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歌行》教案
教學目標:1、 初步了解盛唐邊塞詩
2、 體會詩人的沉痛之情。
3、 把握詩歌譴責邊將的主題。
教學重點:體會詩人的沉痛之情。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導入:盛唐詩歌題材豐富,其中山水詩、邊塞詩占的比重較大,今天我們學習一首邊塞詩——《燕歌行》。
作者簡介:高適(700-765),字達夫,郡望渤海蓨(今河北景縣)人,至于生籍,現已無法考知。 高適是盛唐重要的詩人之一,他的詩歌內容比較豐富。早年因為政治上的失意,生活上的困頓,他的詩多有自傷不遇之詞和急于用世之意。如“飄蕩與物永,蹉跎覺年老”(《酬裴秀才》)“暮天搖落傷懷抱,倚劍悲歌對秋草”(《古大梁行》)。高適的性格豪放不羈,他青年時代就向往立功邊塞的生活:“倚劍對風塵,既然思衛霍”(《淇上酬薛三據兼寄郭少府微》),而且有過邊塞生活的親身體驗。所以邊塞詩也是他早期創作的一個主要內容。 高適前期的邊塞詩多是來自他親身的經歷,是經過冷靜的觀察之后的有感而發,因此有較強的針對性,在反映現實方面比其他同時代的邊塞詩人遠為深刻,既表現了追求功名的昂揚意氣,又能夠抒發因直視冷峻的現實而產生的悲慨之心,所以在盛唐詩壇他被推為邊塞詩的代表。
背景:
開元十五年(727),高適曾北上薊門。二十年,信安王李禕征討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豈無安邊書,諸將已承恩。惆悵孫吳事,歸來獨閉門”(《薊中作》)。可見他對東北邊塞軍事,下過一番研究工夫。開元二十一年后,幽州節度使張守珪經略邊事,初有戰功。但二十四年,張讓平盧討擊使安祿山討奚、契丹,“祿山恃勇輕進,為虜所敗”(《資治通鑒》卷二百十五)。二十六年,幽州將趙堪、白真陀羅矯張守珪之命,逼迫平盧軍使烏知義出兵攻奚、契丹,先勝后敗。“守珪隱其狀,而妄奏克獲之功”(《舊唐書。張守珪傳》)。高適對開元二十四年以后的兩次戰敗,感慨很深,因寫此篇。
詩的主旨是譴責在皇帝鼓勵下的將領驕傲輕敵,荒淫失職,造成戰爭失敗,使廣大兵士受到極大的痛苦和犧牲。詩人寫的是邊塞戰爭,但重點不在于民族矛盾,而是同情廣大兵士,諷刺和憤恨不恤兵士的將軍。
總體思路:
全詩以非常濃縮的筆墨,寫了一個戰役的全過程:第一段八句寫出師,第二段八句寫戰敗,第三段八句寫被圍,第四段四句寫死斗的結局。各段之間,脈理綿密。
難點擊破:
第一段:詩的發端兩句便指明了戰爭的方位和性質,見得是指陳時事,有感而發。
①“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表明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提示:作者的感情是復雜的:一方面,對將軍們破敵衛國,建立功勛,寄予希望;另一方面,又為他們驕恣蠻干,邀功求賞,深抱隱憂。
②“橫行”的由來見注釋,“橫行”一詞有何妙處?
明確:意味著恃勇輕敵。
緊接著描寫行軍:“摐金伐鼓下榆關,旌旆逶迤碣石間。”透過這金鼓震天、大搖大擺前進的場面,可以揣知將軍臨戰前不可一世的驕態,也為下文反襯。戰端一啟,“校尉羽書飛瀚海”,一個“飛”字警告了軍情危急:“單于獵火照狼山”,不意“殘賊”乃有如此威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