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首( )》教學設計(通用19篇)
《 兩首( )》教學設計 篇1
24.《詩經》兩首
課型:講讀 主備人:施分明 審核:
課時:兩課時 上課時間:
補充材料: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在我國的文學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本節課我們將要學習的《關雎》和《蒹葭》兩首詩都是詩經的名篇,兩首詩在主題內容上是相似的,情感基調是相近的,同時在藝術手法方面也都運用了重章疊唱和賦比興的方式!
見于以上兩首詩教多的共同性,本節課,我采用了比較閱讀的方法進行教學,引導同學們在反復朗誦中去把握詩歌的優美的意境和古人的質樸、健康的愛情觀;同時,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在比較兩首詩過程中,進一步了解詩的內容及其藝術方法,提高學生的欣賞能力,并從中得到相應的情感價值觀方面的教育,真正達到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教學效果。
學習目標:
1、反復朗讀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學會把握詩的節奏與語感;
2、采用比較閱讀鑒賞的方式,對兩首詩進行解讀。
3、正確的認識古代勞動人民對美好愛情的追求和向往;
學習重點:
1、運用比較朗讀的方式,對文本進行賞析;
2、品味詩的語言,體會詩歌的意境美、節奏美。
學習難點:品味詩歌的語言,準確把握詩中人物的情感!
第一課時 自主學習
學習檢測:
1、《詩經》是我國第 部詩歌總集。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約五百年間的作品!对娊洝 通稱為《詩》或《詩三百》,宋代儒家把它奉為經典,才稱《詩經》!对娊洝饭 篇。分為“ ”“ ”三部分。
2、給加點字注音!
雎鳩( ) 窈窕( ) 荇( )菜
寤寐( ) 溯回 ( ) 晞( )
躋( ) 沚( ) 俟( )
第二課時 合作探究
一、初讀,感受詩的音樂美!
1.第一個環節通過初讀詩文,初步感受詩的音樂美。要朗讀好詩文,要注意讀好它的節奏。要讀出詩歌的音樂美,除了詩歌朗讀的一般要求外,尤其要讀出她的生氣,讀出她的音樂美!
2.下面,請同學們認真看書,聽老師朗讀課文。大家拿好筆,在你不認識的字下面作標記,第二個要求就是請同學們注意這首詩的韻腳,也就是詩中押韻的字!
3.學生試讀。
二、再讀,感受是的繪畫美
1.為了更深入地理解詩人的思想感情,我們現在一起進入第二環節的學習。再讀詩歌,想象詩歌的繪畫美。唐朝詩人王維不僅是一個著名詩人,而且是一位出色的畫家。蘇軾曾這樣評價她的作品:“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薄
2.教師描繪畫面,讓學生感受畫面之美。(也可以讓學生描述)
《關雎》:清清的河水,水波蕩漾。水中有座芳草萋萋的沙洲,沙洲上成雙成對的雎鳩鳥正伸長脖頸一唱一和地關關鳴叫。河的兩岸長滿了蔥綠的荇菜,隨著微風參差搖擺。有一個文靜美麗的姑娘在河邊采摘荇菜。這時,一位青年男子來到了河邊,他聽著雎鳩鳥和鳴,看著美麗的姑娘,不由得向往這美麗賢淑的好姑娘能夠成為自己的配偶,愛慕之情油然而生。想盡辦法去接近她,日思夜想想得到她的愛情,可美麗的姑娘卻拒絕了他的追求。但姑娘美好的形象還是在他的腦海里反復出現,使他茶飯不思,寢食難安,長夜漫漫難以入睡。情到極處必生幻。朦朧中男子和自己心上人終于相會了,他彈琴鼓瑟,和姑娘親密相愛,結為永世之好!
《蒹葭》:金秋之季,拂曉之時,蘆花泛白,清露為霜,瑟瑟秋風,葦叢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煙波萬頃,空中霧靄迷蒙,彎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日。此時,一位癡情的戀者,躑躅水畔,他熱烈而急切地追尋著心上的戀人。那戀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耙寥恕笨赏豢杉,于是他徘徊往復,心醉神迷,內心痛苦,不可言狀。
三、探究與研討。
1.《關雎》一詩中寫“關關雎鳩,在河之洲”有什么作用?
答:
2.《蒹葭》共有三章,每一章都一會寫道“溯洄從之”,一會兒又“溯游從之”,你是否覺得重復羅嗦?
答:
四、課堂小結
《詩經》是人類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頭清水,開闊、豐盈、簡單、潔凈。這源泉處的草木,也跟淳樸的先民及其歌聲一樣簡樸優美。從詩經中走出的女子裊裊娜娜、款款盈盈游歷在平原秀野風和日麗中。癡情的少年千回百轉,卻找不到她的岸。讓我們干干凈凈與素心相通.吟誦這優美的文字,傳唱這古老的歌謠!
課后反思:
!
《 兩首( )》教學設計 篇2
“學程導航”課時教學計劃 施教時期 年 月 日
教學內容4.古詩兩首
共幾課時2/1
課型講讀
第幾課時
教
學
目
標1.理解詩句意思,感受春天美好的景色,體會作者對春天的贊美之情。
2.運用多媒體,培養學生的理解、想象、作畫、寫作能力。
3.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
教
學
重
難
點理解詩句,了解古詩所描寫的景物,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
學
資
源《春江花月夜》磁帶、課文插圖
預
習
設
計1.搜集描寫春天的古詩。2.誦讀古詩,圈出不理解的字詞,并通過查閱工具書等途徑去解決。3.閱讀《一課一練》知識窗。
學 程 預 設
導 學 策 略
調整與反思【板塊一】學生背誦古詩、讀詩題、觀察課本插圖【板塊一】激發興趣,精講引思。(3分鐘)1.古詩是我國古代文化的瑰寶,它以簡明的語言、和諧的音韻反映了炎黃子孫的智慧,歌頌了祖國山川田園之美,贊揚了英勇將士的愛國精神,表達了人與人之間的美好情感。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非常具有【板塊二】學習古詩(一)1.指名讀古詩。(糾正字音)2.復習古詩學法。我們以前學習古詩采用了什么方法呢?【學習單1】1.進一步準確、流利地誦讀古詩。2.結合課前的預習情況,小組合作按學習古詩的方法自學古詩,并全班交流。3.誦讀全詩,完整地說說詩意。3.交流課前搜集的資料,師生互動!景鍓K三】【學習單2】1.再讀詩句,感受詩人的心情及園主人的品格。2.通過詩句及插圖,想象滿園春色的景象。3.背誦古詩,感受春景之美。【板塊四】思維拓展,延伸探索。1.交流課前搜集的描寫春天美景的詩句或者葉紹翁的詩句。(小組選一名同學讀)2.用真摯的語言抒發自己對春天的感受。哲理性的古詩。(板書:游園不值)2.出示課文插圖、播放《春江花月夜》!景鍓K二】自讀自悟,樂于探索。(20分鐘)1.自讀---交流讀---小組讀---齊讀(掌握節拍)2.我們以前學習古詩采用了什么方法呢?①知詩人,解詩題。②抓字眼,曉詩意。③入詩境,悟詩情。1.進一步準確、流利地誦讀古詩。2.結合課前的預習情況,小組合作按學習古詩的方法自學古詩,并全班交流。3.誦讀全詩,完整地說說詩意。① 在交流的過程中,指導學生學習理解古詩中所表現的古今漢語不同特點。(學生回答的問題略)
、 師點撥“憐”在漢語中有“可憐”、“愛惜”兩種解釋,這里應該是“愛惜”的意思。“小”字本意與“大”相對,這里引申為“輕輕”。③ 讀全詩。④ 完整地說說詩意!景鍓K三】學生質疑、樂于探索。(入詩境、悟詩情)(12分鐘)1.再讀詩句,感受詩人的心情及園主人的品格。2.通過詩句及插圖,想象滿園春色的景象。3.背誦古詩,感受春景之美。隱居,但他的美德、名聲在外。說明具有生命力的美好事物是壓抑不住的。詩人本來要掃興而歸,一轉身卻看到墻頭脈脈含情的一枝紅杏,蒙著陰影的心情頓時一亮,這是什么樣的心情呢?(板書:掃興、喜悅) 4、你認為這首詩應該怎樣讀更能表達詩人當時的心情呢?(前兩句應該讀出掃興、惆悵之感,后兩句應讀出歡快、喜悅之情)
5、指名讀,齊讀。( 詩人雖然沒有看到滿園的春色,仍然滿腔的喜悅,請同學們看著插圖給園子起一個好聽的名字,再想象一下滿園的春色是什么樣的?)【板塊四】思維拓展,延伸探索。(5分鐘 )
1.同學們還搜集了哪些描寫春天美景的詩句或者葉紹翁的詩句,讓我們大家共同來分享。(小組選一名同學讀)
2.讓我們用一句話來抒發對春天的感受吧!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學習中掌握學習古詩人的方法去發現,去感悟、去動情。但無論用什么方法,應因文而宜,與時俱進,去雕琢、去彩飾,反璞歸真。
作業
設計
☆《補充習題》四、五、六部分!兑徽n一練》二、四部分!睢畋痴b《初夏睡起》,了解意思!睢睢罱Y合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題詩作畫。
《 兩首( )》教學設計 篇3
2古詩兩首
教學目標及要求:
1、會認4個生字,會寫7個全字,能正確讀寫“碧玉、妝成,裁出、剪刀、萬紫千紅”等詞語。
2、背誦兩首詩。
3、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熱愛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教學重難點:
讓學生大體了解詩句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記背詩句是重難點。
教學資源和手段準備:
收集兩首古詩的有關資料;背誦春天的古詩。
教學思路和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學習《詠柳》)
一、背誦古詩,導入新課
師:春天是一幅多姿多彩的圖畫,許多詩人通過詩歌來贊美它,誰來背背有關春天的詩歌?(指名背通)/今天我們還要隨著古代詩人賀知章和朱喜一起走進迷人曲春天,看著他們分別贊美了春天的什么?
二、先學習《詠柳》,自讀完成以下要求
1、把詩歌讀正確、流利,認記生字"詠、絳",
2、指名讀詩,提醒讀準“絳”“妝”“裁”
3、根據注釋了解詩歌的大意。
4、小組交流;互相釋疑,討論難點。
三、朗讀古詩,理解詩意,體會感情
1、指名讀詩句,說說自己對詩意的理解。
2、全班交流,相機點撥:
(1)“碧玉妝成一樹高"這句里把什么比作什么?(柳樹的枝葉比作碧玉)
(2)“綠絲絳”指什么?為什么說柳技是“綠絲絳”?(想象體會柳技的綿長和柔軟)
(3)說說自己對“不知細葉誰裁出”的理解和體會(體會柳葉的小巧整齊,體全大自
然的偉大神奇)
(4)“二月春風似剪刀”又把什么比作什么?為什么這么比喻?
3、結合理解,練習有感情地朗讀。
(1)自己練習讀,邊讀邊想象。
(2)指名讀,師生評議。
(3)以讀代講,師生合作:老師朗讀散文,學生用恰當的詩句來對答。
師:你看那高高的柳樹,長滿了翠綠的新葉,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裝扮的一樣,真是青翠欲滴。∧谴箳煜聛淼娜f千柳條,柔軟綿長,隨風搖曳,多像綠綠的絲帶!
生: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師:再看那小巧的新長出來的柳葉,細細尖尖的,整整齊齊的,是誰裁剪出來的呢?
原來是二月春風這把剪刀裁出來的!
四、背誦古詩。
第二課時
(學習《春日》)
一、復習導入
指名背誦《詠柳》,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
二、學習《春日》,自讀完成以下要求
1、把詩歌讀正確、流利,認記生字“泗、濱”。
2、指名讀詩,提醒讀準“勝”“泗”“濱”
3、根據注釋了解詩歌的大意。
4、小組交流:互相釋疑,討論難點。
四、朗讀古詩,理解詩意,體會感情
]、指名讀詩旬,說說自己對詩意的理解。
2、全班交流,相機點撥:
(1)作者到泗水邊尋找春天,他看到了什么?能想象都有什么“煥然一新”嗎?(引導學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積累具體感知“無邊光景一時新”)
(2)“萬紫千紅”是說春天的什么?能具體說說嗎?(借助圖畫形象感知花兒的繽紛色彩,春天的美麗景象)
3、結合理解,練習有感情地朗讀。
(1)自己練習讀,邊讀邊想象。
(2)指名讀,師生評議。
(3)以讀代講,師生合作:老師朗讀散文,學生用恰當的詩旬來對答。
師:在一個春光明媚的日予,我信步到泗水河邊尋找春色,啊,放眼望去,一切都煥然一新了,全沒了冬日的蒼白和蕭瑟。
生:勝日尋芳漸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
師:人們尋常中都知道有春風,但要是真正認識它,只有在見到萬紫千紅的景象以后。你看,春風徐來,各種景象煥然一新,到處萬紫千紅,百花爭艷,有了春風,才有這無邊的美景。
生: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四、背誦古詩。
第三課時
(復習舊知;指導書寫生字;交流占詩)
一、指名背誦《春日》,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
二、識字寫字
1、出示生字認讀:詠、碧、妝、裁、剪、濱、紫
2、出主識記字形,集體交流:
提醒:詠,用口吟誦,與口有關,故口字旁;泗、濱,與河水有關,左邊是三點水旁;絳,與絲織有關、左邊是絞絲旁。裁,與衣服有關,里面是衣字:剪,用刀來剪,下面是刀字;妝,梳妝,女人常梳妝,右邊是女字旁。
3、先描寫觀察重點筆畫,再集體交流:
“裁”是半包圍結構,里面“衣”字的最后一筆是點,不是捺;“濱”字第七筆是一筆撇,不是兩筆;“紫”字的下面“糸”不要丟掉一點。
三、書寫練習。
四、拓展閱讀:你還知道哪些描寫春天的古詩,互相交流,背誦。
作業:
背誦古詩給家人聽,默寫古詩。
《 兩首( )》教學設計 篇4
教學過程:
一、學習《我想》
。ㄒ唬﹦撛O情境,激趣導入
1.此時,如果有一位神仙站在你面前,能幫你實現一個愿望,那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呢?
2.是啊,美好的愿望有那么多,要是都能一一實現那該多好啊!這不,有一個孩子就把自己的愿望寫進了詩里,他的愿望是什么呢?趕緊去讀讀吧。(生帶著問題自由朗讀詩歌)
。ǘ┏酹氃姼,明白大意
指名分小節讀詩(注意“丫”、“汲”的讀音)。
自由讀詩,讀通順,讀流利,并想一想,孩子的愿望是什么?
交流作者在每一個小節里所表達的美好心愿。(師隨機板書)
。ㄈ┚x詩歌,進入情境
1.那么多愿望中,哪一個最令你神往?說說理由。
2.誦讀最神往的愿望,品讀這一節詩句,想象畫面。
3.想象“我”是在怎樣的情景下產生這些愿望?
有感情地朗讀。
(四)賞析詩歌,領悟寫法
1.生自由朗讀全詩,體會這首詩在表達上有什么特點?
2.生交流自己的發現:
每一小節都以“我想……”作為開頭,表達自己的夢想。
每一小節里都有一個疊音詞如“悠呀,悠──”“長呀,──”這樣的語句。教師引導學生小結:
3.生再次自由讀文,感受詩歌的韻律、節奏。
4.全體齊讀。
二、學習《童年的水墨畫》
。ㄒ唬┳杂勺x詩
生自由朗讀全詩,理解詩歌大意,在不理解的地方的打上“?”。
(二)理解大意
1.指名生讀詩,其余生邊聽邊試著在每節的標題后加上動詞,概括主要內容。
2.生個別回答,教師隨機板書:“街頭閱讀、溪邊釣魚、江上戲水”。
3.分組讀詩,生概括全詩大意。
4.學生質疑,釋疑。
(三)賞析詩句
1.畫出文中精彩的語句,反復誦讀、體會。
2.欣賞交流佳句。如:“陽光從腳尖悄悄爬上膝蓋”“忽然撲騰一聲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著魚兒和笑聲”“像剛下水的鴨群,扇動翅膀拍水戲!钡日Z句,體會詩句所包含的動感畫面,感受童年的天真有趣。
3.感情朗讀。
(四)鑒賞寫法
1.默讀兩首詩,比較這兩首詩在表達方式上有什么區別?
