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軻刺秦王·教案
燕國是一個地處北方的小國。當初燕王為了討好秦國,曾將太子丹交給秦國作為人質。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國。公元前228年,秦將王翦破趙以后,引兵向北,直逼燕境。燕太子丹為了抵抗秦的大舉進攻,同時也為了報當初在秦被凌辱之仇,決定派荊軻劫持秦王,想要挾秦王歸還秦侵占的各國土地;如果要挾不成,便刺死秦王,造成秦國內部的混亂。
但事與愿違,荊軻刺秦王失敗,秦大舉進攻燕,公元前222年滅燕。
二、整體感知課文
課文評點
荊軻刺秦王
《戰國策》
秦將王翦破趙,虜趙王,盡收其地,進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寫秦軍勢如破竹,說明故事的背景。]
太子丹恐懼,乃請荊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則雖欲長侍足下,豈可得哉?”荊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謁之。今行而無信,則秦未可親也。夫今樊將軍,秦王購之金千斤,邑萬家。誠能得樊將軍首,與燕督亢之地圖獻秦王,秦王必說見臣,臣乃得有以報太子。”太子曰:“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傷長者之意,愿足下更慮之!”
[地圖事此處僅一語帶過,便不再提,而奧秘盡在其中,至“圖窮而匕首見”,真象乃白。如此章法,妙!而“得樊將軍首”,難啊!更何況太子又不忍傷長者。]
荊軻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見樊於期,曰:“秦之遇將軍,可謂深矣。父母宗族,皆為戮沒。[荊軻訴說秦之慘無人道,激發了樊給期復仇的怒火。]今聞購將軍之首,金千斤,邑萬家,將奈何?”[照應上文“誠能得樊將軍首,……秦王必說見臣”。可見非此不足以見秦王。]樊將軍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顧計不知所出耳!”軻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國之患,而報將軍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為之奈何?”荊軻曰:“ 愿得將軍之首以獻秦,秦王必喜而善見臣。 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則將軍之仇報,而燕國見陵之恥除矣。將軍豈有意乎?”[再曉之以義,驅使樊給期下定以死報仇的決心。一舉兩得,但代價慘重。]樊於期偏袒扼腕而進曰:“此臣日夜切齒拊心也,乃今得聞教!”遂自刎。[樊於期見義勇為,殺身圖報,堅毅果斷,不愧為將軍,不愧為義士。]
太子聞之,馳往,伏尸而哭,極哀。既已無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于是太子預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趙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藥淬之。乃為裝遣荊軻。
燕國有勇士秦武陽,年十二殺人,人不敢與忤視。[先揚一筆。]乃令秦武陽為副。
荊軻有所待,欲與俱,其人居遠未來,而為留待。[已有武陽,還“有所待”,荊軻實感人手不敷,沒有得力的助手,就沒有成功的把握,預示了失敗的可能。伏下一筆。]
頃之未發,太子遲之,疑其有改悔,乃復請之曰:“日以盡矣,荊卿豈無意哉?丹請先遣秦武陽!”荊軻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豎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測之強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與俱。今太子遲之,請辭決矣!”遂發。
[太子急于求成,欲速則不達。荊軻發怒辭決,賭氣欠沉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