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堰河——我的保姆》說課稿(精選3篇)
《大堰河——我的保姆》說課稿 篇1
各位評委、老師: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大堰河——我的保姆》。
一、說教材:
《大堰河——我的保姆》選自于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必修一】,是第一單元的第三篇課文。
這首詩是現代詩人艾青的成名之作,也是他走向世界詩壇的起點。詩人通過追憶大堰河短暫一生的悲苦經歷,抒發了對養育他的乳母的刻骨銘心的真摯懷念與贊美。
“情”是詩的內核,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毛詩序》中說:“情動于中而形于言。”因此,教學本課的一個原則就是:引導學生體會詩人真摯的情感,以真情去感染學生。 根據這一原則,特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㈠、知識與能力:
1、掌握借助敘事抒情的藝術手法和排比、對比、反復等表現方法的運用。
2、通過綜合性研究學習,獲得詩歌鑒賞的方法。
㈡、過程與方法:
1、揣摩詩歌語言,培養詩歌的鑒賞能力。
2、實踐“讀(詩)——品(意)——悟(方法)”的合作探究學習方法。 ㈢、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詩人對大堰河真摯而深沉的愛,感悟母愛的無私與偉大。
鑒于本詩是敘事抒情詩,即通過擷取生活中一些典型細節,來塑造人物形象,表達詩人情感。因此,抒情是本詩的側重點。因而把“了解本詩借助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抒發感情的特點,即通過品味典型意象來體會詩人抒發的情感”定為本課教學重點,而把“體會本詩運用的多種修辭手法”作為教學難點。
二、說教法:
1、這個單元的鑒賞重點是情感與意象。情感與意象,既是指單元鑒賞重點,也可以說是詩歌鑒賞的主要方法,即:一方面要注意體會詩中表達的思想情感,
第2/6頁
另一方面要分析詩中運用的意象。
2、學習和鑒賞本詩時,要引導學生抓住詩歌中的意象,盡可能展開聯想和想象,理解詩歌的主旨,體會詩人表達的感情,從中受到熏陶和感染。還要知人論世,指導學生結合作品的寫作背景或詩人的生活經歷。同時注意引導學生欣賞詩歌的形式美,分析詩歌的表達技巧,品味詩歌凝練、含蓄、富有跳躍性和音樂性的語言。
3、詩歌要重在誦讀,所以我要突出誦讀教學。這首詩很長,但卻是詩歌誦讀中難得的精品,非常適合反復誦讀、咀嚼。要注意的是,詩歌教學中,更應該注重學生自主閱讀,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理解和獨特的情感體驗。
三、說學法:
根據“新課標”建立“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主旨要求,我將“讀(詩)——品(意)——悟(方法)的合作探究學習法”引入課堂,為此我設計了:
(1)朗讀法。學生通過反復誦讀,領會作者的情感。
(2)品鑒法。學生通過品味詩歌語言、鑒賞寫作方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自主學習。
四、說學生活動預設:
根據教學目標的設立,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學生活動的預設,我主要設立了以下四點:
1.、感受親情。如今的學生都是獨生子女,每個人都是家里的寶貝。他們已經習慣于接受不求回報的父愛和母愛的呵護,他們把父母的疼愛視為理所當然,很少能去切身體會得不到親情的溫暖和父母的關愛是一種怎樣的滋味。所以我希望借助于這首贊頌無私母愛的詩歌來引導和激發學生的感恩之心和報恩之志。
2、反復誦讀。“新課標”對詩歌鑒賞的要求:“能夠感受形象,品味語言,能夠得到感染與啟迪”。 既要品人,又要品文。而好詩都能通過反復的誦讀而獲得精神上的感染和心靈上的巨大啟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詩更是需要有感情有表情地朗讀,入口、入腦從而入心。所以我在設計這節課的時候更注重培養學生的誦讀習慣,要讓學生反復誦讀作品,深入體會詩人表達的情感,以豐富心靈,陶冶性情。
3、知恩報恩。《毛詩序》中說:“情動于中而形于言。”雖然本文創作的時代、背景離現實較遠,但詩歌的字里行間所抒發出來的人間大愛和深摯情感卻是亙古永恒、歷久彌新的,它依然啟迪著跨世紀的孩子們,讓他們學會孝道,體會善良、無私、博大的母愛父愛,學習知恩報恩,最終讓自己成為一個懂得感恩有擔當有責任感的社會棟梁之材!
