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園春•長沙》
毛澤東《沁園春•長沙》這首詞不僅內容豐富,而且氣勢磅礴,畫面壯闊,意象壯美,意境高遠。
品味詩歌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從意象入手,抓住意象的修飾語的感情色彩進行分析。
②根據課文的重點、難點,提出一個自己的認識問題(著重文章內容探究)
(教師講解):
毛澤東《《沁園春•長沙》一詞的意象美突出表現在景物的選取上,作者視野開闊,選取的景物或廣博,或宏偉,或雄峻。以上闋“看”字所總領的幾句詞為例,有山上的“層林”,有江中的“百舸”,有空中的雄鷹,有水底的游魚。而從景物的狀態看,有靜態的火紅的楓林,有動態的“爭流”的“百舸”等。作者從遠望到近觀,從仰視到俯瞰,天長地闊,山紅水綠,“籠天地于形內,挫萬物于筆端”(陸機《文賦》)。
作者對景物的選取,在很大程度上是制約于立意的。古代文人墨客的“悲秋”“傷秋”“嘆秋”等詩文就正是由他們特定的“意”所決定的。譬如,杜甫的《登高》將“意”立在“萬里悲秋”“艱難苦恨’:上,所取之“象”也自然離不開那“哀猿”“落木”等。
而毛澤東的立意積極向上,昂揚奮進,他所取的“象”,就自然是那些競相向上、生機勃勃的景物了,如萬山、層林、百舸、雄鷹、游魚等。《沁園春•長沙》這首詞不僅內容豐富,而且氣勢磅礴,畫面壯闊,意象壯美,意境高遠。
《沁園春•長沙》一詞的意象美還表現在意象的表達上。意象的選擇固然很重要,但意象的表達則更應別具匠心。詩人筆下的意象不應是客觀的白描,而應是“灌注了生氣的形象”(康德語),毛澤東在《沁園春•長沙》中為了給選取的客觀物象“灌注”更多的生氣,很注重意象的表達,如上闋中“看”字所總領的一組意象群,其中“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中的“萬”“層”“漫”以及“遍”“盡”“透”這些詞在范圍、程度、層次等方面,使紅綠兩色更為突出,更為豐富,更為濃艷鮮明,令人感到可愛。詩人除了表現山紅水綠的靜景的優美外,還著意描寫事物動態的壯美,“百舸爭流”中的“爭”字,給碧綠無塵的江面增加了昂揚奮進的氣氛,活現出千帆競發、爭先恐后的熱烈場面。“鷹擊長空”“魚翔淺底”中,由于“擊”“翔”這兩個富有創造性和表現力的動詞的運用,準確而生動地刻畫出了在萬里長空中鷹飛的矯健和在清澈見底的江水中魚游的歡愉自在,如果把“擊”“翔”換作“飛”“游”,就表達不出雄鷹展翅飛翔時矯健有力的姿態,表達不出魚游水中那輕快自在的情趣。詩人在“萬類霜天競自由”中用一個“竟”字,則有力地突出了在寒秋嚴霜下的萬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讓人感受到詩人對大自然的無限熱愛和由衷贊美。
③根據所學知識點和讀寫方法設計語段閱讀,設計課堂練習,檢查課堂教學效率(著重基礎知識技巧和能力探究)
課堂練習: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是我們學習過的一篇文章,他寫“秋”,已經凄涼,請問 “斷腸人在天涯”這個詞句,是悲壯還是凄涼,所選之“象”是什么?
(答案:是凄涼,所選之“象”是:“枯藤”“老樹”“昏鴉”“瘦馬”等)。
說明:以上提問根據學情自選其一或二,也可以全選
5、課堂小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