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嬌·赤壁懷古》教學設計(精選13篇)
《念奴嬌·赤壁懷古》教學設計 篇1
念奴嬌•赤壁懷古
蘇軾
[教學目標 ]
1、初步了解宋詞的特點。
2、具體領會宋代幾位著名詞人作品的風格。
3、豪放派和婉約派的特點。
[教學重點]
體會李白浪漫主義創作方法的基本特點;
[教學難點 ]
鑒賞不同風格的詞作品。
[教學方法]
朗讀法,問答法,討論法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
一、預習指導:
1、朗讀全詞,疏通文字。
2、補充注音:
瑾 jǐn 檣 qiáng
3、補充注釋:
風流人物:此處指杰出的英雄人物。
念奴嬌:詞牌名。后人還以《大江東去》、《大江東》、《酹江月》作為《念奴嬌》的代名。
亂石:①陡峭不平的石壁。②群山。《釋名》: " 山體曰石 " 。
小喬:吳國喬玄有兩個女兒,都美貌出眾,人稱 " 二喬 " 。 " 大喬 " 嫁給孫權的哥哥對策, " 小喬 " 嫁給周瑜。唐代詩人杜牧有 " 銅雀春深鎖二喬 " 的詩句,指的曹操筑銅雀臺,打算滅吳后將 " 二喬 " 擄為己有的典故。
了: " 初嫁了 " 就是剛嫁過去。 " 了 " 字是襯詞,填詞時遇到文氣不完整處,常加一、二字作襯,并沒有實在意義。
檣櫓:檣是船上的桅桿,櫓是搖船的工具。這里是以局部代全體的借代修辭方法,用檣櫓代全部戰船,再引申整個水軍。有的本子作 " 強虜 " 或 " 狂虜 " ,那就直指曹操的軍隊了;灰飛煙滅:被焚燒成灰或煙飛散消逝掉,形容曹操的軍隊遭火攻后的慘敗。
江月:臨照在大江之上的月亮。
二、討論分析課文
1、這首詞的寫作特點是什么,怎樣體現在詞中的?(指導學生看課文提示)
2、應如何評價蘇武 " 人生如夢 " 的感慨?(結合語境)
3、朗讀過程注意體會豪放派的特點。
4 .作者作品提示:
蘇軾( 1036 一 1101),字子瞻,自號東坡居上,眉州眉山人。他的政治思想比較保守,宋神宗時,王安石當政,行新法,他極力反對,出任杭州等處地方官。又因作詩得罪朝廷,被捕入獄,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宋哲宗時,舊黨當權,召還為翰林學士;新黨再度秉政后,又貶惠州,遠徙瓊州,后死于常州。
蘇軾的詞意境和風格都比前人提高一步。他作詞不糾纏于男女之間的綺靡之情,也不喜歡寫那些春愁秋恨的濫調,一掃晚唐五代以來文人詞的柔靡纖細的氣息,創造出高遠清新的意境和豪邁奔放的風格。
蘇軾的詞強烈地反映著入世和出世的世界觀的矛盾。他政治上長期失意,一生經歷坎坷不平,但仍能保持樂觀豪邁的精神,不時發出健旺爽朗的笑聲;另一方面作者在達觀瀟灑的風度里潛伏著一種濃厚的,逃避現實追求解脫的老莊思想,用來寄托自己對政治現實不滿的心情。
《念奴嬌•赤壁懷古》是蘇軾謫居黃州游赤壁時寫的。這時作者 47 歲,自覺功名事業還沒有成就,就借懷古以抒發自己的懷抱。
5 .教師范讀以及聽讀課文的錄音。
6 .講讀上片。
( 1 )一、二、三句歷來被人們稱道,有誰說說它的好處在哪里?
詞一開篇,江山、歷史、人物逐一奔入眼底,引起懷古思緒。境界開闊,氣象恢宏,籠罩全詞。大江東去,淘空一切,喚起我們所有的向往。 " 浪 " 怎能沖洗手古風流人物呢?顯然是作者的感情在起作用,使無數杰出人物在詩人的視野里都如滾滾長江水一去不復返。由江水的流逝想到歲月的無情,引發歷史想象,非常自然。我們知道,孔夫子早就有 " 逝者如斯夫 " 的嗟嘆。這三句寫景和抒情議論結合得天衣無縫。給人以強烈的感情沖擊,并產生對歷史和人生的思索。
( 2 )四、五句點明什么,寫赤壁為何要假借他人之口?
第四句引出歷史上的 " 風流人物 " ,這一句進一步提出 " 三國周郎赤壁 " 作為一篇主腦,文章由此生發開去。
" 人道是 " 三字用得極巧,點明此處赤壁并不一定是赤壁之戰的所在地(看課文注釋①)詩人只是借此抒發感情,并不想做考據家。
( 3 )六、七、八句寫了怎樣的赤壁之景?有什么作用?
第一、二、三句總寫長江,引起人的懷古思緒,這幾句具體寫赤壁之景。先寫江岸石壁, " 亂 " 寫出險怪, " 穿 " 寫出高峪。再寫江面波濤, " 驚 " 寫洶涌, " 拍 " 描繪出水石相搏的情狀。" 卷 " 句寫出浪花四濺,狂瀾奔騰起伏的異景,聲音、色彩、姿態,無不逼真。這幾句,作者抓住懸崖、陡壁、驚濤、波浪這些可視性極強變化宏大的形象,大刀闊斧橫畫縱抹,描繪了一幅奇險雄偉的畫面;并暗寫赤壁之戰驚心動魄的場面和英雄豪杰們的雄姿,表現了作者的豪邁奮發。
( 4 )九、十句在全篇中起到什么作用?
這一句承上啟下。 " 江山如畫 " 是從眼前景色得出的結論。江山如此秀美,人物又是一時俊杰之土。這長江、這赤壁,豈不引起人們懷古之幽情?于是便引出下面一大段抒情。
( 5 )學生齊讀上片,體會景中之情,總結內容。
描寫赤壁景象,引起對古代英雄的緬懷,充溢著對建功立業的渴望。
7 .講讀下片。
( 1 )上片重寫景,下片 " 遙想 "一詞接應上文,心往神馳,八百七十四年前的周瑜就在作者描寫的赤壁雄奇壯麗景色中出現了。閱讀下片前六句,討論蘇武刻畫了周瑜什么樣的形象?
教師提示:描寫了周瑜雄姿英發風流俊雅的英雄形象。 ' 小喬初嫁 " 美人襯英雄,寫盡俊偉風姿。據史書記載,建安三年( 198 )喬玄把自己美麗的次女嫁給周瑜,不久吳主孫權又拜周瑜為大都督,這時周瑜才二十四歲。 " 羽扇綸巾 " ,描寫周瑜儒將裝束,手握羽扇,頭戴綸巾,從容閑雅,一派儒將風度。 " 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 ,以曹操水軍的慘敗襯托周瑜指揮若定蔑視強敵的氣概。小喬初嫁距赤壁之戰(建安十三年,瑜三十四歲)十年,放在一起寫,是為了突出地表現周瑜少年得志建立功業的形象。
( 2 )討論作者為什么要著意描寫周瑜年青有為英氣不凡。
抒發對英雄業績的仰慕之情,引發自己未能建功立業的感傷。蘇武這年四十七歲,不但沒有建樹,反而待罪黃州。懷古思今,感慨萬千。下面幾句就是寫自己失意的感傷之情。
( 3 )分小組討論:后五句是怎樣寫人生感慨的?
" 故國神游 " ,承接上文,道出了對英雄時代、英雄人物的疾情向往。這種向往在兩鬢斑白年近半百功業無成的現實面前變得可笑。 "
多情應笑我 " 是倒裝句,須解作:應笑我多情。這里用自嘲方式寫自己的感傷,感情大落,最終發出 " 人生如夢 "的感慨,以呼應首三句。英雄人物,豐功偉績,全都是過眼煙云,稍縱即逝,也是心境曠達,瀟灑酒酬月。
( 4 )朗讀下片,總結。
下片第一層寫周瑜形象,第二層抒發對身世的感嘆,詠史、抒情自然結合。
8 .師生討論總結這首詞的藝術特點和思想感情。
( 1 )藝術特點。
這首詞寫景、詠史、抒情相結合,語言簡潔生動,意境壯闊博大,有著動人的藝術魅力。
( 2 )思想感情。
詞表現了蘇軾復雜矛盾的思想。蘇武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響,他一方面仰慕屈原、諸葛亮。陸贄等經世濟時的人物,希望尊主憂國,渴望建功立業;一方面又酷愛陶潛,追慕老莊,在險惡的政治逆境中能夠保持超然物外的曠達態度。又跟和尚親密往來,精通禪學。儒、道、佛三家思想,本來是矛盾的,但蘇軾習慣于把政治思想和人生思想區別對待,采用" 外儒內道 "的形式,把它們統一起來,從而構成了蘇武世界觀中既有積極進取的精神,又交織著齊生死、等是非的虛無態度。這首詞中壯麗江山、英雄業績,既激起了他豪邁奮發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使他產生" 人生如夢 "的感慨。這首詞具有感奮和感傷的雙重色彩。蘇軾的感傷是由于建功立業的激切熱望不能實現而萌發的,我們應當更多地體會他對事業對人生的激情和思索,而不是傷感。
" 人生如夢 " 反過來也可以激發我們對人生的追求,這也正是這首詞的理趣所在。從語言上體會這首詞,也是 " 奮 " 壓倒了 " 傷 " 。意境壯闊,風格豪放,反映了蘇武的寬闊胸襟。
《念奴嬌·赤壁懷古》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的:感受蘇詞的豪放風格
理解烘托映襯,虛實相濟的寫作特點
培養對意境的感受、分析能力
教學設想:指導如何把握意境,一課一得;
分析、對比、歸納、感悟風格特點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過程 :
步驟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導入 詞風分婉約豪放,“婉約者欲其詞調蘊藉,豪放者欲其氣象恢宏。”前面我們學習了柳永的代表作品<<雨霖鈴>>,其景凄美,其事纏綿,其情凄涼,“楊柳岸曉風殘月”說不盡的感傷凄婉,融情于景。今天我們學習風格與之截然相反的另一首詞。 創設情境,并為對比伏筆。
初步感知 1、 作者簡介: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文學家,書畫家。
2、 背景簡介:北宋元豐五年,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游赤鼻磯,作詞抒懷。
3、 朗誦。 1、了解作者及創作背景;
2、試讀。 知人論世,初步感受意境
解讀鑒賞 1、 題為“赤壁懷古”,上闋中寫了哪些赤壁景觀?
2、 你認為哪幾句寫得好?好在何處?這些景物有何物點?
3、 面對壯美 的赤壁景觀,作者依次生發了哪些懷古情思?
4、 小結:實景與虛境 思考回答:
1、 大江、故壘、亂石、驚濤;
2、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3、 千古風流人物、三國周郎赤壁、一時多少豪杰 解讀上闋,品味語言,賞析作品壯美的景語。
5、 闋中作者主要寫了哪個歷史人物?指名朗讀詩句。
6、 “周郎”形象有何特點?
7、 周郎如此,蘇子本人呢?如何理解詞的結尾? 4、 周瑜:“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5、 年輕有為,氣宇不凡,從容瀟灑,指揮若定。
6、 多情----愿望;如夢---自慰;酹江月---傾吐 解讀下闋,分析人物體會豪邁蒼涼。
四、對比歸納 1、 課內訓練:填表對比本詞與<<雨霖鈴>>;
2、 歸納主題、寫作方法;
3、 指導把意境的方法。 填寫表格
體會豪放風格 對比鞏固
訓練能力
指點方法
五、作業 課外選讀一兩首詩詞,試把握其意境。 鞏固延伸
板書設計 :
大江 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
實景 亂石 虛境 一時多少豪杰
驚濤 意境
江月 周郎風采功業
向往古代英雄
情感
感慨壯志難酬
《念奴嬌·赤壁懷古》教學設計 篇3
師:哪位同學說說蘇軾?
生:蘇軾是宋代詞人。
生:蘇軾是八大家。
師:應該說是八大家之一。哪八大家?說說。
生:蘇洵、蘇轍……
生(插話):歐陽修、王安石……
生(插話):韓愈、柳宗元、曾鞏。
師:他們是什么方面的八大家?
生:文學。
師:當然是文學方面,他們應該是散文方面的八大家。
師:他們誰是唐代,誰是宋代?
生:韓愈、柳宗元是唐代,剩下的是宋代。
師:回答不錯。
師:《念奴嬌·赤壁懷古》,看看“念奴嬌”和“赤壁懷古”,哪個是題目?
生:“赤壁懷古”是題目。。
師:題目和詞牌,哪個與內容相關?
生:題目與內容相關。
師:看看注釋,這首詩是蘇軾在什么境況下寫的?
生:這首詞是蘇軾貶官為黃州(現在湖北省黃岡縣)團練副使時游赤壁時所作。
師:也就是說,是蘇軾在人生的得意還是在失意時所作?
生:失意時。
師:請一個同學把全詞讀一下。
(一生讀)
師:讀的非常流暢。可是有個字讀錯了。
生:“羽扇綸巾”的“綸(guān)”,他讀成lún了。
師:另外,我提點意見,還應該讀出點氣勢。(示范第一句)“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師:(故意說)這一句的意思是――滾滾的長江水一直向東流去,大浪淘洗盡了千百年來江水中的風流人物。
生:不對吧?
師:怎么不對?
生:“浪”應該是比喻吧?
師:比喻什么?