4、模仿練筆。在感懷、感悟、感恩的同時,真情發自于內心,我要求學生參照本詩所運用的排比、對比、反復等修辭方法,以抒發自己真實的感情為目的,模仿本詩任意詩節的的形式,寫一小節詩。題目、內容等方面的自由度可以適當放寬,只要抒寫出對人間善良美德的體察和感悟即可。我希望通過這樣的課堂訓練讓學生學會體察生活中細微的真情,做一個生活的有心人。
五、說教學過程預設:
㈠、創設情境 導入新課:
第3/6頁
利用古詩設置情境,激發學生興趣,同時引出感恩母愛的話題,導入本課的學習。
㈡、檢查預習 資源共享:作者簡介、寫作背景。
㈢、品味語言 揣摩鑒賞〔讀 詩〕
1、聽朗讀錄音,設置思考題:
2、教師配樂有感情地示范誦讀(選讀一至兩小節);
教師指導:注意朗誦詩歌的要求,對詩歌的語音、語調、語速、節奏、情感等加以引導,
3、學生配樂朗讀最喜歡的一節詩;
除要求準確、清楚之外,還要注意表達出本詩的節奏和旋律。讓學生讀出感情,讀出詩味。邊讀邊體會大堰河對詩人不是慈母卻勝似慈母的深沉的愛。
4、師生共同評價同學們的朗讀效果:
㈣、探求精要 深入揣摩〔品 意〕
這部分是我在設計這一課的教學重點,也是學生學習本課的主要方法。
1、提問:大堰河對詩人深沉、無私的慈母般的愛主要體現在哪些詩節中?
2、思考題:
① 第4節中的八個排比句在表達效果上有什么作用?
② 第5節詩雖然僅有短短的四句, 每每讀到此處卻總是會逼出我的眼淚,為什么這樣簡短的一個過渡段會有著這樣震撼人心的力量?
③ 第8節里有哪些細節描寫?哪一處細節描寫感觸最深?為什么?
3、重點研讀鑒賞第1、3、7、9、10節詩,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分析大堰河的形象,把握詩人的情感。
思考題:
①、為什么艾青會用這樣深沉的筆觸去贊美他的保姆大堰河?
②、在詩人的筆下,他為我們塑造了一位怎樣的母親?大堰河最突出最閃光的品質是什么?
基于以上問題的設置,我認為理清詩的抒情脈絡,有助于把握大堰河這一形象。在教學中應有意識地開發課程資源,引導學生聯系現實生活,理解大堰河這個形象的深刻意義。通過這首詩的學習,從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要讓學生有啟發,有收獲。
4、研讀第11、12、13節詩,體會詩人博大的胸懷和對大堰河深摯的愛戴之情。 ㈤、體會鑒賞 拓展延伸 〔悟 方法〕
以第4、6、10節詩為例,把握借助敘事抒情的藝術手法和排比、對比、反復等表現方法。
1、 提問:排比、對比、反復等表現方法的運用有哪些作用?
2、 提問:通過誦讀和鑒賞,你有哪些感悟?
