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教學設計(精選15篇)
《春江花月夜》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賞析本詩的景、情、理,提高鑒賞詩歌的能力。
2、提高學生聯想和想象能力,進入詩歌意境。
3、培養學生在誦讀中感受詩歌的能力。
4、增加古典詩詞積累,培養學生對中國古典文學的熱愛。
教學重點:賞析詩歌的哲理美和情感美。
教學難點:景、情、理如何過渡與融合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有這樣一位詩人,一生只留下兩首詩,其中一首“孤篇橫絕,竟成大家”,聞一多先生把這首詩譽為“詩中的詩,頂峰中的頂峰”,知道這個人是誰?這首詩又是哪首詩嗎?(初、盛唐之交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今天,讓我們一起去領略張若虛筆下春江花月夜的美麗景致吧。
二、聽配樂朗誦,整體感知。
三、賞析詩歌:
(一)欣賞詩的景物美:
(1)在文中找出題目中融合的五種意象的句子,美美地讀。
(明確:開頭十句。)
(2)鼓勵學生發揮聯想和想象在腦海中再現圖景,并用生動的語言描繪出來。
(3)教師用優美的語言描述畫面,將學生帶入情境。
(明確:這首詩就是從春江月夜的美景入筆的,由遠及近,由大及小,描繪出一幅“春江花月夜”的景象。春江的潮水涌動,仿佛和大海連在一起,氣勢宏偉,這時一輪明月伴著潮頭冉冉而升,明月與江潮相互輝映,波光粼粼,哪一處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彎彎地繞過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花林閃著銀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與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此番景致給人的感覺是:空靈、清幽、純凈、博大。)
(二)領悟詩的哲理美:
(1)師導:詩人在感受無限美景的同時,睹月思情,又情不自禁地引出對宇宙人生的思索,找出詩句起止,并齊讀。
(2)齊讀第二層中間六句,從“江畔何人初見月——但見長江送流水。”
(3)作者對宇宙人生有著怎樣的思考?學生自由發言,教師相機誘導學生重點理解“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明確:在詩人看來,人生是一代一代的無窮無盡,江上的月亮年年看上去總是相像的。于是引起對人生哲理的思考:宇宙是永恒的,而生命呢?就個體而言,何其短暫,但就整個人類而言,則又代代相傳,無窮無盡,與日月共存。所以,張若虛在這里,面對明月與江水,也想到了人生的短暫,也有所感慨。但和蘇軾“羨宇宙之無窮,哀吾生之須臾。”(流露的更多的是人生失意的惆悵)相比,和“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相比,卻并不頹廢和絕望,而是流露出了熱愛人生的積極豁達情感,哀而不傷。)
(三)鑒賞詩的情感美:
(1)師導:從”白云一片去悠悠“開始作者由感嘆人生多愁進而抒寫人間思婦游子的離情別緒。學生自由朗誦剩余的二十句。
(2)學生朗誦。
(3)具體而言,這一部分又可分為三層:先總寫思婦游子的離愁別緒,再分寫思婦懷遠、和游子思歸的情緒。從“白云一片去悠悠”到“魚龍潛躍水成文”為第二層,寫思婦懷遠。作者是如何寫思婦的無限悲苦的?
(明確:“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還拂來。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天上孤寂的`明月仿佛找到了樓上思婦這個“同病相憐”人,它踱上樓臺閨閣,徘徊著,不肯離去,也照在了她的梳妝臺。月光照在閨房的門簾上,卷也卷不走;照在曾為丈夫搗過衣服的衣砧上,拂去了卻又回來。“卷不去”、“拂還來”這兩個富有典型意義的細節描寫,表面上是寫月光,實際上是渲染思婦心中揮遣不去的離愁。鴻雁不停地長飛,仍然飛不出無邊的月光去,水底魚龍泛起陣陣波紋,思婦只好托月華來遙寄相思了。由此我們自然想到一句詩“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4)從“昨夜閑潭夢落花”到“落月搖情滿江樹”為第三層,寫游子想家。全體男學生誦讀。
(5)男生誦讀。
(6)最后這幾句詩寫閑潭落花,寫春光欲盡,寫江潭落月,除了表現春天將盡,一天將盡的意思之外,你還讀出什么隱含的意思?
(明確:人生如此短暫,青春如此美麗,可思婦和游子就在這思念的煎熬中,青春將逝,真是令人感傷之至。)
(7)引導學生分析“盡”、“復”、“沉沉”、“無限路”“搖”等字詞。
(明確:人有情而江水絕情,江水滔滔向東流啊,春光快被流“盡”了,一個“盡”字真是痛心極了;人有情,而月絕情。月卻又一次西斜,將要墜下去了,一個“復”字,說明天天相思,夜夜想念。斜月何以“沉沉”,那不是游子的心情折射嗎?。“無限路”表面是寫路,暗指游子遙遙無歸期。在這春江花月夜,不知有幾許游人能乘月而歸。此時明月西下,游子思婦的一腔離情伴隨月影灑在江邊的樹上,兩地相思永恒。)
(四)“賞”月誦詩:
1、這首詩歌主要描繪哪些意象?
(明確:春、江、花、月、夜。)
2、最主要的意象是什么?為什么?
(明確:月是整首詩的靈魂,春江美景需要月的朗照才可以發現,詩人對宇宙的感嘆,也是借助月引發出來,思婦游子的思親懷鄉之情,也是受到月的觸動。所以,月在詩歌中就成為最重要的一個意象了。)
3、詩歌中各處的月有什么不同?怎么讀法?
(明確:月初升迷離美妙(高亢)——月中天詩人的遐思冥想(平緩)——月西斜樓上思婦的愁情(低回)——月落游子想家的哀怨(哀傷)。)
4、自由讀這首詩,讀出這種美來。
四、課堂小結:
詩人把游子思婦的離愁放在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以良辰美景襯托離別之苦;又以江月與人生對比,顯示人生的短暫,而在短暫的人生里,那離愁就越發顯得濃郁。這首詩固然帶著些許傷感和凄涼,但總的看來并不低落頹廢,它表現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青春年華的珍惜,以及對宇宙人生的探索,境界是相當開闊的。
五、作業:
1、搜集與“月”相關的詩句。
2、背誦全詩。
附詩的大意:
月亮出來了,從潮水中央,在江潮涌向海潮的地方。隨著千萬里春潮蕩漾,千萬里春江漲滿月光。江水彎過芳香的平野,月照林梢,那繁花如雪。空中流灑著月色如霜,灘上白沙消失在霜里。江水碧澄澄,長天也碧澄澄,只剩下皎皎的圓月一輪。江畔什幺人最初見到江上月江月又從哪年起默默照著人人生一代代沒有窮盡,江月一年年始終如一。不知江月等待什么人,只見長江送走東流水。一片白云飛去不回頭,留給青楓浦一片離愁。誰家的游子今夜漂泊江船上相思的人兒在哪座明月樓頭惹人的月影在樓上徘徊,該照見她那梳妝的鏡臺;透進窗簾,卷也卷不去,瀉滿搗衣砧,撣了還來。苦苦眺望,卻聽不著你的聲息,愿化為月光,流照千里外的你。千里月明,大雁不傳你的音訊,魚躍江心,空皺出滿江的波紋。昨夜夢中,花落進悠悠江水,春要歸去了,你卻還不回家。花已經落去,月亮也快落了,江水流春,就像是流送落花。西斜的月亮沉入茫茫的海霧,碣石,瀟湘,望不盡山山水水的路。到底有幾個人能踏著月色歸來落月搖蕩著——愁人的情思滿江的樹。
《春江花月夜》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1.理解我國標題性器樂曲自身的美及內在的情感表達,感受樂曲優美、迷人的意境,體味樂曲幽遠、和諧、含蓄、寧靜的東方古典美。感受民族器樂曲豐富的內涵和民族樂器的表現力,熱愛民族音樂的感情。
2.通過以音樂為主線,對同名詩歌、繪畫、舞蹈的欣賞,構建起音樂與其他藝術門類的聯系與互通,了解它們各自獨特的風情和共同的神韻,加深對包容于音樂中的廣闊文化內涵的體驗。
3.了解我國傳統音樂的創作手法“魚咬尾”及“換頭合尾”的曲調處理變奏手法。
教學重點:了解民族器樂曲“換頭合尾”的結構特點
教學難點:初步感受民族調式的風格。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鋼琴
教學過程:
一、簡介《春江花月夜》
這是一首中國古典樂曲,原是一首琵琶曲,名《夕陽簫鼓》,后被改編成民族管弦樂曲。樂曲以優美流暢的旋律,巧妙細膩的器樂組合,形象地描繪了“夕陽”、“漁舟”、“暮鼓”、“花影”等春江迷人的景色,盡情贊頌江南水鄉的風姿異態。全曲有十部分組成:引子與江樓鐘鼓、月上東山、風回曲水、花影層臺、水深云際、漁歌唱晚、洄瀾拍岸、欸乃歸舟、尾聲。
二、聆聽樂曲
1。聽樂曲引子請學生思考:
樂曲表達了怎樣的情緒?能聽出哪些樂器在演奏?引出課題《春江花月夜》。
2。琵琶:彈撥樂器,木制,原稱“批把”,由演奏方式而得名。
公元四世紀由西域傳入內地,在樂隊中應用相當廣泛。讓我們一起來聆聽,感受。
3.學生隨音樂學唱全曲的主要旋律譜例。
(1)聆聽感受全曲的主要旋律。
結構特點一:魚咬尾
提示學生注意前樂曲結尾的音與后句開頭的音是相同的,樂句間連鎖傳遞,環環相扣,使得旋律流暢,格調平和委婉。自然引出我國傳統音樂創作中的常用手法“魚咬尾”。
“魚咬尾”是我國傳統音樂的一種創作手法,其特點是前句旋律的尾音與后句旋律的首音形成各種形式的重疊。
(2)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學唱主要旋律兩遍,體會旋律的委婉平靜,優美如歌。
4.學唱主題旋律
5.完整欣賞《春江花月夜》
月上東山:(第一變奏)
1.音樂與第一段對比有何變化?(旋律如何走向等)
2.請注意結尾音調
優雅如歌的旋律、典雅協調的色彩,形象地描繪了夕陽西下一輪明月從東山升起,在云層中游移出沒的情景。
花影層疊(第二變奏)
1.這段音樂的旋律中最有特點的樂思是哪部分?為什么?
2.結尾有什么特點?
樂曲描寫了陣陣清風吹皺一江春水,蔥蔥花木掩映月色朦朧的畫面,岸邊簇簇鮮花倒映在江水中,增添了江山秀麗的色彩。
“花影層疊”與“月上東山”的收束句完全一樣,又與主題的收束基本相同;而在收束前,它們的旋律都做了明顯的變奏,這種創作手法叫做“換頭合尾”。
這一創作手法在后面的幾個段落音樂里也被采用或者變化地采用。
結構特點二、換頭合尾
《春江花月夜》由引子和主題、主題的六次變奏和尾聲組成。盡管前面部分旋律多變,但每段結尾基本相同,將樂曲的多個畫面融為一體。這是中國傳統音樂常用的一種創作手法——換頭合尾。
003 這種“換頭合尾”式的變化展開手法,體現了我國傳統音樂的結構特點。它使全曲氣勢連貫,融會統一,提示學生:音樂藝術的主體特征是音樂情感表達的概括性和藝術表現的非具象性,欣賞樂曲時可以視聽結合,借助畫面來感受音樂,但不宜機械地尋求標題與音樂之間的具體聯系,不必拘泥于每段小標題所提示的具體景物,而應該從體味音樂作品自身的美和所蘊涵的情感入手,領略包容于其中的廣闊的文化內涵。
四、欣賞
1欣賞配樂詩朗誦《春江花月夜》體味詩韻
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指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提問:詩歌的意境與樂曲表現的意境相同嗎?這兩部作品之間有沒有內在的聯系?
