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聲與微笑》教案(通用4篇)
《歌聲與微笑》教案 篇1
在《歌聲與微笑》活動中,我創設情境,讓孩子們在音樂聲中互送微笑,大部分孩子找到了自己的好朋友相互贈送著微笑。有小朋友說:“我把微笑送給你讓你快樂!”還有個特別善于交往的孩子找到了聽課老師,微笑著說:“老師我喜歡你,祝你快樂!”一個小女孩走到一位老師的身邊,微笑著說:“老師,你教我唱歌比賽得了三等獎,所以我要把微笑送給你!薄
從此次活動中可以發現:情感交流有利于進一步豐富孩子們的生活經驗,音樂又能給人快樂和一種美的享受。讓孩子們在優美、富有節奏的《歌聲與微笑》的音樂聲中互送微笑,體現了“情感與音樂”的交融,使活動在輕松、愉快、溫馨、和諧的氛圍中進行,給人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讓孩子們從內心深處感受到了微笑的美好和所蘊涵的力量。
語言活動《長大了》
在《長大了》活動中,當活動進行到仿編兒歌內容時出現了讓我覺得比較棘手的問題,幼兒在仿編兒歌時總是轉不過彎來,總是圍繞自己說,思維受到了限制,而聯想不到自己的東西也會變長變短。我想了想可能是我的引導上出了偏差吧,因為剛開始我只是口頭上簡單地解釋和引導了一下,似乎有點高估了幼兒的抽象思維能力,之后我便用食物和動作進行引導,這時才有一部分孩子反應過來。
從這里可以很清楚地知道:啟發孩子的思維必須借助具體事物來進行,采用直觀教具,幫助幼兒積累豐富的表象。同時要調動幼兒的多種感官參與活動。讓幼兒通過視覺觸覺等來認識事物,描述事物。
《歌聲與微笑》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歌聲與微笑》是由王健作詞、谷建芬作曲的一首深受廣大青少年喜愛的、富有時代氣息的青少年歌曲。歌曲為a小調,4/4拍。本曲以樸實的語言表現出當代少年兒童講文明、懂禮貌、關心他人、助人為樂、團結友愛、樂觀向上的精神風貌。歌曲由兩個樂段組成,第一樂段旋律采用自然小調寫成,親切而甜美。在兩個樂句的第一樂節中,使用了下滑音作裝飾的八度大跳,它與歌詞的音調十分貼切,因而增強了口語化的色彩,唱起來很容易上口。第二樂段為二部合唱,兩個聲部間基本上都使用三度、四度、五度,形成了一種豐滿、和諧的和聲效果。因此,這個樂段具有熱情洋溢、充滿希望的藝術表現特點。
教學目標
1、充分感受、體驗生活的美好和快樂,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使他們受到美的熏陶,提高他們的審美情趣。
2、用輕快而有彈性的聲音演唱《歌聲與微笑》。培養珍愛友誼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用輕快而有彈性的聲音演唱《歌聲與微笑》,表達人與人之間團結友愛的美好情感。
教學難點
感受歌曲中相互關心、團結友愛的意識,體驗生活的美好和快樂。
有感情的復習歌曲《我們美麗的祖國》。
初聽歌曲《歌聲與微笑》引入新課。
有表情的朗讀歌詞,要求吐字清晰、靈巧。
認識變音記號“!。
練習二聲部,要唱得和諧、統一。
有感情地唱歌曲。
邊唱邊律動。
小結。
《歌聲與微笑》教案 篇3
第八課 幸福生活
教學內容:
聆聽: 民樂合奏《阿細跳月》 合唱《歌聲與微笑》
表演: 歌曲《同坐小竹排》 歌曲《西倫達》
編創與活動
教學目標:
一、通過聽《阿細跳月》、《歌聲與微笑》,唱《同坐小竹排》、《西倫達》,感受中外民族民間音樂,理解本課主題“幸福生活”來之不易的道理。
二、能主動參與聽、唱、舞的音樂實踐活動,表達自己愉快、歡樂的情感。
三、能準確地為歌曲打節奏和用打擊樂伴奏,積極參加探索聲音的游戲,主動與他人合作。
課時安排: 本課安排三課時完成。
第一課時:表演《同坐小竹排》;聆聽《阿細跳月》
第二課時:聆聽《歌聲與微笑》;編創與活動:試著做一做
第三課時:表演《西倫達》;編創與活動:旋律接龍
教具準備:鋼琴、錄音機、教學磁帶等。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表演《同坐小竹排》
1、聽歌曲錄音,隨著歌聲拍手、拍腿,看誰的反應快,能跟上歌曲的節拍(可放兩遍錄音)。視學生的程度,教師可帶著學生拍擊,體驗歌曲的強弱規律。
2、隨著教師的歌聲和琴聲邊唱邊拍,讓學生拍擊準確,跟唱準確。注意襯詞要唱得連貫,結束音四拍,時值唱足。
3、指導學生分兩組進行打擊樂伴奏,一組前4小節,另一組后4小節,兩組銜接要準確,而且要求學生注意傾聽打擊樂與歌聲的協調!