在藝術形式方面,可重點向學生講解這首詩所運用的大量排比句式和重疊反復手法對于加強抒情效果的好處,還可適當講解詩中運用的大量描述性意象及其作用。
㈥、小結 :
詩人由樸素的感恩為起點,進入到人類情感的內部,體驗并升華著自己對農民、對大地、對祖國、對人類的感情,從而對愛進行了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哲學沉思。在這個意義上,詩歌不僅是對人間真情的深沉詠嘆,還是在哲學的層面上擴展了愛的內涵,尋找到愛的原因和力量。
第4/6頁
㈦、深化主題 自我完善:
課堂練筆:寫一節4—6行的小詩,運用排比、對比、反復等修辭方法來表現一個人的善良美德。
㈧、結束語:
惠特曼說:“全世界的母親多么的相像!他們的心始終一樣。每一個母親都有一顆極為純真的赤子之心。”是啊,正像大堰河給予艾青的深沉母愛溫暖了詩人童稚的心靈一樣,母愛是一種巨大的火焰,也永遠燃燒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里。當我們抬頭看看那蒼老的目光依舊溫柔,就讓這種溫暖和感動一直伴隨著我們前行的腳步吧!
六、說板書設計意圖:
基于上述教學過程預設,配合本單元鑒賞重點的設置,我把意象的捕捉與情感的把握作為詩歌鑒賞的重要方法。通過“手掌、夢、笑、淚”這些典型意象的刻畫,從而完成對大堰河“慈愛善良、一往情深、樂觀堅強、卑微凄苦”的形象塑造,水到渠成地抒發了詩人對大堰河深沉的“懷念、謳歌、贊美”。
附:板書設計
大堰河——我的保姆
艾青
“厚大的手掌”
撫摸 慈愛善良
“不能對人說的夢” 深愛 一往情深 懷念
謳歌 “含著笑” 勞動 樂觀堅強 贊美
“含淚的” 死 卑微凄苦
以上是我對《大堰河——我的保姆》這首詩歌的教學設想以及教學過程的預設,相信通過教學實踐的磨練,我會對新課標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有進一步的深刻領會和鞏固。
《大堰河——我的保姆》說課稿 篇2
各位評委、老師: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大堰河——我的保姆》。
一、說教材:
《大堰河——我的保姆》選自于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必修一】,是第一單元的第三篇課文。
這首詩是現代詩人艾青的成名之作,也是他走向世界詩壇的起點。詩人通過追憶大堰河短暫一生的悲苦經歷,抒發了對養育他的乳母的刻骨銘心的真摯懷念與贊美。
新課標對鑒賞文學作品的要求:“能夠感受形象,品味語言,能夠得到感染與啟迪”。對詩歌作品的理解和鑒賞歷來是語文課堂教學的一個難點。這個單元的鑒賞重點是情感與意象,主要指導學生鑒賞中國新詩。教學這個單元的詩歌,要讓學生反復誦讀作品,揣摩詩人表達的情感,以豐富心靈,陶冶性情。
“情”是詩的內核,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毛詩序》中說:“情動于中而形于言。”因此,教學本課的一個原則就是:引導學生體會詩人真摯的情感,以真情去感染學生。 根據這一原則,特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㈠、知識與能力:
1、掌握借助敘事抒情的藝術手法和排比、對比、反復等表現方法的運用。
2、通過綜合性研究學習,獲得詩歌鑒賞的方法。
㈡、過程與方法:
1、揣摩詩歌語言,培養詩歌的鑒賞能力。
2、實踐“讀(詩)——品(意)——悟(方法)”的合作探究學習方法。 ㈢、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詩人對大堰河真摯而深沉的愛,感悟母愛的無私與偉大。