2.交流感悟。
3.小結:
第一首,每小節的結構基本相同,并且都圍繞“夢想”這一主題,語言比較跳躍。
第二首,主要通過捕捉鏡頭來記錄童年生活場景,有一種動態的美,還有一定的故事情節性。
4.模仿這兩首詩中的其中一首,記錄下自己的童年夢想與童年趣事。
5.生動筆習作,教師巡視。
6.交流作品,師生互動點評。
三、總結延伸
童年,有太多值得我們記憶、收藏的場景,請大家課外多閱讀其他兒童詩,豐富我們對童年生活的記憶,或者仿照課文寫法,記錄下自己童年的精彩片段,與大家分享。
《 兩首( )》教學設計 篇5
2、《古詩兩首》教學設計一
草
教學要求:
1.學會6個生字,認識5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課前準備:
1.讓學生觀察路邊、田邊、河邊等處的野草。
2.生字卡片,荒原野草圖,朗讀課文的錄音帶。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復習導入新課
上學期,我們學習了課本中的五首古詩。同學們還會背嗎?有一首《詠鵝》,誰記得?還有一首《畫雞》,誰背給大家聽一聽?(指名背)
今天,我們再學習一首古詩,揭示課題 1 草
二、范讀課文
三、自讀課文
要求:
1.借助拼音練讀課文3遍。
2.畫出課文中的生字讀一讀,再放進句子里讀正確。
四、讀詩句,識字
1.第一行(指名讀)
識字: 離 原
教師解釋:“離離”是講草長得茂密!霸笔菍拸V的野地。
出示圖,觀察地上的草長得怎樣?(讓學生從畫面上感知荒原上野草繁茂的樣子。)
指導讀句:離離/ 原上/草,
2.第二行(齊讀)
識字:歲 枯 榮(“歲”平舌音,“榮”翹舌音。)
教師解釋:“歲”就是“年”的意思,每年秋天,草就要怎樣了?(枯黃,像落葉一要。)到了第二年春天呢?(發芽、生長)
指導讀句:一歲/一枯/榮 (提示:兩個“一”聲調不同)
3.第三行(指名讀)
識字:野 火 燒 盡(注意讀準“燒”的音。)
解釋:“盡”就是“完”的意思,從哪兒說明燒不完呢?出示第四行。
4.第四行(齊讀)再次觀察畫面。講述生長的原因,地里的草根還在。
識字:吹 又 (注意“吹”翹舌音)
指導讀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五、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1.聽朗讀課文的錄音,想象原上草的樣子。
2.反復練習朗讀,達到背誦要求。
六、鞏固練習
1.認讀生字(含要認識的字)。
2.完成課后練習3。
3.用“春風”說一句話。
第二課時
一、復習
1.朗讀、背誦課文。
2.說說你喜歡小草嗎?為什么(不作過高要求,學生說到什么程度皆可,說通就行。)
3.認讀生字。用“原、歲、吹、火”口頭組詞。
二、指導寫字
原:半包圍結構,“廠”里面是“白”、“小”,不能寫成“泉”。
歲:上下結構。“山”要寫扁些。上短下長。
枯:左邊是木字旁,右邊可分成“十”“古”來記憶。
火:筆順是
吹:右邊是“欠”(欠字旁),上面不要寫得太寬,下面“人”左右伸長。
又:注意筆畫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字在格內要居中。
三、抄寫生字(完成課后練習2)
四、鞏固練習(完成課后練習4)
1.指導:這首詩不完整,有的句子沒寫完整,有的整行沒寫,你能把沒寫出來的字填上嗎?
2.各自在書上填寫,盡是不看課文與生字。
3.指名(多人)讀一讀,了解默寫的情況。
4.集體背誦古詩。
五、補充閱讀白居易的《池上》
小娃撐小艇,
偷采白蓮回。
不解藏蹤跡,
浮萍一道開。
1.師簡單介紹并范讀。這首詩中,詩人描寫一個小孩獨自撐著小船去采蓮蓬的情景,回來時小船把浮萍分開,船后留下一道行船的痕跡。
2.學生借助漢語拼音讀讀背背。教師也可作簡筆畫,幫助學生了解詩意。
2、《古詩兩首》教學設計二
宿新市徐公店
教學要求:
能讀懂古詩《宿新市徐公店》,并能結合詩句理解“疏疏、未成蔭、急走”等詞語的意思。
教學要點:
能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詩的意思。
教具準備:幻燈片
教學過程:
一、鞏固練習
1、指出背誦《絕句》
2、指名說說絕句的意思。
二、明確本節課的學習任務
三、指導學習《宿新市徐公店》
1、(繼續運用“四步法”學懂古詩。)
。1)題。板書后,“宿”,住。“新市”是地點,在現在的湖南省攸縣!靶旃辍,姓徐的人開的客店,“公”,是對人表示尊敬的稱呼。
(2)介紹作者。
2、學生自學古詩。
(1)自由讀。自學6個生字,查字典理解詞語。讀古詩看插圖想想哪些地方能自己讀懂。完成《作業本》第1題
。2)檢查自學效果
〈1〉認讀生字
〈2〉檢查
〈3〉指名讀古詩,交流自己哪地方讀懂了。
3、指導學習古詩
理解詞語,讀懂詞句。
。1)理解第1句:
“疏疏”是稀稀落落、不密的樣子。“籬笆”、“徑”“深”各是什么意思?
回答后。教師講:籬落,指籬笆;徑,是指小路;深,遠,很長的路。這句意思是:菜園邊的籬笆稀稀疏疏,有一條小路伸向很遠的地方。
(2)理解第2句:誰能說說“枝頭”、“未成蔭”的意。
枝頭,指樹枝上,未成蔭,樹葉長得還不濃密,不能遮蓋地面而為樹蔭。這句詩的意思是:樹枝上的花已經落了,但樹葉還不很茂密,不能遮蓋地面成為樹蔭。
(3)理解 第3句:
誰能說說這句詩的意思?
教師講述:“急走”是奔跑的意思。這詩句的意思:
兒童奔跑著追逐著黃色的蝴蝶。
(4)說出第4句,讓學生說說這句的意思后,教師講講:
蝴蝶飛進黃色的菜叢中,再也找不到了。
4、說出詩意,感受意境。
。1)自由朗讀,試說說古詩的意思,同桌相互練說
。2)集體朗讀,指名說說全詩的意思。
5、體會感情,背誦默寫。
〈1〉討論:這首詩描繪了怎樣一幅圖畫面?作者表達怎樣的感情?
〈2〉討論后,教師小結:
這首詩向我們展示了春夏這交兒童們在菜園里天真活潑地捕蝶嬉戲的生動畫面,作者也受到感染,童心萌生,非常高興。全詩充滿歡樂。請大家用活潑、向上、歡樂的感情讀,背誦詩歌。
〈3〉、默寫《宿新市徐公店》。
四、布置課堂作業
《 兩首( )》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1認識3個生字,會寫4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古詩,默寫《題西林壁》。
3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心境,能把讀詩的感受與他人交流。
教學重難點
教學本文的重點是引導學生欣賞古詩文,積累古詩名句,教學的難點是體會含有人生哲理的詩句。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學生活動時間約25分鐘
學習《題西林壁》
一談話導入
世間萬物豐富多彩,美不勝收,還蘊含著人生的哲理,內涵深刻,耐人尋味。如果細心觀察,用心思考,就有可能發現萬物的奧秘,認識萬物的聯系,本課兩首詩蘊含著人生的哲理。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這兩首詩。
二復習古詩的學習步驟及學習方法
學習步驟:初讀感知→理解詩題→理解詩句→品讀悟意境→熟讀成誦
三、按學習步驟學習《題西林壁》
1.初讀感知,讀通讀正確。
學生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讀,讀通讀正確,然后抽讀
2.了解作者,理解讀題
(1)讓學生課前查閱蘇軾有關資料,課上互相交流。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他的詩、文、書、畫都很專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被合稱“三蘇”。他一生坎坷,屢遭貶謫,曾在杭州、密州、湖州、黃州、潁州任職,最遠被貶至嶺南的惠州、儋州。宋元豐七年(1084年),蘇軾由黃州貶赴汝州任團練副使時經過九江,游覽廬山,瑰麗的山水觸發逸興壯思,于是寫下了五首廬山記游詩!额}西林壁》是最后一首。西林寺創建于東晉年間,是廬山最古老的名剎之一,寺后有著名的唐建千佛塔。
(2)結合注釋理解讀題目的意思
題壁詩是古代詩歌中的瑰寶,歷史悠久,始于兩漢,南北朝時漸多,至唐代,題壁詩驟增,開始形成一種風氣。當時題壁詩盛行,是因為雕版印刷能力有限,大量詩歌不能刻印出來,于是題壁就成了詩人“發表”作品的途徑之一。因為題壁簡單易行,只要把作品寫在墻壁上,天南海北的過往行人過而讀之,就可以傳播開來。有關題壁的佳話很多,最有名的恐怕就是崔顥的《黃鶴樓》一詩了,崔顥題寫了《黃鶴樓》之后,李白驚為絕唱,自愧稱:“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3.重點引導學生理解讀句意思
。1)分組合作學習,在組內各自交流自己對詩句的理解,理解詩句時,既要借助注釋,又要聯系上下文,既要聯系課文插圖,又要補充詩中沒有的一些詞句,才能正確理解詩句意思,這是理解詩句的一般方法,讓學生明確方法后各自試著理解詩句大意,然后與組內同學互相探討。
。2)全班交流:
在全班交流過程中,教師適時點拔、啟發、小結等,并與朗讀有機結合,使學生在朗讀中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礎上朗讀情感。
橫著看,山巒起伏,連綿不斷;從側面看,奇峰陡峭;從遠處看是隱天蔽日,從近處看則是危崖險巖;從高處俯瞰是深溝幽壑,從山下仰望則是重巒疊障;所見的形狀、姿態各不相同。我不認識廬山真面目,只因為我身在廬山中,視野太狹窄,只能看到局部,要是身在廬山之外,從高處鳥瞰,就能認識廬山的全貌了。
5.品讀悟意境
。1)你認為怎樣才能看清廬山的真面目?
。2)“從不同角度觀察,結果各不相同!蹦闩龅竭^這樣的情況嗎?舉個例子說一說。
三、品讀詩名,讀書讀意
1.反復練習古詩。
2.指名朗讀,讀后評價。
3.學生齊讀。
4.熟讀成誦。
板書:4行詩
第二課時 學生活動時間約25分鐘
一、復習第一首古詩
1.指名背誦讀詩。
2.指名說詩句意思。
二、學習《游山西村》
1.初讀感知。
2.了解作者,理解詩題。
。1)學生互相交流課前搜集的有關陸游的資料,教師補充。
陸游(1125 —1210)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南宋著名詩人。他出生于北宋末年,一生處于國家動亂、人民苦難的嚴重關頭。在他的詩歌中,總的主題是抗金復國和同情人民苦難,他的詩藝術風格雄渾豪放、激情洋溢,間或質樸清新。修辭煉句精致工整,在律詩絕句中善于組織對偶,渾然一體,別開生面。
。2)根據注釋理解詩題。
《游山西村》于乾道二年(1166年)春作于山陰。山西村是紹興鑒湖附近的一個村莊。
3.理解詩句大意,方法同學首一首古詩。
詩人陸游以一個“游” 字貫穿全詩的主線,生動地描繪了豐收之年農村歡悅一片的氣象和鄉間的風光習俗,刻畫了農民淳樸、好客的品性,表現了詩人對農村生活的真摯感情。第一、二行詩寫不要笑話農人田家的臘酒渾濁不清,豐收年景款待客人,菜肴盡夠豐盛。一個“足”字,表達了農家款待客人時盡其所有的盛情。第三、四行詩寫山巒重重,水道彎彎,正疑無路可走,突然出現柳陰深深,鮮花簇簇,眼前又是一個山村!吧礁F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善狀難寫之景,又于寫景中寓有一定的哲理,成為千古傳唱的名句。現在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似已無望,忽而絕處逢生,出現新的契機,增強克服困難的信心。
4.品讀悟哲理。
我們在什么情況下會產生“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你能舉個例子嗎?
5.熟讀成誦。
三作業:
有條件的話,還可以指導學生運用古詩名句。如:“昨天晚上,我在做一道數學題的時候,盡管不斷思考,反復計算,還是找不到正確的解題思路。爸爸走過來,給我做了指點,我很快就解出了這道難題。這真是‘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板書:4行詩
《 兩首( )》教學設計 篇7
教材概述
李商隱,晚唐詩人。他的主要成就在詩歌藝術上,特別是他的近體律絕,其中的優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綿密、典麗精工的藝術特色。他的詩風與白居易截然相反,白詩婦孺皆知,而李詩雖然好學深思的人讀來也很費力,特別是他的無題詩,大多有一種朦朧的境界,不易得到確切的解釋。盡管如此,如果單從藝術鑒賞的角度來讀,它又可以給人以美的享受。他的詩作也有揭露現實黑暗的,但為數不多。
本課選取了他的《錦瑟》和《馬嵬(其二)》!跺\瑟》是李商隱的代表作,愛詩的人無不樂道喜吟,堪稱最享盛名;然而它又是最不易講解的一首難詩。詩題“錦瑟”,是用了起句的頭兩個字。舊說中,原有認為這是詠物詩的,但近來注解家似乎都主張:這首詩與瑟事無關,實是一篇借瑟以隱題的“無題”之作。我以為,它確是不同于一般的詠物詩,可也并非只是單純“截取首二字”以發端比興而與字面毫無交涉的無題詩。它所寫的情事分明是與瑟相關的!恶R嵬(其二)》乃詠史之作,重點是寫唐玄宗在馬嵬驛為“六軍”所逼,“賜”死楊貴妃。有人認為此詩為諷刺唐玄宗之作,而我以為李商隱此詩,意在感慨人生無常,富貴難安。
本文的教學重點:引導學生從宏觀上把握這兩首詩的意境、情感和表現方法。
本文的教學難點:進一步訓練學生讀詩誦詩的能力,體會李商隱詩的意境。
思路方法
因為是略讀課文,所以本課的學習主要依靠學生自己。按照“閱讀——掌握內容——分析藝術特點”的鑒賞過程,學生逐漸掌握賞析詩歌的方法,領會詩歌賞析的要領,培養熱愛詩歌的情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的情感。
教學建議:為了讓教師便于使用和查閱,本教案設計為兩個課時(每一首詩歌為一個課時),但是我們建議教師采用一個課時完成。
教學手段:采用多媒體方式,有條件的學校可以提供網絡讓學生查閱相關資料。
課時安排:1—2課時
三維目標
1.了解作家生平、創作風格。
2.誦讀、賞析并積累一些名句,了解詩中所用的典故。
3.把握《錦瑟》這首詩的意境,分析《馬嵬(其二)》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點。
4.了解詩人淡然傷感的情懷,學習作者理性地看待世事的人生態度。
5.分析兩首詩歌獨特的藝術特點。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導語設計
情景導入
李商隱的詩,以其纏綿婉麗、意味深長的風格,卓立于晚唐詩壇,頗受后人喜愛。早年的李商隱,也曾有經世濟國的偉大理想,寫詩關心民生疾苦,揭露現實政治的黑暗,對李唐王朝的沒落衰微無限傷感。但是,仕途的失意,生活的困頓,政治斗爭的殘酷,使他逐漸淡泊功名,遺落世事,他自知憂天無力,回天乏術,就轉而退守到個人的感情世界中。表現在詩歌創作中,則寫出了大量抒情感懷類的詩篇,尤以晚年的無題詩和詠史詩成就最大。本節課我們就來學習他的代表作——《錦瑟》。
文本解讀
知識積累
1.作家作品
。1)李商隱(約813—約858),晚唐詩人。字義山,號玉谿生,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人,出身小官僚家庭。曾三次應進士考試,至開成二年(837年),由于令狐楚的推薦,得中進士。曾任縣尉、秘書郎和川東節度使判官等職。因受牛(僧儒)李(德裕)黨爭影響,被人排擠,潦倒終身。他的詩作,也有揭露現實黑暗的,但為數不多;他的主要成就在詩歌藝術上,特別是他的近體律絕,其中的優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綿密、典麗精工的藝術特色。他一生大約創作了六百多首詩,有《李義山詩集》。
(2)關于《錦瑟》:《錦瑟》一詩,堪稱李商隱詩集中的壓卷之作。然而,對于這首詩的旨意,千百年來聚訟紛紜,莫衷一是。這首詩,如果從具有高超的藝術成就和具有豐富的多解性兩方面看,可以說古代詩歌無一能比。元代的元好問就曾發出這樣的感嘆:“望帝春心托杜鵑,佳人錦瑟怨華年。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保ā墩撛娙住罚┮馑际钦f,像《錦瑟》(以及受李商隱影響的宋初的西昆體詩)這樣的詩固然好,可是就算東漢的大訓詁學家鄭玄再世,也只能望之興嘆,無力為它作注。清代的大詩人大學者王士禎也曾發出“一篇《錦瑟》解人難”(《論詩絕句》)的浩嘆,可見這首詩的特異之處。
2.基礎積累
無端(沒有理由,無緣無故地)可(難道,哪能)惘(wǎnɡ)然(迷惘,茫然)
信息篩選
一、結構與主題
1—2句:由聽瑟弦訴說思念往昔。
3—4句:由莊周化蝶,望帝托鵑引起對親人的思念。
5—6句:由美人眼淚化珍珠,藍田美玉化輕煙進一步寫眷戀之情。
7—8句:追憶悲歡離合但仍是一片茫然。
這首詩的主旨隱藏得很深,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不妨讓學生自己品味。
二、整體感知,把握內容:
1.請學生朗讀全詩,明確感情基調。
感情基調:傷感哀怨。
2.請學生串講詩歌,并概括大意:
大意提示(幻燈投影):首聯借錦瑟起興,寫佳人鼓瑟而思;頷聯寫繁弦一曲,驚醒了夢境中的詩人,引起無限的悲愁;頸聯借典故生發聯想;尾聯提出“此情”二字,直接抒發悵惘之情。
3.了解所用的典故。
典故一:莊周夢蝶。《莊子》中的一則寓言故事,說的是莊周夢見自己身化為蝶,栩栩然而飛……渾忘自家是“莊周”其人了;后來夢醒,自家仍然是莊周,不知蝴蝶已經何往。作者此句是寫:佳人錦瑟,一曲繁弦,驚醒了夢中的自己,不復成寐。曉夢蝴蝶,雖出莊生,但一經玉谿運用,已經不止是一個“栩栩然”的問題了,這里面隱約包含著美好的情境,卻又是虛緲的夢境。
典故二:望帝啼鵑。望帝,是傳說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來他禪位退隱,不幸國亡身死,死后魂化為鳥,暮春啼哭,至于口中流血,其聲哀怨凄悲,動人心腑,名為杜鵑。而錦瑟繁弦,哀音怨曲,引起詩人無限的悲感,難言的冤憤,如聞杜鵑之凄音,送春歸去。一個“托”字,不但寫了杜宇之托春心于杜鵑,也寫了佳人之托春心于錦瑟。
典故三:南海鮫人。珠生于蚌,蚌生于海,每當月明宵靜,蚌則向月張開,以養其珠,珠得月華,始極光瑩……。這是美好的民間傳說。月本天上明珠,珠似水中明月;淚以珠喻,自古為然,鮫人泣淚,顆顆成珠,亦是海中的奇情異景。如此,皎月落于滄海之間,明珠浴于淚波之界,月也,珠也,淚也,三耶一耶?一化三耶?三即一耶?在詩人筆下,已然形成一個難以分辨的妙境。
典故四:玉暖生煙。藍田,山名,在今陜西藍田東南,是有名的產玉之地。此山為日光煦照,蘊藏其中的玉氣,冉冉上騰,但美玉的精氣遠察如在,近觀卻無,所以可望而不可置諸眉睫之下,這代表了一種異常美好的理想景色,然而它是不能把握和無法親近的。作者此處,正是在“韞玉山輝,懷珠川媚”的啟示和聯想下,用“藍田日暖”給上句“滄海月明”作出了對仗,造成了鮮明而強烈的對比。
合作探究
詩歌解析
首聯:“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边@用的是民歌的起興手法。大意是一晃年已半百,回首當年,一言難盡,感慨萬千。
頷聯:“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贝寺摼o承上文“思華年”一語,寫詩人回憶中的感受。出句用莊周夢為蝴蝶事,似乎有這樣的意思:昔日的理想和情思是那樣美好,在回憶中又是如此真切,的確使人迷戀,致使詩人覺得那才是真實的存在,而眼下的困頓狀況只不過是一場夢。但又可以反過來理解:如果眼下的困頓狀況是真,則昔日美好的理想和情思豈不成了虛幻的夢?這真是“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詩人已經完全陷入一種迷惘的境界之中了。對句用望帝魂化杜鵑事,則似乎表明了詩人對“華年”的一往情深,即無論是夢是真,他都不會讓自己的“春心”(也就是他的美好理想和情思)自生自滅,即使他死去,也要像望帝那樣借杜鵑的啼聲唱出自己的悲哀。這兩句各用一事,而銜接得如此自然,如出一意,也反映了詩人用典的工巧。
頸聯:“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北緛恚陬h聯里詩人用“莊生”“望帝”兩典似乎已將他的“華年之思”說得差不多了,往下確實難以為繼,孰料詩人在瞬息之間視通萬里,給我們展示了這兩幅美好的畫面,真可謂奇峰突起。前一幅以深青色的大海和天上的一輪明月為背景,塑造了鮫人泣淚成珠的形象。這是從民間傳說中演化出來的,但又有作者的創造!爸橛袦I”者,珠光、淚光融成一片,難以分清之謂也,它使人悵惘而又聯想無窮。試想,鮫人在痛苦中哭泣,其淚卻化為人們喜愛的珍珠,其中有多少情味可供讀者品嘗!至于這淚究竟是影射美人之淚還是作者本人之淚,大可不必去管,反正這意境是夠美的了。后一幅以藍田秀麗的群山和溫暖的陽光為背景,塑造了“玉生煙”的形象。玉沉埋在地下,不為人所見,但它那溫潤的精氣卻能透過泥土,煙霧般升騰在空中,為山增輝。這個想象來源于古老的傳說(陸機《文賦》里“石韞玉而山輝”一句也來自這個說法)。但詩人引用這個說法的意義非同尋常:從玉被掩埋這一面來說,那是很可悲的;從“生煙”這一面來說,卻又使人感到欣慰,其中的況味也真是一言難盡。這兩幅畫面盡管色調不同,但在表達作者悵惘、悲傷之情上是完全一致的。至于它們的象征意義如何,那就有待專家們各抒己見了。
尾聯:這一聯意思極為明白,但要注意它行文上有一個“反跌”:“此情可待成追憶”猶言上面說的那番感慨哪里是到今日回想往事時才有,所以接著就補足一句“只是當時已惘然”。言外之意是,當時既有悵惘之情,則今日追憶必定更加悵惘,的確是不堪回首了。
能力提升
鑒賞《錦瑟》這首詩的意境。
請學生分組討論:詩歌表現了怎樣的意境?
