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教案模板 > 《寡人之于國也》教學設計(精選15篇)

《寡人之于國也》教學設計

發(fā)布時間:2023-11-13

《寡人之于國也》教學設計(精選15篇)

《寡人之于國也》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學習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能歸納“數(shù)、發(fā)、直、兵、勝”多義詞的義項,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異于……”幾個句式的特點。

  3.熟讀課文的基礎上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

  多義詞義項的歸納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教學難點 

  課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

  教具準備

  投影儀、投影膠片

  課時安排

  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簡介孟子及孟子思想,熟讀課文。

  [教學步驟 ]一、導語 

  同學們,我們在初中學過孟子的文章《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其中“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為后世廣泛引用的名言警句,在今天仍然有很強的生命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還分別成為成語沿用至今。之所以會這樣,說明孟子的仁政思想不僅對當時,而且對后世影響極大。今天,我們來學習孟子的又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國也》,從中可以再進一步理解他的仁政思想。

  二、孟子生平及孟子思想簡介

  學生可結合注釋①及課文后關于孟子的介紹來了解。

  教師適當補充:

  孟子繼承了孔子的學說,主張效法先王,推行仁政,宣揚性善,反對功利,反對戰(zhàn)爭,這些在當時列國紛爭的形勢下,被認為是脫離實際的空論。但他思想中的民主精神,民本思想等都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進步意義。

  三、熟讀課文

  1.二遍。

  第一遍學生聽,要求認真聽,同時認真看課文,注意一些字詞的讀音和寫法。

  第二遍,學生跟著錄音輕讀。

  2.學生各自朗讀課文。

  3.教師出示投影內容,檢查學生掌握字詞的情況。

  投影

  根據(jù)漢語拼音寫出相應的漢字,給加點字注音,是通假字的注明。

  (1)棄甲曳兵

  (2)涂有餓piǎo 

  (3)雞豚狗彘之畜

  (4)數(shù)罟不入wū 池

  (5)無失其時

  (6)謹庠序之教

  (7)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8)申之以孝tì之義

  答案:(1)yè(2)涂tú通假字,同“途”  莩 (3)tún zhì xù (4)cù gǔ洿(5)無wú通假字,同“毋”(6) xiáng(7)頒 bān通假字,同“斑”(8)悌

  4.學生各自朗讀課文。

  5.3、4名同學朗讀,以此檢查朗讀情況,如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糾正。

  6.男女同學比賽朗讀。

  7.全班同學齊讀。

  8.結合注解朗讀,了解文意。

  按前后桌組成學習小組,學生遇到問題,向小組其他組員提出,組內自行解決,如解決不了,小組長可向全班同學征求意見,確定答案。

  9.全班同學齊讀課文。

  四、布置作業(yè) 

  熟讀課文并背誦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理清思路,背誦課文,教師適當作朗讀提示。

  [教學步驟 ]一、檢查學生熟讀課文情況

  按學習小組分開,組與組進行比賽。如第一組開始讀課文的某一段或某幾句,讀完之后,可任意點其他小組來翻譯,翻譯對了,可由翻譯對了的小組再讀課文的某段或某幾句,讓其他小組翻譯,以此類推。教師或其他同學可隨時糾正。

  二、指導學生理清思路,背誦課文,并作閱讀提示

  提問:這篇課文記載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對話,這次對話是圍繞什么問題展開討論的?

  明確:“民不如多。”

  提問:在提出“民不如多”疑問前,梁惠王先是自詡曰(學生回答)“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為什么說是“盡心焉耳矣”?具體做法是什么?

  要求學生找出來背誦,合書回答。

  明確:“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河東兇亦然。”

  提問:通過和鄰國相比,梁惠王感覺如何?

  明確:“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

  提問:于是乎,梁惠王才有了怎樣的疑問?

  明確:(學生合上課文回答)“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教師作朗讀提示:要把“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中“自詡”的口氣讀出來;“河東兇亦然”中“亦”要重讀,起強調作用;最后“何也?”要讀得稍重一些,疑問語氣加強。

  教師反讀本段,學生朗讀并背誦。

  教師對背景點撥提示:戰(zhàn)國時代,各諸侯國的統(tǒng)治者,為外爭城奪地,相互攻伐;對內殘酷剝削,勞役繁重,破壞生產力,造成了兵員缺乏、勞力不足,這是個十分突出的問題。爭奪人力,成為各諸侯國統(tǒng)治者的當務之急。那梁惠王當然會提出“民不加多”的疑問了。

  提問:孟子對梁惠王這個疑問是如何分析的?

  明確:他充分利用梁惠王想爭奪人力的心理來宣傳“仁政”思想。

  提問:孟子是怎樣說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與“鄰國并無本質區(qū)別的?

  學生思考、回答

  明確: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問題,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設喻。

  孟子對曰:“王好戰(zhàn),請以戰(zhàn)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提問:對“五十步笑百步”喻義如何理解?

  (因 “五十步笑百步”的喻義理解是本文的教學難點 ,所以,應采取學生廣泛討論、相互交流的方法,教師稍作點撥分析)

  (按學習小組進行討論,選一名代表發(fā)言。各組同學可隨時發(fā)表不同意見)

  明確:孟子通過設喻——設圈套,誘使對方在不知不覺中說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這正好走進“圈套”,所以,孟子說:“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梁惠王認為自己對待百姓的政策比鄰國都好,但孟子卻指出,魏國的政策雖好一些,但與鄰國相比,不過是“五十步笑百步”,本質上都是相同的。也就是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作譬,說明梁惠王比別的國王好不了多少。

  教師作朗讀提示:孟子設喻一段朗讀時要慢一些,語氣應平緩。當梁惠王進了圈套后,孟子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這句話語氣應稍急促,加重“望、多”的朗讀語氣。

  教師范讀本段,學生朗讀、背誦。

  問題的原因找到之后,文章自然而然過渡到第三部分——“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這也是孟子“仁政”思想的具體內容。

  提問:他的“仁政”思想的具體內容是什么?包括幾個方面?

  (學生看課文,思考)

  明確:;兩方面:一是“王道之始”的道理,一是“王道之成”的道理。

  提問:怎樣才能做到“王道之始”?

  要求學生找出并畫出三組排比句。

  明確:“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shù)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食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

  提問:當采取了這些合理發(fā)展生產的措施后,產生的效果是什么?

  要求學生找出并畫出排比句,各自朗讀,合書回答。

  明確:孟子用了四組排比句:“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其中前三組排比是孟子養(yǎng)民的主張,后一組是教民的主張。這樣,作者在這四組排比里,把自己的主張層層鋪敘,渲染得有聲有色,為梁惠王展現(xiàn)了一幅美好的前景。順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結論,即“王道之成”了。

  提問:有了合理的措施,還需要有合理的態(tài)度。孟子是怎樣批評當時統(tǒng)治者不顧人民死活的?

  明確:“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這一段是從反面證明使民加多應有的態(tài)度。

  提問:這一段用什么方法進行說理?

  學生思考、討論、發(fā)言。

  狗彘食人食                          涂有餓莩歸罪于年成不好

  明確:     對比       涂有餓莩                比喻        刺人而殺之歸罪于武器

  如果我們有了合理的措施、合理的態(tài)度,那么正如最后一句所說:“斯天下之民至焉。”

  教師作朗讀提示:第三部分的排比、對偶句式較多,因此,要把孟子散文的氣勢磅礴、感情激越、銳不可當?shù)奶攸c讀出來。且注意最后一段中“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的反問語氣一定要讀出來。

  教師范讀、學生朗讀并背誦。(教師帶領學生以排偶句為重點,集體背誦。)

  三、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回顧本節(jié)所講內容,概括本文寫作特點,進一步指導學生背誦

  1.結構嚴謹

  民不加多的疑問;民不加多的原因;民加多的措施

  (教師按此結構逐一提問,學生逐一背誦)

  2.善用比喻(學生可背誦局部何比喻有關的部分)

  3.氣勢充沛(學生背誦排比句式)

  學生齊讀(齊背)課文。

  四、布置作業(yè) 

  熟讀課文。做練習三。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總結文言知識,做課后練習,進行閱讀訓練,對全文進行小結。

  [教學步驟 ]一、檢查學生背誦課文。

  二、分類歸納總結文言知識

  投影

  1.詞類活用

  找出下列加點詞和例句用法相同的一項。

  例:今媼尊長安君之位

  (1)樹之以桑  (2)可以衣帛   (3)然而不王者     (4)王無罪歲    (5)既來之,則安之

  2.句式

  找出下面句式,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并掌握其用法。

  (1)或……或……(2)直……耳,是……也(3)是何異于……(4)未之有也

  答案:1.(5)和例句是使動用法,其他使命詞活用為動詞。

  2.(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有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來,有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來。

  (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只不過沒有跑上一百步罷了,那也是逃跑啊。

  (3)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     這種說法和拿刀子刺人,把人殺死后,說“殺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

  (4)未之有也     不曾有的事情。(賓語前置句)

  三、一詞多義(結合完成練習二)

  資料顯示(投影或多媒體)

  1.數(shù)

  例句 出處 釋義

  愿得補黑衣之數(shù) 《觸龍說趙太后》 數(shù)目、數(shù)量

  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 《寡人之于國也》 幾、若干

  則勝負之數(shù),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六國論》 命運

  扶蘇以數(shù)諫故,上使外將兵 《陳涉世家》 shuò    屢次

  數(shù)罟不入洿池 《寡人之于國也》 cù  密、細密

  蒙沖斗艦乃以千數(shù) 《赤壁之戰(zhàn)》 shǔ計算

  2.直

  例句 出處 釋義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愛蓮說》 與“曲”相對,不彎曲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寡人之于國也》 僅、只

  系向牛頭充炭直 《賣炭翁》 價值

  予自度不得脫,則直前詬虜帥失信 《〈指南錄〉后序》 徑直、直接

  3.發(fā)

  例句 出處 釋義

  百發(fā)百中 成語 發(fā)射

  發(fā)閭左謫戌漁陽九百人 《陳涉世家》 征發(fā)、派遣

  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 《寡人之于國也》 打開

  野花發(fā)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 《醉翁亭記》 花開

  主人忘歸客不發(fā) 《琵琶行》 出發(fā)

  大閹亦逡巡畏義,非常之謀難以猝發(fā) 《五人墓碑記》 發(fā)出

  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發(fā)其志士之悲哉 《五人墓碑記》 發(fā)出、抒發(fā)

  4.兵

  例句 出處 釋義

  非我也,兵也 《寡人之于國也》 兵器

  窮兵黷武 成語 戰(zhàn)爭

  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 《觸龍說趙太后》 軍隊

  草木皆兵 成語 士兵

  5.勝

  例句 出處 釋義

  驢不勝怒,蹄之 《黔之驢》 承受

  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 《寡人之于國也》 盡

  此所謂戰(zhàn)勝于朝廷 《鄒忌諷齊王納諫》 勝利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憶江南》 超過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 《岳陽樓記》 優(yōu)美的

  三、閱讀訓練(附材料)

  投影:

  梁惠王曰:“晉國,天下莫強焉,叟①之所知也。乃寡人之身,東敗于齊,長子死焉;西喪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恥之,愿比②死者壹③灑④之,如之何則可?”

  孟子對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⑤耨⑥;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

  “彼奪其民時,使不得耕耨以養(yǎng)其父母。父母凍餓,兄弟妻子離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誰與王敵?故曰:‘仁者無敵’王請勿疑!”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注釋:①叟:對老頭得稱謂,這里指孟子。②比:bì,代替。③壹:全部、都。④灑:xǐ通“洗” ⑤易:疾速。⑥耨:nòn,除草。

  [譯文]梁惠王對孟子說:“魏國在當時,天下沒有比它更強大得國家了,這是您所知道得。但道我這時候,東邊和齊國打仗,敗給了齊國,我的大兒子死了;西邊又敗給秦國,喪失河西土地七百里;南邊又受到出國污辱。我感到這是奇恥大辱,希望能夠替我國所有犧牲的人報仇雪恨,您說怎么辦才行?”

  孟子回答說:“土地見方百里的小國,行仁政可以使天下歸服。魏國這樣的大國,王如對人民施行仁政,減免刑罰,減輕賦稅,督促老百姓深耕細作,早除雜草,使年輕人在閑暇時間,學習孝順父母、敬愛兄長、做事盡心盡力、待人守信的道德,在家里用來侍奉父親兄長,出去用來對待上級。這樣就是制造木棒也可以抗擊秦國楚國擁有堅固盔甲、鋒利刀槍的軍隊了。

  “秦國楚國征兵派夫,耽誤老百姓的農時,使他們不能耕種來養(yǎng)活父母。父母挨凍挨餓,兄弟妻子兒子東散西逃。秦王楚王使他們的百姓陷于水深火熱之中,王若發(fā)兵前往征討,誰能與您抗衡呢?所以說:‘行仁政的人,無敵于天下。’請王不要懷疑。”

  教師注釋疑難詞句。

  要求學生能看大致看懂材料,然后結合課文,談談孟子的仁政思想。

  學生討論,暢所欲言,交流看法。

  四、小結

  課文所講的“王道之成”的道理和材料中講的“仁者無敵”,強調的都是實行仁政是統(tǒng)一天下的根本保證。孟子認為,國君如能實行仁政,減稅寬刑,不濫殺無辜,以忠信孝悌教育百姓,就可以使天下歸心。這就是說真正能夠愛人民的人,他的力量是不可戰(zhàn)勝的。不是嗎?九八年,百年不遇的洪澇災害沒有沖垮我們,及其強大的金融風暴沒有壓倒我們,關鍵是我們有一個能夠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的中國共產黨,我們的黨是戰(zhàn)無不勝的黨。

  五、布置作業(yè) 

  1.預習《勸學》一課。

  2.寫一篇短文,談談你對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板書設計 ]

  寡人之于國也

  惠王                  對話                           孟子

  疑問(移民移粟)                                      設喻

  民不加多                                              以五十步笑百步       何如(設圈套)

  不可(走進圈套)                                      無望民之多于鄰國   (回答)

  斯天下之民至矣(民加多)                              施仁政的措施  (目的)

  [延伸閱讀]閱讀下文,完成文后要求。

  孟子見梁惠王,出,語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所畏焉。卒①然問曰:‘天下惡乎定?’吾對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對曰:‘不嗜殺人者能一之。’‘孰能與之?’對曰:‘天下莫不與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間旱,則苗槁②矣。天油然③作云,沛然④下雨,則苗浡⑤然興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⑥,未有不嗜殺人者也。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而望之矣。誠如是也,民歸之,由⑦水之就下,沛然誰能御之?“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要求:認真認識和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實行仁政是統(tǒng)一天下的根本保證。

  提示:這一章孟子論述了“不嗜殺人者能一之”的思想。孟子主張國家統(tǒng)一。實現(xiàn)統(tǒng)一,孟子反對殺人,也就是反對戰(zhàn)爭。不嗜殺人者能一之,也就是行仁政者能統(tǒng)一天下。

  注釋:①卒:(cù)突然,出人意料。②槁:干枯。③油然:盛多的樣子。④沛然:大雨滂沱的樣子。⑤浡(bō)蓬勃的樣子。⑥人牧:治理百姓的人,指人君。牧:牧養(yǎng),這里引申為治理。⑦由:同“猶”

  [譯文]孟子謁見梁惠王,出來以后,對人們說:“遠遠打量,不像個國君的樣子;走近以后,也看不到足以令人敬畏的氣勢。他驀地問我:‘天下要則那樣能夠才能安定呢?’我回答說:‘天下歸于統(tǒng)一就會安定。’‘那么誰能統(tǒng)一天下呢?’他又問道。‘不隨便殺人的國君能統(tǒng)一天下。’我回答道。‘那么又有誰來追隨他呢?’他又問。我回答說‘天下的人沒有誰不愿擁護他的。您知道禾苗的生長情況嗎?如果七、八月份久旱不雨,那禾苗就會枯萎。(但如果)天上又出現(xiàn)降雨云,并降下大雨,那禾苗就會生機勃勃地重新生長起來。像這種情況,有誰能改變呢?現(xiàn)在各國國君,沒有誰不是殺人成性地暴君。倘有一位不隨便殺人、不草菅人命地君王,那么普天下的人民都會伸長脖子期待他解救。果真是這樣,老百姓歸附擁戴他,就像水流向低處,湍急迅猛,什么也擋不住啊!”