鑒于本詩是敘事抒情詩,即通過擷取生活中一些典型細節,來塑造人物形象,表達詩人情感。因此,抒情是本詩的側重點。因而把“了解本詩借助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抒發感情的特點,即通過品味典型意象來體會詩人抒發的情感”定為本課教學重點,而把“體會本詩運用的多種修辭手法”作為教學難點。
二、說教法:
新課標強調,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師始終是引導者和幫助者。教師要在教學中具體體現這樣的理念:“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關注學生的認知水平;關注學生的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因此,這堂課我借助多媒體的教學手段,將“讀(詩)——品(意)——悟(方法)的合作探究學習法”貫穿課堂,運用朗讀法及研討式、啟發式教學方法,啟迪學生深入思考、讓學生在寬松、和諧、愉悅的氛圍中體驗真情,期望構建師生間和諧、平等、互動學習的語文課堂。
1、這個單元的鑒賞重點是情感與意象。情感與意象,既是指單元鑒賞重點,也可以說是詩歌鑒賞的主要方法,即:一方面要注意體會詩中表達的思想情感,
第2/6頁
另一方面要分析詩中運用的意象。
2、學習和鑒賞本詩時,要引導學生抓住詩歌中的意象,盡可能展開聯想和想象,理解詩歌的主旨,體會詩人表達的感情,從中受到熏陶和感染。還要知人論世,指導學生結合作品的寫作背景或詩人的生活經歷。同時注意引導學生欣賞詩歌的形式美,分析詩歌的表達技巧,品味詩歌凝練、含蓄、富有跳躍性和音樂性的語言。
3、詩歌要重在誦讀,所以我要突出誦讀教學。這首詩很長,但卻是詩歌誦讀中難得的精品,非常適合反復誦讀、咀嚼。要注意的是,詩歌教學中,更應該注重學生自主閱讀,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理解和獨特的情感體驗。
三、說學法:
根據“新課標”建立“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主旨要求,我將“讀(詩)——品(意)——悟(方法)的合作探究學習法”引入課堂,為此我設計了:
(1)朗讀法。學生通過反復誦讀,領會作者的情感。
(2)品鑒法。學生通過品味詩歌語言、鑒賞寫作方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自主學習。
四、說學生活動預設:
根據教學目標的設立,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學生活動的預設,我主要設立了以下四點:
1.、感受親情。如今的學生都是獨生子女,每個人都是家里的寶貝。他們已經習慣于接受不求回報的父愛和母愛的呵護,他們把父母的疼愛視為理所當然,很少能去切身體會得不到親情的溫暖和父母的關愛是一種怎樣的滋味。所以我希望借助于這首贊頌無私母愛的詩歌來引導和激發學生的感恩之心和報恩之志。
2、反復誦讀。“新課標”對詩歌鑒賞的要求:“能夠感受形象,品味語言,能夠得到感染與啟迪”。 既要品人,又要品文。而好詩都能通過反復的誦讀而獲得精神上的感染和心靈上的巨大啟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詩更是需要有感情有表情地朗讀,入口、入腦從而入心。所以我在設計這節課的時候更注重培養學生的誦讀習慣,要讓學生反復誦讀作品,深入體會詩人表達的情感,以豐富心靈,陶冶性情。
3、知恩報恩。《毛詩序》中說:“情動于中而形于言。”雖然本文創作的時代、背景離現實較遠,但詩歌的字里行間所抒發出來的人間大愛和深摯情感卻是亙古永恒、歷久彌新的,它依然啟迪著跨世紀的孩子們,讓他們學會孝道,體會善良、無私、博大的母愛父愛,學習知恩報恩,最終讓自己成為一個懂得感恩有擔當有責任感的社會棟梁之材!