生:比喻時光。
師:對了。這里不能把浪解釋為江水中大浪,應該是時光。你還知道用水比喻時光的句子嗎?比如孔子曾經說過的,“子在川上曰……
生:“子在川上曰,逝如斯夫”。
師:蘇軾劈頭一句,非常有氣勢。江,直接用一個“大”字來修飾,有一種橫空而來的磅礴氣勢。
這句,很少有人能夠比,能夠寫得出來。蘇軾只這一句就成了千古名句,想起蘇軾,我們就想起這句“大江東去”。
如此的氣勢、如此的磅礴,讓我想起了李白的一句,寫黃河的,―――
生:“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師:二者是一樣的,都是大氣磅礴的。蘇軾和李白都不是“人”,我是說,他們不是凡人。他們都是“仙”。
生:李白叫詩仙。
師:李白或者叫謫仙,天上下凡的。蘇軾叫坡仙。只有仙人才能寫出如此超凡脫俗、鳥瞰大地.。
這兩句似乎很熟悉,(唱),“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學生響起了掌聲。)
生:是《三國演義》的插曲。
師:是片頭曲。這段歌詞就在小說《三國演義》的開篇。大家看看,這兩句,跟蘇軾這兩句幾乎完全一樣,“滾滾長江東逝水”就是“大江東去”,“浪花淘盡英雄”就是“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一樣不一樣?
生:一樣!
師:一樣呀,好,那么,咱們就用《三國演義》的這兩句來代替、來改寫蘇軾這兩句吧,看看行不行。把“風流人物”換成“英雄人物”,大學覺得可以不可以?
生:可以!
師:你說說,為什么可以,道理是什么?
生:“風流人物”就是“英雄人物”,都是杰出的、有成就的人物。
師:大家是否同意他的意見。
生:同意!
師:我不同意!我覺得,如果“風流人物”就等同于“英雄人物”,那么,蘇軾何必不干脆用作“英雄人物”呢。
生:可能出于音律考慮吧!
師:讀一讀,“英雄”和“風流”,分別是幾聲?
生:都是一聲和二聲。
師:音律上一樣,蘇軾就是不用“英雄”!一定有原因。
生:“風流人物”與“英雄人物”就是不一樣.!
師:反正就是不一樣。(生笑)
(在蘇軾的心中“風流人物”就是不同于“英雄人物”,究竟怎樣不同,我提醒接著往下看)
師:“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這里已經把前三個小句子具體化了,怎么具體化的?分別看看。
生:“大江”具體化為“故壘”,
生:“千古”這里具像化為“三國”,
生:“風流人物”這里具像化為“周郎”。
師:如果說,前面是大場景、遠景,而這里就是……
生:是小場景、近景了,如同鏡頭拉近了。
師:“故壘”是“舊戰場”,“赤壁”就不是周瑜跟曹操打仗時的那個赤壁了。那個“赤壁”在哪里?
生:在湖北蒲圻。
師:那么,也就是說,蘇軾游覽的不是真赤壁。不是真赤壁,蘇軾還懷想什么古人呀,這不有點做偽嗎?不對,實際上,蘇軾是知道他所游覽不是真正的赤壁的,“人道是”三個字就特意說明“是人們說”,不是“我以為”。
師:大家再考慮,這個地方能不能改成“周瑜赤壁”?
生:不能,“周郎”給人一種年輕的感覺。
師:“郎”字,顯得特別年輕瀟灑。大家再想想,人名與地名相提并論,即“周郎赤壁”,有什么特別意義嗎?赤壁在赤壁之戰之前聞名嗎?不聞名。
生:赤壁是因為周瑜才聞名的。
師:反過來說呢?
生:周瑜因為在赤壁指揮了赤壁大戰,才名垂千古的,是赤壁讓周瑜留名的。
師:非常好。那么,“赤壁”是一種什么景觀呢?接下來就進行具體描寫了。我們一起來讀、背。
生:“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師:大家考慮,這三句分別是從什么角度來寫的?譬如,“亂石穿空”是從形角度寫的,寫出了石頭那種奇形怪狀,那種參差交錯。只有這樣來寫石頭,才能寫出戰場的景觀特點。
生:“驚濤拍岸”是從聲音的角度來寫。
師:“驚”的繁體字怎么寫?只有知道繁體字才知道這個“驚”的意義,這里是“驚馬”的意思,如驚馬一樣的波濤,拍擊著岸邊,非常兇猛,非常暴烈,翻江倒海,這是一江怒濤。
考慮,這兩句分別從什么視角來寫的。
生:“亂石穿空”是仰視,“驚濤拍岸”是俯視。
師:一個往高處寫,一個往低處寫。而“卷起千堆雪”是往深處寫,寫顏色。
穿空、驚馬一樣的波濤、浪花如雪,都是往極處寫。
這樣,由岸邊到江面,由江面到大江深處。“赤壁”古戰場的雄偉、壯麗、波瀾壯闊的畫面就形成了。
所以,緊接著一句――“江山如畫”是對前三句的概括,“一時多少豪杰”是對下闋寫人的開啟。
“如畫的江山”是一個舞臺,是風流人物活動的一個舞臺,在某種程度上,是如畫的江山蘊育、塑造了風流人物。“一時”,指的當然是三國這段時期,而下片就集中筆墨描繪周瑜。
上片描繪了一種雄奇壯麗的景觀,下片主要塑造的是周瑜這個人。
我們還是把上片一起來背誦一下。要讀了豪情,讀出氣勢。
(接著)再試著朗讀、背誦下片。
師:試著修改一下原詞,“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我們能否把“公瑾”換成“周郎”,能否把“初嫁”換成“出嫁”。
生:不能換。公瑾是字,這里帶著尊敬的態度去寫。
生:而且再用“周郎”就與前面重復了。
生:初嫁,是剛剛出嫁,而“出嫁”則沒有這種剛出嫁的意思。
師:有句話,新婚新婚燕爾!這里就突出強調小喬的年輕,剛剛嫁給周瑜,周瑜還在度蜜月呢!
(學生笑)
師:如果用“出嫁”,那就體現不出是小喬,而是老喬了。(學生更笑得歡)可是,我要告訴大家,這里,蘇軾是真的“錯”了,在指揮赤壁之戰的時候,小喬并不是剛剛嫁給周瑜,而是已經嫁給周瑜十年了。赤壁之戰是建安十三年發生,而小喬嫁給周瑜是建安三年。已經真的不是小喬,的確是老喬了。
生:啊!(學生驚訝)
師:大家主要考慮一下,此處,蘇軾恐怕不是真的不知道小喬已經嫁給周瑜十年了,那么,蘇軾為什么非得那樣寫不可呢?
生:是不是還是強調周瑜仍然沉浸在熱戀當中。
(學生大笑)
師:情感如火,十年依然,十年不減。(學生還笑)―――這種理解,貼近但是不準確。
其實,蘇軾這里是故意為錯,有意如此去寫。大家是否忘了開頭我提的4個字,為什么蘇軾偏偏用“風流人物”,而不用“英雄人物”。
生:我知道了。“風流人物”就是跟美女與英雄有關,是用美女來陪襯英雄吧,說明周瑜是特別懂得情感的,是懂得愛情的。
(有學生又笑)
師:這就對!
師:在蘇軾心目中,只會沖沖殺殺的,不能算作“風流人物”,“風流人物”須得有兒女情長。正如剛才同學所說,懂得感情,懂得愛情,他不僅僅是勇武有力“風流人物”不但要有武膽,還得要有柔腸。如果說,美女陪襯英雄,也不能說錯。
所以,蘇軾這里故意把建安十三年的赤壁之戰,跟十年前的周瑜的燕爾新婚放在一塊來寫,突出自己所敬佩所向往的周瑜“風流人物”那“兒女情長”的一面。
“英雄人物”似乎只讓人們想到了英勇頑強、剛毅果決、堅忍不拔,那樣一種豪氣,一種氣概。就如同詞中四字寫英雄氣概英雄氣概。
生:“雄姿英發”。
師:是。“雄姿英發”描寫的又是風流人物的另一面,即英雄氣概的一面。
那么“羽扇綸巾”說的是“風流人物”的哪一面呢?“羽扇綸巾”實際不是武將的裝扮,而是文臣的裝扮。
生:是不是說周瑜有文采的一面?
師:說正是!這里表面上寫周瑜的外在裝扮,其實以此來寫周瑜智慧與聰明的一面。
如果說,前面兩句“雄姿英發”和“小喬初嫁了”,寫周瑜既有剛,又有柔的話,那么,后面兩句,“雄姿英發”與“羽扇綸巾”,就是寫周瑜什么呢?
生:既能武,又能文。
師:好。同學們,這樣,我們就已經把“風流人物”解釋清楚了。蘇軾心目中所敬仰、所向往的,就是要做周瑜那樣的剛柔相濟、文武雙全“風流人物”!
大家再拓展開想想,我們在哪里,還曾經學過“風流人物”?
生:在初中,學過毛澤東的《沁園春·雪》,里面有“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師:大家想想,毛澤東詩詞里的“風流人物”,能不能這樣理解?
給大家一段時間,回憶一下毛澤東的原詞,認真對比二者提到的“風流人物”是否一樣。其實,這就是一種研究性學習,大家可以試一試,不怕說錯,只要認真思考,大膽發言。
(約兩分鐘后,有學生舉手)
生:“風流人物”,都不能解釋成一般理解中的“英雄人物”,那樣解釋,都是一種簡單化。
毛詞中的“風流人物”,當然不能等同于蘇軾詞中的“風流人物”,毛澤東的詞中的“風流人物”有一定的政治意義,是指才能出眾、品格超群、對歷史發展有巨大影響的杰出人物。毛澤東在詞中也一一列舉歷史上的“唐宗宋祖,略輸文采”“成吉思漢,只識彎弓射大雕”,說他們夠不上“風流人物”,也就是說,他們這些人是“武”有余而“文”不足,只有武略,而缺少文韜。所以,毛澤東才說“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師:老師非常同意你的見地!
師:接下來,蘇軾仍然圍繞著周瑜進行細致描寫,“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如果說前面幾句屬于正面描寫的的話,那么,這一句就應當屬于……
生:是側面描寫。用“檣櫓灰飛煙滅”來襯托他的指揮藝術。
師:這么說,這句還有襯托對比啦?
生:“談笑間”與“檣櫓灰飛煙滅”就是對比。前面十分輕松,跟玩似地,后面就出現了那么強烈的效果。
師:跟大家的討論,很長見識。
(我突然想到一個決定:剩下的下面幾句話,就交給大家自己討論辨析。)
(下面的幾句是“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還有剛才的“檣櫓灰飛煙滅”,存在著爭論,我把學術界的一些爭論的觀點公布給大家。我提醒大家認真思考,擇善而從,能夠展開交鋒和爭論。
第一,由于版本不同,“檣櫓”有的版本作“強虜”。這兩個詞,你覺得哪個更好?
第二,“故國神游”,“神游者”是誰?周瑜還是蘇軾?
第三,“多情應笑我”,這句怎么理解?存在兩種理解:
一種理解是,“應笑我多情”,即蘇軾在人生失意、人生低潮、年華老大的時候,還懷想什么“風流人物”,太多情了,也就是說,是蘇軾“多情”。
第二種理解是,“多情應笑”后面應當是逗號,“我”應當歸屬下面,形成“我早生華發”。“多情”實際是“多情人”,“多情人”指的是“周瑜”。
第四、如何理解“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首先討論,“檣櫓”好,還是“強虜”好。)
生:我覺得“強虜”好,強調了人的強大,恰好與“灰飛煙滅”形成一種強烈的效果,敵人非常強大,但是,在周瑜的鎮定自若的指揮下,強大的敵人“灰飛煙滅”,變成了煙云。
生:我也同意用“強虜”好,直接寫了人的強大,并且“檣櫓”這個詞太不自然,太小了,“檣櫓”不是代指艦船嗎?讓人想不到人,想不到全副武裝,想不到鎧甲,想不到精銳武器之類的。
生:我不同意,“檣櫓”更巧妙,更含蓄。大家都知道,文章的用詞,直接好呢,還是含蓄好?當然還是含蓄更好。檣櫓,這里不應該只指艦船,更應當指曹操的所有八十萬水軍。檣櫓,更能夠體現曹軍的“水軍”的特點。檣櫓,更可以讓我們想起曹操的武裝,就如同現在的什么驅逐艦、巡洋艦、魚雷艇之類的……
(學生笑)
生:那時候,哪有什么驅逐艦、巡洋艦呀!
生:(還是剛才那位同學)我只是比方,反正看到“檣櫓”二字,更含蓄,更讓我們想到水軍,想到曹操的艦艇等各種全副武裝的武器。
師:讓我發表意見,我更傾向于用“檣櫓”,理由就是剛才這位同學說的,體現“水戰”特點,又含蓄,而“強虜”過分直白了。(仍有同學表示不同意)
不同意的同學也好,我不主張,同學們輕易改變自己已經深思熟慮的觀點。如果你不滿意,請把你的意見寫成文字,寫在周記本上,一邊是“檣櫓派別”,一邊是“強虜派別”,呀,請別誤會,我不是說你們是“強虜”呀!(同學們大笑)
(接下來,討論“神游者”和“多情者”。請發言)
生:我覺得,還是同意課本上的解釋。“神游者”應當是蘇軾,蘇軾從上片的來到大江邊,描寫長江的景觀,“亂石穿空”什么的,然后又懷想英雄豪杰,懷想風流人物,也就是懷想周瑜,想做周瑜那樣的風流人物。這些,都是蘇軾在“神游”吧。就是蘇軾的精神在這個舊戰場上巡游。
師:你同意課本上注釋中“故國”二字就是“舊戰場”的意思。
生:是。
師:同學們,這里關鍵是“故國”二字怎么解釋,如果當成“曾經的故土”講呢,那么,這里顯然不是蘇軾的“曾經的故土”,而只能是周瑜曾經領兵打仗的地方。
生:老師說得正是。我不同意課本上的解釋。我同意把“神游人”理解成周瑜。因為,這里的“故國”只能是周瑜的故土,不是蘇軾的故土。
師:可是你還講不通呀,如果是“神游者”是周瑜的話,周瑜死去了,怎么神游呀?
