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教學設計 > 語文教學設計 >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 > 歸去來兮辭教學設計(精選6篇)

歸去來兮辭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2022-11-06

歸去來兮辭教學設計(精選6篇)

歸去來兮辭教學設計 篇1

  《歸去來兮辭》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一、《歸去來兮辭》是作者要脫離官場、歸隱田園的宣言書,可以看成是陶潛的思想總綱。領悟了本文,有助于正確理解陶潛的人文精神,有助于學生積淀一定的人文關懷。

  二、《歸去來兮辭》是魏晉文學的重要篇章,其不與世俗同流合污堅決歸隱田園的思想引起許多文人學士的共鳴,具有超時代意義。其為守衛自己的精神家園所做的種種努力,在現今仍有不可磨滅的借鑒意義。

  【學生分析】

  一、學生在初中時曾經學過陶潛的《桃花源記》,對其人其事及其思想情感有一定的學習基礎,可以此作為突破口。

  二、學生已初步具備思辯的能力,都有主動探究的天性,都潛藏著“自我實現的創造力”(馬斯洛),可以據此作為解讀本文的鑰匙。

  三、學生對古代文化名人的精神世界有一種較高層次的文化需求,也有與他人平等交流的渴望,本教材的內容安排能在教大程度上滿足學生的這一心理。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利用辭的體例和押韻的特點朗讀并背誦全文,培養學生的古詩文的語感能力。

  2.在誦讀中感受陶潛的歸隱情結,體悟作者情感,并能對作者的思想進行簡單辨析。

  3.學習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發展想象能力、思辯能力和批判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五讀法:在五讀的過程中由淺入深地走進陶淵明的精神世界,每一讀要完成一項教學任務。

  2.對話法:創設問題情境和良好氛圍,進行教師與學生以及學生之間的平等交流。

  3.探究法:對照序言、文本和注釋資料,對本文的寫作時間進行淺層次的探究式學習。

  三、態度情感與價值觀

  1.引導學生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理解陶潛的隱士情懷,以一種“同情的理解”態度對待陶潛在本文中的情感取向。

  2.引導學生用現代觀念審視本文中表現出來的積極意義和歷史局限,感受陶潛的人文精神,進而砥礪自我人生修養。

  3.引導學生從作品中接受古典文化的熏陶,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奮發向上的人生態度,奠定精神的底子。

  【教學重點】

  1. 誦讀詩歌的要領、方法引導及其能力培養。

  2.解讀陶潛這一隱逸詩人的形象及其意義探討。

  【教學難點】

  1.“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的正確理解

  2.關于本文是否寫實的淺層研究性探討。

  【設計思想】

  1.新課標要求“誦讀古典詩詞和文言文,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并在閱讀與鑒賞中明確指出“教師應激發學生誦讀的興趣,培養學生誦讀的習慣” 。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是“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重視誦讀”。依據以上兩點,特確定用“五讀法”帶動整個教學過程。

  2.新課標在閱讀與鑒賞“教學建議”中特別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的多重對話,是思想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過程”“教師既是學生平等的對話者之一,又是課堂閱讀活動的組織者、學生閱讀的促進者”;在第三條中又指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據此為鞏固和加深對較難問題的理解,特采用對話法和探究法以完成教學任務。

  3.輔助手段: 幻燈片 投影儀 投影膠片

  4.課時安排:2課時

  【預習準備】

  1.明確誦讀要求——讀出語調;讀出語氣;讀出語速;讀出語頓;讀出語意 。

  2.收集背景材料(含作者生平),以課下題注為準, 有條件的也可網上查閱,制作“作者擋案”若干,課堂上交流。

  3.收集陶潛的相關作品,如《桃花源記》、《歸園田居》、《飲酒》、《五柳先生傳》等。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走進陶淵明

  一、導入課文

  我們在初中時曾背過陶潛的《桃花源記》,不知同學們是否還有印象?(師生一同背誦“土地平曠……并怡然自樂”)《桃花源記》中悠閑自得的田園生活正是作者精神追求的形象反映。今天,我們來學習他的另一篇文章《歸去來兮辭》,來走進陶淵明的精神世界,去解讀他的歸隱情結。(板書課題、作者)

  現在先讓我們看一看同學們制作的“作者擋案”卡片,比一比誰與陶潛走得最近?(師生交流,選擇最好的投放)

  (解說:解讀文學作品,離不開知人論世,用師生同背和制作卡片的形式既可以喚醒學生的知識積累,又可以督促學生關注文本尤其是注釋,還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可謂一舉三得。)

  二、走進陶淵明

  (一)讀: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熟悉文意

  過程:1.學生自由朗讀,要求

  ①一字一詞讀,讀準字音,了解詞義,弄懂上面提到的字詞,理會文義。

  ②結合注釋,疏通文意,并在不懂的地方做上標記,教師循環指導。

  ③找出所有押韻的字,在換韻的地方做出標記,反復朗讀由換韻開的段落和層次。

  2.交流體會,思路提示(幻燈片1)

  ①第一段:歸--悲――追――非。

  ②第二段:衣--微/奔――門――存――樽/顏――安――關――觀――還――桓。

  ③第三段:游――求――憂/疇――舟/丘――流――休。

  ④第四段:之――期――耔――詩――疑。

  3.學生根據思路韻腳提示,朗誦詩歌,初步感受陶淵明的歸隱情結。

  (二)讀:教師范讀課文,理清層次脈絡

  過程:1.朗讀指導,利用詩體“辭”的特點,幫助誦讀,注意

  ①詩與文不一樣,詩中每停頓一處即為一句,不管是逗號還是句號。本詩除去開頭一句“歸去來兮”獨立處理外,共有60句。兩句為一組,四句為一節,每節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讀后可作稍長停頓。(據此理清全篇層次脈絡)

  ②六字句是全篇的主要形式,按三拍讀,比如:舟/飄飄/而吹衣。少量的七字句也按三拍讀,如:既自/以心/為形役。個別的五字句也同樣,如:富貴/非/吾愿,帝鄉/不可/期。還有一些三字句四字句則都當整句來讀,末字適當地延長時間。

  2.教師范讀,朗讀時節奏要整齊,音韻要鏗鏘,要讀得悅耳動聽甚至動心。

  3.交流體會,理清全篇的脈絡線索。(幻燈片2)

  敘事線索:辭官—歸途—抵家—室內生活—涉園—外出—縱情山水—如何度過余生。

  情感線索:自責自悔—— 自安自樂——樂天安命

  (解說:整理“情感線索”時要視具體情況而定,若學生預習充分或理解程度較好,可順勢引導;若預習不夠充分或對作者情感一時不能把握,則可將這一環節放到“悟讀課文”后順勢引出。)

  4.學生根據詩體“辭”的特點及脈絡線索嘗試背誦,進一步感受陶淵明的歸隱情結。

  (三)讀:學生悟讀課文, 領悟陶淵明的歸隱情結。

  ⑴、指名朗讀第一段

  過程:1.創設問題情境一,在封建社會里,人們要建功立業,要“大濟蒼生”,實現人生價值,往往是和仕途緊緊聯系起來的,陶潛此時卻不愿為官,那么陶潛辭官歸田的原因是什么?請依據文本作答。

  (“田園將蕪”“心為形役”“已往不諫,來者可追”“迷途未遠,今是昨非”)

  2.教師追問,從陶潛辭官歸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當時的心境如何?請用自己的話作答。

  (自責、自悔→“田園將蕪”“心為形役”,自恕、自慰→“已往不諫,來者可追”“迷途未遠,今是昨非”)

  3.教師追問,陶潛的這種“心為行役”視入仕為“迷途”的心情,你能找出他的相關詩句證明嗎? (幻燈片3 )

  4.設問:結合此詩和本段內容,可看出陶潛有什么樣的情結?

  5.小結:鄙棄官場,向往田園的歸隱情結之一。(板書)

  (解說:學生在回答時,不求答案唯一,意思對即可,下同)

  ⑵、涵詠(緩慢的吟誦)第二段

  過程:1、創設問題情境二,對一個厭倦官場束縛和世俗條框的人而言,如今終于可以擺脫了,如果你處在這種情景,你有何感受?

