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靜夜思教學反思(精選4篇)
小班靜夜思教學反思 篇1
《靜夜思》這首詩是孩子們在幼兒園就倒背如流的詩,今天在來學這首詩,我應該教給孩子們什么新的內容呢?
我想從體會詩人的情感上挖掘。一打開課文,同學們就得意洋洋的背起來,但,他們大多是毫無表情地唱。當學生能讀到“低頭思故鄉”這一句時,我就不失時機地問:他會思念家鄉的誰呢?學生的答案可多了,有的說是爸爸媽媽,有的說是親朋好友,有的說是兄弟姐妹。真是不可以小看孩子,課前我還擔心他們讀不懂詩呢。于是我又問他們:你們也有過想念爸爸媽媽的時候嗎?什么時候最想?學生的話題打開了,這樣他們也明白了詩人的心情,知道了什么叫做思念。此時,我讓他們再去讀一讀詩。最后,我問他們,你覺得你讀懂了哪一句或哪一個詞,于是所有的詩意都在孩子們的嘴中被解釋,此時我的教學目的也達到了,也讓學生明白了讀書不僅僅只是會讀,還要讀會些什么。
沒想到這節課有了這么多意外的收獲,感謝我的學生,讓我再一次看到了他們的潛力,讓我對語文教學有了新的體驗也嘗試。
小班靜夜思教學反思 篇2
20xx年3月18日上午,我聽了同組一年級語文老師張和夏兩位老師對《靜夜思》這篇古詩的授課,受益良多,特記錄反思,以備在自己今后的教學中揚其優點,避其不足。
優點:
1、古詩教學中一個很重要的環節就是讀,兩位老師在教學中都能通過反復朗讀古詩,讓學生在情境朗讀中體會意境,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感悟,老師再相繼點撥引導,取得了較好的學習效果。
2、《靜夜思》是唐代著名詩人李白寫的,老師通過出示《靜夜思》背景插圖,優美的配樂,李白的圖像,尤其是張金哥老師在理解“霜”這個字時,搭配的圖片,形象、直觀,易于學生理解,能夠很好地帶領學生走進詩的意境。
3、在田字格生字教學中,兩位老師對生字講解細致、認真,值得學習的是能把學生書寫反饋群中的生字再進行直播展示、點評,讓孩子明白書寫的要點,從而把生字寫得更規范。
不足:
《靜夜思》學生在幼兒園時就能背誦自如,我想詩句的意思的可在反復誦讀過程中,引導孩子自己理解、體會,必要時連麥讓孩子做一做詩中李白的動作,演一演。例如: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等等。舉頭、低頭等動作,從而調動學生積極性,讓學生結合自身體驗,體會作者李白對故鄉、對親人的思念之情。
小班靜夜思教學反思 篇3
有趣的謎語導入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第二環節識字教學中,因為對孩子們的充分信任,放手讓孩子們自己識字,互幫互學,但是,大部分學生憑借對詩歌早已耳熟能詳的自信,沒有認真學習生字,以至于第三環節復現生字時占用了大量的時間。這個失誤讓我明白了,備課不僅要備教材還要備學生,應該充分了解學情,才能更好的為課堂教學服務。另外這堂課的紀律不是很好,坐在前面的大部分孩子都能跟著老師一起學習,但是后排的一些男孩子就有些管不住自己。怎樣掌控好低年級課堂紀律,讓孩子們動而不亂,活而有序呢?我想這還有待自己通過不斷的學習,獲取更多的教學機智和更好的教學設計。
這節課,我主要體現了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氛圍中讀書、學習這一教學理念。在新的課堂環境中,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主性明顯增強。教學第四環節設計比較合適。這首詩很短,含義又及深,很難讓一年級的學生全面理解,怎樣深入感知課文中的情感?我沒有用分析的辦法逐字逐句地講解,而是利用詩意的畫面和故事,用播放音樂和觀看朗讀視頻來練習有感情地朗讀,使學生整體感知,這樣符合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特別是農村里百分之九十多的留守兒童感受得會更深。當問及“小朋友,此時的你們看到這一輪明月想到了什么呢?”孩子們都紛紛回答,在創造性想像中,學生們更真切地領會了詩的靈魂,并與詩人在富有創造性的詩意情境中相會、相融了,他們的心靈也和詩人的心靈變得一樣詩意。他們在這在濃濃的詩意中感悟、體驗著、想像著、創造著、發展著。最后一個環節欣賞學唱《靜夜思》這首兒歌把課堂氣氛推向高潮,孩子們都大聲地深情地歌唱著,我相信每一個學生今后都會用一生的時間去品讀這首詩。
盡管教學是個不完美的藝術,但我相信,只要我們深入研讀教材,就可以把缺陷減少一點,再減少一點。把文本與孩子的生活拉近,孩子就會喜歡,就會愛上語文。
小班靜夜思教學反思 篇4
1、采用低年級學生樂于接受的方式,引導學生感受古詩的意境美。在識字、寫字教學中,引導學生把有限的時間和精力用于突破識字和寫字的難點,防止平均用力。
2、指導方法,重視落實,培養學生的獨立學習意識和合作學習精神。
3、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個體差異,針對部分學生對詩歌已耳熟能詳,教學中,教師應充分相信學生,放手讓孩子自己識字,互幫互學。同時采用多種教學手段,讓生字多次復現,加以鞏固。在廣泛的生生互動,師生互動中,孩子們體驗到了學習的快樂
4、深入感知課文中的情感,但不是用分析的辦法,而是利用詩意的畫面和故事,用播放音樂和有感情地朗讀的辦法,使學生整體感知,這樣符合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特別是農村里百分之九十多的留守兒童感受得會更深,這首詩很短,含義又及深,很難讓一年級的學生全面理解,這里只是讓學生有初步的感受,今后每一位學生都會用一生的時間去品讀這首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