生:(學生有點急)是周瑜的靈魂嘛!蘇軾是假設周瑜死后還有靈魂。蘇軾是假設如果周瑜的神靈還在舊戰場上的話,知道蘇軾在懷想他,那么蘇軾就想,周瑜會笑他,并且,“多情”二字正好扣合著前面“風流人物”,周瑜是一個感情豐富的人。
師:這樣說來,你把第三個問題也回答了,你認為“多情人”是周瑜,是“多情人”周瑜笑蘇軾。你再具體談。
生:我是這樣想的,“多情自古傷離別”,“多情”就是“多情人”,是名詞。如果理解成“應笑我多情”,那么,就是蘇軾“多情”,“多情”就是動詞了。
師:他非常有見地。很新鮮。你的意思是蘇軾的“多情”二字與柳永的“多情”二字是一個意思,都是“多情人”的意思。
聯系柳永詞來理解,可貴。如果“神游人”是蘇軾的話,那么,他就不會寫成“故國”了,而是寫成“古國”,“古國”才能是“舊戰場”。而“故國”一般應解釋成“故土”“故鄉”,或者引申解釋成“故地”,即曾經到過的地方。此地是周瑜的“故地”而非蘇軾的“故地”。
生:老師,你同意把“神游人”解釋成周瑜?
師:不是下結論的時候,而且最好別輕易下結論。何況大人們還沒有一個定論,學術界的爭論還在繼續。我覺得,你們爭論是有益的,說的都有些道理。
我只是傾向于把“神游者”理解成周瑜。我的道理,從句逗得出的。我看過一個資料,有人查閱了統計了幾百首《念奴嬌》詞,當然是不同人寫的,這兩句的句逗90%都是前四后五式,就是上句是四字,下句是五字。只有一首例外,是前五后四式。也就是說絕大部分人在填寫《念奴嬌》詞時,在這里是用前四后五式。
我還有一個逆向的推法。就是,即使句逗按照前五后四式,“多情應笑我”讀成“應笑我多情”,太牽強,理解起來別扭,不自在。
我的看法,只能是我的看法,希望你們繼續思考爭論下去,可以寫成小論文,題目就是《“神游者”是誰?》《談談“多情”與“神游”》。
繼續討論“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這句,也有兩種解釋,一種理解是此時蘇軾善于自我解脫,自解自慰,比較達觀,一種理解是此時的蘇軾有些消沉,憤懣無法排解,只好寄情山水。
生:我同意第一種。
師:具體說。
生:我是從整個詩的格調來理解的。全詩比較格調比較昂揚向上。
生:我也同意。蘇軾還是比較積極的。
師:沒有不同意見?都同意蘇軾比較達觀的說法。
如果談我個人的意見,我個人覺得,兩方面都得顧及到才好,不能過分強調哪一方面。不是老師折衷。大家想想,蘇軾此時已經47歲了,他被貶謫到黃州,游覽赤壁美景,如畫江山,肯定深深感到特別有一種深深的失落感,年華老大,功業少成,想想人家周瑜,在三十四歲的時候,就已經名垂青史,已經立下赫赫戰功。而自己還可能如周瑜那樣嗎?想到這,肯定心境蒼涼,消沉之情是難免的。
但是,蘇軾畢竟是蘇軾,他并沒有真的消極,他又特別想得開,蘇軾可能在想,所有的風流人物都已經隨著歷史的潮水而被滌蕩了,即使周瑜這樣的人物不也是“浪淘盡”了嗎?人生就如同夢境一般,何必過于執著呢?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所以他特別灑脫,把酒灑在地上祭奠江月。
下面我們一起背誦全詩。
響起背誦的聲音。
《念奴嬌·赤壁懷古》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把握本詞“景、史、情”相融合的寫作特色。
2.通過對語言的分析,把握內容,感受風格,領會思想。
教學用具:多媒體課件
教學課型:課內賞析課
教時安排: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先來欣賞一首由我國著名男中音歌唱家楊洪基的《滾滾長江東逝水》,同學們可以任自己的思想任意馳騁在古戰場。讓我們踏著這雄渾的男聲獨唱,走進三國,走進赤壁,走進《念奴嬌·赤壁懷古》。
一首詩詞,要讀懂,首先仍是字詞入手。語文實為“文字、文章、文學、文化”
二、整體感知
1.請同學朗讀,同學評價,學了這么多年的語文,讀得怎么樣?應該怎樣讀?
2.檢查字詞的理解見幻燈2
3.集體朗讀
4.師范讀或者聽多媒體的朗讀
解釋:詞與詩歌不一樣,押的是入聲韻。入聲韻現在已不存在,現在無錫的老言頗有點相像。舉例試用無錫話讀。入聲韻的特點是壓抑,此詞雖然是豪放詞,然歸根結底是壓抑的情感。
5、學生朗讀,要求:體會文化
三、品味鑒賞:詞是有章法的,理解詞要一層一層的看。全詞共八句,分別是:
1、第一句從眼前江景起興,由眼前的大江聯想到歷史長河,引出對往昔英雄的懷念。
討論:你認為第一句指的是眼前的大江嗎? 幻燈5
哪幾個詞是最有歷史感的?“浪淘盡”是什么意思?
(任何英雄人物都會掩埋在歷史的長河中,起筆蒼涼)
2、點明懷古內容,引出古戰場 幻燈6
故壘西邊……這是真是赤壁嗎?何以見得?
3、正面描寫赤壁景色,突出江流氣勢和赤壁的雄奇 紅燈7
“亂石穿空”寫什么?“驚濤拍岸”突出什么?“ 卷起千堆雪”寫什么?
(寫山,雄俊,力度。驚濤,表明水,江流的湍急。 雪在質感上比浪形象,生動)
4、過渡,承上啟下,由寫景到寫人幻燈8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怎樣聯想到英雄的?
(得江山,造江山,是一種野心的表達,看到美景,想擁有,以江山代表自己的成就。
5、寫周瑜英雄形象,以美人陪襯英雄,突出少年得志 幻燈9
寫英雄為什么一定要寫美人?
(周瑜當年34歲,英氣,才華,美人愛英雄自古以來就如此,美人嫁英雄相得益彰。如果東風不與周郎便,那么美人就不是他的了。
6、寫周瑜赫赫戰功,以曹軍慘敗反襯周瑜儒將風流 幻燈10
討論版本中的“墻櫓”“強虜”哪一個詞好?
為什么是“羽扇綸巾,儒將風流”?
7、由懷古到傷己,抒發自己年近半百而功業無成的感慨 幻燈11
為什么想周瑜會傷自己?(年齡、功業相比)
這是怎樣的心情?(抑郁)
多情應笑我,多的是什么情?(抑郁之情,早生華發,一“早”字體現此情)
8、灑酒酬月,表現自己化解胸中郁悶,以求精神超脫的心態 幻燈12
“人生如夢”“人間如夢”哪個更好?
(一指個人,一指所有人。此詞更多指的是對自己人生無法把握,虛幻的。人間,則指普遍心態,個人認為,還是“人生”較好。
9、與周瑜相比之后的感嘆:江山在,周郎不在,東坡在,事業不在最后只能灑酒祭江,豪放中見曠達,蒼涼中見灑脫。
四、小結豪放詞的特點
1、要有壯闊景
2、要寫英雄事
3、要表功業志
4、要抒蒼涼的情
五、遷移
以此法讀下一首《京口北固亭懷古》。要求:一句句分析,說出理解來。
《念奴嬌·赤壁懷古》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的】:
1、領略蘇軾豪放雄邁的詞風,初步了解豪放派詞的特點。
2、理解詞人復雜的心情,用文字的視角去解讀詞中的景物描繪和人物刻畫,能夠感詞人所感,讓學生體味藝術美的感染力。
3、掌握常用的鑒賞古典詩歌的方法,培養對意境的感受分析能力。
【教學設想】:
1、通過誦讀、比較等方法,引導學生品味深厚獨特的藝術魅力。
2、注重古典詩詞與學生生活實際的聯系,引導學生用歷史的眼光和現代觀念科學地品評課文,真正領悟作品對于當代讀者的人生啟迪:在珍惜生命、奮發有為的同時,只有擺脫患得患失的羈絆,才能獲得一個歡樂的人生。
【教學時數】:
1課時
【閱讀準備】:
一、查資料,了解作者及與作背景(略),并制成卡片
二、借助注解和工具書正音、正義、疏通詞語
三、熟讀課文
【教學步驟】:
一、導入課文,激發興趣
許多古人,每見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懷,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臨洞庭而憂蒼生,歐陽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們心為山動,情為水發,錦文華章,噴薄而出,留下許多千古絕唱。宋代詞人蘇東坡來到歷經滄桑的赤壁古戰場,同樣情難自己,醉書一曲《念奴嬌》,讓世人傳唱。(用多媒體課件展示赤壁風景圖及蘇軾原作),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蘇軾的這篇傳世佳作——《念奴嬌·赤壁懷古》。
二、整體感知,了解內容
1、學生自讀課文,完成:
(1)拿出預習卡片,熟悉作者及創作背景;
(2)自由朗讀,揣摩作者的情感。
2、運用多媒體播放影片范讀
3、學生齊讀
4、小組討論,交流自學所得
(1)說說你對這首詞的感受
(2)提出你不能理解的詞句
5、教師小結
這首詞是蘇軾游赤壁古戰場,因眼前之景,憶往昔之事,感自身處境,抒自己情懷。
三、品味賞析
(一)閱讀上闋,討論
1、學生有感情地朗讀上闋,討論完成下列問題:
文中用了哪些富有表現力的字詞描寫了赤壁怎樣的景色?用了什么修辭?從幾個角度?基調怎樣?營造了怎樣的詩歌意境?
2、請學生試著用盡可能優美的語句把寫景部分的語句再現出來,體會詩歌的意境
滾滾東流的長江洶涌奔騰,陡峭的山崖高插云霄,洶涌的駭浪搏擊著江岸,滾滾的江流起千萬堆澎湃的雪浪。
3、面對壯美的赤壁景觀,很自然地會想到曾經活動在這里的英雄,請同學們發揮自己的想象,想象曾經在此的英雄。
過五關斬六將的關云長,一聲斷喝長坂坡上的猛張飛,方天畫戟無人能敵的俊呂布,運籌帷幄,世所難當的諸葛亮。
(二)學生自由朗讀下闋,思考問題,完成下列問題
作者是從哪幾個角度描寫周瑜的?基調怎樣?作者自身的狀況又是怎樣的?基調怎樣?
(三)學生思考:對周瑜的追述是表現的是一種理想,而落泊失意是一種現實,感情基調的矛盾實際反映的是理想與現實的矛盾,作者是如何解決這種矛盾的:“人生如夢”,人生是短暫的,虛幻的,又何必執著?
灑酒入江,以酒祭月,是希望萬古愁懷隨江而去,感慨和動作中表現出一種超脫與曠達。
(四)、總結全文
內容:感懷、寫景、詠史、抒情
基調:昂揚、感奮、豪邁、蒼涼
全詞寫景、懷古、抒懷,三者完美結合,渾然一體。
四、拓展延伸,比較提高
1、閱讀比較豪放詞和婉約詞的風格差異
(1)投影顯示《雨霖鈴》
(3)教師用俞文豹《吹劍錄》中的文字總結:
婉約詞:“只合十七八女郎,執紅牙板,歌揚柳岸,曉風殘月”;
豪放詞:“須關西大漢,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
2、有人說“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中含有消極成分,試結合作者生平及寫作背景,談談自己的看法。聯系現實生活實際,說說當代青年應該樹立怎樣的人生觀。
《念奴嬌·赤壁懷古》教學設計 篇6
導入:
許多古人,每見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懷。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臨洞庭憂蒼生,歐陽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們心為山動,情為水發,錦文華章噴薄而出,留下許多千古絕唱。宋代詞人蘇東坡來到歷經滄桑的赤壁古戰場,同樣情難自已,醉書一曲《念奴嬌》,讓世人傳唱。
有關常識:
詞,詩歌的一種,起源于南北朝,成于唐,盛于宋。詞有很多別稱,如“長短句”、“詩余”、“曲子詞”、“曲詞”、“樂章”、“歌詞”等。詞按字數的多少可分為小令(58字以內)、中調(59字至90字)和長調(91字以上)三大類。按詞的段落的多少又分成:全詞只有一段的叫“單詞”,二段的叫“雙調”,三段的叫“三疊”,四段的叫“四疊”。詞的段落叫“闋”或“片”,從上片到下片講究銜接貫穿,意思前后相承,叫“過片”。下片的首句句式不同的叫“換頭”或“過變”。依照已有的詞調寫的叫“填詞”或“依聲填詞”,自己譜曲自己寫詞的叫“自度曲”,《揚州慢》屬后一類。詞常見有“令”、“引”、“近”、“慢”的分別,“令”即小令,“引”是正歌之前引歌,“近”又稱“近拍”,相當于“引”,“慢”是慢曲子的省稱,指節拍較慢,聲調延長。慢詞的字數較令、引、近的詞字數要多些。宋代詞風可分為婉約派和豪放派。婉約派主要詞人有柳永、周邦彥、李清照、姜夔等,他們認為“詞為艷科”、“詩莊而詞媚”,多寫情愁別緒、個人遭遇,特別講究音律格律,風格清麗婉媚。豪放派以蘇、辛為代表,主張“以詩為詞”、“無言不可入,無事不可言”,不肯損害意思以遷就音律,“故為豪放不羈之語”,格調高昂、取材廣泛。
朗讀全詞,疏通文字。
1、念奴嬌:詞牌名。后人還以《大江東去》、《大江東》、《酹江月》作為《念奴嬌》的代名。
2、小喬:吳國喬玄有兩個女兒,都美貌出眾,人稱“二喬”。“大喬”嫁給孫權的哥哥孫策, “小 喬”嫁給周瑜。唐代詩人杜牧有“銅雀春深鎖二喬”的詩句,指曹操筑銅雀臺,打算滅吳后將“二喬”擄為己有的典故。
3、檣櫓:檣是船上的桅桿,櫓是搖船的工具。這里是以局部代全體的借代修辭方法,用檣櫓代全部戰船,再引申整個水軍。有的本子作“強虜”,那就直指曹操的軍隊了;灰飛煙滅:被焚燒成灰和煙飛散消逝掉,形容曹操的軍隊遭火攻后的慘敗。
討論分析課文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曾與父蘇洵、弟蘇轍進京,并與蘇轍同科進士及第,父子三人文名大震,號稱“三蘇”。他的政治思想比較保守,宋神宗時,王安石當政,行新法,他極力反對,出任杭州等處地方官。又因作詩得罪朝廷,被捕入獄,構成文字獄“烏臺詩案”,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宋哲宗時,舊黨當權,召還為翰林學士;新黨再度秉政后,又貶惠州,遠徙瓊州,后死于常州。
蘇軾的詞意境和風格都比前人提高一步。他作詞不糾纏于男女之情,也不喜歡寫那些春愁秋恨的濫調,一掃晚唐五代以來文人詞的柔靡纖細的氣息,創造出高遠清新的意境和豪邁奔放的風格。
蘇軾的詞強烈地反映著入世和出世的世界觀的矛盾。他政治上長期失意,一生經歷坎坷不平,但仍能保持樂觀豪邁的精神,不時發出健旺爽朗的笑聲;另一方面作者在達觀瀟灑的風度里潛伏著一種濃厚的,逃避現實追求解脫的老莊思想,用來寄托自己對政治現實不滿的心情。
《念奴嬌·赤壁懷古》是蘇軾謫居黃州游赤壁時寫的。這時作者47歲,自覺功名事業還沒有成就,就借懷古以抒發自己的懷抱。
聽讀課文的錄音。
講讀上片。
1、正面描寫赤壁景色的有哪些句子?