4、模仿練筆。在感懷、感悟、感恩的同時,真情發自于內心,我要求學生參照本詩所運用的排比、對比、反復等修辭方法,以抒發自己真實的感情為目的,模仿本詩任意詩節的的形式,寫一小節詩。題目、內容等方面的自由度可以適當放寬,只要抒寫出對人間善良美德的體察和感悟即可。我希望通過這樣的課堂訓練讓學生學會體察生活中細微的真情,做一個生活的有心人。
五、說教學過程預設:
㈠、創設情境 導入新課:
第3/6頁
利用古詩設置情境,激發學生興趣,同時引出感恩母愛的話題,導入本課的學習。
㈡、檢查預習 資源共享:作者簡介、寫作背景。
㈢、品味語言 揣摩鑒賞〔讀 詩〕
1、聽朗讀錄音,設置思考題:
2、教師配樂有感情地示范誦讀(選讀一至兩小節);
教師指導:注意朗誦詩歌的要求,對詩歌的語音、語調、語速、節奏、情感等加以引導,
3、學生配樂朗讀最喜歡的一節詩;
除要求準確、清楚之外,還要注意表達出本詩的節奏和旋律。讓學生讀出感情,讀出詩味。邊讀邊體會大堰河對詩人不是慈母卻勝似慈母的深沉的愛。
4、師生共同評價同學們的朗讀效果:
㈣、探求精要 深入揣摩〔品 意〕
這部分是我在設計這一課的教學重點,也是學生學習本課的主要方法。
1、提問:大堰河對詩人深沉、無私的慈母般的愛主要體現在哪些詩節中?
2、思考題:
① 第4節中的八個排比句在表達效果上有什么作用?
② 第5節詩雖然僅有短短的四句, 每每讀到此處卻總是會逼出我的眼淚,為什么這樣簡短的一個過渡段會有著這樣震撼人心的力量?
③ 第8節里有哪些細節描寫?哪一處細節描寫感觸最深?為什么?
3、重點研讀鑒賞第1、3、7、9、10節詩,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分析大堰河的形象,把握詩人的情感。
思考題:
①、為什么艾青會用這樣深沉的筆觸去贊美他的保姆大堰河?
②、在詩人的筆下,他為我們塑造了一位怎樣的母親?大堰河最突出最閃光的品質是什么?
基于以上問題的設置,我認為理清詩的抒情脈絡,有助于把握大堰河這一形象。在教學中應有意識地開發課程資源,引導學生聯系現實生活,理解大堰河這個形象的深刻意義。通過這首詩的學習,從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要讓學生有啟發,有收獲。
4、研讀第11、12、13節詩,體會詩人博大的胸懷和對大堰河深摯的愛戴之情。 ㈤、體會鑒賞 拓展延伸 〔悟 方法〕
以第4、6、10節詩為例,把握借助敘事抒情的藝術手法和排比、對比、反復等表現方法。
1、 提問:排比、對比、反復等表現方法的運用有哪些作用?
2、 提問:通過誦讀和鑒賞,你有哪些感悟?
在藝術形式方面,可重點向學生講解這首詩所運用的大量排比句式和重疊反復手法對于加強抒情效果的好處,還可適當講解詩中運用的大量描述性意象及其作用。
㈥、小結 :
詩人由樸素的感恩為起點,進入到人類情感的內部,體驗并升華著自己對農民、對大地、對祖國、對人類的感情,從而對愛進行了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哲學沉思。在這個意義上,詩歌不僅是對人間真情的深沉詠嘆,還是在哲學的層面上擴展了愛的內涵,尋找到愛的原因和力量。
第4/6頁
㈦、深化主題 自我完善:
課堂練筆:寫一節4—6行的小詩,運用排比、對比、反復等修辭方法來表現一個人的善良美德。
㈧、結束語:
惠特曼說:“全世界的母親多么的相像!他們的心始終一樣。每一個母親都有一顆極為純真的赤子之心。”是啊,正像大堰河給予艾青的深沉母愛溫暖了詩人童稚的心靈一樣,母愛是一種巨大的火焰,也永遠燃燒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里。當我們抬頭看看那蒼老的目光依舊溫柔,就讓這種溫暖和感動一直伴隨著我們前行的腳步吧!