  2、涵詠本段,要求通過涵詠(緩慢的吟誦)展開想象和聯想陶潛這一隱逸詩人的形象,最后達到當堂成誦。

  (解說:這一環節要每個學生都動起來,若學生有困難,教師可作如下指導。先一邊緩緩地吟誦、細細地品味,一邊展開想象與聯想,在腦海中浮現出靈動的畫面——詩人的外貌、神態、言行、心理等,邊讀邊想,便能逐漸進入詩人的情感世界,與詩人同樂同嘆,同悲同喜。對語言涵詠品味得漸熟后,便脫離書本,試著背誦,直至能當堂成誦。)

  3、師生對話,學生暢談感受。

  (解說:對話時要求學生依據文本作答,不能大而無邊,可隱含如下思路展開:歸途中的歸心似箭——抵家時的欣喜若狂——室內中的舒適安逸——園中時的流連往返)

  4.教師追問,從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潛有什么樣的歸隱情結?提示:與下面的詩句具有相同的心境。(幻燈片4)

  5、小結:一詩一賦,表達了相同的心境,淡泊明志,閑適自在的歸隱情結之二。(板書)

  ⑶、角色朗讀第三段

  過程:1.男生朗讀此段,女同學注意聽,男同學的朗讀感情處理恰不恰當?

  2.男同學朗讀,女同學評價。評價要點,若好,好在哪里,若不好,糾正,并說說為什么這么處理。

  3.創設問題情境三,細讀該段,你讀出了什么?請用“從……中我讀出了……”句式回答

  4.師生對話。

  5.小結,中國士大夫寫勞動,都是倡導別人去勞動,自己是旁觀者,而陶潛是中國士大夫中第一個勞動實踐者,此乃其躬耕田園、琴書詩酒的歸隱情結之三。(板書)

  ⑷、默讀第四段

  過程:1.默讀本段。創設問題情境四,有人認為本文結尾一句“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包含著悲觀消極的思想,試結合全文內容,談談你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2.學生討論交流,允許互相質疑。

  (解說:此題的設置主要培養學生的思辯能力,答案不求唯一,能自圓其說即可肯定,但要注意依據文本作答,若學生能夠聯系陶潛的其他作品,則更應肯定。因有一定的難度,故而采用默讀的方式,以使學生有更多的思考空間。)

  3.小結:詩人回歸田園,崇尚自然,是他質樸真實、率性而行的本性。他無法忍受官場對人的本性的扭曲,追求“本我”“真我”,不一味趨同,以求保存他的社會政治理想和人格價值,從字里行間我們不也體味到濟世不得的痛苦與回歸田園的無奈了嗎?因此,本文陶淵明的思想感情,既有回歸田園的歡悅,又有理想受挫的失落和憂傷,應有完整的認識。陶潛順應自然,樂天安命有別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學家,也有別于煉丹學道求長生的道學家,這是他痛苦訣擇后為守衛自己的精神家園所獲得的人生真悟,此乃其樂天安命、追求精神自由的歸隱情結之四。(板書)

  (四)讀:學生分組競賽朗讀,體會感悟詩人的形象。

  過程:1.學生分組競賽按序朗讀一段,比一比哪一小組讀的最好。評比標準

  ①讀準字音句讀,讀出一定的語氣、語調和語頓,不能讀破句。

  ②聲音要整齊清脆響亮 ,讀出抑揚、輕重、緩急。

  ③情緒飽滿,讀出一定的情感、氣勢。

  2.順勢引導,梳理詩人形象的結構層次:呼喚歸去——閑適生活——隱逸情懷——抒懷言志(板書)

  (五)讀:學生齊讀全篇,要求熟讀成誦,瑯瑯上口。

  三、課堂小結

  陶潛,入仕為官、大濟蒼生是他的初衷,鄙棄官場、歸隱田園是他的覺醒,淡泊明志、閑適自在是他的追求,躬耕田畝是他的努力實踐,詩酒琴書是他的生活情趣,樂天知命、追求自由是他的人生真悟。 讀《歸去來兮辭》,是了解陶潛的歸隱情結,了解中國文人精神文化的一個窗口。

  四、布置探究性作業:提供兩個探究性題目,以供參考

  1.參照序言(以講義形式印發)和文本,比較本文注釋①和XX年版注釋①,推敲本文的寫作時間,并思考編者如此改動,是否合理?

  2.重讀本文,你又讀出了什么,請以“我眼中的陶潛們”為話題寫一篇隨筆或提綱式的發言稿。

  第二課時 走出陶淵明

  一、導入過渡:上一節我們以“五讀”的形式走進陶淵明的心靈,今天再讓我們以“探究”的形式走出陶淵明的精神世界,去了解更多的陶潛們。現在就讓我們來交流一下同學們的研究成果。

  二、探究性學習交流(一):參照序言和文本,比較本文注釋①和XX年版注釋①,推敲本文的 寫作時間,并思考編者如此改動,是否合理?

  1.學生研究成果分類、展示。

  (解說:這一過程“分類”是關鍵,教師可在課前先調查了解,以掌握課堂的研究走向并消除對話中的無序狀態。)

  2.師生∕生生對話。

  (解說:為使此題的探究能更深入,教師要收集盡量多的資料,以備對話之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①王若虛曾指摘本文在謀篇上的毛病,說既然是將歸而賦,則既歸之事,也當想象而言之。但從問途以下,都是直敘的話,顯得自相矛盾。即所謂前“前想象,后直述,不相侔。”

  ②周振甫先生的見解:“《序》稱《辭》作于十一月,尚在仲冬;倘為‘追錄’、‘直述’,豈有‘木欣欣以向榮’、‘善萬物之得時’等景色?亦豈有‘農人告余以春及,將有事于西籌’、‘或植杖而耘籽’等人事?其為未歸前之想象,不言而喻矣。”

  ③錢鐘書先生在《管錐篇》中認為本文自“舟遙遙以輕飏”至“亦崎嶇而經丘”,“敘啟程之初至抵家以后諸況,心先歷歷想而如身正一一”,其謀篇機杼與《詩經•東山》寫征人尚未抵家,而想象家中情狀相類。)

  3.小結:陶潛此文寫于將歸之際,人未歸而心已先歸,其想象歸程及歸后種種情狀,正顯得歸意之堅和歸心之切。如果都作為追敘和實錄來看,反而失去強烈的情緒色彩和想象的空靈意趣,而且如周振甫先生所說,也不符合寫作時間的實際。須知陶淵明是一位很富于創造性想象的詩人,他的《桃花源記》,就以豐富的想象,創造出一個幽美逼真的世外桃源,而成為‘烏托邦’的始祖。這種浪漫主義的想象,乃是陶淵明創作的重要特色,也正是構成《歸去來兮辭》謀篇特點的秘密所在。因此,本文注釋①的改動體現了編者精益求精、科學理性的精神,就這點而言不也正是我們探究此題的又一收獲嗎?

  (解說:若學生有不同見解,能自圓其說,教師應鼓勵學生在課后進行更加深入的探索。)

  三、探究性學習交流(二):重讀本文,你又讀出了什么,請以“我眼中的陶潛們”為話題寫一篇隨筆或發言稿。

  1.激情引讀:讓我們再讀一讀這一篇美文吧,初讀的時候,也許我們讀到的只是陶潛,我們再來讀,展開來讀,細細讀,用心讀,還可以讀到什么?