六、七、八句。
2、用了哪些富有表現力的字詞描寫了赤壁怎樣的景色?用了什么修辭?從幾個角度?基調怎樣?
3、赤壁之景的描寫有什么作用?
姿態、聲音、色彩,無不逼真,描繪了一幅奇險雄偉的畫面;并暗寫赤壁之戰驚心動魄的場面和英雄豪杰們的雄姿,表現了作者的豪邁奮發。
4、一、二、三句歷來被人們稱道,有誰說說它的好處在哪里?
詞一開篇就境界開闊,氣象恢宏,大江東去,淘空一切,“浪”怎能沖洗千古風流人物呢?是作者的感情在起作用,使無數杰出人物在詩人的視野里都如滾滾長江水一去不復返。由江水的流逝想到歲月的無情,產生對歷史和人生的思索。
5、四、五句寫赤壁為何要假借他人之口?
“人道是”三字用得極巧,點明此處赤壁并不一定是赤壁之戰的所在地詩人只是借此抒發感情,并不想做考據家。
6、上闕末句有何作用?
承上啟下。江山如此秀美,人物又是一時俊杰之土。三國時期正是英雄輩出的時代,關云長過五關斬六將,猛張飛一聲斷喝長板陂上,俊呂布方天畫戟無人能敵,諸葛亮運籌帷幄世所難當。在諸多英雄中,作者選擇了誰作為詠誦的對象?
7、學生齊讀上片,體會景中之情,總結內容。
描寫赤壁景象,引起對古代英雄的緬懷,充溢著對建功立業的渴望。
講讀下片。
1、閱讀下片前六句,討論刻畫了周瑜什么樣的形象?基調怎樣?作者自身的狀況又是怎樣的?基調怎樣?
描寫了周瑜雄姿英發風流俊雅的英雄形象。“小喬初嫁”美人襯英雄,寫盡俊偉風姿。據史書記載,喬玄把自己美麗的次女嫁給周瑜,不久吳主孫權又拜周瑜為大都督,這時周瑜才二十四歲。突出地表現周瑜少年得志建立功業的形象。“羽扇綸巾”,描寫周瑜手握羽扇,頭戴綸巾,從容閑雅,一派儒將風度。“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以曹操水軍的慘敗襯托周瑜指揮若定蔑視強敵的氣概。
“故國神游”,道出了對英雄時代、英雄人物的向往。這種向往在兩鬢斑白功業無成的現實面前變得可笑。“多情應笑我”是倒裝句,須解作:應笑我多情。
2、怎樣理解這一矛盾(感奮與感傷)?
詞表現了蘇軾復雜矛盾的思想。蘇軾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響,他一方面仰慕屈原、諸葛亮等經世濟時的人物,渴望建功立業;一方面又酷愛陶潛,追慕老莊,在險惡的政治逆境中能夠保持超然物外的曠達態度。又跟和尚親密往來,精通禪學。儒、道、佛三家思想,本來是矛盾的,從而構成了蘇軾世界觀中既有積極進取的精神,又交織著對人生的虛無態度。
本首詞是詞人經歷了烏臺詩案,幾乎被殺,幾經周折被貶黃州,“魂飛湯火命如雞”,經過這樣的憂患被貶到黃州來,他內心有他的憂患和悲慨,蘇軾的感傷是由于建功立業的激切熱望不能實現而萌發的,但是詞中壯麗江山、英雄業績,既激起了他豪邁奮發之情,他把這種悲慨融合在開闊博大的景色之中,而且融合在古往今來的歷史之中,“奮”壓倒了“傷”。本首詞主要表達了詞人悲慨之中的曠達和豪放。對周瑜的追述表現的是一種理想,而落泊失意是一種現實,感情基調的矛盾實際反映的是理想與現實的矛盾。
3、作者又是如何解決這種矛盾的?
(“逝者如斯夫”,人生美好卻短暫,于是有人嘆息不已,“人生苦短”;有人及時行樂,“對酒當歌,人生幾何”;有人借酒消愁,“與爾同消萬古愁”;也有人玩世不恭,“一場游戲一場夢”。那么,蘇軾又是如何對待的呢?)
“人生如夢”,英雄人物,豐功偉績,全都是過眼煙云,稍縱即逝,人生是短暫的虛幻的,又何必執著?灑酒入江,以酒祭月,是希望萬古愁懷隨江而去。感慨和動作中現出一種超脫與曠達。
4、朗讀下片,總結。
下片第一層寫周瑜形象,第二層抒發對身世的感嘆,詠史、抒情自然結合。
比較閱讀
江城子·密州出獵
蘇軾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欲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歸結這兩首詞的共同特征,即豪放詞的特征。
附錄:歷代評論家對本首詞的評價和相關資料:
大藝術家即便錯,也會錯出些魅力來。
蘇東坡以自己的精神力量給黃州自然景物注入了意味,而正是這種意味,使無生命的自然形式變成美。因此不妨說蘇東坡不僅是黃州自然美的發現者,而且也是黃州自然美的確定者構建者。 《蘇東坡突圍》
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終于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哄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發過了酵,尖利的山風收住了勁,湍急的細流匯成了湖,結果——引導千古杰作前奏已經奏響,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黃州,《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后《赤壁賦》馬上就要誕生。 《蘇東坡突圍》
一個人是要在憂患艱危之中,才能看到他的感情品格操守的。 【加拿大】葉嘉瑩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李煜《虞美人》
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李煜《烏夜啼》(只有悲哀沒有反省和超脫)
舉杯邀明月,對影三人。 李白(是寂寞悲哀之中的飛揚)
水調歌頭蘇軾
導入新課
古往今來,不少文人騷客以中秋月亮為題材來吟詩賦詞,如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等。同樣的,蘇東坡也以中秋月亮為題材,寫下了這首千古絕調。我們來看看后人對這首詞的評價:清朝詞評家胡仔在《菬溪漁隱業話集》里曾道: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余詞盡廢。
水調歌頭是詞牌名。此詞是蘇軾41歲時所作,當時蘇軾與其弟蘇轍已經六七年不見了,他們之間一直是手足情深。
1、 小序,有何作用?
詞前小序,述作詞緣由(懷念子由)。
2、 上下兩闋主要寫什么?
(提示:中國古代的詩詞,大都先寫景,后抒情,我們來看看這首詞是否也具有此特點。)
上闋----望月(寫景)
下闋----懷人(抒情)
3、 上闋哪些是實景,哪些是虛景?
實景:明月、酒、青天、風、清影
虛景:宮闕(瓊樓玉宇)
4、描寫虛景運用了什么方法?想象中的月宮生活是怎樣的?
想象。月宮生活幸福美滿,不知“今夕是何年”,沒有煩惱,想要“乘風歸去”,美妙圣潔,“瓊樓玉宇”,然而高而寒冷。
5、上闋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
上天,是作者對理想的追求、失意的苦悶,是超塵出世的消極思想的反映;下地,是作者對人間生活的留戀和熱愛,是超然達觀思想的反映。所以,上闋是作者“遁世”與“入世”思想的矛盾,但入世思想戰勝了遁世思想。
(1)、 對人生的感悟體現在哪些詞句上?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2)、“懷子由” 體現在詞中哪句?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3)、“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寫出了什么?
月“轉”“低”表示夜深,“無眠”表示離情正濃。
主題:
這首詞表達了詩人的曠達胸襟和對親人的懷念。
《念奴嬌·赤壁懷古》教學設計 篇7
三河市第一中學語文組 薛彩云
教學目標:感受蘇詞的豪放風格
理解烘托映襯,虛實相濟的寫作特點
教學重點:描寫赤壁戰場的雄奇景色,追思周瑜當年雄姿。
教學難點:首尾作者對歷史和人生的看法。
培養對意境的感受、分析能力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猜一猜:他們是誰?
一門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詩賦垂千古,娥眉共比高。——“三蘇”
“三蘇” 中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當屬蘇軾。引入作者介紹
文——唐宋八大家
才華橫溢的蘇軾 詩——蘇 黃
詞——蘇 辛
書法、繪畫——宋四家
今天我們一起學習蘇軾豪放詞的代表作《念奴嬌·赤壁懷古》。
二、研讀鑒賞1、了解背景:這首詞是蘇軾貶官為黃州團練副使時游赤壁所作
2、整體感知
(1) 欣賞《三國演義》片頭曲感受意境 (渲染氛圍、創設情境)
(2) 聽配樂朗讀 (欣賞美讀)
(3) 跟讀、自由讀、個別朗讀、齊讀 (指導朗讀)
3、對照注釋再讀課文,思考:
《念奴嬌 赤壁懷古》是公認的豪放派代表作,其“豪放”在內容上表現在哪些方面?(揣摩討論)
明確:a、描繪雄壯之景。(上闋)b、刻畫英雄人物(下闋)
4、男生齊讀詞的上闋, 思考作者看見了哪些景物,以及作者由這些景物想到了什么?
明確:所見——大江、赤壁、亂石、驚濤、巨浪
所想——淘盡風流人物、涌現多少豪杰
(1)“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這句詞寫的江水有什么特點?此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確:(全景、遠景)不僅寫出了長江奔流浩浩蕩蕩、氣勢磅礴,而且將寫景與寫人融合為一體。
在這里,長江已不僅僅是一條江水的名,而是滔滔歷史江水的代名詞。作者面對江水不禁心潮起伏激蕩,懷想往昔無數的風流人物。為下闋英雄出場作鋪墊。
(2)“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用散文化的語言描繪這幅畫面,你覺得哪些字詞用得好,為什么?
明確:實寫赤壁之險峻雄奇,動心駭目。巨濤拍岸,怒濤洶涌,浪花千疊,如雪堆積不斷。
“穿”——寫出陡峭山崖直插云霄的氣勢;“拍”——寫出江水與岸拍擊的力度;“卷”——寫出波濤的巨大力量。有動有靜、有聲有色,寥寥數筆便勾畫出一幅雄奇壯麗的雪浪圖。令人想到當年赤壁鏖戰的壯闊場面,為下片追懷英雄渲染氣氛。(3)小結上闋:上闋寫赤壁雄奇壯麗之景,為英雄人物出場作鋪墊,江山之勝與懷古之情融為一體。
思考回答下列問題:
(1)哪些詩句是直接寫周瑜的?塑造了周瑜怎樣的形象?明確:雄姿英發、風流儒雅、瀟灑從容、才華橫溢——正面描寫
(2)插入“小喬初嫁了”這一細節有什么作用?
明確:①借周瑜娶小喬的事實,說明他指揮戰爭時,年紀很輕,才華橫溢。
②以美人襯英雄,更顯周瑜瀟灑的風姿。——側面描寫
(3)對周瑜的追憶反映了作者怎樣的情感?找出文中最能體現作者的情感?
明確: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主旨句
渴望建功立業,也渴望萎靡難振的宋朝有如此英雄來扭轉乾坤,而自己年近半百,白發早生而貶居邊地,無所建樹,壯志難酬。
這是詩人理想與現實尖銳沖突之后的心理反映。江月是永恒的,在無限的時間和空間中人只是滄海一粟,人生如此短暫,又何苦讓種種“閑愁”縈回我心呢?一位襟懷超曠、識度明達的詩人浮現在我們眼前,在他的自解自慰中仍有一腔豪邁之情。
6、小結全詞
7、與柳永的《雨霖鈴》比較,體會豪放、婉約兩派詞風的不同。
8、豪放和婉約也不是絕對的,豪放如蘇軾也有柔婉的作品,感受《江城子》。
三、作業:寫一篇《江城子》鑒賞
《念奴嬌·赤壁懷古》教學設計 篇8
教學目標:
1、了解蘇東坡的生平思想及豪放詞的特點;
2、學習本文寫景、詠史、抒情相結合的特點;
3、理解蘇東坡的情感矛盾。
課型:多媒體
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常規演講
導入:
我們星期天到長江去采風,大家都寫了不少作文,誰愿意交流?