明確:詩歌的意境總體來講是迷離的。具體表現為:首聯詩人就告訴我們彈奏的樂器是瑟,詩人們常常喜歡把瑟與哀怨的情調聯系在一起,并且詩中既沒有指出彈奏的曲名,又沒有指出彈奏的人,所以就更能引起人們的遐想,這就造成了一種迷惘的意境。頷聯第一句用“莊周夢蝶”寫出了詩人美好的理想和情思只是虛幻的夢,詩人完全陷入了一種迷惘的境界中;而第二句用“望帝啼鵑”則表明詩人的一往情深,他要像望帝那樣唱出自己的悲哀。頸聯第一句的“珠有淚”使人悵惘而又聯想無窮,鮫人的痛苦哭泣又是多么心酸;第二句用玉被埋在地下,來表達詩人的悲傷。尾聯點出了往事的不堪回首,既然當時就有悵惘之情,那么今日追憶必定更加悵惘。
分析鑒賞
1.哀怨的基調,迷離的意境。
張中行曾經對本詩有點評(見下文),概括起來有兩點意思:(1)這首詩的內容跟作者以往的夢想或愛情有關;(2)詩的基調是哀怨的,意境是迷離的。前一條沒有把詩人的夢想或愛情落實在具體的人和事上,避免了無謂的爭論,這是張先生高于那些索隱派注家的地方。
2.清麗的語言。
魯迅在致楊霽云的信(1934年12月20日)中曾說:“玉谿生清詞麗句,何敢比肩!边@是對李商隱語言藝術的高度評價。
從這首詩也可見一斑。例如開頭寫詩人聽瑟的演奏,用的只是“無端”“一弦一柱”等,詞語清麗,卻使人可以想象出那音調的凄婉悲怨來。中間兩聯所描繪的圖景也同樣具有清新明麗的特點,其中有栩栩然而飛的莊周的化身——蝴蝶;有杜鵑的聲聲哀鳴;有海上鮫人的淚光珠光;有晴空下升騰著的玉氣。每一幅都有濃濃的抒情氣氛和豐富的意蘊,使人回味無窮。
拓展探究
課外活動:請同學們結合下面的點評,弄清對《錦瑟》的幾種解釋。結合以下點評,自己寫一篇《錦瑟》的分析文章。
1.張中行:古今解此詩者總不少于幾十家吧,其結果自然就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我有時想,與其膠柱鼓此錦瑟,不如重點取意境而不求甚解。我曾用這種辦法試解:“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一晃年已半百,回首當年,一言難盡!扒f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曾經有夢想,曾經害相思。“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可是夢想和思情都破滅,所得只是眼淚和迷惘。“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現在回想,舊情難忘,只是一切都如隔世了。這樣解,雖然近于六經皆我注腳,總比大力考索而把意境弄得支離破碎好一些吧?(摘自張中行著《詩詞讀寫叢話》)
2.朱彝尊:“此悼亡詩也。意亡者喜彈此,故睹物思人,因而托物起興也。瑟本二十五弦,弦斷而為五十弦矣,故曰‘無端’也,取斷弦之意也。‘一弦一柱’而接‘思華年’,二十五歲而歿也。‘蝴蝶’‘杜鵑’,言已化去也!橛袦I’,哭之也;‘玉生煙’,已葬也,猶言埋香瘞(yì)玉也。此情豈待今日追憶乎?是當時生存之日已常憂其至此而預為之惘然,必其婉弱多病,故云然也!(摘自《李義山詩集輯評》)
3.何焯:“此篇乃自傷之詞,騷人所謂‘美人遲暮’也!f生’句言付之夢寐,‘望帝’句言待之來世!疁婧!{田’言埋而不得自見;‘月明’‘日暖’,則清時而獨為不遇之人,尤可悲也。”(摘自《李義山詩集輯評》)
4.汪師韓:“錦瑟乃是以古瑟自況……世所用者,二十五弦之瑟,而此乃五十弦之古制,不為時尚,成此才學,有此文章,即己亦不解其故,故曰‘無端’,猶言無謂也。自顧頭顱老大,一弦一柱,蓋已半百之年矣!畷詨簟魃倌陼r事。義山早負才名,登第入仕,都如一夢!盒摹,壯心也。壯志消歇,如望帝之化杜鵑,已成隔世。珠玉皆寶貨,珠在滄海,則有遺珠之嘆,唯見月照而淚!鸁煛撸裰珰,玉雖不為人采,而日中之精氣,自在藍田!(摘自《詩學纂聞》)
課堂小結
對這首詩的多種理解,造成一種朦朧的境界,不易得到確切的解釋。盡管如此,如果單從藝術鑒賞的角度來讀,它又可以給人以美的享受。希望大家能夠形成自己的理解。
作業設計
1.背誦這首詩。
2.收集作者的相關資料。
板書設計
錦瑟
《 兩首( )》教學設計 篇8
教學目標:
1、學習《詩經》的有關常識,了解《詩經》的現實主義創作傳統。
2、誦讀課文,理清課文敘事線索,體會感情。
3、陶冶情操,提高審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教學重點:
1、能夠準確地誦讀本詩,通過閱讀注釋來自己翻譯課文,并注意詩歌的節奏和韻律。
2、理清詩歌的敘事情節是個重點。
3、分析把握詩歌當中的人物形象。
教學難點:
1、詩歌心理描寫和細節描寫的藝術效果。
2、學會比較分析,理解“賦”“比”“興”寫作手法。
教具方法:多媒體
誦讀法、講解法、討論點撥、改寫創新。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學習《衛風•氓》
教學內容及步驟:
一、導入新課
愛情、戰爭是人類生存與生活中兩個重要的話題。我們的先民為之奮斗而留下了許多優美的詩篇。今天我們學習的是《詩經》中的兩首愛情詩。
二、《詩經》
1、《詩經》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原本稱《詩》,編成于公元前6世紀的春秋時期,共305篇,所以也叫《詩三百》。孔子將《詩三百》做為道德教育的教材,自漢以后儒家學派把它當成經典,奉為“六經”之一,才稱為《詩經》!对娊洝窂V泛地反映了古代社會生活,富于寫實精神,是我國詩歌現實主義傳統的源頭。
2、按體制《詩經》分“風”“雅”“頌”三大類。
。1)“風”有十五國風,大都是民間歌謠,是當時人民的口頭創作,反映了社會的風貌和人民的喜怒哀樂,是《詩經》中的精華。
(2)“雅”分大雅與小雅,是宮廷樂曲歌詞。
。3)“頌”分周頌、魯頌、商頌,是宗廟祭祀的樂歌。
3、《詩經》的表現手法有:賦、比、興。
。1)賦者,鋪也,鋪采螭文,體物寫志也。——鋪陳
。2)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扔
(3)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聯想
4、風、雅、頌和賦、比、興合稱為“詩經六義”
詩、書、禮、樂、易、春秋合稱“六藝”
《詩經》中的《國風》和《離騷》并稱“風騷”,代表我國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大文學傳統!帮L騷”后代指文學才華。
春秋賦詩言志,戰國著述引詩。
孔子:“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詩無邪!
孔子:“詩可以興(聯想政教),可以觀(觀察得失),可以怨(諷刺政治),邇(近)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
三、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課文,注意正音、句讀和節奏。(誦讀的節奏:“二、二”節拍)
2、學生自由朗讀后齊讀課文。
3、學生根據注釋,試翻譯課文,標明疑問。
4、學生質疑,教師解答。
5、梳理課文敘事線索。
四、具體研習
教師提問,學生討論后明確。
1、從第一、二章可以看出男、女主人公什么樣的性格特點?
明確:女子:純真、熱烈、專一、癡情、溫順遷就。
男子:表面忠厚、殷勤主動、性情暴躁。
2、“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边@兩句話揭示了當時什么樣的社會現實?
明確:在春秋時期,隨著私有財產的不斷形成和父系社會的進一步確立,男女不平等現象產生!睹ァ贩从沉四信黄降鹊纳鐣F實。
3、“桑之未落,其葉沃若。”“桑之落矣,其黃而隕!彼坪鹾腿臒o關,能否刪去?若分別改為“女之妙齡,其美也甚。”“女之老矣,其色也隕”,好不好?
明確:不好,這是運用比、興的藝術手法。
重點聚焦:
第三章“桑之未落,其葉沃若”,以桑葉新鮮潤澤的自然情狀喻女子年輕貌美之情狀。這種兩個相關事物或相似事物之間比方就是“比”。
第四章“桑之落矣,其黃而隕”既引起聯想,增強意蘊,引發下文女主人公年長色衰,慘遭遺棄內容的敘述,這種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即為“興”。
整體看有以桑葉由鮮嫩而枯黃來比喻愛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化抽象為具體,化無情為有情,產生形象鮮明、詩意盎然的藝術效果。(結合課后練習第2題)
4、詩三、四、五章刻畫了女主人公是什么樣的形象?
明確:勤勞、忠貞,同時表現了女主人公對負心丈夫的怨恨情緒。
5、結合文章最后一章,全詩表現了女主人公什么樣的性格特點?
明確:勤勞、溫順、忠貞、堅強、剛烈
6、結合課后練習二,從全文看,本詩運用了什么樣的寫作手法?
明確:全文直陳其事,運用了“賦”的寫作手法。也運用了“比”“興”的寫作手法。
五、藝術鑒賞:
板書一:對比的寫法
《氓》是在女主人公的回憶中敘事抒情的,回憶中運用了對比寫法。
婚前:生活幸福,性格熱情、溫柔、純真。
女主人公
婚后:受盡屈辱,性格剛烈,認識清醒。
婚前:“氓之蚩蚩”、“信誓旦旦”
氓
婚后:“二三其德”、“至于暴矣”
板書二:結構圖
情節 感情基調
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許婚
(賦) 戀愛——熱情、幸福
第二章:男女戀人相思、結婚
(賦)
第三章:勸誡女子不要癡情
(比、興)
第四章:控告男子移情別戀 婚變——沉痛、怨恨
(比、興)
第五章:補敘多年的苦楚和處境
(賦)
第六章:今昔對比的怨恨和痛苦——決絕——清醒、剛強
(賦、比、興)
六、思考下列問題
1、應如何看待詩中男女主人公的愛情悲劇?
2、試分析“氓”的性格特點?
3、《梁祝》和《氓》都是以愛情為題材的,但反映的是兩類“士”的形象,對此,你有什么思考?怎樣認識這一現象?
七、作業:翻譯詩歌第六章。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學習《邶風•靜女》
教學內容及步驟:
一、鞏固上節課內容
1、默寫《氓》的前兩章。
2、描述《氓》中女主人公形象。
二、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課文,注意正音、句讀和節奏。(誦讀的節奏:“二、二”節拍)
2、學生自由朗讀后齊讀課文。
3、學生根據注釋,試翻譯課文,標明疑問。
4、學生質疑,教師解答。
5、梳理課文敘事線索。
三、探究創新:練習改寫《靜女》,可以改寫成詩歌,戲劇,小說,散文四大文學體裁中的任意一種!
四、熟讀課文,當堂背誦。
五、課后作業:
《 兩首( )》教學設計 篇9
24 《詩經》兩首
教學目標
1、識記古代文言實詞,積累常用詞意義。
2、用自己語言賞析詩歌,體會細膩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發揮想象力描繪浪漫的愛情場景。
課時安排
兩課時
課前準備
學生 查字典,熟讀課文
老師 查找有關圖畫和輕柔音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俗話說: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面對美好的人或物,都會產生愛慕之心,F實生活中,我們常常把心中愛慕之人稱為“夢中情人”!蛾P雎》這首詩便惟妙惟肖淋漓盡致地展現了一場對“夢中情人”的浪漫的追求。那么追求的過程是如何的?追求的結果又是怎樣的?讓我們一起走入《關雎》,欣賞一場古人的愛情戲吧。
二、誦讀,熟悉字音,結合注釋掌握文意
1、范讀正音。老師飽含情感朗誦或播放名家錄音。
2、學生齊讀、男女生分讀、個別誦讀
3、解釋重點字詞,掌握文意(關關、洲、窈窕、好逑、參差、流、寤寐、思服、優哉游哉、輾轉反側、友、芼)
三、共同研討文意
1、浪漫的愛情往往離不開浪漫的場景,請找出文中寫景的句子。并用自己的語言發揮想象力描繪出來。
明確:“關關雎鳩,在河之洲”、“參差荇菜,左右流之”、“參差荇菜,左右采之”、“參差荇菜,左右芼之”
學生創作并個別演示后,老師做總結示范:展示多媒體畫面,并伴輕柔音樂,深情描繪:“清清的河水,水波蕩漾。水中有座芳草萋萋的綠洲,綠洲之上一對魚鷹正在伸長脖頸一唱一和地關關鳴叫。河的兩岸長滿了蔥綠的荇菜,隨著微風參差搖擺。要采摘它們需要時左時右地努力。美麗的姑娘啊,要得到你的愛情,不也跟采摘荇菜一樣,要想盡辦法去接近!”
2、《關雎》中有一句對心中戀人的贊美已成為贊美女性的現代成語,請找出。
明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詩人又是如何表現自己的愛慕之情的?請找出相關語句。
明確: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優哉游哉,輾轉反側。
。ɡ蠋熅o接著翻譯此句)文靜美麗的姑娘啊,醒著夢里追求她。美好的姑娘難追求啊,白天黑夜想念著她。綿長的思念啊,教人翻來覆去難入睡。
3、愛慕之深,日夜思念,以致夜不成眠,可見相思之苦。既然如此,那就大膽地去追求美麗的姑娘吧。讓我們看看他是如何展開愛情攻勢的?