4、一部分學生唱歌、拍手,一部分學生伴奏。
二、聆聽《阿細跳月》
1、教師可在初聽前,借助于幻燈、圖片等簡介彝族同胞的有關風俗、服飾特點。然后拍著手聽音樂。 提示:你感到音樂描繪了怎樣的場面?彝族同胞在做什么? 試試看,編幾個動作來表達你的心情。
2、復聽時,讓學生以輕快的動作隨著樂曲跳舞,表現樂曲的歡快情緒。 提示: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有著豐富的民族民間音樂,我們要多注意一些民族音樂的旋律,把它們牢牢記在心里。
3、你能唱出哪些少數民族的民歌,唱給大家聽一聽。教師對能唱出歌曲的學生,要給予鼓勵。
第八課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聆聽《歌聲與微笑》
1、初聽歌曲,隨著歌聲拍手。 提示:
這首歌曲的情緒是怎樣的? 與《阿細跳月》相比有什么不同?
2、復聽音樂,自編動作表演。
二、編創與活動:試著做一做 這是一個探索聲音的游戲。
1、教師可事先按課本上的圖,準備紙盒、高腳杯、碗、啤酒瓶等物品。
提示: 怎樣讓物品發出聲音? 一種物品能發出幾種聲音? 是否能發出高、低、長、短不同的聲音?
2、分小組嘗試,分組表演。
3、用發現法發現身邊的物體,想辦法讓其發出不同的聲音。
第八課 第三課時
教學過程: 一、表演《西倫達》〕
1、用聽唱法學會《西倫達》
2、指導學生用輕松愉快的聲音跟唱,注意弱起的第一個字不要唱強,要強調第一拍。
3、學會歌曲便可以開始做集體舞。學生手拉手形成一個圓圈,順時針走,邊走邊唱第一段。選一名學生唱第二段,被他叫出名字的學生跨進圈子里。這時,圈里的同學再叫下一個同學的名字,循環游戲。
4、教師還可以把學生分成兩組,一組學生敲打擊樂站在圈里,一組學生手拉手邊走邊唱歌,唱完兩段歌后,由打擊樂同學敲擊右下角的節奏,互換位置,唱歌的同學接過打擊樂,游戲繼續。
5、學生可以提出新的游戲方法,大家嘗試。
二、編創與活動:旋律接龍 用d、r、m、f、s五個音旋律接龍游戲。 要求用最后一個音接著編唱。
1、教師可將學生分成四組,按課本上的示意做接龍游戲。
2、比一比,看哪一組接龍的次數多,不重復,不出錯。由學生之間展開評價,優勝者可在課本上自畫小紅花。
《歌聲與微笑》教案 篇4
《歌聲與微笑》是一首深受廣大青少年喜愛的、富有時代氣息的青少年歌曲。歌曲的兩個部分都運用了復樂段結構,形成并置式對比。尤其是在高音區節奏重復多次運用了同音反復,使得歌曲形成了一種動力感,具有一定的號召性,表達了青少年朋友將友誼遍布海角天涯的熱切心情。自歌曲創作以來,每到歡樂的場合,常常使人們想到用這首歌表達相互的情感,歌曲也多次飄至大洋彼岸,走向世界各地,傳遞著中國人民的友誼。
《歌聲與微笑》教學反思(一)
本節課教學目標主要在于使學生能用歡快活潑的音樂情緒、明亮柔和的聲音,完整地演唱歌曲,通過學習歌曲《歌聲與微笑》,培養學生珍愛友誼的思想感情。培養學生用輕快而有彈性的聲音唱歌的能力?梢哉f基本的教學目標是達到了,尤其是學生跟著老師學習簡單的手語舞蹈時,課堂氣氛很好。當然也存在不當之處。在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中我覺得有一個環節的設計對于小學生學生來說,要求過高了。在歌曲學唱的過程中要求二聲部的合唱,對于小學學生有一定的難度。容易走調。我忽視了他們在歌曲第四個樂句,第三拍的休止符號處,他們的演唱與第二樂句混淆了,在關注他們歌曲情緒上的表現外,忽視他們的這一點,今后在課堂教學中要注重這方面的訓練。
《歌聲與微笑》教學反思(二)
《歌聲與微笑》這首歌大家都十分熟悉了,在課堂設計中,我主要是讓學生欣賞,感受歌曲的熱情、歡快情緒,并且能夠通過自己的方式表現歌曲。課堂教學所要做的就是讓學生多了解相關的知識,這首歌曲中,有幾個特殊的音樂記號,比如說“下滑音”記號、“升記號”,這些都是學生在以前的歌曲中沒有的,“下滑音”我在設計中,是請同學看這個記號的形狀,讓他們猜測這是什么記號,這樣一來,學生們就能夠通過它的形狀來記住它的名字“下滑音”,并且在學唱時候示范,聲音演唱像是從高處落下一樣,他們認真聆聽后,再通過較形象的模仿,我讓學生試著演唱,他們也能較好地掌握。在整首歌曲掌握后,我請學生們聆聽不同形式的演唱,有合唱、通俗等形式,并請他們討論不同演唱方式表現出來的不同。從而進一步體會歌曲的動力感、號召性。在最后的表演中,我請同學們按照自己的最喜歡的方式來表達這首歌曲的情景,他們有的要求用打擊樂器,有的則是通過簡單的舞蹈動作,有的飽含感情的演唱,把課堂的氣氛帶進了一個高潮環節,他們的創造性也非常好。
在課堂活躍氣氛后,請他們認真地集體來演唱時,卻發現了這節課存在著不足地方,我忽視了他們在歌曲第四個樂句,第三拍的休止符號處,他們的演唱與第二樂句混淆了,在關注他們歌曲情緒上的表現外,忽視他們的這一點,所以我在以后的教學中,歌曲的整體細節把握上還得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