(3--4名同學交流)
面對浩瀚長江,蘇軾和我們一樣感慨萬千。(多媒體范讀《赤壁懷古》)
盡管地點不同,但我們和大文豪還是有不少共同的情愫。接下來請大家一邊閱讀蘇軾的《赤壁懷古》,一邊拿自己的作文與之比較,看看有什么收獲。(學生閱讀、比較)
我們還是老規矩,按學習小組先小范圍討論,然后派代表發言。
(學生分組討論、提交問題abc)
分組討論
寫景
哪幾句好?(學生讀)
我們比較一下自己的作文是如何寫景的,看課文寫景好在哪?(討論)(寫景:用詞、修辭)
再看幾句同樣寫水的詩句。(多媒體“寫水”)
學生討論3。
寫人
文中懷古的對象?(周瑜)
怎么寫的?(學生齊讀)
這是一個什么形象?(眾說紛紜、介紹周瑜)
我們應該如何把人寫好?(討論)(寫人:特征、典型)
解答問題a:作者為什么先寫“小喬”?(討論)
人生得意2、裙帶關系3、和自己對比)
(三)傷今
誰來介紹蘇軾的生平?(介紹蘇軾)
填表:
項目
年齡
婚姻
外貌
《念奴嬌·赤壁懷古》教學設計 篇9
師:哪位同學說說蘇軾?
生:蘇軾是宋代詞人。
生:蘇軾是八大家。
師:應該說是八大家之一。哪八大家?說說。
生:蘇洵、蘇轍……
生(插話):歐陽修、王安石……
生(插話):韓愈、柳宗元、曾鞏。
師:他們是什么方面的八大家?
生:文學。
師:當然是文學方面,他們應該是散文方面的八大家。
師:他們誰是唐代,誰是宋代?
生:韓愈、柳宗元是唐代,剩下的是宋代。
師:回答不錯。
師:《念奴嬌·赤壁懷古》,看看“念奴嬌”和“赤壁懷古”,哪個是題目?
生:“赤壁懷古”是題目。。
師:題目和詞牌,哪個與內容相關?
生:題目與內容相關。
師:看看注釋,這首詩是蘇軾在什么境況下寫的?
生:這首詞是蘇軾貶官為黃州(現在湖北省黃岡縣)團練副使時游赤壁時所作。
師:也就是說,是蘇軾在人生的得意還是在失意時所作?
生:失意時。
師:請一個同學把全詞讀一下。
(一生讀)
師:讀的非常流暢。可是有個字讀錯了。
生:“羽扇綸巾”的“綸(guān)”,他讀成lún了。
師:另外,我提點意見,還應該讀出點氣勢。(示范第一句)“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師:(故意說)這一句的意思是――滾滾的長江水一直向東流去,大浪淘洗盡了千百年來江水中的風流人物。
生:不對吧?
師:怎么不對?
生:“浪”應該是比喻吧?
師:比喻什么?
生:比喻時光。
師:對了。這里不能把浪解釋為江水中大浪,應該是時光。你還知道用水比喻時光的句子嗎?比如孔子曾經說過的,“子在川上曰……
生:“子在川上曰,逝如斯夫”。
師:蘇軾劈頭一句,非常有氣勢。江,直接用一個“大”字來修飾,有一種橫空而來的磅礴氣勢。
這句,很少有人能夠比,能夠寫得出來。蘇軾只這一句就成了千古名句,想起蘇軾,我們就想起這句“大江東去”。
如此的氣勢、如此的磅礴,讓我想起了李白的一句,寫黃河的,―――
生:“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師:二者是一樣的,都是大氣磅礴的。蘇軾和李白都不是“人”,我是說,他們不是凡人。他們都是“仙”。
生:李白叫詩仙。
師:李白或者叫謫仙,天上下凡的。蘇軾叫坡仙。只有仙人才能寫出如此超凡脫俗、鳥瞰大地.。
這兩句似乎很熟悉,(唱),“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學生響起了掌聲。)
生:是《三國演義》的插曲。
師:是片頭曲。這段歌詞就在小說《三國演義》的開篇。大家看看,這兩句,跟蘇軾這兩句幾乎完全一樣,“滾滾長江東逝水”就是“大江東去”,“浪花淘盡英雄”就是“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一樣不一樣?
生:一樣!
師:一樣呀,好,那么,咱們就用《三國演義》的這兩句來代替、來改寫蘇軾這兩句吧,看看行不行。把“風流人物”換成“英雄人物”,大學覺得可以不可以?
生:可以!
師:你說說,為什么可以,道理是什么?
生:“風流人物”就是“英雄人物”,都是杰出的、有成就的人物。
師:大家是否同意他的意見。
生:同意!
師:我不同意!我覺得,如果“風流人物”就等同于“英雄人物”,那么,蘇軾何必不干脆用作“英雄人物”呢。
生:可能出于音律考慮吧!
師:讀一讀,“英雄”和“風流”,分別是幾聲?
生:都是一聲和二聲。
師:音律上一樣,蘇軾就是不用“英雄”!一定有原因。
生:“風流人物”與“英雄人物”就是不一樣.!
師:反正就是不一樣。(生笑)
(在蘇軾的心中“風流人物”就是不同于“英雄人物”,究竟怎樣不同,我提醒接著往下看)
師:“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這里已經把前三個小句子具體化了,怎么具體化的?分別看看。
生:“大江”具體化為“故壘”,
生:“千古”這里具像化為“三國”,
生:“風流人物”這里具像化為“周郎”。
師:如果說,前面是大場景、遠景,而這里就是……
生:是小場景、近景了,如同鏡頭拉近了。
師:“故壘”是“舊戰場”,“赤壁”就不是周瑜跟曹操打仗時的那個赤壁了。那個“赤壁”在哪里?
生:在湖北蒲圻。
師:那么,也就是說,蘇軾游覽的不是真赤壁。不是真赤壁,蘇軾還懷想什么古人呀,這不有點做偽嗎?不對,實際上,蘇軾是知道他所游覽不是真正的赤壁的,“人道是”三個字就特意說明“是人們說”,不是“我以為”。
師:大家再考慮,這個地方能不能改成“周瑜赤壁”?
生:不能,“周郎”給人一種年輕的感覺。
師:“郎”字,顯得特別年輕瀟灑。大家再想想,人名與地名相提并論,即“周郎赤壁”,有什么特別意義嗎?赤壁在赤壁之戰之前聞名嗎?不聞名。
生:赤壁是因為周瑜才聞名的。
師:反過來說呢?
生:周瑜因為在赤壁指揮了赤壁大戰,才名垂千古的,是赤壁讓周瑜留名的。
師:非常好。那么,“赤壁”是一種什么景觀呢?接下來就進行具體描寫了。我們一起來讀、背。
生:“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師:大家考慮,這三句分別是從什么角度來寫的?譬如,“亂石穿空”是從形角度寫的,寫出了石頭那種奇形怪狀,那種參差交錯。只有這樣來寫石頭,才能寫出戰場的景觀特點。
生:“驚濤拍岸”是從聲音的角度來寫。
師:“驚”的繁體字怎么寫?只有知道繁體字才知道這個“驚”的意義,這里是“驚馬”的意思,如驚馬一樣的波濤,拍擊著岸邊,非常兇猛,非常暴烈,翻江倒海,這是一江怒濤。
考慮,這兩句分別從什么視角來寫的。
生:“亂石穿空”是仰視,“驚濤拍岸”是俯視。
師:一個往高處寫,一個往低處寫。而“卷起千堆雪”是往深處寫,寫顏色。
穿空、驚馬一樣的波濤、浪花如雪,都是往極處寫。
這樣,由岸邊到江面,由江面到大江深處。“赤壁”古戰場的雄偉、壯麗、波瀾壯闊的畫面就形成了。
所以,緊接著一句――“江山如畫”是對前三句的概括,“一時多少豪杰”是對下闋寫人的開啟。
“如畫的江山”是一個舞臺,是風流人物活動的一個舞臺,在某種程度上,是如畫的江山蘊育、塑造了風流人物。“一時”,指的當然是三國這段時期,而下片就集中筆墨描繪周瑜。
上片描繪了一種雄奇壯麗的景觀,下片主要塑造的是周瑜這個人。
我們還是把上片一起來背誦一下。要讀了豪情,讀出氣勢。
(接著)再試著朗讀、背誦下片。
師:試著修改一下原詞,“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我們能否把“公瑾”換成“周郎”,能否把“初嫁”換成“出嫁”。
生:不能換。公瑾是字,這里帶著尊敬的態度去寫。
生:而且再用“周郎”就與前面重復了。
生:初嫁,是剛剛出嫁,而“出嫁”則沒有這種剛出嫁的意思。
師:有句話,新婚新婚燕爾!這里就突出強調小喬的年輕,剛剛嫁給周瑜,周瑜還在度蜜月呢!
(學生笑)
師:如果用“出嫁”,那就體現不出是小喬,而是老喬了。(學生更笑得歡)可是,我要告訴大家,這里,蘇軾是真的“錯”了,在指揮赤壁之戰的時候,小喬并不是剛剛嫁給周瑜,而是已經嫁給周瑜十年了。赤壁之戰是建安十三年發生,而小喬嫁給周瑜是建安三年。已經真的不是小喬,的確是老喬了。
生:啊!(學生驚訝)
師:大家主要考慮一下,此處,蘇軾恐怕不是真的不知道小喬已經嫁給周瑜十年了,那么,蘇軾為什么非得那樣寫不可呢?
生:是不是還是強調周瑜仍然沉浸在熱戀當中。
(學生大笑)
師:情感如火,十年依然,十年不減。(學生還笑)―――這種理解,貼近但是不準確。
其實,蘇軾這里是故意為錯,有意如此去寫。大家是否忘了開頭我提的4個字,為什么蘇軾偏偏用“風流人物”,而不用“英雄人物”。
生:我知道了。“風流人物”就是跟美女與英雄有關,是用美女來陪襯英雄吧,說明周瑜是特別懂得情感的,是懂得愛情的。
(有學生又笑)
師:這就對!
師:在蘇軾心目中,只會沖沖殺殺的,不能算作“風流人物”,“風流人物”須得有兒女情長。正如剛才同學所說,懂得感情,懂得愛情,他不僅僅是勇武有力“風流人物”不但要有武膽,還得要有柔腸。如果說,美女陪襯英雄,也不能說錯。
所以,蘇軾這里故意把建安十三年的赤壁之戰,跟十年前的周瑜的燕爾新婚放在一塊來寫,突出自己所敬佩所向往的周瑜“風流人物”那“兒女情長”的一面。
“英雄人物”似乎只讓人們想到了英勇頑強、剛毅果決、堅忍不拔,那樣一種豪氣,一種氣概。就如同詞中四字寫英雄氣概英雄氣概。
生:“雄姿英發”。
師:是。“雄姿英發”描寫的又是風流人物的另一面,即英雄氣概的一面。
那么“羽扇綸巾”說的是“風流人物”的哪一面呢?“羽扇綸巾”實際不是武將的裝扮,而是文臣的裝扮。
生:是不是說周瑜有文采的一面?
師:說正是!這里表面上寫周瑜的外在裝扮,其實以此來寫周瑜智慧與聰明的一面。
如果說,前面兩句“雄姿英發”和“小喬初嫁了”,寫周瑜既有剛,又有柔的話,那么,后面兩句,“雄姿英發”與“羽扇綸巾”,就是寫周瑜什么呢?
生:既能武,又能文。
師:好。同學們,這樣,我們就已經把“風流人物”解釋清楚了。蘇軾心目中所敬仰、所向往的,就是要做周瑜那樣的剛柔相濟、文武雙全“風流人物”!
大家再拓展開想想,我們在哪里,還曾經學過“風流人物”?
生:在初中,學過毛澤東的《沁園春·雪》,里面有“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師:大家想想,毛澤東詩詞里的“風流人物”,能不能這樣理解?
給大家一段時間,回憶一下毛澤東的原詞,認真對比二者提到的“風流人物”是否一樣。其實,這就是一種研究性學習,大家可以試一試,不怕說錯,只要認真思考,大膽發言。
(約兩分鐘后,有學生舉手)
生:“風流人物”,都不能解釋成一般理解中的“英雄人物”,那樣解釋,都是一種簡單化。
毛詞中的“風流人物”,當然不能等同于蘇軾詞中的“風流人物”,毛澤東的詞中的“風流人物”有一定的政治意義,是指才能出眾、品格超群、對歷史發展有巨大影響的杰出人物。毛澤東在詞中也一一列舉歷史上的“唐宗宋祖,略輸文采”“成吉思漢,只識彎弓射大雕”,說他們夠不上“風流人物”,也就是說,他們這些人是“武”有余而“文”不足,只有武略,而缺少文韜。所以,毛澤東才說“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師:老師非常同意你的見地!
師:接下來,蘇軾仍然圍繞著周瑜進行細致描寫,“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如果說前面幾句屬于正面描寫的的話,那么,這一句就應當屬于……
生:是側面描寫。用“檣櫓灰飛煙滅”來襯托他的指揮藝術。
師:這么說,這句還有襯托對比啦?
