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科學進入中國的回顧與前瞻
教學目標一、知識教育目標
1.結合本文的結構,了解本文篇幅雖長,但脈絡清晰的特點。
2.引導學生進行快速瀏覽,并能準確抓住文章的中心觀點,加以概括總結。
二、能力培養目標
1.引導學生通過課文的學習,并課外查閱有關資料,對中國近代科技為什么落后于西方以及未來的發展趨勢問題發表自己的獨立見解。
2.探究思路,提高積極思維能力。
三、德育滲透目標
啟發學生關注國家和民族的命運,培養責任感和主人翁意識。
教學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重點:引導學生進行快速瀏覽,并能準確抓住文章的中心觀點,加以概括總結。
難點:引導學生通過課文的學習,并課外查閱有關資料,對中國近代科技為什么落后于西方以及未來的發展趨勢問題發表自己的獨立見解。
解決辦法:多探究,多發問,多思考,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1.引導學生進行快速瀏覽,并能準確抓住文章的中心觀點,加以概括總結。
2.引導學生通過課文的學習,并課外查閱有關資料,對中國近代科技為什么落后于西方以及未來的發展趨勢問題發表自己的獨立見解。
二、整體感知
1.導入新課
楊振寧是世界著名的物理學家,1957年與李政道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作為一名華裔科學家,湯振寧對祖國始終懷有深厚的感情,雖然身在海外,卻時刻關注著中國科學事業的發展。1971年中美關系解凍之始,他就多次到中國大陸進行訪問,改革開放以后,更是頻繁往返于中美之間,進行講學和交流活動,對中國科技研究的方向和未來科技人才的培養,傾注了大量的心血。本文就是根據他在清華大學和哈爾濱等地所做的學術報告整理而成的。
這篇演講辭的中心主題是近代科學在中國的發展歷程。文章的篇幅比較長,但思路明晰,論證嚴密,理解起來并不困難。它在概述中國幾千年來科技史的基礎上。高屋建瓴地總結了近代以來中國科技落后的原因、發展的軌跡,并滿懷信心地展望了中國科技在未來21世紀的樂觀前景。
從內容上來說,這篇演講辭以時間為順序,將科學在中國,的發展分為五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公元14XX年以前,中國科技勝于歐洲,在世界上處于領先地位。為了證明這一論點,他列舉了兩個例子。一是明朝太監鄭和七下西洋的記載和1962年的考古發現,都證明當時中國造船技術之高,是當時世界上其他任何地方都比不了的。二是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對人類的歷史產生過巨大的影響。這一點是借英國大哲學家培根的口說出來的。培根本人是一位成就卓越的數學家和哲學家,對歐洲近代以來科學的發展產生過巨大的影響,引用他的話使文章更有說服力?梢哉f,14XX年以前中國的技術超過了西方,在歷史學界和科學界都是公認的事實。因此,作者指出,當時科技交流的方向無論海路還是陸路,都是從亞洲傳到歐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