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發生扭傷或骨折時……
兒童天性活潑好動,并且常常不注意或不懂得自我保護。面對孩子可能遇到的危險,父母在擔心、勸告之余,最好能掌握一些急救處理方法,以免孩子運動、玩耍時發生緊急情況而束手無策。
由于身體發育水平的限制,加上游戲和好奇心等多種原因,在日常生活中,兒童遠比成年人容易受傷。有資料顯示,10歲以下兒童因摔倒而受傷的是其他年齡段人群的兩倍以上。關節韌帶扭傷、關節脫位(即脫臼)以及骨折,是孩子較為常見的三種運動損傷。這些損傷引起的癥狀有相同之處,如疼痛。腫脹、肢體功能障礙等,但由于損傷種類和嚴重程度不同,所采取的應急對策也不盡相同,有的甚至大相徑庭、處理不當可能會造成嚴重后果。因此,能否正確處理不同的損傷就顯得至關重要了。
明明是幼兒園大班的小男孩兒,身體結實,長大想當將軍,平時愛玩打仗游戲。一天,他正和小朋友在樓下玩,跑得快,突然崴了下,摔倒了。明明爬起來后感覺腳腕子很疼,但是他很堅強,也沒哭。回家后, 媽媽發現他腳腕子腫成小了“饅頭”,還青了一塊,用手一摸有點熱,明明疼得直咧嘴,扭動腳腕子時有響聲。
分析:這種現象通常是關節韌帶扭傷。常發生在身體摔下落倒時。由于肢體扭轉著地,使關節周圍連接不同骨骼的韌帶受到抻拉、擠壓而造成損傷,最常見于腳踝、膝關節以及手腕。
對策:對此的主要建議是休息及冷敷。受傷關節應避免活動,可用護踝、護膝、護腕等加以保護。受傷后應先用冰塊或涼水進行“冷處理”,使血管收縮,減少皮下出血和滲出,從而減輕腫脹;同時也可用繃帶包扎壓迫扭傷部位,不僅有助于保護和固定受傷關節,也可幫助減輕腫脹。待受傷情況較穩定后(即腫脹不再進一步發展后)再進行熱敷或外用活血化瘀藥物。抬高患肢可促進血液回流,有利于腫脹的消失。
注意:在騎自行車帶孩子的時候,一定注意不要將孩子的腳別進車輪,建議父母使用輪護網;不要踩圓棍、皮球等易跌倒的東西。另外,在家里的冰箱中不妨預備些冰塊,即可以對付停電,也可以應急使用。
莎莎今年3歲了,無論媽媽去哪兒,她都要跟著。這天又到了商場,莎莎看上了一個洋娃娃,媽媽要帶她上樓看衣服,好還戀戀不舍地回頭張望。媽媽嫌她走得太慢,又怕樓梯高不好上,就提著莎莎的胳膊上樓。誰知莎莎的胳膊肘響了下,接著就發現她的胳膊伸不直了,疼得莎莎直哭,媽媽急得不知如何是好了。
對策:這是比較典型的肘關節脫位。身體其他關節脫位時也會有類似現象,主要包括疼痛、腫脹、變形、關節活動出現明顯障礙等癥狀。試圖活動受傷關節時,常會感覺明顯疼痛,肢體長度也發生改變,與未受傷一側的肢體不等長。關節復位需要專業手法,而且關節脫位還可能伴有關節內骨折,需要拍x光片確診,嚴重者還要進行手術復位,應盡快到醫院治療。
注意:由于兒童韌帶力量較弱,關節發育不完善,所以大人不要用力拉拽孩子的手臂。不建議自行復位或找人推拿,應盡早送孩子到醫院診治。
濤濤今年上四年級了,是學校小足球隊的前鋒,平時小朋友們經常夸他球踢得好。今天,他要代嗝學校參加比賽了。為了給集體爭得榮譽,濤濤在球場上跑動非常積極,嗝現得很勇猛。當他正要帶球突破防線的時候,對方的一名小隊員沖了過來,濤濤聲一個躲閑不及,向前撲倒在地。當濤濤從地上坐起來的時候,隊員和教練都圍了上來,一看都嚇壞了。只見他的右前臂變彎了,還鼓了一個紫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