《寡人之于國也》教學設計 篇2

  方案(二)

  總體設計

  思路方法

  孟子在文中高舉“仁政”“民本”的大旗,闡述自己的“王道”思想。在對文本實施教學的過程中,除了抓牢文言教學的常規(guī)重點外,還應將文學常識的掌握放到重要的地位。甚至從某種程度上說,對有關孟子的思想精髓的理解遠比掌握幾個文言現(xiàn)象重要得多。在教學的過程中,宜將孟子的思想體系作一梳理,以使學生能夠從整體上對孟子的思想作一把握,這也為以后學習《齊桓晉文之事》作一鋪墊。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尋找相關的資料,以求在更深更廣的層面上對孟子的思想作適當探討,以發(fā)展與建構學生人文思想。當然這一工作只能更多地依賴學生利用課外時間進行準備,有條件的班級可專門辟一學時,讓學生作充分交流。

  課時安排:1課時

  三維目標

  1.了解孟子所提倡的“仁政”思想,把握孟子的論辯藝術;掌握“數(shù)、發(fā)、直、兵、勝”在不同語言環(huán)境中的意思,了解“于、之”兩個虛詞在不同語言環(huán)境中的用法。

  2.遵循自主探究學習的原則,鼓勵學生自己解決一些淺近的文言現(xiàn)象;引導學生對主要文言現(xiàn)象作一些歸納,對規(guī)律性的知識宜作適當小結;比較評價孟子的“仁政”思想體系。

  3.理解并評價孟子的“仁政”思想,并更好地理解新時期黨中央提出高度重視“三農問題”的現(xiàn)實意義。

  教學設計

  導語設計

  復習導入1

  同學們,我們在初中學過孟子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其中“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為后世廣泛引用的名言警句,在今天仍然有很強的生命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還分別成為成語沿用至今。之所以會這樣,說明孟子的仁政思想不僅對當時,而且對后世影響極大。今天,我們來學習孟子的又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國也》,從中可以再進一步理解他的仁政思想。

  復習導入2

  有人說《論語》給人的感覺是孔子大圣人在諄諄教導,而《孟子》給人的感覺是孟軻“亞圣”在侃侃而談,何以見得?初中學習的《孟子二章》記憶猶新,今天學習《寡人之于國也》再次感受孟子的談吐風范。

  文本解讀

  知識積累

  1.孟子和《孟子》

  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鄒人,思想家,教育家。地位僅次于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后世常“孔孟”并稱。他生活在兼并戰(zhàn)爭非常激烈的戰(zhàn)國中期,他主張行“仁政”,統(tǒng)一天下。曾游說各國,均不見用。退而與弟子萬章、公孫丑著書立說,有《孟子》一書(現(xiàn)存七章)傳世。

  宋代朱熹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合稱“四書”。以后歷代封建王朝科舉考試,都以“四書”為命題依據(jù)之一。

  《孟子》現(xiàn)存七章,全面反映了孟子思想。孟子一向被認為是儒學正統(tǒng)的繼承者和捍衛(wèi)者,是繼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學大師,元文宗封他為“亞圣”。《孟子》七章分別是《梁惠王》《公孫丑》《騰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孟子》的篇名和《論語》一樣,都是摘取每章開頭幾個字命名,沒有特別意義。漢代趙歧注釋《孟子》,把每篇都分為上下兩部分,故有《公孫丑下》(《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告子下》(《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梁惠王上》(《寡人之于國也》)的篇名。

  與《論語》一樣,《孟子》也是以記言為主的語錄體散文,但《論語》文字簡約、含蓄,《孟子》卻以雄辯著稱,文勢磅礴,感情激越。所以說《孟子》給人的感覺是侃侃而談。

  《孟子》散文的藝術特色(1)情感強烈,文筆犀利,論辯性強;(2)論證手法靈活善變,或開門見山,或迂回曲折,巧妙控制論辯方向,驅誘論敵就范;(3)巧用比喻,使枯燥理論具體、生動,富有可讀性和說服力;(4)文辭方面富于鋪陳揚厲,時露尖刻,句式喜用排偶,筆鋒咄咄逼人,文章酣暢淋漓。

  2.基礎積累

  ①字音:

  王好(hào)戰(zhàn)棄甲曳(yè)兵而走谷不可勝(shēnɡ)食也

  數(shù)罟(cùɡǔ)不入洿(wū)池養(yǎng)生喪(sānɡ)死無憾雞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

  謹庠(xiánɡ)序之教然而不王(wànɡ)者涂有餓莩(piǎo)

  申之以孝悌(tì)之義

  ②通假字

  涂(tú,通“途”)有餓莩

  無(wú,通“毋”)失其時

  頒(bān,通“斑”)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信息篩選

  1.解題:

  “寡人之于國也”原句是“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寡人”,古代國君的自稱謙詞,今義是形影孤單的人,即孤家寡人。“焉”“耳”“矣”均是文言句末語氣助詞,重疊使用,加重語氣。原句是主謂句,感嘆句。“于”,介詞,與“國”合成介賓短語。“之”,用于主語和介賓短語之間,提頓語氣,強調介賓短語的意義。

  2.整體感知:

  找出文章中談及“民之加多”的語句。全文結構自然呈現(xiàn)。

  [投影]

  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1段

  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2、3、4段

  斯天下之民至焉?5、6、7段

  請學生用自己的話概括每部分主要內容

  明確:梁惠王自謂“盡心于國”問孟子“民不加多”之故。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作答,指出梁惠王與鄰國之君一樣,接著談自己的主張來回答梁惠王的疑問。

  合作探究

  1.這篇課文記載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對話,這次對話是圍繞什么問題展開討論的?

  明確:“民不如多。”

  2.在提出“民不加多”疑問前,梁惠王先是自詡曰(學生回答)“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為什么說是“盡心焉耳矣”?具體做法是什么?

  明確:“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河東兇亦然。”

  3.通過和鄰國相比,梁惠王感覺如何?于是乎,梁惠王才有了怎樣的疑問?

  明確:“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4.孟子對梁惠王這個疑問是如何分析的?他是怎樣說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與鄰國之政并無本質區(qū)別的?

  明確:他充分利用梁惠王想爭奪人力的心理來宣傳“仁政”思想;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問題,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戰(zhàn)爭設喻。

  孟子對曰:“王好戰(zhàn),請以戰(zhàn)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5.問題的原因找到之后,文章自然而然過渡到第三部分——“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這也是孟子“仁政”思想的具體內容。提問:他的“仁政”思想的具體內容是什么?包括幾個方面?

  明確:兩方面:一是“王道之始”的道理,一是“王道之成”的道理。

  6.怎樣才能做到“王道之始”?

  明確:“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shù)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時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

  7.當采取了合理發(fā)展生產的措施后,產生的效果是什么?

  明確:孟子用了四組排比句:“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其中前三組排比是孟子養(yǎng)民的主張,后一組是教民的主張。這樣,作者在這四組排比里,把自己的主張層層鋪敘,渲染得有聲有色,為梁惠王展現(xiàn)了一幅美好的前景。順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結論,即“王道之成”了。

  8.有了合理的措施,還需要有合理的態(tài)度。孟子是怎樣批評當時統(tǒng)治者不顧人民死活的?

  明確:“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這一段作者采用類比論證從反面證明使民加多應有的態(tài)度。

  方法點撥

  本專題的主要學習方式是文本研習,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對文本的關注,利用相關信息,解讀潛藏在文本背后的主題。這是全新的閱讀要求。

  文本研習的手段、途徑與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方法比結果更重要,教師不必過早地將結論和自己的判斷告訴同學,也不必讓學生一定要認同自己的觀點,而是要發(fā)展學生獨立閱讀、獨立思考的能力,倡導個性化的閱讀,讓學生充分調動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和知識積累,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獲得獨特的感受與體驗。

  能力提升

  引導學生重點討論以下問題:

  (1)“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說明了什么道理?

  (“五十步笑百步”的喻義理解是本文的教學難點,所以,應采取學生廣泛討論、相互交流的方法,教師稍作點撥分析)

  明確:梁惠王自以為自己對于國家比鄰國國君盡心,自己的政策比鄰國好,鄰國之民會自動投奔他。可是,鄰國之民不見少,自己的國民不見增多。因為他的目的在于增加兵員,老百姓看穿了他,又怎會來“送死”呢?孟子以臨陣脫逃為喻,“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風趣地說明魏國的政策和鄰國的相差無幾,本質上講都是虐民暴政,所以不必希望民之多于鄰國。本體和喻體的貼切,使孟子的比喻充滿了邏輯的力量。

  (2)梁惠王不顧人民死活,孟子在嚴厲批評他之后,為什么接著又說“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引導學生認識孟子性善論的兩重性:一方面,他認為人應該從善,因此他反對統(tǒng)治者殘害人民,批評虐政暴君毫不留情;另一方面,他認為人人都可以為善,因為人人都有“善端”,只要自覺擴充它,就能養(yǎng)成高尚道德。所以,在孟子看來,梁惠王如果不把百姓苦難歸罪于年成,就一定能自反,就會舍霸道而就王道,去虐政而行仁政,結果就會使天下歸服。

  規(guī)律總結

  引導學生在反復誦讀課文的基礎上,歸納總結本文所體現(xiàn)的孟子散文的特點。

  明確:本文從藝術上充分體現(xiàn)了孟子散文的藝術特點,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①結構嚴謹。孟子的文章從表面看,鋪張揚厲,似乎散漫無紀,實則段落分明,層次井然,而且環(huán)環(huán)相扣,不可分割。這篇文章三部分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對每一部分的內容起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又體現(xiàn)了各部分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把全文各部分連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

  ②善用比喻。孟子善于運用比喻說理,文字顯得從容不迫。如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所謂“盡心于國”不比鄰國之政好多少。

  ③氣勢充沛。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辯的氣勢,表現(xiàn)在語言上是使用整齊的排偶句式。如這篇文章第三部分孟子暢談“使民加多”的道理時,連用四組排偶句,使句式在整齊中具有參差之美,音調鏗鏘,極富音樂性,強化了小農生產豐衣足食、安居樂業(yè)的情景。

  課堂小結

  孟子作為儒家學派的繼承者和發(fā)展者,他繼承了孔子“仁”的學說并有所發(fā)展。在對梁惠王的循循善誘中,孟子抓住重視百姓和王道形成的關系,體現(xiàn)出民為國本的思想。雖然在這一篇里,他沒有提民為貴,但是在闡述中已明確地表現(xiàn)出來,只是有一些小恩小惠式的救災措施,是不能使百姓人心歸順的。只有去除苛政、酷政,真正地以百姓為重,使百姓能夠在這個國家里“無憾”地生活,得到充分的教養(yǎng),才是治國的根本。他的思想有著積極、現(xiàn)實的意義,但在重武力,強調征伐的時代,又是遠離現(xiàn)實而又不切實際的,因而不被采用。

  作業(yè)設計

  1.歸納文中的主要文言現(xiàn)象。

  2.在今天“仁政”思想仍有它的時代意義,可作哪些合理的引申?

  板書設計

  設計點評

  本課的教學思路是了解《孟子》的有關知識;歸納課內的文言知識;理解文中體現(xiàn)的孟子的仁政思想;欣賞體味孟子散文雄辯的說理藝術。另外,應讓學生多開口說,尤其是字、詞、句的翻譯,因為許多學生存在“眼高口低”的毛病。課堂時間不夠,也應作為筆頭作業(yè),落到實處。

《寡人之于國也》教學設計 篇3

  【設計思路】

  本文選自語文新課標人教版必修3第三單元,屬于古代議論性散文。在此之前,必修1和必修2的文言文分別是古代敘事性散文和古代山水游記類散文,與本文相較,文本內容較長,涉及的文言詞句的知識點較多教全面,已經(jīng)給學生打下了較好的基礎。因此,把梳理文意的任務交給學生的課前預習,課堂以釋疑問難為主。

  本單元重在議論說理,那么,學習議論的藝術,感受傳統(tǒng)文化思想的精髓并聯(lián)系現(xiàn)實做適當延伸就成了課堂的重點。本節(jié)課立足于文本,圍繞孟子的“仁政”思想展開,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培養(yǎng)學生的思考和議論能力。同時,借助朗讀體會孟子雄辯的藝術特征。

  同時,作為儒家思想的繼承者和發(fā)展者,孟子不僅創(chuàng)立了仁政學說,也關注道德倫理,有極強的現(xiàn)實指導意義。讓學生對此有所涉獵和思考,也是幫助他們感受孟子的有效途徑。

  【三維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結合預習疏通詞句,培養(yǎng)學生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2、感受孟子思想的博大,學習其論辯藝術。

  過程與方法:教師用情景設計、問題啟發(fā)作引導,學生的自主發(fā)現(xiàn)式學習與小

  組探究式學習相結合。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體會孟子文章雄辯的氣勢,關注現(xiàn)實社會,注重提升修養(yǎng)。

  【教學重點】

  對孟子“仁政”內容的理解。

  【教學難點】

  學習孟子運用比喻說理,氣勢充沛的論辯藝術。

  【教學過程】

  導入

  (課前播放百姓逃難視頻)張養(yǎng)浩曾說,這天下是“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在剛才的這個短片里,我們看到了戰(zhàn)亂之時,百姓輾轉流離、彷徨悲苦的凄慘情景。試想一下,如果當時你也身在其中,你的愿望是什么?(由學生回答引導)那么,百姓究竟需要些什么呢?希望孟子的智慧能夠給我們以啟發(fā)。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這篇節(jié)選自《孟子·梁惠王上》的《寡人之于國也》。

  整體把握

  齊聲讀,整體感知

  學生拿著筆,將自己的與集體讀音不一致之處做標記,讀完后迅速核對統(tǒng)一。

  自由讀,疏通詞句

  學生結合課文注釋和此前的預習速讀全文,勾畫出不理解的`字詞句,提出問題,師生共同商討解決。

  教師出示五個句子請學生翻譯,以考查對文意的掌握情況。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養(yǎng)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

  內容探究

  1、教師設疑,引導學生細讀文本

  【活動設計】

  將學生分為三大塊,分別解決如下三個問題:

  梁惠王為什么會提出“民不加多”的疑問?(探究其心理,結合時代背景)

  孟子是怎樣向梁惠王說明道理的?(從論證方法和語言修辭特點方面思考)

  本文中孟子“仁政”思想的具體內容有哪些?(注重理解概括)

  要求:共同討論后要形成書面文字,推舉出小組長做代表發(fā)言。回答要以文本為依據(jù),適當聯(lián)系所知的課外知識。

  逐個解決問題(以學生的理解回答為主,教師引導輔助)

  扣住“民不加多”的疑問把握梁惠王的心理,聯(lián)系第二段“王好戰(zhàn)”

  介紹背景:戰(zhàn)國時代,各諸侯國的統(tǒng)治者,對外爭城奪地,相互攻伐;對內殘酷剝削,勞役繁重,破壞生產力。這就造成了兵員匱乏、勞力不足的問題。爭奪人力,成為各諸侯國統(tǒng)治者的當務之急。

  “五十步笑百步”比喻的形象性:外在做法不同,本質相同

  談具體措施的大量排比,可選取一段讓學生齊讀,感受其充沛的氣勢

  “狗彘食人食”與“涂有餓殍”的強烈對比,及“刺人而殺之”的比喻,指出了統(tǒng)治者應有的態(tài)度

  此題的關鍵點在于,不只是對原文的翻譯解釋,而要進行理解歸納。

  (“王道之成”相較于“王道之始”,在物質生活層面有大幅度提升,并且涉及了文化教育層面。)

  孟子,戰(zhàn)國時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繼承者與發(fā)展者。其“仁政”思想主要包括:

  以民為本,反對暴政;

  減輕刑罰,輕徭薄賦;

  制民之產,使民以時;

  重視教化,與民同樂。

  原來孟子是在告訴梁惠王,只要讓老百姓豐衣足食,得到應有的尊重,他們就會心滿意足了。帶著這種認知,讓我們一起再把最后三段朗讀一遍。

  探究現(xiàn)實意義,引導學生關注現(xiàn)實

  孟子的“仁政”思想無疑是極具人文情懷的,可是在以利益和武力維持社會秩序的戰(zhàn)國時代并沒有得到足夠的認同。但它的人文光輝并未消減,反倒在幾千年后的現(xiàn)代社會里大放異彩。請聯(lián)系現(xiàn)實,談孟子的“仁政”思想在現(xiàn)代社會的體現(xiàn)。

  提示:分田到戶,使農民都有土地

  取消農業(yè)稅,給以種糧補貼

  人大代表,尊重人民的意志

  九年義務教育的普及

  家電下鄉(xiāng)、城鎮(zhèn)醫(yī)保等

  拓展延伸

  作為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思想的博大不僅體現(xiàn)在治政方面,也表現(xiàn)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這里,我選取了孟子學說中的幾句,請大家結合生活實際談談自己的理解感受。(引導學生提高完善個人品格,提高自身素質)

  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不恥不若人,何若人有?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若學生打不開思路,教師可以以第二句做示范引導:

  古人言:“知恥近乎勇。”羞恥感也是人前進的動力。如果安于自己的落后,滿足于現(xiàn)有的安逸,我們是永遠沒有辦法超越他人,超越自己的。

  結束語

  這些文字所體現(xiàn)的僅僅是孟子思想的冰山一角。在群雄爭霸的戰(zhàn)國亂世里,在游說諸侯的艱難生涯中,孟子依然時時關心民生疾苦,處處傳播道德倫理。他的光輝歷經(jīng)數(shù)千年的歲月而益發(fā)耀眼。那么,通過這短短的一節(jié)課,你收獲了什么?你還想了解什么呢?請大家將你的想法在課后形成文字交給老師,給老師的教學以好的反饋指導。謝謝大家!

