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下冊語文《靜夜思》教學反思(通用15篇)
人教版下冊語文《靜夜思》教學反思 篇1
今日我教學了第六課《靜夜思》這首詩,教學之后感觸不少。
《靜夜思》這首詩是唐代詩人李白的作品之一,其語言凝練,感情真摯,反映了外出游子深夜思鄉之情。為了讓一年級的學生感悟古詩的意境,在教學時我是這樣做的:
首先結合預習,讓學生看拼音自讀《靜夜思》要求讀準字音,初步識字。因為學生有以前的基礎,再加上預習,所以對于古詩的背誦是很簡便的事。然后我就采用多種形式檢查、鞏固識字。(一年級的識字教學是教學的重點)在學生讀通了生字后重點就是朗讀感悟古詩的意境了。對此我先讓學生讀,然后我范讀,經過比較讓他們發現自我的不足,從而想去學,讀好古詩。再經過教師領讀、小組比賽讀、男女比賽讀、表演讀等多種形式練習朗讀,培養他們熱愛讀書的興趣,使學生感受到朗誦、背誦古詩的樂趣。
在學生熟讀后,我又引導他們提出不懂的問題,隨機予以解決。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問題很豐富,有字詞類的、有詩句資料的,還有的問他為什么想家鄉呀等,這些問題都說明孩子們在動腦思考了。我們就應當從小就培養學生進取動腦思考的本事。
人教版下冊語文《靜夜思》教學反思 篇2
封閉的古詩教學中,教師往往從“零”教起,無視學生的原有經驗、原有水平。而在開放的古詩教學中,學生已有的知識、本事、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都是他們學習古詩的資源。《靜夜思》是唐朝大詩人李白的名篇,差不多每個學生都會背,所以,在這節課的教學設計上,我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出發,引領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把重點放在識字和吟誦上。
1.自主識字學詞,形式多樣,趣味性強。
本課要求認識的字共9個,放在詩中都會認,挑出來認就有些困難了。這一次,我事先布置了學生做字卡,課堂上小組合作學習互認字卡,口頭組詞。全班交流時,采用了摘蘋果的游戲。把生字寫在吹塑紙做成的蘋果上,學生摘個說一說字的識記方法,再組詞。學生興致很高,摘到蘋果我就把蘋果送給了他們。雖然只是個被教師們用濫了的小把戲,但孩子們仍然興致盎然,想必這些字他也已牢牢記在心間了。
2.演讀唱誦,體會意境。
學習古詩,重在吟誦。教學中我注意引導學生反復朗讀,體會詩歌的韻味和完美的意境。而意境的引入,需要多種手段。課前,我參考了一些舞蹈動作,編入這首詩的誦讀中。課堂上,我邊誦邊演,在優美姿勢的配合下,吟誦的味道出來了,詩人月下思鄉的意境也體會到了。
谷建芬的新學堂歌,有《靜夜思》的曲目。這首詩配上了優美的旋律,引導學生唱出來、演出來,詩的韻味更濃了,情感得到了升華,我覺得這是這節課最大的成功。
人教版下冊語文《靜夜思》教學反思 篇3
《靜夜思》是唐代著名詩人李白寫的,學生在幼兒園時就能背誦自如,也都明白"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的意思,更能明白詩中所隱含的思念家鄉的思想感情。對于李白學生也不陌生,在二年級的時候就學過寫李白的課文:鐵棒磨成針》。所以一上課當我剛揭示課題時,學生就在下頭說開了,有的甚至就背誦起了《靜夜思》,看到這種情景,我停止了原先的教學安排,而是話題一轉,問學生:"你能站起來背背你所明白的古詩嗎"這下教室里可熱鬧了,學生紛紛舉手,都想站起來一背方休,但請了幾個同學后,我發現他們背的都是課文中學過的古詩,應對這樣的情景,我又微笑著問學生:"你能背誦一些教師沒有介紹過,你也沒有從課文中學過的古詩嗎"這下舉起的小手減少了一些,但仍有很多學生搶著要背,一時間,教室里簡直成了吟詩誦詩的地方,很多同學站起來背了一些其他同學沒讀過,背過的詩,看到聽的學生的情形,我又提高了要求,"小朋友真能干,記住的古詩真多,那誰有本事把你背誦的古詩的意思講解給大家聽呢"這下無疑在教室里扔下了一個重磅炸彈,一時間教室了靜了很多,但不一會,就有學生蠢蠢欲動了,先后有學生站起來了背誦,講解了《春曉》,《鋤禾》,《靜夜思》等,但仍局限與書本中學過的詩句,其中沈思言同學站