明確: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如此煞費苦心先“友之”:親近她,再“樂之”:取悅她。結果大概可以猜到了,自然會是:有情人終成眷屬了。
四、文學常識補充
1、“興”手法的運用
一開始我們分析場景,大家也許注意到了,這些場景是分散描繪的,基本是一句場景一句敘事夾雜進行。這也是《詩經》中常用的手法叫作“興”,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例如開篇先言他物:“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用一唱一和的雎鳩鳴叫,引起所詠之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八铩迸c“所詠之詞”不是毫無關聯,而恰恰是有共通點的。正如上例雎鳩的相互鳴叫與君子對淑女的愛慕是一致的。試從文中再找幾例并分析其共通點。
學生四人小組進行合作學習。
例:“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時左時右采荇菜的動作和千方百計接近淑女是共通的。
2、重章疊句
誦讀時能發現,許多句子是重復出現的,這種手法有利于反復吟唱,以充分地表達出詩人細膩的思想感情。例“窈窕淑女”“參差荇菜”等。
五、布置作業
1、選取《關雎》中某一細節描寫,發揮想象,拓展成一篇200字左右的小短文,力求語言流暢。表現出特定的意境氛圍。
2、熟讀、背誦《關雎》,掌握課下字詞注釋。
第二課時
一、導入
如果說《關雎》是一支完整的愛情進行曲,那么《蒹葭》就是一場愛情馬拉松。誰能告訴我,馬拉松運動有什么特點?(學生回答:路途遙遠、艱險,需要耐力和持久的決心、勇氣,不畏艱險、堅持不懈、努力不放棄……)《蒹葭》便是描寫了對愛人不懈的尋找,讓我們來聽聽這場愛情告白吧。
二、誦讀、疏通文意、掌握重點字詞
1、蒼蒼 伊人 溯洄 且 溯游 萋萋 晞 湄 躋 坻 采采
未已 涘 沚
2、學生齊讀、男女生分讀、個別誦讀
三、賞析、思考下列問題組(四人小組合作)
1、詩人心中的戀人不知在何處,詩人尋找了幾處地方?
明確:三處 “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
2、這些地方有什么特點?請分別用文中的一個字概括。
明確:“長”、“躋”、“右”。
3、詩人面對如此曲折艱險的路,又是什么態度?
明確:“溯洄從之”、“溯游從之”。
四、能力拓展
1、任選《蒹葭》中的一節,用優美的語言重現詩歌的意境。
示例:又是一個霜凝霧罩的清晨,我又來到水邊,那蒼蒼的蒹葭在微微曉風中,如一片白色的海。凝霜怠露迷失在白霧之中。我心中的戀人!你究竟在哪里?我愿付出一生的時光,跋山涉水,來到你的身旁。
2、比較《關雎》與《蒹葭》在藝術表現手法上有何相同之處?(學生四人小組討論)
(1) 都用了“興”的手法:“關關雎鳩,在河之洲”;“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2) 都用了重章疊句的手法:““窈窕淑女”、“參差荇菜”;“所謂伊人”、“溯洄從之”、“溯游從之”。
五、布置作業
背誦《關雎》和《蒹葭》,或從《詩經》中找篇詩歌,要求配樂,為詩歌比賽作準備。
《關雎》和《蒹葭》在內容、表現手法等藝術特色上都有相同之處,所以《關雎》擬重點講授,《蒹葭》則教師設問引導,學生自學領悟為主。在學習《關雎》基礎上進一步熟悉相應文學常識,有利于學生識記古代文言知識。
在教學過程 中,適時運用多媒體,有利于課堂上創設優美意境,引導學生感受美的氛圍,特別是情景賞析中,對學生理解文章思想感情,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能將學生帶到優美的詩境中。所選的圖畫音樂一定要輕柔歡快,讓人充滿憧憬。課堂教學中,為學生創設的情景尤為重要,有利于啟發學生的思維,撞擊學生情感的火花,陶冶學生的情操。
吳永峰
《 兩首( )》教學設計 篇10
科:語文 授課年級:三年 設計人:陳慧麗
章節名稱
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五冊第一單元《古詩兩首》
計劃學時
2
學習內容分析
《古詩兩首》(《山行》、《楓橋夜泊》)是蘇教版語文第五冊第一單元中的一篇課文,這兩首古詩都是唐代著名詩人的作品,且都是寫景的,均為傳誦千古的名篇。杜牧的《山行》是《古詩兩首》中的第一首詩,寫的是詩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時所看到的深秋時節的楓林景色,描繪了一幅由“寒山”、“石徑”、“白云”、 “楓林”等構成的山林秋色圖,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美景的熱愛之情。在這首詩中,作者以豐富的想象,生動的描寫,凝煉的語言使這首詩的意境之美躍然紙上。讓我們在觀賞勝于二月春花的火紅楓葉的同時,感受到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機。這是一首秋的贊歌,能夠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和了解大自然,渴望走進大自然的愿望。《楓橋夜泊》是一首七言絕句,描寫的是作者張繼夜晚小船停泊在姑蘇城外,因為無法入睡而把看到的、聽到的景象描繪了出來。詩前半句重點寫看到的景色,后半句重點寫聽到的景色。通過這些景色來反襯作者內心的愁。
學習者分析
本課是學生在本冊中接觸到的第一首古詩,因此,學習方法的指導十分必要。所以,我們在教學中應重視教會學生如何學習,這不僅能培養學生的能力,又為本課第二首詩的教學打下基礎。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重點理解詩句中重點詞語的意思。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古詩。
過程與方法:
通過反復地誦讀、想象、交流理解詩句的意境。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詩句的誦讀感悟,體會詩中描繪的濃濃秋色和詩人抒發的感情,感受詩歌美的意境,并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教學重點及解決措施
重點: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中描繪的秋色和詩人抒發的感情,感受詩歌美的意境。
解決措施: 反復誦讀、想象、交流
教學難點及解決措施
難點: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中描繪的秋色和詩人抒發的感情,感受詩歌美的意境。
解決措施:反復誦讀、想象、交流
媒體內容與形式
多媒體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時間
設計意圖
第一課時
揭題,激疑導入
1、板書:行,誰能用“行”字組一個詞語。板書:山行,讀題,說說知道了什么。讀了詩題,還有什么問題要問。
2、簡介作者。
1、組詞,交流、質疑
2、匯報預習
4
從題目切入,目的明確,幫助學生從整體把握
初讀詩歌,落實讀通
1、 師范讀。
2、指名讀,結合讀指導讀準節奏,讀準字音。
3、說出自己不理解的詞語,并板書到黑板上。
1、指名讀(“斜”的讀音)
2、質疑問難
6
整體感知,掃清理解障礙
精讀詩歌
(一)以詩人的視角看世界
1、創設情境:深秋,天氣已經很冷。遠處山林中傳來陣陣清脆悅耳的馬鈴聲,那是詩人杜牧坐在馬車上正慢慢走來……此時此刻,詩人看到些什么呢?
2、出示彩圖,觀察:說說看到哪些景物?結合觀察,引導認識景物,并感受景物特點。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
“遠上寒山”
。ㄒ粋“遠上”再現了“山”的綿延起伏;一個“寒”傳神地刻畫了“山”的凄清寒冷,讓人產生一種悲秋之情。)
。1)引導觀察:你看到的山是什么樣子的?是一座嗎?感情誦讀“遠上寒山”,體會“山”之連綿起伏。
。2)陣陣秋風裹挾著片片黃葉向詩人吹來。此時,站在山坡上的詩人會有何感受?從哪個字能讀出詩人這種感受?感情誦讀“遠上寒山”之“寒”。
“石徑斜”
。ㄒ粋“斜”字把我們的思緒帶到了飄逸的遠山之中。)
。1)詩人面前是一條石頭鋪就的小路。這是一條怎樣的小路呢?借助簡筆畫理解“斜”字。
感情誦讀“石徑斜”體會石徑的彎彎曲曲。
“白云生處有人家”
。1)看圖體會:有白云的地方是什么樣子的?感情誦讀體會“白云生處”的虛無飄渺。
(2)看圖體會:人家在什么地方?感情誦讀“白云生處有人家”,感受虛實結合的詩意畫面。
(3)感情誦讀一句,加深體會。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1)過渡:詩人坐在馬車上,忽然叫道:“停!停!停!”這是因為什么呢?
。2)生先自由讀2句說說原因。結合孩子的說,引導感悟:
“楓林晚”
(1)看圖想象:夕陽照耀在楓林上,是怎樣的景象?感情誦讀體會。
。2)理解“坐”字,想象此時詩人看到此景會怎樣說?
“霜葉紅于二月花”
。1)生看圖說說楓葉是什么樣子的,想象二月開的紅花是什么樣子的?
。2)感情誦讀體會霜葉之紅。
。ǘ┮栽娙说那楦姓b詩歌。
同學們,你覺得眼前這情景怎樣?詩人看著看著,竟不禁高聲吟誦起來,現在你就是詩人,請你來到畫面前高聲吟誦。
1、觀察、交流
2、交流,朗誦,想象,并在教師的引導下理解詩句
3、高聲吟頌
通過多媒體,教師創設了良好的學習情境。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想象畫面,創設交流的氛圍,指導學生朗誦等多種方法,幫助學生理解詩句內容,體會“悲”
指導寫字
1、學生匯報對本課生字書寫的認識
2、教師相機指導
3、練寫生字
1、匯報
2、練寫生字
8
鼓勵學生自主識字寫字
板書設計
山行
景: 寒山 石徑 白云 人家 霜葉
情: 熱愛自然
第二課時
談話激趣
上學期我們在家都讀了“笠翁對韻”,考考大家一個對子: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蘇州有一個小鎮叫“楓橋”,我們今天學習的內容就跟這個地方有關。
接對
4
以平時的學習內容引入,創設了良好的情感和學習情境
研讀古詩,體會意境
一、你想看看這首小詩嗎?
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以前讀過這首小詩嗎?你可以輕輕地讀一讀。
老師啊,就因為讀了這首小詩,一直期盼著到楓橋去看看,聽說有很多游人因此詩慕名而來。這首小詩有這么大的魅力吸引那么多的游客前去,請大家再輕輕地讀這首詩,猜一猜,到底它的獨特表現在哪呢?
二、有人說,詩畫同緣,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那么這首詩到底寫了哪些景呢?
請同學讀讀這首詩,在紙上點一點美景
交流:請同學們講講你讀到的景,每人只能介紹一個。
師:同學們討論的這么熱烈,我也想參與到同學們的討論之中去,同學們看,這是月相變化圖(課本顯示)這是上弦月,弓朝東;這是下弦月,弓朝西,上弦月半夜就落下去了,月亮一落,剛才還很明亮,現在卻變黑了,很可能是天地間的明暗變化驚醒了烏鴉,王維在《鳥鳴澗》中有句詩:月出驚山鳥。既然然月出會驚山鳥,我推測月落也可能會驚烏鴉。不過,同學們的分析都很有道理。
關于秋:師:你覺得冷嗎?你能讀讀霜滿天的味來嗎?看到月落,烏啼,霜滿天,閉上眼睛,你的眼前出現了怎么樣一副圖?
關于愁:剛才有同學說可能是詩中所表達的情吸引了老師,那么這首詩到底是怎樣的一種情?
愁,什么叫愁?(煩惱)
誰在愁呢?(詩人張繼)
他為何而愁呢?
請同學們發揮你的想象力,猜一猜他為什么要愁?師相機引導,隨機講述張繼落榜小故事。
預設:
生1:我猜可能是詩中描繪的景,我覺得這首詩中景寫得挺美的。(師隨機板書)
生2:我猜可能是詩中所表現的情打動了老師。
預設:生1:詩中寫到了月亮,它寫到月落,說明月亮從升起,現在已經在慢慢落下去了。寫了動感。
生2:詩中還寫到了烏鴉在啼叫。生:半夜,鳥兒都睡了,烏鴉為什么還在叫呢?
預設:生1:我來說。我推測可能是夜里有風,風一吹,樹枝就會晃動,睡在樹上的烏鴉是被驚醒的。生2:我不同意的意見,我認為烏鴉是被鐘聲吵醒的。生 3:不對,沒敲鐘的時候烏鴉已經在叫了,我想,秋天的夜晚那么冷,烏鴉一定是被凍醒的。。生4:烏鴉還有一種可能是被嚇醒的,月亮一落,天地間變黑了,就嚇醒了樹上的烏鴉。生5:我不同意。烏鴉睡了,看不見天變黑,所以應該是凍醒的。生6:我還在書上看到過,烏啼的另一種說法是指烏啼橋。
預設:生:我發現詩中還寫到了一種植物,楓樹,它長在江邊,在晚風的吹動下,樹葉正在搖動呢
生:詩人還寫了漁火,漁火就是漁船上打魚人用來照明的燈。
生:我發現詩中還寫到了鐘聲,這是聽到的聲音。
預設:生1:我猜他可能是憂國居民,我們讀過《示兒》,知道很多詩人都非常愛國
生2:我猜是他可能遠離家鄉,在思念親人,客船兩字說明他在異鄉。
生3:我猜他看到月亮落下去,烏鴉在凄慘地啼叫,他無端地有些傷感。
生4:我猜是因為秋天到了秋天本來就是個蕭條的季節,他想到自己已經上了年紀了。
生5:我猜他可能是因為聽到了鐘聲,突然之間覺得自己的人生很空虛,想去做和尚
20
從整體到局部,從詩意到詩情,教師一步步幫助學生理解詩句,想象詩中描寫的景色;培養朗讀能力、品詩詩句能力,體會詩人孤寂憂愁之情,感受詩的自然美和語言藝術美,正確對待愁。
對學生的回答進行預設并不代表課堂中的真實情況,但老師要把握于心,做好相機引導。
結題
因為這首小詩,使原先不起眼的楓橋和寒山寺成了千古名勝,每年除夕夜有許多人都去聽鐘聲,還有許多日本游客不辭千里遠涉重洋來寒山寺,那兒還有一個博物館里面有張繼的銅像,傳說摸摸他的右手食指,就能提高寫作水平呢!如果有機會,請大家也選擇一個深秋的寒夜,到蘇州去看一看那漁火,望一望那月落霜天,聽一聽那夜半鐘聲,感受一下這詩中愁的韻味。
3
總結全詩,提升認識
指導寫字
1、學生匯報對本課生字書寫的認識
2、教師相機指導
3、練寫生字
1、交流
2、練寫生字
8
鼓勵學生自主識字寫字
作業布置
1、背誦、默寫古詩
2、根據課文內容填空。
。1)《山行》這首詩寫的是詩人在山里行走時的所見所感,描繪了一幅由寒山、 、
、 、 構成的 圖,從清新明朗的詩句中流露出 。
(2)《楓橋夜泊》這首詩寫詩人看到的景物有: ,聽到的聲音是 。
板書設計
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娝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教學回復
見博客“回復”部分
《 兩首( )》教學設計 篇11
一,教學目標
1借助拼音讀準本課出現的生字‘丫’,讀記‘花苞,柔軟,柳絮,喧鬧,梳妝,虎牙,水墨畫’等詞語。
2通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兒童豐富的想象力,體會童年生活的快樂,感悟兒童詩的特點。
二,教學重難點
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兒童豐富的想象力,體會兒童生活的快樂。
三,教學過程設計
( 一)導入新課
1欣賞兒童歌曲。( 推薦曲目:《小白船》《 春天在哪里》)
2師導:童年是一支歌,一支清新明快的歌;童年是一個夢,一個充滿幻想和憧憬的夢;童年是一首詩,詩中飄蕩著快樂和希望。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第九課《兒童詩兩首》,走進童年,感受童年。(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讀詩,讀準字音,把詩句讀通,讀順。
2指名讀詩并正音。
3再讀課文,邊讀邊想象詩中的畫面,體會詩中的情感。
(三)交流讀詩感受。
1指名讀自己喜歡的詩。
2交流讀詩感受及對詩歌的理解。(可結合詩歌朗誦來談)
第一首詩《我想》寫了一個孩子一連串的美妙的幻想,表達了兒童豐富的想象力和對美的追求和向往。
第二首詩《童年的水墨畫》擷取了一組兒童生活的鏡頭,表現了兒童生活的快樂。
。ń處熛鄼C指導并完成板書)
(四)指導有感情地朗誦詩歌。
1說說這兩首詩表達的情感。
2說說怎樣有感情的朗誦這首詩。
3指名試讀并評價。
4教師范讀或播放錄音。
5再讀課文。
。▊人讀 ,齊讀。小組讀,分男女讀,全班齊讀 。 )
(五)全課小結
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了兩首兒童詩,它們分別是( )和( )。我們通過有感情的朗讀這兩首詩,親近童年,感受到了童年的快樂。其實,童年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能說說你的童年嗎?或者讀一首有關童年的詩歌,或唱一首有關童年的歌曲也可以。
。┱n堂練習
仿寫兒童詩。
。ㄆ撸┳鳂I 收集自己喜歡的兒童詩,出一期手抄報
板書設計
9兒童詩兩首
(一)我想
小手-------安在桃樹枝上
腳丫-------接在柳樹根上 美好的愿望
眼睛-------裝在風箏 奇特的想象
自己-------種在土地上
(二)童年的水墨畫
街頭
溪邊 美好快樂的生活
江上
《 兩首( )》教學設計 篇12
24 《詩經》兩首
從容說課
《關雎》和《蒹葭》選自《詩經》。《關雎》寫一男子對女子的思念和追求過程。寫求之不得的焦慮和求而得之的喜悅!遁筝纭穼懸晃粦僬咴谏钋锏那宄浚谳笊n露白的河畔,徘徊往復,神魂顛倒,心焦地尋求他思念的戀人。兩首同為愛情詩,都寫對愛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感情是率真、淳樸、真摯、健康的。采用了重章覆疊句和賦比興的藝術表現手法。文字雖然簡單,但給予人們的癥狀感卻豐富,豐富到“我們只覺得讀了百遍還不厭”(《中國詩史》)。