  板書設計

  寡人之于國也

  《孟子》

  提問:民不加多

  析因:五十步笑百步比喻

  解答:具體措施排比

  應有的態(tài)度對比、比喻

《寡人之于國也》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能歸納“數(shù)、發(fā)、直、兵、勝”多義詞的義項,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異于……”幾個句式的特點。

  2、能力目標:遵循自主探究學習的原則,鼓勵學生自己解決一些淺近的文言現(xiàn)象;

  3、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學習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教學重點

  多義詞義項的歸納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教學難點

  對課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正確的理解。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讓學生記誦孟子名言警句。

  1、不以規(guī)矩,不成方圓。

  2、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

  3、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6、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7、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8、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殍,此率獸而食人也。

  9、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10、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11、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心,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2、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13、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14、盡信《書》,不如無《書》。

  二、簡介孟子思想。

  1、孟子是繼孔子之后儒學家學派最有聲望的大師。

  2、他的學說的核心就是要講“仁義”,行“仁政”,即實行所謂“王道”。

  3、其理論基礎就是民本思想,重視人的生存權利。因此孟子對那些不行仁政,殘酷掠奪百姓的封建王侯深惡痛絕。

  三、整體感知課文。

  《寡人之于國也》節(jié)選自《孟子梁惠王上》,是《孟子》體現(xiàn)“仁政”思想最重要的篇章。

  課文題目“寡人之于國也”是編者加的。本是梁惠王向孟子說的一句話:“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意思是“我對于梁國的治理,已經(jīng)費盡心力了。”孟子針對梁惠王“盡心焉”的自詡之言,針對諸侯紛爭、民不聊生的社會現(xiàn)實,辛辣的嘲弄了以賢君自居的梁惠王,并憤怒的指出一些封建王侯自詡“為民父母”,可實際上確實“率獸而食人”的人,是人民的災星。從維護統(tǒng)治階級的根本利益出發(fā),高瞻遠矚,獨倡王道,論述了行“仁政”和“王天下”的關系。

  《孟子》善用比喻和寓言來說理,論辯技巧十分高明,這在本文中都有明顯的體現(xiàn)。運用各種驅誘論敵就范的手法,文辭鋪張揚厲,時露尖刻,喜用排偶句,筆鋒咄咄逼人。

  四、熟讀課文。

  1、聽朗讀錄音

  2、學生各自朗讀課文。

  3、同學生齊讀。

  五、重點掌握下列文言知識。(發(fā)練習資料,串譯課文解決)

  (一)通假字

  1、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無”同“毋”)

  2、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頒”同“斑”)

  3、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涂”同“途”“莩”同“殍”)

  4、直不百步耳(“直”通“只”,只是不過)

  (二)疑難實虛詞

  1、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之于:對于。焉耳矣:語助詞,表強凋;

  2、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發(fā):指打開糧倉,救濟百姓;

  3、非我也,兵也兵:兵器;

  4、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勝:盡;

  5、河東兇亦然然:代詞,這樣;

  6、鄰國之民不加少加少:減少或更加少;

  7、棄甲曳兵而走曳兵:拖著兵器;走:逃跑;

  8、或百步而后止或:有的人;

  9、數(shù)罟不入洿池數(shù)罟:細密的魚網(wǎng);

  10、申之以孝悌之義申:重復地說申誡。孝悌:孝順父母、尊敬兄長;

  11、非我也,歲也歲:年成(不好,遭饑荒);

  12、斯天下之民至焉斯:連詞,那么,就,表示承接上文,得出結論;

  13、填然鼓之之:音節(jié)助詞,起襯音作用;

  14、樹之以桑之:代詞代五畝之宅;

  15、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以:介詞,用,拿;

  16、斧斤以時入山林以時以:介詞,按照。

  (三)詞類活用。

  1、河內兇(兇:形作動,遭荒年);

  2、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名作動,行王道,統(tǒng)一天下);

  3、王無罪歲(罪:名作動,歸罪);

  4、填然鼓之(鼓:名作動,敲擊戰(zhàn)鼓);

  5、樹之以桑(樹:名作動,種植);

  6、謹庠序之教(謹:謹慎,形作動,認真從事);

  7、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作動,穿……衣服);

  8、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食:名作動,吃);

  9、請以戰(zhàn)喻(戰(zhàn):戰(zhàn)斗,動作名,戰(zhàn)爭);

  10、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生:動作名,活著的人);

  (死:動作名,死去的人。喪死:喪葬死去的人);

  (四)特殊句式。

  1、判斷句。

  ①是亦走也——這也是逃跑。

  ②非我也,歲也——這不是我的過錯,這是年成不好。(否定判斷肯定判斷)

  ③非我也,兵也——這不是我殺的,這是兵器殺的。(同上)

  ④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這就是讓百姓對生養(yǎng)死葬沒什么不滿

  ⑤養(yǎng)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生養(yǎng)死葬沒什么不滿,就是王道的開端。

  2、例裝句。

  (1)狀語后置句。

  ①申之以孝悌之義——以孝悌之義申之;

  ②樹之以桑——以桑樹之;

  (2)賓語前置句。

  未之有也——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未有之也。

  (3)省略句。

  ①何也——省主語“此”。

  ②棄甲曳兵而走——省主語“將士”。

  ③非我也,歲也——省謂詞“兇”

  六、布置作業(yè)

  將課文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第二課時

  一、孟子和梁惠王談論的中心問題是什么?:

  明確:中心問題是:梁惠王向孟子問政:“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而“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即:梁惠王自已認為自己對國家已經(jīng)盡心了,可為什么人口勞力卻沒有增多?

  背景點撥提示:戰(zhàn)國時代,各諸侯國的統(tǒng)治者,為外爭城奪地,相互攻伐;對內殘酷剝削,勞役繁重,破壞生產力,造成了兵員缺乏、勞力不足,這是個十分突出的問題。爭奪人力,成為各諸侯國統(tǒng)治者的當務之急。

  二、孟子回答梁惠王的問題時,從幾個方面進行了回答?

  從兩方面回答了梁惠王的的問題。

  首先指出“民不加多”問題的癥結(原因):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與鄰國并無本質區(qū)別,指望人口勞力比鄰國多是不可能的。

  然后向梁惠王推行自己的仁政主張使“民加多”的措施:舍霸道而就王道,去虐政而行仁政,終會使天下歸服。

  三、給文章劃分段落層次

  1、指出連接全文層次的三個關鍵句。

  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斯天下之民至焉。

  2、水到渠成,小結段落層次,全文可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問政:梁惠王為自己“盡心于國”,而“民不加多”提出疑問。

  第二部分(第二、三、四段):議政:民不加多的原因: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揭示梁惠王做法實際上與鄰國沒有本質的區(qū)別,指望人口勞力比鄰國多是不可能的。

  第三部分(第五段至第七段):議政:民加多的措施:舍霸道而就王道,去虐政而行仁政,終會使天下歸服。

  四、引導學生重點討論以下問題。

  1、“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說明了什么道理?

  明確:孟子以臨陣脫逃為喻,“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風趣地說明,魏國的政策和鄰國的相差無幾,雖然在數(shù)量上有區(qū)別,但在本質上是一樣的——都是逃跑。梁惠王盡管給了百姓一點小恩小惠,但他發(fā)動戰(zhàn)爭,欺壓黎民,在壓榨人民這點上,跟別國的暴君沒有本質的差別,本質上講都是虐民暴政,所以不必希望民之多于鄰國。本體和喻體的貼切,使孟子的比喻充滿了邏輯的力量。這則寓言告訴我們,看事情要看本質,不要被表面現(xiàn)象所迷惑。

  2、怎樣才能做到王道?

  明確:不違農時,數(shù)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時入山林。五畝之宅,樹之以桑。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百畝之田,勿奪其時。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

  3、當采取王道的措施后產生了怎樣的效果?

  谷不可勝食,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養(yǎng)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五十者可以衣帛。七十者可以食肉矣。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4、小結課文中孟子的理想政治。

  明確:課文中孟子的理想政治有兩層:

  ①仁政之初,實行保民政策:不違農時,保護魚類,按時砍伐,使民有其食。

  ②行政之成,實行教民政策:鼓勵養(yǎng)蠶,繁興六畜,生產糧食,興辦教育,使民養(yǎng)成高尚道德。

  5、小結文章中表現(xiàn)出的孟子的思想與主張

  首先,孟子是反對諸侯間的無休無止的相互征戰(zhàn)的。

  其次,孟子認為應該讓利于民,讓民眾有得以休養(yǎng)生息的機會。

  第三,孟子還非常重視教化,提出了“謹庠序”的主張。

  五、歸納文章主旨。

  文章闡述了統(tǒng)治者想要使民加多應持有的態(tài)度:不找客觀原因,而應反省自己,清除虐政,施行仁政。

  六、總結本文的特點。

  《孟子》是對話體論辯文,注意文字的形象性和感染力,特色鮮明。

  ①巧設譬喻,迂回曲折。談問題先把主旨藏起來,從側面、反面、外圍入手,逐漸引向本題。如本意要講實行仁政,卻先以戰(zhàn)役喻,從反面入手,使梁惠王不知不覺中跟著他走。這樣,文章如曲徑探幽,引人入勝;文勢則波瀾起伏,毫無板滯。

  ②邏輯謹嚴,層層深入。表面看來,文章鋪張揚厲,散漫無紀,實則邏輯清晰,段落分明,層次井然。如先提出問題,再分析原因,后述措施,王道之始,王道之實,實行仁政,均是層層深入、環(huán)環(huán)相扣。

  ③詞豐筆活,理足氣盛。善用貼切的比喻、有力的鋪排,考究用詞,講求句式。奇句與偶句,單式句與排比句,交錯使用,筆勢靈活,理直氣壯,談鋒犀利,咄咄逼人。文章極富雄辯的氣勢。

《寡人之于國也》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1.學習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能歸納“數(shù)、發(fā)、直、兵、勝”多義詞的義項,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異于……”幾個句式的特點。

  3.熟讀課文的基礎上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

  多義詞義項的歸納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教學難點 

  課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

  教具準備

  投影儀、投影膠片

  課時安排

  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簡介孟子及孟子思想,熟讀課文。

  [教學步驟 ]一、導語 

  同學們,我們在初中學過孟子的文章《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其中“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為后世廣泛引用的名言警句,在今天仍然有很強的生命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還分別成為成語沿用至今。之所以會這樣,說明孟子的仁政思想不僅對當時,而且對后世影響極大。今天,我們來學習孟子的又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國也》,從中可以再進一步理解他的仁政思想。

  二、孟子生平及孟子思想簡介

  學生可結合注釋①及課文后關于孟子的介紹來了解。

  教師適當補充:

  孟子繼承了孔子的學說,主張效法先王,推行仁政,宣揚性善,反對功利,反對戰(zhàn)爭,這些在當時列國紛爭的形勢下,被認為是脫離實際的空論。但他思想中的民主精神,民本思想等都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進步意義。

  三、熟讀課文

  1.二遍。

  第一遍學生聽,要求認真聽,同時認真看課文,注意一些字詞的讀音和寫法。

  第二遍,學生跟著錄音輕讀。

  2.學生各自朗讀課文。

  3.教師出示投影內容,檢查學生掌握字詞的情況。

  投影

  根據(jù)漢語拼音寫出相應的漢字,給加點字注音,是通假字的注明。

  (1)棄甲曳兵

  (2)涂有餓piǎo 

  (3)雞豚狗彘之畜

  (4)數(shù)罟不入wū 池

  (5)無失其時

  (6)謹庠序之教

  (7)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8)申之以孝tì之義

  答案:(1)yè(2)涂tú通假字,同“途”  莩 (3)tún zhì xù (4)cù gǔ洿(5)無wú通假字,同“毋”(6) xiáng(7)頒 bān通假字,同“斑”(8)悌

  4.學生各自朗讀課文。

  5.3、4名同學朗讀,以此檢查朗讀情況,如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糾正。

  6.男女同學比賽朗讀。

  7.全班同學齊讀。

  8.結合注解朗讀,了解文意。

  按前后桌組成學習小組,學生遇到問題,向小組其他組員提出,組內自行解決,如解決不了,小組長可向全班同學征求意見,確定答案。

  9.全班同學齊讀課文。

  四、布置作業(yè) 

  熟讀課文并背誦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理清思路,背誦課文,教師適當作朗讀提示。

  [教學步驟 ]一、檢查學生熟讀課文情況

  按學習小組分開,組與組進行比賽。如第一組開始讀課文的某一段或某幾句,讀完之后,可任意點其他小組來翻譯,翻譯對了,可由翻譯對了的小組再讀課文的某段或某幾句,讓其他小組翻譯,以此類推。教師或其他同學可隨時糾正。

  二、指導學生理清思路,背誦課文,并作閱讀提示

  提問:這篇課文記載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對話,這次對話是圍繞什么問題展開討論的?

  明確:“民不如多。”

  提問:在提出“民不如多”疑問前,梁惠王先是自詡曰(學生回答)“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為什么說是“盡心焉耳矣”?具體做法是什么?

  要求學生找出來背誦,合書回答。

  明確:“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河東兇亦然。”

  提問:通過和鄰國相比,梁惠王感覺如何?

  明確:“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

  提問:于是乎,梁惠王才有了怎樣的疑問?

  明確:(學生合上課文回答)“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教師作朗讀提示:要把“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中“自詡”的口氣讀出來;“河東兇亦然”中“亦”要重讀,起強調作用;最后“何也?”要讀得稍重一些,疑問語氣加強。

  教師反讀本段,學生朗讀并背誦。

  教師對背景點撥提示:戰(zhàn)國時代,各諸侯國的統(tǒng)治者,為外爭城奪地,相互攻伐;對內殘酷剝削,勞役繁重,破壞生產力,造成了兵員缺乏、勞力不足,這是個十分突出的問題。爭奪人力,成為各諸侯國統(tǒng)治者的當務之急。那梁惠王當然會提出“民不加多”的疑問了。

  提問:孟子對梁惠王這個疑問是如何分析的?

  明確:他充分利用梁惠王想爭奪人力的心理來宣傳“仁政”思想。

  提問:孟子是怎樣說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與“鄰國并無本質區(qū)別的?

  學生思考、回答

  明確: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問題,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設喻。

  孟子對曰:“王好戰(zhàn),請以戰(zhàn)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提問:對“五十步笑百步”喻義如何理解?

  (因 “五十步笑百步”的喻義理解是本文的教學難點 ,所以,應采取學生廣泛討論、相互交流的方法,教師稍作點撥分析)

  (按學習小組進行討論,選一名代表發(fā)言。各組同學可隨時發(fā)表不同意見)

  明確:孟子通過設喻——設圈套,誘使對方在不知不覺中說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這正好走進“圈套”,所以,孟子說:“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梁惠王認為自己對待百姓的政策比鄰國都好,但孟子卻指出,魏國的政策雖好一些,但與鄰國相比,不過是“五十步笑百步”,本質上都是相同的。也就是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作譬,說明梁惠王比別的國王好不了多少。

  教師作朗讀提示:孟子設喻一段朗讀時要慢一些,語氣應平緩。當梁惠王進了圈套后,孟子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這句話語氣應稍急促,加重“望、多”的朗讀語氣。

  教師范讀本段,學生朗讀、背誦。

  問題的原因找到之后,文章自然而然過渡到第三部分——“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這也是孟子“仁政”思想的具體內容。

  提問:他的“仁政”思想的具體內容是什么?包括幾個方面?