欣賞2
繪畫《春江花月夜》:感受畫的意境。
提問:畫面與《春江花月夜》的主題吻合嗎?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情緒?
學生帶著問題仔細欣賞裝飾畫《春江花月夜》。
師生交流:畫的構圖很合理,色彩運用恰到好處,很和諧,黃色的月亮在藍色調的背景襯托之下愈發顯得明亮,倒影和小船隱約可見,幾座山頭有明有暗,通過明度上的對比拉開了畫面的空間距離,給人以更多的想象余地。整個畫面表現出春江花月之夜的一種悠遠、朦朧、寧靜之美,與主題非常吻合。
欣賞3
古典舞《春江花月夜》
師:在我國古代,樂與舞是不分開的,樂就包括舞,現在相對分成兩個專業,但他們的密切關系是分不開的,舞蹈離不開音樂。樂曲憑借聲音塑造聽覺形象,舞姿憑借形體塑造視覺形象,二者合為一體,才構成了舞蹈藝術形式。悠遠婉轉的曲調令人心曠神怡,古典舞《春江花月夜》又把我們帶入夢幻般的意境。
提問:舞蹈的動作和情節與音樂的節奏和情緒和諧一致嗎?說說它們之間的關系。
學生觀賞后回答:整個舞蹈的動作很美,很舒展,情節有趣,舞蹈動作的幅度、快慢與音樂的節奏、情緒和諧一致。當音樂起伏大時,動作的幅度也大;音樂歡快時,動作的節奏也快而輕巧;而音樂平靜時,舞蹈動作和情緒也較平和。音樂與舞蹈密不可分,舞蹈是音樂的一種表現方式。
3.分組討論分析
(1)詩歌、美術、舞蹈的欣賞,對理解、體驗樂曲《春江花月夜》有幫助嗎?為什么?
(2)《春江花月夜》的音樂與詩歌、美術、舞蹈藝術之間的相互關系是怎樣的?有什么共同特點?
學生分組討論后同教師進行交流:
通過欣賞詩歌、繪畫和舞蹈《春江花月夜》,開闊了文化視野,加深了對音樂的理解。音樂與詩歌、繪畫、舞蹈雖屬不同的幾種藝術門類,但它們是姊妹藝術,彼此相通,互相交融,音樂中有濃濃的詩情畫意,音樂是舞蹈的靈魂,舞蹈是音樂的表現形式,舞蹈是“看得見”的音樂,音樂是“聽得見”的舞蹈,二者密不可分。音樂與詩歌、繪畫、舞蹈都是塑造藝術形象,訴諸于情感表達,表現出一種共同的美,就是悠遠、和諧、含蓄、寧靜的東方古典美,一種田園牧歌式的美。
師:《春江花月夜》是自然、歷史、人生之千古絕唱。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中國古典藝術中有無數珍品,他們既有各自獨特的風情又有共同的神韻,這就是悠遠、和諧、含蓄、寧靜的東方古典美,這充分表明,藝術既有千姿百態又有共同的文化內涵。我們要借助其他藝術門類豐富我們的音樂素養,他們與音樂相融相襯,相互渲染,加深了我們對音樂的理解,同時加深了我們對包容于音樂中的廣闊文化內涵的體驗。
五、表現與創造
1、演唱《春江花月夜》的主要旋律。
2、以《春江花月夜》為題,選擇下列你所喜愛的一種藝術形式進行創作表演。
a.一首小型歌曲
b.一幅畫
c.詩歌
d.散文
e.自編舞蹈片段
要求:與音樂有機結合,體現出東方古典美,可以獨立完成,也可以分小組,發揮每個同學的愛好特長,將幾種形式結合起來,展示給大家。
最后,讓我們再次演唱全曲的主旋律,感受樂曲優美、迷人的意境,體味樂曲悠遠、和諧、含蓄、寧靜的東方古典美。在演唱《春江花月夜》的主要旋律中結束本課。
《春江花月夜》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1、了解張若虛,在誦讀中初步感受詩歌。
2、緣景明情,賞析景、理、情渾然天成的畫意詩情。
3、提高學生聯想和想象能力,進入詩歌意境。
4、深刻領悟詩中抒發的游子思婦的相思之情和體現的宇宙與人生的哲理,培養學生敬畏生命、珍惜生命的人生態度,以及對純潔情感,真、善、美精神的追求。
教學重點:
展開聯想和想象,進入詩歌意境。
教學難點:
理解景、情、理如何有機地融合的。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投影有關“月”的詩句。月是古典詩歌的經典意象,詩人們或在月中寄托自己的情思,或因月引發哲理思考。在唐代,有一位詩人因為一輪明月而成就了詩壇的千秋美名,他就是張若虛,這首詩就是《春江花月夜》。
二、學法指導:總結詩歌鑒賞方法。
明確:朗讀、想象和聯想、意象分析等。
三、作者簡介(教材注釋)
四、學生依據課文注音自由誦讀。
五、教師范讀。(播放課件,展示圖片和配樂)
六、學生朗讀(齊聲朗讀與個別誦讀相結合)
七、思考探究:(投影展示問題)
1、 通觀全詩,哪一種意象貫穿全篇?
明確:月。寫月的詩句最多。月是一條生命紐帶貫穿全詩,將景物和情感聯系起來。
2、 找出寫有月的詩句,品讀這些詩句,思考全詩寫了月的幾種狀態?
明確:寫了月的四種狀態,即初生的月(海上明月共潮生)——高懸的孤月(皎皎空中孤月輪)——西斜的月(江潭落月復西斜)——落月(落月搖情滿江樹)
從月生到月落,這是一條時間線索。
3、 隨著月的變化,作者寫了哪些內容,感情的起落是怎樣的?
明確:全詩圍繞月的變化這樣一條時間線索,寫了月下美景、作者的哲理思考、思婦懷人、游子夢鄉、夢醒后的情韻幾方面內容。詩情從高亢逐漸平緩,又走向低回、哀怨,最后是夢醒后的孤寂。結尾情韻悠長,讓人回味無窮。
八、賞析活動:學生展開想象,描述畫面內容。(選取自己最喜歡的一句或幾句)
教師及時評價與學生評價相結合。
九、教師引導學生總結:
詩歌是情景交融的,本詩情景理三方面完美融合。
春江月夜(景)
宇宙人生(理)
相思愁情(情)
十、拓展練習:(作業)
學生搜集詩句,探究“江水、落花、春”等詩歌意象
《春江花月夜》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賞析本詩的景、情、理,提高鑒賞詩歌的能力。
2、提高學生聯想和想象能力,進入詩歌意境。
3、培養學生在誦讀中感受詩歌的能力。
教學重點:
展開聯想和想象,進入詩歌意境。
教學難點:
景、情、理如何有機地融合的。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語:
自古以來,月是個永恒的母題,伴隨著人類的腳步,關注著蒼生的冷暖,千百年來一直成為文人墨客筆下所吟詠的對象,在此之中傾注了他們的愛恨情愁,寄托了他們的悲歡離合,展示了他們的人生坎坷。月亮在中國文化中象征意義十分豐富。她是美麗的象征,創造了許多優美的審美意境;同時,月亮也是人類相思情感的載體,她寄托了戀人間的相思,表達了人們對故鄉和親人朋友的懷念。在失意者的筆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發了許多失意文人的空靈情懷。那高懸于天際的月亮,也引發了人們的哲理思考,因而成為永恒的象征。當我們遙望夜空,看見朗朗明月之時,心中總是引起無限遐想。我們自然會想到與月相關的詩句:"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詩經·陳風·月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張九齡《望月懷遠》),"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靜夜思》),"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姮娥應斷腸"(李商隱《月夕》)……關于寫月的詩,不勝枚舉。杜甫有詩:"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在人才輩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詩壇,就有這樣一位詩人,因為一輪明月而成就了詩壇的千秋美名,這位詩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張若虛,這首詩便是千百年來無數人為之迷戀、為之傾倒的《春江花月夜》。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領略張若虛筆下那輪明月的光華吧。
二、作者介紹及背景提示
(一)作者:
張若虛,唐代揚州人,初唐詩人。與賀之章、張旭、包融齊名。被譽為吳中四士。曾任兗州兵曹。他在詩風上厭惡六朝以來的空洞艷體,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遠意境。
(二)解題:
《春江花月夜》為樂府詩。(清商曲辭、吳聲歌。)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內容形式,以和諧的歌調,點染出祖國錦繡的江山。探索宇宙的神奇奧妙。描述了動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寫了游子思婦離恨閨怨之情。格調宛轉優美,抒情幽怨纏綿。打破了六朝以來宮體詩的空洞庸俗,提高了言之有物、并開拓了詩歌的高遠意境和格律。使詩歌的內容和形式達到了完美統一。為寫景、敘事、抒情融合一體的詩歌,鋪墊了基礎。對詩歌的繼承和發展,影響極為深遠。被聞一多先生譽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宮體詩的自贖》)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來使無數讀者為之傾倒。一生僅留下兩首詩的張若虛,也因這一首詩,"孤篇橫絕,竟成大家"。
三、指導理論與教學目的:
①文學是語言的藝術,它不象其它藝術可以直接訴諸于人的聽覺、視覺。用語言塑造的文學形象是間接的形象,但它卻能比其它藝術給人更多的審美感受,這是因為它給人提供的想象空間更大,回味余地更多。因此要感受這些形象,欣賞它們,就要通過想象把語言還原成可視可聽的畫面,進而走進這畫面中去。記住:想象是至關重要的。
②詩人作詩多用虛寫,因為虛擬的手法,更能揭示事物的本質和普遍的規律。故我們讀詩也要多從虛處去讀
詩歌須有意境,有意境的詩才是好詩。組成意境的帶有詩人主觀感情色彩的具體物象稱作意象。詩歌的意象大都是虛實相生、情景交融的復合物,那幺由意象形成的畫面也應該是亦虛亦實的,因此讀那些以表現主觀情感為主的文學作品,就要用虛實相生的方法,而且更多地要從虛處去讀,不要讀死了,讀實了,否則詩歌的意蘊就顯得狹窄和淺薄,讀者的想象空間、回味余地就小了,得到的美感也就少了。記住并理解這一條文學欣賞的理論,用它來指導我們今天的閱讀(關于這條理論,同學們可閱讀課本《文學欣賞的基本理論》中的"意境"部分和"文學欣賞的心理過程")。
③領悟思婦游子相思這一原型主題,領悟"月"在中國人情感世界中的意義。
四、朗讀
要求學生在欣賞時,展開想象,把語言文字還原成既符合原作的描繪又帶有學生自己審美情趣的畫面。
五、層次結構
關于這首詩的層次劃分,近人歧見紛紜。我們以為,此詩應分成三個部分:
開頭八句為第一部分,依題目摹寫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側重描繪皓月當空、光照整個江天、天地一派空明的美妙境界。
接下八句為第二部分,由月之“照”人,從描寫景色轉向觀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與漫漫宇宙之間的相互關系。
余下二十句為第三部分,喊觀照人生進而抒寫人間思婦游子的離愁別緒,謳歌人們對愛情的向往和對幸福的憧憬。具體而言,這一部分又分為一二層:從“白云一片去悠悠”到“魚龍潛躍水成文”為一層,寫思婦懷人;從“昨夜閑潭夢落花”到最后為一層,寫游子想家。
結構上,此詩既以月亮從升起到墜落的過程作為全詩起止的外在線索,同時又以月亮為景物描寫的主體和引發感喟、抒寫情思的依托,表里兼顧,情景交融,使全詩顯得渾然一體。
六、賞析詩歌
(一)欣賞詩的景物美
1、導:這首詩就是從春江月夜的美景入筆的。
2、問:在前幾句詩中,詩人寫到了哪些意象?請展開聯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語言描繪這副畫面。
3、學生描繪畫面意境:
春江的潮水涌動,仿佛和大海連在一起,氣勢宏偉,這時一輪明月伴著潮頭冉冉而升,明月與江潮相互輝映,波光粼粼,哪一處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彎彎地繞過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花林閃著銀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與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
