案

    教學目標:1.基礎知識目標:理解本文豐富的思想。 思想教育目標:理解文章的內在情感 能力培養目標:闡釋文中含義深刻的語句,進一步體會作者深刻的思想境界。 教學重點:散文的欣賞。...

  • 巴爾扎克葬詞教案

    一、課文悟讀雨果在巴爾扎克葬禮上的致詞,是把自己對同時代的藝術大師發自內心深處的敬意,以及其逝世所引起的無比悲痛和遺憾的情感,用自己對這個世界的獨特的沉思和感受的方式表達出來。...

  • 巴爾扎克葬詞(網友來稿)教案

    江蘇省金湖中學 梁萬年課文注釋補充:顯赫hè:(權勢等)盛大。泯mǐn滅miè:(形跡、印象等)消滅。芥jiè蒂dì:比喻很輕的嫌疑或不快。睿ruì智:英明而有遠見。睿,看得很遠。鞭辟pì入里:形容能透徹說明問題,深中要害。...

  • 《雨霖鈴》教案|教案(精選16篇)

    江蘇省金湖中學 蓋之勤教學目標:1、欣賞本詞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虛實結合的藝術特色。2、積累古人用來描寫離情別緒的詩歌意象。3、體會宋詞婉約的風格。教學重點:教學目標1。課時安排:一課時。教學過程;一、導入。...

  • 故都的秋|教案(精選16篇)

    (本文系作者參加重慶市優質課大賽的預賽和決賽的教案 )學習目標 品味語言 體味情景 教學時數 一教時 教學過程 ●導入: 引用古語“女傷春,士悲秋”和毛澤東、杜甫、馬致遠的詩句說明中國文人有悲秋情結。...

  • 觸龍說趙太后|教案(通用6篇)

    教學目標1.領會“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的積極意義。2.體會本文高超、雄辯的諷諫技巧。3.理解和歸納重點詞語的意義和用法。4.背誦課文。5.培養學生根據語境推斷文言實詞詞義的能力。...

  • 《六國論》教學設計|教案(精選13篇)

    【教學目標設計】 【教材分析】 《六國論》是高中語文第三冊第五單元課文,是高二第一篇文言文。新教材非常重視古代經典詩文的閱讀積累,全套教材編排的古代詩文作品,約占課文總數的40%,高一高二上學期文言文按時代編排,本單元為宋代散...

  • 高三語文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地视频在线观看免费高清 | 久久国产精品免费观看 | www久久久久久久 | 亚洲午夜久久久久 | 欧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 | 免费国产无码久久久 | 欧美激情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 91夫妻在线 | 琪琪午夜成人理论福利片美容院 | 久久久国产免费 | 国产精品久久中文字幕 | 日本乱人伦aⅴ精品潮喷 | 污污的网站免费观看 | 日韩黄页网站 | 国产麻豆剧果冻传媒 | 亚洲一区二区自拍偷拍 | 含羞草久久爱69一区 | 人妻熟妇乱又伦精品视频中文字幕 | 四虎WWW成人影院观看 | 欧洲熟妇色XXXX欧美老妇老头多毛 | AV狠狠色丁香婷婷综合久久 | 免费日韩av网站 | 未亡人人妻一区三区三区 | 哪个网站可以看av | 成人性免费视频 | 国产精品视频★ | 伊人国产在线 | 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久久 | 诱惑网综合 | 亚洲大尺度无码无码专线一区 | 日本高清毛片中文视频 | 女人内谢aaaa免费视频 | 全部免费毛片在线播放网站 | 国产69精品亚洲性片 | 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不卡 | 国产综合精品久久久久成人 | 免费无码不卡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超高清大胆极品人体美女 | 网站av免费 | 一边添奶一边添P好爽视频 AV无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 91免费观看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