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念劉和珍君
哪類人動向作者態度和感情寫作目的
愛國青年:猛士,茍活者(“我”)悼念尊敬激勵悲悼念、鼓勵
反動派:當局者,流言家,有惡意的閑人污蔑控訴抨擊憤揭露
麻木的民眾:庸人,無惡意的閑人淡漠哀傷喚醒哀、憤喚醒
3.總結:由此可見作者寫作本文的目的除了要悼念在慘案中犧牲的愛國者劉和珍等人外,更深遠的意義應在于評述慘案,以此來鼓勵生者、激勵猛士,揭露敵人,喚醒庸人,評述慘案的教訓和意義等。而紀念劉和珍正是本文寫作目的的切入點。
四.作業:熟讀全文。盡力背誦2小節。
在理清文章三大層次的基礎上,概括各小節的意思。
附:板書設計
記念劉和珍君
哪類人動向作者態度和感情寫作目的
愛國青年:猛士,茍活者(“我”)悼念尊敬激勵悲悼念、鼓勵
反動派:當局者,流言家,有惡意的閑人污蔑控訴抨擊憤揭露
麻木的民眾:庸人,無惡意的閑人淡漠哀傷喚醒哀、憤喚醒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學習文章第1、2、3、4小節,以第四節為例,訓練理清局部思路,在瀝青思路的基礎上理解難句,以加深對文章思想感情的理解。
教學步驟:
一.復習上節課學過的內容到入新課。
上堂課我們學習了本文的寫作背景,概括出了本文“悲憤”的感情基調,了解了劉和珍的生平,知道本文寫作目的。這堂課我們具體學習一下文章的1、2、3、4小節,看作者是如何紀念死者、評述慘案的。
二.分析文章,理解難句。
(一).分析一、二小節
1、齊讀這一部分,要求帶著以下問題:
1)作者在第1、2節都說道“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請問各有什么含義?
2)本段段意既然為交代寫作原由,請問其寫作原由是什么?
(解決:第一節“我也早覺得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這個“必要”說的是要悼念遇害者劉和珍,奉獻作者最大的悲哀和尊敬,控訴段政府的暴行和抨擊反動文人的陰險論調。“也”和“早”二字說明作者要作文紀念的愿望由來已久。作文不僅是應程君的要求,更主要的是出自我本身的意愿。第二個“必要”在與喚醒庸人,要人們牢記血債。因此本段交代的寫作原由是悼念死者,揭露敵人,喚醒庸人。)
2、重點分析文中難句:
1)文章開頭作者如此鄭重其事的說明本文的寫作時間“中華民國十五年”,其中有何深意?(提示:含有揭露和諷刺意味。中華民國并非人民的民國,而是屠殺人民的機器。)
2)追悼會那一天,我為何獨在禮堂外徘徊?(提示;作者無法承受追悼會的悲痛,獨自徘徊沉思。)
3)作者反復說“只能如此而已”,又稱自己獻上的只是“菲薄的祭品”,說明了作者怎樣的心情?(提示:表達作者認為未能以更好的方式悼念死者,深感歉意。)
4)“我已經出離憤怒了”是什么意思?(提示:憤怒到了極點的意思)
5)“以我的最大哀痛顯示于非人間,使它們快意于我的苦痛”一句,他們指什么人?“快意于我的苦痛”怎么理解?(提示:“它們”指反動派。“快意于我的苦痛”實際是警告反動派別高興的太早,總有一天血債必將血償!)
6)“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這是怎樣的哀痛者和幸福者?”一句,“真的猛士”指什么?“慘淡的人生”什么意思?“哀痛者和幸福者”分別指什么人?(提示:“真的猛士”指真正勇敢的革命者。“慘淡的人生”指反動派統治下的黑暗現實。“哀痛者和幸福者”分別指看到黑暗現實,哀痛于國家和人民而無力改變的人和敢于正視黑暗現實,為國為民敢于斗爭敢于犧牲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