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再別康橋教案
2、背景材料
此詩寫于1927年的夏天,蔣介石發動政變,反動派對革命者的血腥屠殺,造成了籠罩全國的白色恐怖。原來熱烈響應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從火的高潮墮入了夜的深淵。他們在痛苦中陷入彷徨迷惘,他們在黑暗中渴求著新的希望的出現,在陰霾中盼望雨后絢麗的彩虹。戴望舒也是些革命青年中的一個,他從事革命的文藝活動,加入了共產主義青年團,用他熱情的筆投入了黨的宣傳工作。1927年3月,還因宣傳革命而被反動當局逮捕拘留過。因此,他這時候所寫的《雨巷》便自然貯滿了彷徨失望和感傷痛苦的情緒。
3、結合詩歌創作背景,把握詩歌意象的象征意義及主題
《雨巷》是一首運用象征手法的抒情小詩。
現代詩歌中的意象往往具有象征意義,所以,我們在欣賞詩歌的時候一定要展開豐富的想象,以有限的意象,概括出盡可能豐富的生活內容,F在請同學們聯系詩人的經歷和寫作背景,展開聯想,詩中的"雨巷、丁香般的姑娘"和"我"象征了什么?作者想要表達的主題到底是什么? (學生思考探討,各抒己見)。
①雨巷:
黑暗而沉悶的社會現實
②姑娘:
姑娘形象其實就是詩人的理想。他的彷徨求索,就是為了尋找姑娘——理想。姑娘出現了,但是她的步履,她的顏色,連同她的太息與惆悵,莫不帶有可望而不可即——執著追求但又無法把握的象征意味。詩人表達了他追求美好理想的信念是徒勞的那種孤苦心情。
③我
撐著油紙傘,獨自
彷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著
一個丁香一樣的
結著愁怨的姑娘。
表現詩人對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追求。
她彷徨在這寂寥的雨巷,
撐著油紙傘
像我一樣,
像我一樣地
默默彳亍著
冷漠,凄清,又惆悵。
表面上是說姑娘,實際上是在說詩人自己。他因為理想難以實現,心情是冷漠,凄清又惆悵的。
撐著油紙傘,獨自
彷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飄過
一個丁香一樣地
結著愁怨的姑娘
雖然理想渺茫難以實現,但詩人仍然懷著對理想的追求和憧憬,繼續追尋著丁香一樣的姑娘。
小結:
詩中的“我”在寂寞的雨巷中“彷徨”。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又帶著淡淡憂愁的姑娘,這個姑娘仿佛是“我”的影子。作者希望她能找到出路,同時又希望自已也能找到出路,但是連這最后一點希望也消失了。“消散了她……眼光”,而“我”仍舊彷徨在這雨巷,仍舊希望飄過一個丁香一般的結著愁怨的姑娘”。詩人將丁香一般的姑娘,寫得那般清雅凄美,飄渺,哀怨。表現了詩人對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追求。也表現了理想幻滅后空虛和傷感的心境。
主題:
《雨巷》是詩人傷感寂寞心靈的痛苦歌唱。
本詩運用象征手法,通過描寫對美好理想的追求與破滅,反映了現實的壓抑和失望,是迷惘與痛苦的知識分子不滿現實又找不到出路的共同的復雜內心世界的表露。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學生可能認為是一首愛情詩,反映了失戀的苦悶;也可理解為哲理詩,表現對理想的追求;也可能理解為政治詩,對革命未來的彷徨等等。學生的各種觀點看法,言之有理,皆可給予肯定。但是任何詩歌的欣賞都不能離開詩人的個人經歷和創作背景,大革命失敗的背景以及被通緝的經歷一定會在詩作中得以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