起來了背誦了一首同學們都沒有聽過的詩經上的詩篇,但解釋不出來,只能照著所有的課外書念,因為有些字不認識,再加上不理解,所以解釋的讓人一頭霧水,連我都聽著累,何況學生呢!針對這樣的情景,聯系到平時不主動去看課外書的情景,我問學生:"這個時候,你最想的是什么"學生紛紛表示"以后回家都看點書本以外的知識,增加自我的知識量,豐富自我的課外知識,那么下次就能夠在課堂上侃侃而談了。"我想此時的教育可能比平時空洞的說教,空洞的要他們看半小時課外書的魅力更足,效果更佳。
接下來,我就針對學生的情景讓學生自由地讀〈靜夜思〉,看著學生搖頭晃腦的誦讀著詩句,聽著學生瑯瑯地朗讀,我想詩句的意思學生都懂,要不要再按照事先備好的課講解呢最終我決定屏棄教案上的東西,讓學生在找朋友說詩句意思的基礎上,安排學生自我找朋友,準備表演《靜夜思》,事先我作了說明怎樣表演,一組三人,一人背誦古詩,一人在旁邊講解,還有一人表演詩人李白的情景。如在一生搖頭晃腦的誦讀中,負責解釋詩句意思的同學在邊上開始合著節拍一句一句的解釋,而此時李白也在臺上表演開了,一會舉頭望明月,一會低頭思故鄉等等。學生準備時的熱情空前高漲,人人都進取參與,出謀劃策,真正實現了新課程的學生主動參與,把課堂的自主權還給學生!
人教版下冊語文《靜夜思》教學反思 篇4
《靜夜思》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語言凝練,感情真摯,意境深遠,反映了外出游子的思鄉之情。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結合掛圖以及詩歌進行大膽想象,自我進行換位想象,憶起家鄉的好,激發對家鄉的熱愛。經過情感的融入,讓學生讀起來韻味十足,朗朗上口。經過情感的融入,學生也許不能說出一些字義,但能理解詩意。對于培智學生“以讀為主,讀中感悟”,只能意會不能言傳很有利于促進他們學習古詩的興趣。
一、讀一讀,說一說,整體感知詩意。
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引導學生反復朗讀,體會詩歌的韻味和完美的意境。我在《靜夜思》的教學中是這樣設計的:首先播放《靜夜思》配樂朗誦錄音,讓學生感受詩歌的韻律節奏的美。然后請學生自愿站起來展示自我的風采,讓學生都很羨慕他,從而帶動其他同學也愿意站起來讀,還經過小教師領讀、小組比賽讀、男女比賽讀、表演讀等多種形式練習朗讀,從讀中感知詩意。
二、讀一讀,聽一聽,感知古詩韻律。
優美的古詩是我國遺傳下來的文化瑰寶。每一首古詩都有必須的韻律節拍。僅有按其韻律節拍朗讀,才能在讀中再現意境,體驗情趣。但對于剛學習古詩的培智學生并不懂這些。因而在教學中可借助錄音范讀,讓學生從聽中感悟,從模仿練讀中得到自悟。
三、讀一讀,演一演,領悟古詩情趣。
在《靜夜思》這首古詩的朗讀教學上,我注重聯系學生對生活的切實體驗:“你們有過想念親人的體驗嗎?具體說說當時的感受。那么大詩人李白和你們一樣也是在這種心境下寫了這首古詩。”能夠說,情感的共鳴,獨特的感受,會使語言文字在學生頭腦中構成的圖像更為鮮明、豐滿,從而內心掀起情感的波瀾,入情入境,與作者的.情感到達共鳴。
這節課,我主要體現了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氛圍中“以讀為主,讀中感悟”這一教學理念。在新的課堂環境中,學生學習的進取性和自主性明顯增強,學生自主歡樂的學習。
