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我們的學習
一、教學目的:
1.掌握議論文的提出問題(引論)、分析問題(本論)、解決問題(結論)的“三段式”邏輯思路和論證結構。
2.學習運用在對比中褒貶分明的論證方法。
3.掌握快速閱讀、準確篩選信息的方法。
4.學習準確、嚴謹、生動、活潑的語言。
二、教學重難點:
三、教學時數: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背景簡介。
1.本文是毛澤東同志在延安干部會議上所作的報告。
2.本文是1941年延安整風運動的重要學習文件。
3.延安整風是對過去幾次“左”傾機會主義的清算。
4.整風運動的內容主要是“整頓三風”,即:反對主觀主義以整頓學風、反對宗派主義以整頓黨風、反對黨八股以整頓文風。當時,毛澤東同志作了三個動員報告:整頓學風——;整頓黨風——《整頓黨的作風》;整頓文風——《反對黨八股》。在中國共產黨艱難成長的歷史上,1941年是個值得紀念的時期,在建黨20周年的時候,毛澤東同志在革命圣地延安發動了著名的“延安整風運動”,三篇文章其中影響最大的是。
二.解題:
教師板書課題,將“改造”誤寫為“改進(改善)”。學生指出。“改進”“改善”是在原基礎上改進一步,“改造”是徹底改變,改掉舊的,建立新的。“改造”的程度重于“改變”“改善”等,而且要破舊立新,反映出毛澤東對當時極為不滿,對教條主義深惡痛絕,而且這不是個別現象,程度深,面積廣,希望徹底改造學風,否則革命事業就難以前進。
三.研讀課文,指導學生把握全文的論證結構:
1.用“跳讀法”把握全文要點:
啟發:我們拿到一本論著,想用最快的速度大體了解全書內容要點,可以采用什么方法呢?(明確:可以看封面后邊的內容提要,并快速瀏覽目錄頁上的章節標題等。)
那么,我們拿到一篇議論文,想在最短的時間里迅速把握全文要點,可以采用什么方法呢?(明確:可以采用首尾跳讀法,即速讀文章的開頭、結尾和每一部分開頭的話;如果文中有小標題,當然還應抓住各部分的小標題。)
現在,請同學們用首尾跳讀法迅速找出課文中顯示全文結構脈絡和內容要點的最重要的幾個句子。
2、討論后明確:這幾個句子是:“我主張將我們全黨的學習方法和學習制度改造一下。其理由如次”;/“中國共產黨的二十年,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日益結合的二十年”;/“但是我們還是有缺點的,而且還有很大的缺點”;/“為了反復地說明這個意思,我想將兩種互相對立的態度對照地講一下”;/“依據上述意見,我有下列提議”;/“在如此生動豐富的中國革命環境和世界革命環境中,我們在學習問題上的這一改造,我相信一定會有好的結果”。
葉圣陶先生說過:“作者思有路,遵路識斯真。”這篇課文中,作者的邏輯思路大體上可以用上面幾個句子里的3個詞來概括:
“主張”——“理由”——“提議”
文章簡短的引論部分提出了改造全黨的學習方法和學習制度的“主張”;本論部分(包括文中的一、二、三)闡明提出這一主張的“理由”;結論部分(文中的四)是關于改造學風的幾項“提議”。
3、思考:如給課文四部分各加一個小標題,如何概括?
指導:(1)內容能涵蓋本部分;(2)簡練、明確、貼近課文,盡量摘引原詞原句;全文開頭一段是引言,末尾一段是結語,中間21段,作者已經用數字標明的四個部分,是文章的主體部分。
引言緊接著標題已經表明了的主張,開門見山地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論點:“我主張將我們全黨的學習方法和學習制度改造一下。”這個中心論點旗幟鮮明,提綱挈領。“其理由如次”,是過渡性的詞語,用以引出下文。根據學生的概括,全文結構的板書設計 如下:
一、主張——提出問題(引論)
1.成績與進步
二、理由——分析問題(本論) 2.缺點(3點).