生:“談笑間”與“檣櫓灰飛煙滅”就是對比。前面十分輕松,跟玩似地,后面就出現了那么強烈的效果。
師:跟大家的討論,很長見識。
(我突然想到一個決定:剩下的下面幾句話,就交給大家自己討論辨析。)
(下面的幾句是“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還有剛才的“檣櫓灰飛煙滅”,存在著爭論,我把學術界的一些爭論的觀點公布給大家。我提醒大家認真思考,擇善而從,能夠展開交鋒和爭論。
第一,由于版本不同,“檣櫓”有的版本作“強虜”。這兩個詞,你覺得哪個更好?
第二,“故國神游”,“神游者”是誰?周瑜還是蘇軾?
第三,“多情應笑我”,這句怎么理解?存在兩種理解:
一種理解是,“應笑我多情”,即蘇軾在人生失意、人生低潮、年華老大的時候,還懷想什么“風流人物”,太多情了,也就是說,是蘇軾“多情”。
第二種理解是,“多情應笑”后面應當是逗號,“我”應當歸屬下面,形成“我早生華發”。“多情”實際是“多情人”,“多情人”指的是“周瑜”。
第四、如何理解“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首先討論,“檣櫓”好,還是“強虜”好。)
生:我覺得“強虜”好,強調了人的強大,恰好與“灰飛煙滅”形成一種強烈的效果,敵人非常強大,但是,在周瑜的鎮定自若的指揮下,強大的敵人“灰飛煙滅”,變成了煙云。
生:我也同意用“強虜”好,直接寫了人的強大,并且“檣櫓”這個詞太不自然,太小了,“檣櫓”不是代指艦船嗎?讓人想不到人,想不到全副武裝,想不到鎧甲,想不到精銳武器之類的。
生:我不同意,“檣櫓”更巧妙,更含蓄。大家都知道,文章的用詞,直接好呢,還是含蓄好?當然還是含蓄更好。檣櫓,這里不應該只指艦船,更應當指曹操的所有八十萬水軍。檣櫓,更能夠體現曹軍的“水軍”的特點。檣櫓,更可以讓我們想起曹操的武裝,就如同現在的什么驅逐艦、巡洋艦、魚雷艇之類的……
(學生笑)
生:那時候,哪有什么驅逐艦、巡洋艦呀!
生:(還是剛才那位同學)我只是比方,反正看到“檣櫓”二字,更含蓄,更讓我們想到水軍,想到曹操的艦艇等各種全副武裝的武器。
師:讓我發表意見,我更傾向于用“檣櫓”,理由就是剛才這位同學說的,體現“水戰”特點,又含蓄,而“強虜”過分直白了。(仍有同學表示不同意)
不同意的同學也好,我不主張,同學們輕易改變自己已經深思熟慮的觀點。如果你不滿意,請把你的意見寫成文字,寫在周記本上,一邊是“檣櫓派別”,一邊是“強虜派別”,呀,請別誤會,我不是說你們是“強虜”呀!(同學們大笑)
(接下來,討論“神游者”和“多情者”。請發言)
生:我覺得,還是同意課本上的解釋。“神游者”應當是蘇軾,蘇軾從上片的來到大江邊,描寫長江的景觀,“亂石穿空”什么的,然后又懷想英雄豪杰,懷想風流人物,也就是懷想周瑜,想做周瑜那樣的風流人物。這些,都是蘇軾在“神游”吧。就是蘇軾的精神在這個舊戰場上巡游。
師:你同意課本上注釋中“故國”二字就是“舊戰場”的意思。
生:是。
師:同學們,這里關鍵是“故國”二字怎么解釋,如果當成“曾經的故土”講呢,那么,這里顯然不是蘇軾的“曾經的故土”,而只能是周瑜曾經領兵打仗的地方。
生:老師說得正是。我不同意課本上的解釋。我同意把“神游人”理解成周瑜。因為,這里的“故國”只能是周瑜的故土,不是蘇軾的故土。
師:可是你還講不通呀,如果是“神游者”是周瑜的話,周瑜死去了,怎么神游呀?
生:(學生有點急)是周瑜的靈魂嘛!蘇軾是假設周瑜死后還有靈魂。蘇軾是假設如果周瑜的神靈還在舊戰場上的話,知道蘇軾在懷想他,那么蘇軾就想,周瑜會笑他,并且,“多情”二字正好扣合著前面“風流人物”,周瑜是一個感情豐富的人。
師:這樣說來,你把第三個問題也回答了,你認為“多情人”是周瑜,是“多情人”周瑜笑蘇軾。你再具體談。
生:我是這樣想的,“多情自古傷離別”,“多情”就是“多情人”,是名詞。如果理解成“應笑我多情”,那么,就是蘇軾“多情”,“多情”就是動詞了。
師:他非常有見地。很新鮮。你的意思是蘇軾的“多情”二字與柳永的“多情”二字是一個意思,都是“多情人”的意思。
聯系柳永詞來理解,可貴。如果“神游人”是蘇軾的話,那么,他就不會寫成“故國”了,而是寫成“古國”,“古國”才能是“舊戰場”。而“故國”一般應解釋成“故土”“故鄉”,或者引申解釋成“故地”,即曾經到過的地方。此地是周瑜的“故地”而非蘇軾的“故地”。
生:老師,你同意把“神游人”解釋成周瑜?
師:不是下結論的時候,而且最好別輕易下結論。何況大人們還沒有一個定論,學術界的爭論還在繼續。我覺得,你們爭論是有益的,說的都有些道理。
我只是傾向于把“神游者”理解成周瑜。我的道理,從句逗得出的。我看過一個資料,有人查閱了統計了幾百首《念奴嬌》詞,當然是不同人寫的,這兩句的句逗90%都是前四后五式,就是上句是四字,下句是五字。只有一首例外,是前五后四式。也就是說絕大部分人在填寫《念奴嬌》詞時,在這里是用前四后五式。
我還有一個逆向的推法。就是,即使句逗按照前五后四式,“多情應笑我”讀成“應笑我多情”,太牽強,理解起來別扭,不自在。
我的看法,只能是我的看法,希望你們繼續思考爭論下去,可以寫成小論文,題目就是《“神游者”是誰?》《談談“多情”與“神游”》。
繼續討論“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這句,也有兩種解釋,一種理解是此時蘇軾善于自我解脫,自解自慰,比較達觀,一種理解是此時的蘇軾有些消沉,憤懣無法排解,只好寄情山水。
生:我同意第一種。
師:具體說。
生:我是從整個詩的格調來理解的。全詩比較格調比較昂揚向上。
生:我也同意。蘇軾還是比較積極的。
師:沒有不同意見?都同意蘇軾比較達觀的說法。
如果談我個人的意見,我個人覺得,兩方面都得顧及到才好,不能過分強調哪一方面。不是老師折衷。大家想想,蘇軾此時已經47歲了,他被貶謫到黃州,游覽赤壁美景,如畫江山,肯定深深感到特別有一種深深的失落感,年華老大,功業少成,想想人家周瑜,在三十四歲的時候,就已經名垂青史,已經立下赫赫戰功。而自己還可能如周瑜那樣嗎?想到這,肯定心境蒼涼,消沉之情是難免的。
但是,蘇軾畢竟是蘇軾,他并沒有真的消極,他又特別想得開,蘇軾可能在想,所有的風流人物都已經隨著歷史的潮水而被滌蕩了,即使周瑜這樣的人物不也是“浪淘盡”了嗎?人生就如同夢境一般,何必過于執著呢?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所以他特別灑脫,把酒灑在地上祭奠江月。
下面我們一起背誦全詩。
響起背誦的聲音。
[1]
《念奴嬌·赤壁懷古》教學設計 篇10
同學們今天我們來學習蘇軾詞兩首,首先我們來一起學習第一首《念奴嬌·赤壁懷古》。我們來一起回憶了解蘇東坡的生平詩作,理清詞作內容,欣賞佳詞好句。并最終對比學習《莫聽穿林打葉聲》,體會蘇東坡曠達豪放胸懷。
以前我們已經學過了蘇東坡很多的詩、詞和文章。有什么啊,像《水調歌頭》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還有《江城子·密州出獵》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可以說對于蘇軾的一些基本信息和生平我們已經了解了很多了。現在我們需要更細化一些。
這是蘇軾在神宗熙寧元年——元豐八年的活動情況。
1068年 娶王閏之(王弗之堂妹)
1069年 返京;任職史館
1071年 任告監管;任杭州通判
1074年 任密州太守《江城子》《明月幾時有》
1076年 任徐州太守
1079年 任湖州太守;入獄
1080年 謫居黃州,任黃州團練副使
1084年 往常州
1085年 往登州;任登州太守;往京都;任中書舍人
可以說在密州黃州是蘇軾創作的高峰期。
蘇軾平生受到兩次嚴重的政治迫害,第一次是45歲那年因“烏臺詩案”而被貶至黃州,一住四年。第二次是在59歲時被貶往惠州,62歲時貶至儋州,到65歲才遇赦北歸,前后在貶所六年。蘇軾去世前自題畫像說:“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功績高,詩作也很高產。我們今天學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就是寫在被貶黃州時期。
據傳說,據傳說,也就是野史記載,蘇軾被貶黃州,和當時的黃州太守徐太守關系不錯。兩人兒經常聊聊天下下棋,喝點小酒什么的。就在一天,蘇軾在徐太守家喝多了,天挺晚了,當時也沒電話,要是有電話王潤芝就可以打個電話問問,喂,徐太守我家東坡回來了么,回沒回來就知道了。可恰恰是沒電話。王潤之以為蘇軾留宿在徐太守家了,可他恰恰是回來了,結果被關在了門外,沒給他留門。蘇軾這個郁悶啊,就有了內首詞: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
這首詞關鍵在哪啊,最后一句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什么意思啊,坐著小船走了。到哪了?到哪了?哎,據野史記載,他就到了赤壁,當然史學家說,蘇軾到的是黃州赤壁磯,而并非當年的赤壁古戰場,考證來考證去也沒有個定論。咱們呢不管蘇軾到了哪,總之看見這大江東去,就有了這樣一首傳唱千古的詞作。
蘇軾來到赤壁,首先看到的是什么:哎,大江東去,浪濤去,千古風流人物。給你什么感覺呢。壯闊。為什么壯闊呢?大江東去是眼前之景,浪淘盡,大浪沖刷的是什么啊,千古風流人物。那么老師要問了,大江與千古人物是同一時間維度上的嗎?不是。是同一空間上的嗎?也不是。也就是說,這兩句話是時間和空間上的一個錯位。大江東去是眼前之景,是現在,是空間上的感覺。而千古風流人物,則是時間上的歷史滄桑之感。所以說這句,從空間的闊大寫起一直寫到歷史的滄桑,又有了歷史的沉重感,時空交錯,在這里是一個重要的手法。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是空間上的感覺,流啊流啊流,這就到了什么,時間上的維度。
《念奴嬌·赤壁懷古》教學設計 篇11
[教學目的]
1 了解作者渴望為國效力的思想與壯志未酬的苦悶,正確理解“人生入夢”的思想情緒。
2理解《赤壁懷古》一詞中寫景、詠史、抒情相結合的寫法。
3了解豪放宋詞的風格特點,提高古典詩詞閱讀鑒賞能力。
[難點重點分析]
1 怎樣正確理解《赤壁懷古》的思想內容?
《赤壁懷古》融寫景、懷古、抒情為一體,從描繪古戰場的雄奇景色入手,贊一代儒將周瑜的豐功偉績,抒發作者個人的貶謫失意、功業無成的感慨。結尾處“人生入夢”的感慨是作者迅速從惆悵失意中排解出來,表達蘇軾特有的曠達灑脫情懷。
2 作為豪放派代表詞人的蘇軾在寫作上有什么特色?怎樣理解《赤壁懷古》的藝術特色?
蘇軾以詩為詞,使詞的內容不再拘于傳統的離愁別緒,反映較廣闊的社會生活,拓寬了詞的題材;使詞的形式不再為規定的宮調、身律所束縛,一掃詞的柔弱氣息,開創了豪放詞派。蘇詞氣勢雄偉,一瀉千里,提高了詞的意境。《赤壁懷古》是豪放派宋詞的代表作,詞的主旋律感情激蕩,氣勢雄壯。全詞借古抒懷,將寫景、詠史、抒情容為一體,借詠史抒發作者積極入世但年已半百仍功業無成的感慨。
[教學設想]聯系余秋雨的《東破突圍》,引導學生理解分析鑒賞《赤壁懷古》的思想內容,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發揮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的積極性,加強課文背誦,通過讀課文、看注解、議特點等方法,提高學生宋詞閱讀鑒賞能力。
安排一教時
[教學步驟與內容]
一 導入
介紹余秋雨的《東破突圍》,正是由于被貶職,蘇東坡突破了小人們的包圍,使他真正審視人生的真諦,從而寫出了流傳千古的曠世杰作《前赤壁賦》《念奴嬌 赤壁懷古》。《念奴嬌 赤壁懷古》歷來被稱為宋詞豪放派的代表作,是蘇軾被貶到黃州期間所寫,表達了詞人對古代英雄的贊美和壯志未酬的感慨。
二 指導朗讀,正音,讀出氣勢。
三研讀課文,學生整體把握全詞內容
1,大將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分析“大”“淘”——有氣勢
淘盡風流人物,解釋風流人物——無數出色的人才
2 可懷人物那么多,為什單單懷念周瑜?捕捉有關描寫周瑜的語句,分析周瑜形象
小組討論
明確:小喬初嫁了——英雄
雄姿英發——有氣魄
羽扇綸巾——儒將
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大智大勇
是個風流人物
3 作者把周瑜放在怎樣的背景下來寫?
明確:景色描寫中——亂石 驚濤 浪花
4 這個景色有什么特點?如何描寫?
明確:氣勢磅礴
穿空——峻偉
卷 千堆——浩大
用了比喻、夸張、擬人的手法
千堆雪比喻巨浪
5 為什么把周瑜放到這樣一個景色中去?
