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美術--關于素描向國畫過渡的問題
一、線的問題線在中國傳統繪畫隊伍中是支主力軍,其受到的約法自然不少,如“屋漏痕”、“錐畫河”、“折釵胞”等等,乃是一種講究筆風,約束軍容的戰術上的方針,以力求立于不敗,而所謂“十八描”者,則是將線畫這一軍團作了一次兵種的劃分,其韻可汲,其意可仲,其旨可循。至于戰略方針,緣及兵法戰策,著實有大的講究。且不論孫吳兵法之法源,單單一部《三十六計》就已受用不盡了,如“勝戰計”之“圍魏救趙”、“聲東擊西”,“敵戰計”之“無中生有”、“隔岸觀火”,“攻戰計”之“調虎離山”、“欲擒故縱”,“混戰計”之“遠交近攻”、“混水摸魚”,“并戰計”中的“偷梁換柱”、“反賓為主”等等,都能一一解為線法,筆法,墨法。其曲交而和“眾”,則不亞于“十八描”,而尤有用武之地。換言之,若不諳兵法,不思計謀,或持匹夫之勇,或用無能之將,臨陣必然兵潰而敗。
淺是小卒,筆是將軍,人是主帥,法再多再好不可生搬硬套,兵縱勇,將縱驍,全在主帥取用,且取則以精,用則以通,如此,線法可洽。
線雖為“大國”,歷來“小邦”紛紛割據,“外族亦帶有往來。至今,尤甚于交外而卻內,遠道恍恍,其實無論何時,其疆界必不可少也,否則難以正名立世,而為泱泱國度,于內者,小邦或者有強弱,當以國化為宗,守則就地盤踞,交則互通有無,交守并用,可全疆土,守為主,交為輔,移風不并根本,交為主,守輔,則易宗而難延根本,若只守不交,或只交不守,失之偏頗,其不免招致淘汰,于外者,大國懷小邦別于異族而立,交守尤學持正。有小邦之小,方成大國之小,小邦源源,大國涌涌,守而不交,則封邦閉國,交而不守,則邦去國亡,交交守守,“主線”終為立國之根本。(此段見“周京新談素描))
(二)水墨寫意與素描
(1)書法入畫。所謂書法入畫,其實是將書法方面的各種用筆的技法適用到寫意寫生中去。書法入畫,才有了水墨寫意人物畫,一書一畫之所以能摘到一塊,而且能搞出好的東西來,是因為書與畫之間的共同之處。
其一,書與畫的工具材料相近,基點一致。
其二,書與畫都以形為先,宗生于象形,畫得于“應物”,字形,畫形皆源于物。
其三,書畫都以筆墨為主,求骨氣,求格韻,“寫”字當頭。
然而書畫合體為之,歷來會的少,散的多,合者,書融于畫,畫運于書,骨氣真到,格韻深遠,書非此書,畫非此畫,無作良緣,大大地升交了一籌,散者,或書受屈而旺其骨,或畫參亂而異其格,以致于干脆改弦更張,空有其名不是那么回事了。
(2)水墨寫意與素描化,速寫化
水墨寫意的素描化,速寫化是一種病態,這個病根不在于素描或速寫的本身,而在于沒有將這兩者融匯貫通,沒有結合成一個有機整體。
線描――“骨”即是“肉”“肉”即是“骨”。線是局部的,也是整體的,方也罷,圓也罷,粗也罷,細也罷,簡也罷,繁也罷,都是為線的變化忙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