當然,這節課也有很多問題,我的教學語言還不夠沉穩,教學速度有點快,個別化教育不夠深刻,這幾個方面還需繼續培養,也是我今后教學異常注意的環節。應當說這次公開課讓我收獲匪淺。
人教版下冊語文《靜夜思》教學反思 篇5
《靜夜思》這首古詩膾炙人口,千古傳誦,是我國唐代浪漫主義詩人代表——李白的經典詩作,它語言凝練,感情真摯,反映了外出游子的深夜思鄉之情。
此篇課文大多數孩子都早已熟背,然而能真正了解其中深層含義,體會詩人情感的仍是少數。全詩總共4句,其中“疑是地上霜”這句是本詩的難點。我首先借用圖片,讓孩子們了解什么是霜,再結合現實生活。“霜”會帶給你們什么樣的感受呢?“涼、冷、凍”有孩子搶答了。是啊。這時孩子們最終能夠體會到,當時詩人李白在外游蕩時,在靜靜的夜里那種迫切的思念家鄉的之情,像“霜的月光”就好似一只看不見的手,無聲地撥動著詩人的心弦,此時的凄涼孤寂的夜晚,說明當時李白的心境十分的孤單、十分的寂寞,懂得了這種感覺,對讀好這一句和理解第二句“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有很大的幫忙。正因為作者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無法立刻回去和他們團聚,所以才有“疑是地上霜”的感覺。像這樣突破難點的教學方法,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我在學生熟讀古詩以后,又引導他們提出還有不懂的問題嗎?隨機給以解決。所以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問題很多,還有的問他為什么想家鄉呀,這些說明孩子們動腦思考了。但因為孩子們都還小,對漂泊游子孤身在外的寂寥無法切身知曉,對此文的理解可能仍還有限。這些可能都將慢慢沉寂,期望在孩子們以后的人生中終會頓悟“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的內涵吧。
人教版下冊語文《靜夜思》教學反思 篇6
古詩《靜夜思》是唐朝大詩人李白的名篇,每個學生應該差不多都會背,但孩子畢竟是孩子,認為自己會背了就不用學了。真要叫他們理解詩意,那也是不大可能的,因為他們長句都讀不好,怎么在這堂課能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呢?一堂課下來,我有了新的啟發。
一、交給學生識字的主動權
在板出課題后,讓學生讀讀《靜夜思》三個字,然后請他們說說:你想提醒大家讀好哪個字?學生就說出了“靜”讀后鼻音,不能念成前鼻音,“夜”是整體認讀,不能拼讀。于是隨機教學靜與夜,給它們找找朋友,說說能用什么辦法很快記住這兩個字。但我還不滿足于此,我又問:哪個字告訴我們詩人是在什么時候?哪個字告訴我們周圍有沒有聲音?“思”是什么意思?他在思念著什么呢?意外的是,學生很快都明白“靜”和“夜”的意思。那詩人思念的是什么呢?以此,學生的意識到了新的學習梯度,馬上進入了閱讀。
二、從生活情感啟發詩的情感
只有讓學生體會到詩人的情感,才不會在讀書的時候毫無表情地唱。當學生能讀出詩人是想念家鄉的時候,我就不失時機地問:他會思念家鄉的誰呢?學生的答案可多了,有的說是爸爸媽媽,有的說是親朋好友,有的說是兄弟姐妹。真是不可以小看孩子,課前我還擔心他們讀不懂詩呢。于是我又問他們:你們也有過想念爸爸媽媽的時候嗎?什么時候最想?學生的話題打開了,這樣他們也明白了詩人的心情,知道了什么叫做思念。此時,我讓他們再去讀一讀詩。最后,我問他們,你覺得你讀懂了哪一句或哪一個詞,于是所有的詩意都在孩子們的嘴中被解釋,此時我的教學目的也達到了,也讓學生明白了讀書不僅僅只是會讀,還要讀會些什么。
沒想到這節課有了這么多意外的收獲,感謝我的學生,讓我再一次看到了他們的潛力,讓我對語文教學有了新的體驗也嘗試。
人教版下冊語文《靜夜思》教學反思 篇7