  (學生看課文,思考)

  明確:;兩方面:一是“王道之始”的道理,一是“王道之成”的道理。

  提問:怎樣才能做到“王道之始”?

  要求學生找出并畫出三組排比句。

  明確:“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shù)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食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

  提問:當采取了這些合理發(fā)展生產的措施后,產生的效果是什么?

  要求學生找出并畫出排比句,各自朗讀,合書回答。

  明確:孟子用了四組排比句:“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其中前三組排比是孟子養(yǎng)民的主張,后一組是教民的主張。這樣,作者在這四組排比里,把自己的主張層層鋪敘,渲染得有聲有色,為梁惠王展現(xiàn)了一幅美好的前景。順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結論,即“王道之成”了。

  提問:有了合理的措施,還需要有合理的態(tài)度。孟子是怎樣批評當時統(tǒng)治者不顧人民死活的?

  明確:“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這一段是從反面證明使民加多應有的態(tài)度。

  提問:這一段用什么方法進行說理?

  學生思考、討論、發(fā)言。

  狗彘食人食                          涂有餓莩歸罪于年成不好

  明確:     對比       涂有餓莩                比喻        刺人而殺之歸罪于武器

  如果我們有了合理的措施、合理的態(tài)度,那么正如最后一句所說:“斯天下之民至焉。”

  教師作朗讀提示:第三部分的排比、對偶句式較多,因此,要把孟子散文的氣勢磅礴、感情激越、銳不可當?shù)奶攸c讀出來。且注意最后一段中“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的反問語氣一定要讀出來。

  教師范讀、學生朗讀并背誦。(教師帶領學生以排偶句為重點,集體背誦。)

  三、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回顧本節(jié)所講內容,概括本文寫作特點,進一步指導學生背誦

  1.結構嚴謹

  民不加多的疑問;民不加多的原因;民加多的措施

  (教師按此結構逐一提問,學生逐一背誦)

  2.善用比喻(學生可背誦局部何比喻有關的部分)

  3.氣勢充沛(學生背誦排比句式)

  學生齊讀(齊背)課文。

  四、布置作業(yè) 

  熟讀課文。做練習三。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總結文言知識,做課后練習,進行閱讀訓練,對全文進行小結。

  [教學步驟 ]一、檢查學生背誦課文。

  二、分類歸納總結文言知識

  投影

  1.詞類活用

  找出下列加點詞和例句用法相同的一項。

  例:今媼尊長安君之位

  (1)樹之以桑  (2)可以衣帛   (3)然而不王者     (4)王無罪歲    (5)既來之,則安之

  2.句式

  找出下面句式,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并掌握其用法。

  (1)或……或……(2)直……耳,是……也(3)是何異于……(4)未之有也

  答案:1.(5)和例句是使動用法,其他使命詞活用為動詞。

  2.(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有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來,有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來。

  (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只不過沒有跑上一百步罷了,那也是逃跑啊。

  (3)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     這種說法和拿刀子刺人,把人殺死后,說“殺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

  (4)未之有也     不曾有的事情。(賓語前置句)

  三、一詞多義(結合完成練習二)

  資料顯示(投影或多媒體)

  1.數(shù)

  例句 出處 釋義

  愿得補黑衣之數(shù) 《觸龍說趙太后》 數(shù)目、數(shù)量

  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 《寡人之于國也》 幾、若干

  則勝負之數(shù),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六國論》 命運

  扶蘇以數(shù)諫故,上使外將兵 《陳涉世家》 shuò    屢次

  數(shù)罟不入洿池 《寡人之于國也》 cù  密、細密

  蒙沖斗艦乃以千數(shù) 《赤壁之戰(zhàn)》 shǔ計算

  2.直

  例句 出處 釋義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愛蓮說》 與“曲”相對,不彎曲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寡人之于國也》 僅、只

  系向牛頭充炭直 《賣炭翁》 價值

  予自度不得脫,則直前詬虜帥失信 《〈指南錄〉后序》 徑直、直接

  3.發(fā)

  例句 出處 釋義

  百發(fā)百中 成語 發(fā)射

  發(fā)閭左謫戌漁陽九百人 《陳涉世家》 征發(fā)、派遣

  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 《寡人之于國也》 打開

  野花發(fā)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 《醉翁亭記》 花開

  主人忘歸客不發(fā) 《琵琶行》 出發(fā)

  大閹亦逡巡畏義,非常之謀難以猝發(fā) 《五人墓碑記》 發(fā)出

  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發(fā)其志士之悲哉 《五人墓碑記》 發(fā)出、抒發(fā)

  4.兵

  例句 出處 釋義

  非我也,兵也 《寡人之于國也》 兵器

  窮兵黷武 成語 戰(zhàn)爭

  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 《觸龍說趙太后》 軍隊

  草木皆兵 成語 士兵

  5.勝

  例句 出處 釋義

  驢不勝怒,蹄之 《黔之驢》 承受

  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 《寡人之于國也》 盡

  此所謂戰(zhàn)勝于朝廷 《鄒忌諷齊王納諫》 勝利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憶江南》 超過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 《岳陽樓記》 優(yōu)美的

  三、閱讀訓練(附材料)

  投影:

  梁惠王曰:“晉國,天下莫強焉,叟①之所知也。乃寡人之身,東敗于齊,長子死焉;西喪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恥之,愿比②死者壹③灑④之,如之何則可?”

  孟子對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⑤耨⑥;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

  “彼奪其民時,使不得耕耨以養(yǎng)其父母。父母凍餓,兄弟妻子離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誰與王敵?故曰:‘仁者無敵’王請勿疑!”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注釋:①叟:對老頭得稱謂,這里指孟子。②比:bì,代替。③壹:全部、都。④灑:xǐ通“洗” ⑤易:疾速。⑥耨:nòn,除草。

  [譯文]梁惠王對孟子說:“魏國在當時,天下沒有比它更強大得國家了,這是您所知道得。但道我這時候,東邊和齊國打仗,敗給了齊國,我的大兒子死了;西邊又敗給秦國,喪失河西土地七百里;南邊又受到出國污辱。我感到這是奇恥大辱,希望能夠替我國所有犧牲的人報仇雪恨,您說怎么辦才行?”

  孟子回答說:“土地見方百里的小國,行仁政可以使天下歸服。魏國這樣的大國,王如對人民施行仁政,減免刑罰,減輕賦稅,督促老百姓深耕細作,早除雜草,使年輕人在閑暇時間,學習孝順父母、敬愛兄長、做事盡心盡力、待人守信的道德,在家里用來侍奉父親兄長,出去用來對待上級。這樣就是制造木棒也可以抗擊秦國楚國擁有堅固盔甲、鋒利刀槍的軍隊了。

  “秦國楚國征兵派夫,耽誤老百姓的農時,使他們不能耕種來養(yǎng)活父母。父母挨凍挨餓,兄弟妻子兒子東散西逃。秦王楚王使他們的百姓陷于水深火熱之中,王若發(fā)兵前往征討,誰能與您抗衡呢?所以說:‘行仁政的人,無敵于天下。’請王不要懷疑。”

  教師注釋疑難詞句。

  要求學生能看大致看懂材料,然后結合課文,談談孟子的仁政思想。

  學生討論,暢所欲言,交流看法。

  四、小結

  課文所講的“王道之成”的道理和材料中講的“仁者無敵”,強調的都是實行仁政是統(tǒng)一天下的根本保證。孟子認為,國君如能實行仁政,減稅寬刑,不濫殺無辜,以忠信孝悌教育百姓,就可以使天下歸心。這就是說真正能夠愛人民的人,他的力量是不可戰(zhàn)勝的。不是嗎?九八年,百年不遇的洪澇災害沒有沖垮我們,及其強大的金融風暴沒有壓倒我們,關鍵是我們有一個能夠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的中國共產黨,我們的黨是戰(zhàn)無不勝的黨。

  五、布置作業(yè) 

  1.預習《勸學》一課。

  2.寫一篇短文,談談你對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板書設計 ]

  寡人之于國也

  惠王                  對話                           孟子

  疑問(移民移粟)                                      設喻

  民不加多                                              以五十步笑百步       何如(設圈套)

  不可(走進圈套)                                      無望民之多于鄰國   (回答)

  斯天下之民至矣(民加多)                              施仁政的措施  (目的)

  [延伸閱讀]閱讀下文,完成文后要求。

  孟子見梁惠王,出,語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所畏焉。卒①然問曰:‘天下惡乎定?’吾對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對曰:‘不嗜殺人者能一之。’‘孰能與之?’對曰:‘天下莫不與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間旱,則苗槁②矣。天油然③作云,沛然④下雨,則苗浡⑤然興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⑥,未有不嗜殺人者也。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而望之矣。誠如是也,民歸之,由⑦水之就下,沛然誰能御之?“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要求:認真認識和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實行仁政是統(tǒng)一天下的根本保證。

  提示:這一章孟子論述了“不嗜殺人者能一之”的思想。孟子主張國家統(tǒng)一。實現(xiàn)統(tǒng)一,孟子反對殺人,也就是反對戰(zhàn)爭。不嗜殺人者能一之,也就是行仁政者能統(tǒng)一天下。

  注釋:①卒:(cù)突然,出人意料。②槁:干枯。③油然:盛多的樣子。④沛然:大雨滂沱的樣子。⑤浡(bō)蓬勃的樣子。⑥人牧:治理百姓的人,指人君。牧:牧養(yǎng),這里引申為治理。⑦由:同“猶”

  [譯文]孟子謁見梁惠王,出來以后,對人們說:“遠遠打量,不像個國君的樣子;走近以后,也看不到足以令人敬畏的氣勢。他驀地問我:‘天下要則那樣能夠才能安定呢?’我回答說:‘天下歸于統(tǒng)一就會安定。’‘那么誰能統(tǒng)一天下呢?’他又問道。‘不隨便殺人的國君能統(tǒng)一天下。’我回答道。‘那么又有誰來追隨他呢?’他又問。我回答說‘天下的人沒有誰不愿擁護他的。您知道禾苗的生長情況嗎?如果七、八月份久旱不雨,那禾苗就會枯萎。(但如果)天上又出現(xiàn)降雨云,并降下大雨,那禾苗就會生機勃勃地重新生長起來。像這種情況,有誰能改變呢?現(xiàn)在各國國君,沒有誰不是殺人成性地暴君。倘有一位不隨便殺人、不草菅人命地君王,那么普天下的人民都會伸長脖子期待他解救。果真是這樣,老百姓歸附擁戴他,就像水流向低處,湍急迅猛,什么也擋不住啊!”

《寡人之于國也》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1、了解文中的詞類活用;掌握“直……耳”、“是……也”、“是何異于……”幾個句式;通過課后練習把握一詞多義。

  2、理解孟子主張──仁政,重視民心向背的積極思想。

  3、體味欣賞本文運用比喻說理,善于運用排比、對偶增強文章氣勢的藝術特色。

  【教學重點】

  理解孟子主張──仁政。

  【教學過程】

  一、孟子簡介

  孟子,名軻,字子輿,戰(zhàn)國時鄒人。他受業(yè)于孔子的孫子子思的弟子,是儒家繼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稱為“亞圣”。他提出“民貴君輕”的主張,反對“霸道”,提倡以“仁”、“義”為中心的“仁政”、“王道”。

  二、《孟子》簡介

  《孟子》是先秦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內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學說、政治活動、哲學思想和個性修養(yǎng)。《孟子》與《論語》同是語錄體散文,但與《論語》相比,它篇幅較長,內容也更具體,描繪也更細致。《孟子》比喻準確形象,語言犀利酣暢,感情洋溢飽滿,說理深刻透徹。

  三、讀課文,生字正音

  棄甲曳(yè)兵

  涂(tú)有餓莩(piǎo)

  雞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

  數(shù)(cù)罟(gǔ)不入洿(wū)池

  無(wú)失其時

  謹庠(xiáng)序之教

  頒(bān)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申之以孝悌(tì)之義

  谷不可勝食也(shēng)

  四、重點字詞

  1、通假字:

  無失其時(“無”通“毋”,不要)

  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無”通“毋”,不要)

  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頒”通“斑”)

  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涂”通“途”,道路)

  2、名詞活用為動詞:

  填然鼓之

  樹之以桑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

  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

  然而不王者

  3、之:

  ⑴寡人之于國也:主語和介賓結構之間無意義。

  ⑵無如寡人之用心者: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⑶填然鼓之:襯字,無意義。

  ⑷樹之以桑:襯字,無意義。

  五、文言句式

  1、否定句賓語前置:

  未之有也

  2、介詞結構后置:

  樹之以桑

  申之以孝悌之義

  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

  3、判斷句:

  是亦走也非我也,兵也

  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

  4、固定格式: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直不百步耳。

  六、分析課文理解孟子的仁政

  1、提出問題:寡人之民不加多。

  2、分析問題: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3、解決問題:斯天下之民至焉。

  4、仁政內容:

  孟子的仁政:

  ⑴民本思想,孟子認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⑵施仁政應使百姓安居樂業(yè)

  ⑶國君應以保民為職分,君王要“不擾民”、“不違農時”,要“與民同樂”,才可以“王天下”。

  七、體味欣賞

  1、結構嚴謹。

  2、善用比喻。

  3、氣勢充沛。

  八、通過背誦練習感受孟子的語言魅力

  不違農時。數(shù)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時入山林。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王道之始也。

  九、學以致用,課堂思考孟子思想在當今社會有什么現(xiàn)實意義

  十、課堂練習

  一詞多義。

  十一、結束語

  師總結全文,師生在歌聲中感受孟子的思想。

《寡人之于國也》教學設計 篇7

  教學目的

  一、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二、理解文言常用詞語和句式。

  三、通過朗讀體會孟子長于雄辯的語言特色。

  教學設想

  一、層層分析,指導背誦。

  二、以讀代講。

  三、課時安排:三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人

  孟子是繼孔子之后的儒學大師,我們經(jīng)常“孔孟”并稱,初中時,我們學習過《〈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都是勸說君王施仁政。我們今天學習的《寡人之于國也》也體現(xiàn)了孟子的這一主張,并且文中還闡述了他“仁政”的具體內容。

  [板書題目]

  二、誦讀

  1.教師范讀正音

  王好(hào)戰(zhàn)            棄甲曳(yè)兵而走

  谷不可勝(shēng)食也    數(shù)罟(cùgǔ)不入灣(wū)池

  養(yǎng)生喪(sàng)死無憾     雞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

  然而不王(wàng)者      涂有餓莩(piǎo)

  2.學生齊讀(注意斷句,體會孟子的語言特色)。

  3.學生分角色朗讀(請學生留意文中談及民之加多的語句)。

  三、分析

  1.找出文章中談及“民之加多”的語句。全文結構自然呈現(xiàn)。

  [投影]

  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1段

  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2、3、4段

  斯天下之民至焉             5、6、7段

  請學生用自己的話概括每部分主要內容(不要求精確,允許存在出人)。

  說明:梁惠王自謂“盡心于國”問孟子“民不加多”之故。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作答,指出梁惠王與鄰國之君一樣,接著談自己的主張來回答梁惠王的疑問。

  2.誦讀第一段

  梁惠王說:“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梁惠王覺得自己對國家政務盡心盡力了。他具體的做法有哪些?

  提示: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河東兇亦然。

  梁惠王施行這樣的政策,結果如何?

  提示: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用一句話來概括,梁惠王的困惑在哪里?

  提示:“于國盡心,但民不加多”

  [板書]

  于國盡心           結果

  梁惠王          移民,移粟         民不加多

  鄰國之君        不用心             民不加少

  (孟子           施仁政             天下之民至焉)

  除虐政

  指導朗讀:梁惠王覺得自己對國家已經(jīng)盡心盡力,所以“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讀時,重音應落在“盡心”二字上。“察鄰國之政”二句,前句輕讀,后句重讀,有自詡之意,又表明自己用心良苦。“何也?”盡心了,但民不加多。讀時應突出其困惑、不解。

  請學生朗讀第一部分。

  請學生串講大意,教師訂正。

  3.梁惠王拿自己于國與鄰國之政比較,孟子為什么不直接闡明意見,而用“請以戰(zhàn)喻”?

  提示:孟子說“請以戰(zhàn)喻”用梁惠王熟悉的“戰(zhàn)”設喻,這樣便于啟發(fā)對方。

  孟子不直接回答梁惠王兩國比較的問題,而比較了什么?