  2.師生∕生生對話。

  (解說:學生可能會找屈原、李白、蘇軾等文人學士素材;也可能從李樂薇、霍金等現、當代知名人士甚至學生自身入手。教師也要準備好相關材料,尤其是對學生思想狀況的了解,更要深入。)

  3.重溫經典,溫故知新:表情朗讀全篇,讓審美愉悅在讀聲中升華。

  四、課堂小結

  對本文,歐陽修曾有“晉無文章,惟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一篇而已”的慨嘆。那是因為文中體現的人生態度和思想感情能喚起人們自我意識的覺醒和強烈共鳴。他的灑脫恬淡、質樸真率、超世拔俗,他崇尚自然的天性和努力實踐,他對超然物外的自由生活和獨立人格的追求向往,他對人生所作的哲學思考,連同他的作品一起,為后人筑了一個“巢”,一個精神的家園。陶淵明是超越時代的,他永遠是人們守衛心靈凈土的一盞明燈。

  五、布置情感性作業

  1.一詩一文一世界,就讓這些優美的文字永遠留在我們心底吧,做到沒有錯字、別字、漏字、多字。

  2.在這堂課中,是否有什么觸動了你的心弦?那么趕緊記下來吧,把它整理到你的“素材庫”中去。

  【教學后記】

  新課標明確告訴我們,對文本的體驗和評價已不再是教師的專利了,應把體驗和評價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在本節課中,我以“五讀”的形式帶動整個教學過程,使學生充分體驗到“讀”書的快樂。“我認為xx同學關于《李樂薇的空中樓閣與陶潛的理想家園》一文中的觀點錯了……”“我贊成xx同學的‘屈原跳江自殺乃守衛精神家園的自我覺醒’的看法……”望著那一張張生動興奮的臉,我深刻認識到,在讀聲中進行平等的對話和探究是當前新課程改革的主旋律,讓學生在和諧的學習氛圍中互相質疑、互相欣賞、互相幫助正是本課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新課程正在呼喚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倡導教師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與品位。教師只有朝這個方向努力,方能提供給學生順利成長與發展的土壤,從而喚醒學生的人文精神與關懷,使課堂充滿著學生思辯與探究的陽光雨露,洋溢著學生人格成長的綠洲;方能自覺“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課堂閃耀著學生智慧的光芒,涌動著師生心靈交匯的溫馨。有了這樣的課堂,我們還擔心語文教育的匱乏貧瘠和蒼白無力嗎?

  總之,“教育是一個內心的旅程”,它強調關注學生的生命經歷和經驗、生命感受和體驗。可以說有了學生的主動參與和師生的默契配合,語文課堂方顯得多姿多彩、韻味無窮,充滿著活力和激情,從而煥發出旺盛的生命力!

  附:【板書設計】

  走進陶淵明 走出陶淵明

  陶 潛              陶 潛 們

  ↓              (守衛精神家園者)

  歸去來兮辭 ↓

  ↙     ↘          屈原

  結構層次  →  歸隱情結 ↓

  ↓   精   ↓ 李白

  呼喚歸去  →   鄙棄官場 向往田園       ↓

  ↓     神  ↓        蘇軾

  閑適生活 → 淡泊明志 閑適自在 ↓

  ↓      家      ↓  李樂薇

  隱逸情懷   →   躬耕田園  詩酒琴書 ↓

  ↓      園          ↓      霍金

  抒懷言志      → 樂天安命、追求自由 ……

  自己

歸去來兮辭教學設計 篇2

  歸去來兮辭(并序)

  【教學目標】

  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辭官歸田,不與當時黑暗的上層社會同流合污而熱愛田園生活的積極精神,學習其高潔的理想志趣和堅定的人生追求。

  2.掌握“胡、奚、曷、焉、何”五個疑問代詞,歸納“行、引、乘、策”等四個詞的一詞多義,了解“以、而、之、兮、來”等文言虛詞的用法。

  3.背誦全文。

  【教學重點】

  1.了解作者辭官歸田的原因,深刻體味詩人鄙棄官場,熱愛田園的無限欣喜之情。

  2.背誦全文。

  【教學難點】

  1.理解記述中滲透出的或喜或哀,或決絕或猶疑的復雜感情。

  2.歸納實詞、虛詞的用法,掌握省略句、倒裝句兩種句式。

  【教具準備】投影儀 投影膠片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了解陶淵明及其作品。讀課文,利用注釋、工具書,初步把握文章,朗讀課文,找出押韻的字,由押韻歸納各層大意,幫助學生理清背誦思路,背誦全文。

  [教學步驟]一、導語

  《桃花源記》是我們在初中接觸過的陶淵明的作品。師生一同背誦。

  《桃花源記》中悠閑自得的田園生活正是作者精神追求的形象反映。今天我們學習的《歸去來兮辭》正是作者決別官場,同上層社會分道揚鑣的宣言書。

  二、作者簡介

  選一學生讀注解①

  教師稍作補充:陶淵明因不能適應官場的世俗約束,決心去職歸隱。他長于詩文辭賦。他的作品有兩類題材,一類是描繪田園美景,寄寓對官場的厭倦,表露出潔身自好的高潔志趣;另一類如《詠荊軻》《讀山海經·精衛銜微木》等詩,寄寓抱負,多悲憤慷慨之音。散文以《桃花源記》最有名,辭賦以《歸去來兮辭》著稱文史。

  三、放錄音或教師范讀,讀出情感、氣勢

  朗讀常規指導:本文朗讀時,應注意語調,語氣和語頓。本文有不少感嘆句、疑問句,應讀出語氣,同時注意語調(感嘆句讀“↘”調,疑問句讀“↗”調)。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為主,四字句以2、2頓讀,如“乃瞻/橫宇,載欣/載奔。僮仆/歡迎,稚子/候門”。六字句以1、2、1、2頓讀,如“舟/遙遙/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在第2段的換韻處,停頓的時間應稍長一些。

  四、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結合注釋,熟悉文意,并要求找出所有押韻的字,在換韻的地方做出標記,反復朗讀由換韻開的段落和層次,并寫出這些段落層次的大意。

  學生朗讀。

  明確:第一段用一韻,押ui韻,韻腳有“歸”“悲”“追”“非”。主要寫作者棄官歸家的原因。“田園將蕪”是原因之一;“心為形役”是原因之二。棄官歸隱是迷途知返、痛改前非。

  第二段用三韻,全段可分三層:第一層開頭到“熹微”,押i/ui韻,韻腳有“衣”“微”,寫作者晝夜兼程,歸心似箭,心情的愉快盡顯其中;第二層“乃瞻橫宇……有酒盈樽”押un韻,韻腳有“奔”“門”“存”“樽”,寫剛入家門的熱烈場面,充盈著濃郁的親情和歡悅的氣氛;第三層“引壺殤以自酌……撫孤松而盤桓”,押an韻,韻腳有“顏”“安”“關”“觀”“還”“桓”,寫歸家后的日常生活,閑適淡泊,怡然自得。本段以路途——家門——居室——庭院的順序來寫,表面寫景,實際抒情,營造了一個曠達悠然美妙和諧的境界。

  第三段用一韻,押ou韻,韻腳有“游”“求”“憂”“疇”“舟”“丘”“流”“休”,寫回鄉定居后的生活情況。“游”“求”兩韻述志;“憂”韻樂以忘憂;“疇”“舟”“丘”“流”是一段充滿詩意的描繪;“休”韻寫春來萬物復蘇,有感于自然生生不息,由此想到人生短暫與匆促,頓生感慨。

  第四段除“曷不委心任去留”以上幾句,其余押i韻,韻腳有“之”“期”“耔”“詩”“疑”,抒發對人生宇宙的感想,當樂天安命,追求精神自由。

  梳理本文敘事思路,決意辭歸——歸途——抵家——室內——涉園——外出—縱情山水——安度余生。

  學生根據思路提示及韻腳,嘗試背誦。

  五、學生細細品讀課文,體會感悟作者的情感,然后根據“情”的表達需要,有感情地朗讀

  提示:第一段自責自悔,有悔恨之情,也有慶幸之意,應讀得“氣中聲硬”。第二、第三段,自安自樂,有喜悅之情,也是自得之意,基調是靜謚而愉悅的,應讀得“氣滿聲高”。第四段樂天安命,有達觀之情,讀得曠達、悠然。

  學生復聽一次錄音,細細品味。

  六、布置作業

  1. 背誦課文

  2. 結合二、三段內容,通過聯想、想象,寫一段文字描繪陶淵明這位隱逸詩人的形象。不少于500字。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檢查背誦。突破難點,理解述志中滲透的或喜或哀,或決絕或猶疑的復雜感情。學習疑問代詞及文言虛詞的用法,歸納一詞多義。

  [教學步驟]一、檢查背誦,個別抽查、輪流背誦或滾動式背誦。

  二、難點突破

  提問:有人認為本文結尾一句“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包含著悲觀消極的思想,試結合全文內容,談談你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學生討論。

  明確:“兼濟天下”規范了中國古代文人的心路歷程,作為中國第一位隱逸詩人、田園詩人,他的“濟世”的確讓人費解。文中為我們呈現了恬淡安閑、自然靜謐的田園情趣,但這并不意味著陶淵明消極避世。

  古代出仕是文人志士必然的價值取向,在封建專制獨裁統治下,他們只能在無條件服從與維護自身尊嚴、保持獨立人格的矛盾中苦苦掙扎。除了陶淵明,李白、蘇軾、辛棄疾都曾流露過歸隱的心緒,只不除淵明比較明顯,且付諸實際行動罷了。在前面介紹陶淵創作題材時曾提到過,陶晚年作過大量詩,“猛志”一詞出現多次,這表明顯然有一股濟世的熱流貫穿于他的一生,其平淡自然的詩風始終未能掩蓋此股熱流的躍動,看似恬淡的歸隱并不意味著痛苦的消失,而是象征著苦難的加劇,即“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歸去來兮”“憶矣乎”“胡為乎遑遑欲何之?”這些句子表明詩人在惆悵悲苦中飽受折磨。

  詩人回歸田園,崇尚自然,這里“自然”指人的質樸真實、率性而行的本性。他無法忍受官場對人的本性的扭曲,追求“本我”“真我”,不一味趨同,以求保存他的社會政治理想和人格價值,從字里行間我們不也體味到濟世不得的痛苦與回歸田園的無奈了嗎?

