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軻刺秦王(第一課時)教案
這里很自然就產(chǎn)生了如下的矛盾:語文教育和歷史教育兩種學問體系下,兩種由于從不同角度和立場分析而使學生獲得的解讀的教育效果相差太遠,甚至有尖銳的沖突。這是不是反映了我們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尚存在著一些鮮為人知的,卻依然還在起著破壞作用的弊端,但是尚無人感覺到?無論是從新頒布的《語文課程標準》還是《歷史課程標準》中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角度來看,荊軻“刺秦”對學生的健全人格和心理到底能產(chǎn)生什么積極的作用,我們往往太過于樂觀了。我一直做這樣的思考:我們怎么能脫離當時的歷史環(huán)境和背景而一味地去稱頌荊軻的大無畏的勇氣和“革命的樂觀主義”呢?
正如有學者指出的,一個亂世的社會里,毫無原則地使用武力,會使得動蕩的局勢更加混亂。在一個盛世里,那純粹就是非常討厭的東西。俠客在明、清以后,逐漸消失。而到了近代隨著熱武器的普及,那種生活就更加沒有存在的意義了。武俠文化在制度和法律不完善的時代,大有市場,但根據(jù)時代和科學的進步,卻只有消失的一種出路。這種見解是很深刻的,很值得今天的我們?nèi)ニ伎肌?br>簡言之,我覺得柳詩與我們今天的理解更靠近些,柳宗元對“荊軻刺秦”的歷史解讀,根本上符合我們今天基礎教育課程目標改革的趨勢。其實筆者也深知,如上之思考,還不成熟,極易引起爭論,但還是敢于拿出來,權當拋磚引玉吧!并誠懇企盼大家的討論、批評和指正。
(摘自《中學歷史教學參考》XX年第11期。)
生:老師,我們覺得這則材料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不同角度。
師:是的。不過,你們還要了解恐怖主義的概念以及哲學的矛盾分析法。然后寫成辯論的發(fā)言稿。
生:明白。謝謝老師。
師:好,各位同學,我們這一節(jié)課的時間差不多了,請同學們各自把做好的網(wǎng)頁傳到語文網(wǎng),并自覺完成作業(yè)。
布置作業(yè)
師:今天的作業(yè)是完成網(wǎng)頁上的字詞練習、敘事藝術和人物形象的bbs討論;朗讀課文。下課!
板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