  提示:棄甲兵走者,五十步與百步走。

  說明:梁惠王很自然地回答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從而不知不覺中否定了自己與鄰國的統(tǒng)治者有別。

  “五十步笑百步”已成為人們經(jīng)常使用的成語,含義是什么?

  提示:比喻缺點或錯誤的性質相同,只是情節(jié)輕或重的區(qū)別。

  說明:梁惠王移民移粟與鄰國統(tǒng)治者治國不盡心實質上沒什么區(qū)別,只是形式上或數(shù)量上不同而已,從而引出要使民加多,必須施仁政,行王道。

  誦讀二、三、四段。

  指導朗讀:面對梁惠王的提問,孟子其實已經(jīng)有了答案,但他隱而不說,先設喻。讀起來應從容不迫。“以戰(zhàn)喻”后可稍長停頓,“則如何”用征詢對方意見的口氣,輕讀。

  請學生朗讀。

  請學生串講大意,教師訂正。

  四、提示應掌握常用文言實詞、虛詞

  于  焉耳矣  兇  無如  加  好  請  填然  鼓  既接  曳  走  或  直  無  于

  五、作業(yè) 

  1.背誦前兩部分。

  2.理解常用實詞、虛詞。

  第二課時

  一、檢查背誦

  二、導入  

  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來啟發(fā)梁惠王,指出他與鄰國的實質是一樣的,那怎樣才能使民加多呢?孟子自然而然引出自己“仁政”的主張。

  三、分析

  1.誦讀第五段

  請學生依據(jù)書下注釋,疏通文意(教師訂正)。

  理解內容。

  [投影]        措施                      效果

  ,                   不可勝食也叫

  ,                   不可勝食也。   }養(yǎng)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

  ,                   不可勝用也。

  說明:“不可勝……也”給人吃不完,用不盡的感覺,增強文章的說服力和感染力,運用了排比手法。

  理清本段層次。

  提示:第一層    第1、2、3小句

  第二層    第4句

  第三層    第5句    全段中心

  指導朗讀:第一層三句,語勢逐層上升,最后一層全段中心,作為最突出的部分。“養(yǎng)生喪死無憾”一語出現(xiàn)兩次,前者可輕讀,后者應重讀。

  請學生朗讀。

  引導當堂背誦。

  2.朗讀第六段

  請學生依據(jù)書下注釋

  [投影]

  與第五段比較異同處。

  提示:同是發(fā)展生產,強調“不違農時”,“以時入山林”,“無失其時”,“勿奪其時”。這些都強調不要耽誤生產時機。側面指出,梁惠王“使民加多”的目的,就是驅使百姓去打仗,不得民心。

  除了要合理發(fā)展生產,制民之產外,第六段還有孟子教化百姓的主張。

  指導朗讀:這一段分述王道的四項基本內容,四個“矣”陳述語言,氣勢充沛。最后總結“不……未……”雙重否定句式,讀得應堅定有力。

  請學生朗讀。

  引導當堂背誦。

  四、提示應掌握常用文言實詞、虛詞。

  違  時  勝  數(shù)  罟  洿  斧斤  以  憾  樹  衣  畜  無  謹  庠序  教  申  孝  悌  義  頒  負  戴  王

  五、作業(yè) 

  1.熟練背誦第五、六段。

  2.識記本課學習的文言實詞、虛詞。

  第三課時

  一、檢查背誦

  二、導人

  梁惠王對人民施小恩小惠就以為做得很好,實際上與其他國君都一樣。孟子從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兩方面詳細闡述了使民加多的辦法,但這還不夠,君王對此還應有什么態(tài)度呢?我們看最后一段。

  三、分析

  1.誦讀第七段。

  理清內容:

  [投影]

  說明:一方面寫出了社會的不平等,另一方面也是對梁惠王自認為“于國盡心”的駁斥。

  孟子最后還用了一個比喻,是怎樣比的?

  提示:涂有餓莩歸罪于年成不好,如同刺人而殺之,歸罪于武器一樣。

  指導朗讀:“狗彘食人食”句揭露了諸侯貴族的荒淫,朗讀時,要表現(xiàn)出說話人的義憤。“涂有餓莩”句要讀出其悲憤的語氣。“人死”句是借用諸侯國君的自我辯護的口氣,應讀得有諷刺意味。用比喻來反駁,應用質問的口吻來讀。最后,勸勉梁惠王拋棄虐政,施行仁政,應用和緩、勸勉的語氣。

  請學生朗讀。

  請學生歸納孟子仁政思想。

  提示:發(fā)展生產,制民之產,教化百姓,還有最后除虐政。總的來說有兩點:一是保民,使民無衣食之患;二是教民,用儒家的思想教育人民。

  [板書]

  孟子    施仁政    天下之民至焉

  除虐政

  提示:只有這樣施行仁政,天下之民才能來歸順。

  引導背誦。

  2.提示應掌握文言實詞、虛詞:

  檢  涂  餓莩  發(fā)  歲  于  無  罪  斯  至

  3.完成課后練習二。

  4.完成課后練習一。

  5.完成課后練習四。

  6.討論課后練習三。

  [補充]

  寡人之于國也             對于

  移其民于河東             到

  (1)于{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比

  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在

  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       跟、與

  (2)通假文字

  ①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無通“毋”,不要。

  ②無失其時                 無通“毋”,不要。

  ③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頒同“斑”,花白。

  ④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         涂同“途”,道路。

  四、教師小結    

  本文主要闡述了孟子施仁政的主張,要想使民加多就要發(fā)展生產,使民住有房,耕有田,吃得飽,穿得暖,還要使民懂禮儀,受教育,君王也須革除虐政,這樣百姓才能來歸服。

  全文似乎散漫無章,實則結構嚴謹,段落分明,以使民加多為主線貫穿全文,思路清晰。

  句式較整齊,這樣氣勢充沛,增強雄辯力。

  五、作業(yè) 

  1.背誦全文。    

  2.識記文言常用詞語和句式。

  (趙  媛)

《寡人之于國也》教學設計 篇8

  教學目標:學習孟子的“仁政”思想

  學習孟子的論辯技巧

  教學重點:學習孟子的“仁政”思想

  教學難點:掌握“五十步笑百步”的內涵

  教學方法:誦讀法、提問法、探究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這篇散文看似散漫無章,實則結構嚴謹,段落分明,思路分明,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進行整體感知,學習孟子的思想。

  二、整體感知,理清思路

  1、從文章中的標點符號我們能夠看出這是孟子和梁惠王之間一次對話,對話就有一個話題,同學們在文中找出他們之間談話的“話題”?

  明確:

  民之加多

  2、找出文章中談及“民之加多”的語句,全文結構自然呈現(xiàn)。

  明確:

  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第1段)

  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第2、3、4段)

  斯天下之民至焉。(第5、6、7段)

  3、請同學們用自己的話概括每部分主要內容

  明確: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提出問題:“民不加多”的疑惑。(1)

  第二部分分析問題:“民不加多”的原因。(2—4)

  第三部分解決問題:“使民加多”的措施。(5—7)

  三、合作探究,感悟孟子的論辯技巧及其思想

  1、梁惠王是怎樣治理國家的?

  明確:采用“移民移粟”的措施。

  2、梁惠王拿自己于國與臨國之政比較,為什么孟子不直接闡明意見,而用“請以戰(zhàn)喻”?

  明確:這樣便于啟發(fā)對方。

  3、“五十步笑百步”的內涵是什么?

  明確:梁惠王移民移粟與鄰國之君無所作為實質上并沒有什么區(qū)別,只是形式上或數(shù)量上不同而已,從而引出要使民加多,必須施仁政,行王道。

  4、接下來,孟子把“仁政“的實施分為“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兩個階段。關于“王道之始”,我們借助于兩個問題來思考。

  (1)采取哪些措施,才能做到“王道之始”?(要求學生找出三組排比句回答)明確:“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shù)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

  (2)當采取了這些措施后,產生的效果是什么呢?

  明確:

  當采取了這些合理發(fā)展生產的措施后,“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養(yǎng)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意思是說活著的人能得到供養(yǎng),死去的人能得到安葬(有足夠的木材打造棺材)。這樣,百姓生而無憂,死而無憾,就是王道的開始。

  5、要想“王道之成”還需采取哪些措施?(要求學生找出排比句回答)

  明確: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這就是王道之成。

  孟子為梁惠王描繪了一幅生動、形象、美好的社會前景。

  四、小結

  這篇文章思路清晰,結構嚴謹,主要闡述了孟子施仁政的主張,要想使民加多就要發(fā)展生產,使民住有房,耕有田,吃得飽,穿得暖,還要使民懂禮儀,受教育,君王也須革除虐政,這樣才能得民心,得天下。

  布置作業(yè):背誦全文。

  板書設計:

《寡人之于國也》教學設計 篇9

  【教學目的】

  1、了解孟子“仁政”的具體內容、思想基礎及歷史進步性。

  2、了解孟子答問過程、論辯藝術及其“好辯、善辯”的主客觀原因。

  3、了解并掌握“數(shù)”“發(fā)”“直”“兵”“勝”及其若干固定句式的對應今譯。

  4、在綜合理解的基礎上背誦全文,并延展閱讀閱讀《仁者無敵》《出爾反爾》兩個選段。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

  本文的論辯過程及藝術。

  2、難點:

  《孟子》的思想內容,也就是“仁政”的具體內容。

  【教學過程】

  一、解題無須說,重要的是導入

  教讀本文而用舊課導入,既簡便可行,又有溫故知新、激發(fā)學習興趣的作用。當先讓學生復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然后提問:

  1、教師口述:“取勝之道有三:曰天時,曰地利,曰人和──人和為取勝之本。”問:這個意思孟子是怎樣表述的?(開頭兩句)好在哪里?

  (自由作答。)

  提示:讀孟子文章要注意語言的氣勢。

  2、“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中的“君子”指什么人?

  能行仁政的諸侯國君。

  補充問:“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君子于役,不知其期”中的“君子”各指什么人?

  有修養(yǎng)的人──丈夫。

  提示:學文言要注意詞的多義性,要據(jù)語境判斷詞的意義。

  3、試用孟子話說明君子“戰(zhàn)必勝”的原因。

  “得道多助”,“多助”是得“人和”的表現(xiàn)。

  提示:“道”,就是新課文里說的“王道”,能行王道,是謂“得道”。

  過渡問:根據(jù)預習印象,說說新課文里哪幾句是描寫孟子理想中的“王道樂土”的。

  “五十者”“七十者”“數(shù)口之家”“頒白者”四句。

  哪句話跟“多助之至,天下順之”的意思相同?

  “斯天下之民至焉”。

  二、學生試讀課文兩遍:先指定五位同學接讀;后齊讀

  三、教師范讀全文并略作解說,重在掌握文章理路

  1、畫示意圖(標明秦、魏、齊的`相鄰位置;指出河內、河東所在),并簡介談話背景:

  魏在戰(zhàn)國初期曾是軍事大國,至梁惠王在位后期,西畏秦逼,從安邑遷都于梁;東敗于齊,“太子虜,上將死,國以空虛”,所以特邀孟子來梁,問強國之道。事在惠王35年(前335)。本章記梁惠王問“民不加多”之故,正是此意。

  2、分層示范誦讀并作解說:

  第一層:

  ⑴ 兇──象地穿交陷其中之形,引申為歉收。

  ⑵ 移──本義是禾長相扶倚之狀,后代為遷移之義而本義廢。由此至彼之謂。

  ⑶ 大意是,惠王問“民不加多”之故。

  第二層:

  ⑴ 鼓──會意字,左中為鼓,上象鼓飾,下象鼓架;右象手持槌擊鼓動作。后引申為所擊之物。古時以擊鼓代進攻令。

  ⑵ 大意是,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為喻,含蓄作答。

  第三層:

  ⑴ 數(shù)罟──古法,魚不滿尺,市不得鬻,人不得食。

  ⑵ 是使民──是,有“如此則”之義,這樣(就)使人民……

  ⑶ 大意是,論王道之始,即“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

  第四層:

  ⑴ “無失其時”與“無奪其時”──“失”字輕,寓“提醒”義;“奪”字重,寓國君無以勞役苦民之義。

  ⑵ 大意是,論王道之成,先制民之產(五畝之宅、百畝之田)而后行教化。

  第五層:

  ⑴ 發(fā)──本義是將箭射出去,引申為由內向外的動作,故在本句中有開倉放糧之義。

  ⑵ 檢──今語“檢點”,亦有約束義。

  ⑶ 斯──虛詞有通用之法,這里通“則”。

  ⑷ 大意是,保民才能使民歸順。

  3、解說全文理路(見本文開頭),要求學生記住每層的結句,用它們作為記誦全文的支撐點。

  4、學生齊讀全文一遍后,檢查背誦上述五句話,即各層的結句。

《寡人之于國也》教學設計 篇10

  四、學生分層練習背誦全文

  (下面只寫出指導誦讀的要點,過程及練習方式從略。)

  第一層:

  1、在示意圖上標出河東、河內的位置后,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話敘述梁惠王的救災辦法。

  向災區(qū)調運糧食,從災區(qū)遷出部分人口。

  2、“河東兇亦然”一句是省文,試用文言作完整的表述。

  河東兇,則移其民于河內,移其粟于河東。

  3、“無如……者”意思是“沒有像……的人”,能否換一種表達方式?

  其君皆不及寡人之用心。

  4、試品味首句,說說惠王有無抱怨意。

  從“焉耳矣”的疊用可見有抱怨勞而無功之意:勞者,移民、移粟也;無功者,鄰國之民不至。

  5、再品味末句,說說“何也”能否改成“何哉”或“何故”。

  何哉”,問中兼嘆,多用于設問;“何故”,一般詢問語氣;只有用“何也”才能表達梁惠王困惑而急于求解的心情。

  第二層:

  1、孟子此問的答案是事前即可料定的,試作仿問便知:某次考試,甲生得50分,乙生得30分,以50分得30分,則何如? 請用文言作答。

  不可,直不30分耳,是亦不及格也。

  2、此問照應上文哪一句?

  “無如寡人之用心者”。

  妙在哪里?

  惠王據(jù)事理作答,卻不料墜入孟子彀中,把自己跟鄰國之君放在同一水平上。

  3、試代孟子作答:“王之好戰(zhàn)殘民,與鄰國之君無異,故民不至;移民移粟,小惠耳,雖能行之,何益?”跟原文比較后,說說比喻作答的好處。

  從容,含蓄,讓對方反躬自省。

  第三層:

  1、開頭用排比句法連述三事,都有關人民生活,試用兩個字概括這樣的生活水平。

  溫飽。

  2、為什么說這是“王道之始”?

  王道以得民心為本,溫飽可以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則得民心矣。

  3、本層連用五個“也”字,擬刪去前四個,改用“……,則……”這種句式,如“不違農時,則谷不可勝食”,好不好?

  不好,用“也”才能表達出孟子堅信不疑的語氣和贊美之情,使行文如連珠,頗有聲勢。

  第四層:

  解釋:“五畝之宅”“百畝之田”,系指井田制而言。井田者,田區(qū)劃分如“井”字形之謂也。古法:方里而井,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八家皆私百畝,同養(yǎng)公田。公事畢,然后敢治私事。

  1、問:王道體制下有哪兩件大事?是按怎樣的順序寫的?

  ⑴ 農業(yè)生產,先說家庭副業(yè),后說糧食生產;

  ⑵ 教化,先說設校,后說教學內容。

  2、孟子在描寫“王道樂土”時全用“矣”字作結,表現(xiàn)了怎樣的意味?

  贊嘆;將理想圖景說得如在眼前。

  3、本層煞尾如用“王道之成也”替代“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效果如何?

  失去主觀色彩,缺乏咄咄逼人之勢,說服力減弱。

  第五層:

  1、本層文字不多,但波瀾起伏不窮,說說你的體會。

  一揭,語氣嚴厲;二批,措辭尖刻;三勸勉,語調溫和。

  2、本層是怎樣照應開頭的?

  “罪歲”照應“河內兇”“河東兇”;“斯天下之民至焉”照應“寡人之民不加多”。

  3、結句是否有省略?