  因此,本文陶淵明的思想感情,既有回歸田園的歡悅,又有理想受挫的失落和憂傷,應有完整的認識。

  三、小結:

  歐陽修曾有“晉無文章,惟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一篇而已”的慨嘆。那是因為文中體現的人生態度,思想感情能引起舊時許多不滿現實而又無可奈何,只能潔身自好的知識分子的共鳴,陶淵明是屬于時代的,他永遠是古代文人心靈中的一片凈土。

  四、歸納總結文言知識

  1. 本文出現了五個疑問代詞,請找出來,分析它們的詞義。

  明確:田園將蕪胡不歸(田園快要荒蕪了,為什么不回去呢?)

  奚惆悵而獨悲(為什么還愁苦則獨自悲傷呢?)

  復駕言兮焉求(我還乘車出去干什么呢?)

  曷不委心任去留(何不隨心任意地生活呢?)

  胡為乎遑欲何之(為什么那樣遑遑終日,想到哪里去呢?)

  2.“以、而、之、兮、來”五個文言虛詞用法歸納。

  學生在文中找出例句,分析。

  資料顯示(投影或多媒體)

  ①之

  詞性 例句 釋義

  代 詞 縱江東父老伶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 他們,代江東父老

  君將哀而生之乎 我

  之子于歸 這、此

  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 這樣的人,這類人

  結 構 助 詞 悅親戚之情話 定語中心詞之間,的

  感吾生之行休 主謂間取消獨立性

  何陋之有 賓語提前標志

  古之人觀于天地山川……有得,以其求思之深 中心詞與補語間,得

  馬之千里者 定語后置標志

  音節助詞 悵恨久之 無實義

  ② 以

  詞性 例句 釋義

  介詞 既自以心為形役 讓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 用

  王語暴以好樂 把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因為

  余船以次俱進 按照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軍 帶著

  連詞 舟遙遙以輕飏 ,風飄飄而吹衣 同 “而” ,表修飾

  木欣欣以向榮 同 “而” ,表并列

  眄庭柯以怡顏,倚南窗以寄傲 表目的,來

  中丞匿溷潘以免 才

  諸侯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十余年 因為

  ③兮

  語氣詞,多用于詩賦中,相當于現代漢語的“啊”或“呀”,如“歸去來兮”“大風起兮云飛揚”

  ④而

  詞性 例句 釋義

  代詞 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 通“爾”,你的

  連 詞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 表假設,如果

  門雖設而常關 表轉析

  覺今是而昨非 表并列

  時矯首而遐觀 表修飾

  鳥倦飛而知還 表承接

  ⑤來

  虛詞,可當助詞講。無義,如“歸去來兮”。有時為句尾語氣詞,相當于“咧”. 如《孟子.離婁上》“盍歸乎來!”.

  3.本文活用的詞語有哪些? 請找出來加以解釋.

  明確: 眄庭柯以怡顏(使面容現出愉快的神色)

  樂琴書以消憂(名詞動用,彈琴,讀書)

  或棹孤舟(船槳,這里用作動詞,劃)

  4.判斷下面三句話的句式特征:

  a. 寓形宇內復幾時?

  b. 將有事于西疇.

  c. 復駕言兮焉求?

  明確:a 省略句, “形”與“宇”之間省略介詞“于”; b介賓結構后置;c賓語前置句.反問句代詞作賓語前置, “還出去干什么呢?”

  5.課后思考練習第三題有4個實詞,歸納其一詞多義,力求在動態的語境中辨析詞義.

  學生逐一明確

  教師歸納總結

  資料顯示(投影或多媒體)

  ①行

  例句 出處 釋義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論語》 行走

  趙王畏秦,欲毋行 《廉頗藺相如列傳》 走、離開、前往

  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出師表》 實行,做

  其辱人賤行,視五人之死,輕重故何如哉 《五人墓碑記》 行為,品行

  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 《歸去來兮辭》 將要

  琵琶行 古詩一種體裁

  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出師表》 (háng)行列

  ② 引

  例句 出處 釋義

  引而不發 成語 開弓、拉弓

  引壺殤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 《歸去來兮辭》 端起

  乃引匕首提秦王 《荊軻刺秦王》 舉

  操引軍從華容道步走 《赤壁之戰》 率領、導引

  乃一路奇景,不覺引余獨往 《游黃山記》 吸引

  乃設九賓于廷,引趙使者相如 《廉頗藺相如列傳》 召引、召請

  令查出引入上諭中 《譚嗣同》 引用、援引

  李憑箜篌引 詩題 樂府詩體名

  3 乘

  例句 出處 釋義

  公與之乘,戰于長勺 《左傳》 駕、乘車

  乘虛而入 成語 利用、憑借

  聊乘化以歸盡 《歸去來兮辭》 順著

  乘鄂渚而反顧兮,秋科之緒風 《涉江》 登上、升

  自京師乘風雪 《登泰山記》 冒著、頂著

  乃請賓客,約車騎百余乘 《信陵君竊符救趙》 (shèng)輛,量詞

  以乘韋先,牛十二犒師 《左傳》 (shèng)數詞,四

  4 策

  例句 出處 釋義

  振長策而御宇內 《過秦論》 竹制的馬鞭

  策扶老以游憩 《歸去來兮辭》 拄著

  退而論書策 《權書》 寫字用的竹簡

  惠文、武、昭襄蒙故業、因遺策 《過秦論》 計策、策略

  五.布置作業

  課外閱讀《讀本》p266第93課《世說新語》五則,并思考這五則作者的認識是否全部可取,哪一則的意義比較深遠.

  [板書設計]

  歸心似箭(一)

  歸去來兮辭 天倫之樂(二)

  自得其樂 田園之樂(三)

  綜述情志(四)

  [延伸閱讀]閱讀陶淵明《歸去來兮辭》“序”, 回答“序”后的問題.

  余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幼稚盈室,瓶無儲粟. 生生所資,未見其術. 親故多勸余為長吏,脫然有懷,求之靡途。會有四方之事①,諸侯以惠為德。家叔以余貧苦,逐見用于小邑。于是風波未靜,心憚遠役。彭澤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歸歟②之情。何則?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饑凍雖切,違已交病。嘗從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悵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猶望一稔,當斂裳宵逝。尋程氏妹喪于武昌,情在駿奔③,自免去職。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順心,命篇曰:《歸去來兮》。乙已歲十一月也。

  注釋:①四方之事,指陶淵明接受建威將軍劉敬宣的命令出使的事。四方,意為到各處去。

  ②歸歟,《論語·公冶長》有“子在陳曰:‘歸歟歸歟’”的話,表懷鄉之情。

  ③駿奔,《詩經·周頌》“清廟”篇有“駿奔走化廟”的話即去祭祀。

  1. 對加點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

  a.生生所資(生產生活) b.脫然有懷(輕快的樣子)

  c.尋程氏妹喪于武昌(尋找) d.非矯后所得(勉強去做)

  2. 判斷“以”字用法,正確的選項是 ( )