《靜夜思》是唐朝大詩人李白的名篇,在學習之前我就預料每個學生應該都會背,可是通過課前摸底發現其實好多學生根本不會。并且要叫他們理解詩意,那更是不大可能,孩子畢竟是孩子,認為自己會背了就不用學了,畢竟他們只是一年級的孩子。句子都讀不通,怎么樣才能在這堂課上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呢?在走進課堂的那一刻,我心里還是沒有底,但我知道我不能像平時那樣上了。然而一堂課下來,倒有了新的啟發。
一、把主動權教給學生
在板出課題后,讓學生讀讀《靜夜思》三個字,然后請他們說說:你想提醒大家讀好哪個字?學生就說出了“靜”讀后鼻音,不能念成前鼻音,“夜”是整體認讀,不能拼讀。于是隨機教學靜與夜,給它們找找朋友,說說能用什么辦法很快記住這兩個字。但我還不滿足于此,我又問:哪個字能告訴我們詩人這是在什么時候?哪個字告訴了我們周圍有沒有聲音?“思”是什么意思?他在思念什么呢?意外的是,學生很快都能明白“靜”和“夜”的意思。那詩人思念的是什么呢?以此,引導學生去閱讀古詩,為了能讓學生能在枯燥的朗讀中感受朗讀的快樂,我不失時機的創造游戲,讓學生愿意去學,主動去學,如:用手打拍子朗讀,用腳打拍子朗讀,手腳配合打拍子朗讀,像是古代詩人一樣搖頭晃腦的朗讀。不知不覺學生就能把故事給背誦下來了。
二、從生活中啟發詩的情感
當學生能讀出詩人是想念家鄉的時候,我就不失時機地問:他會思念家鄉的什么人呢?學生的答案可多了,有的說是爸爸媽媽,有的說是親朋好友,有的說是兄弟姐妹,有的說是……真是不可以小看孩子們,課前我還擔心他們讀不懂詩呢。于是我又問他們:你們也有過想念爸爸媽媽的時候嗎?什么時候最想?這時,我特意讓住校的學生說,他們說每天晚上她最想爸爸媽媽,學生的話題就這樣被打開了,通過交流他們明白了詩人的心情,知道了什么叫做思念。此時,我讓他們再去讀一讀詩。最后,我又問,你覺得你讀懂了哪一句或哪一個詞?通過檢測,我發現很多學生不僅能夠熟練背誦,而且還能解釋詩意。因此,我的教學目的達到了,也讓學生明白了讀書不僅僅只是會讀,只會背,還要理解里面的內涵。
原來語文還可以這樣上,學生的思維活躍了,他們的潛能也能挖掘出來,我們的教學目的也就達到了。我認為作為教師應該在教學中不斷的去創新,不斷的去嘗試,以求更大的突破。
人教版下冊語文《靜夜思》教學反思 篇8
教材采用“讀詩、唱歌、配畫”的呈現方式,將音樂與文學、美術等學科內容融為一體,以倡導學科綜合這一基本理念。
《靜夜思》的歌詞是一首深受孩子們熟悉和喜愛的唐詩,語言流暢,瑯瑯上口,淺顯易懂又意蘊深遠。詩中情景交融的意境,給學生提供了把握、體會、想象與表現的極大空間。它的旋律古樸、典雅,那低沉的、似吟似唱的旋律風格與詩歌結合得天衣無縫。但它采用的昆曲的音調,演唱時要求的戲曲的行腔韻味等,又不是我們現代的孩子能輕易把握好的。
整堂課通過劃船律動──熄燈欣賞──演唱歌曲──繪畫表現《靜夜思》,都一直在引導學生尋找思念的感覺。音樂在渲染著氣氛,我的語言柔和,表情雖然親切但不帶微笑,學生們很安靜,他們在想象身邊的親人和朋友都離開很遠時,到底會是什么樣的心情。這種生活中的體驗豐富了她們演唱時的情感,也進一步地拓展了課的內涵。
人教版下冊語文《靜夜思》教學反思 篇9
《靜夜思》這首詩,語言凝練,感情真摯,意境深遠,成功地反映了外出游子的靜夜思鄉之情。如霜的月光就好似一只看不見的手,無聲地撥動著作者的心弦;舉頭仰望,低頭沉思,俯仰之間,神馳萬里,表現了詩人對故鄉無盡的思念。背景圖是詩句內容的形象反映,可幫助學生理解古詩,進入詩句所描寫的意境。
學習古詩,重在吟誦。教學中應注意引導學生反復朗讀,體會詩歌的韻味和美好的意境。我在教學中是這樣設計的:首先播放《靜夜思》配樂朗誦錄音,讓學生感受詩歌的韻律節奏的美。然后請愿意讀的同學站起來戰時自己的風采,讓學生都很羨慕他,從而帶動其他同學也愿意站起來讀,還通過小老師領讀、小組比賽讀、男女比賽讀、表演讀等多種形式練習朗讀,培養他們熱愛讀書的興趣,使學生感受到朗誦、背誦古詩是一種享受,而不是一種負擔。