(二)領悟詩的哲理美
1、導:詩人在感受無限美景的同時,睹月思情,又情不自禁地引出對宇宙人生的思索。
2、出示幻燈字幕及配畫,指名一學生朗誦本節。
3、評價學生的誦讀,并加以指導,在指導中讓學生感受哲理。
讀出“江天一色”的遼闊與蒼茫,“空中孤月”的寂寞空曠。
“何人”“何年”應重讀,以讀出詩人對月的苦苦追問與思索。
“人生代代無窮已”應讀出一種沉重的歷史滄桑感,“江月年年望相似”“但見長江送流水”應讀出詩人對人生短暫、宇宙無窮的惆悵。
《春江花月夜》教學設計 篇5
《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詩人張若虛的詩作。此詩沿用陳隋樂府舊題,運用富有生活氣息的清麗之筆,以月為主體,以江為場景,描繪了一幅幽美邈遠、惝恍迷離的春江月夜圖。小編在這里整理了《春江花月夜》閱讀答案,希望能幫助到您。
春江花月夜
張若虛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春江花月夜》閱讀題目:
21. 請簡要賞析“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兩句。
《春江花月夜》參考答案:
詩篇把“月”擬人化,它要和思婦做伴,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月光灑在玉戶簾上、搗衣砧上。豈料思婦觸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趕走這惱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還來”,真誠地依戀著她。這“卷不去”“拂還來”的既是月色,又是思婦綿綿不斷的相思,生動地表現出思婦內心的惆悵和迷惘。
【解析】試題分析:題干是“請簡要賞析“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兩句。”本題考查賞析詩句的內容、藝術手法。首先要讀懂整首詩,抓住這兩句詩的意象,明確意境特點,分析藝術手法,理清詩人的思想感情。“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帖上拂還來”這兩句大意是:滲透著離愁的月色困擾著思婦,任憑她把簾子卷起放下,月光總是卷不走;任憑她把捶衣石拂來拂去,月光還是拂了又來。這兩句詩是寫思婦對離人的懷念,然而詩人不直說思婦的悲和淚,而是用“月”來烘托她的懷念之情,悲淚自出。詩篇把“月”擬人化,“徘徊”二字極其傳神:一是浮云游動,故光影明滅不定;二是月光懷著對思婦的憐憫之情,在樓上徘徊不忍去,它要和思婦作伴,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輝灑在妝鏡臺上、玉戶簾上、搗衣砧上,豈料思婦觸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趕走這惱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還來”,真誠地依戀著她。這里“卷”和“拂”兩個癡情的動作,生動地表現出思婦內心的惆悵。這“卷不去”“拂還來”的既是月色,又是思婦綿綿不斷的相思,生動地表現出思婦的迷惘。月光引起的情思在深深地攪擾著她,此時此刻,月色不也照著遠方的愛人嗎?共望月光而無法相知,只好依托明月遙寄相思之情。
《春江花月夜》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1、以“月”為線索,賞析本詩景、理、情渾然天成的畫意詩情。
2、發揮聯想和想象,置身詩境,感受詩中美景。
3、緣景明情,把握詩歌“哀而不傷”的感情基調。
教學重點:賞析詩歌的景、理、情。
教學難點:把握詩歌感情基調。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新課導入
當我們遙望夜空,看見朗朗明月的時候,心中總是會產生無限遐想,也自然會想到一些與月相關的詩句,同學們,你們讀過哪些關于月亮的詩句?
詩人們總是對月亮懷有深厚的感情,這就是一種“月亮情結”。
1、思鄉懷親之感:“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軾《水調歌頭》)“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望月懷遠》)
2、清幽雅致之境:“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王維《山居秋暝》)“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王維《鳥鳴澗》)
3、凄清孤苦之情:“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永《雨霖鈴》)“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張繼《楓橋夜泊》)
4、時空永恒之嘆:“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李白《把酒問月》)“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王昌齡《出塞》)
師:在人才輩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詩壇,更有位詩人因為這輪明月而成就了一篇千古佳作,這首詩被成為“孤篇橫絕全唐”“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它便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春江花月夜》,而那位詩人便是張若虛。板書課題、作者
二、詩歌美讀
1、教師配樂朗誦,學生整體感知詩歌意境。
2、學生齊讀
三、以“月”為線索,具體研讀課文
﹙一﹚展開聯想和想象,置身“月之景”。
1、全詩主要寫了哪些意象,在眾多的意象中哪一個意象是能統攝全詩的意象?明確:月。
2、全詩哪幾句是集中描寫月下美景的?
明確:從“春江潮水連海平”到“皎皎空中孤月輪”。
指名讀
3、緊扣“月”這一意象,請學生發揮聯想和想象,用散文化的優美語言來描繪月下春江美景。
配樂營造氣氛,請學生有感情的讀自己的作品。
示例:看,那春江潮漲,潮水翻滾著、奔騰著、咆哮著,浩茫茫一片仿佛與大海相連。霎時,一輪明月在浩瀚無垠江面上,隨著洪波翻涌冉冉升起。頓時,萬頃江波之上籠罩了一層空靈、迷蒙的月色,水光粼粼,月光瑩瑩。江水宛然前行,環繞著一處芳草萋萋、繁花滿樹的郊野流淌。溶溶月色彌漫在這開滿鮮花的樹林里,柔柔的月光在花瓣上浮動,像是撒了一層潔白的雪。花朵在月光的照映下仿佛冰山上盛開的雪蓮一般晶瑩剔透,散發出圣潔的光芒。這時,天空中飄灑、飛舞的流霜,沙灘上潔白、柔軟的細沙都與月色融成了白茫茫的一片。
4、教師小結:詩人用月光統攝群象,采用由遠及近,由大到小的順序,最后將筆墨凝聚在了一輪明月之上,為讀者描繪了一幅色澤柔和、幽美深遠的春江月夜圖。
﹙二﹚領悟“月之理”
1、望著高懸于空中的那輪皎潔而孤獨的明月,詩人想到了什么?用原文回答。
明確:從“江畔何人初見月?”到“但見長江送流水”。
2、放映課件字幕及配樂,請一名學生朗誦本節。
3、“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與以下詩句包含的哲理有什么不同?
曹操《短歌行》:“對酒當歌……”
蘇軾《前赤壁賦》:“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教師總結:
他們都感慨人生短暫。張若虛在此處卻別開生面,他的思想沒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的生命是短暫即逝的,而人類的存在則是綿延久長的,因之“代代無窮已”的人生就和“年年望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這是詩人從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種欣慰。詩人雖有對人生短暫的感傷,但并不是頹廢與絕望,而是緣于對人生的追求與熱愛。所以有人說這是少年似的哀嘆,輕煙似的惆悵。全詩的基調“哀而不傷”,使我們得以聆聽到初盛唐時代之音的回響。
(三)鑒賞“月之情”
教師導:光照千古的明月之所以永恒存在于天地之間長明不衰,好像是因為它在等待什么人。“孤月”尚且“待人”,何況游子、思婦?詩人自然地把筆觸由自然景色轉到了人生圖象,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離愁別恨。在游子思婦相思的圖景中,這輪明月也表現得極為多情。
1、在游子思婦相思的圖景中,哪些詩句表現了月亮的多情?
明確:“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及“落月搖情滿江樹”。
2、賞析“可憐樓上月徘徊”,“徘徊”一詞的表達作用。
參考答案:(1)寫出月因浮云游動,光影明滅不定的動態。(2)擬人手法,賦予月亮人的靈性,它似乎也為思婦而傷心、對她憐憫,不忍離去。(3)與后文的“卷不去”、“拂還來”相呼應,寫出月亮的不忍之心。豈料思婦觸景生情,反而思念更甚。這“卷不去”,“拂還來”的既是月色,也是思婦綿綿不絕的相思之情。
3、賞析“落月搖情滿江樹”一句。
參考答案:此句采用了化虛為實的表現方法,通過一個“搖”字將無形的離情寫得形象可感,也使整幅畫面充滿了動感。一個“搖”字,可以讓人聯想到月光的浮動,開滿鮮花的樹林在微風中的搖動,浩闊無垠的江面上水波的蕩漾。同時讓讀者仿佛看到繚亂不寧的別緒離情伴隨著殘月的余輝散落在江邊的樹林里,讓讀者仿佛聽到這離情飄落時還伴隨著細碎、空靈的風鈴的聲響。
一個“滿”字讓人感覺春江花月夜的美景中的每一個角落都充溢著、蕩漾著、縈繞著這種濃郁的、哀婉的但又略帶甜蜜的相思之情。
4、教師小結:這首詩的感情基調是“哀而不傷”的。所詠非一時一地一人之情,而賦予其永恒的普遍性。濃濃的離別相思在美景之下,化為淡淡的哀愁。這種離愁始終透露出一種空蒙、迷惘、柔和的情調,象輕夢飄過,卻又籠罩心頭。
5、朗讀最后20句。
四、再讀全詩。
五、課堂結束語:
詩人張若虛將眾多意象巧妙地統攝于一輪明月的光華之中,匯成了月之景、月之理、月之情交融的優美深邃意境。在時間線索上,詩人也以月為紐帶,整幅畫卷按照月亮初生、高懸、西斜、落下的順序徐徐展開。月亮落下有再升起來的時候,詩人通過月落、月升的循環往復給我們傳達一個“永恒”的訊息,讓讀者感受到了春江花月夜中景、理、情的永恒之美,并促使我們在純凈、空靈、迷朦的月色中不斷地去探尋其中美的真諦。
愿同學們美好的人生路上永遠有一片皎潔的月光。
六、布置作業
背誦全詩
《春江花月夜》教學設計 篇7
【設計思路】
本課旨在引導學生通過品味文句、感受意象、想象意境,體會詩人的情感,讓學生掌握“置身詩境,緣景明情”的方法。首先師生共同探究,悟得方法,然后學生自主探究、交流整合。注重朗誦,充分發揮選修課的功能,讓課內課外結合,課堂和考試銜接,從而提高學生的能力。
【教學目標】
置身詩境,緣景明情,賞析本詩景理情渾然天成的畫意詩情。掌握鑒賞寫景抒情詩的一般方法。
【教學時數】
一課時
【課前預習】
熟讀并對照注釋理解詩意。
【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在學術界有極高的評價。“孤篇壓全唐”“盛唐第一詩”“春風第一花”“孤篇橫絕,竟為大家”。聞一多先生更是贊美其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為什么她能得到如此高的評價?今天我們一起來探究賞析。
二、因聲求氣,讀出詩韻
1、一讀,自由誦讀,結合詩歌注釋正音通意,整體感知詩歌。
2、二讀,把握語速,停頓。
3、三讀,注意語氣語調,讀出味道。
(通過反復誦讀進入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詩歌語言節奏,使自己的心靈沉浸在詩歌的藝術境界。)
三、置身詩境,緣景明情
(一)整體把握
問題:題目“春江花月夜”構成了一幅美麗的圖畫,哪一個意象是全詩的中心意象?