教學本文,應創造性地運用朗讀手段。應引導學生反復朗讀,直至成誦;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了解《詩經》重章疊句的表現手法;學習賦比興的藝術表現手法;認識《詩經》在中國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另外還應引導學生多讀多背《詩經》中的名篇,提高詩歌鑒賞的能力。
課堂教學采用朗讀法、討論點撥法、品讀法等教學方法。注重自主學習、自我探究,全面領略詩歌的美感,力求在詩歌鑒賞和文化積淀上都有所收獲。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詩經》的基本知識及其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2.把握《詩經》賦比興的藝術表現手法和章法的節奏特點。
3.反復朗讀,直至成誦。
能力目標
1.在熟讀成誦的基礎上,培養學生形象思維能力。
2.深入理解這兩首詩,提高學生詩歌鑒賞的能力。
德育目標
正確認識古代勞動人民對美好愛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學重點
1.創造性地運用朗讀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學習兩首詩賦比興的藝術表現手法,體會它的表達效果。
教學難點
1.體會兩首詩大量運用重章疊句的表達方式。
2.品析語言,體會詩歌的音韻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學方法
1.朗讀法
2.點撥討論法
3,品讀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資料助讀;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思讀課文,把握文意;品讀課文,探究藝術手法。
[教學步驟 ]
一、導語 設計
《論語》曰:“不學詩,無以言。”古人認為經過《詩經》教化,可以使人“溫柔敦厚”!对娊洝吩诠糯恢北贿x作各類學校的教材,甚至連東漢大字者鄭玄家的婢女都熟讀《詩經》,日常生活中能以《詩》相對。今天我們學習冠于三百篇之首的《關雎》。
二、資料助讀
多媒體顯示以下內容: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本來只稱《詩》,后來被儒家奉為經典,改稱《詩經》。收錄了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約五百年間的詩歌305篇,也稱“詩三百”,這些詩歌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帮L”又叫“國風”,是各地的歌謠,人民大眾的口頭創作,是《詩經》中的精華部分。有不少篇章揭露貴族統治集團對人民的壓迫和剝削,也反映了人們的勞動生產情況和愛情生活。常用復沓的手法來反復詠嘆,一首詩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幾個字不同,表現了民歌的特色。
《關雎》是《風》之始也,也是《詩經》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說明對它評價很高!妒酚洝ね馄菔兰摇吩浻浭稣f:“《易》基乾坤,《詩》始《關雎》!稌访览褰怠驄D之際,人道之大倫也!鬃诱f:“《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逼渎暋⑶椤⑽、義俱佳,足以為《風》之始,三百篇之冠。
三、朗讀全詩,整體感知
1.學生聽錄音配樂朗讀,正音,同時出示投影:
睢鳩(jū jiū)一種水鳥。
窈窕(yǎo tiǎo):文靜美好的樣子。
逑(qiú):配偶。
荇萊(xīng):一種可食的水草。
寤寐(wù mèi):這里指日日夜夜。寤,醒時。寐,睡時。
筆(mào):挑選。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教師作誦讀指導。
教師提示:第一章雎鳩和鳴于河之洲上,其興淑女配偶不亂,是君子的好匹配。這一章的佳處,在于舒緩平正之音,并以音調領起全篇,形成全詩的基調。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統攝全。第二章、第三章中的“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寫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憂思。聲調亦迫促,與前后平緩之音有別。第四章、第五章寫求而得之的喜悅。曰“友”,曰“樂”,用字自有輕重,深淺不同,應讀出興奮和快樂之情。
3.教師范讀,為感悟理解課文創設氛圍。
4.學生結合注釋,譯讀全詩。
多媒體顯示:
關 雎
關雎鳥關關和唱, 夜長長相思不斷,
在河心小小洲上。 盡翻身直到天光。
好姑娘苗苗條條,
哥兒想和她成雙。 長和短水邊荇萊,
采荇人左采右采。
水荇萊長短不齊, 好姑娘苗苗條條,
采荇菜左右東西。 彈琴瑟迎她過來。
好姑娘苗苗條條,
追求她直到夢里。 水荇萊長長短短,
采荇人左揀右揀。
追求她成了空想, 好姑娘苗苗條條,
睜眼想閉眼也想。 娶她來鐘鼓喧喧。
教師提示:詩歌重在想象、聯想,對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實,可以疏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點字詞,關鍵字詞要落實。
5.學生齊讀,放錄音,再聽一次,感受詩歌的韻律和節奏。
四、思讀全詩,把握文意
1.教師提問:這首詩講了一個什么故事,請同學們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
生1:寫了一個男子對一位美麗少女的相思之情,想追而不得。
生2:他日思夜想,輾轉反側,夜不能寐。
生3:他做夢夢見彈琴奏瑟,迎娶這位姑娘。
……
教師小結:這苜詩很短很完整,既寫對愛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陷于難以自拔的低沉哀吟,是一首古老而優秀的民歌作品。看來,冠于《詩經》之首的《關雎》的確名不虛傳。
2.教師提問:既然大家都認為它是愛情詩,那么它是如何抒發相思之情的?請具體分析。
教師把全班同學分成六組,每兩組負責一節的分析鑒賞任務。圍繞“如何寫這位男子的愛戀、相思、夢幻”展開討論交流。其中以一組為主,另一組補充或評價。
成果展示:
首章四句寫一個青年小伙子,見到河洲上一對水鳥的相親相愛,聽到它們一唱一和的嗚叫,自然引起自己的無限情思,何況他心目中正有著一位所愛的人兒呢!他向往著那位美麗賢淑的好姑娘,能夠成為自己理想的配偶。
板書:聽聽:關關雎鳩
所見:在河之洲 極有層次,語約義豐
所思:窈窕淑女
所愿:君子好逑。
次章八句寫他日夜相思,須臾不能忘懷這位采荇菜的姑娘在水邊勞動時的窈窕身影。難耐的相思之苦已達到了長夜不眠的程度。
板書:寤寐求之——追慕之心
輾轉反側——相思之苦
第三章八句突然出現了“琴瑟友之”“鐘鼓樂之”的歡快、熱鬧的場面。這不啻是個戲劇性的轉變;糜汕樯瑹o疑這正是這位害相思之苦的男子對未來的設想.是他寤寐求其實現的愿望。
板書:琴瑟友之——親密相愛
鐘鼓樂之——歡快熱鬧
教師小結:古人在解釋這首詩時,曾進行封建禮教的涂飾,或說它是“美后妃之德”,或說它是“刺康王晏起”,名義上是“以史證詩”,實際上是一種歪曲。今天我們認為它作為一篇愛情詩篇,它寫思慕,寫追求,寫向往,既深刻細微,又止所當止?鬃诱f“《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確有一定見地,對我們仍有啟發。
3.學生再讀《關雎》,同時在頭腦中再現主人公鮮明生動的形象。
五、品讀全詩,探究藝術手法
1.提問:本文采用了什么表達方式?
生1:題目取自句首。
生2:每句話都是四字。
生3:語言幾乎相同,中間只變動幾個字。
生4:這首詩采用了一些雙聲疊韻字。
……
教師小結:《詩經》的形式基本上是四言詩。章法上最具特色的一點是“重章疊詠”。所謂“重章疊詠”,是指一首詩的各章,不僅句數相等,而且語言幾乎完全相同,中間只變動幾個字,甚至只變動一兩個字,以重復歌詠的一種形式。
同時多媒體顯示:
《詩經》的這一突出特點,同樣與音樂曲調中有著密切的關系。我們知道,當人們產生了強烈的感情沖動的時候,“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往往喜歡從流行曲調中挑一支熟悉的,配上詞唱唱。而《詩經》的時代,流行于民間的曲凋一般都比較短小。唱了一遍,常常感到興猶未盡,于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唱。如果許多人在一起,便一人唱,眾人和,直到唱痛快為止。每重唱一遍,只變動少數詞語,最簡單。最容易傳唱,最便于記憶。當然也就最樂于為人們所采用了。
重章疊詠形式的運用,對深化意境,渲染氣氛,強化感情,突出主題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時,它還有效地增強了詩歌的節奏感、音樂感,形成了一種回環往復的美,帶給人一種委婉而深長的韻味。
2.教師提問:本詩寫男子的一片情思,卻以“關關雎鳩”開頭,這種表現手法叫什么?
多媒體顯示:
《詩經》的表現手法,前人概括為賦、比、興。朱熹在《詩集傳》中解釋說:“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此物比彼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這種解釋比較通行。賦就是陳述鋪敘的意思。如《七月》“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匪來貿絲,來即我謀”就使用了賦的手法。比就是譬喻。如《衛風·氓》中用桑樹由繁茂到凋落比喻,女主人公的容貌由盛而衰。興是借助其他事物作為詩歌發端,以引起所要歌詠的內容。如《周南·桃夭》以“桃之夭夭,灼灼其華”起興,使人從桃花展開聯想到新嫁娘的美貌。比興手法對后世詩歌的創作有很大影響;
學生討論、交流。
生1:我認為它是“興”,因為先說雎鳩,引起自己的相思之情。
生2:我認為是“比”,因為雎鳩形影不離,詩中的男主人公把自己和幻想中的她比作摯鳥。
生3:我認為兩者兼而有之。
……
教師小結,前人對此有究屬賦比興何種手法的爭論。實際上就詩中這兩句看來,并不排斥是作者的實見之景,但對全詩來說,確也起著媒介、比喻、聯想,以至象征的作用。因此我們認為不必如此拘泥。
六、試背全詩
七、布置作業
1.大聲朗讀,背誦全詩。
2.預習《蒹葭》,結合注釋,串解大意。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朗讀全詩,整體感知;美讀全詩,重在鑒賞;比讀全詩,問題探究;延伸拓展,開闊視野。
[教學步驟 ]
一、導語 設計
同學們,有人會唱《在水一方》這首歌嗎?它是早些年一首電視連續劇的插曲,根據《蒹葭》改編而成,可見詩經對后世文學創作有很大影響。今天我們一起學習《蒹葭》。
二、朗讀全詩,整體感知
1.多媒體顯示畫面,讓學生感受畫面之美。有未讀文章先有情之效。
金秋之季,拂曉之時,蘆花泛白,清露為霜,瑟瑟秋風,葦叢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煙波萬頃,空中霧靄迷蒙,彎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日。此時,一位癡情的戀者,躑躅水畔,他熱烈而急切地追尋著心上的戀人。那戀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耙寥恕笨赏豢杉,于是他徘徊往復”心醉神迷,內心痛苦,不可言狀。
2.教師播放示范朗讀磁帶或配樂朗讀課文,學生聽讀入境,體味感情。
3.學生自由朗讀全詩,教師提醒學生注意把握感情分寸,讀出凄迷之景,惆帳之情。
4.放錄音,學生復聽一次,糾正自己朗讀中的錯誤,教師可同時出示投影,檢查字詞掌握情況。
投影顯示:
給下列詞語中加點字注音。
蒹葭 伊人 溯洄 唏 湄 躋 坻 浚
選兩個同學注音。
明確:jiān jiā yī rén sù huí xī méi jī chí sì
5.學生結合注釋,譯讀全詩。
教師提示:詩歌重在吟誦、品味。在譯詩時,要運用聯想、想象,在頭腦中浮現此情此景。
多媒體顯示:
蒹 葭
蘆花一片白蒼蒼, 逆著曲水去找她,
清早露水變成霜。 越走越高道兒難。
心上人兒她在哪, 逆著直水去找她,
人兒正在水那方。 像在小小洲上水中間。
逆著直水去找她,
繞來繞去道兒長。 一片蘆花照眼明,
逆著直水去找她, 太陽不出露水新。
像在四面不著水中央。心上人兒她在哪,
隔河對岸看得清。
蘆花一片白翻翻, 逆著曲水去找她,
露水珠兒不曾干。 曲曲彎彎道兒擰。
心上人兒她在哪, 逆著直水去找她,
那人正在隔水灘。 好像藏身小島水中心。
三、美讀全詩,重在鑒賞
1.教師請同學們談初讀詩歌的感受。
學生暢所欲言。
生1:本文寫的朦朧縹緲,有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感覺。
生2:這首詩意境優美,我特別喜歡秋天凄清悲涼的況味,和詩人惆悵失意的心情正好吻合。
生3:我最佩服主人公不畏艱險,不屈不撓的精神,因為詩中幾次提到“溯洄從之。道阻且長”嘛!
生4:我覺得“伊人”應該是漂亮的、高潔的,又是時隱時現、閃爍不定的。
……
教師總結:看來本詩的確“言盡而意無窮”,給了我們無限豐富的想象、開拓、創造的空間。正是這種多重意境交相疊合的開放式結構,使這首言情之作成為極富張力,意蘊宏深,多姿多彩的詩的極品。
2.作品文字簡單,內容單純,但給予人們的美感卻非常豐富,能否用幾個詞來概括作品的美?
明確:含蓄美、意境美、朦朧美。
3.具體賞析詩歌的美。
教師把全班分為六個組,每兩組負擔一個方面的鑒賞任務。圍繞“含蓄美、意境美,朦朧“美”展開討論交流。其中以一個組為主。另一個組補充、評價。
成果展示:
1.含蓄美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文字簡約。以表面極經濟的文字建構一個十分廣闊的想象和咀嚼的空間,這是該詩的一大長處。作品沒有直接抒情,沒有敘述這位戀人對心上人如何思念,而只寫了他左右求索,尋找戀人的行動,然而主人公那癡心的迷戀、刻骨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都通過動作形象而含蓄地表現出來。
形象可感。作品雖未刻意刻畫戀愛雙方的形象。但主人公的執著、“伊人”的高潔我們可以清晰感知。
余音繞梁。詩只寫尋求之難,伊人“宛在”,便戛然而止,結果如何,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這就是所謂“含不盡之意于言外”。
2.意境美體現在多重疊合的架構。
(1)煙水迷離的景和主人公如醉如癡的情幻化而生,難分難解。
(2)深秋一派蕭瑟的景象和主人公惆悵失意的心情渾然一體。
(3)詩人的執著追求和伊人宛在,覓之無蹤的境界渾然為一。
(4)“伊人”高潔而富有魅力的精神氣質,被蒹蒼露白、秋水澄明的景致烘托出來。
3.朦朧美體現在寫法和模糊的意象。
作品沒有直敘心情,而是采用曲筆。作寫意式的遠距離的勾勒。距離產生美感。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間位置都是模糊的,給人以霧里看花、若隱若現、朦朧縹緲之感。
教師小結:《蒹葭》詩的豐富美感,我們可以作多重解瀆。正如《人間詞話》所說:“《詩·蒹》一篇,最得風人深致。”
四、比讀全詩,問題探究
教師提問:《關雎》和《蒹葭》都可以看作愛情詩,但風格和表現手法相同嗎?
明確:《關雎》一詩重在“敘事”,可以看出主人公愛慕、追求、幻想這樣一條線索!遁筝纭窙]有一個明確故事。只選一個場景。第二、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復詠嘆!遁筝纭繁取蛾P雎》情感韻味更濃郁。
在藝術手法上,《蒹葭》比《關雎》“興”的特點更突出。“蒹葭”“水”“伊人”交相輝映,渾然一體,用作比興的事物與所要描繪的對象形成了一個完整的藝術世界。
五、課堂小結
《詩經》是人類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頭清水,開闊、豐盈、簡單、潔凈。這源泉處的草木,也跟淳樸的先民及其歌聲一樣簡樸優美。從詩經中走出的女子裊裊娜娜、款款盈盈游歷在平原秀野風和日麗中。癡情的少年千回百轉,卻找不到她的岸。讓我們于于凈凈與素心相通.吟誦這優美的文字,傳唱這古老的歌謠!
六、布置作業
1.《蒹葭》這首詩對后世的影響是相當大的。上網搜集相關信息,看哪些詩篇化用了《蒹葭》的詩句。
2.背誦這兩首詩,并為一篇寫一段賞析文字。
板書設計
關睢
蒹
葭
蒹葭
白露
道
伊人
蒼蒼
萋萋
采采
霜
已
長
躋
右
水中央
水中坻
水中矣
《 兩首( )》教學設計 篇13
教學目標:
1、會認10個生字,會寫6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體會詩人對秋天的贊美之情。
3、喜歡背誦古詩,有條件的,背誦課外的古詩。
教學重點
識字寫字,朗讀感悟
教學準備:
1、字詞卡片、多媒體課件。
2、收集作者資料以及其它相關的詩句。
教學時間:兩課時
第一課時
切入舉偶:
1、誦詩導入。同學們,古詩是我國的文化精華。誰能背幾首給大家聽呀?(學生背誦古詩)古詩為我們呈現出美的意境,讓我們獲得美的感受。今天我們學習《古詩兩首》看看詩中寫了哪些內容?
