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軻刺秦王》導學案
2.翻譯重點句子(學法知道:注意重點字詞的落實,省略的成分要補充完整)
① 愿舉國為內臣,比諸侯之列,給貢職如郡縣,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廟。
② 乃朝服,設九賓,見燕使者咸陽宮。
③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
3.文段分析,思考
①用四個小標題概括高潮部分“廷刺秦王”的情節。
②怎樣認識荊軻和荊軻刺秦王這一行為?
二、課堂小結
文章以洗練而又生動的文字,通過“私見樊於期”、“易水送別”、“秦廷行刺”等情節,塑造了荊軻這位敢于扶危濟困、助弱御強、有勇有謀、視死如歸的古代俠士形象。荊軻刺秦王并不能真正挽救燕國的危亡。荊軻千百年來被受壓迫的人們敬仰的原因,在于他站在了斗爭的最前列,去反對秦國對山東六國的進攻和挽救燕國的危亡,本文揭示了弱小燕國和強大秦國之間的尖銳矛盾和激烈斗爭,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戰國時期秦燕之間的兼并與反兼并的斗爭。
三、寫法借鑒
本文在寫作上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通過人物的語言、行動、表情、神態,在尖銳復雜的矛盾沖突中表現人物性格,請舉例說明。
四、學習反思
拓展延伸
1.對荊軻的評價歷來見仁見智,蘇洵在《六國論》中認為荊軻的行為“始速禍焉”,朱熹認為荊軻是“匹夫之勇”;也有很多人對他表示稱贊,比如,左思的《詠荊軻》稱頌為“雖無壯士節,與世亦殊論”,“賤者雖字賤,重之若千鈞”,陶淵明說他“其人雖已沒,千載有馀情”。下面我們來讀一讀柳宗元和陶淵明的詩,看看他們對荊軻的評價是怎樣的,和《荊軻刺秦王》相比有何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