六、說板書設計意圖:
基于上述教學過程預設,配合本單元鑒賞重點的設置,我把意象的捕捉與情感的把握作為詩歌鑒賞的重要方法。通過“手掌、夢、笑、淚”這些典型意象的刻畫,從而完成對大堰河“慈愛善良、一往情深、樂觀堅強、卑微凄苦”的形象塑造,水到渠成地抒發了詩人對大堰河深沉的“懷念、謳歌、贊美”。
附:板書設計
大堰河——我的保姆
艾青
“厚大的手掌”
撫摸 慈愛善良
“不能對人說的夢” 深愛 一往情深 懷念
謳歌 “含著笑” 勞動 樂觀堅強 贊美
“含淚的” 死 卑微凄苦
以上是我對《大堰河——我的保姆》這首詩歌的教學設想以及教學過程的預設,相信通過教學實踐的磨練,我會對新課標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有進一步的深刻領會和鞏固。
《大堰河——我的保姆》說課稿 篇3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大堰河——我的保姆》。
一、說教材:
《大堰河——我的保姆》選自于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必修一】,是第一單元的第三篇課文。
這首詩是現代詩人艾青的成名之作,也是他走向世界詩壇的起點。詩人通過追憶大堰河短暫一生的悲苦經歷,抒發了對養育他的乳母的刻骨銘心的真摯懷念與贊美。
新課標對鑒賞文學作品的要求:“能夠感受形象,品味語言,能夠得到感染與啟迪”。對詩歌作品的理解和鑒賞歷來是語文課堂教學的一個難點。這個單元的鑒賞重點是情感與意象,主要指導學生鑒賞中國新詩。教學這個單元的詩歌,要讓學生反復誦讀作品,揣摩詩人表達的情感,以豐富心靈,陶冶性情。
“情”是詩的內核,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毛詩序》中說:“情動于中而形于言。”因此,教學本課的一個原則就是:引導學生體會詩人真摯的情感,以真情去感染學生。 根據這一原則,特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㈠、知識與能力:
1、掌握借助敘事抒情的藝術手法和排比、對比、反復等表現方法的運用。
2、通過綜合性研究學習,獲得詩歌鑒賞的方法。
㈡、過程與方法:
1、揣摩詩歌語言,培養詩歌的鑒賞能力。
2、實踐“讀(詩)——品(意)——悟(方法)”的合作探究學習方法。
㈢、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詩人對大堰河真摯而深沉的愛,感悟母愛的無私與偉大。
鑒于本詩是敘事抒情詩,即通過擷取生活中一些典型細節,來塑造人物形象,表達詩人情感。因此,抒情是本詩的側重點。因而把“了解本詩借助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抒發感情的特點,即通過品味典型意象來體會詩人抒發的情感”定為本課教學重點,而把“體會本詩運用的多種修辭手法”作為教學難點。
二、說教法:對于教師的作用“新課標”在“教學建議”中指出:“教師既是學生平等的對話者之一,又是課堂閱讀活動的組織者,學生閱讀的促進者。”“教師點撥是重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代替學生的獨立思考。因此,這堂課我借助多媒體的手段,將“現代詩歌賞讀方法”貫穿課堂,運用朗讀法,啟思點撥式教學方法,啟發學生思考、探究,期望構建師生間和諧平等互動的語文課堂。
三、說學生:由于本文創作的時代、背景離現實較遠。而如今的獨生子女已經習慣接受“恩賜”,他們在情感態度方面多以己為中心,他們對母愛熟視無睹,作為老師的我們應不失時機地培養孩子養成感恩的美德。
四、說學法:“新課標”旨在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我設計了
(1)朗讀法。只有反復讀才能讓學生領會作者的情感。
(2)探究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自主學習,充分發揮集體的智慧。
五、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利用多媒體播放MTV作品《懂你》,用畫面、歌曲給學生以視覺、聽覺上沖擊,設置情境,激發學生興趣,同時引出“母愛”話題,導入本課的學習。
(二)檢查預習——字詞、作者簡介、寫作背景
現代詩歌賞讀方法一:參讀
(“論其詩知其人”,了解詩人的生平經歷及詩的創作背景后,自由誦讀。)
現代詩歌賞讀方法二:試讀
1、范讀課文,體會詩歌的韻律節奏,初步體會作者的情感。
2、指名讀課文,有感情地讀喜歡的段落。
(教師對詩歌的節奏、語調、輕重、快慢、情感等加以引導,讓學生讀出感情,讀出詩味。)
(三)整體感知
在讀的基礎上,通過自己的聯想和想象,在腦子中勾勒大堰河的形象。可投影顯示大堰河的人物畫像,給學生一點感性認識,再讓學生抽象出人物形象。這樣整體感知的訓練為后面分析作者在人物中飽含的情感奠定堅實的基礎。
投影顯示“你感覺大堰河是怎樣的一個人?”