一年級的識字教學也是教學的重點。在教學這一環節,我是這樣設計的:首先讓學生根據拼音自己練習讀,發現自己讀得不正確的可以請同桌幫助。然后通過與“字娃娃”交朋友的游戲來調動認字的積極性。、將生字與音節打亂,“找朋友”、“認朋友”等游戲性的教學環節中,同學們都非常喜歡。學生愿意在玩中學,這樣既補充了豐富的拼讀練習又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意識和探索精神,激發了學生學習拼音的興趣。在認讀的過程中,我還注重字音的糾正,如:“床”“光”“望”“鄉”都是后鼻音,學生讀起來不容易讀標準,我采取的方法是:注意引導學生借助拼音讀準字音,再讀不準的就看老師的口型讀,直到學生讀準為止。
會讀不是最終的目的,關鍵是否能牢固掌握,我還通過復習鞏固加深寫生對字型的認識。首先,在教學中,可以用組詞的方式幫助學生了解字義,加深對生字的記憶。如,光—光明、月光、燈光;舉—舉手、舉重;用“詞語轉盤”的形式寓教于樂,讓學生在游戲中復習本課的生字。。還讓認識字的同學說出自己是怎么認識的,請認識的學生當小老師,,教那些不認識字的同學。于是我采用包干到人的方法,讓認字有困難的同學自己去給自己選擇小老師。大家互相幫助、一起學習、一起讀字、一起讀書。這種方法一經實施,同學們都非常喜歡。小老師認真負責得教,同學們也喜歡學,到了第二節語文課,大伙兒基本上都能熟練地讀出這些字了。最重要的是它讓學生學會了如何與人團結合作,增強了班級的凝聚力。
這節課,我主要體現了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氛圍中讀書、學習這一教學理念。在新的課堂環境中,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主性明顯增強。特別是:假如你是大作家李白,我想問問你當時在思念故鄉的什么人?你想對他說什么呢?這一環節,培養了學生積極動腦思考。想象能力,鍛煉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不但增強了學生的興趣,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學生的交際能力和創新能力,思念家鄉的情感態度得到了升華。
人教版下冊語文《靜夜思》教學反思 篇10
一年一期的古詩《靜夜思》是唐朝大詩人李白的名篇,在學習之前我就預料到每個學生應該差不多都會背,可是通過課前摸底發現其實好多根本不準。但孩子畢竟是孩子,認為自己會背了就不用學了。真要叫他們理解詩意,那也是不大可能的,因為他們長句都讀不好,怎么在這堂課能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呢?在走進課堂的那一刻,我心里還是沒有底,但我知道我不能像平時那樣上了。所幸一堂課下來,倒也有了新的啟發。交給學生識字的主動權,在板出課題后,讓學生讀讀《靜夜思》三個字,然后請他們說說:你想提醒大家讀好哪個字?學生就說出了“靜”讀后鼻音,不能念成前鼻音,“夜”是整體認讀,不能拼讀。于是隨機教學靜與夜,給它們找找朋友,說說能用什么辦法很快記住這兩個字。但我還不滿足于此,我又問:哪個字告訴我們詩人是在什么時候寫的詩?哪個字告訴我們周圍有沒有聲音?“思”是什么意思?他在思念著什么呢?意外的是,學生很快都明白“靜”和“夜”的意思。那詩人思念的是什么呢?以此,學生的意識到了新的學習梯度,馬上進入了閱讀。
人教版下冊語文《靜夜思》教學反思 篇11
今天學習《靜夜思》,我剛說出課題,小朋友們就很熟練地把這首古詩背了出來,背完還有不少孩子得意洋洋地說“我早就會背了”、“這個太簡單了”,看來孩子們早已熟知課文內容,學習熱情不會太高,得找個新高度才能吸引他們的注意力。
我把標題寫在黑板上,跟他們說:“這么簡單的一首古詩,陳老師還是有些問題搞不明白,既然你們都已經學過了,那你們來幫陳老師解一解疑惑吧!”