(給學生展示的機會,體驗學習的快樂,同時欣賞他人的學習勞動成果,也會起到促進的作用,激發了學習古詩的興趣。)
2、看圖導入。出示課文插圖,引導學生觀察,說說圖中都畫了些什么?你想到了什么?那么詩中所寫的內容與你看到的,想到的一樣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古詩兩首》(板題)
(借助美妙的圖畫吸引住學生,在感受畫面后,啟發思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對話平臺
初讀
1、借助拼音自由讀古詩,把字音讀正確。
2、同桌互讀,圈出不理解的詞語。
3、小組合作學習,輪讀交流自己的理解。
研讀
1、教師范讀,引導學生體會情感,想像畫面。
2、出示多課件展示詩中描繪畫面,重點引導學生弄清“擎雨蓋、傲霜枝”的意思。
3、自由讀,邊讀邊看插圖,理解詩意。
4、匯報交流詩意。
5、多種方式朗讀。
誦讀
1、出示圖畫,指名配樂朗讀。
2、學生自由練讀。
3、賽讀,比一比看誰讀得最有感情。
4、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背誦。
寫字
1、出示要寫的字:首、劉、枝、記,學生認讀。
2、學生觀察字形,交流怎樣書寫。
3、教師示范,學生評價。
4、學生練習。小組展示,欣賞評價。
拓展
你喜歡哪個季節,說說為什么?
第二課時
復習
1、多種方式認讀古詩(一)中的生字。
2、挑戰背誦古詩(一)。
自學
1、出示《山行》,引導學生說說用什么方法來學習。
2、按自己的喜歡的方法來自學,教師巡視指導。
3、匯報。說說學懂了什么,還有什么地方不明白。
4、師生合作解決問題。
細讀
1、學生自由練讀,想像畫面。
2、指名讀,讀后評價。
3、教師有感情地范讀,學生評點。
4、學生找學習伙伴一起練讀。
誦讀
1、出示課件,讓學生感受楓葉滿山的美麗情景。
2、挑戰讀。比一比誰讀得最有感情。
3、觀看插圖,練習背誦。
4、背誦展示。
寫字
1、出示生字:楓、于。學生認讀,
2、觀察字形,說說怎樣識記和書寫。
3、教師示范,提示重點筆畫。如“楓”字的“木”字旁的捺變成點等。
4、學生練習。小組點評。
練習與拓展
1、出示課后“我會填”,引導學生填寫。
2、誦詩會。學習伙伴還會背別的古詩,你們也一定行!把自己積累的古詩有感情地背給同學們聽。
蘇軾(1037—1101):宋代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今屬四川)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清新豪放,善用夸張比喻,在藝術表現上獨具一格。
杜牧(803—852):唐代詩人。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陜西長安)人。杜牧的詩文集《樊川文集》共二十卷,他的詩豪放、曠達、俊逸。其詩在晚唐成就頗高,后人稱杜甫為“老杜”,稱杜牧為“小杜”。
板書設計:
贈劉景文 山 行
荷盡/已無/擎雨蓋, 遠上/寒山/石徑斜,
菊殘/猶有/傲需技。 白云/生處/有人家。
一年/好景/君須記, 停車/坐愛/楓林晚,
正是/橙黃/橘綠時。 霜葉/紅于/二月花。
教學反思:
蘇軾的《贈劉景文》并不常見,我采用了板畫形式讓學生們理解這首詩,學生們熟讀此詩后,不懂的問題就自主地提出來。教學第二首詩感到非常輕松。因為課前先給學生較充分的自學時間,學第一首詩后師生討論得出了一個預習計劃:1、讀、涂、注;(邊讀邊涂出生字,在易讀錯的字上注音)2、再讀;(讀準、讀流利、讀美)3、討論。(查字典理解詞義,再小組同學說說詩意)。新課教學基本按照事先設計的環節進行,其中自學成果展示精彩不斷,學生們紛紛主動上臺讀詩、背詩,還有的同學通過查詞語手冊加上自己的理解,已能基本讀懂詩的意思。
《 兩首( )》教學設計 篇14
2、古詩兩首
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
1、會認4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能正確讀寫“碧玉、妝成、裁出、剪刀、萬紫千紅”等詞。
2、背誦兩首詩,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意思。
【過程和方法】
學習聯系上下文或其他方式,理解詞句的意思,繼續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體會詩人熱愛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教學重點:
大體了解詩句內容。
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記背詩句.
教學時數:2課時
第一課時
一、 導入:
回憶你記憶中的春天是怎樣的,給大家說一說。
二、 檢查預習
1、 自讀生字,在文中為生字注音。
2、 抽讀。
3、 小老師教寫生字。
易錯音:妝、濱、裁
易混淆:詠泳、濱賓、載裁、紫緊
4、 抽讀、齊聲讀
三、 學習《詠柳》
1、 簡介賀知章:唐朝詩人,字箱子真,代表作《回鄉偶書》《采蓮》
2、 解題:春天里的柳樹是怎樣的呢?春天百花成天的景象是什么樣的?能用語言或學過的詩句來形容嗎?(自由說)看看古代的詩人是怎樣描述春天景色的。齊讀課題:
詠柳:詠即贊美
3、 詩人是怎樣贊美柳樹的呢?大家自讀古詩,說說你讀懂了什么。(結合注釋讀),不懂的作上記號。
4、 交流匯報1、2句
(1)碧玉:綠色的玉
妝:打扮
一樹:滿樹
萬條:枝條多
絳:一種絲帶
前兩句的意思是:高高的柳樹上,長滿了翠綠的新葉,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裝飾打扮的一樣。
。2)思考:作者把什么比作什么,這樣的比喻好嗎?(引導學生想象,春天萬物復蘇,柳樹也會發出新葉,新葉剛長出來的顏色,光澤接近碧玉)
。3)朗讀
5、 交流匯報3、4句:
(1) 細葉:細細的嫩葉
似:好像
裁:裁剪
這兩句的意思是:這細細的嫩葉是誰裁剪出來的呢?原來是二月春風這把剪刀裁出來的呀!
。2)思考:這兩句采用了什么樣的形式?(自問自答)把什么比作什么?你從這個比喻中體會到什么?
。3)指導朗讀
6、 朗讀全詩,感悟詩境
前兩句寫柳,后兩句由寫柳過渡到寫春,從整首詩的描寫中,你休會到詩人對柳,對春抱著一種什么樣的感情?反復朗誦,體會詩人贊美柳樹,歌頌奏的感情。
四、 深情朗讀
語速適中,情感飽滿,基調高昂,注意停頓。
五、 背誦全詩。
第二課時
一、 復習導入
復習〈詠柳〉,并集體背誦,引入〈春日〉
二、 解題:1、朱熹:南宋思想家,教育家,文學家。
2、春日即在春天里
三、 初讀,初通詩意
1、 自讀全詩,再抽讀。
2、 分小組討論學習;讀懂了什么,不懂的作上記號,勾出不理解的詞。
3、 交流:提出不懂的詞,板書,查閱字典理解
勝日:即晴日,天氣晴朗的好日子。
尋芳:游覽、賞玩美好的風景
泗水:水名
濱:水邊
光景:風光景色
一時:形容時間很短
新:新鮮、奇麗
4、 由詞意思考:詩人在什么樣的天氣,到什么地方去游覽,他的心情怎樣?你從哪兒讀出來的。
5、 整理出前兩句的意思:在天氣睛朗的日子里,詩人到泗水邊上死對頭觀賞風景,那里風光無限,一時之間許多新鮮奇麗的景色映入眼簾。
6、 說說你從一二句中體會到了什么?再指導朗讀。
7、 運用同樣的方法學習3、4句。
自讀、勾出不懂的詞,討論,交流解詞,再解意。
等閑:平常、隨便
識得:認識
東風:春風
萬紫千紅:形容百花爭艷的景色。
總是:都是
詩意:平常人們都知道有春風,可春風究竟是什么樣的呢?只有在見到了萬紫千紅的景色后,才明了是春風帶來了這無邊的景色。
指導朗讀3、4句,說說體會,引導學生理解包含在詩歌中的哲理。
四、再讀,感悟詩境。
聯系詩意,說說自已的理解,體會詩人對春天的贊美之情。
五、指導朗讀、背誦。
《 兩首( )》教學設計 篇15
1、詩兩首
【備課時間】: 【授課時間】:
【教材分析】:
《詩兩首》之一的《我愛這土地》作于1938年11月。詩中的“鳥”特地亮出“嘶啞的喉嚨”是悲壯的時代氛圍和“悲哀的詩人”(艾青自稱)所具有的特殊氣質、個性的深情流露。詩人借助鳥的形象抒發了深沉而真摯的愛國情感。詩中寫實和象征交織,描繪了土地、河流、風、黎明等鮮明意象來表達歌唱的豐富內涵。
《鄉愁》是中國臺灣詩人余光中眾多以鄉愁為主題詩篇中一曲情深意長、音調動人的戀歌。詩人從廣遠的時空中提煉了郵票、船票、墳墓和海峽四種物象,并以時間的發展貫穿組合,概括了詩人深長的生活歷程和對祖國的綿綿懷念。
教讀本課,應充分注重朗讀訓練,規范學生誦讀過程中的語氣、語調和停頓,在誦讀中體會詩歌的思想情感。擬采用整體感知、揣摩詩句、擴展評價的賞析方法。引導學生把握詩歌意象,領會其象征意義,達到提高朗讀技巧和詩歌欣賞水平的目的。在精彩賞析中,激發學生探究興趣、陶冶性情。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熟讀并背誦,把握詩歌的內在旋律與和諧節奏。
2. 把握詩歌的意象,領會其象征意義。
能力目標
1.品味詩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2.體會詩歌中優美的意境,感受涌動著的激情。
3.把握詩歌的主題。提高閱讀和鑒賞詩歌的能力。
德育目標
體味詩歌抒發的戀土深情和思鄉愁緒,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情感。
【教學重點】:
誦讀。理解詩歌意象,體會詩人真摯的情感。
【教學難點】:
感受詩歌中涌動著的激情,把握詩歌主題。
【教學方法】:
1.誦讀法 通過感情誦讀,把握詩歌的內在旋律與和諧節奏,認真體味詩歌蘊含的深沉情感。
2.探究欣賞法 如對詩歌意象和主題的解讀。
3.比較閱讀法 如將余光中與席慕蓉同類題材(抒寫鄉愁)詩歌進行比較。
【教具準備】:
多媒體cai課件、投影儀、錄音機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學習《我愛這土地》,把握詩中意象,體會詩人真摯的愛國情感。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誰不愛自己的母親.誰不愛自己的祖國?穿越時空,只有一種感情能將民族的心聯系起來,那就是對祖國深深的愛戀。早在1938年,著名詩人艾青就眼含熱淚對祖國母親唱了一首深情的贊歌——《我愛這土地》。今天,我們——起去感受詩人澎湃著的靈魂。(板書文題、作者)
二、資料助讀 :
艾青和《我愛這土地》
艾青(1910~1996),原名蔣海澄,浙江金華人。他生長在農村,自幼為貧苦農婦哺養,對我們民族的主體——農民有著兒子般的深情。長大后的曲折經歷、坎坷遭遇,使他很快成長為—個革命者。1929年赴法國留學,并開始詩歌創作。1932年回國,在獄中寫成詩作《大堰河一一我的保姆》,奠定了在詩壇的地位。他的早期詩作多詛咒黑暗,風格渾厚質樸,調子沉重憂郁,但對生活充滿希望與憧憬。他的抗戰時期的詩作,為覺醒了的民族而歌唱,格調高昂。作品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陽》《黎明的通知》等。主要詩作還有抒情長詩《光的贊歌》《古羅馬的大斗技場》等。
《我愛這土地》寫于抗日戰爭開始后的1938年,當時日本侵略軍連續攻占了華北、華東、華南的廣大地區,所到之處瘋狂肆虐,妄圖摧毀中國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國人民奮 起抵抗,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詩人在國土淪喪、民族危亡的關頭,滿懷對祖國的摯愛和對侵略者的仇恨,寫下了這首慷慨激昂的詩。
三、感知、研習詩歌《我愛這土地》:
l,教師深情地范背全詩。
2.學生自由誦讀。教師作誦讀提示:
這首詩無固定的節律,不押韻。它主要由句中停頓和句末停頓構成一定的節拍。誦讀時要著重體會由詩中感情起伏所構成的“內在節奏”。
示例:
我愛這土地假如/我是一只鳥,
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
這永遠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
這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
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
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3.指定學生誦讀全詩,教師作簡要點評。
4.思考:詩歌是按怎樣的思路抒寫的?
教師引導學生概括后明確:
全詩以“假如”領起,用“嘶啞”形容鳥兒的歌喉。接著續寫出歌唱的內容,并由生前的歌唱,轉寫鳥兒死后魂歸大地,最后轉由鳥的形象代之以詩人自身形象,直扦胸臆,托出了詩人那顆真摯、熾熱的愛國心。
5.精彩研讀。
學生合作研討:
(1)詩人為何不用“珠圓玉潤”之類的詞而用“嘶啞”形容鳥兒唱的歌喉?從中你可體會到什么?
(2)鳥兒歌唱的內容中,“土地”“河流”“風”“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義。結合時代特征,說說它們有哪些象征意蘊?
(3)詩句“然后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庇泻紊钜?
(4)詩歌的第二節與第一節有著怎樣的聯系?把第二節去掉,詩歌主題的表達將會受到怎樣的影響?
學生研討后回答,教師明確:
(1)詩人選用“嘶啞”一詞,就把杜鵑啼血般的奉獻者形象賦予了悲憤的愛國者,它充滿著因沉重的苦難和憂郁的負荷而生發的焦灼與浩嘆,傳遞著與時代同步的憂患濤情,所以用“嘶啞”一詞十分傳神。如果換用“珠圓玉潤”“動聽”等別的字眼,就不能使人體味到歌者經歷的坎坷、悲酸和對祖國、對土地、對人民執著的愛。
(2)上述一系列意象表達了歌唱的豐富內涵:暴風雨打擊著的土地,悲憤的河流,激怒的又,溫柔的黎明——隱喻了祖國大地遭受的苦難,人民的悲憤和激怒,對光明的向往和希冀。土地”可以看作繁衍生長了中華民族的祖國大地的象征,“悲憤的河流”“激怒的風”可以看作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反抗精神的象征,“溫柔的黎明”預示著人民為之奮斗獻身的獨立自由的曙光,必將降臨于這片土地。
(3)表達了詩人對土地的眷戀,將自身融進大地,隱含了一種敢于犧牲自我之意。
(4)如果說第一節是對“愛土地(祖國)”主題的抒情性的鋪陳描述.第二節短小精悍的兩行則可看作是對主題的高度凝練的概括。去掉第二節,詩意則得不到提煉和強化。
6.學生熟讀背誦全詩。
四、課堂小結:
同學們,“土地”是艾青詩歌的中心意象之一,它凝聚著詩人對祖國——大地母親最深沉的愛。讀《我愛這土地》,我們感受著那個苦難年代,愛國知識分子對祖國的最真摯的愛的表白。這心聲,是歷久不衰的主旋律,更是永遠唱不盡的主題。
五、布置作業 :
閱讀艾青的《太陽》一詩,寫一篇評述性短文。
太 陽 從遠古的墓塋 當它來時,我聽見 從黑暗的年代 冬蟄的蟲蛹轉動于地下 從人類死亡之流的那邊震驚沉睡的山脈 群眾在曠場上高聲說話 若水輪飛旋于沙丘之上 城市從遠方 太陽向我滾來…… 用電力與鋼鐵召喚它 它以難遮掩的光芒 于是我的心胸使生命呼吸 被火焰之手撕開使高樹繁枝向它舞蹈 陳腐的靈魂 使河流帶著狂歌奔向它去 擱棄在河畔我乃有對于人類再生之確信 1937年春
(提示:這首詩寫于1937年春天。詩人那時剛從監獄中出來不久,正流浪在上海灘頭?嚯y感和光明感交織在心里,成了艾青寫這首詩的情感基調。詩歌異常典型地體現了那些年月熱愛祖國、投身戰爭、謀求解放的熱血青年的時代思潮)【課后反思】:
1、詩兩首
【備課時間】: 【授課時間】:
【教材分析】:
《詩兩首》之一的《我愛這土地》作于1938年11月。詩中的“鳥”特地亮出“嘶啞的喉嚨”是悲壯的時代氛圍和“悲哀的詩人”(艾青自稱)所具有的特殊氣質、個性的深情流露。詩人借助鳥的形象抒發了深沉而真摯的愛國情感。詩中寫實和象征交織,描繪了土地、河流、風、黎明等鮮明意象來表達歌唱的豐富內涵。
《鄉愁》是中國臺灣詩人余光中眾多以鄉愁為主題詩篇中一曲情深意長、音調動人的戀歌。詩人從廣遠的時空中提煉了郵票、船票、墳墓和海峽四種物象,并以時間的發展貫穿組合,概括了詩人深長的生活歷程和對祖國的綿綿懷念。
教讀本課,應充分注重朗讀訓練,規范學生誦讀過程中的語氣、語調和停頓,在誦讀中體會詩歌的思想情感。擬采用整體感知、揣摩詩句、擴展評價的賞析方法。引導學生把握詩歌意象,領會其象征意義,達到提高朗讀技巧和詩歌欣賞水平的目的。在精彩賞析中,激發學生探究興趣、陶冶性情。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熟讀并背誦,把握詩歌的內在旋律與和諧節奏。
2. 把握詩歌的意象,領會其象征意義。
能力目標
1.品味詩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2.體會詩歌中優美的意境,感受涌動著的激情。
3.把握詩歌的主題。提高閱讀和鑒賞詩歌的能力。
德育目標
體味詩歌抒發的戀土深情和思鄉愁緒,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情感。
【教學重點】:
誦讀。理解詩歌意象,體會詩人真摯的情感。
【教學難點】:
感受詩歌中涌動著的激情,把握詩歌主題。
【教學方法】:
1.誦讀法 通過感情誦讀,把握詩歌的內在旋律與和諧節奏,認真體味詩歌蘊含的深沉情感。
2.探究欣賞法 如對詩歌意象和主題的解讀。
3.比較閱讀法 如將余光中與席慕蓉同類題材(抒寫鄉愁)詩歌進行比較。
【教具準備】:
多媒體cai課件、投影儀、錄音機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誦讀,體會《鄉愁》詩的意境和感情。賞析詩中遞進組合的四個意象,理解詩意由鄉愁到家國之思的升華。與席慕蓉的同題材詩進行比較閱讀。
【教學步驟】
一、檢查作業:
各學習小組推舉代表在班上宣讀,師生共同點評。
二、研習余光中《鄉愁》詩:
1.誦讀,整體感知詩意。
(1)請學生默讀,熟悉詩歌內容。
教師提示余光中簡介:
余光中(1929~)當代詩人和詩評家。湖南衡陽人,F居中國臺灣。1946年考入廈門大學外文系。1948年發表第一首詩作,次年隨國民黨軍隊赴臺。1953年10月參加《創世紀》詩刊,致力于現代主義詩歌創作。主要作品有《鄉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詩集《靈河》《石室之死》等,詩論集《詩人之境》《詩的創作與鑒賞》等。其中《鄉愁》一詩,因為形象而深刻地抒發了游子思鄉的殷切感情,而受到人們的喜愛和贊賞。他的詩,兼取中國古典文學與外國現代文學之精神,創作手法新穎靈活,比喻奇特,描寫精神深刻,抒情細膩纏綿,一詠三嘆,含蓄雋永,意味深長,韻律優美,節奏感強。被尊為中國臺灣詩壇祭酒。他的詩論文章,視野開闊,富有開拓探索的犀利朝氣,強調作家的民族感和責任感,善于從語言的角度把握詩的品格和價值,自成一家。
(2)學生小聲試讀,體會詩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嘗試劃分詩的節奏和重音。
教師作誦讀提示:
《鄉愁》詩的形式美很突出:一是結構上寓變化于統一,節與節、句與句比較整齊對稱,詩人注意了長句與短句的變化調節,整齊中有參差;二是音樂上營造出一種回旋往復、一唱三嘆的美的旋律,同一位置上詞的重復和疊詞的運用,使全詩低回掩抑,如怨如訴,數量詞的運用,也加強了全詩的音韻美。這首詩有如音樂中柔美而略帶哀傷的“回憶曲”,是海外游子深情的戀歌。
詩的節奏和重音劃分如下:
鄉 愁
小時候 后來啊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這頭 我/在外頭
母親/在那頭 母親/在里頭
長大后 而現在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大陸/在那頭
(3)配上著名音樂家馬思聰的《思鄉曲》,教師作示范朗讀。
思考:
“鄉愁”本是一種抽象的情感,但在《鄉愁》詩里,它轉化成了具體可感的東西,作者是如何實現這一轉化的?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詩人巧妙地將“鄉愁”這種情感進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對應物。在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里,“鄉愁”分別寄托在郵票、船票、墳墓和海峽等具體可感的對象上。這種技法.通常稱之為“移情”,可以增加作品的藝術感染力。
(4)合作研討:
、僭娙怂銓懙摹班l愁”是怎樣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加深、升華的?