明確:“月”統領所有景色,“月”貫穿全詩,整首詩圍繞著月的變化過程展開,由“月生”寫到“月落”,描繪了一幅幅月下風景變幻圖。
(二)品讀悟法
下面讓我們循著月光走進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先一起來品味前四句“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問題①:這幾句通過哪些意象,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或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思。
學生討論交流明確:詩人選取“春江”“春潮”“明月”等意象,描繪了一幅春江潮漲、江海相連、月潮共生、波光與月光交相輝映,處處春江處處月的雄渾開闊的畫面,表達了詩人對自然美景的喜愛之情。
問題②“生”換成“升”好不好?“共”為什么用得好?
討論明確:“生”,賦予了明月和潮水蓬勃的生命力。著一“生”字,境界全出。“共”寫出了春江、明月共同生長、相伴相攜的情態。
小結:同學們在鑒賞寫景抒情類詩歌時,要插上想象的翅膀,“穿越”到詩人的時空情境中,看詩人所見,想詩人所想,感詩人所感。要學會抓住詩歌中選取的意象特點,通過品味文句、感受意象、想象意境,體會詩人的情感。
(三)自主賞析,展示交流
接下來請同學們按照以上的鑒賞思路,分小組賞析詩中的內容。(把后面的內容分成5部分,一個小組賞析一部分。)
1、要求(投影)
①抓住意象,從畫面特點、意境氛圍和思想情感等角度進行賞析。
②注意品味煉得妙的字,獨特的意象等。
合作探究,每小組推一名代表發言,其他組員修改補充。(學生分小組合作學習,自主完成鑒賞任務。)
2、展示與交流
①“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選取了“江流”“明月”“花林”“流霜”“白沙”等意象,描寫了月光的清輝灑在鮮花、樹林上,就像雪珠一樣潔白晶瑩,閃爍發光,銀色的天地清麗、空明、寧靜的春江花月夜的美麗畫面。表達了詩人對自然美景的喜愛、贊美。
“花林”“流霜”“白沙”等意象都是為了襯托月亮的皎潔,月光把整個世界都照亮了。
小結:詩人像一個丹青妙手,給我們描繪了一副春江花月夜朦朧空靈的水墨畫,營造了一個月照江天,天地一派清明澄澈的美妙境界。(景)
②“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江天一色,澄靜明凈,浩瀚無邊,孤獨的詩人站在這一輪孤月之下,不禁情思翩翩,望月發問:是誰最先在這江畔看見明月?月亮又是在什么時候開始照著人的呢?人生代代綿延無已,江月卻年復一年沒有變化。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騰遠去。宇宙永恒,明月常照,對于個體而言,生命如此短暫。
“待”擬人手法,富有人情味。移情與物,寫江月待人,實際上是寫月下的人在等待。引到下一個畫面。
小結:這部分由寫景轉向對宇宙人生的思考。以明月常照對照人生短暫,抒寫心中的感嘆,富有哲理。(理)
③“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通過“白云”“清楓浦”等意象,營造出幽遠空寂的意境,總寫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婦與游子的兩地思念之情。詩人由遠去的白云,想到扁舟離家的游子。一句寫游子,一句寫思婦,同一種離愁別緒,從兩方面落筆,一種相思,牽出兩地離愁。
“白云”飄忽,象征了游子的行蹤不定。“一片”寫出游子的孤寂。
“誰家”與“何處”是互文見義,由一家一處聯想到人間千萬家的離愁別恨。
青楓浦上,暗用《楚辭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楓,目極千里兮傷春心。”和《九歌河伯》:“送美人兮南浦。”隱含感傷離別之意。
④“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那美好的月光似乎有意和思婦作伴,總在她的閨樓上徘徊著不肯離去。照在她的梳妝臺上,照在門簾上,卷也卷不去;照在搗衣砧上,拂了卻又來。她是那樣的依人,卻又那樣的惱人,使思婦無法忘記在這同一輪明月之下的遠方親人,這種愁思無法排遣。想要隨著月光向愛人飛去,卻又不能實現。鴻雁不停地飛翔,飛不出無邊月光;魚龍在水中跳躍,也只能泛起一層層波紋,天長海闊,難通音訊啊!只能共望明月,互相思念。通過“月徘徊”“卷不去”“拂還來”“逐”等動作描寫,表現了思婦的相思、哀怨之情。“徘徊”,擬人化的手法,既寫出了月光的不忍離去,也寫出了人的孤枕難眠。其實是化用了曹植的《七哀詩》:“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婦,悲嘆有余哀。”
“卷不去”“拂還來”,月光無處不在,形象生動的寫出了思婦的愁思無法排遣。李清照:“剪不斷,理還亂;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逐”用得好,寫出了思婦思念之深。“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鴻雁”典故出自《蘇武傳》“雁足傳書”的故事,后來,人們就用鴻雁比喻書信和傳遞書信的人。
魚龍典故出自《國史補》:舊言春水時至,魚登龍門,有化龍者。“魚龍”是善于游水的神魚。“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古樂府《飲馬長城窟行》),尺素,古代用絹帛書寫,通常長一尺,指書信。南朝梁人“尺素在魚腸,寸心憑雁足”也寫到這兩個意象。鴻雁和魚龍指信使。
⑤“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花落了,春去了;月落了,夜更深了。游子思婦,一在北方的“碣石”一在南方的“瀟湘”,地北天南,道路綿長,相隔天涯,相聚無期啊!只有那落月的余暉,帶著人間的離情灑滿了江邊的樹木。
用落花、流水、殘月、海霧等意象,營造了慘敗黯淡凄清的氛圍,烘托游子的思歸的孤寂、惆悵、凄苦之情。
四、涵詠深思,悟出詩味
1、全詩贊頌自然美景,謳歌真摯愛情,思考宇宙人生,詩情畫意,兒女情長與人生感嘆渾然一體。除此之外,你還有哪些發現和感悟?(總結上一個環節并引入對藝術手法方面的賞析探究。)
①語言優美典雅。運用了豐富的典故,大量的修辭如比喻、擬人等。
②對仗工整,韻律婉轉。四句一韻,九次換韻。如“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等。
③意象豐富,意境優美。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灘、天空、原野、楓樹、花林、飛霜、白去、扁舟、高樓、鏡臺、砧石、長飛的鴻雁、潛躍的魚龍、不眠的思婦以及漂泊的游子,組成了一幅淡雅的中國水墨畫,體現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④聯想想象,虛實相生等。
2、選擇自己喜歡的句段吟誦、美讀。
五、作業
把《春江花月夜》改寫成一篇散文。
《春江花月夜》教學設計 篇8
教學目標 :
1、賞析本詩的景、情、理,提高鑒賞詩歌的能力。
2、提高學生聯想和想象能力,進入詩歌意境。
3、培養學生在誦讀中感受詩歌的能力。
教學重點:展開聯想和想象,進入詩歌意境。
教學難點 :景、情、理如何有機地融合的。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步驟 :
一、導入 語:
自古以來,月是個永恒的母題,伴隨著人類的腳步,關注著蒼生的冷暖,千百年來一直成為文人墨客筆下所吟詠的對象,在此之中傾注了他們的愛恨情愁,寄托了他們的悲歡離合,展示了他們的人生坎坷。月亮在中國文化中象征意義十分豐富。她是美麗的象征,創造了許多優美的審美意境;同時,月亮也是人類相思情感的載體,她寄托了戀人間的相思,表達了人們對故鄉和親人朋友的懷念。在失意者的筆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發了許多失意文人的空靈情懷。那高懸于天際的月亮,也引發了人們的哲理思考,因而成為永恒的象征。當我們遙望夜空,看見朗朗明月之時,心中總是引起無限遐想。我們自然會想到與月相關的詩句:"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詩經·陳風·月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張九齡《望月懷遠》),"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靜夜思》),"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姮娥應斷腸"(李商隱《月夕》)……關于寫月的詩,不勝枚舉。杜甫有詩:"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在人才輩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詩壇,就有這樣一位詩人,因為一輪明月而成就了詩壇的千秋美名,這位詩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張若虛,這首詩便是千百年來無數人為之迷戀、為之傾倒的。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領略張若虛筆下那輪明月的光華吧。
二、作者介紹及背景提示
(一)、作者:
張若虛,唐代揚州人,初唐詩人。與賀之章、張旭、包融齊名。被譽為吳中四士。曾任兗州兵曹。他在詩風上厭惡六朝以來的空洞艷體,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遠意境。
(二)、解題:
為樂府詩。(清商曲辭、吳聲歌。)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內容形式,以和諧的歌調,點染出祖國錦繡的江山。探索宇宙的神奇奧妙。描述了動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寫了游子思婦離恨閨怨之情。格調宛轉優美,抒情幽怨纏綿。打破了六朝以來宮體詩的空洞庸俗,提高了言之有物、并開拓了詩歌的高遠意境和格律。使詩歌的內容和形式達到了完美統一。為寫景、敘事、抒情融合一體的詩歌,鋪墊了基礎。對詩歌的繼承和發展,影響極為深遠。被聞一多先生譽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宮體詩的自贖》)的,一千多年來使無數讀者為之傾倒。一生僅留下兩首詩的張若虛,也因這一首詩,"孤篇橫絕,竟成大家"。
三、指導理論與教學目的:
①文學是語言的藝術,它不象其它藝術可以直接訴諸于人的聽覺、視覺。用語言塑造的文學形象是間接的形象,但它卻能比其它藝術給人更多的審美感受,這是因為它給人提供的想象空間更大,回味余地更多。因此要感受這些形象,欣賞它們,就要通過想象把語言還原成可視可聽的畫面,進而走進這畫面中去。記住:想象是至關重要的。
②詩人作詩多用虛寫,因為虛擬的手法,更能揭示事物的本質和普遍的規律。故我們讀詩也要多從虛處去讀
詩歌須有意境,有意境的詩才是好詩。組成意境的帶有詩人主觀感情色彩的具體物象稱作意象。詩歌的意象大都是虛實相生、情景交融的復合物,那幺由意象形成的畫面也應該是亦虛亦實的,因此讀那些以表現主觀情感為主的文學作品,就要用虛實相生的方法,而且更多地要從虛處去讀,不要讀死了,讀實了,否則詩歌的意蘊就顯得狹窄和淺薄,讀者的想象空間、回味余地就小了,得到的美感也就少了。記住并理解這一條文學欣賞的理論,用它來指導我們今天的閱讀(關于這條理論,同學們可閱讀課本《文學欣賞的基本理論》中的"意境"部分和"文學欣賞的心理過程")。
③領悟思婦游子相思這一原型主題,領悟"月"在中國人情感世界中的意義。
四、朗讀
要求學生在欣賞時,展開想象,把語言文字還原成既符合原作的描繪又帶有學生自己審美情趣的畫面。
五、 層次結構
關于這首詩的層次劃分,近人歧見紛紜。我們以為,此詩應分成三個部分:
開頭八句為第一部分,依題目摹寫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側重描繪皓月當空、光照整個江天、天地一派空明的美妙境界。
接下八句為第二部分,由月之“照”人,從描寫景色轉向觀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與漫漫宇宙之間的相互關系。
余下二十句為第三部分,喊觀照人生進而抒寫人間思婦游子的離愁別緒,謳歌人們對愛情的向往和對幸福的憧憬。具體而言,這一部分又分為一二層:從“白云一片去悠悠”到“魚龍潛躍水成文”為一層,寫思婦懷人;從“昨夜閑潭夢落花”到最后為一層,寫游子想家。
結構上,此詩既以月亮從升起到墜落的過程作為全詩起止的外在線索,同時又以月亮為景物描寫的主體和引發感喟、抒寫情思的依托,表里兼顧,情景交融,使全詩顯得渾然一體。
六、賞析詩歌
(一)欣賞詩的景物美
1、導:這首詩就是從春江月夜的美景入筆的。
2、問:在前幾句詩中,詩人寫到了哪些意象?請展開聯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語言描繪這副畫面。