  ①耕植不足以自給 ②諸億以惠愛為德

  ③家叔以余貧苦 ④足以為酒

  a.①②相同 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 ③④不同

  c.①②相同 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 ③④相同

  3. 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錯誤的一項是

  a. 及少日,眷然有歸與之情:等到過一些日子,便產生留戀故園的懷鄉感情。

  b. 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本性任其自然,這是勉強不得的。

  c. 饑凍雖切,違己交病:饑寒雖然來得急迫,但是違背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到痛苦。

  d. 猶望一稔,當斂裳宵逝,就盼望遇上豐年,便辭官歸鄉。

  4.下列選項是對本文文意的理解,錯誤的一項是:

  a.陶淵明做官單純是為了養家糊口。他做彭澤令,僅以“有酒可飲”為理由。

  b.陶淵明去做官,既有家貧、求生無術的原由,也有親故勸告、諸侯惠愛、家叔引薦、彭澤縣離家不遠的因素。

  c.陶辭官罷去最根本的理由也是質性自然,感到官場拘束,出仕違背平生志向。

  d.當然其妹新亡,前去奔喪也應成為辭官因素之一。

  答案:1.c

  2.b(①用來 ②把 ③因 ④用來)

  3.d 仍然希望任職一年,便收拾行裝,連夜離去

  4.a

歸去來兮辭教學設計 篇3

  華山中學 路 風

  教學目的

  一、誦讀

  二、感受陶潛的隱士情懷

  教學重點

  一、課文的思想內容

  二、解讀陶潛的隱逸詩人的形象

  教學難點

  “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的正確理解

  教學設想

  一、誦讀的準備指導

  二、誦讀和領悟互相推進

  三、總結陶潛的隱士情懷教學

  設計說明

  新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規定:“誦讀古典詩詞和淺顯文言文,理解詞句的含義和作品的思想內容,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

  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是:“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重視誦讀”。依據以上兩點,特確定兩個教學目標——誦讀和領悟。

  為了便于研習課文,課前必須作好充分的預習,所以布置了明確的預習目標,其中包括誦讀指導、疏通課文。

  在研習課文的過程中,主要是誦讀和領悟互為推進,同時在感悟課文某一點內容的時候,適當地引用陶潛的其他詩句,以達到以此篇帶動對陶潛整個詩文的感知,反過來,對陶潛整個詩文的感知又能加深對課文內涵的領悟。

  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主要采用問答法、討論法和講解法。讓學生在一問一答的形式中,主動發表自己的見解;在討論法中,群策群力,歸納提煉;通過老師的必要講解,鞏固和加深對較難問題的理解。

  輔助手段

  幻燈片

  教學安排

  1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預習準備

  1、  明確誦讀要求——讀出語調;讀出語氣;讀出語速;讀出語頓;讀出語意

  2、  了解背景材料(含作者生平),以課下題注為準

  3、  參照課下注釋,疏通課文,了解大意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

  同學們是否還記得,是誰在《桃花源記》中為我們勾勒了一個理想社會?

  (齊答:陶潛)那么,關于陶潛你們了解多少呢?(東晉大詩人,一名淵明,字元亮,世稱靖節先生,“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等)“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可見陶潛的高尚情操,今天,我們來學習他的另一篇文章《歸去來兮辭》,去了解一下他的隱士情懷。

  (板書課題、作者)

  二、教師范讀課文

  要求:注意聽語頓的特點——三字句2、1頓;四字句2、2頓;五字句2、3頓;六字句3、3頓或1、2、1、2頓。

  三、研習課文

  (一)、讀悟第1段

  在封建社會里,人們要建功立業,要“大濟蒼生”,實現人生價值,往往是和仕途緊緊聯系起來的,而陶潛不愿為官,難道是當官不好嗎?

  指名朗讀本段。

  思考:陶潛辭官歸田的原因是什么?

  明確:“田園將蕪”“心為形役”“已往不諫,來者可追”“迷途未遠,今是昨非”。

  設問:從陶潛辭官歸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當時的心境如何?

  明確:自責(“田園將蕪”),自悔(“已往不諫,來者可追”),自覺、自醒(“迷途未遠,今是昨非”)。

  這里的“心為形役”中的“心”和“役”,顯然不能單純理解為“心意”和“形體”,應該深入理解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為官”的這種行為。

  陶潛的這種“心為行役”,視入仕為‘迷途“的心情有他的詩為證:

  幻燈片1

  《歸園田居》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設問:結合此詩和本段內容,可看出陶潛有什么樣的情懷?

  明確:鄙棄官場,蔑視權貴,向往田園的隱士情懷。

  (二)、讀悟第2段

  齊讀本段。

  討論:1、歸家途中的迫切體現在哪里?

  2、抵家時的欣喜體現在哪些語句當中?

  3、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閑適從何看出?

  明確:1、“舟遙遙”“問征夫”“恨晨光”,尤其一個“恨”字,迫切之情,溢于言表。

  2、“載欣載奔”“僮仆歡迎,稚子候門”,可感悟出主仆俱迎,妻子皆樂的情景,尤其具有情味的是妻子,好似不出來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誰都盛情,多好的一幅天倫之樂圖啊!

  3、“引壺觴以自酌……撫孤松而盤桓”,既有室中之樂,也有園中之樂,這是真正的隱士之樂,和劉禹錫《陋室銘》中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異曲同工。

  設問:從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潛又有什么樣的隱士情懷?

  提示:與下面的詩句具有相同的心境

  幻燈片2

  《飲酒》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明確:一詩一賦,表達了相同的心境,淡泊明志,閑適自在的隱士情懷之二。

  (三)、讀悟第3段

  “歸去來兮”“息交以絕游”,作者再一次表明自己厭惡官場,固窮守節的堅定決心,也是其隱士情懷之三。

  指定小組朗讀此段。

  思考:本段中,陶潛隱居鄉村的生活樂趣,從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明確:(1)、促膝而談的家庭之樂——悅親戚之情話;

  (2)、彈琴消憂的本色生活——樂琴書以消憂;

  (3)、與鄉鄰交往之樂——告余春及,有事西疇;

  (4)、巾車孤舟出游之樂——窈窕尋壑,崎嶇經丘。

  中國士大夫寫勞動,都是倡導別人去勞動,自己是旁觀者,而陶潛是中國士大夫中第一個勞動實踐者,此乃其躬耕田園,詩酒琴書的隱士情懷之四。

  (四)、讀悟第4段

  魏晉焦慮人生苦短的文人中,陶潛是最為焦灼的一個,在第三段結尾處兩句——“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已見端倪,在第4段中又有何表現?

  齊讀本段。

  明確:“寓形宇內復幾時,何不委心任去留”,此種情感也有詩為證:

  幻燈片3

  《雜詩》

  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

  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 

  既然知道人生苦短,作者是否還快然自足于隱士生活?依據何在?

  明確:“懷良辰以孤往,植杖而耘耔”“富貴非吾愿,帝鄉不可期”,從正反兩方面,想象地表明自己怡然于隱居生活的情懷。

  討論:如何正確理解結尾處兩句話“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

  明確:陶潛順應自然,樂夫天命超生死,有別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學家,也有別于煉丹學道求長生的道學家,這里邊有他遺世獨立、超脫生死的曠達樂觀精神,也流露出他無可奈何、聽天由命的思想情緒,這是他欲沖破黑暗而不能的保身之計,也是他人性減弱的一種表現。有陶潛的詩為證:

  幻燈片4

  《讀〈山海經〉》

  俯仰終宇宙,

  不樂復何如。

  四、總結

  陶潛,入仕為官是他的初衷,鄙棄官場是他的節操,淡泊明志是他的追求,躬耕田畝是他生活的保障,琴書詩酒是他的生活情趣,固窮守節是他歸隱意念的鞏固,樂天知命是他人生的真悟。

  讀《歸去來兮辭》,是了解陶潛的隱士情懷,了解中國古代的隱士文化的一個窗口。

  五、布置作業

  (一)、書面完成課后練習一、二。

  (二)、以《我眼中的陶潛》為題,寫一篇隨筆。

  板書設計:

  自責             鄙棄官場

  ; 蔑視權貴

  歸       辭官歸田   自覺             向往田園

  去           自醒

  來           

  兮              歸家途中      淡泊明志  閑適自在

  辭       愉快生活   抵家欣喜      固窮守節  厭惡官場

  躬耕田園  詩酒琴書

  堅定決心

  隱居鄉間

歸去來兮辭教學設計 篇4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積累重要的文言實詞和虛詞,讀懂文章大意,學會有感情地朗讀全文。

