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水滸》教案(通用2篇)
《談《水滸》教案 篇1
教學目的
一、學習作者如何針對《水滸》的特點選擇重點分析和評析文學作品。
二、弄清本文整體和局部兩方面的獨特層次結構。
三、學習本文凝練、生動的語言特色,體會作者選煉字的高超技巧。
教學設想
一、根據“預習提示”與“思考和練習”,指導學生認真預習。
二、在教學過程 中,注意貫徹教學目的。
教學時數 3教時
教學內容及步驟
第一教時
教學要點
通讀課文,弄清評論的中心論點及要點,初步理出課文的整體結構層次,閱讀單元知識中有關文學評論的特點。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新課。
從有關《水滸》的文學知識和學生學過節選自《水滸》的課文導入 。
1 《水滸》是我國小說史上第一部以農民起義為題材的長篇章回小說。它跟《三國演義》、《西游記》、《金瓶梅》同為中國明清小說的“四大奇書”。
2 節選自《水滸》的課文有《魯提轄拳打鎮關西》、《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智取生辰綱》等。
二、根據“預習提示”與“思考和練習”的內容,了解學生預習的情況。
三、講讀課文:
分別從內容、形式兩方面質疑設問。
1 文章評論的中心點是什么?
標題。即《水滸》的人物和結構。
2 關于人物描寫,作者指出了哪幾個特點?
①善于從階級意識去描寫人物的立身行事。
②關于人物的一切都由人物本身的行動去說明,作者絕不下一按語。
3 《水滸》的結構有什么特色?
①從全書看,不是有機的結構;
②從各自獨立、自成整體的故事看,是嚴密的甚至是有機的。
4 閱讀課文第5段和第8段,看整體結構怎樣?
由“分”到“總”。第5段是過渡段;第8段收縮全文,照應文題,并指出本文評論《水滸》的人物描寫和結構是“從大處看”,排除偏頗之嫌。
四、指導閱讀“單元知識和訓練”有關文學評論特點的部分,抓住要點。
1 什么是文學評論?
2 可從哪些角度對作品進行評論?
3 文學評論常采取怎樣的寫法?
4 文學評論的語言有什么特點?
五、布置作業 :
1 課外朗讀課文,進一步熟悉課文內容。
2 解釋課本后“附錄”有關本文的詞語,特別是方言詞語。
3 編寫本文寫作提綱。
4 試完成“思考和練習”題一的有關問題。
第二教時
教學要點
結合文學評論的理論知識,具體研討課文,理清課文局部的層次結構。
教學過程
一、復習檢查:
1 注音:撰 揣 栩 遒 絢 曳
2 指名口述或板書演示課文的寫作提綱。
二、研討課文:
1 課文第1段的內容要點及其作用是什么?
首段直入文題的前一半,指出前人對《水滸》人物描寫的評價,或“言之過甚”或“杜撰”、“附會”,為自己的評論作了引言和鋪墊。
2 課文第2段怎樣以比較的方法分析林沖、楊志、魯達這三個人物,并以此作為例證來說明觀點的?可以分為幾層?每一層的關鍵句是什么?
以“不但如此”為標志可分為3層。夾敘夾議、評議結合、逐層論述。
①先敘三人“落草”不同。敘中有析,以后得出結論,“《水滸》從這三個人的不同遭遇中刻畫了三個人的性格。”
②先作結論,“《水滸》又從這三個人的不同思想意識上表示出三個人之不同遭遇的必然性”,以后進行敘述和分析。
③也是先作出結論,“《水滸》又從這三個的思想意識上說明了這三個人出身于不同的階層”,以后敘述,評價。
人物性格不同是由于遭遇不同,遭遇不同由于思想意識不同,思想意識不同由于階級出身不同。這三層文字,層層深入,進而指出了《水滸》“善于從階級意識去描寫人物”的最大特點,這是這篇評論的創見,可以說,茅盾是運用馬克思主義觀點和方法評論《水滸》人物的第一人。
3 課文第4段評論了《水滸》人物描寫的又一特點,其評論敘述和分析又是怎樣結合的?
先提出觀點,后進行敘述和分析,并用比喻對敘述和分析進行說明,“《水滸》寫人物,用的就是這樣的由遠漸近的方法”。
4 課文第6段對《水滸》的結構特點提出了怎樣的看法?形成此特點的原因何在?
這是本文在《水滸》研究中提出的又一創見。既看到整體的松散,又看到局部的緊湊。“在這一點上,足可證明《水滸》當其尚為口頭文學的時候是同一母題而各自獨立的許多故事。”
5 課文第7段是就《水滸》結構哪一個特點重點加以評論的?其層次又怎樣?