  不“罪歲”,則當行王道,因上文已詳論行王道的步驟和基本方法,此處不再提;完整的表述應是“王無罪歲而行王道,斯天下之民至焉”

  五、檢查背誦──連貫背誦全文

  六、內容點撥

  (見“基本設想”第二段)。

  七、布置作業(yè)

  1、背誦全文(同學互查);

  2、預習新課。

《寡人之于國也》教學設計 篇11

  教學目標

  1.學習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能歸納“數(shù)、發(fā)、直、兵、勝”多義詞的義項,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異于……”幾個句式的特點。

  3.熟讀課文的基礎上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

  多義詞義項的歸納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教學難點

  課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

  教具準備

  投影儀、投影膠片

  課時安排

  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簡介孟子及孟子思想,熟讀課文。

  [教學步驟]

  一、導語

  同學們,我們在初中學過孟子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其中“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為后世廣泛引用的名言警句,在今天仍然有很強的生命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還分別成為成語沿用至今。之所以會這樣,說明孟子的仁政思想不僅對當時,而且對后世影響極大。今天,我們來學習孟子的又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國也》,從中可以再進一步理解他的仁政思想。

  二、孟子生平及孟子思想簡介

  學生可結合注釋①及課文后關于孟子的介紹來了解。

  教師適當補充:

  孟子繼承了孔子的學說,主張效法先王,推行仁政,宣揚性善,反對功利,反對戰(zhàn)爭,這些在當時列國紛爭的形勢下,被認為是脫離實際的空論。但他思想中的民主精神,民本思想等都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進步意義。

  三、熟讀課文

  1.二遍。

  第一遍學生聽,要求認真聽,同時認真看課文,注意一些字詞的讀音和寫法。

  第二遍,學生跟著錄音輕讀。

  2.學生各自朗讀課文。

  3.教師出示投影內容,檢查學生掌握字詞的情況。

  投影

  根據(jù)漢語拼音寫出相應的漢字,給加點字注音,是通假字的注明。

  (1)棄甲曳兵

  (2)涂有餓piǎo

  (3)雞豚狗彘之畜

  (4)數(shù)罟不入wū池

  (5)無失其時

  (6)謹庠序之教

  (7)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8)申之以孝tì之義

  答案:(1)yè(2)涂tú通假字,同“途”莩(3)túnzhìxù(4)cùgǔ洿(5)無wú通假字,同“毋”(6)xiáng(7)頒bān通假字,同“斑”(8)悌

  4.學生各自朗讀課文。

  5.3、4名同學朗讀,以此檢查朗讀情況,如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糾正。

  6.男女同學比賽朗讀。

  7.全班同學齊讀。

  8.結合注解朗讀,了解文意。

  按前后桌組成學習小組,學生遇到問題,向小組其他組員提出,組內自行解決,如解決不了,小組長可向全班同學征求意見,確定答案。

  9.全班同學齊讀課文。

  四、布置作業(yè)

  熟讀課文并背誦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理清思路,背誦課文,教師適當作朗讀提示。

  [教學步驟]一、檢查學生熟讀課文情況

  按學習小組分開,組與組進行比賽。如第一組開始讀課文的某一段或某幾句,讀完之后,可任意點其他小組來翻譯,翻譯對了,可由翻譯對了的小組再讀課文的某段或某幾句,讓其他小組翻譯,以此類推。教師或其他同學可隨時糾正。

  二、指導學生理清思路,背誦課文,并作閱讀提示

  提問:這篇課文記載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對話,這次對話是圍繞什么問題展開討論的?

  明確:“民不如多。”

  提問:在提出“民不如多”疑問前,梁惠王先是自詡曰(學生回答)“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為什么說是“盡心焉耳矣”?具體做法是什么?

  要求學生找出來背誦,合書回答。

  明確:“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河東兇亦然。”

  提問:通過和鄰國相比,梁惠王感覺如何?

  明確:“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

  提問:于是乎,梁惠王才有了怎樣的疑問?

  明確:(學生合上課文回答)“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教師作朗讀提示:要把“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中“自詡”的口氣讀出來;“河東兇亦然”中“亦”要重讀,起強調作用;最后“何也?”要讀得稍重一些,疑問語氣加強。

  教師反讀本段,學生朗讀并背誦。

  教師對背景點撥提示:戰(zhàn)國時代,各諸侯國的統(tǒng)治者,為外爭城奪地,相互攻伐;對內殘酷剝削,勞役繁重,破壞生產力,造成了兵員缺乏、勞力不足,這是個十分突出的問題。爭奪人力,成為各諸侯國統(tǒng)治者的當務之急。那梁惠王當然會提出“民不加多”的疑問了。

  提問:孟子對梁惠王這個疑問是如何分析的?

  明確:他充分利用梁惠王想爭奪人力的心理來宣傳“仁政”思想。

  提問:孟子是怎樣說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與“鄰國并無本質區(qū)別的?

  學生思考、回答

  明確: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問題,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設喻。

  孟子對曰:“王好戰(zhàn),請以戰(zhàn)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提問:對“五十步笑百步”喻義如何理解?

  (因“五十步笑百步”的喻義理解是本文的教學難點,所以,應采取學生廣泛討論、相互交流的方法,教師稍作點撥分析)

  (按學習小組進行討論,選一名代表發(fā)言。各組同學可隨時發(fā)表不同意見)

  明確:孟子通過設喻——設圈套,誘使對方在不知不覺中說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這正好走進“圈套”,所以,孟子說:“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梁惠王認為自己對待百姓的政策比鄰國都好,但孟子卻指出,魏國的政策雖好一些,但與鄰國相比,不過是“五十步笑百步”,本質上都是相同的。也就是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作譬,說明梁惠王比別的國王好不了多少。

  教師作朗讀提示:孟子設喻一段朗讀時要慢一些,語氣應平緩。當梁惠王進了圈套后,孟子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這句話語氣應稍急促,加重“望、多”的朗讀語氣。

  教師范讀本段,學生朗讀、背誦。

  問題的原因找到之后,文章自然而然過渡到第三部分——“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這也是孟子“仁政”思想的具體內容。

  提問:他的“仁政”思想的具體內容是什么?包括幾個方面?

  (學生看課文,思考)

  明確:;兩方面:一是“王道之始”的道理,一是“王道之成”的道理。

  提問:怎樣才能做到“王道之始”?

  要求學生找出并畫出三組排比句。

  明確:“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shù)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食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

  提問:當采取了這些合理發(fā)展生產的措施后,產生的效果是什么?

  要求學生找出并畫出排比句,各自朗讀,合書回答。

  明確:孟子用了四組排比句:“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其中前三組排比是孟子養(yǎng)民的主張,后一組是教民的主張。這樣,作者在這四組排比里,把自己的主張層層鋪敘,渲染得有聲有色,為梁惠王展現(xiàn)了一幅美好的前景。順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結論,即“王道之成”了。

  提問:有了合理的措施,還需要有合理的態(tài)度。孟子是怎樣批評當時統(tǒng)治者不顧人民死活的?

  明確:“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這一段是從反面證明使民加多應有的態(tài)度。

  提問:這一段用什么方法進行說理?

  學生思考、討論、發(fā)言。

  狗彘食人食涂有餓莩歸罪于年成不好

  明確:對比涂有餓莩比喻刺人而殺之歸罪于武器

  如果我們有了合理的措施、合理的態(tài)度,那么正如最后一句所說:“斯天下之民至焉。”

  教師作朗讀提示:第三部分的排比、對偶句式較多,因此,要把孟子散文的氣勢磅礴、感情激越、銳不可當?shù)奶攸c讀出來。且注意最后一段中“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的反問語氣一定要讀出來。

  教師范讀、學生朗讀并背誦。(教師帶領學生以排偶句為重點,集體背誦。)

  三、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回顧本節(jié)所講內容,概括本文寫作特點,進一步指導學生背誦

  1.結構嚴謹

  民不加多的疑問;民不加多的原因;民加多的措施

  (教師按此結構逐一提問,學生逐一背誦)

  2.善用比喻(學生可背誦局部何比喻有關的部分)

  3.氣勢充沛(學生背誦排比句式)

  學生齊讀(齊背)課文。

  四、布置作業(yè)

  熟讀課文。做練習三。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總結文言知識,做課后練習,進行閱讀訓練,對全文進行小結。

  [教學步驟]一、檢查學生背誦課文。

  二、分類歸納總結文言知識

  投影

  1.詞類活用

  找出下列加點詞和例句用法相同的一項。

  例:今媼尊長安君之位

  (1)樹之以桑(2)可以衣帛(3)然而不王者(4)王無罪歲(5)既來之,則安之

  2.句式

  找出下面句式,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并掌握其用法。

  (1)或……或……(2)直……耳,是……也(3)是何異于……(4)未之有也

  答案:1.(5)和例句是使動用法,其他使命詞活用為動詞。

  2.(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有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來,有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來。

  (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不過沒有跑上一百步罷了,那也是逃跑啊。

  (3)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這種說法和拿刀子刺人,把人殺死后,說“殺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

  (4)未之有也不曾有的事情。(賓語前置句)

  三、一詞多義(結合完成練習二)

  資料顯示(投影或多媒體)

  1.數(shù)

  例句 出處 釋義

  愿得補黑衣之數(shù) 《觸龍說趙太后》 數(shù)目、數(shù)量

  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 《寡人之于國也》 幾、若干

  則勝負之數(shù),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六國論》 命運

  扶蘇以數(shù)諫故,上使外將兵 《陳涉世家》 shuò屢次

  數(shù)罟不入洿池 《寡人之于國也》 cù密、細密

  蒙沖斗艦乃以千數(shù) 《赤壁之戰(zhàn)》 shǔ計算

  2.直

  例句 出處 釋義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愛蓮說》 與“曲”相對,不彎曲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寡人之于國也》 僅、只

  系向牛頭充炭直 《賣炭翁》 價值

  予自度不得脫,則直前詬虜帥失信 《〈指南錄〉后序》 徑直、直接

  3.發(fā)

  例句 出處 釋義

  百發(fā)百中 成語 發(fā)射

  發(fā)閭左謫戌漁陽九百人 《陳涉世家》 征發(fā)、派遣

  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 《寡人之于國也》 打開

  野花發(fā)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 《醉翁亭記》 花開

  主人忘歸客不發(fā) 《琵琶行》 出發(fā)

  大閹亦逡巡畏義,非常之謀難以猝發(fā) 《五人墓碑記》 發(fā)出

  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發(fā)其志士之悲哉 《五人墓碑記》 發(fā)出、抒發(fā)

  4.兵

  例句 出處 釋義

  非我也,兵也 《寡人之于國也》 兵器

  窮兵黷武 成語 戰(zhàn)爭

  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 《觸龍說趙太后》 軍隊

  草木皆兵 成語 士兵

  5.勝

  例句 出處 釋義

  驢不勝怒,蹄之 《黔之驢》 承受

  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 《寡人之于國也》 盡

  此所謂戰(zhàn)勝于朝廷 《鄒忌諷齊王納諫》 勝利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憶江南》 超過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 《岳陽樓記》 優(yōu)美的

  三、閱讀訓練(附材料)

  投影:

  梁惠王曰:“晉國,天下莫強焉,叟①之所知也。乃寡人之身,東敗于齊,長子死焉;西喪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恥之,愿比②死者壹③灑④之,如之何則可?”

  孟子對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⑤耨⑥;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

  “彼奪其民時,使不得耕耨以養(yǎng)其父母。父母凍餓,兄弟妻子離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誰與王敵?故曰:‘仁者無敵’王請勿疑!”《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注釋:①叟:對老頭得稱謂,這里指孟子。②比:bì,代替。③壹:全部、都。④灑:xǐ通“洗”⑤易:疾速。⑥耨:nòn,除草。

  [譯文]梁惠王對孟子說:“魏國在當時,天下沒有比它更強大得國家了,這是您所知道得。但道我這時候,東邊和齊國打仗,敗給了齊國,我的大兒子死了;西邊又敗給秦國,喪失河西土地七百里;南邊又受到出國污辱。我感到這是奇恥大辱,希望能夠替我國所有犧牲的人報仇雪恨,您說怎么辦才行?”

  孟子回答說:“土地見方百里的小國,行仁政可以使天下歸服。魏國這樣的大國,王如對人民施行仁政,減免刑罰,減輕賦稅,督促老百姓深耕細作,早除雜草,使年輕人在閑暇時間,學習孝順父母、敬愛兄長、做事盡心盡力、待人守信的道德,在家里用來侍奉父親兄長,出去用來對待上級。這樣就是制造木棒也可以抗擊秦國楚國擁有堅固盔甲、鋒利刀槍的軍隊了。

  “秦國楚國征兵派夫,耽誤老百姓的農時,使他們不能耕種來養(yǎng)活父母。父母挨凍挨餓,兄弟妻子兒子東散西逃。秦王楚王使他們的百姓陷于水深火熱之中,王若發(fā)兵前往征討,誰能與您抗衡呢?所以說:‘行仁政的人,無敵于天下。’請王不要懷疑。”

  教師注釋疑難詞句。

  要求學生能看大致看懂材料,然后結合課文,談談孟子的仁政思想。

  學生討論,暢所欲言,交流看法。

  四、小結

  課文所講的“王道之成”的道理和材料中講的“仁者無敵”,強調的都是實行仁政是統(tǒng)一天下的根本保證。孟子認為,國君如能實行仁政,減稅寬刑,不濫殺無辜,以忠信孝悌教育百姓,就可以使天下歸心。這就是說真正能夠愛人民的人,他的力量是不可戰(zhàn)勝的。不是嗎?九八年,百年不遇的洪澇災害沒有沖垮我們,及其強大的金融風暴沒有壓倒我們,關鍵是我們有一個能夠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的中國共產黨,我們的黨是戰(zhàn)無不勝的黨。

  五、布置作業(yè)

  1.預習《勸學》一課。

  2.寫一篇短文,談談你對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板書設計]

  寡人之于國也

  惠王對話孟子

  疑問(移民移粟)設喻

  民不加多以五十步笑百步何如(設圈套)

  不可(走進圈套)無望民之多于鄰國(回答)

  斯天下之民至矣(民加多)施仁政的措施(目的)

  [延伸閱讀]閱讀下文,完成文后要求。

  孟子見梁惠王,出,語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所畏焉。卒①然問曰:‘天下惡乎定?’吾對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對曰:‘不嗜殺人者能一之。’‘孰能與之?’對曰:‘天下莫不與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間旱,則苗槁②矣。天油然③作云,沛然④下雨,則苗浡⑤然興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⑥,未有不嗜殺人者也。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而望之矣。誠如是也,民歸之,由⑦水之就下,沛然誰能御之?“《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要求:認真認識和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實行仁政是統(tǒng)一天下的根本保證。

  提示:這一章孟子論述了“不嗜殺人者能一之”的思想。孟子主張國家統(tǒng)一。實現(xiàn)統(tǒng)一,孟子反對殺人,也就是反對戰(zhàn)爭。不嗜殺人者能一之,也就是行仁政者能統(tǒng)一天下。

  注釋:①卒:(cù)突然,出人意料。②槁:干枯。③油然:盛多的樣子。④沛然:大雨滂沱的樣子。⑤浡(bō)蓬勃的樣子。⑥人牧:治理百姓的人,指人君。牧:牧養(yǎng),這里引申為治理。⑦由:同“猶”

  [譯文]孟子謁見梁惠王,出來以后,對人們說:“遠遠打量,不像個國君的樣子;走近以后,也看不到足以令人敬畏的氣勢。他驀地問我:‘天下要則那樣能夠才能安定呢?’我回答說:‘天下歸于統(tǒng)一就會安定。’‘那么誰能統(tǒng)一天下呢?’他又問道。‘不隨便殺人的國君能統(tǒng)一天下。’我回答道。‘那么又有誰來追隨他呢?’他又問。我回答說‘天下的人沒有誰不愿擁護他的。您知道禾苗的生長情況嗎?如果七、八月份久旱不雨,那禾苗就會枯萎。(但如果)天上又出現(xiàn)降雨云,并降下大雨,那禾苗就會生機勃勃地重新生長起來。

《寡人之于國也》教學設計 篇12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了解孟子所提倡的“仁政”思想;

  (2)掌握本文涉及到的古漢語知識

  2、能力目標

  (1)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背誦課文;

  (2)理解文意,能夠體會孟子的行文特色。

  3、情感目標

  (1)從孟子的言行之中體會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優(yōu)秀內涵;

  (2)認識孟子思想的現(xiàn)代意義。

  二、教學內容

  1、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理解文章大意,理清行文思路;

  3、重點字詞以及語法知識的歸納;

  4、領會孟子辯詞的思想性、邏輯性,感受文章的語言魅力。

  三、教學重難點

  1、層層深入,分析孟子對治國得失的哲學思辯,站在現(xiàn)代的角度理解孟子的思想;

  2、領會孟子辯詞的思想性、邏輯性,感受文章的語言魅力

  四、教學方法

  1、誦讀教學法。要求做到正確、流利、有感情

  2、點撥教學法。在背景資料介紹、文化知識簡介及比喻說理的分析方面教師須對學生進行點撥指導。

  3、討論法。應與誦讀同步進行,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

  五、課時安排:3課時

  [教學要點]

  簡介孟子及孟子的仁政思想,初步掌握全文大意,理清文章層次。

  (一)、導入課文

  同學們,我們在初中時學過孟子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其中“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為后世廣泛引用的名言警句,在今天仍然有很強的生命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還成為成語沿用至今。這充分說明孟子的仁政思想不僅對當時,而且對后世影響極大。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孟子的又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國也》。

  (二)、孟子生平及孟子思想簡介

  1、學生結合注釋①及課后關于孟子的介紹了解孟子。 2、教師適當補充:

  孟子是繼孔子之后儒家學派最有聲望的大師。他的學說的`核心就是要講“仁義”行“仁政”,即實行所謂“王道”。其理論基礎就是民本思想,重視人的生存權利。因此孟子對那些不行仁政,殘酷掠奪百姓的封建王侯深惡痛絕。《寡人之于國也》就辛辣地嘲諷了以賢君自居的梁惠王,并憤怒地指出一些封建王侯自詡“為民父母”,可實際上卻“率獸而食人”,是人民的災星。

  《孟子》善用比喻和寓言來說理,論辯技巧十分高明,這在本文中都有明顯的體現(xiàn)。運用各種驅誘論敵就范的手法,文辭鋪張揚厲,時露尖刻,喜用排比、對偶句,筆鋒咄咄逼人。接下來,就讓我們從《寡人之于國也》這篇文章中,去深入體會孟子的“仁政”思想和其獨特的行文風格吧。

  (三)、熟讀課文

  1、教師泛讀,學生注意聽字音。 2、學生齊讀全文。

  3、教師糾正、強調易讀錯字音。

  (四)疏通文意

  1、學生輪流先朗讀后翻譯,一人一句。

  2、教師點撥,依據(jù)課文注釋強調重難點字詞以及語法。

  譯文:

  梁惠王說:“我對國家的治理,很盡心竭力的吧!黃河以南發(fā)生災荒,就把那里的災民移往黃河以東,把河東的糧食運到河南。當河東發(fā)生災荒的時候,我也是這樣做的。看看鄰國的君主主辦政事,沒有想我這樣盡心盡力的。可是,鄰國的百姓并不見減少,而我的百姓并不見增多,這是什么原因呢?”