  【過程與方法】通過品析詞句,理解作者歸隱的原因,體會作者不與黑暗社會同流合污、辭官歸隱的情懷。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文中作者表現的對田園生活的無限喜悅以及遺世獨立、樂天安命的隱士精神,學習作者高潔的理想志趣和堅定的人生追求。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賞析重點詞句,理解作者歸隱的原因。

  【教學難點】體會作者不與黑暗社會同流合污,向往田園生活的隱士情懷

  三、教學方法

  通讀感悟法、小組討論法、問答法、對比分析法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溫故知新導入法。導入語:“源中一日,漁耕自得其樂,無論魏晉;世外千年,保暖皆為使然,何須有漢”同學們,在1600多年前有一位詩人向我們描述了一個理想的烏托邦的社會,那里有著桃之夭夭、山溪水滿、雞犬相聞、男女耕作的田園農村美景,也有淳樸熱情的桃源民風,那是一個沒有壓迫,沒有剝削的社會——桃花源。你們知道這位詩人是誰呢?他就是陶淵明,我們曾經在他的《飲酒》中體會“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詩意景象,也曾在《桃花源記》感受他的歸隱向往。今天,讓我們學習《歸去來兮辭》繼續感受他的隱士情懷吧!(板書課題)

  (二)整體感知

  問1:學生圈畫出重點實詞和虛詞,比如實詞“來、胡、諫、觴、容膝、盤桓、遑遑、乘化”,虛詞“而、以、兮”,匯報課前對文言實詞和虛詞的預習成果。

  明確:胡:何,為什么。諫:止,挽救。盤桓:盤旋,徘徊,留戀不去……

  問2:有感情地朗讀全文,結合注釋,學生歸納文章大意。“請同學們概括本文大意。試著從描寫的角度進行歸納”同桌自由交流,并舉手發言。其他學生補充回答。

  明確:本文作于辭官之初,敘述了他辭官歸隱后的生活情趣和內心感受,表達了作者潔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情操,通過描寫具體的景物和活動,創造出一種寧靜恬適、樂天自然的意境,寄托了他的生活理想。

  (三)深入研讀

  問1:默讀全文,圈畫關鍵詞句,找出作者歸隱的原因。問學生“陶淵明身上有著濃厚的隱士標簽,他為何要隱逸?請找出相關詞句進行賞析。”

  明確:序中“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饑凍雖切,違己交病”“深愧平生之志”“尋程氏妹喪于武昌”;第一段中“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

  問2:在作者歸隱的原因中,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并以語文小組的分組形式談談你們對主要原因的理解,5分鐘后每個組推選一個代表發言。教師點撥,提示學生結合作者其他作品《歸園田居》進行比較分析。

  明確:“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深愧平生之志”“既自以心為形役”為主要原因。聯系《歸園田居》中“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既自以心為形役”說明了陶淵明本性熱愛自然,不愿被*世俗之事勞神,喜歡躬耕于田園中,追求悠然恬然的田園詩意生活。“深愧平生之志”抒發生平志愿是達則兼濟天下,期待百姓遠離壓迫剝削的理想追求。但因*世俗黑暗,作者不愿同流合污,為堅定高尚的理想追求,只好歸隱田園。(板書:本*自然、厭*世俗、好田園之樂)

  問3:從這些主要原因看,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情感。學生自由讀文,并舉手發言。

  明確:本*自然,討厭*世俗,喜歡歸隱田園,表達了作者不與黑暗社會同流合污,向往田園生活的隱士情懷,也抒發了他為追求高尚的人生理想,堅定自己高潔的人生追求。(板書:高尚的理想志趣,堅定的人生追求)

  (四)拓展延伸

  學習了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感受了其中厭惡*黑暗,田園生活的隱士情懷,你能找出其他對于*厭倦的詩人作品進行分享嗎?讓學生課下進行搜集整理。(比如劉禹錫《陋室銘》中的“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也是表達了詩人厭惡*,保持高尚的理想情操)

  (五)小結作業

  小結:教師總結,深化情感。作業:寫一篇讀后感,下節課進行分享交流。

歸去來兮辭教學設計 篇5

  一、教學目標

  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辭官歸田,不與當時黑暗的上層社會同流合污而熱愛田園生活的積極精神,學習其高潔的理想志趣和堅定的人生追求。

  2、掌握“胡、奚、曷、焉、何”五個疑問代詞,歸納“行、引、乘、策”等四個詞的一詞多義,了解“以、而、之、兮、來”等文言虛詞的用法,弄懂并積累“來、諫、樽、觴、審、容膝、策、矯、盤桓、棹、窈窕、遑遑、皋、委、懷、聊、乘化”等字詞的意義,積累下面的詞語和名句--口腹自役、心為形役、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

  3、背誦全文。

  二、教學重點

  1、課文的思想內容

  2、解讀陶潛的隱逸詩人的形象

  三、教學難點

  “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的正確理解

  四、教學課時

  二課時

  五、教學設想

  (一)、誦讀的準備指導

  (二)、誦讀和領悟互相推進

  (三)、總結陶潛的隱士情懷教學幻燈片

  六、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了解作者及其作品,初讀課文,疏通字詞

  一、以《花源記》導人課文,分紹陶淵明

  在1600多年前,二位中國的詩人給我們描述了一個理想的烏托邦的社會,那是一個沒有壓迫沒有剝削的社會——桃花源。他就是陶淵明。陶淵明是一位才華橫溢的詩人,又是一個清醒的理想主義者。貴族家庭的影響,儒家學說的熏陶,使他少年時就有一種“大濟蒼生”的壯志,可是黑暗的現實把他的理想擊得粉碎。達則兼善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陶淵明選擇了歸隱的道路。為明心志,他寫下了千古名篇——《歸去來兮辭》。

  資料鏈接

  陶淵明(365—427),名潛,字淵明,一字元亮,東晉大詩人、辭賦家、散文家。曾著《五柳先生傳》以自況,卒后朋友私謚“靖節”,故后人稱“靖節先生”。東晉開國元勛官至大司馬的陶侃,據說就是他的曾祖,祖父陶茂做過武昌太守,父親陶逸做過安城太守。淵明八歲的時候,父親去世,家境逐漸衰落,但還是給他留下了不少田園產業。陶淵明出身于貴族世家,受儒、道思想影響很深。年輕時曾懷有“大濟于蒼生”的壯志,又因家境貧寒,二十九歲時走上仕途,歷任江州祭酒、鎮軍參軍、彭澤令等下級官職,每次時間都很短。幾度出仕,使他逐漸認清了當時*的污濁與黑暗,四十一歲還家歸隱,過起了自由閑適的田園生活。此后二十三年,雖憂憤常積于心,生活困窘多難,再無出仕之念,后在貧病交迫中去世,卒年六十二歲。

  陶淵明今存詩歌125首,其中四言詩9首,五言詩116首。他的五言詩可大略分為兩類:一類是繼承漢魏以來抒情言志傳統而加以發展的詠懷詩;一類是前人很少創作的田園詩。后代批評家常用質樸、平淡、自然評價陶詩的風格,稱其為“田園詩人”。陶淵明現存文12篇,其中辭賦3篇,韻文5篇,散文4篇,篇數不多,影響卻很大。散文首推《桃花源記》,本文則是辭中名篇,在藝術上平淡、樸素,充滿了詩意,全無半點斧鑿痕跡,具有很強的感染力。

  二、寫作背景

  陶淵明四十一歲那年(公元405年)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五天的彭澤令。據《宋書陶潛傳》和蕭統《陶淵明傳》云,陶潛歸隱是出于對腐朽現實的不滿。當時郡里一位督郵來鼓澤巡視,要他束帶迎接,以示敬意,他氣憤地說:“我怎么能為五斗米而向這鄉里小人低三下四!”即日解綬去職,賦《歸去來兮辭》。

  本文分“序”和“辭”兩節,“辭”是一種與“賦”相近的文體名稱。“序”說明了自己所以出仕和自免去職的原因。“辭”則抒寫了歸田的決心、歸田時的愉快心情和歸田后的樂趣。通過對田園生活的贊美和勞動生活的歌頌,表明他對當時現實政治,尤其是仕宦生活的不滿和否定,反映了他蔑視功名利祿的高尚情操,也流露出委運乘化、樂天安命的消極思想。全文語言流暢,音節和諧,感情真實,富有抒情意味。“歸去來兮”就是“歸去”的意思,“來”、“兮”都是語助辭。