我請小朋友看著標題,用標題里的字回答我的問題
一,這首古詩是在什么時候寫的?很多小朋友很快就能找到“夜”,說古詩寫在夜里。
二,這是一個怎么樣的夜晚?安靜的夜晚,孩子們也能答上來。
三,“思”是什么意思,這個答案就五花八門了,有的說是思考,有的說是思念,還有小朋友把“思”和“詩”搞混了,因為平翹舌音發的不是很準,把靜夜思誤以為是靜夜詩,就是安靜的夜晚里的一首詩。于是,我知道了學習這古詩的關鍵和難點,還是要讓孩子們體會詩人的心情。帶著這樣的教學目的和難點,我領著孩子們進入《靜夜思》。
第一句“床前明月光”的理解,基本沒什么問題。“疑是地上霜”中,我把關鍵字定在“疑”字上,我問大家“疑”是什么意思時,教室里出奇地安靜,沒人知道,大家都沉默了,于是,陳老師暗自竊喜,好,有不明白的就好!于是我讓大家把前兩句連在一起讀,再讓孩子們閉上眼睛,邊聽我說,邊想象。當孩子們閉上眼睛,我開始創設情境,“。明亮的月光灑在屋頂上、樹上、地上,天地間一片白蒙蒙的,就象,就象,就象。”我故意停住,這時,有小朋友接過話去了,“就象打了一層霜一樣,白白的”。很好,情境創設的目的達到,于是,我回到剛才的問題,“疑”是什么意思,好多小朋友舉手,我相信他們心中應該是有答案了。我點了一個孩子,他說“疑”就是“以為”的意思。有出入,理解還是不夠。于是我緊接著追問他,如果是“以為”的意思,那這句詩的意思也就是“以為是地上打了一層霜”,為什么會以為是霜呢?這個小朋友脫口而出,“因為太象了!”,好,答案出來了,因為相象,所以會那樣以為。這時候已經有好多小朋友在一旁說了,“疑”就是“好象”的意思,“好象地上結了一層霜”。
“舉頭望明月”,我請了一個小朋友上臺表演“舉頭”,大家都明白“舉頭”就是“抬頭”的意思。詩人抬頭就可以看見明亮的月亮。我告訴孩子們,在我們中國,月亮代表團圓,每當月圓之時,家家戶戶都會很熱鬧地團聚。但詩人在這樣一個美好的月夜里卻是只身一人,漂泊在外。再不忍看天上的明月,于是,便有了“低頭思故鄉”。再問孩子們此時詩人的心情如何,大部分的孩子都能回答出難過,傷心,悲傷等詞。
只有讓學生體會到詩人的情感,才不會在讀書的時候毫無表情地讀。當學生能讀出詩人是想念家鄉的時候,我就不失時機地問:他會思念家鄉的誰呢?學生的答案可多了,有的說是爸爸媽媽,有的說是親朋好友,有的說是兄弟姐妹,有的說是老家門前的一棵樹,有的還說家里的飯菜好吃。真是不能小看了這幫孩子。于是,我又聯系實際,有些住校的小朋友,每周一來學校都要哭哭啼啼,為什么呢?大家說是因為會想爸爸媽媽,想回家,所以很難過。到這里,我告訴孩子們,你們離開家才一個星期,在學校里有老師有同學陪著你,你都這樣難過,那我們的詩人呢,他幾年幾年地不能回家,在外面又沒有朋友,沒有人關心他是不是吃過飯了,也沒有人在天冷的時候叫他多穿點衣服。想想他該會多傷心啊!于是,所有的詩意都被孩子們解釋出來了,為什么別人都團圓,我卻要一個人呢!到這里,我想我的教學目的已經達到了,教學難點也被孩子們自己解開了......
很欣慰的是,現在一(1)班的課文朗讀情況比較好,好多小朋友都能在理解的基礎上,帶上感情朗讀課文。今天的《靜夜思》,王嘯宇、徐夢悅、謝駿、季心凌等幾位小朋友的個讀都贏得了小朋友們的陣陣掌聲。
這是孩子們入學以來的第一次古詩教學,讓我收益頗豐,感謝孩子門!