3、學生描繪畫面意境:
春江的潮水涌動,仿佛和大海連在一起,氣勢宏偉,這時一輪明月伴著潮頭冉冉而升,明月與江潮相互輝映,波光粼粼,哪一處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彎彎地繞過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花林閃著銀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與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
(二)領悟詩的哲理美
1、導:詩人在感受無限美景的同時,睹月思情,又情不自禁地引出對宇宙人生的思索。
2、出示幻燈字幕及配畫,指名一學生朗誦本節。
3、評價學生的誦讀,并加以指導,在指導中讓學生感受哲理。
讀出“江天一色”的遼闊與蒼茫,“空中孤月”的寂寞空曠。
“何人”“何年”應重讀,以讀出詩人對月的苦苦追問與思索。
“人生代代無窮已”應讀出一種沉重的歷史滄桑感,“江月年年望相似”“但見長江送流水”應讀出詩人對人生短暫、宇宙無窮的惆悵。
七、課文譯文
月亮出來了!從潮水中央,在江潮涌向海潮的地方。隨著千萬里春潮蕩漾,千萬里春江漲滿月光。江水彎過芳香的平野,月照林梢,那繁花如雪。空中流灑著月色如霜,灘上白沙消失在霜里。江水碧澄澄,長天也碧澄澄,只剩下皎皎的圓月一輪。江畔什幺人最初見到江上月?江月又從哪年起默默照著人?人生一代代沒有窮盡,江月一年年始終如一。不知江月等待什幺人,只見長江送走東流水。一片白云飛去不回頭,留給青楓浦一片離愁。誰家的游子今夜漂泊江船上?相思的人兒在哪座明月樓頭?惹人的月影在樓上徘徊,該照見她那梳妝的鏡臺;透進窗簾,卷也卷不去,瀉滿搗衣砧,撣了還來。苦苦眺望,卻聽不著你的聲息,愿化為月光,流照千里外的你。千里月明,大雁不傳你的音訊,魚躍江心,空皺出滿江的波紋。昨夜夢中,花落進悠悠江水,春要歸去了,你卻還不回家。花已經落去,月亮也快落了,江水流春,就像是流送落花。西斜的月亮沉入茫茫的海霧,碣石,瀟湘,望不盡山山水水的路。到底有幾個人能踏著月色歸來?落月搖蕩著——愁人的情思滿江的樹。
八、內容述評
這是一首抒情詩。詩人細致地描繪了江南春江花月之夜清幽靜謐的自然景色,并由此而生發出對宇無窮、人生短促的思索和對明月今宵、游子思婦卻天各一方的惋惜。詩中盡管不無人生苦短的傷感,然而讀來輕曼如煙,悠悠惆悵中還交織著歲生命的依戀,對青春的珍惜,對“人生代代無窮已”、得以與明月長久共存相伴的一絲欣慰;盡管也有夫婦別離的哀愁,但是寫來柔婉似水,綿綿相思中飽和著“借明月寄相思”的脈脈溫情,含蘊著對重逢的美好企盼。
從表層看,明月長圓而人情不圓,顯示了景物與人情的乖背;明月長在而人生不再,則展示了宇宙與人生的矛盾。但從深層看,“借明月寄相思”又顯示了人心與自然的和諧,而“人生代代無窮已”與“江月年年只相似”,則展示了生命與宇宙的同一。作者對天人關系的思索,超越了前人僅僅哀嘆生命短暫的窠(kē)臼,表現出對生命的熱愛和對人生幸福的追求,在禮贊自然的同時禮贊生命。這既體現了詩人本身對生命意義的深切體認和對天人關系的深刻認識,也體現了中國古代哲學“天人一體同仁”的傳統精神。因而,聞一多先生稱贊此詩展現了“夐(xiòng)絕的宇宙意識,一個更深沉而寥寂的境界”。
采用樂府清商曲吳聲歌舊題。這首詩結合題目從月升寫到月落,交織著青春的美好和人生的離別之情。
詩人把游子思婦的離愁放在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以良辰美景襯托離別之苦;又以江月與人生對比,顯示人生的短暫,而在短暫的人生里,那離愁就越發顯得濃郁。這首詩固然帶著些許傷感和凄涼,但總的看來并不頹癈。它表現了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對于青春年華的珍惜,以及對宇宙、人生的探索,境界是相當開闊的。
賞析:
這首詩從月生寫到月落,把現實的情景和詩中人物的夢境結合在一起,寫得迷離恍惚,氣氛朦朧。詩的感情隨著月下景物的推移逐漸展開、變化,忽此忽彼,亦虛亦實,跳動著,斷續著。有時讓人覺得難以把握,但又覺得有深邃的東西在里邊,值得深入發掘。這就是人生的短暫,離別的痛苦,以及青春的美麗。
詩題中的五個字:春、江、花、月、夜,全都點到了,但又有重點,這就是「月」,其它四個字都是陪襯。詩人從月生開始,繼而寫月下的江流、月下的芳甸,月下的花林,月下的沙汀,然后就月下的思婦反復抒寫,最后以月落收結。有主有從,主從巧妙地結合在一起,構成完整的詩歌意境。
這首詩的景物描寫,采取多變的角度,敷以斑爛的色彩,很有藝術效果。同是寫月光,就有初生于海上的月光,有花林上似霰的月光,有沙汀上不易察覺的月光,有妝鏡臺上的月光,有搗衣砧上的月光,有斜月,有落月,多么富于變化!
詩中景物的色彩,雖然統一在皎潔光亮上,但是因為襯托著海潮、芳甸、花林、白云、青楓、玉戶、閑潭、落花、海霧、江樹,因此隨著景物出現變化,而取得了斑爛多彩的效果。
*分段釋析: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開首這八句,由遠及近,由大及小,描繪出一幅「春江花月夜」的景象。江潮浩瀚,與大海相連。明月就涌生于這無垠的大海之上,萬里的春江,無不在明月朗照之下!江流繞著芳草蔓生的原野;那映照在月色之中的花林,好象鋪上雪珠一樣。月色如霜,所以霜飛也就無從察覺;洲上的白沙與月色融合,也看不分明了。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祇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詩人身處江天一色,毫無纖塵的純凈之境,不禁對空中這輪孤月發出奇想:究竟是誰最先在江畔看見這明月呢?江月又在什么時候開始照著人呢?人生代代綿延無已,但江月卻年復一年沒有變化。她可是在等待什么人嗎?但月下只有滔滔不絕的江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青楓」,暗用《楚辭‧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楓,目極千里兮傷春心」的典故。
「浦」,河水分叉的地方。《九歌‧河伯》有謂:「送美人兮南浦」,因此「浦」暗指分別之地。
「明月樓」,指思婦的閨樓。曹植《七哀詩》:「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婦,悲嘆有余哀。」
詩人由江邊青楓浦上遠去的白云,想到扁舟離家的游子。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這里寫思婦想念游子的情形十分別致,月光無處不在,玉戶簾上是月,搗衣砧上是月。那一輪可愛的明月總是照在她的妝鏡臺上,似乎想要安慰她,但是思婦見月,更增加了悲苦。她想把搗衣砧上的月光拂去,又想把簾子卷起來,以便把上面的月光卷去,可是這惱人的月光「卷不去」,「拂還來」。那無邊的月光,籠罩著一切,鴻雁不停地長飛,仍然飛不出無邊的月光去,水底魚龍泛起陣陣波紋,思婦只好托月華來遙寄相思了。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碣石」,山名,在渤海邊上。「瀟湘」,瀟、湘二水在湖南零陵縣合流后稱瀟湘。「碣石瀟湘」,泛指地北天南。
「搖情」,是說即將落下的月亮,搖動起滿樹象征著離人情意的光輝。
最后這幾句寫落月,落花閑潭,春光將老,隱含思婦青春將逝。在這春江花月夜,不知有幾許游人能乘月而歸。此時明月西下,游子思婦的一腔離情伴隨月影灑在江邊的樹上。
《春江花月夜》教學設計 篇9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誦讀中感受詩歌內容:景、理、情
2、引領學生在品讀中鑒賞美景,體悟哲理和情感,提高鑒賞、表達能力
3、讓學生在賞析過程中,學習置身詩境,緣景明情,比較鑒賞等欣賞詩歌的方法
教學重點:
1、展開聯想和想象,進入詩歌意境,鑒賞景物美
2、緣景明情,品悟詩歌哲理和體悟詩歌感情
教學難點:景、理、情的賞析
教學方法:
1、多媒體
2、誦讀賞析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激發興趣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無論是浪跡天涯的游子,還是空待閨中的思婦;抑或是征戰沙場的將士人們抬頭望月,總是心有感慨,或傾注愛恨,或寄托悲歡因而浩瀚的詩海中從來不乏優美的寫月詩篇 (老師引導學生自由背誦寫月名句) 在眾多吟誦明月的詩歌中,有一篇被人稱為“孤篇蓋全唐”,那就是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 這節課讓我們一起來欣賞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
二、自讀詩文,整體感知
思考:這首詩題為春江花月夜,作者具體寫了哪些內容? 學生邊讀邊把握詩歌的內容 教師引導學生初步把握詩的主要內容: 月下美景,月下哲理,月下情思
三、賞析美景、把握情感
(一)賞析美景
1、要求:學生范讀,其他學生劃出寫景的句子,并找出所寫景物 明確:春江、明月、花林、流霜、白沙、江天
2、 運用聯想和想象,置身詩境,再現畫面 教師點評,總結學生結論,描繪畫面 學生齊讀,再次感受月下美景
3、概括景物特點 月夜特點:幽美、朦朧、靜謐、澄澈、空靈
4、方法指導: 鑒賞寫景詩,不僅要捕捉畫面,感悟美景,還要了解把握景物特點,把握詩人情思
(二)、品悟月下哲理
1、提出思考:面對美景,作者有怎樣的感慨? 明確:作者獨立江畔,看到那輪孤月,引發了對宇宙人生的思索
2、探究研討 古往今來,不少文人在面對美好河山,優美風光時都會思考宇宙與人生 (老師補充資料:曹植:天地無終極,人命若朝霜 劉希夷: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蘇軾: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張若虛: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學生討論交流,比較前三位與張若虛對宇宙人生思考的異同 明確: 相同:感慨宇宙永恒 不同:前三位感慨人生短暫,但張若虛禮贊人類生生不息,生命永恒
3、誦讀詩文
4、方法指導:緣景明情,比較鑒賞
(三)體悟月下情思
1、解讀詩歌情感 方法指導:緣景明情 明確:作者看到孤獨的明月,待人的明月以及漂浮不定的白云,因而想到人間相思的游子思婦
2、賞析游子思婦的情思 方法指導:找到直接抒情和借景抒情的句子,體悟情感 學生自讀,討論交流,自由發言 明確: 思婦:離愁牽掛,游子:寂寞思歸
3、探究情景交融的藝術特點 把握月與情的關系, 游子思婦:睹月思人,借月抒懷
4、解讀明月意象 拓展:中國人的明月情結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總結月亮意象的含義:思歸懷人,離愁別恨
5、反復吟誦,在讀中再次感受游子思婦相思
學生選擇讀寫游子或者思婦的詩句
教師點評 齊讀,感受相思
四、鑒賞小結
全詩以月為線索,將月與江、月與花、月與夜、月與人相結合,表達了詩人對春江花月夜大自然美景的贊美,對永恒的宇宙人生哲理的思索以及對人間至真至純的愛情的謳歌,意境清新邈遠
五、美讀詩文
分析詩歌之后,學生對這首詩在景,理,情三部分的感情變化有很明確的把握教師引導他們感受詩歌跌宕起伏的音樂美就順理成章 教師范讀 學生再自讀揣摩
六、課堂總結
她是朦朧的美,悲傷而輕盈;她是清純的美,寧靜而空靈;她是跨越時空的感動,她是穿透千年的哲思,她就是《春江花月夜》
七、作業布置
自讀,背誦全詩
《春江花月夜》教學設計 篇10
一、教學目標
1、學生熟悉我國民族樂器的音色,了解民族音樂豐富的藝術表現力。
2、通過小組學習,分析詩中重點句子含義,討論作者情感,從而培養學生的小組合作能力并提高學生欣賞水平。
3、通過欣賞《春江花月夜》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情趣同時引起他們學習民族音樂的興趣。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了解詩中所出現的樂器,例如:琵琶、簫等的音色以及其作用。
2、難點:培養學生對民族音樂的興趣。
三、教學方法
情景法,朗讀法,小組討論法
四、教學過程
(一)溫故知新,鞏固知識
采用問答法引導學生復習古代描寫月亮的詩句,并討論所列舉的詩句中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進而導入新課《春江花月夜》。
(二)朗讀品味,整體感知
1、教師進行配樂范讀,引領學生初步感知詩歌意境,同時讓學生利用課下注釋和工具書來對文章進行翻譯,使學生了解文章大意。
2、在學生熟悉課文內容的基礎之上,對學生進行朗讀指導。教師再次范讀,引導學生注意語言停頓,語氣變化,并用斜線標注。使學生了解作者的感情變化即月之初上迷離、美妙——高亢,月下遐思——平緩,思婦對月徘徊——低回,游子夢回故鄉——哀怨,夢醒月殘倍孤寂——悠長。
3、要求學生進行朗讀訓練,同時整體感知詩歌內容,并設置問題:該詩都具體描寫了什么內容,一共可分為哪幾部分?