現代詩歌賞讀方法三:議讀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品讀課文,解決問題)
(四)合作探究
1、搜索意象 把握情感
投影出示問題“關于大堰河,作者最為難忘的是什么?”
因為詩歌靠意象表達情感,所以只有發揮聯想、想象,在反復誦讀中方能體會詩人的情感。
(學生從文中篩選信息:手、笑、哭、夢、淚、灰)
(老師適當點撥,并板書)
投影出示“這些具體描寫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情感?”
這一環節學生分組活動,合作學習,首先找出具體描寫的段落,其次運用聯想與想象反復誦讀,然后仔細體會,挖掘文學背后、細節深處所蘊含的作者對大堰河的懷念、同情、贊美、謳歌。教師巡視檢查討論情況。這個問題及活動的設置,不僅突出了教學重點而且培養學生一種合作意識,在互動交流中教師可適當放手,給學生獨立思考的空間,讓他們思維撞擊,產生更多的火花,讓學生體會到收獲的喜悅。
教師總結并板書。
2、探究修辭 體會作用
投影出示“詩中運用了哪些修辭方法?有什么樣的表達效果?”
如果說本文重點是“內容上”的探究的話,這個設計就是在本詩“形式上”的探究。如果說重點的設計是“寫什么”的問題,那么這個難點就是探討“怎么寫”及“為什么這么寫”的問題。對于這個難點我讓學生找出詩中運用修辭的詩句并在反復讀中體會,在設想“不用”與“使用”的比較中突破。
現代詩歌賞讀方法四:美讀
(飽含謳歌與贊美情感再一次有感情地配樂朗讀全文,對比前面的朗讀,在讀中加深情感的領悟。)
(五)延伸拓展
引進生活的源頭活水,用情感來撞開學生的心扉。引導學生找到文章與現實的聯系點,抓住這一聯系點,讓語文回歸生活。我設計了“本詩哪些語段讓你聯想到自己的母親?講講你和母親的故事。”這個問題是把對大堰河的感情升華為對母親的感情的過程。這樣將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把課文與生活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要求學生講述條理清楚,語言生動。教師可以播放背景音樂,調動學生情感。這樣,不僅鍛煉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培養了學生感恩美德,同時也深化了本文的教學難點。
現代詩歌賞讀方法五:比讀
(投影出示孟郊《游子吟》比較兩詩的異同,并有感情地朗誦。)
(六)布置作業。把“你與母親的故事”整理成一篇文章。
六、板書設計:
手
灰 ↑ 笑
↖ ↓ ↗
↘ ↙
人物形象 修辭手法
思想感情-----------及作用
↗ ↑ ↖
↙ ↘
淚 ↓ 哭
夢
七、可能遇到的問題及對策:學生在討論中可能遇到大堰河的性格不覺悟及麻木等問題教師要肯定他們的獨特體驗,可進一步與祥林嫂的形象作比較,以便更好地理解大堰河的形象。
八、小結:古人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教是為了不教,學是為了不學。本節課,我以語文學習普遍規律“寫了什么—怎樣寫的—為什么這么寫”為指導而設計教學,以教給學生現代詩歌賞讀方法為目的而推進教學,以“情”為突破口,以“讀”貫穿始終,期望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我的說課到此完畢,敬請各位老師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