  這篇文章前面有序,敘述他家貧出仕和棄官歸田的經過。

  三.文體特點

  辭,是介于散文與詩歌之間的一種文體。因起源于戰國時期的楚國,又稱楚辭、楚辭體。又因屈原所作《離*》為這種文體的代表作,故又稱*體。到了漢代常把辭和賦統稱為辭賦,后人一般也將辭賦并稱。這種文體,富有抒情的浪漫氣息,很像詩,但押韻和句式都較詩自由,比散文整齊,且篇幅、字句較長,句中多以“兮”字來幫助和諧語氣,表情達意。一般四句一節,每節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讀后稍作停頓;六字句為主,都按三拍讀。例如: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注意:(1)有些七字句中出現了虛詞,也應作六字句讀。(2)“歸去來兮”“已矣乎”當一句讀,適當延長讀末句時間。(3)四字句五字句,讀時節奏自當變化。(4)辭和賦還是有區別的,一般說來,辭重言情,而賦重鋪陳。

  四、朗讀課文

  教師范讀——自由朗讀——提名朗讀(正音;注意語氣、語調及語頓)——集體朗讀——自由朗讀

  1、一讀——正字音。一字一詞地讀,憑借注釋,讀準字音,了解詞義。

  2、二讀--斷句讀。

  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為主,四字句以2、2頓讀,如“乃瞻/橫宇,載欣/載奔。僮仆/歡迎,稚子/候門”。六字句以1、2、1、2頓讀,如“舟/遙遙/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少量的七字句也按三拍讀,如:既自/以心/為形役。個別的五字句也同樣,如:富貴/非/吾愿,帝鄉/不可/期。還有一些三字句四字句則都當整句來讀,末字適當地延長時間。

  3、三讀--明白音樂美

  讀出語調——升調、降調;本文有不少感嘆句、疑問句,應讀出語氣,同時注意語調(感嘆句讀“↘”調,疑問句讀“↗”調)。

  讀出語氣——疑問、反問、感嘆和陳述語氣;讀出語速——快、中、慢;朗朗上口的音樂美,主要源自于駢偶的運用。

  A、找出各個自然段中的韻腳

  B、找出對偶對比句(可以涉及整句、駢體文),引導學生初步背誦這些零散句子。只有在這基礎上才能講究背誦,否則,就是死記硬背了。

  C、找出本文雙聲詞、疊韻詞、疊字,雙聲如“惆悵”“崎嶇”,疊韻如“盤桓”“窈窕”,疊字如“遙遙”“飄飄”“欣欣”“涓涓”。(對比《荷塘月色》)“

  4、四讀--表情朗讀,讀出抑揚、輕重、緩急。朗讀時節奏要整齊,音韻要鏗鏘,要讀得悅耳動聽甚至動心。如:

  每段段首那三句話讀法(可讓學生分析探討讀法)

  第一段的“歸去來兮,”要讀得豪邁,因為作者釋放了所有做官的悶氣,大呼一聲“回去吧”

  第二段的“歸去來兮,”要讀得愉悅而平靜,因為它承上啟下,承上,歸家很高興;啟下,作者心里很輕松

  第三段“已矣乎!”有些無奈。

  另外還要五讀六讀--熟讀成誦,瑯瑯上口。

  五、疏通字詞

  并完成練習三

  六、布置作業

  1、反復誦讀課文,試著背誦;

  2、完成練習一、二。

歸去來兮辭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的

  一、誦讀

  二、感受陶潛的隱士情懷

  教學重點

  一、課文的思想內容

  二、解讀陶潛的隱逸詩人的形象

  教學難點

  “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的正確理解

  教學設想

  一、誦讀的準備指導

  二、誦讀和領悟互相推進

  三、總結陶潛的隱士情懷教學

  設計說明

  新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規定:“誦讀古典詩詞和淺顯文言文,理解詞句的含義和作品的思想內容,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

  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是:“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重視誦讀”。依據以上兩點,特確定兩個教學目標--誦讀和領悟。

  為了便于研習課文,課前必須作好充分的預習,所以布置了明確的預習目標,其中包括誦讀指導、疏通課文。

  在研習課文的過程中,主要是誦讀和領悟互為推進,同時在感悟課文某一點內容的時候,適當地引用陶潛的其他詩句,以達到以此篇帶動對陶潛整個詩文的感知,反過來,對陶潛整個詩文的感知又能加深對課文內涵的領悟。

  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主要采用問答法、討論法和講解法。讓學生在一問一答的形式中,主動發表自己的見解;在討論法中,群策群力,歸納提煉;通過老師的必要講解,鞏固和加深對較難問題的理解。

  輔助手段

  幻燈片

  教學安排

  1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預習準備

  1、明確誦讀要求--讀出語調;讀出語氣;讀出語速;讀出語頓;讀出語意

  2、了解背景材料(含作者生平),以課下題注為準

  3、參照課*釋,疏通課文,了解大意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

  同學們是否還記得,是誰在《桃花源記》中為我們勾勒了一個理想社會?

  (齊答:陶潛)那么,關于陶潛你們了解多少呢?(東晉大詩人,一名淵明,字元亮,世稱靖節先生,“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等)“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可見陶潛的高尚情操,今天,我們來學習他的另一篇文章《歸去來兮辭》,去了解一下他的隱士情懷。

  (板書課題、作者)

  二、教師范讀課文

  要求:注意聽語頓的特點--三字句2、1頓;四字句2、2頓;五字句2、3頓;六字句3、3頓或1、2、1、2頓。

  三、研習課文

  (一)、讀悟第1段

  在封建社會里,人們要建功立業,要“大濟蒼生”,實現人生價值,往往是和仕途緊緊聯系起來的,而陶潛不愿為官,難道是當官不好嗎?

  指名朗讀本段。

  思考:陶潛辭官歸田的原因是什么?

  明確:“田園將蕪”“心為形役”“已往不諫,來者可追”“迷途未遠,今是昨非”。

  設問:從陶潛辭官歸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當時的心境如何?

  明確:自責(“田園將蕪”),自悔(“已往不諫,來者可追”),自覺、自醒(“迷途未遠,今是昨非”)。

  這里的“心為形役”中的“心”和“役”,顯然不能單純理解為“心意”和“形體”,應該深入理解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為官”的這種行為。

  陶潛的這種“心為行役”,視入仕為‘迷途“的心情有他的詩為證:

  幻燈片1

  設問:結合此詩和本段內容,可看出陶潛有什么樣的情懷?

  明確:蔑視權貴,鄙棄*,向往田園的隱士情懷。

  (二)、讀悟第2段

  齊讀本段。

  討論:1、歸家途中的迫切體現在哪里?

  2、抵家時的欣喜有體現在哪些語句當中?

  3、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閑適有從何看出?

  明確:1、“舟遙遙”“問征夫”“恨晨光”,尤其一個“恨”字,迫切之情,溢于言表。

  2、“載欣載奔”“童仆歡迎,稚子候門”,可感悟出主仆俱迎,妻子皆樂的情景,尤其具有情味的是妻子,好似不出來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誰都盛情,多好的一幅天倫之樂圖啊!

  3、“引壺觴以自酌……撫孤松而盤桓”,既有室中之樂,也有園中之樂,這是真正的隱士之樂,和劉禹錫《陋室銘》中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異曲同工。

  設問:從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潛又有什么樣的隱士情懷?

  提示:與下面的詩句具有相同的心境

  幻燈片2

  明確:一詩一賦,表達了相同的心境,淡泊明志,閑適自在的隱士情懷之二。

  (三)、讀悟第3段

  “歸去來兮”“息交以絕游”,作者再一次表明自己厭惡*,固窮守節的堅定決心,也是其隱士情懷之三。

  指定小組朗讀此段。

  思考:本段中,陶潛隱居鄉村的生活樂趣,從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明確:(1)、促膝而談的家庭之樂--悅親戚之情話;

  (2)、彈琴消憂的本色生活--樂琴書以消憂;

  (3)、與鄉鄰交往之樂--告余春及,有事西疇;

  (4)、巾車孤舟出游之樂--窈窕尋壑,崎嶇經丘。

  中國士大夫寫勞動,都是倡導別人去勞動,自己是旁觀者,而陶潛是中國士大夫中第一個勞動實踐者,此乃其躬耕田園,詩酒琴書的隱士情懷之四。

  (四)、讀悟第4段

  魏晉焦慮人生苦短的文人中,陶潛是最為焦灼的一個,在第三段結尾處兩句--“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已見端倪,在第4段中又有何表現?