學生得出:全詩可分三層解讀,第一層(前8句):月之色,第二層(中8句)月之問,第三層(其余句)月之情。
(三)深入研讀,感悟哲理
引導學生逐層誦讀,在誦讀中品味、賞析,依次一下問題
1、讓學生誦讀第一層(前八句),并設問:作者寫了哪些意向?描繪了怎樣的場景?它們分別都有怎樣的特點呢?
2、詩人在賞月的過程中,有抒發了自己怎樣的感慨?與之前所學蘇軾,王羲之等人所感慨的宇宙永恒﹑人生短暫的、詩句,有哪些異同?
3、詩中所寫的思婦懷人、游子思歸,采用的那種抒情方式?并借助了哪些意象來烘托的?
4、引導學生小組討論交流,找出自己喜歡的句子深情朗讀,并分析該句好在哪里,老師在學生討論過程中進行巡回指導和點評。
小組代表發言交流,教師相機點撥,明確:詩歌描寫春、江、花、夜、月,重點寫月。描繪了一幅壯麗、寧靜、優美的春江花月夜風景圖,從而概括出所描繪的`景色美,在欣賞美景的同時也引發了作者對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生發了“宇宙永恒,明月常在,生命個體雖然短暫卻又代代相傳”的感慨,從而概括出心理美。然后詩人把我們引入一個情思濃郁的詩境,感受游子思婦兩地相望、相思之情。但詩人又不直說游子思婦的思念,而是用“落花”、“流水”、“殘月”來烘托他們的相思之情,繼而概括出情感美。
(四)課外延伸,拓展探究
引導學生列舉之前所學詩中描寫“明月”“江水”“落花”的詩句,分析與本詩所寫有什么不同,進而總結出這些景色的寓意,老師進行適當的指導與點播。
(五)小結歸納,布置作業
小結:師生共同總結的方式,學生總結,老師補充,總結出本詩描繪春江花月夜美景,盡情謳歌大自然的奇麗景色,謳歌人間純潔的愛情,將之與對人生哲理的思考、宇宙精神的探究結合在一起,匯成一種優美深邃的境界。
作業:
借助想象,將這首詩歌改寫成一篇優美的散文。
《春江花月夜》教學設計 篇11
教學目標:
1.抓住春、江、花、月、夜五種景物(意象),進而借助聯想、想像,體會一種春江月夜的畫意詩情。
2.學習詩歌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
3.引導學生通過對中國古典詩歌聲律特點的把握,在有感情地吟詠、誦讀中,置身詩境,體會詩境。
教學重點:
1.讀懂詩意
2.抓關鍵字詞把握文脈,抓關鍵句體會詩情,抓關鍵語段感悟意境。
教學過程
《春江花月夜》本是樂府舊題,相傳為陳后主所創,內容是寫艷情的“宮體”詩。
二、作者簡介:
張若虛,揚州人。曾任兗州(今山東)兵曹。唐中宗年間,與賀知章等以吳越文士揚名京都。唐玄宗初年,與賀知章、張旭、包融齊名,號稱“吳中四士”。張若虛在詩中將畫意、詩情與對宇宙奧秘和人生哲理的體察融為一體,創造出情景交融、玲瓏透徹的詩境。而在明凈的詩境中,又融入了一層淡淡的憂傷。詩人將真切的生命體驗融入美的形象,詩情與畫意相結合,表明唐詩意境的創造已進入爐火純青的階段。
三、預習初讀:
1、初讀課文,找出生字。
①滟滟(yàn)②皆似霰(xiàn)③搗衣砧(zhēn)④碣(jié)石
2、播放朗讀錄音,整體感知課文。
(1)標題是《春江花月夜》,涉及到五種景物,作者重點寫了哪種景物?怎么寫?有何特點?
全詩緊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來寫,而又以月為主體。“月”是詩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動著詩人的脈搏,在全詩中猶如一條紐帶,通貫上下,觸處生神,詩情隨著月輪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間經歷了升起——高懸——西斜——落下的過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灘、天空、原野、楓樹、花林、飛霜、白去、扁舟、高樓、鏡臺、砧石、長飛的鴻雁、潛躍的魚龍,不眠的思婦以及漂泊的游子,組成了完整的詩歌意象,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國水墨畫,體現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從結構層次上說,一繪江月之景、二闡人生之理、三抒相思之情。
1、【原詩】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2、【意譯】
春天,江水浩蕩潮勢洶涌,與大海連成一片,一輪明月從海上升起,好像與潮水一起涌出來。
3、【簡析】詩人一開篇便就題生發,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壯麗畫面:江潮連海,月共潮生。這里的“海”是虛指。江潮浩瀚無垠,仿佛和大海連在一起,氣勢宏偉。
賞析“生”字:一輪明月隨潮涌生,景象壯觀。“生”是“涌出”,就賦予了明月與潮水以活潑的生命。可謂妙筆生輝。唐代詩人好象對這個字情有獨鐘,象張九齡在他的詩作中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的句子、王灣也寫過“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可謂一字一境界,著一“生”字,境界全出。
二、讀譯析第二節:
1、【原詩】
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2、【意譯】
月光照耀著春江,隨著波浪閃耀千萬里,什么地方的春江沒有明亮的月光。江水曲曲折折地繞著花草叢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著開遍鮮花的樹林像細密的雪珠。月光象白霜從空中流下,所以霜飛無從察覺,它照得江畔的白沙和月色看不分明。江水、天空成一色,沒有些微灰塵,只有明亮的一輪孤月高懸空中。
3、【簡析】這八句,由大到小,由遠及近,筆墨逐漸凝聚在一輪孤月上了(敘)。詩人輕輕揮灑一筆,便點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異之“花”。明月朗照之下,滟滟的水波,花草叢生的芳甸,如同披上霜雪的花樹,銀色的沙灘,一切是如此的清麗出塵,神秘朦朧。請簡析這四句詩的意境:詩人對月光的觀察極其精微:月光蕩滌著世間萬物,將大千世界浸染成夢幻一樣的銀輝色。因而“流霜不覺飛”,“白沙看不見”,渾然只有皎潔明亮的月光存在。詩人真可謂是丹青妙手,細膩傳神的筆觸,創造了一個神話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顯得格外幽美恬靜。
三、讀譯析第三節:
1、【原詩】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2、【意譯】
江邊上什么人最初看見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著人?人生一代代地天窮無盡,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總是相像。
3、【簡析】清明澄徹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進入了一個純凈的世界,這就自然地引起了詩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敘)詩人神思飛躍,但又緊緊聯系著人生,探索著人生的哲理與宇宙的奧秘。也許后來大詩人李白“青天有月來幾時?我欲停杯一問之”,以及蘇軾“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的詩句,只是此句的翻版。而第四組的起句“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與劉希夷的名句“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則如出一轍。
這幾句寫出了怎樣的哲理?表達了怎樣的情感?個人的生命是短暫即逝的,而整個人類則是代代相傳的,宇宙也是亙古長存的。這是詩人從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種欣慰,也有對人生短暫的感傷,但并不是頹廢與絕望,而是緣于對人生的追求與熱愛。詩人的情緒是“哀而不傷”。我們得以聆聽到初盛唐時代之音的回響。
四、讀譯析第四節:
1、【原詩】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2、【意譯】
不知江上的月亮照耀著什么人,只見長江不斷地輸送著流水。一片白云緩緩地飄走,思婦站在離別的青楓浦不勝憂愁。哪家的游子今晚坐著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樓上相思?