  孟子回答道:“大王您喜歡打仗,就讓我用打仗來打比方吧。戰(zhàn)鼓咚咚敲響,交戰(zhàn)激烈了,戰(zhàn)敗的士兵丟盔棄甲拖著武器逃跑,有的跑了上百步才停下,有的跑了五十步就停了腳。跑了五十步的人因此就去譏笑跑了一百步的人,您覺得行不行呢?”

  梁惠王說:“不行。他只不過沒有逃跑到一百步罷了,可是這也同樣是逃跑呀!”

  孟子說:“大王您既然懂得這個道理,就不必去期望您的國家的民眾比鄰國增多啦。

  只要不違背農時,那糧食就吃不完;密孔的魚肉不入池塘,那魚鱉水產就吃不完;砍伐林木有定時,那木材便用不盡。糧食和魚類吃不完,木材用無盡,這樣便使老百姓供養(yǎng)活人,安葬死人不至于感到有什么不滿足。老百姓養(yǎng)生送死沒有缺憾,這正是王道的開始。”

  在五畝大的住宅田旁,種上桑樹,上了五十歲的人就可以穿著絲綢了;雞鴨豬狗不失時節(jié)地繁殖飼養(yǎng),上了七十歲的人就可以經(jīng)常吃到肉食了。一家一戶所種百畝的田地不誤農時得到耕種,數(shù)口之家就不會鬧災荒了。注重鄉(xiāng)校的教育,強調孝敬長輩的道理,須發(fā)花白的老人們就不再會肩挑頭頂,出現(xiàn)在道路上了。年滿七十歲的人能穿上絲綢、吃上魚肉,老百姓不缺衣少食,做到了這些而不稱王于天下的是決不會有的。”

  “現(xiàn)在,豬狗吃的是人吃的事物而不知道設法制止,路上出現(xiàn)餓死的人而不知道賑濟饑民,人死了反而說‘與我無關,是年成不好的緣故’這和把人殺了反而說‘與我無干,是武器殺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大王您要能夠不歸罪于荒年,這樣,普天下的百姓便會涌想您這兒來了。”

  【語法知識】

  1、通假字

  2詞類活用

  3古今異義

  4一詞多義

  5特殊句式

  (五)、理清文章思路

  1、指出連接全文層次的三個關鍵句。

  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斯天下之民至焉

  2、引導學生對文章層次進行劃分

  第一部分:(1)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疑問

  第二部分:(234)孟子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第三部分:(567)闡述了孟子“仁政”的具體內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師生共同分析課文內容,歸納本文重點語法知識,體會孟子文章的語言魅力。

  (一)師生共同分析課文

  1、分析第一部分 (1)選一學生朗讀第1段 (2)師生問答

  提問:梁惠王說:“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梁惠王覺得自己對國家政務盡心盡力了。他的具體做法有哪些?

  明確: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河東兇亦然。

  提問:通過與鄰國相比,梁惠王感覺如何?

  明確: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提問:梁惠王面臨怎樣的困惑?

  明確:于國盡心,但民不加多。

  2、分析第二部分

  (1)選一學生朗讀2、3、4段。

  (2)師生問答

  提問:孟子對梁惠王的疑問是如何思考的?

  明確:他充分利用梁惠王想爭奪人力的心理來宣傳“仁政”思想。

  提問:孟子是怎樣說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與“鄰國之政”并無本質區(qū)別的?

  明確: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問題,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戰(zhàn)”設喻,這樣便于啟發(fā)對方。

  提問:對“五十步笑百步”的喻義如何理解? 學生思考、討論,請一學生回答。

  教師明確:孟子通過設喻——設圈套,誘使對方在不知不覺中說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這正好走進“圈套”,所以孟子說:“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梁惠王移民移粟與鄰國統(tǒng)治者治國不盡心實質上沒什么區(qū)別,只是形式上或數(shù)量上不同而已,從而引出要使民加多,必須施仁政,行王道。

  3、分析第三部分

  (1)請一學生朗讀5、6、7段 (2)師生問答

  樣才能使民加多呢?孟子自然而然引出自己的“仁政”主張。那么,孟子的“仁政”思想的具體內容是什么?包括幾個方面?

  學生看課文,思考。

  明確:兩方面:一是“王道之始”的道理,一是“王道之成”的道理。 提問:怎樣才能做到“王道之始”?(要求學生找出三組排比句回答)

  明確:“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shù)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

  提問:當采取了這些合理發(fā)展生產的措施后,產生的效果是什么?

  明確:“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 提問:要想“王道之成”還需采取哪些措施? (要求學生找出排比句,進行回答)

  明確:孟子用了四組排比句:“五畝之宅,樹之以桑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前三組排比是孟子養(yǎng)民的主張,后一組是教民的主張。這四組排比句為梁惠王展現(xiàn)出一幅美好的前景。順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結論,即“王道之成”了

  (二)請學生歸納孟子的“仁政”思想。

  總的來說有兩點:一是保民,使民無衣食之患;二是教民,用儒家的思想教育人民。

  (三)、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學習本文,概括本文的寫作特點

  1.巧設譬喻,迂回曲折。

  談問題先把主旨藏起來,從側面、反面、外圍人手,逐漸引向本題。如本意要講實行仁政,卻先以戰(zhàn)設喻,從反面入手,使梁惠王不知不覺中跟著他走。這樣,文章如曲徑探幽,引人入勝;文勢則波瀾起伏,毫無板滯。

  2.邏輯謹嚴,層層深入。

  表面看來,文章鋪張揚厲,散漫無紀,實則邏輯清晰,段落分明,層次井然。如先提出問題,再分析原因,后述措施,王道之始,王道之實,實行仁政,均是層層深入、環(huán)環(huán)相扣。

  3.詞豐筆活,理足氣盛。

  善用貼切的比喻、有力的鋪排,考究用詞,講求句式。奇句與偶句,單勢句與排比句,交錯使用,筆勢靈活,理直氣壯,談鋒犀利,咄咄逼人。文章極富雄辯的氣勢。

  (四)、課堂小結

  千年前的孟子的政治言論在我們今天仍然適用,而且光芒四射。怪不得幾千年來,孟都受到眾人的膜拜,我們還尊稱其為“亞圣”。讓我們懷著對孟子的崇拜之情再次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深刻體會其思想內涵。

  (五)布置作業(yè)

  思考:孟子關于治國的言論,對我們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有何啟示?與我們當今社會所倡導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觀”有何異同?

  教學反思

  學生反饋:

《寡人之于國也》教學設計 篇13

  教案

  教學目的

  一、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二、理解文言常用詞語和句式。

  三、通過朗讀體會孟子長于雄辯的語言特色。

  教學設想

  一、層層分析,指導背誦。

  二、以讀代講。

  三、課時安排:三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人

  孟子是繼孔子之后的儒學大師,我們經(jīng)常“孔孟”并稱,初中時,我們學習過《〈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都是勸說君王施仁政。我們今天學習的《寡人之于國也》也體現(xiàn)了孟子的這一主張,并且文中還闡述了他“仁政”的具體內容。

  [板書題目]

  二、誦讀

  1.教師范讀正音

  王好(hào)戰(zhàn)棄甲曳(yè)兵而走

  谷不可勝(shēng)食也數(shù)罟(cùgǔ)不入灣(wū)池

  養(yǎng)生喪(sàng)死無憾雞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

  然而不王(wàng)者涂有餓莩(piǎo)

  2.學生齊讀(注意斷句,體會孟子的語言特色)。

  3.學生分角色朗讀(請學生留意文中談及民之加多的語句)。

  三、分析

  1.找出文章中談及“民之加多”的語句。全文結構自然呈現(xiàn)。

  [投影]

  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1段

  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2、3、4段

  斯天下之民至焉5、6、7段

  請學生用自己的話概括每部分主要內容(不要求精確,允許存在出人)。

  說明:梁惠王自謂“盡心于國”問孟子“民不加多”之故。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作答,指出梁惠王與鄰國之君一樣,接著談自己的主張來回答梁惠王的疑問。

  2.誦讀第一段

  梁惠王說:“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梁惠王覺得自己對國家政務盡心盡力了。他具體的做法有哪些?

  提示: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河東兇亦然。

  梁惠王施行這樣的政策,結果如何?

  提示: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用一句話來概括,梁惠王的困惑在哪里?

  提示:“于國盡心,但民不加多”

  [板書]

  于國盡心結果

  梁惠王移民,移粟民不加多

  鄰國之君不用心民不加少

  (孟子施仁政天下之民至焉)

  除虐政

  指導朗讀:梁惠王覺得自己對國家已經(jīng)盡心盡力,所以“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讀時,重音應落在“盡心”二字上。“察鄰國之政”二句,前句輕讀,后句重讀,有自詡之意,又表明自己用心良苦。“何也?”盡心了,但民不加多。讀時應突出其困惑、不解。

  請學生朗讀第一部分。

  請學生串講大意,教師訂正。

  3.梁惠王拿自己于國與鄰國之政比較,孟子為什么不直接闡明意見,而用“請以戰(zhàn)喻”?

  提示:孟子說“請以戰(zhàn)喻”用梁惠王熟悉的“戰(zhàn)”設喻,這樣便于啟發(fā)對方。

  孟子不直接回答梁惠王兩國比較的問題,而比較了什么?

  提示:棄甲兵走者,五十步與百步走。

  說明:梁惠王很自然地回答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從而不知不覺中否定了自己與鄰國的統(tǒng)治者有別。

  “五十步笑百步”已成為人們經(jīng)常使用的成語,含義是什么?

  提示:比喻缺點或錯誤的性質相同,只是情節(jié)輕或重的區(qū)別。

  說明:梁惠王移民移粟與鄰國統(tǒng)治者治國不盡心實質上沒什么區(qū)別,只是形式上或數(shù)量上不同而已,從而引出要使民加多,必須施仁政,行王道。

  誦讀二、三、四段。

  指導朗讀:面對梁惠王的提問,孟子其實已經(jīng)有了答案,但他隱而不說,先設喻。讀起來應從容不迫。“以戰(zhàn)喻”后可稍長停頓,“則如何”用征詢對方意見的口氣,輕讀。

  請學生朗讀。

  請學生串講大意,教師訂正。

  四、提示應掌握常用文言實詞、虛詞

  于焉耳矣兇無如加好請?zhí)钊还募冉右纷呋蛑睙o于

  五、作業(yè)

  1.背誦前兩部分。

  2.理解常用實詞、虛詞。

  反思

  文言文教學一直是我的一大困惑,從應試角度出發(fā),似乎應注重文言字詞,而這樣的課會顯得較枯燥.而對學生而言,文言是一個點滴積累的過程,字、詞、句、段、篇無不有待積累,有積累而后有比較、有感悟,而把這一切統(tǒng)一起來的方法便是誦讀。

  《寡人之于國也》是必修三中的第一篇文言文,篇幅短,語法簡單,學生很容易讀懂。因此,我把誦讀指導作為主線,采用思想串字詞的模式,在串講中突出重點字、詞句,并保證學生有充足的誦讀時間,從而達到基本成誦。最后通過作業(yè)的設計,讓學生帶著問題思考,為第二課堂的內容做準備。在這堂課中,有一些閃光點:

  1、課堂思路清晰,過渡銜接自然,重點突出,既讓學生把握文章的思想內容,又讓學生在此過程中掌握了重點實詞虛詞的意義用法及特殊句式的特點。

  2、誦讀指導詳細,學生朗讀文章的氣氛較濃厚,并通過閱讀引導學生貼近文本中人物的情感思想。

  3、作業(yè)設計巧妙,既讓學生有思考的空間,又讓學生對文言句式有較深的感悟。

  當然,在這堂課中還是存在一些問題:

  1、導語有其可取之處,但所用時間過長。

  2、如果學生事先沒有充分地預習課文,那么這節(jié)課將難以進行。

  3、內容安排較多,時間比較緊湊。

  教學的方向:

  一、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

  學習目標是學生學習一篇文章的方向,明確目標讓學生有的放矢。學習《寡人之于國也》先要掌握文中重要文言實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歸納文言句式。其次是了解孟子施行王道、推行仁政的政治主張和具體措施。再次是學習孟子善用比喻說理的論辯方法。

  二、本課教學力圖體現(xiàn)“重在自主,重在發(fā)現(xiàn),重在探究”的教學理念。

  1、本文詩篇文言文,文言文重在朗讀和背誦。同學們在課前就已經(jīng)反復朗讀幾近成誦,課堂上仍應該加強學生的誦讀能力的培養(yǎng)。教師應指導學生把我語言的節(jié)奏和文言語言特點以及文言語氣詞的語氣。如,“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一句,學生很容易讀成“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而這里的“然而”并非現(xiàn)代漢語中的一個轉折連詞,而是“這樣卻”的意思,它是兩個詞。又如,第五段每句末幾乎都用一“也”子,而第六段則幾乎是“矣”字,此兩者語氣不同,表達的情感內容也不同。這就需要學生在反復朗讀中認真體會。

  2、學生的鑒賞活動貫穿教學的始終,無論是對文本意義的讀解,還是對意境的感悟,都不是(或很少是)由教師傳遞、告知的,而是由主體通過探究發(fā)現(xiàn)的。在課堂上,鑒賞主體擁有比較充分的鑒賞權、思考權、發(fā)言權,這就為主體“發(fā)現(xiàn)”提供了保證,學生不再是名義上的、形式上的主體,而是實質性主體——成為學習過程的真正主人。具體教學中讓學生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閱讀課文,理清作品線索,從整體上把握課文主要內容,調動學生的自主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3、利用了研究性學習的方式,重視對學生信息搜集和篩選能力的培養(yǎng)。教學中通過組織學生課外的分組、結合話題指導材料查找、搜集、篩選,對于改變學生原來被動的接受和教師教什么我聽什么的學習方式會起到較好的促進作用。

  4、強調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改變教師原來單一的講解傳授方式,依靠材料,依靠學生小組的合作、探究和競爭,變知識的接受為生成。讓學生自主閱讀,發(fā)現(xiàn)問題,互相討論、探究,充分調動學生的課堂主動參與意識。同時,利用現(xiàn)代媒體,利用網(wǎng)絡,利用發(fā)放的資料,利用生生之間思維的碰撞,打開了克服重難點的大門。我覺得,這對于古文學習方式的改變是一個很好的嘗試。