對“各自獨立、自成整體”的故事結構,進行評論。先指出“共同特點”:“第一,故事的發展,前后勾聯,一步緊一步,但又疏密相間,搖曳多姿。第二,善于運用變化錯綜的手法,避免平鋪直敘。”然后以林沖的故事為例,并與楊志的故事比較,邊敘邊析,論證“共同特點”。
三、落實“思考和練習”題一,指導學生討論。
四、研討“思考和練習”題二。
1 對比閱讀課文中所舉出的《水滸》中描寫林沖和洪教頭比武的原文和課文有關部分。
2 作者是怎么復述的?復述時突出了什么?是怎么評論的?評論的主要意見是什么?
突出了原文情節發展的頓挫開闔,對它作了極扼要的敘述,從而提出這段文字寫得“錯綜而富于變化”。評論的主要意見是:“筆墨之經濟,達到了極點。”
五、布置作業 :
1 課外閱讀《水滸》,口頭復述一段《水滸》故事,就其中的某一個人物或某一情節發表自己的看法。
2 試完成“思考和練習”題三。
3 閱讀“單元知識和訓練”中《北京的色彩》一文。
第三教時
教學要點
思考幾個問題,分析語言特色,試寫一篇文學評論。
教學過程
一、思考幾個問題。
1 《水滸》有著多方面成就,作者為什么單單選擇人物和結構兩個方面進行評論呢?
提示:閱讀課文第8段的內容,思考并作出簡要回答。
2 《水滸》一百單八人,重要的人物很多,而作者為什么只選了林沖、楊志、魯達為例貫連前后進行分析評論?
提示:①結合考慮“思考和練習”題一提出的五個問題:②作者運用馬克思主義文學觀點和方法分析、評論;③觀點和材料統一,深入淺出。
3 作者分析《水滸》的結構時,既說不是有機的,又說是嚴密的,甚至是有機的,矛盾不矛盾?為什么?
提示:不是一個標準。是從兩方面談結構問題。第6段明確說明了這一點。
二、分析凝練、生動的語言特色。
結合討論“思考和練習”題三。
三、閱讀欣賞《北京的色彩》一文,寫一篇文學評論。
《北京的色彩》是一篇文字優美而寓意深刻的抒情散文,其中不乏作者細致入微的觀察,開朗自然的聯想,反差鮮明的對比,準確形象的妙喻,以及流動于字里行間的蘊藉純正的審美情趣。學生可以選取自己體味最深的某一方面展開評論。
〔附〕板書設計
談《水滸》的人物和結構
茅盾
內容:
層次:
[1]
《談《水滸》教案 篇2
教學目的
1 掌握根據文學作品自身特點評價文學作品的途徑。
2 學習敘、析、評三者有機結合的評述方法。
3 懂得運用階級分析法評價文學作品的道理。
教學設想
《水滸》是我國小說史上第一部白話長篇章回體小說。雖然學生在初中學習過《魯提轄拳打鎮關西》,在高中學習過《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但可能有大部分同學并沒有讀過《水滸》原著。這就是說,大部分同學對《水滸》似了解并非全了解。今天,要教學《談〈水滸〉的人物和結構》,如果學生對原著不了解,那是有困難的。因此,在教學該課前,教師可組織一次關于《水滸》的報告會,或在學習該課前,利用25分鐘左右的時間對《水滸》作簡要的介紹。
從《談〈水滸〉的人物和結構》一文看,課文的重點十分明確:一是評價人物,二是評價結構。至于作者是如何評價的,是否準確、精辟,有獨創見解,這既是教學的重點,也是教學的難點。
不過,這篇文章的結構十分清晰,呈“分—總”式。因此,教學時,可采用抓住重點,分散難點,逐層剖析,最后歸納的途徑,以及師生共同“議”與“評”相結合的方法。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 結合學生已學過的課文,概括介紹《水滸》原著的主要內容。
2 結合課文注釋,了解課文內容,理順課文的結構。
教學過程
一、《水滸》內容簡介。
要點提示:
1 《水滸》是一部在人民群眾集體創作基礎上,作家進行整理加工所創造出來的藝術結晶。
2 《水滸》是一部農民起義的偉大史詩。
3 《水滸》在人物描寫和結構安排上的特色。
4 《水滸》的巨大影響。
以上四個方面的內容,重點在第四點上。其他三個方面,可以用幾句話概括介紹。
二、學生自讀課文,理順課文結構。
提示:全文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1—4段),談《水滸》在人物描寫方面的特點;第二部分(5—7段),談《水滸》的結構特點;第三部分(8段),著重談論《水滸》的人物和結構為什么“應當作為學習的主要對象”。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 了解第1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
2 明確《水滸》在人物描寫上的兩大特點。
3 具體分析“敘、析、評”的表達方法。
教學過程
一、自讀揣摩第1自然段。
提問:這一段主要的內容是什么?放在開頭有什么作用?