②這四種對象前表修飾、限制的形容詞和數量詞有什么特點?它們共同突出了這四樣東西的什么特征?在詩中有什么表達效果?
、墼姼璧牡谒墓潓υ娨獾耐卣褂性鯓拥闹匾饔?
學生研討后回答,教師明確:
、佟班]票”“船票””墳墓”和“海峽”
四個對象,分別是人生四個階段“鄉愁”的對應物。這四個階段分別是:小時候一長大后一后來一現在。
小時候,詩人少小離家,與母親書信往來,鄉愁寄托在小小的郵票上。長大后,為生活而奔波,與愛人聚聚離離,船票成了寄托鄉愁的媒介。到后來,—方矮矮的墳墓,將“我”與母親永遠分開了!而現在,一灣淺淺的海峽將“我”與祖國大陸隔開。個人的故鄉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一群人的家國之思。全詩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長長的余味。
、凇耙幻丁薄耙粡垺薄耙环健薄耙粸场彼膫數量詞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淺淺的”四個形容詞都以一種看似輕描淡寫的方式,把鄉愁濃縮于四個面積小程度輕的對象之上,恰恰反襯出詩人內心深處濃烈的思鄉情感。
、廴绻サ舻谒墓,充其量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思念故鄉的詩;有了第四節,前三節就成了鋪墊,這一節又畫龍點睛,鄉愁的詩意升華為國愁和民愁了。
2.比較閱讀。
中國臺灣當代女詩人席慕蓉的《鄉愁》(詳見課本p5)也是抒寫鄉愁的,說說它與課文在表達上各有什么特點。
教師點撥:
這兩首詩有著相似的寫作背景。余光中和席慕蓉的祖籍和出生地均在大陸,后來赴中國臺灣。
兩位詩人都鐘情于中國古典文化,承繼傳統文化中鄉愁的永恒主題寫出了新意。
不同之處在于,席慕蓉的故鄉在蒙古草原,她既不在那里出生,也不在那里長大,直到20世紀80年代才有機會踏上故鄉的土地。她只有在夢里,在詩中,寄托無限鄉愁。她的《鄉愁》,纏綿悱惻,分別寫故鄉月夜的笛聲、離別故鄉時心中模糊的悵惘、別后對故鄉的綿綿思念,意境深幽,比喻新異,也具有比較強的時代意義。但在思想深度的開掘上,這首《鄉愁》不如余光中的《鄉愁》那樣深刻。
3.語言運用。
余光中說鄉愁是“淺淺的海峽”,席慕蓉說是“沒有年輪的樹”,那么,如果有一天走出家門,你心中最惦記的是什么?請發揮想象,仿照課文,用漂亮的比喻句盡現你的感覺。
三、課堂練習:
閱讀舒蘭(中國臺灣)的《鄉色酒》,完成題目。三十年前 三十年后你從柳樹梢頭望我 我從柳樹梢頭望你我正年少 你是一杯鄉色酒你圓 你滿人也圃 鄉愁也滿
1.對詩中“你”“我”所指的對象及其關系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
a.“你”指故鄉,“我”指遠離家鄉的游子,詩中抒寫的是游子對家鄉的思念。
b.“你”指親人,“我”指遠離家鄉的人,詩中抒寫的是親人與“我”之間的思念。
c.“你”指情人,“我”指情人的另一方,詩中抒寫的是情人之間的互相思念。
d.“你”指月亮,“我”指遠離家鄉的游子,詩中抒寫的是游子對家鄉的思念。
2.對這首詩鑒賞不恰當的一項是 ( )
a. 詩的上下兩節運用了對比藝術,將景與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表現了詩的主題。
b.全詩語言精練,感情真摯,比喻和象征等修辭手法的運用使感情抒發得淋漓盡致。
c.詩中運用第二人稱寫法,使詩歌帶有對話色彩,如同詩人在對著對方傾訴感情。
d.詩的句式長短交錯,上下兩節結構齊整,重章疊唱,在反復中使詩的主題得到升華。
參考答案:1.d 2.d(不是重章疊句,也無反復)
四、課堂小結:
同學們,“鄉愁”是我國傳統文學歷久常新的主題,像唐代詩人李白的名作《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蓖鯙场洞伪惫躺较隆罚骸班l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崔顥《黃鶴樓》:“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庇喙庵械氖走@《鄉愁》詩,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都映射著中國古典詩詞的神韻和魅力。吟誦這深情的戀歌,我們掂量出了詩人思想中中國意識的分量。
五、布置作業:
1.《鄉愁》中一個詩節就是一場凄美的離別,請設想自己是詩中的主角,寫一段文字把詩中離別的模糊補充清楚。
2.仿照題為《國魂》的新詩的第一節,分別以“長大后”和“而現在”為開頭,續寫第二節和第三節(每行詩的字數不加限定)。
國 魂小時候
國魂是項上的紅領巾
我在紅旗下
烈士在心頭
參考答案:
1.略
2.長大后/國魂是冠軍領獎臺上運動員眼里的淚水/我在國歌聲中/運動員在陽光下面而現在/國魂是青年志愿者跋涉的雙腳/我在緊跟著/億萬人在行列中
【板書設計】:
【課后反思】:
《 兩首( )》教學設計 篇16
詞兩首
一、素質教育目標
。ㄒ唬┲R教學點
1、學習“塞”、‘笠”、‘蓑”三個生字。
2、朗讀課文,背誦《憶江南》。
(二)能力訓練點
l、訓練學生通過查找資料,看注釋等方式讀懂兩首詞的意思。
2、通過詞中描繪的情景培養學生想像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
。ㄈ┑掠凉B透點
1、通過對兩首詞的理解,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2、激發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化的情感。
(四)美育滲透點
使學生感悟這兩首詞的魅力所在,培養學生欣賞美、鑒賞美的能力。
二、學法引導
。ǎ┙處熃谭
打破串講的傳統古詩詞教學模式,力避逐字逐詞逐句講析的呆板做法。給學生以自主學習的權力,充分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全程參與,在參與中達到自悟自得。
。ǘ⿲W生學法
自讀、自悟、自練、小組合作學習、全班匯報交流。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ǎ┲攸c、難點
了解兩首詞的意思,根據這兩首詞所描繪的景物,想像畫面,并用自己的話描述出來。
。ǘ┮牲c
1、詞和古詩有什么區別?
2、作者為什么“憶江南”?
3、為什么“斜風細雨不須歸”?
。ㄈ┙鉀Q辦法
1、教師提供媒體演示,圖文結合,幫助學生理解、感悟。
2、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多讀、多想。
四、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教師通過引導學生讀、議、賞、用等方式激發學習情趣,幫助學生“走近古詩詞”,調動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積極性。
第一課時
-、導入 新課
1、以前同學們學過很多古詩,今天我們來學習兩首詞。(板書:3詞兩首)
2、同學們知道什么是詞嗎?(學生可根據“預習”或搜集到的有關詞的資料自由談。)
3、讀讀這兩首詞,想想詞和學過的古詩有什么區別?
二、學習《記江南》
1、以師生談話的形式介紹作者。
(1)你知道這首詞的作者是誰嗎?以前我們曾學過他寫的詩,你還記得嗎?你能為大家介紹一下白居易嗎?
。ㄗ寣W生自由說,可根據以前知道的或課前搜集到的資料知道多少就說多少。)
。2)教師補充:
白居易也是早期詞人中的佼佼者,所作對后世影響甚大。
2、簡介時代背景:
白居易在50歲至55歲期間,曾先后到江南名郡杭州、蘇州出任刺史(地方行政長官),秀麗的江南景色和燦爛的吳越文化給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他晚年回到洛陽閑居后,還時;匚哆@段令人愉悅的回憶。這首《憶江南》同就是他在67歲時為追憶十多年前的蘇、杭生活而作。
3、解題:
“憶江南”是詞牌名,它與音樂曲譜有關,而與詞的內容一般沒有什么聯系,作詞者只是依譜填詞。而白居易的這首詞,內容恰與詞牌相吻合。此時他身在洛陽,寫的又是自己對江南春色的記憶,或許這正是作者選此詞牌來抒寫自己江南情結的用意所在吧。
4、自主探究,了解詞的意思:
(1)自由讀,說說這首詞主要講的是什么?
。2)再讀這首詞,通過查找資料,借助注釋,理解詞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地方作上記號。
(3)小組內討論交流自讀情況。
(小組內互相交流:你讀懂了什么?你認為這首詞的哪些地方寫得好,好在哪里?小組內不能解決的問題記下來,待全班交流時共同解決。)
。4)全班匯報交流。
。ǜ餍〗M之間、同學之間互相補充,有不同看法可以爭議。)
要點如下:
首句“江南好”,直寫“江南”之所以值得回憶,一個既淺又俗的“好”字,攝盡江南春色的種種佳處,而作者的贊頌之意與向往之情也盡寓其中。同時,惟因“好”之已甚,方能“憶”之不休,因此,此句又已暗逗結句“能不憶江南”,并與之相關闔。
次句“風景舊曾諳”,點明江南風景之“好”,是自己舊時早就感受到、體驗過、熟悉了的,并非得之傳聞。這就既落實了“好”字,又照應了“憶’字,不失為勾通一篇意脈的精彩筆墨。
那么,江南的好風光究竟“好”在哪里?在白居易之前,人們描寫江南春色,比較多的是抓住“花飛”“鶯啼”來渲染的,而白居易在這首詞里為我們另外開辟了一個新的詩境。三、四句“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這是對江南春色美景又一種形象化的描述。
教師指導學生反復朗讀、仔細體會這兩句,想像畫面,用自己的話描述出來:春天的太陽剛剛升起,金色的陽光照射在江邊盛開的鮮花上,紅紅的花朵顯得更加耀人眼目,江水也因之更顯得綠波粼粼,江花、江水兩相輝映,紅的更紅(紅勝火),綠的更綠(綠如藍)。如此強烈的色彩渲染,給人留下了濃得抹不開的光彩奪目的強烈印象。其中,既有同色間的相互烘托,又有異色間的相互映襯,充分顯示了作者善于著色的技巧。(可欣賞插圖。)
篇末,以“能不憶江南?”收束全詞,通過反問既托出身在洛陽的作者對江南春色的無限贊嘆與懷念,又造成一種悠遠而又深長的韻味,令人深醉于江南春色的美景之中。
這首詞,寫的是詩人自己的江南之憶,特具情味,而又引起讀者的遐想,讓人玩味不盡,不失為大手筆。
(5)有感情地朗讀并練習背誦這首詞,進一步感受詞中所描繪的優美景色,感受作者寫法之妙。
三、布置作業
背誦、默寫《憶江南》。
第二課時
。、復習引入
背誦《憶江南》(齊背、單獨背)。
二、學習《漁歌子》
1、以師生談話的形式簡介作者。
。ㄏ茸寣W生自由說,教師作適當補充)
2、解題。漁歌子,詞牌名。
3、自主探究,了解詞的意思。
。1)自由讀,說說這首詞主要講的是什么?
(2)再讀這首詞,通過查找資料,借助注釋理解這首詞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地方作上記號。
。3)小組內交流,說說你讀懂了什么.還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4)全班交流。
①指一名學生自愿當小老師上臺講解對這首詞的理解,臺下學生可以對“小老師”問難質疑,“小老師”解疑,若“小老師”答不上或答不對的,臺下同學可補充、更正,無人答對的教師可引導、幫助。在生生、師生的相互解答、質疑中完善對這首詞的理解。
。ㄖ乩斫狻扒囿梵,綠衰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引導學生想像畫面,并用自己的話描述出來。)
、趯W生看圖描繪這首詞所描寫的景物。
③小結:這是一幅垂釣的畫面,白色的鷺和紅色的桃花點綴其間,色彩本來極其鮮明,而由于斜風細雨的籠罩,卻又呈現出迷迷蒙蒙的意境。同柳宗元《江雪》中的“獨釣寒江雪”的孤寂與冷峭相比,這首詞所表現的平和與恰悅,自然別有一番韻致。
。5)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詞。
三、指導書寫,鞏固字音,記憶字形
1、小組內交流:你是怎樣讀準本課生字的字音,記住字形的。
2、教師指導書寫,重點指導“蓑”字。
四、布置作業
1、這兩首詞讓我們領略到了江南的美景,請你選擇其中的一首詞,把它擴寫成一篇寫景的文章。
2、請你為其中的一首詞配上一幅彩色畫,可以畫圖畫、水彩畫、油畫棒畫、彩筆畫,愛好畫畫的同學,請用你的畫來向人們展示江南的美景吧!
。ㄒ陨蟽深},自主選擇一題完成。)
《 兩首( )》教學設計 篇17
教學目標:
1、認識“促、憶、異、”等7個生字。會寫“促、深、憶”等10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誦古詩,感受詩中的意境。
3、能背誦古詩。
教學重難點:
1. 結合課文的注釋理解詩中字詞,詩句的含義。
2. 誦讀詩句能感受詩人孤獨、寂寞的心境和對故鄉、親人的思念。
教學準備:課文插圖和教學課件。
教學課時: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學習《夜書所見》
(一)導入新課:
1、復習背誦學過的古詩,讓學生看課件感受新詩。
2、介紹詩人。
3、讀題、解題。從題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為了突出“夜”和“見”字 )
。ǘ┏踔娨
1、自主學習,放聲朗讀古詩,借助拼音讀準字音,把古詩讀通、讀正確。
2、同桌互讀。要求學生把這首詩讀給同學,互相評議,相互指正。
3、指名讀古詩,正音。
4、學生掌握朗誦古詩的節奏。
蕭蕭/梧葉/送/寒聲,
江上/秋風/動/客情。
知有/兒童/挑/促織,
夜深/籬落/一燈/明。
(三)合作學習
1、小組合作,借助注釋、結合圖意,說說自己讀懂了什么?劃出小組內不能解決的問題。
2、分小組交流,借助課文插圖,你們看到了什么?
3、學生互相補充詩意,把想象的畫面說具體、說生動。
4、引導學生感受詩人的心情。
5、感情誦讀全詩。
6、請學生跟著課件練習背誦。
(四)指導寫字
1、出示要寫的字。
2、讓學生學會觀察范字,交流識字寫字經驗。
。ㄎ澹┩卣够顒
請學生說出當你有家人或親人離開你一段時間,你會有什么感覺?
板書設計
夜書所見
見: 梧葉 挑促織 一燈明
聽: 寒聲
感: 動客情
第二課時:《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一、復習背誦《夜書所見》
二、揭題
今天我們學習一首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作者是唐代著名詩人王維。王維很有才華,他的詩被人譽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首詩是詩人十七歲時離開家鄉,遠在京城長安寫的。
三、初讀感知
1、我們先把詩讀正確、連通順。
2、教師指名讀。再聽錄音,讀準節奏。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3、請再讀題目,想一想,哪個字寫出了詩人離開親人的心情?(憶)
圍繞“憶”字,你可以組成哪些詞語?