襯托英雄氣概、英雄風采,景和人相得益彰。
6 討論:為什么單單懷周瑜?
參考:
①建功年齡
蘇軾四十多歲 團練副使 虛職
周瑜二十多歲就被重用
②機遇
蘇軾遺憾沒有碰到這樣的機會
周瑜碰到了孫權這樣的明君
③赤壁之戰中主要角色是周瑜
④惺惺惜惺惺 蘇軾:“知音如周瑜。”
懷古的目的是為了抒發感情
7抒發什么感情?
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
笑什么——多情
多情——多愁善感
愁什么——被排擠 不得志 仕途不平 大志難以實現
感——惆悵失意
8 但文章如果僅僅停留在這個層面,就不是蘇軾了。如何理解“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明確:人生如夢,自己一生算得了什么,在千古人物都被淘盡的大江之畔,想到的不應該僅僅是自己,而應該是千古不變的江月,就把這杯酒敬給了千古不變的江月。
應該說他能迅速從惆悵失意中解脫出來,表達了蘇軾特有的曠達灑脫情懷。這真叫做人生短暫,江月永恒,壯志難酬,豪情長存。
四總結 歸納主旨: 全詞由江帶出,景、史、情渾然一體,它洋溢著一種緬懷英雄、追求功業、寄情自然的那種豪放激情,三維一體構成了一種心情,這就是詞的主旨所在。
五 評價《赤壁懷古》的藝術價值,引導學生進一步體味豪放派詞人蘇軾詞作的整體風格
(余秋雨:沒有黃州被貶,一道天光就不能射向天際。)
六 拓展加深,布置課后作業
課后查閱一些資料,思考比較《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和《赤壁懷古》的異同 ,就其思想內容或藝術特色寫一篇短評。
[板書設計]
念奴嬌 赤壁懷古
蘇軾
赤壁奇景 穿 山勢險峻 氣勢 擬人
寫景
詠赤壁 拍 巨浪驚險 聲音 對偶 夸張
大江氣勢
卷 江水洶涌 色彩 比喻
抒情
年輕得意 英俊瀟灑
英雄風采
詠史
懷周瑜 儒將風度 非凡膽略
抒己感慨 人生如夢 壯志未酬
《念奴嬌·赤壁懷古》教學設計 篇12
師:哪位同學說說蘇軾?
生:蘇軾是宋代詞人。
生:蘇軾是八大家。
師:應該說是八大家之一。哪八大家?說說。
生:蘇洵、蘇轍……
生(插話):歐陽修、王安石……
生(插話):韓愈、柳宗元、曾鞏。
師:他們是什么方面的八大家?
生:文學。
師:當然是文學方面,他們應該是散文方面的八大家。
師:他們誰是唐代,誰是宋代?
生:韓愈、柳宗元是唐代,剩下的是宋代。
師:回答不錯。
師:《念奴嬌·赤壁懷古》,看看“念奴嬌”和“赤壁懷古”,哪個是題目?
生:“赤壁懷古”是題目。。
師:題目和詞牌,哪個與內容相關?
生:題目與內容相關。
師:看看注釋,這首詩是蘇軾在什么境況下寫的?
生:這首詞是蘇軾貶官為黃州(現在湖北省黃岡縣)團練副使時游赤壁時所作。
師:也就是說,是蘇軾在人生的得意還是在失意時所作?
生:失意時。
師:請一個同學把全詞讀一下。
(一生讀)
師:讀的非常流暢。可是有個字讀錯了。
生:“羽扇綸巾”的“綸(guān)”,他讀成lún了。
師:另外,我提點意見,還應該讀出點氣勢。(示范第一句)“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師:(故意說)這一句的意思是――滾滾的長江水一直向東流去,大浪淘洗盡了千百年來江水中的風流人物。
生:不對吧?
師:怎么不對?
生:“浪”應該是比喻吧?
師:比喻什么?
生:比喻時光。
師:對了。這里不能把浪解釋為江水中大浪,應該是時光。你還知道用水比喻時光的句子嗎?比如孔子曾經說過的,“子在川上曰……
生:“子在川上曰,逝如斯夫”。
師:蘇軾劈頭一句,非常有氣勢。江,直接用一個“大”字來修飾,有一種橫空而來的磅礴氣勢。
這句,很少有人能夠比,能夠寫得出來。蘇軾只這一句就成了千古名句,想起蘇軾,我們就想起這句“大江東去”。
如此的氣勢、如此的磅礴,讓我想起了李白的一句,寫黃河的,―――
生:“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師:二者是一樣的,都是大氣磅礴的。蘇軾和李白都不是“人”,我是說,他們不是凡人。他們都是“仙”。
生:李白叫詩仙。
師:李白或者叫謫仙,天上下凡的。蘇軾叫坡仙。只有仙人才能寫出如此超凡脫俗、鳥瞰大地.。
這兩句似乎很熟悉,(唱),“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學生響起了掌聲。)
生:是《三國演義》的插曲。
師:是片頭曲。這段歌詞就在小說《三國演義》的開篇。大家看看,這兩句,跟蘇軾這兩句幾乎完全一樣,“滾滾長江東逝水”就是“大江東去”,“浪花淘盡英雄”就是“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一樣不一樣?
生:一樣!
師:一樣呀,好,那么,咱們就用《三國演義》的這兩句來代替、來改寫蘇軾這兩句吧,看看行不行。把“風流人物”換成“英雄人物”,大學覺得可以不可以?
生:可以!
師:你說說,為什么可以,道理是什么?
生:“風流人物”就是“英雄人物”,都是杰出的、有成就的人物。
師:大家是否同意他的意見。
生:同意!
師:我不同意!我覺得,如果“風流人物”就等同于“英雄人物”,那么,蘇軾何必不干脆用作“英雄人物”呢。
生:可能出于音律考慮吧!
師:讀一讀,“英雄”和“風流”,分別是幾聲?
生:都是一聲和二聲。
師:音律上一樣,蘇軾就是不用“英雄”!一定有原因。
生:“風流人物”與“英雄人物”就是不一樣.!
師:反正就是不一樣。(生笑)
(在蘇軾的心中“風流人物”就是不同于“英雄人物”,究竟怎樣不同,我提醒接著往下看)
師:“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這里已經把前三個小句子具體化了,怎么具體化的?分別看看。
生:“大江”具體化為“故壘”,
生:“千古”這里具像化為“三國”,
生:“風流人物”這里具像化為“周郎”。
師:如果說,前面是大場景、遠景,而這里就是……
生:是小場景、近景了,如同鏡頭拉近了。
師:“故壘”是“舊戰場”,“赤壁”就不是周瑜跟曹操打仗時的那個赤壁了。那個“赤壁”在哪里?
生:在湖北蒲圻。
師:那么,也就是說,蘇軾游覽的不是真赤壁。不是真赤壁,蘇軾還懷想什么古人呀,這不有點做偽嗎?不對,實際上,蘇軾是知道他所游覽不是真正的赤壁的,“人道是”三個字就特意說明“是人們說”,不是“我以為”。
師:大家再考慮,這個地方能不能改成“周瑜赤壁”?
生:不能,“周郎”給人一種年輕的感覺。
師:“郎”字,顯得特別年輕瀟灑。大家再想想,人名與地名相提并論,即“周郎赤壁”,有什么特別意義嗎?赤壁在赤壁之戰之前聞名嗎?不聞名。
生:赤壁是因為周瑜才聞名的。
師:反過來說呢?
生:周瑜因為在赤壁指揮了赤壁大戰,才名垂千古的,是赤壁讓周瑜留名的。
師:非常好。那么,“赤壁”是一種什么景觀呢?接下來就進行具體描寫了。我們一起來讀、背。
生:“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師:大家考慮,這三句分別是從什么角度來寫的?譬如,“亂石穿空”是從形角度寫的,寫出了石頭那種奇形怪狀,那種參差交錯。只有這樣來寫石頭,才能寫出戰場的景觀特點。
生:“驚濤拍岸”是從聲音的角度來寫。
師:“驚”的繁體字怎么寫?只有知道繁體字才知道這個“驚”的意義,這里是“驚馬”的意思,如驚馬一樣的波濤,拍擊著岸邊,非常兇猛,非常暴烈,翻江倒海,這是一江怒濤。
考慮,這兩句分別從什么視角來寫的。
生:“亂石穿空”是仰視,“驚濤拍岸”是俯視。
師:一個往高處寫,一個往低處寫。而“卷起千堆雪”是往深處寫,寫顏色。
穿空、驚馬一樣的波濤、浪花如雪,都是往極處寫。
這樣,由岸邊到江面,由江面到大江深處。“赤壁”古戰場的雄偉、壯麗、波瀾壯闊的畫面就形成了。
所以,緊接著一句――“江山如畫”是對前三句的概括,“一時多少豪杰”是對下闋寫人的開啟。
“如畫的江山”是一個舞臺,是風流人物活動的一個舞臺,在某種程度上,是如畫的江山蘊育、塑造了風流人物。“一時”,指的當然是三國這段時期,而下片就集中筆墨描繪周瑜。
上片描繪了一種雄奇壯麗的景觀,下片主要塑造的是周瑜這個人。
我們還是把上片一起來背誦一下。要讀了豪情,讀出氣勢。
(接著)再試著朗讀、背誦下片。
師:試著修改一下原詞,“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我們能否把“公瑾”換成“周郎”,能否把“初嫁”換成“出嫁”。
生:不能換。公瑾是字,這里帶著尊敬的態度去寫。
生:而且再用“周郎”就與前面重復了。
生:初嫁,是剛剛出嫁,而“出嫁”則沒有這種剛出嫁的意思。
師:有句話,新婚新婚燕爾!這里就突出強調小喬的年輕,剛剛嫁給周瑜,周瑜還在度蜜月呢!
(學生笑)
師:如果用“出嫁”,那就體現不出是小喬,而是老喬了。(學生更笑得歡)可是,我要告訴大家,這里,蘇軾是真的“錯”了,在指揮赤壁之戰的時候,小喬并不是剛剛嫁給周瑜,而是已經嫁給周瑜十年了。赤壁之戰是建安十三年發生,而小喬嫁給周瑜是建安三年。已經真的不是小喬,的確是老喬了。
生:啊!(學生驚訝)
師:大家主要考慮一下,此處,蘇軾恐怕不是真的不知道小喬已經嫁給周瑜十年了,那么,蘇軾為什么非得那樣寫不可呢?
生:是不是還是強調周瑜仍然沉浸在熱戀當中。
(學生大笑)
師:情感如火,十年依然,十年不減。(學生還笑)―――這種理解,貼近但是不準確。
其實,蘇軾這里是故意為錯,有意如此去寫。大家是否忘了開頭我提的4個字,為什么蘇軾偏偏用“風流人物”,而不用“英雄人物”。
生:我知道了。“風流人物”就是跟美女與英雄有關,是用美女來陪襯英雄吧,說明周瑜是特別懂得情感的,是懂得愛情的。
(有學生又笑)
師:這就對!
師:在蘇軾心目中,只會沖沖殺殺的,不能算作“風流人物”,“風流人物”須得有兒女情長。正如剛才同學所說,懂得感情,懂得愛情,他不僅僅是勇武有力“風流人物”不但要有武膽,還得要有柔腸。如果說,美女陪襯英雄,也不能說錯。
所以,蘇軾這里故意把建安十三年的赤壁之戰,跟十年前的周瑜的燕爾新婚放在一塊來寫,突出自己所敬佩所向往的周瑜“風流人物”那“兒女情長”的一面。
“英雄人物”似乎只讓人們想到了英勇頑強、剛毅果決、堅忍不拔,那樣一種豪氣,一種氣概。就如同詞中四字寫英雄氣概英雄氣概。
生:“雄姿英發”。
師:是。“雄姿英發”描寫的又是風流人物的另一面,即英雄氣概的一面。
那么“羽扇綸巾”說的是“風流人物”的哪一面呢?“羽扇綸巾”實際不是武將的裝扮,而是文臣的裝扮。
生:是不是說周瑜有文采的一面?
師:說正是!這里表面上寫周瑜的外在裝扮,其實以此來寫周瑜智慧與聰明的一面。
如果說,前面兩句“雄姿英發”和“小喬初嫁了”,寫周瑜既有剛,又有柔的話,那么,后面兩句,“雄姿英發”與“羽扇綸巾”,就是寫周瑜什么呢?
生:既能武,又能文。
師:好。同學們,這樣,我們就已經把“風流人物”解釋清楚了。蘇軾心目中所敬仰、所向往的,就是要做周瑜那樣的剛柔相濟、文武雙全“風流人物”!
大家再拓展開想想,我們在哪里,還曾經學過“風流人物”?
生:在初中,學過毛澤東的《沁園春·雪》,里面有“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師:大家想想,毛澤東詩詞里的“風流人物”,能不能這樣理解?
給大家一段時間,回憶一下毛澤東的原詞,認真對比二者提到的“風流人物”是否一樣。其實,這就是一種研究性學習,大家可以試一試,不怕說錯,只要認真思考,大膽發言。
(約兩分鐘后,有學生舉手)
生:“風流人物”,都不能解釋成一般理解中的“英雄人物”,那樣解釋,都是一種簡單化。
毛詞中的“風流人物”,當然不能等同于蘇軾詞中的“風流人物”,毛澤東的詞中的“風流人物”有一定的政治意義,是指才能出眾、品格超群、對歷史發展有巨大影響的杰出人物。毛澤東在詞中也一一列舉歷史上的“唐宗宋祖,略輸文采”“成吉思漢,只識彎弓射大雕”,說他們夠不上“風流人物”,也就是說,他們這些人是“武”有余而“文”不足,只有武略,而缺少文韜。所以,毛澤東才說“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師:老師非常同意你的見地!