3兩種對立的態度(對比)
三、提議——解決問題(結論) 4.具體建議(3點)
四、作業 :
1、完成課后練習
2、進一步熟悉課文。
第二課時
一、導語 設計:
上節課我們用提煉論點、加小標題等方法整體把握了課文的主要內容。這節課我們重點學習——篩選重要語句。
二、研習課文
1、先看第一部分“進步與成績”。
本部分共7句話,第1句話是個長單句,怎樣劃分主謂賓?
生:二十年(主),就是(謂)……二十年(賓)。
師:單看“主、謂、賓”好象是個簡單的重復判斷,所以其修飾成分不容忽視。齊讀第一句。生:(齊讀)。師:第1句暗含了全文的中心論點,其中哪個詞用得特別精確?生:日益。師:如果去掉“日益”可以嗎?生:不行。“日益”說明馬列主義同中國革命的“結合”是逐步的,一天比一天好,而不是一蹴而就的。師:對,不是程度很高,而是一天比一天進步。第1句話提綱挈領,肯定成績,齊讀第2句。生:(齊讀)。師:哪幾種給準確、有力?生:“何等膚淺”“何等貧乏”“深刻得多”“豐富得多”。師:兩組反義詞構成對比。3、4、5、6句講什么?生:概述“日益結合”的發展過程。師:對,一百年來摸索真理;十月革命找到真理;抗日戰爭發展真理。其中“倡導者、宣傳者和組織者”三個詞語的順序能否顛倒?生:不能顛倒。三者間邏輯順序很強。師:第5句中“使中國革命的上面為之一新”誰能結合歷史具體解釋一下?生:馬列主義的理論與中國革命的實踐一相結合,中國革命的性質就起了根本的變化,由舊民主主義革命變成了新民主主義。師:這位同學知識面較廣。第一段屬“分析問題”,在本論中處于較重要的地位,籠罩全篇,齊讀此段。生:(齊讀)
(第一部分的學習可多花一些時間。)
2、第二部分,由成績轉入談“缺點”,主要談了三方面:不注重研究現狀;不注重研究歷史;不注重馬列主義的應用,這些都是理論脫離實際的現象。
(第二部分的學習可以從略,將精力放在重點第三部分上。)
3、第三部分“兩種對立態度”。
本部分是全文的重點、精華,提出了創造性的見解——“實事求是”原則。文中“這個意思”指什么?生:指上文談到的存在的“缺點”。師:既然上文已談到諸多“缺點”。這里為什么還要反復說明?是簡單重復嗎?生:不是簡單重復,而是在對比中強化論證,使之更充分深入。師:是的。第二部分只是談了黨內存在的缺點和現象,還沒有深入挖掘這些缺點及現象產生的原因和危害。第三部分在此基礎上,進一步上升到理論高度加以剖析。又將主觀主義分為“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特別是用“對比論證”將主觀主義學風與馬列主義學風對舉,黑白分明,是非益彰,旗幟鮮明,突出了“改造我們學習”的重要性、迫切性。請同學們認真閱讀這部分,填寫下表:
| 主觀主義的態度 | 馬列主義的態度 |
表現 | 1對周圍環境不作系統的周密的研究(經驗主義); 2割斷歷史; 3抽象的無目的地去研究馬列主義 (教條主義)。 | 1對周圍環境作系統的周密的調查和研究 2不要割斷歷史 3有目的地去研究馬列主義的理論,使馬列主義理論和中國革命的實際運動結合起來。 |
危害 | 害了自己,害了別人,害了革命。 |
|
實質 | 華而不實,自以為是,是黨性不純的表現 | 有的放矢,實事求是,是黨性的表現。 |
這一部分精彩語段迭出,多用對偶、排比、層遞等修辭,整散結合,讀來鏗鏘有力,酣暢淋漓,氣勢奪人。請一位同學朗讀“這兩種人都憑主觀……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生:(讀)。師:這幅對子形象地刻畫了哪類人?生:只會背誦馬列主義教條,不能解決實際問題,徒有虛名,而無實學的主觀主義者。師:是的。要把這幅對子會背會寫。寫議論文,最難的是見解上的創新。本文最大的創新就是提出了著名的“實事求是”原則。請一位同學讀:“這種態度,就是有的放矢的態度。‘的’就是中國革命……‘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系,即規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生:(讀)。師:“實事求是”,語出《漢書·河間獻王劉德傳》原注為“務得事實,每求真是”。毛澤東的貢獻并不在于對這個詞作了現代化的通俗解釋,而在于把它提出來作為一個普遍性的原則。最初是在這篇文章中提出來作為學習態度的最高原則,后來又進一步發展為思想和行為的原則(鄧小平又把“實事求是”發展為黨和國家制訂政策的基本出發點)。可以說,“實事求是”就是務實精神,是本文的主旨精神和靈魂。提出“實事求是”的態度,就是給全黨改造學風指明了正確的方向。齊背毛澤東對“實事求是”的解釋。生:(齊背)。師:第三部是“分析問題(本論)”中的重要部分,大家將此部分散讀一遍。生:(散讀)。
