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淝水之戰》 教案
三.相關鏈接
(一)淝水之戰的相關背景
西晉王朝滅亡后,中國呈現南北方對峙的政治局面。在南方,司馬睿重建晉朝,史稱東晉;在北方,各少數民族上層人物紛紛起兵,建立政權,史稱十六國。各國為爭權奪利而互相混戰,直至前秦永興元年(357)前秦苻堅統一北方。苻堅降服了鮮卑、羌、羯各族,但有重用他們的首領。這些被統治的異族,“常思風塵之變以逞其志”(陽平公融語)。只要有機會,他們隨時都可能起來反抗。所以極力慫恿苻堅出兵東晉的,“獨慕容垂、姚萇”這些鮮卑、羌族首領。出兵之初,慕容楷、慕容紹就對慕容垂說:“主上驕矜已甚,叔父建中興之業,在此行也!”可見這些已足完全是處心積慮地利用苻堅“驕矜已甚”的弱點,以便由此推翻前秦的統治。這些異族參與大戰,別有意圖,只求保全實力,伺機逃跑。史載,淝水之戰失敗后,慕容垂的三萬兵力完好無損。
(摘自《古文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二)“以少勝多”質疑
有人詳考史料,對雙方兵力之比提出新的見解。一,前秦的百萬軍隊是虛數。從當時北方人日的估計數看,前秦全國有百萬軍隊已是驚人數字,即使有,苻堅也不可能全部征調伐晉,至少要留一些駐守各地重鎮。更重要的是,這虛數百萬也沒有全部趕赴前線,苻堅到彭城時,涼州、幽冀、蜀漢之兵均未到達淮淝一帶,因而根本沒有參加淝水之戰。二,當時集結在淮淝一帶的軍隊,是苻堅的弟弟荷融率領的三十萬,他們也沒有全部投人戰斗,而被分布在西至鄖城、東至洛澗五百余里長的戰線上。駐扎在壽陽及其附近的軍隊,充其量不過十萬。加上苻堅從項城帶來的“輕騎八千”,也不過十多萬人,況且戰爭發生時,這些軍隊也不會全部投入戰斗。正因為壽陽一帶兵力不多,苻堅才會在看到晉軍嚴整的陣容時。憮然而有懼色,產生草木皆兵之感。三,晉軍八萬除劉牢之所率五千人進軍洛澗外,均參加了戰斗。當時,晉軍在長江中游地區布置的兵力,本來就較雄厚,再加上新投人的八萬,因此當秦、晉雙方沿長江中游至淮水一線交戰的時候,晉方在前線至少有二十萬以上兵力。再考慮到前秦軍長途跋涉、軍以逸待勞;前秦內部意見分歧、晉軍上下一心等各種因素,晉軍占了一定優勢。因此,不論從兩軍交戰的時候,還是從整個戰役情況看,淝水之戰時雙方投人的兵力,是大致相當的。
(三)毛澤東談讀《資治通鑒》
1954年冬,毛澤東在第一次人民代表大會期間,對義烏籍的史學家吳晗說:“《資治通鑒》這部書寫得好,盡管立場觀點是統治階級的,但敘事有法,歷代興衰治亂本末必具,我們可以批判地讀這部書,借以熟悉歷史事件,從中吸取經驗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