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本紀》教案
與籍避仇于吳中(狀語后置)
5、有一個成語出自這兩段,請找出來。
力能扛鼎(舉起)
思考:
(1)第一段交代了有關項羽家世的哪些重點信息?對項羽家世的介紹有何寓意?
明確:項羽家世:①世代為楚將。②祖父為秦所戮。
寓意:①世代為楚將。生為將門虎子,這是項羽興兵起義的資本,是成就英雄霸業的奠基。②與秦有不共戴天之仇。為項羽以后忠貞不二,志在滅秦,嫉惡如仇,馳騁疆場,沖鋒陷陣,置生死于度外注入了激情。
(2)第二自然段寫了幾件事?各表現了項羽怎樣的性格特點?與一生功業的成敗有何聯系?
明確:兩件。一是少時學情。不想學書、學劍,想學萬人敵的兵法,說明他的毫邁不群的性格特點;而“不肯竟學”,又暴露出性情粗疏的性格特點。二是觀始皇游。不俗的言論昭示日后的不凡。(少時言語不俗的還有哪些?提示:劉邦見始皇:“大丈夫當如是也。”陳勝:“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周恩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毫邁不群與少年言志體現了項羽除暴安良、建立豐功偉績、成就英雄霸業的宏愿;但粗疏的性格,為他剛愎自用,感情用事,優柔寡斷,拒納良言,錯失良機,大失人心埋下了落敗的種子。
(五)瀏覽閱讀第三、四自然段,劃出重點詞句。
<一>研讀第三自然段,劃出重點詞句。
1、活用詞:①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②無不膝行而前
2、重點實虛詞:①九戰,絕其甬道② 楚兵冠諸侯③諸侯皆屬焉
3、古今異義:
諸侯軍救巨鹿下者十余壁。
4、重點句:
①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②諸侯軍救巨鹿下者十余壁。
<二>思考:
1、巨鹿之戰號稱為項羽最得意之戰,也是太史公最得意之文。讀后請思考這段文字在敘述的句式、節奏方面有何特點?和所要表達的內容有何聯系?
明確:采用了句式短小,鏗鏘有力的短句作排比(整句)。雖然著墨不多,但非常有氣勢,酣暢淋漓地表現了大將風范與氣概。
2、三個“無不”兩個“莫敢”用了什么表現手法?表現了什么?
明確:側面烘托。通過眾人的膽怯畏懼側面烘托了項羽神勇過人,一往無前的英雄形象。這是項羽功業的巔峰,展現了他的將帥神威。
3、哪一個成語源自本部分?
明確:破釜沉舟。
<三>點撥:巨鹿之戰的意義。有三。一是消滅了秦軍主力,奠定了義軍勝利的基礎。二是促成了秦王朝內部的分裂與瓦解(章邯投降、趙高殺二世、子嬰殺趙高)。三是轉移了秦王朝的注意力,為劉邦從南路長驅直入函谷關創造了條件。
<四>研讀第四自然段,劃出重點詞句。
明確:
1、重點詞:
項王軍壁垓下(名作動)
項王則夜起(名作狀)
時不利兮騅不逝
2、重點句:
是何楚人之多也
飲于帳中
<五>思考:
1、比較項羽《垓下歌》與劉邦《大風歌》,各自表現的思想有何不同?
明確:《垓下歌》表現的是項羽面臨絕境之時。地厚天高,卻托身無所,一腔憤怒,萬種低回,是一種英雄窮途末路之哭。《大風歌》是劉邦得到天下,平息淮南王英布叛亂,得勝還朝,路途回歸故里的一種張狂之辭,但之中又隱藏著濃濃的恐懼與悲哀。
2、問:虞姬回應項王的和歌,能夠令“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這歌一定極為動人。可惜的是,極少有人提到這首歌,極少有人知道有這么一首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