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閣序》的翻譯講解和鑒賞
原文:十旬休暇,勝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滿座。
翻譯:(正趕上)十日一休的旬假日,才華出眾的好友(多得)像天上的云彩一樣;迎接千里之外的賓客,尊貴的朋友坐滿宴席。
講解:“千里逢迎”為一動賓倒裝,“逢迎”本為兩個詞:“遇到”“迎接”,這里作迎接講,“千里”代指千里之外來的朋友。
鑒賞:介紹了所有的賓客,此為面的介紹。極寫朋友之高貴、眾多。“高朋滿座”這個成語就由此而來。
原文:騰蛟起鳳,孟學士之詞宗;紫電清霜,王將軍之武庫。
翻譯:(文采如)騰飛的蛟龍和起舞的鳳凰,(那是)詞章的宗師孟學士;(寶劍如)紫色的閃電和青白的寒霜,(那是)勇武韜略的寶庫王將軍。
講解:這是兩個不太嚴格的判斷句,主語其實是“文采如騰蛟起鳳的那個人”“寶劍如紫電清霜的的那個人”,兩個“之”字都是定語后置的標志。
鑒賞:又一次重點介紹兩個著名的與會者,此又為點的介紹,但與前一個重點介紹不同的是,它不是簡單地用一個形容詞來概括人物特征,而是使用了一個短語介紹了人物的成就性的特征。即:更加細致深入地介紹了兩個重要人物。
原文:家君作宰,路出名區;童子何知,躬逢勝餞。
翻譯:家父在交趾做縣令,我探親途經這一勝地,我一個年輕人知道什么,(卻有幸)親自遇到了這盛大的宴會。
講解:“出”為路過途經之意。“何知”為“知何”,即這是一個賓語前置的句子。
鑒賞:最后謙虛地介紹自己。至此,具體的人物介紹結束。第一段亦結束。這一段,“層次分明,思路清晰,針線細密,開合得體,筆墨變化多姿,卻又一絲不茍”(錄人教版教師用書所附資料之陶爾夫的賞析)。
第二段:寫三秋時節滕王閣的萬千氣象和登臨時的所見,即:三秋時節滕王閣周邊的自然和人文景觀。
原文:時維九月,序屬三秋。
翻譯:時間正在九月,季節正是深秋。
講解:“維”的意思是“在”,“序”的意思是“時序”,即“季節”。“九月”為農歷九月,“三秋”即秋天的第三個月,意為深秋。
鑒賞:這是緊扣題目中的“秋日”。“秋”在中國文化史中具有一個非常特殊的地位:在四季中與春相齊,高于冬,更高于夏。因為,在中國的中原地區,秋天和春天一樣,物候變化比較明顯,容易引動人們的情感。
原文: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
翻譯:地面的積水已經消盡,寒冷的潭水清澈見底,(山中的)煙霧和(晚霞的)余光凝結在一起,傍晚的山巒呈現出(高貴的)紫色。
講解:兩個“而”都是并列關系的連詞,不譯。“紫”為名詞活用為動詞,意思是“呈現出紫色”。紫色在中國古代和西方的近代都是高貴的色彩。艾青在他的詩歌《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詩中,就賦予了他的保姆以紫色的靈魂。
鑒賞:緊扣“秋”字描寫滕王閣所在之地的物候變化。
原文:儼驂騑于上路,訪風景于崇阿;臨帝子之長洲,得天人之舊館。
翻譯:在高高的路上駕著馬車,到高聳的山嶺尋訪美景;來到皇子營建的長洲,看到了他當年修建的館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