師:接下來,蘇軾仍然圍繞著周瑜進行細致描寫,“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如果說前面幾句屬于正面描寫的的話,那么,這一句就應當屬于……
生:是側面描寫。用“檣櫓灰飛煙滅”來襯托他的指揮藝術。
師:這么說,這句還有襯托對比啦?
生:“談笑間”與“檣櫓灰飛煙滅”就是對比。前面十分輕松,跟玩似地,后面就出現了那么強烈的效果。
師:跟大家的討論,很長見識。
(我突然想到一個決定:剩下的下面幾句話,就交給大家自己討論辨析。)
(下面的幾句是“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還有剛才的“檣櫓灰飛煙滅”,存在著爭論,我把學術界的一些爭論的觀點公布給大家。我提醒大家認真思考,擇善而從,能夠展開交鋒和爭論。
第一,由于版本不同,“檣櫓”有的版本作“強虜”。這兩個詞,你覺得哪個更好?
第二,“故國神游”,“神游者”是誰?周瑜還是蘇軾?
第三,“多情應笑我”,這句怎么理解?存在兩種理解:
一種理解是,“應笑我多情”,即蘇軾在人生失意、人生低潮、年華老大的時候,還懷想什么“風流人物”,太多情了,也就是說,是蘇軾“多情”。
第二種理解是,“多情應笑”后面應當是逗號,“我”應當歸屬下面,形成“我早生華發”。“多情”實際是“多情人”,“多情人”指的是“周瑜”。
第四、如何理解“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首先討論,“檣櫓”好,還是“強虜”好。)
生:我覺得“強虜”好,強調了人的強大,恰好與“灰飛煙滅”形成一種強烈的效果,敵人非常強大,但是,在周瑜的鎮定自若的指揮下,強大的敵人“灰飛煙滅”,變成了煙云。
生:我也同意用“強虜”好,直接寫了人的強大,并且“檣櫓”這個詞太不自然,太小了,“檣櫓”不是代指艦船嗎?讓人想不到人,想不到全副武裝,想不到鎧甲,想不到精銳武器之類的。
生:我不同意,“檣櫓”更巧妙,更含蓄。大家都知道,文章的用詞,直接好呢,還是含蓄好?當然還是含蓄更好。檣櫓,這里不應該只指艦船,更應當指曹操的所有八十萬水軍。檣櫓,更能夠體現曹軍的“水軍”的特點。檣櫓,更可以讓我們想起曹操的武裝,就如同現在的什么驅逐艦、巡洋艦、魚雷艇之類的……
(學生笑)
生:那時候,哪有什么驅逐艦、巡洋艦呀!
生:(還是剛才那位同學)我只是比方,反正看到“檣櫓”二字,更含蓄,更讓我們想到水軍,想到曹操的艦艇等各種全副武裝的武器。
師:讓我發表意見,我更傾向于用“檣櫓”,理由就是剛才這位同學說的,體現“水戰”特點,又含蓄,而“強虜”過分直白了。(仍有同學表示不同意)
不同意的同學也好,我不主張,同學們輕易改變自己已經深思熟慮的觀點。如果你不滿意,請把你的意見寫成文字,寫在周記本上,一邊是“檣櫓派別”,一邊是“強虜派別”,呀,請別誤會,我不是說你們是“強虜”呀!(同學們大笑)
(接下來,討論“神游者”和“多情者”。請發言)
生:我覺得,還是同意課本上的解釋。“神游者”應當是蘇軾,蘇軾從上片的來到大江邊,描寫長江的景觀,“亂石穿空”什么的,然后又懷想英雄豪杰,懷想風流人物,也就是懷想周瑜,想做周瑜那樣的風流人物。這些,都是蘇軾在“神游”吧。就是蘇軾的精神在這個舊戰場上巡游。
師:你同意課本上注釋中“故國”二字就是“舊戰場”的意思。
生:是。
師:同學們,這里關鍵是“故國”二字怎么解釋,如果當成“曾經的故土”講呢,那么,這里顯然不是蘇軾的“曾經的故土”,而只能是周瑜曾經領兵打仗的地方。
生:老師說得正是。我不同意課本上的解釋。我同意把“神游人”理解成周瑜。因為,這里的“故國”只能是周瑜的故土,不是蘇軾的故土。
師:可是你還講不通呀,如果是“神游者”是周瑜的話,周瑜死去了,怎么神游呀?
生:(學生有點急)是周瑜的靈魂嘛!蘇軾是假設周瑜死后還有靈魂。蘇軾是假設如果周瑜的神靈還在舊戰場上的話,知道蘇軾在懷想他,那么蘇軾就想,周瑜會笑他,并且,“多情”二字正好扣合著前面“風流人物”,周瑜是一個感情豐富的人。
師:這樣說來,你把第三個問題也回答了,你認為“多情人”是周瑜,是“多情人”周瑜笑蘇軾。你再具體談。
生:我是這樣想的,“多情自古傷離別”,“多情”就是“多情人”,是名詞。如果理解成“應笑我多情”,那么,就是蘇軾“多情”,“多情”就是動詞了。
師:他非常有見地。很新鮮。你的意思是蘇軾的“多情”二字與柳永的“多情”二字是一個意思,都是“多情人”的意思。
聯系柳永詞來理解,可貴。如果“神游人”是蘇軾的話,那么,他就不會寫成“故國”了,而是寫成“古國”,“古國”才能是“舊戰場”。而“故國”一般應解釋成“故土”“故鄉”,或者引申解釋成“故地”,即曾經到過的地方。此地是周瑜的“故地”而非蘇軾的“故地”。
生:老師,你同意把“神游人”解釋成周瑜?
師:不是下結論的時候,而且最好別輕易下結論。何況大人們還沒有一個定論,學術界的爭論還在繼續。我覺得,你們爭論是有益的,說的都有些道理。
我只是傾向于把“神游者”理解成周瑜。我的道理,從句逗得出的。我看過一個資料,有人查閱了統計了幾百首《念奴嬌》詞,當然是不同人寫的,這兩句的句逗90%都是前四后五式,就是上句是四字,下句是五字。只有一首例外,是前五后四式。也就是說絕大部分人在填寫《念奴嬌》詞時,在這里是用前四后五式。
我還有一個逆向的推法。就是,即使句逗按照前五后四式,“多情應笑我”讀成“應笑我多情”,太牽強,理解起來別扭,不自在。
我的看法,只能是我的看法,希望你們繼續思考爭論下去,可以寫成小論文,題目就是《“神游者”是誰?》《談談“多情”與“神游”》。
繼續討論“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這句,也有兩種解釋,一種理解是此時蘇軾善于自我解脫,自解自慰,比較達觀,一種理解是此時的蘇軾有些消沉,憤懣無法排解,只好寄情山水。
生:我同意第一種。
師:具體說。
生:我是從整個詩的格調來理解的。全詩比較格調比較昂揚向上。
生:我也同意。蘇軾還是比較積極的。
師:沒有不同意見?都同意蘇軾比較達觀的說法。
如果談我個人的意見,我個人覺得,兩方面都得顧及到才好,不能過分強調哪一方面。不是老師折衷。大家想想,蘇軾此時已經47歲了,他被貶謫到黃州,游覽赤壁美景,如畫江山,肯定深深感到特別有一種深深的失落感,年華老大,功業少成,想想人家周瑜,在三十四歲的時候,就已經名垂青史,已經立下赫赫戰功。而自己還可能如周瑜那樣嗎?想到這,肯定心境蒼涼,消沉之情是難免的。
但是,蘇軾畢竟是蘇軾,他并沒有真的消極,他又特別想得開,蘇軾可能在想,所有的風流人物都已經隨著歷史的潮水而被滌蕩了,即使周瑜這樣的人物不也是“浪淘盡”了嗎?人生就如同夢境一般,何必過于執著呢?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所以他特別灑脫,把酒灑在地上祭奠江月。
下面我們一起背誦全詩。
響起背誦的聲音。
《念奴嬌·赤壁懷古》教學設計 篇13
孫永河
一、 導入
今天我們來學習蘇軾的作品。
在中國文化史上,蘇軾是最多才多藝的一位。他長于書法,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合稱宋代四大書法家;他精于繪畫,是中國文人畫家的杰出代表。當然,他更為杰出的成就還是表現在詩、詞、散文的創作上。初三上學期,我們曾經接觸過他的詞《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學生背誦——
蘇東坡一生給后人留下了詩2700多首,詞340余闋,文4000余篇,無論數量,還是質量,都是中國文化的一大奇觀,罕有匹敵。他的作品給我們帶來了靈魂的歡欣和心智的樂趣,更要緊的是教我們以生存的智慧。
二、 初步感知
1、 默讀
2、 誦讀
點評:
蘇軾21歲,受到歐陽修的賞識,考取進士第二名;25歲開始他一生坎坷的仕宦生涯。王安石執政期間,因對新政不滿,主動請求外放;42歲,遭人誣陷鋃鐺入獄,險些丟掉性命,后經人營救,被貶黃州任團練副使,行動受人監視。這首詞,就是他被貶期間,游黃州赤壁時所作。主要是反映他對英雄事業的向往和不能施展抱負的精神苦悶。這首詞筆力雄健,風格豪放,一直被視為蘇詞的“標志性”作品。
3、 齊讀
點評: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許嘉璐給自己的博士生出過這樣一道思考題:“上個世紀之交,文人甚至包括茅以升那樣的理工科學生,都受中國傳統文化熏陶,國學根基很深,從而產生了一批大師級的人物。近幾十年,為什么我們沒有大師級的人物?為什么沒有產生世界性的著作?”
我想,這其中的問題可能就出在“積累”二字上,因忽視積累而導致傳統文化的底子太薄。
明白我的用意了嗎?
4、背誦
三、 探究領會
這篇作品我們現在已經能夠背誦,它對于我們還有怎樣的價值呢?
法國雕塑家羅丹說過這樣一句話:“生活中的美是無處不在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同樣,對于一篇文學作品,只有當我們去用心發現時,它才會展現出應有的魅力,體現出應有的價值。
1、 發現——總體——風格
A、“自有橫槊氣概,固是英雄本色。”
B、印證——
江城子·密州出獵
蘇軾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學生朗誦
東坡在玉堂(翰林院),有幕士善謳。因問:我詞比柳詞何如?對曰:柳郎中詞,只好十七、八女孩兒,執紅牙拍板,唱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西大漢,執鐵板,唱大江東去。公為之絕倒。
——南宋俞文豹《吹劍錄》
C、影響——
蘇軾之后,有一位詞人直接繼承了這種豪放的詞風,創作出許多沉郁慷慨的詞章,這個人就是辛棄疾。人們常常將二人合稱為“蘇辛”。
背誦——《破陣子》
2、 發現——總體——內容
臨江仙
楊慎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比較——
兩首詞都是在上下幾千年、綿亙數千里的宏大境界上展開,并在此基礎上,引發出對歷史的沉思。所不同的是,《臨江仙》在憑吊歷史的基礎上,流露出世事皆空的思想;《念怒嬌·赤壁懷古》則在浩淼的時空框架中抒發人生的感嘆,作品雖然缺乏激烈抗爭的力量,卻也反映了蘇軾不甘沉淪的高傲性格。
3、發現——語言
A、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評點:
你感受到的時怎樣的圖景?(想象的重要)
大江的洶涌奔騰,詞人兀立江岸憑吊勝地,心潮起伏激蕩,觸景生情,發出驚世浩嘆。
B、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評點:
極有分寸。蘇軾的這一差錯,卻使黃州赤壁聞名遐邇。后人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文學家,以及他的《念奴嬌赤壁懷古》這一不朽詞篇,就將黃州赤壁又稱為“東坡赤壁”。
C、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評點:
驚心動魄的奇險境界,使人心胸為之開闊,精神為之振奮。
圈畫出相應的動詞。
D、一時多少豪杰——
評點:
橫槊賦詩的曹操,馳馬射虎的孫權,隆中定策的諸葛亮,足智多謀的周公瑾……
E、小喬——
評點:
以美人襯托英雄,更見周瑜的風姿瀟灑、韶華似錦、年輕有為、足以令人艷羨。
F、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評點:
瀟灑從容、鎮定自若、風度翩翩。
G、笑——
評點:
飽含詞人對自己身世的深沉感嘆,也帶有自我解嘲的味道。
H、一樽還酹江月——
評點:
無可奈何的排遣之詞。既是在哀悼千古風流人物,也有引江月為知己,向江月尋求安慰的意思。
3、齊讀——
4、思想——
面對生活的苦難,蘇軾既沒有自戕,也沒有隱遁,而是在人世的艱難中,頓悟生命的真諦,在現實的夾縫中引進一屢陽光,吸一口清新的空氣,從而保持內心世界那一份安然與獨立。
四、 拓展
這首詞,學到這里似乎可以結束了。不過,我又想起了蘇軾45歲時填的另外一首詞——
定風波
蘇軾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1、 朗讀
2、 評點:
這首詞表面上是寫雨中、雨后的感受,實際上卻處處是人生態度哲理性的象征。這是在沙湖道中的漫步,也是在坎坷人生旅程中的漫游。
五、小結
蘇軾在殘酷兇險的人生搏斗中,既能保持自己的人格和節操,又能應付紛至沓來的外部打擊而使主觀精神不至于崩潰。原因在于,他在儒學的基礎上染佛、道,并把儒、佛、道三家哲學結合起來。佛、道思想幫助他觀察問題比較圓融通達,常能用一種超然物外的曠達態度來解脫人生的憂患和苦惱;同時,原有的儒家思想又使他堅持理想,堅持對人生、對美好事物的追求。正是這樣的一種生存狀態,使得它在作品中所流露出的思想、情感具有了穿越時空的永恒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