  5、將滲透古文化的精髓,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作為教學的主要目標。教學中,原本深奧的人生哲理,遙遠的古文常識和古人思想,如孟子的“仁政”思想和善用比喻的論辯方法,通過研究學習的形式,通過互相間的探討,通過閱讀他人的解讀,化為簡單的切合學生實際生活的話題,得到了落實,符合了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提高了學生學習古文的興趣。

  6、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注意了學生學習方式的多樣化。例如,對文本內容的感知,要求學生通過自學來完成,對文本內容的理解,采用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式,在合作中切磋,在合作中探究,在合作中學習。如小組解析疑難語句,對孟子的王道思想的深入理解。引導學生走進課文,聯(lián)系歷史和現(xiàn)實,結論雖不一定準確、全面。但在思考、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學生的個性得到了張揚,思維得到了較好的發(fā)展。

  這節(jié)課,我覺得自己還有很多不足值得改進:

  1、學生的課外預習如何才能在有限的時間內,有效地掌握,畢竟學生的學習大多還是停留在傳統(tǒng)的接受型上,習慣很頑固。

  2、學生課外閱讀、搜集相關材料不夠,今后應多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既可以培養(yǎng)學生閱讀的興趣,又可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

  3、課堂上還有部分學生沒有積極地參與進來。今后應著重思考如何才能調動所有學生課堂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寡人之于國也》教學設計 篇14

  【教學目標】

  一、了解《孟子》寫作特點與編寫體例

  二、掌握文本中一詞多義、詞類活用、古今異義和通假字

  三、掌握幾個文言句式

  四、學習文本用對話來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刻畫人物的藝術技巧

  五、學習孟子委婉雄辯的說理藝術及民本思想,樹立“以人為本,可持續(xù)發(fā)展與創(chuàng)建和諧社會”的崇高理想

  【教學重點、難點】

  一、學習文本語言,掌握文言詞匯及句式是本課的重點

  二、結合現(xiàn)實社會體會孟子有關治國思想的核心是本文學習的難點

  【教學時數(shù)】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作者作品簡介 【展示課件】

  孟子(約前372一前289),名軻,字子輿,戰(zhàn)國鄒(今山東鄒縣東南)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據(jù)《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記載,他是子思(孔子孫,名僅)的再傳弟子,曾游說齊、宋、滕、魏等國。當時“天下方務于合從連橫,以攻伐為賢”,孟子卻說 “唐、虞、三代之德”,被諸侯認為迂闊、遠邊離實際,不被采納。因此,孟子“退而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是繼孔子后最大的儒學大師,他繼承了孔子學說的正統(tǒng),后世將他和孔子并稱。維護和發(fā)展了儒家學說,對當時和后世思想界影響很大。

  【展示課件】

  《孟子》一書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孟子》在寫作上的特色*:

  善于雄辯,氣勢充沛、感情強烈、筆墨酣暢;

  多種方式進行辯論,邏輯嚴謹。時而提問,時而設問,時而反問,運用自如,靈活多變。

  善用比喻和寓言陳述事理,辯論是非。

  2、本文記載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對話

  提出的問題——民不加多

  論證的中心——為王之道——仁政

  二、配樂朗讀課文,正音正字

  〖正音〗好(h&agra一ve;o)曳(y&egra一ve;)勝(sh&egra一ve;ng)數(shù)(c&ugra一ve;)罟(gǔ)彘(zhi)畜(xǜ)

  庠(xiáng)悌(t&igra一ve;)

  三、理清文脈,把握內容,掌握重點詞句〖邊讀邊復述愿意〗【展示課件】

  1、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民不加多”的疑問。

  自詡“盡心”,歲兇:移民——移粟——治國勝于“鄰國之政”。

  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實行王道政治。

  〖詞語〗耳 兇然 無如 政 加

  2、第二部分:孟子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以例設喻,善誘對方,使對方容易接受。

  以戰(zhàn)喻——以五十步笑百步——不可——是亦走

  民不加多的原因——五十步笑百步的寓意:

  梁惠王的“移民移粟”跟鄰國統(tǒng)治者的治國不盡心,沒有什么區(qū)別,只是形式上數(shù)量上不同。〖暗示著梁惠王搞小恩小惠并不能使民加多,要使民加多,必須施仁政、行王道〗

  〖詞語〗喻鼓 既 走 或 直是

  3、第三部分(第3段至第5段),闡述了孟子“仁政”的具體內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合理地發(fā)展生產——養(yǎng)生喪死而無憾——仁政開端——民加多的初步措施。

  連用“不可勝……也”排句的句式,給人以吃不完、用不盡的感覺,增加文章說服力和感染力。王道之始——總結上文

  〖詞語〗數(shù) 勝養(yǎng)生喪死

  教養(yǎng)百姓,民心歸順——仁政主張——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三組排句又提出了發(fā)展生產的三種措施及所產生的效果。

  強調民富國強,安居樂業(yè)——養(yǎng)民教民

  四組排句,層層鋪敘,有聲有色*——美好的前景。

  結論:不王者,未之有——呼應:王道之始

  〖詞語〗樹衣畜 奪 庠序負戴 頒白 孝悌 然而

  批評統(tǒng)治者的虐政,反面證明自己主張。

  “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餓莩”形成鮮明的對比,深刻揭示社會的不平等。

  針對統(tǒng)治者歸罪于歲的推諉,運用比喻進行駁斥:

  “涂有餓莩”歸罪于年成不好——“刺人而殺之”歸罪于武器

  王無罪歲——天下之民至——言簡意賅回答“民不加多”的疑問。

  〖詞語〗檢 涂 莩 發(fā) 歲斯

  4、孟子在本文闡述的思想內容有哪些?【展示課件】

  (一)孟子的王道思想包括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1.首先解決百姓的溫飽問題;2.加強文教德化,提高人民的精神修養(yǎng);3.統(tǒng)治者嚴于律己,不推卸責任。

  (二)孟子注意到了可持續(xù)發(fā)展問題:在開發(fā)利用自然資源時,不能濫砍濫伐,濫捕濫殺,更不能竭澤而漁。

  【板書】【展示課件】

  梁惠王 孟子 特色*

  盡心——鄰國之政 以戰(zhàn)喻以例設喻

  歲兇: 移民 說理雄辯

  移粟 無如不可 五十步笑百步 善誘對方

  民不加多——民不加少 實行王道 容易接受

  合理生產——養(yǎng)生喪死(仁政開端)————教養(yǎng)百姓,民心歸順(仁政核心)

  勸勉農桑、教化百姓——不王者,未之有

  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體恤民心、檢討自身——天下之民至

  二、朗讀并背誦倒數(shù)二、三段

  三、討論課后練習三題

  〖一詞多義〗【展示課件】

  數(shù)

  愿令得補黑衣之數(shù)(數(shù)目)

  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幾,若干)

  扶蘇以數(shù)諫故,上使外將兵(屢次)

  數(shù)罟不人灣池(密)

  發(fā)

  百發(fā)百中(發(fā)射)

  發(fā)閭左謫戊漁陽九百人(派遣)

  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打開)

  野芳發(fā)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花開)

  直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不彎曲)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僅)

  系向牛頭充炭直(價值)

  兵

  非我也,兵也(兵器)

  窮兵黷武(戰(zhàn)爭)

  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軍隊)

  草木皆兵(兵士)

  勝

  驢不勝怒,蹄之(能承受)

  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盡)

  此所謂戰(zhàn)勝于朝廷(勝利)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超過)

  〖通假字〗【展示課件】

  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無”通“毋”)

  無失其時,(“無”通“毋”,不要)

  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頒”通“斑”,花白)

  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涂”通“途”,道路)

  〖詞類活用〗【展示課件】

  填然鼓之(“鼓”,名詞用作動詞,敲鼓)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詞用作動詞,穿)

  然而不王者(“王”,名詞用作動詞,為王)

  王無罪歲(“罪”,名詞用作動詞,歸罪,歸咎)

  樹之以桑(“樹”,名詞用作動詞,種植)

  〖特殊句式〗【展示課件】

  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介詞結構后置)

  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介詞結構后置)

  申之以孝悌之義(介詞結構后置)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賓語前置)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判斷句)

  非我也,兵也(判斷句)

  四、作業(yè)

  1、背誦并默寫倒數(shù)二、三段

  2、完成《導學》能力訓練

《寡人之于國也》教學設計 篇15

  【教學目標】

  1、學習本文比喻鮮明,善用排比,對偶,增強文章氣勢的特點。

  2、了解課文中詞類活用的語言現(xiàn)象,及一詞多義的準確運用

  【課時安排】

  1課時。

  【學生活動的設計】

  1、借助字典,正確譯文。歸納文意,記下學習的難點。

  2、課內采用專題討論的方法。

  【教學步驟】

  一、解題

  孟子主張行仁政,強調民貴君輕,重視民心的向背。提出性善論。曾游說齊宣王、梁惠王,宣傳他的政治主張,但始終未被采納。《孟子》的文章很雄辯,感情強烈,辭鋒犀利。在宣傳主張、論辯事理時,常能分析對方的心理,因勢利導,步步深人,層層進逼,以使自己的論辯最后獲勝。《孟子》還善于運用譬喻來說明道理。

  二、本文學習的知識點

  1、掌握本文的通假字:

  無毋,頒斑;涂途。

  2、正確分辨古今異義詞,如寡人河請走或嘶。

  3、準確使用一詞多義的詞。如:于、王,以食之。

  4、注意詞類活用的`詞。鼓、樹、衣、謹、王。

  三、用課文原話回答以下問題,目的幫助學生理清思路

  1、孟子是怎樣說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與鄰國之收并無本質區(qū)別的?

  孟子對曰:王好戰(zhàn),請以戰(zhàn)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2、孟子認為只有實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統(tǒng)一天下。他的仁政的具體內容是什么?

  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shù)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人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養(yǎng)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也。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梯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3、孟子是怎樣批評當時統(tǒng)治者不顧人民死活的?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殍而不知發(fā),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

  四、課文分析

  1、本文中心內容是什么?

  本文記載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對話,圍繞民不加多的問題展開討論,闡述了孟子仁政的具體內容,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新會的不平等。

  2、試概括本文的結構:

  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梁惠王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但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據(jù)此提出疑問。

  第二部分(孟子對曰至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孟子用設喻的方法,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3段~5段)闡述了孟子仁政的具體內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四、總結、擴展

  綜至全篇,段落分明,層次井然,三部分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斯天下之民至焉,做為每一部分的畫龍點睛之筆,既標明三個部分的聯(lián)系,又將每段議論的要點點明,成為不可分割的整體。

  【附】

  1、古今異義詞:

  寡人之于國也

  寡人,古代國君稱自己的謙詞。今用于形影孤單的人。句意是:我對國家。

  河內兇:

  河,黃河。今泛指河流。句意是:河內遇到饑荒。

  請以戰(zhàn)喻:

  請,請允許我。今常用于對方請坐,讓對方坐下;請指導讓對方做指導。句意是,讓我用打仗來作比喻。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可以,可是可以,以是憑借。今常連用,表示同意,認可。句意是:七十的人可以憑借它吃到肉。

  棄甲曳兵而走:

  走,跑,這里指逃跑。今常指一般的行走。句意是,拋棄鎧甲,拖著兵器逃跑。

  或百步而后上:

  或,有的人,不定代詞。今常用于選擇復句中的選擇詞。句意是,有的人逃跑百步后停止下來。

  斯天下之民至焉:

  斯,則,那么。今常用于代詞,當這此講,如斯文等。

  2、詞類活用:

  填然鼓之:

  鼓,名詞帶賓語之作動詞。敲起鼓。句意是:咚咚地敲著戰(zhàn)鼓。

  樹之以桑:

  樹,名詞帶賓語之,作動詞。種植。句意是:(在住宅場地上)種上桑樹。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衣,名詞帶賓語帛作動詞,穿上。句意是五十的人可以憑借它穿上絲織品的衣服。)

  謹庠序之教:

  謹,形容詞作動詞,認真從事。句意是:認真地興辦學校教育。

  然而不王者:

  王,名詞受副詞不的修飾作動詞,為王,使天下百姓歸順。

  【板書設計】

  寡人之于國也

  《孟子》

  梁惠王提疑:民不加多

  答疑: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孟子闡述:使民加多的措施

  結論:保民而王

《寡人之于國也》教學設計(精選15篇) 相關內容:
  • 《寡人之于國也》教學設計(精選16篇)

    【設計思路】本文選自語文新課標人教版必修3第三單元,屬于古代議論性散文。在此之前,必修1和必修2的文言文分別是古代敘事性散文和古代山水游記類散文,與本文相較,文本內容較長,涉及的文言詞句的知識點較多教全面,已經(jīng)給學生打下了較...

  • 《寡人之于國也 》教學設計(精選6篇)

    教學目的 一、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二、理解文言常用詞語和句式。 三、通過朗讀體會孟子長于雄辯的語言特色。 教學設想 一、層層分析,指導背誦。 二、以讀代講。...

  • 《寡人之于國也》教學設計(通用14篇)

    方案(二)總體設計思路方法孟子在文中高舉“仁政”“民本”的大旗,闡述自己的“王道”思想。在對文本實施教學的過程中,除了抓牢文言教學的常規(guī)重點外,還應將文學常識的掌握放到重要的地位。...

  • 《寡人之于國也》教學設計(精選17篇)

    教學目的 一、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二、理解文言常用詞語和句式。 三、通過朗讀體會孟子長于雄辯的語言特色。 教學設想 一、層層分析,指導背誦。 二、以讀代講。...

  • 寡人之于國也教學設計(通用4篇)

    教學目的 一、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二、理解文言常用詞語和句式。 三、通過朗讀體會孟子長于雄辯的語言特色。 教學設想 一、層層分析,指導背誦。 二、以讀代講。...

  • 寡人之于國也教學設計

    方案(二)總體設計思路方法孟子在文中高舉“仁政”“民本”的大旗,闡述自己的“王道”思想。在對文本實施教學的過程中,除了抓牢文言教學的常規(guī)重點外,還應將文學常識的掌握放到重要的地位。...

  • 《寡人之于國也》教學設計3

    教學目的 一、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二、理解文言常用詞語和句式。 三、通過朗讀體會孟子長于雄辯的語言特色。 教學設想 一、層層分析,指導背誦。 二、以讀代講。...

  • 《寡人之于國也》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學習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能歸納“數(shù)、發(fā)、直、兵、勝”多義詞的義項,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異于……”幾個句式的特點。 3.熟讀課文的基礎上背誦課文。...

  • 《寡人之于國也》教學設計1

    一、課文悟讀 《孟子》全書立論的根本點是“性善論”,核心是“仁政”思想。《寡人之于國也》節(jié)選自《孟子·梁惠王上》,是《孟子》體現(xiàn)“仁政”思想最重要的篇章。...

  • 《寡人之于國也》教學設計4

    一、課文悟讀 《孟子》全書立論的根本點是“性善論”,核心是“仁政”思想。《寡人之于國也》節(jié)選自《孟子·梁惠王上》,是《孟子》體現(xiàn)“仁政”思想最重要的篇章。...

  • 教案模板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中文字幕永久免费 | 欧美性猛xxxx | 亚洲日本乱码一区二区三区 | 精品女同一区二区 | 探花视频 | 国产微拍精品一区一再猛点 | 国产精品秘入口A级一区二区 | 男女啪啪高清无遮挡免费 | 一区二区三区性视频 | 男女靠逼视频免费观看 | 一区二精品 | 日韩精品视频在线一区 |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最好的精华液色 | 日本超黄视频 | 中文字幕日韩欧美一区二区 | 妇女bbbb插插插视频 | 日中文字幕在线 | 国产全黄a一级毛片91 | 国内永久福利在线视频图片 | 啊啊啊啊啊好爽视频 | 免费看成年人 | 亚洲午夜久久久久妓女影院 | 国产精品一本 | av在线网站观看 | 曰本女人牲交视频免费 | 欧美狠狠插 | bdsmvideos极端变态 | 太久ta19| 99草在线观看 | 国产内谢 | 国产大片成人午夜片 | 中文字幕在线网站 | 亚洲精品日韩中文字幕久久久 | 毛片十八 | 99人精品福利在线观看 | 高清国产亚洲精品自在久久 | 亚洲第一久久久 | 国产精品白浆无码流出.在线观看 | 久久先锋影音av鲁色资源 | 你懂得在线网址 | 久久精品九九亚洲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