  齊讀本段。

  明確:“寓形宇內復幾時,何不委心任去留”,此種情感也有詩為證:

  幻燈片3

  既然知道人生苦短,作者是否還快然自足于隱士生活?依據何在?

  明確:“懷良辰以孤往,植杖而耘耔”“富貴非吾愿,帝鄉不可期”,從正反兩方面,想象地表明自己怡然于隱居生活的情懷。

  討論:如何正確理解結尾處兩句話“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

  明確:陶潛順應自然,樂夫天命超生死,有別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學家,也有別于煉丹學道求長生的道學家,這里邊有他遺世獨立、超脫生死的曠達樂觀精神,也流露出他無可奈何、聽天由命的思想情緒,這是他欲沖破黑暗而不能的保身之計,也是他人性減弱的一種表現。有陶潛的詩為證:

  幻燈片4

  四、總結

  陶潛,入仕為官是他的初衷,鄙棄*是他的節操,淡泊明志是他的追求,躬耕田畝是他生活的保障,琴書詩酒是他的生活情趣,固窮守節是他歸隱意念的鞏固,樂天知命是他人生的真悟。

  讀《歸去來兮辭》,是了解陶潛的隱士情懷,了解中國古代的隱士文化的一個窗口。

  五、布置作業

  (一)、書面完成課后練習一、二。

  (二)、以《我眼中的陶潛》為題,寫一篇隨筆。

  板書設計:

  自責鄙棄*

  自悔蔑視權貴

  歸辭官歸田自覺向往田園

  去自醒

  來隱士情懷

  兮歸家途中淡泊明志閑適自在

  辭愉快生活抵家欣喜固窮守節厭惡*

  到家閑適躬耕田園詩酒琴書

  堅定決心

  隱居鄉間

歸去來兮辭教學設計(精選6篇) 相關內容:
  • 《歸去來兮辭》教學設計(通用18篇)

    《歸去來兮辭》教學設計【教材分析】一、《歸去來兮辭》是作者要脫離官場、歸隱田園的宣言書,可以看成是陶潛的思想總綱。領悟了本文,有助于正確理解陶潛的人文精神,有助于學生積淀一定的人文關懷。...

  • 《歸去來兮辭》教學設計(精選23篇)

    華山中學路風 教學目的 一、誦讀 二、感受陶潛的隱士情懷 教學重點 一、課文的思想內容 二、解讀陶潛的隱逸詩人的形象 教學難點 “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的正確理解 教學設想 一、誦讀的準備指導 二、誦讀和領悟互相推進 三、總...

  • 《歸去來兮辭》教學設計(通用15篇)

    《歸去來兮辭》教學設計【教材分析】一、《歸去來兮辭》是作者要脫離官場、歸隱田園的宣言書,可以看成是陶潛的思想總綱。領悟了本文,有助于正確理解陶潛的人文精神,有助于學生積淀一定的人文關懷。...

  • 歸去來兮辭(并序)  教學設計

    歸去來兮辭(并序)【教學目標】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辭官歸田,不與當時黑暗的上層社會同流合污而熱愛田園生活的積極精神,學習其高潔的理想志趣和堅定的人生追求。...

  • 歸去來兮辭教學設計

    華山中學路風 教學目的 一、誦讀 二、感受陶潛的隱士情懷 教學重點 一、課文的思想內容 二、解讀陶潛的隱逸詩人的形象 教學難點 “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的正確理解 教學設想 一、誦讀的準備指導 二、誦讀和領悟互相推進 三、總...

  • 《蘭亭集序》《歸去來兮辭》知識要點與能力訓練(通用17篇)

    一.知識要點1.本文選自《晉書·王羲之法》。王羲之,字逸少,是著名書法家、文學家,曾任右軍將軍,人稱"王右軍"。書法博采眾長,諸體精備,尤精于楷、行書,有"書圣"之稱。也長于詩文,抒寫自然而有情致。...

  • 《歸去來兮辭》(精選15篇)

    【教學目的】一、誦讀二、感受陶潛的隱士情懷【教學重點】一、課文的思想內容二、解讀陶潛的隱逸詩人的形象【教學難點】“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的正確理解【教學設想】一、誦讀的準備指導二、誦讀和領悟互相推進三、總結陶潛的...

  • 《歸去來兮辭》導學案(精選12篇)

    【學習目標】1、體會感悟作者返樸歸真的人生志趣與人生境界,從作品中感受作者的精神世界2, 朗讀并背誦全文,在朗讀與背誦中體悟作者情感,了解辭賦的特點。...

  • 《歸去來兮辭》教學反思(通用2篇)

    高中《歸去來兮辭》教學反思篇一第二次上這篇課文,心里還是有些忐忑的。第一次上這篇課文,已經是在幾年前。怎么這篇課文的教學目標,怎么做好環節設計,總是縈繞在我心里。...

  • 《歸去來兮辭》優秀教案(精選12篇)

    [教學目的]一,體會感悟作者返樸歸真的人生志趣與人生境界,能對作者的思想進行簡單辨析。二,朗讀并背誦全文,在朗讀與背誦中體悟作者情感,了解辭賦的特點。...

  • 《歸去來兮辭》學案(精選16篇)

    【學習目標】1、 體會感悟作者返樸歸真的人生志趣與人生境界,能對作者的思想進行簡單辨析。 2、 朗讀并背誦全文,在朗讀與背誦中體悟作者情感,了解辭賦的特點。 【重點難點】 1.理解記述中滲透出的或喜或哀,或決絕或猶疑的復雜感情。...

  • 歸去來兮辭教案范文(通用9篇)

    教學安排1課時教學內容和步驟1、明確誦讀要求——讀出語調;讀出語氣;讀出語速;讀出語頓;讀出語意。2、了解背景材料(含作者生平),以課下題注為準。3、參照課下注釋,疏通課文,了解大意。...

  • 《歸去來兮辭》教案(通用16篇)

    [教學目的]一,體會感悟作者返樸歸真的人生志趣與人生境界,能對作者的思想進行簡單辨析。二,朗讀并背誦全文,在朗讀與背誦中體悟作者情感,了解辭賦的特點。...

  • 高中一年級《歸去來兮辭》 教學(精選17篇)

    《歸去來兮辭》 教學設計示例(二)[教學目的]1.體會感悟作者返樸歸真的人生志趣與人生境界,能對作者的思想進行簡單辨析。2.朗讀并背誦全文,在朗讀與背誦中體悟作者情感,了解辭賦的特點。...

  • 高中一年級《歸去來兮辭》 教學設計(精選13篇)

    《歸去來兮辭》 教學設計示例(一)教學目標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辭官歸田,不與當時黑暗的上層社會同流合污而熱愛田園生活的積極精神,學習其高潔的理想志趣和堅定的人生追求。...

  •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女教师高潮叫床视频网站 | 日韩porn|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永不 | 麻豆乱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的优势 | 雪花飘在线观看免费高清 | 国产精品高清视亚洲乱码 | 久久欧美国产伦子伦精品 | 性一级录像片片视频免费看 | 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 | 99视频热这里只有精品免费 | 一区二区三区日韩 | 亚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成人片 | 韩日av在线免费观看 | 母乳1区在线 | 日韩一区二区三免费高清 | 蜜臀av999无码精品国产专区 | 久久精品伊人波多野结衣 | 人妻丰满熟妇AV无码处处不卡 | 国产一区美女视频 | 狂野的爱在线观看 | 两个人日本WWW免费版 | 国产精品无线一线二线三线 | 久草在线免费福利资源 | 欧美日韩国产码高清 | 国产精品久久久麻豆 | 国产色婷婷五月精品综合在线 | 日韩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高清吃奶成免费视频网站 | 日本不卡精品 |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噜噜亚洲SV | 久久午夜无码免费 | 国产日韩视频一区 | 亚洲成熟丰满熟妇高潮XXXXX | www日韩欧美| 精品偷拍无码专区亚洲 | 在线观看视频在线高清免费播放网站 | 色婷婷精品久久二区二区6 两个人日本WWW免费版 | 日韩免费无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激情一区二区三级高清视频 | 日韩成人影院在线 | 亚洲无吗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