3、【簡析】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承“江月年年只相似”而來的:一輪孤月徘徊中天,象是等待著什么人似的,卻又永遠不能如愿。(敘)月光下江水流動,詩篇也將詩情推向更深遠的境界。江月有恨,流水無情,詩人自然地把筆觸由大自然景色轉到了人生圖像,引出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婦與游子的兩地思念之情。“白云”、“青楓浦”托物寓情。請評析“悠悠”兩字的表達效果。最神奇的就是這白云一片,悠悠來去,一筆帶出離人怨婦的主題。“悠悠”是“飄動的樣子”,白云飄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蹤不定,沒有點出抒情主體,但是更使人想到思婦的離愁別緒苦不堪言,更有余韻。“青楓浦”為地名,但“楓”“浦”在詩中又常用為感別的景物、處所。“誰家”“何處”二句互文見義,正因不止一家一處有離愁別恨,詩人才提出這樣的設問,一種相思,牽出兩地離愁,令人想到“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詩情畫意盡在其中。
五、第五節
1、【原詩】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文---紋)
2、【意譯】
可憐樓上不停移動的月光,應該照耀著離人的梳妝臺。美好的閨房中的門簾卷不去月光,在搗衣石上拂去月光但它又來了。這時二人互相望著月亮可是互相聽不到聲音,我希望隨著月光流去照耀著您。送信的鴻雁能飛很遠但不能飛出無邊的月光,送信的魚龍潛游很遠但不能游到您身邊,只能在水面激起陣陣波紋。
3、【簡析】承“何處相思明月樓”寫思婦對離人的懷念。(敘)然而詩人不直說思婦的悲和淚,而是用“月”來烘托她的懷念之情,悲淚自出。賞析“徘徊”二字:把“月”擬人化,“徘徊”二字極其傳神:一是浮云游動,故光影明滅不定;二是月亮懷著對思婦的憐憫之情,在樓上徘徊不忍去,與思婦作伴,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輝灑在妝鏡臺上、玉戶簾上、搗衣砧上。豈料思婦觸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趕走月色,卻又“卷不去”,“拂還來”。這里“卷”和“拂”兩個癡情的動作,生動地表現出思婦內心的愁悵和迷惘。(析)向以傳信為任的魚雁,如今也無法傳遞音訊——又憑添了幾重愁苦!(評)
六、讀譯析第六節:
1、【原詩】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2、【意譯】
昨晚游子夢見花朵落在悠閑的水潭上,可憐春天過了一半還不能回家。江水流走春光,春光將要流盡,水潭上月亮晚晚落下,如今又西斜。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霧里,碣石與瀟湘的離人相距無限遙遠。不知有幾人能趁著月光回家,只有那西落的月亮搖蕩著離情,灑滿了江邊的樹林。
3、【簡析】
詩人用落花、流水、殘月來烘托游子的思歸之情。(敘)江水流春,流去的不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更襯托出他凄苦的寞寞之情。“沉沉”二字渲染并加重了他的孤寂;“無限路”也就無限地加深了他的鄉思。簡析末句的意境:“落月搖情滿江樹”中的“搖情”強化了不絕如縷的思念之情,它將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詩人之情交織成片,灑落在江樹上,也灑落在讀者心上,情韻裊裊,搖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筆觸細膩傳神,意境深邃悠遠,令人回味無窮。
《春江花月夜》教學設計 篇12
第一課
課題 古代音樂(下)《春江花月夜》
教 具 錄音機、多媒體
教學目的 1、通過欣賞古曲《春江花月夜》,使學生了解有關的音樂文化知識,培養學生熱愛民族音樂的感情和學習民族音樂的興趣。
2、了解一些中國傳統音樂的結構特點。
3、背唱《春江花月夜》的主題。
重點難點 認識中國傳統音樂結構的兩個特點:“魚咬尾”和“換頭合尾”。
一、課前預習及導課。
1、民族管弦曲《春江花月夜》力圖從音樂的角度來刻畫一幅美麗動人的月夜江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樂曲的旋律流暢婉轉,格調古樸典雅、生動秀美,充分地利用各種音樂手段,形象地描繪祖國春江月夜的良辰美景,貼切地表現出標題“春江花月夜”的新意。這首樂曲的生動音樂語言,激發著人們豐富的聯想與想象。因此,它遠遠地超過了用詩歌語言所表現的意境。
2、《春江花月夜》原來是一首琵琶曲,曲名為《夕陽蕭鼓》,這首作品已成為中國傳統音樂中的一顆光彩奪目的璀璨明珠。它宛如一幅山水畫卷,把春天靜謐的夜晚,月亮從東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蕩漾,花影在兩岸輕輕搖曳的大自然迷人景色,一幕幕地展現在我們的眼前,給人們以高度藝術美的享受。
二、授新課
這首典雅、優美、抒情的民族管弦樂曲,已成為中國傳統音樂中的一顆光彩奪目的璀璨明珠,它具有中國傳統音樂的結構特點。在欣賞這首作品之前,讓我們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樂曲中這些很有意思的結構特點。
1、 江樓鐘鼓:
這段江南風格的主題音調(琵琶、古箏、簫、二胡等)絲竹樂器奏出。讓我們先來欣賞一下這段主題音樂。
請同學們首先視唱主題,在反復地視唱過程中,發現樂句一頭一尾的音都是用同度音貫串連接的。
這段主題旋律如歌,給人以恬靜安謐、令人陶醉。也是全曲的基礎。我們可以用一句民間的俗語來形容它叫“魚咬尾”。要求學生掌握這個特點后背唱這段主題旋律。
2、
這段主題,它在不同的音樂段落里變化展衍,從不同側面充分展示它所蘊含的美質。在不同的段落中,這一主要主題往往改變它開始的部分,引出一些新的因素,給人以新的享受。請同學們聽三個段落“江樓鐘鼓”、“月上東山”、“花影層疊”。歸納出這三個段落有什么相似點。特點是:每段的結尾樂句相同:
我們把這種中國傳統音樂的典型的結構特點叫:“換頭合尾”。
欣賞琵琶演奏的《春江花月夜》片段。
三、總結
了解和認識中國傳統音樂的特點對欣賞中國古代的音樂作品有很大的幫助。不但能從音樂作品中獲得美的感受,更能從音樂的本身發現美。讓我們在下一節課中共同感受這首《春江花月夜》給我們帶來的古典的美。
。今天的課程到這里就結束了,同學們再見。
《春江花月夜》教學設計 篇13
課題:中國古曲《春江花月夜》 民族管弦樂合奏
任課年級:初 一
任課教師:劉老師
教材分析:民族管弦曲《春江花月夜》力圖從音樂的角度來刻畫一幅美麗動人的月夜江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中國古曲《春江花月夜》-中學音樂教案。樂曲的旋律流暢婉轉,格調古樸典雅、生動秀美,充分地利用各種音樂手段,形象地描繪祖國春江月夜的良辰美景,貼切地表現出標題“春江花月夜”的新意。這首樂曲的生動音樂語言,激發著人們豐富的聯想與想象。因此,它遠遠地超過了用詩歌語言所表現的意境。
《春江花月夜》原來是一首琵琶曲,曲名為《夕陽蕭鼓》,這首作品已成為中國傳統音樂中的一顆光彩奪目的璀璨明珠。它宛如一幅山水畫卷,把春天靜謐的夜晚,月亮從東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蕩漾,花影在兩岸輕輕搖曳的大自然迷人景色,一幕幕地展現在我們的眼前,給人們以高度藝術美的享受。
《春江花月夜》是由引子、主題樂段、主題的多次變奏及尾聲構成的。這首具有中國特色的變奏曲,每個樂段前面都有一個小標題。分別為:江樓鐘鼓、月上東山、風回曲水、花影層疊、水深云際、漁歌唱晚、洄瀾拍岸、橈鳴遠瀨、欸乃歸舟、尾聲。
教學目的: 1、通過欣賞古曲《春江花月夜》,使學生了解有關的音樂文化知識,培養學生熱愛民族音樂的感情和學習民族音樂的興趣。
2、了解一些中國傳統音樂的結構特點。
3、背唱《春江花月夜》的主題。
教學重點: 認識中國傳統音樂結構的兩個特點:“魚咬尾”和“換頭合尾”。
教具:錄音機、錄像機、磁帶、錄像帶、鋼琴
教學時數:第一課時 (40分鐘)
教學過程:
一、導入:(2分鐘)
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一首中國古曲,這首作品我們每個同學都聽過,音樂教案《中國古曲《春江花月夜》-中學音樂教案》。有同學會問:“老師為什么會這么肯定地說呢?因為我們每天在上課間操時,都要做一套太極操,這套操使用的音樂就是今天我們要欣賞的音樂作品,你們猜猜這首樂曲的曲名是什么?《春江花月夜》
二、《春江花月夜》作品簡介:(8分鐘)
“春江花月夜”原本是一首琵琶獨奏曲,早在1875年前即有傳抄本,距今1999年,同學們算一下已流傳了多少年?學生答:“1999-1875=124年”。原曲名為《夕陽簫鼓》,并列有一系列的小標題如:夕陽簫鼓、花蕊散回風、關山臨卻月、臨水斜陽、楓荻秋聲、巫峽千尋、簫聲紅樹里、臨江晚眺、漁舟唱晚、夕陽影里一歸舟等。20世紀20──30年代,上海的一些音樂家將這首曲子改編為絲竹合奏,取名為“春江花月夜”,并組合若干段落,每個段落都加有形象生動的小標題。請同學們打開書P14頁,劃下各個小標題:江樓鐘鼓、月上東山、風回曲水、花影層疊、水深云際、漁歌唱晚、洄瀾拍岸、橈鳴遠瀨、欸乃歸舟及尾聲。新中國成立以后,音樂家們又在絲竹合奏曲的基礎上,將此曲編配為民族管弦樂合奏曲。
三、《春江花月夜》的結構特點:(20分鐘)
這首典雅、優美、抒情的民族管弦樂曲,已成為中國傳統音樂中的一顆光彩奪目的璀璨明珠,它具有中國傳統音樂的結構特點。在欣賞這首作品之前,讓我們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樂曲中這些很有意思的結構特點。
1、 江樓鐘鼓:
這段江南風格的主題音調(琵琶、古箏、簫、二胡等)絲竹樂器奏出。讓我們先來欣賞一下這段主題音樂。
請同學們看P14頁譜例:首先視唱主題,在反復地視唱過程中,發現樂句一頭一尾的音都是用同度音貫串連接的。
這段主題旋律如歌,給人以恬靜安謐、令人陶醉。也是全曲的基礎。我們可以用一句民間的俗語來形容它叫“魚咬尾”。要求學生掌握這個特點后背唱這段主題旋律。
2、 這段主題,它在不同的音樂段落里變化展衍,從不同側面充分展示它所蘊含的美質。在不同的段落中,這一主要主題往往改變它開始的部分,引出一些新的因素,給人以新的享受。請同學們聽三個段落“江樓鐘鼓”、“月上東山”、“花影層疊”。歸納出這三個段落有什么相似點。特點是:每段的結尾樂句相同: 我們把這種中國傳統音樂的典型的結構特點叫:“換頭合尾”。
四、欣賞琵琶演奏家劉德海演奏的《春江花月夜》片段。(5分鐘)
五、小結: 了解和認識中國傳統音樂的特點對欣賞中國古代的音樂作品有很大的幫助。不但能從音樂作品中獲得美的感受,更能從音樂的本身發現美。讓我們在下一節課中共同感受這首《春江花月夜》給我們帶來的古典的美。
六、作業:背唱《春江花月夜》的主題。
《春江花月夜》教學設計 篇14
一、課題:《春江花月夜》
二、年級:八年級上
三、課型:純樂器欣賞課
四、課時:一個課時
五、教具:多媒體、鋼琴
六、教學目標:
(一)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充分的聆聽歌曲,培養學生熱愛民族音樂的感情和學習民族音樂興趣。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聆聽以及小組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體會歌曲的情緒,豐富有趣的音樂活動培養學生的音樂感受力、表現力和創造力。
(三)知識與技能目標
用自然的、有表現力的演唱歌曲主題片段,理解并運用“同尾換頭”的音樂發展手法。
七、教學重點:有表現力的,婉轉抒情的歌聲表現歌曲,體會歌曲的思想感情。
八、教學難點:掌握歌曲的同尾換頭的音樂創作手法并能夠進行創編。
九、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通過奧爾夫聲勢律動的方法進行導入,對歌曲主題音樂的難點節奏通過拍手捻指等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模仿,引出新課。
(二)新課教授
1.初聽歌曲
(1)多媒體播放,提前提問問題:這部作品給你描繪了怎樣的畫面?