人教版下冊語文《靜夜思》教學反思 篇12
李白的靜夜思每個學生差不多都會背了,可其實好多卻根本不準,但孩子畢竟是孩子,認為自己會背了就不用學了。真要叫他們理解詩意,那也是不大可能的,因為他們長句都讀不好,怎么在這堂課能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呢?在走進課堂的那一刻,我心里還是沒有底,但我知道我不能像平時那樣上了。所幸一堂課下來,倒也有了新的啟發。在板出課題后,讓學生讀讀《靜夜思》三個字,然后請他們說說:你想提醒大家讀好哪個字?學生就說出了“靜”讀后鼻音,不能念成前鼻音,“夜”是整體認讀,不能拼讀。于是隨機教學靜與夜。給它們找找朋友,說說能用什么辦法很快記住這兩個字。但我還不滿足于此,我又問:哪個字告訴我們周圍有沒有聲音?哪個字告訴我們詩人是在什么時候?他在思念著什么呢?也乎意外的是,學生很快就明白了“靜”和“夜”的意思。那詩人思念的是什么呢?以此,學生的意識到了新的學習梯度,馬上進入了閱讀。只有讓學生體會到詩人的情感,才不會在讀書的時候毫無表情地唱。當學生能讀出詩人是想念家鄉的時候,我就不失時機地問:他會思念家鄉的誰呢?學生的答案可多了,有的說是爸爸媽媽,有的說是親朋好友,有的說是兄弟姐妹,真是不可以小看孩子,課前我還擔心他們讀不懂詩呢。于是我又問他們:你們也有過想念爸爸媽媽的時候嗎?什么時候最想?我特意讓住校生池升浩先說,他說每天晚上她最想爸爸媽媽,于是學生的話題就這樣打開了,就這樣他們明白了詩人的心情,知道了什么叫做思念。此時,我讓他們再去讀一讀詩,有的說我也很想回家了。最后,我問他們,些時你覺得你讀懂了哪一句或哪一個詞,于是所有的詩意都在孩子們的嘴中被解釋,他們甚至說:月亮都圓了,為什么我與家里人還沒團圓呢!我明白,此時我的教學目的達到了,也讓學生明白了讀書不僅僅只是會讀,還要讀會些什么。本來我是打算上失敗的一課的,沒想到卻有了這么多意外的收獲,感謝我的學生,讓我再一次看到了他們的潛力,讓我對語文教學有了新的體驗也嘗試。
人教版下冊語文《靜夜思》教學反思 篇13
《靜夜思》是一首深受孩子們熟悉和喜愛的唐詩,語言流暢,瑯瑯上口,淺顯易懂又意蘊深遠。詩中情景交融的意境,給學生提供了把握、體會、想象與表現的極大空間。它的旋律古樸、典雅,那低沉的、似吟似唱的旋律風格與詩歌結合得天衣無縫。如霜的月光就好似一只看不見的手,無聲地撥動著作者的心弦;舉頭仰望,低頭沉思,俯仰之間,神馳萬里,表現了詩人對故鄉無盡的思念。
背景圖是詩句內容的形象反映,可幫助學生理解古詩,進入詩句所描寫的意境。所以,在學習這首古詩的時候,我首先讓孩子觀察背景圖,并交談了一系列的問題,幫助孩子理解古詩的大意。孩子對圖畫很有興趣,很快就理解了古詩意思。
學習古詩,另一方面也重在吟誦。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反復朗讀,體會詩歌的韻味和美好的意境。我在教學中是這樣設計的:首先播放《靜夜思》配樂朗誦錄音,讓學生感受詩歌的韻律節奏的美。然后請愿意讀的同學站起來戰時自己的風采,讓學生都很羨慕他,從而帶動其他同學也愿意站起來讀。在學生試著讀過以后,我發現很多孩子對詩歌的節奏把握不準確,所以,我給孩子們范讀。而后,又通過小老師領讀、小組比賽讀、男女比賽讀,多種形式練習了朗讀,培養他們熱愛讀書的興趣,使學生感受到朗誦、背誦古詩是一種享受,而不是一種負擔。
但是本節課也存在不足之處,學前班孩子,注意力時間較短,因為在課堂中朗讀占用時間過長,所以孩子在認識“明”、“月”等字的時候,明顯注意力開始轉移,影響了整節課的目標的完成。因此,在今后的教學中要更有效地調控課堂。
人教版下冊語文《靜夜思》教學反思 篇14
人教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上冊中課文的第六課《靜夜思》這首詩,語言凝練,感情真摯,意境深遠,成功地反映了外出游子靜夜思鄉之情。下面是我對《靜夜思》的教學反思:
一、學習古詩,重在吟誦。
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引導學生反復朗讀,體會詩歌的韻味和美好的意境。我在《靜夜思》的教學中是這樣設計的:首先播放《靜夜思》配樂朗誦錄音,讓學生感受詩歌的韻律節奏的美。然后請學生自愿站起來展示自己的風采,讓學生都很羨慕他,從而帶動其他同學也愿意站起來讀,還通過小老師領讀、小組比賽讀、男女比賽讀、表演讀等多種形式練習朗讀,培養他們熱愛讀書的興趣,使學生感受到朗誦、背誦古詩是一種享受,而不是一種負擔。
二、一年級的識字教學也是教學的重點。