提示:首先,總說《水滸》的“人物描寫”的藝術成就:“向來就受到最高的評價”。其次,說明《水滸》在人物描寫方面的特點:“個個面目不同”。接著,說明《水滸》人物描寫成功的秘訣:朝夕揣摩。開門見山提出論題,引起讀者重視。 、 \pnb0閱讀第2至3段,填寫下表:
討論:
提示:第一,三個人在不同的遭遇中表現出了不同的個性特征。
第二,三個人的鮮明個性是與他們不同的階級出身緊密聯系在一起的。
第三,讀者對三個人表現出的不同感受,實質是對三個不同階級的階級意識的感受。
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強調:從階級意識去描寫人物的立身行事,這是《水滸》的人物描寫的第一大特點;抓住人物的階級意識去評價人物的立身行事,這也是評價文學作品的重要關鍵。
三、分析比較。
關于《水滸》人物描寫的第二個特點:關于人物的一切都是由人物本身的行動去說明,作者絕不下一按語。文中是怎樣說明的呢?
提示:仍以林沖等三人為例:①詳寫了三人的出場情況(都是在別人事件的中間驟然出現的。其中,特別強調了“三個人物出場之時,除了簡短的容貌描寫而外,別無一言介紹他們的身世,自然更無一言敘述他們的品性了);②概括說明“他們的身世和品性都是在他們的后來的行動中逐漸點明,直到他們的主要故事完了的時候,我們這才全部認清了他們的身世和性格”。即說明人物的個性是在情節發展的過程中逐步顯示出來的,而不是靜止的描寫。如果用文中的比喻說明,那是一種“由遠漸近”的方法。
關于《水滸》人物描寫的這一特點,教師一是要引導學生注意全面說明,注意“;”號前后的兩層意思。至于對這一評述的教學,不必花很多時間了。
不過,教師有必要引導學生比較一下文中的這兩大特點在寫法上的異同。相同點:舉例論證
不同點:前者是逐層論述,最后歸納;后者是先提出觀點,而后論證;前者詳細,后者概括、簡略。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
1 具體認識《水滸》結構上的特點。
2 比較林沖與楊志人物安排的不同點。
3 指出本文觀點對以后“文學評論”論壇上的深遠影響。
教學過程
一、閱讀概括。
在閱讀第6自然段的基礎上,要求學生概括《水滸》結構上的特點。
提示:從總體看,“不是有機的結構”;從每一個人物(局部)看,“是嚴密的,甚至也是有機的”。即“同一母題而各自獨立的許多故事”。
那么,“各自獨立、自成整體”的故事又有哪些特點呢?教師可指導學生在書中將第7自然段開頭兩句勾畫出來。特別是著重強調:“第一”中的:“前后勾聯”“疏密相間”;“第二”中的:“變化錯綜”。
二、口述情節。
要求學生在熟悉課文的基礎上,分別口述“林沖”與“楊志”的情節安排,具體體會《水滸》在人物故事中安排上的上述特點。
三、比較分析。
林沖與楊志在情節排上有何區別?
提示:
林沖:時松時緊,曲折有致;騰挪跌宕,逐步推進。
楊志:一正一反,螺旋上升(縱橫開合)。
四、點撥。
主要揭示作者在文中論述《水滸》的觀點在文學評論論壇上的影響。
參考意見:作者對《水滸》的人物描寫和結構上所論述的觀點,都是作者獨特的見解,在文學評論論壇上產生了極深遠的影響。比如,關于《水滸》的結構特點,自作者的觀點提出之后,在論壇上就出現了一場激烈的爭論。特別是作者運用馬列主義的觀點觀察問題,用階級觀點分析人物,不僅對《水滸》的研究有指導意義,而且對一切文學作品的評價都有指導意義。
五、練習訓練。
1 關于〔思考和練習〕中的“一”“二”題,可放在課文分析中結合進行。第“三”題,可在課后完成。
2 閱讀下段文字,其中,對這段文字理解及最恰當的一項是( )
因為高衙內想把林沖的老婆弄到手,于是林沖吃了冤枉官司,刺配滄州,而對這樣的壓迫陷害,林沖只是逆來順受,所以在野豬林內,魯達要殺那兩個該死的解差,反被林沖勸止;到了滄州以后,林沖是安心做囚犯的了,直到高衙內又派人來害他性命,這他才殺人報仇,走上了落草的路。 A 這段引述的文字簡潔地介紹了林沖的遭遇,具體說明他的落草是被逼的。
B 這段文字主要是的揭露高衙內利用權勢欺壓人民的兇狠嘴臉。
C 這段引述的文字既講明了林沖幾次遭遇的前因后果,也揭示了他逆來順受的性格。
D 這段文字主要在歌頌魯達仗義救人,敢作敢為的勇敢精神。
3 《讀〈水滸〉的人物和結構》一文中,只舉出林沖、楊志、魯達三個人物的事例進行分析,這是為什么?
提示:在《水滸》書中,這三個人物是書中的主要人物,而且,這三個人物的經歷各不相同,有其鮮明的性格特點,能反映不同階層人物的思想面貌;其次,文章前后都以這三個人物的事例進行分析,就能比較全面地介紹每一個人物,給讀者以深刻的印象,達到評論的目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