四、小組合作交流學習古詩的方法
1、四人一組思考,交流你收集到的有關資料以及你對這首詩的理解。
2、根據學習《夜書所見》的學習方法自學。
3、讓學生匯報:說說你讀懂了什么
如:第一句詩。
突出獨、異、倍。
如:第二句詩
、僭娙藰O度思念親人,想到兄弟們干什么?
、谠娙嗽诩視r,總和兄弟們一起登高,現在獨自一人在外面,多么遺憾呀。他知道家鄉的兄弟們此時此刻也會在思念著詩人,F在,就請大家詩人的弟弟妹妹,說說家鄉的兄弟們會怎么想,怎么說?
4、朗讀指導,并背誦。
、僮杂删氉x
、谂錁贩蹲x→自由讀→指名讀→齊讀。
五、拓展活動
1.今天就是重陽節,我們也會想念遠在外地的親人,就讓我們說一說。
2、寫字指導
重點寫“異、遙、插”字
板書設計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 異鄉 異客
倍思親
遙 登高
遍 少一人
《 兩首( )》教學設計 篇18
授課日期: 年 月 日 總課時:
4、詩兩首
安徒生
教學目標 :
1、認知目標:有情誦讀課文,整體感知詩歌內容,基本把握詩歌基調。
2、能力目標:初步培養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以及象征手法的運用。
3、情感目標:體驗人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培養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勇敢慎重地面對人生選擇。
教學重點:
反復誦讀,感悟詩歌的思想感情。
結合體驗,理解詩歌形象化的語言。
教學時間:兩課時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一、創設情景,激趣引讀。
人生道路,不可能一帆風順,有時真的不遂人愿。假如你覺得生活欺騙了你,你將如何面對?今天我們來學習普希金的一首小詩,看看他是如何面對人生的。
普希金,俄羅斯偉大的詩人,小說家,史稱“俄羅斯文學之父”,俄羅斯文學語言的創建者和新俄羅斯文學的奠基人。生于莫斯科一個崇尚文學的貴族家庭。成年后不斷發表詩歌評擊時政,歌頌自由,被視為自由主義的代言人。為此遭到了沙皇政府的多次打擊,他對曾被兩次流放,也曾身陷囹圄,但他始終不愈地信守著詩中表達的生活原則,即使付出生命也再所不息。他雖然被沙皇政府陰謀殺害了,但他的精神卻永遠鼓舞著人們。他的詩具有很高藝術成就和無言的藝術魅力。俄羅斯著名的文學理論批評家別林斯基曾這樣贊譽普希金的詩:“所表現的音調和語言的力量到了令人驚異的地步:它像海波的喋喋一樣柔和、優美,像松脂一樣醇厚,像閃電一樣鮮明,像水晶一樣透明、潔靜,像春天一樣芬芳,像勇士手中的劍擊一樣鏗鏘有力。
普希金寫這首詩是在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贈詩的形式寫在他的鄰居奧希泊娃娃的女兒葉甫勃拉克西亞·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紀念冊上的。那里俄國革命正如火如荼,詩人卻被迫與世隔絕。在這樣的處境下,詩人卻沒有喪失希望與斗志,他熱愛生活,執著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來,正義必勝。
二、有情誦讀,整體感知。
1、有情誦讀:
①教師有感情地范讀課文,或者聽課文錄音。
、趯W生比讀、評讀詩歌,注重情感,注重感知。
教師朗讀指導:詩歌一定要放聲朗讀,而朗讀不僅要正確流利,關鍵還要有感情,這樣才能和詩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鳴,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啟示。
2、整體感知:
、佟凹偃缟钇垓_了你”指的是什么?
它特指在生活中因遭遇艱難困苦甚至不幸而身處逆境。
②詩歌的兩部分各表現了怎樣的內容?
第一部分寫如果身處逆境,不必悲傷,要耐心等待,快樂的日子一定到來。
第二部分寫要永遠向往美好的未來,現在雖身處逆境,只是暫時的,當時過境遷,往事都將成為親切的回憶。
、圻@首詩歌表達了詩人怎樣的人生態度?
這首詩歌表達了詩人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三、合作探究,品讀賞析。
1、合作探究:
、僭鯓永斫狻吧钇垓_了你”?
。ǹ陕撓翟娙水敃r的生活環境來理解。)
、谏硖幠婢,我們就只有耐心等待,不予抗爭嗎?
當時沙皇專制統治相當嚴酷,革命勢力一時還不足以與之抗爭,況且詩人正被流放,所以只能等待時機的到來。
、廴绾卫斫狻岸沁^去了的,就會成為親切的懷戀”這兩句詩的含義?(見教參)
④詩歌最大的特點就是要用形象說話,最忌直白的說理,而這首詩通篇沒有任何形象,卻以說理取得了巨大成功,品味全詩,想想原因何在?
2、品讀賞析:你最喜歡詩中的哪些句子?為什么?讀一讀,品一品,在品讀中提升自己賞析詩文的能力。
四、互動釋疑,當堂背誦。
1、互動釋疑:四人小組提問釋疑,全班交流解決。
2、當堂背誦:在理解的基礎上,學生試著背誦。
五、體驗反思,拓展延伸。
1、體驗反思:
、僭娙嗽谠娭嘘U明了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請結合你感受最深的詩句說說你曾有過的體驗。
、谶@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名篇,許多人把它記在自己的筆記本上,作為鼓勵自己的座右銘,你讀了之后,喜歡這首詩嗎?為什么?請同學們自由討論,各持己見。
2、拓展延伸:
、俜戮渚毩暎悍抡铡都偃缟钇垓_了你》第一節,續寫下面的詩句。假如生活捉弄了你,不要 ,不要 !
、诒痴b全詩,課后探究性閱讀普希金詩全集,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未選擇的路》
一、復習鞏固,交流導入 。
1、復習舊課:背誦《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2、交流導入 :交流閱讀普希金詩集的情況。
是啊,普希金在《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一詩中的叮嚀與囑咐使我們感受到了一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但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條,長長的一生中,我們有時還不得不遭遇選擇的尷尬和困惑。該怎么辦?美國詩人弗羅斯特在《未選擇的路》這首詩中表達了他對人生之路的思考。
弗羅斯特(1874-1963)美國詩人,生于加利福尼亞州。他徒步漫游過許多地方,被認為是“新英格蘭的農民詩人”。其代表作有詩集《少年的意志》《白樺樹》等。他在晚年成為美國的非官方的桂冠詩人,美國參議院曾作出決議向他表示敬意。他處在傳統詩歌和現代派詩歌交替的一個時期,因此被稱為“交替性的詩人”,與艾略特同為美國現代詩歌的兩大中心。
二、詩歌誦讀,整體感知。
1、詩歌誦讀:請同學們反復誦讀全詩,思考詩中的“路”有什么含義?
2、整體感知:
、僭鯓永斫庠姼柚兴f的“路”?這是一種怎樣的表現手法?
明確:詩的表面是寫自然界的道路,實則借寫自然界的路來表達詩人對人生之路的思考。這里其實運用的是文學藝術上常用的象征手法。
②四節詩各表達了什么意思?
明確:佇立(思索)——決定(選擇)——選擇之后的悵惘——多年后的回顧、嘆息
③這首詩到底想告訴我們什么?
這首詩告訴我們:人生的選擇很無奈,既要勇于抉擇,更要慎重對待。
三、問題探究,品讀明理。
1、問題探究:
①詩人雖然寫了自己所選擇的路,但重點都放在未選擇的路上。詩題也表明了這一點。既然是選擇,為什么重點又寫未選擇呢?明確:見教參“問題研討”
、谠谠姼璞憩F出的情緒上,《未選擇的路》與《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有什么不同?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表現得樂觀積極,而《未選擇的路》則表現得有些憂郁。
③這兩首詩歌對人可能產生怎樣的影響?
明確:答案不求一致。譬如:《未選擇的路》:是對于人生選擇的思索,反映了人們普遍的心理!都偃缟钇垓_了你》: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給人以鼓舞,使人笑對人生。
2、品讀明理:找出詩中最令你感動的詩句或詞,談談你的體會。
四、感悟哲理,明確象征。
1、感悟哲理:
學了這首詩你從中悟到了什么道理?
人只能選擇一條人生之路,必須慎重;人生道路的選擇,不要隨波逐流,而要經過自己的思考,作出獨立自主的選擇?梢灾v一講蘇格拉底有關麥穗的事例。
2、明確象征:
什么是象征?象征跟比喻有什么區別?
象征:用具體的事物表示某種特殊的意義。
所謂象征,就是在文學作品中,明寫甲事物,借寫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為一種表現手段,一種具體形象,也要求給予充分注意。比喻,用有類似點的事物來比擬想要說的事物,以便表達得更加生動鮮明。象征是一種謀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則是一種修辭手法,象征一般要統攝全篇,而比喻只在個別語句、語段中起作用。出示兩首詩,讓學生判斷這哪一首詩用了象征,哪一首詩用了比喻?
五、總結存儲,拓展延伸。
1、總結存儲:
同學們,學了這兩首詩,我們或許對于人生會有更多的思考。怎樣選擇自己的人生道路,如何面對人生的艱難困苦,的確是個決定命運的重大問題。讓我們從小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培養堅定的意志,正確地選擇和把握自己的人生之路,健康成長。
2、拓展延伸:
①古今中外許多詩人作家,對“路”都有過精彩的描寫。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請根據你的積累,另寫出兩條關于“路”的名言警句。
、诮Y合《爸爸的花兒落了》課后練習三,完成一篇小作文,談談成長歷程上的體驗。
(武原鎮中學 陸海峰)
《 兩首( )》教學設計 篇19
教學目的
1.學習《詩經》的賦、比、興等表現手法。
2.了解古代民歌的又一特點:重章疊唱。
3.了解文言否定句中賓語前置的一般規律。
4.了解《詩經》的現實主義傳統,認識現實主義創作方法的特點及時代意義,了解古代勞動人民的生活。
教學設想
本課為此單元的首篇課,講讀應具有示范性,向學生示范應如何按照單元要求閱讀一篇課文。本課教學擬以《伐檀》第一章為示范重點,帶動二、三章的學習;以《伐檀》的學習帶動《碩鼠》的學習;以這一課的學習帶動全單元的學習。落實單元要點的主體目標之一(兩大傳統)。
賦、比、興等表現手法的鑒別是一難點,將通過比較閱讀解決。
本課安排2課時。《伐檀》、《碩鼠》各1課時。
伐檀
教學要點
1.學習《伐檀》;介紹《詩經》。
2.學習賦、興等表現手法。
3.認識“兮”字在詩中的作用與用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
1.集體背誦《關睢》。
2.這首詩選自《詩經》,能說說你所了解的《詩經》嗎?
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詩經》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本只稱《詩》,儒家列為經典“六藝”之一,故稱《詩經》。相傳為孔子編定,成于春秋時代,F存詩三百零五篇。分為《風》、《雅》、《頌》三大類!对娊洝反蟮质侵艹踔链呵镏腥~五百多年間的作品,從各方面展示了當時的社會生活,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及史料價值。
板書課題:伐檀
二、初讀。重點閱讀第一章。(即第一節)。
要求:第一遍默讀,用鉛筆畫出難讀難懂的字,對照注釋和工具書讀懂。第二遍小聲朗讀,要求讀準字音。
1.自讀。
2.合上書,你能準確地讀講出下列字詞嗎?
(出示小黑板)
。ê又└ 稼 穡 胡 廛 狩 獵 縣 貆 素
注意:“干”與現代詞語“干事”、“樹干”、“干燥”中的“干”音、義的區別;“縣”為“懸”的通假字。
3.指名朗讀,注意字音的準確。
4.接力譯文。由第一組第一名學生開始譯文,每人譯一句,接力完成全章譯文。
三、再讀。
1.第一章共有5句,你認為可分為幾層?各層之間有什么關系?在展開時運用了哪種思維方式?
提示:第一句為一層,寫的是伐木奴隸的勞動情景,這種直陳其事的寫法叫“賦”。后三句是伐木奴隸的感慨。第二句寫的河水,由這一句引出了后三句,因此后四句可分為一層。這種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物的方法叫“興”。由第一層展開到第二層時運用了聯想。
四、研讀。
1.為前后兩層各擬一個小標題。
例:“河邊伐檀”、“怒斥君子”
“河邊伐木”、“義責君子”
“河邊勞動”、“感慨君子”
“河邊伐木”、“議嘲君子”
提示:第一層擬“河邊伐檀”或“伐木”均好,“勞動則過于寬泛”。第二層“怒斥”、“義質”都屬上乘之作,“感慨”則褒貶不明!白h嘲”更有一種居高臨下感,實在是最佳品。(板書最佳小標題:“河邊伐檀”“議嘲君子”)
2.讀第二、第三章。第二、三兩章與第一章有很多對應詞,試找出來。
檀—輻、輪; 干—側、漘;漣—直、淪;
廛—億、囷;貆—特、鶉;餐—食、飧
注意:讀準“漘chún”、“飧sūn”、“囷qūn”。鑒別:“特”的古今義。古:小獸;今:不一般的。
比較這些對應詞的微小差別:輻,車條;輪,車輪,這構成了勞動的先后程序:伐木——制輻條——輮車輪。漣,水波;直,波平;淪,小波。其它各組對應詞意義基本相同。這種在詩中語 句基本相同重復詠唱的方法叫重章疊唱,至于其它文學樣式有類似現象,那可能是一種借鑒吧。這種重章疊唱我們不僅不覺得重復啰嗦,反而感到這樣反復詠唱,有強調主題,深化感情的作用。
3.指導朗讀。要求讀出奴隸們內心的憤恨不平的感情。體會“兮”(相當于“啊”)字的作用。
教師指導:注意邏輯重音“不、不、胡、三百、不、不、胡、縣貆、君子、不素”;注意節奏: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漣猗。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學生自由朗讀、齊讀。
4.現在有人要為《伐檀》畫插圖,你認為第一句該如何配圖?請用幾句話將圖面介紹出來。
例:清晨的河邊,太陽穿過樹縫照到一片林子里,河水泛著小波紋。畫面主要有五個人,兩人正在掄斧砍一株大樹;還有兩人正扛著樹往河邊走,另有一人正站在河邊堆積的樹木上招呼著。他們衣著襤褸,膝頭都磨破了,赤著腳,扛木頭的奴隸臉正朝著畫面,可清楚看見臉上淌下的汗珠及緊皺的雙眉。
五、作業 。
1.繼續完成第一句插圖說明。
2.總結本課中的“兮”字的用法。
3.背誦全詩。
碩鼠
教學要點
1.學習《碩鼠》,理解“比”的表現手法。
2.比較閱讀《伐檀》、《碩鼠》。
教學過程
一、提問。背誦《伐檀》。
二、初讀。學習《伐檀》的閱讀方法,勾出應注意的詞。
解釋以下詞語:
碩、黍、貫、顧、逝、樂土、爰。
師:“食”、“歲”、“去”、“適”等詞在現代語言中也很活躍,辨析它們的古今意義。
三、再讀。
1.在第一章中,歌者有什么打算?
2.歌者為什么要離開原來生活、工作的地方呢?
3.這一章可分成幾層?
4.仿照《伐檀》的學習方法,也用兩個短語來概括每層的意思,看看能擬出多少種。
例:“指斥碩鼠”、“向往樂土”
“怒責主人”、“遠走他鄉”
“控訴奴隸主”、“奴隸要解放”
“斥碩鼠”、“誓離鄉”
“斥碩鼠,歌者不平”、“求解放,奴隸遠走”
“痛斥碩鼠,怨憤難平”、“錄求樂土,爭取解放”;“斥碩鼠怨憤難平”,“要自由樂土唯求”
(板書其中一個小標題:“怒斥碩鼠”、“向往樂土”)
5.接力譯出這一章。
6.自由朗讀,現場背誦。
7.學習《伐檀》的學習方法,找出本詩第二、三章中與第一章相對應的詞。
黍——麥、苗;顧——德、勞;樂土——樂國、樂郊;所——直
這些對應詞有無細微差別?這些差別對表現全詩主旨有無作用?
提示:“黍、麥、苗”這一組對應詞有一點微小差別,“黍”指的是碾出的糧食;“麥”指的是長成的莊稼;“苗“則是剛出土的嫩苗。這表明這只大老鼠越來越貪婪,不僅吃糧食,吃莊稼,而且連未長成的嫩苗都不放過!邦櫋埃碚疹,顧及;“德”,表施恩;“勞”,表慰勞、犒勞;這表明奴隸們要求解放的心情愈來愈迫切,對自身價值、自身權利的認識也愈來愈明確。先僅要求照顧,最后就要求犒勞了。
四、研讀。比較《伐檀》與《碩鼠》,能否得出以下結論?
1.兩篇都用了“賦、比、興”等表現手法。
2.兩篇都用了“重章疊唱”式,且所用方法完全一致。
3.因為都選自《詩經》中的“魏風”,故兩篇的句式及語言風格基本相同。
4.兩篇的主題基本相同,都表明了奴隸們反抗剝削,要求解放的心情。
教師明確:兩詩都唱出了當時的社會現實,都揭露了奴隸主剝削的本質,這種以描寫現實生活中的人和事來揭示現實生活本質的創作方法叫“現實主義創作方法”,即本單元所說的“古代詩歌的現實主義傳統”。
五、聽錄音,跟錄音表情朗誦兩首詩。
六、作業 :
1.課本第一題第4小題。
2.課外改寫《碩鼠》為散文。
附:板書設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