(2)鋼琴范唱前三個樂段,提前提出問題:歌曲的旋律特點是什么?
2.深入了解
發聲練習:用“MI”做音階式的發聲練習。
跟鋼琴對歌曲的主題旋律片段進行視唱并對其情緒方式進行引導。
通過多媒體對歌曲第一段和第五段的音樂進行分析。
3.整體感受
這一環節針對《春江花月夜》的發展歷史知識進行講解,并激發他們去探索音樂的興趣。
(三)音樂活動
對《春江花月夜》的主要創作手法——同尾換頭,引導學生進行即興創編,并對成果進行展示和評價。
(四)課堂小結
這一環節采用學生主動回答的方式,老師總結升華。
十、板書設計:
春江花月夜
同頭換尾創作手法
民族管弦樂 琵琶 蕭 古箏 二胡
《春江花月夜》教學設計 篇15
說教材
《春江花月夜》是選修教材《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第二單元第一篇。這個單元學習重點是要求“置身詩境,緣景明情”,即通過把握意象、發揮想象,體會和品味中國古典詩歌特有的意境美。
《春江花月夜》作為首篇,最能體現詩歌意境美的特點。詩人通過對春江月夜美景的描寫以及豐富的想象,將讀者引入一個情思濃郁的詩境,引領讀者感受游子、思婦兩地相望、相思之情。全詩景、情、理完美融合,既描繪了一幅月夜的美麗畫面,又表現了一種迥絕的宇宙意識,一個更深沉、更寥廓、更寧靜的境界,情韻悠長而又不乏深刻。
說學情
學生對詩歌是不陌生的,對學詩也有一定的經驗體會,但對詩歌鑒賞方法并不能系統的掌握。本詩作為選修內容,重在讓學生通過學習積累詩歌鑒賞的經驗方法,所以教學過程要注重學法指導,讓學生全程參與。
本詩內蘊豐厚,學生難以輕易把握,教學時我將及時點撥,引導學生探究,鼓勵學生想象和大膽質疑。
說教學目標(根據前面的分析設置相應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了解張若虛,在誦讀中初步感受詩歌。
過程與方法:通過想象和聯想,感受意境,體驗詩情,提高詩歌鑒賞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學生學習古詩詞的熱情,培養學生對古典文學的熱愛之情。
說教學重點和難點
本單元主要就是學習如何通過對古典詩歌中意象的把握,發揮想象,體會和品味中國古典詩歌特有的意境美。本課也不例外,要求學生隨著詩篇的進度,循著月光的擴散,展開豐富、奇妙的想象,在腦海中再現一幅幅美麗的月下風景變幻圖,同時還要細細品味畫境中縹緲、朦朧的情思,感覺詩人感情節奏的變化和詩歌跌宕起伏的音樂美。因此設置以下重點和難點:
重點:展開聯想和想象,進入詩歌意境。
難點:理解景、情、理如何有機地融合的。
說教學方法
新課程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提倡學生參與確定學習目標、學習進度和評價目標,在學習中積極思考,在解決問題中學習,這就是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而情境是個很好的引子,學生在教師創設的情境中,能夠深刻體驗情感、閃現思維火花、發現疑難問題、交流心得體會、激發創新思想,實現主體性的角色本位。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
依據以上分析,預設本課的教學方法主要為:
情境導入法、自主探究法
說課前準備
本詩意蘊豐富,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算是長詩了,學生必須要課前預習才能一節課完成教學計劃,根據教師的預設問題學生預習,學生能在上課前初步讀懂詩歌。
預習任務:了解作者,初讀詩歌,根據注釋疏通詩歌了解大意,閱讀課文后面的賞析示例,要求學生在欣賞時,展開想象,把語言文字還原成既符合原作的描繪又帶有學生自己審美情趣的畫面。
初步感受寫了何景?蘊含了何理?抒發了何情?
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2分鐘)
當我們遙望夜空,看見朗朗明月之時,心中總是引起無限遐想。我們自然會想到與月相關的詩句,(學生回憶有關“月”的明詩,教師投引收集的名句。學生品味詩句,思考這些詩句通過寫月表達什么情懷。學生基本能答出是思鄉、相思之情。教師因勢利導,導出本節課學習內容。)月是古典詩歌的經典意象,詩人們或在月中寄托自己的情思,或因月引發哲理思考。在唐代,有一位詩人因為一輪明月而成就了詩壇的千秋美名,他就是張若虛,這首詩就是《春江花月夜》。(從古詩切入,引出月這一詩歌意象,創設情境,自然親切。向學生明確本節課學習內容,激發學生的鑒賞熱情)
二、整體感知:(10分鐘)(投影展示問題)(學生自主探究,把握詩歌主要內容。)
1、一讀播放朗誦。(播放,展示圖片和配樂)
學生傾聽范讀,體會感情和節奏。哪一種意象貫穿全篇?
明確:月。寫月的詩句最多。月是一條生命紐帶貫穿全詩,將景物和情感聯系起來,春、江、花、夜都只是作為月的陪襯。
2、找出寫有月的詩句,品讀這些詩句,思考全詩寫了月的幾種狀態?
明確:寫了月的四種狀態,即初生的月(海上明月共潮生)——高懸的孤月(皎皎空中孤月輪)——西斜的月(江潭落月復西斜)——落月(落月搖情滿江樹)
從月生到月落,這是一條時間線索。
3、隨著月的變化,作者寫了哪些內容,感情的起落是怎樣的?
明確:全詩圍繞月的變化這樣一條時間線索,寫了月下美景、作者的哲理思考、思婦懷人、游子夢鄉、夢醒后的情韻幾方面內容。詩情從高亢逐漸平緩,又走向低回、哀怨,最后是夢醒后的孤寂。結尾情韻悠長,讓人回味無窮。這首詩雖然帶著些許感傷和凄涼,但總的看來并不頹廢。它展示了大自然的美,表現了對青春年華的珍異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那種對于宇宙和人生的真摯的探索,也有著深長的意味。
作者簡介(教材注釋①)
知人論世,主要是了解作者生活在盛唐時期,從而深刻感受詩歌的感情旋律,詩人的情緒哀而不傷,我們聽到的不是哀怨和絕望,而是青春、熱情的盛唐之音在詩人心中的回響
“孤篇壓倒全唐”
“詩中之詩,頂峰上的頂峰”(聞一多)
問題的設置主要涉及對詩作內容的理解。教師預設的問題具有連貫性:
問題1的“月”意象是本詩的主要意象,一切夜景正是因為有了月才能看得見;
問題2主要是明確本詩中月的幾種變化狀態,景物也在月的變化后發生變化;
問題3是月景變化后作者的感情也隨之變化。
由“月”的導入直接進入本詩主要意象更有思路上的連貫性,文本解讀是基本的,學生自主解讀、自主把握,有利于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提高。也為后面的賞析作基礎。
三、合作探究:(22分鐘)
二讀學生齊聲朗讀
教師向學生明確誦讀要求:進一步感受詩歌內容和感情旋律,因聲求氣,涵詠詩韻。學生在錄音范讀后展開誦讀,促進學生深入理解所要賞析的內容,并在誦讀中感受詩篇的音韻美。
學法指導:總結詩歌鑒賞方法。
學生自主總結學習詩歌的方法。學生自主總結,有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經驗,也利于學生的學習經驗積累。同時符合新課程理念。
明確:朗讀、想象和聯想、意象分析等。
全詩三十六句,四句一轉韻,共九韻,每韻構成一個小的段落。請同學們充分發揮想象力和聯想力,深刻感受和創造性地體味詩歌意境,分九組探究“春江花月夜”風景圖,用散文般的筆觸,優美的語言表述出來。從而更好的領會詩人的情感和意圖。
成果展示:
1、學生自主思考,把詩歌內容用優美的語言表現出來。
2、小組交流討論,每小組遴選出比較優秀的篇章。
3、教師主持,請每小組的代表朗讀優秀的改寫片段。
4、提示學生從片段中領悟蘊含的哲理,體會作者的情感。
5、教師總結歸納,收集學生的思維成果。
此環節要求學生置身詩境,進行聯想和想象,再現畫面,談美在哪里(注意語言的優美性),學生可能只描繪畫面內容,此時我將引導學生緣景明情,體會意境美、情感美、哲理美。還可提醒學生從語言、表現手法、結構等角度賞析詩歌。賞析是本節課的重點,通過賞析,調動學生積極體驗和感受詩歌字里行間滲透出來的情感。想象和聯想是賞析詩詞的一種方法。學生描述有助于其對內容的把握和理解,并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在學生賞析的基礎上,我提供下面賞析示例,進一步幫助學生理解詩歌,學會鑒賞方法,形成鑒賞能力。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詩一開頭先點出題目中春、江、月三字,但詩人的視野并不局限于此,第一句“春江潮水連海平”,就已把大海包括進來了。第二句“海上明月共潮生”,告訴我們那一輪明月乃是伴隨著海潮一同生長的。
詩人在這里不用升起的“升”字,而用生長的“生”字,一字之別,另有一番意味。明月共潮升,不過是平時習見的景色,比較平淡。“明月共潮生”,就滲入詩人主觀的想象,仿佛明月和潮水都具有生命,她們像一對姊妹,共同生長,共同嬉戲。這個“生”字使整個詩句變活了。三四句:“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滟滟是水波溢滿的樣子。江海相通,春潮渙渙,月光隨著海潮涌進江來,潮水走到哪里,月光跟隨到哪里,哪一處春江沒有月光的閃耀呢?
四、教師引導學生總結:(5分鐘)
詩歌是情景交融的,本詩情景理三方面完美融合。
(一)寫明月照耀下的江水花林的絢麗景觀,為下面對景抒情打下基礎。景物美
(二)由寫景轉向觀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與漫漫宇宙之間的相互關系,以明月長照對照人生短暫,抒寫心中的感嘆。哲理美
(三)由感嘆人生進而抒寫思婦游子的離愁別緒,謳歌人們對愛情的向往和對幸福的憧憬.情感美
春江月夜(景)
宇宙人生(理)完美融合
相思愁情(情)
五、拓展練習:(1分鐘)(作業)(學生課后自主完成。教師檢查)
①學生搜集詩句,探究“江水、落花、春”等詩歌意象。
②背誦全詩。
(拓展鑒賞重在激發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并積累鑒賞方法。)
六、三讀師生共同誦讀(3分鐘)
請同學們和老師一起誦讀全詩,在含蓄、雋永的美妙旋律中結束這節課(僅僅一節課,不一定能領略這首流傳千年的經典之作的意蘊。師生共同誦讀,加強理解。在誦讀聲中結束本課,令人回味。)
板書設計
春江花月夜
唐張若虛
月生——月照——月斜——月落
春江月夜(景)
宇宙人生(理)完美融合
相思愁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