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鑒賞《我們怎樣運用自己的眼睛》教學案例
我們怎樣運用自己的眼睛
一單元3課
文章來源:南京迷非博客
(一)教材分析:
本課為(湖南美術出版社)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美術鑒賞》第一單元《美術與眼睛》第三課。
本單元是美術鑒賞的入門課程。在學習過程中,學生主要是通過對一些有代表性的美術作品進行嘗試性分析,系統地獲得美術鑒賞的基本意識,掌握科學的鑒賞方法。本課介紹的就是美術作品的四種鑒賞方法。
這個內容主要包括兩個層面:1、對美術作品的認識并不是千篇一律的,我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欣賞,而不同的欣賞角度所獲得的感受和認識是不同的;因此,對美術作品的認識并不是固定不變的,隨著社會科學的發展和人類文明的進步,我們可以有更新的方式去解讀作品的內涵。2、理解并掌握美術鑒賞的四種基本類型:①感悟式鑒賞、②形式鑒賞、③社會學式鑒賞、④比較式鑒賞。這四種鑒賞方式之間有相互滲透的關系,不是彼此對立的,而是感性向理性深度過渡。
(二)學情分析
在與高中學生的交流中我了解到:現在的學生對經典美術作品的興趣并不大。究其原因:第一,是對作品的相關內容、背景了解不夠;第二,不知如何了解,不會欣賞作品;第三,學生的文化學習壓力很重,沒有時間對作品做深入了解 ;另外,經典作品所產生的時代和它所表達的精神、內容與現代學生的生活有一定距離,也是造成學生沒興趣的原因之一。
《蒙娜麗莎》是一件人們耳熟能詳的作品,對于這件已經被反復講述的作品,人們的頭腦中已經形成了一些習慣性的認識,比如說“蒙娜麗莎非常美”,或者“蒙娜麗莎的微笑很迷人”,這些表述已經成為這件作品的固定標簽,把人們對蒙娜麗莎的認識給簡單化、概念化了。甚至很多人不是在用眼睛欣賞蒙娜麗莎,而是用“耳朵”和“嘴巴”在欣賞這幅作品——以一種鸚鵡學舌的方法復述對于作品的評價。但這種態度顯然不能算是真正的欣賞。事實上,蒙娜麗莎的美是有時代性、典型性的,而并不是永恒性、普遍性的。因此,一方面要鼓勵學生豐富對這幅作品的認識,發現以前被忽略的細節,另一方面要鼓勵學生提出對這幅作品的個人見解。
(三)教學思路:
這節課要解決的就是如何欣賞美術作品的問題。
本課圍繞《蒙娜麗莎》這件作品而展開。先以一段影片導入,再通過比較生動的語言描述,借用一些引人入勝的細節內容作為突破口來引發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面對一幅在藝術史上被反復提及的作品《蒙娜麗莎》,我把教學重點放在幫助學生突破以往簡單化、概念化的欣賞習慣,使他們意識到一幅作品所傳達的信息是多方面的上。另一方面也給學生提供四種較為合理、科學的鑒賞途徑,讓他們能夠比較熟練地從形式和社會學等角度理解作品的內在精神,以及通過比較的方法來全面認識一幅作品,使學生在視、聽、思、說中輕松的掌握知識,養成良好的欣賞習慣。
(四)研究主題:
了解美術作品所包含的信息是多方面的,學會用科學、系統的鑒賞方法來讀取美術作品中的視覺和文化信息,以達到對美術作品的理解。形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觀念,提高美術素養。
(五)教學方法
教學中始終貫徹教師邊導邊教,學生邊學邊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