在教學《靜夜思》識字的這一環節,我是這樣設計的:首先讓學生根據拼音自己練習讀,發現自己讀得不正確的可以請同桌幫助。然后通過與“字娃娃”交朋友的游戲來調動認字的積極性。將生字與音節打亂,“找朋友”、“認朋友”等游戲性的教學環節中,同學們都非常喜歡。學生愿意在玩中學,這樣既補充了豐富的拼讀練習又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意識和探索精神,激發了學生學習拼音的興趣。在認讀的過程中,我還注重字音的糾正,如:“床”“光”“望”“鄉”都是后鼻音,學生讀起來不容易讀標準,我采取的方法是:注意引導學生借助拼音讀準字音,再讀不準的就看老師的口型讀,直到學生讀準為止。
三、會讀不是最終的目的,關鍵是否能牢固掌握。
我還通過復習鞏固加深寫生對字型的認識。首先,在《靜夜思》的教學中,可以用組詞的方式幫助學生了解字義,加深對生字的記憶。如,光—光明、月光、燈光;舉—舉手、舉重;用“詞語轉盤”的形式寓教于樂,讓學生在游戲中復習本課的生字。。還讓認識字的同學說出自己是怎么認識的,請認識的學生當小老師,,教那些不認識字的同學。于是我采用包干到人的方法,讓認字有困難的同學自己去給自己選擇小老師。大家互相幫助、一起學習、一起讀字、一起讀書。這種方法一經實施,同學們都非常喜歡。小老師認真負責得教,同學們也喜歡學,到了第二節語文課,大伙兒基本上都能熟練地讀出這些字了。最重要的是它讓學生學會了如何與人團結合作,增強了班級的凝聚力。
《靜夜思》這節課,我主要體現了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氛圍中讀書、學習這一新課標教學理念。在新的課堂環境中,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主性明顯增強。特別是:假如你是大作家李白,我想問問你當時在思念故鄉的什么人?你想對他說什么呢?這一環節,培養了學生積極動腦思考。想象能力,鍛煉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不但增強了學生的興趣,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學生的交際能力和創新能力,思念家鄉的情感態度得到了升華。<
人教版下冊語文《靜夜思》教學反思 篇15
《靜夜思》這首詩,語言凝練,感情真摯,意境深遠,成功地反映了外出游子的靜夜思鄉之情。如霜的月光就好似一只看不見的手,無聲地撥動著作者的心弦;舉頭仰望,低頭沉思,俯仰之間,神馳萬里,表現了詩人對故鄉無盡的思念。背景圖是詩句內容的形象反映,可幫助學生理解古詩,進入詩句所描寫的意境。
學習古詩,重在吟誦。教學中應注意引導學生反復朗讀,體會詩歌的節奏,韻味和美好的`意境。我在教學中是這樣設計的:首先質疑導入,配樂朗誦錄音,讓學生感受詩歌的韻律節奏的美。然后請愿意讀的同學站起來戰時自己的風采,讓學生都很羨慕他,從而帶動其他同學也愿意站起來讀,還通過多種形式練習朗讀(如小老師領讀、小組比賽讀、男女比賽讀、表演讀等),培養他們熱愛讀書的興趣。
一年級的識字也是教學的重點。在教學這一環節,我是這樣設計的:首先讓學生根據拼音自己練習讀,教師正音、同桌互助。然后通過與“生字寶寶”交朋友的游戲來調動認字的積極性。將生字與音節打亂,“找朋友”、“認朋友”等游戲性的教學環節中,同學們都非常喜歡。學生愿意在玩中學,這樣既補充了豐富的拼讀練習又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意識和探索精神,激發了學生學習拼音的興趣。在認讀的過程中,我還注重字音的糾正,如:“床”“光”“望”“鄉”都是后鼻音,學生讀起來不容易讀標準,我采取的方法是:注意引導學生借助拼音讀準字音,聽師范讀。在識字教學我還安排了,給“生字寶寶”找朋友的環節,鞏固生字,同時也對反意詞進行拓展,同學們興趣極高。
這節課,我主要體現了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氛圍中讀書、學習這一教學理念。在新的課堂環境中,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主性明顯增強。特別是:假如你是大作家李白,我想問問你當時在思念故鄉的什么人?你想對他說什么呢?這一環節,培養了學生積極動腦思考。想象能力,鍛煉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不但增強了學生的興趣,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學生的交際能力和創新能力,思念家鄉的情感態度得到了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