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軻刺秦王·教案
18.這一自然段交代了故事的結局:荊軻壯烈犧牲。
最后這一自然段是尾聲:秦王驚魂未定。
情節曲折有效
一、序幕(“秦將王翦破趙”——“至燕南界”):簡介背景,秦軍大兵壓境,燕國危在旦夕。
二、開端(“太子丹恐懼”——“愿足下更慮之”):太子丹請荊軻商量對策,荊軻提出辦法,太子丹又不愿執行。提出行刺秦王,故事開始。
三、發展(“荊軻知太子不忍”——“終已不顧”):從準備“信物”到尋制兇器,從配備助手到易水送別,故事一步步向前發展。
四、高潮(“既至秦”——“被八創”):荊軻廷刺秦王未遂,斷左股,被八創。
五、結局(“軻自知事不就”——“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荊軻刺秦王徹底失敗。
六、尾聲(“左右既前,斬荊軻。秦王目眩良久”):秦王被荊軻震懾。
《荊軻刺秦王》的結構
第一部分(從“秦將王翦破趙”到“愿足下更慮之”)行刺的緣起
燕國危亡之際,太子丹就請荊軻謀策,荊軻想用樊於期的頭取悅秦王,以便行刺,太子不忍,引出下文。
第二部分(從“荊軻知太子不忍”到“遂發”)行刺的準備
1.荊軻私見樊於期,樊於期慷慨陳辭,毅然自刎。
2.入秦行刺的第一件準備工作:函封樊於期首級。
3.入秦行刺的第二件準備工作,求徐夫人的匕首。
4.入秦行刺第三件準備工作,令秦武陽為副。
5.荊軻遲發緣由。
6.太子丹見荊軻遲遲未發,“疑其改悔”。荊軻怒斥太子丹,告別赴秦。
第三部分(從“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到“終已不顧”)易水送別
1.以“白衣冠”送荊軻,為易水送別,創造悲壯、凄愴的氣氛。
2.易水送別,有力地突出了荊軻義無反顧的剛毅性格和英雄氣概。
第四部分(從“既至秦”到“秦王目眩良久”)廷刺秦王
1.秦武陽臉色大變,引起秦國群臣的懷疑,荊軻談笑而飾,足見超人的勇氣、膽量和智慧。
2.秦王被逐狼狽不堪,荊軻行刺一無所懼。
3.寫在極短的時間內,秦王殿庭上下混亂,秦王驚起拔劍不出,環柱而逃,群臣驚愕,左右呼喊,有動作,有表情,有高呼,有怒罵,組成一幅驚心動魂的場面。
4.身受八處創傷,事敗還能“倚柱而笑,箕踞以罵”荊軻凜然無畏的性格刻畫無遺。
5.荊軻被斬后,威震六國的秦王仍因驚懼而“目眩良久”,其緊張慌亂情狀如見其人。
內容分析
《荊軻刺秦王》是節選自《戰國策·燕刺》中的一篇深受人們喜愛的名篇。本文反映的事件是重大的,文字十分精煉生動,情節發展波瀾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本文通過記敘荊軻刺秦王的始末,反映了戰國時期秦國與燕國的兼并與反兼并的斗爭,實際上也是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強秦同其他諸侯國之間的矛盾斗爭。
本文從荊軻將入秦作準備工作寫起,接著寫他在太子丹的催促下啟程赴秦,及至到秦國后巧用“打開關節”的辦法“拜見”秦王,最后記敘了刺秦王的壯烈舉動及其驚心動魄的場面。對這一復雜的事件,作者不但寫得精彩、生動,而且文字十分洗練,有很強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