(第三部分應重點學習,而且應引導學生多讀,特別是精彩語段,在讀中感受毛澤東的語言風格,培養語感。)
4、第四部分解決問題。(結論),提出“具體建議”。針對前面三方面“缺點”,提出三個改造“建議”。
(第四部分的學習可從略)
三、語言特點。
因為這是一篇動員報告,所以作者使用的語言通俗、具體、明確,多使用口語、群眾習見的俗語來說明問題;有時為了表達的需要,又夾雜著一些成語甚至文言詞語,使文章顯得生動、活潑。
這些特點特別表現在一些詞語相對集中的語段里,值得我們摘錄出來,反復誦讀、細細體會。例如
①“閉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魚”,粗枝大葉,夸夸其談,滿足于一知半解,這種極壞的作風,這種完全違反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精神的作風,還在我黨許多同志中繼續存在著。
使用了一系列的謬語、成語來說明壞作風的存在,就精減了文字,濃縮了內容。
②無實事求是之意,有嘩眾取寵之心。華而不實,脆而不堅。自以為老子天下第一,“欽差大臣滿天飛”。這就是……的作風。
這段文字整句與散句交錯結合,成語與俗語并用,增添了語言的色彩。
③這種作風,拿了律己,則害了自己;拿了教人,則害了別人;拿了指導革命,則害了革命。總之,這種……的一種表現。
極其工整的排比句和對稱句、短句與長句的混合使用,也增強了語言的表現力。
④有一副對子(為清人解縉所作):
墻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
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
選用這副對子來給三種人畫像,最恰當不過。“形象大于思維”,對子中的形象所蘊含的內容遠遠超過指出的三種人,可以給讀者豐富的想象去描繪那些“華而不實”的形形色色的人物。討論文中引用的明朝解縉的對聯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
從句式看,對偶;從內容看,比喻;從“頭重腳輕根底淺”“嘴尖皮厚腹中空”的多義性看,雙關(字面描寫外在形態,實質描寫思想作風);從蘆葦、竹筍的擬人化看,比擬;從文章對這副對聯的引述看,引用。
⑤“有的放矢”的解說。
⑥“實事求是”的解說。
這兩個成語的解說,都是結合文章特有的內容,作了經典性的概括,富于創造。
另外,文中很多地方用詞準確,具有分寸感,這是寫好議論文的重要表達能力。如課后練習四中所列舉:
①中國共產黨的二十年,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日益結合的二十年。
這里,用了“日益”二字,就是用詞的準確、有分寸,因為二十年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只能逐步地結合,不可能一蹴而就。
②但是我們還是有缺點的,而且還有很大的缺點。
這里使用了“反復”的修辭手法,“缺點”得到了強調;先說有缺點,再說很大的缺點,這就使表達的意義有伸縮性,有分寸感。
③二十年來,一般地說,我們并沒有對于上述各方面作過系統的周密的收集材料加以研究的工作……。
用了“一般地說”,表達就周全了,二十年來,在特定的情況下不可能沒有做過這些工作。
④只會片面地引用馬克思……的個別詞句,而不會適用……。
這“片面”二字下得好,引用馬列詞句并不是絕對的不好,反對的是“片面”運用,有了分寸,用語就理直氣壯。
⑤在全黨推行調查研究的計劃,是轉變黨的作風的基礎一環。
調查研究是做好各項工作的基礎,這就決定了轉變黨的作風的基礎環節是搞好調查研究。“基礎”一詞用得準確。
四、作業 :
1、完成課后練習;
2、預習新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