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固人民政權的斗爭 教學設計示例
導入 設計:
新中國成立后,面臨著怎樣的形勢?國內外敵人不甘心失敗,妄圖顛覆新生的政權,形勢十分嚴峻。為繼續完成民主革命遺留的任務。例如,解放全國大陸領土,消滅殘余敵人,徹底廢除封建剝削制度,等等。黨和政府戰勝了敵人,鞏固了人民民主專政,為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創造了條件。
講解新課:
一、全國領土基本解放:一目需要講明兩個問題。
1.人民解放軍追殲殘敵。要講明兩點:
①建國之初的軍事形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祖國領土還有一些地方未獲解放,國民黨大批特務、土匪到處進行破壞活動,威脅人民政權。
②過程。在此教師可組織學生結合地圖,閱讀教材上的小字,了解人民解放軍追殲殘敵的大致情況,以形象說明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全國的過程。
2.西藏和平解放。這是本目重點。教師應具體介紹,強調其意義。
1949年底,解放軍就開始了進駐西藏的準備工作。解放軍的前哨部隊到達了西康的甘孜。為了避免傷害民族感情,中央人民政府多次通知西藏地方政府派代表來京談判,以期和平解放西藏。1951年2月,十四世達賴親政。達賴親政后,接受了中央人民政府和平解放西藏的號召,派阿沛·阿旺晉美為首席全權代表,組成西藏代表團到北京,同李維漢為首席代表的中央人民政府代表團進行談判。5月23日,雙方代表在北京簽訂了《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關于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8月8日,中央人民政府駐西藏代表抵達西藏。10月26日,人民解放軍進駐西藏。西藏的和平解放,使西藏走上了團結、進步、發展的光明大道。它是中國共產黨用和平方式實現祖國統一的新發展。至此,除中國臺灣及其附近島嶼和香港、澳門外,中國領土全部解放,實現了全國各地區各民族的大統一和大團結。
二、抗美援朝:一目是本課重點,需要講明四個問題。
1.中國人民志愿軍赴朝參戰。結合地圖講解,講明目的和性質。
美帝國主義出兵朝鮮并派第七艦隊侵入中國臺灣海峽。1950年6月25日拂曉,朝鮮內戰爆發。6月27日,美國總統杜魯門發表聲明,公然宣布出兵朝鮮,武裝干涉朝鮮內政,并命令第七艦隊到中國臺灣海峽,妄圖阻止中國解放臺灣省。為使其侵略行徑合法化,7月7日,美國操縱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武裝干涉朝鮮的非法決議,隨后組成了以麥克阿瑟為總司令的“聯合國軍”。從8月下旬開始,美國飛機多次侵犯我國東北。9月,美軍七萬多人在朝鮮中部西海岸仁川登陸。10月,美國軍隊悍然越過三八線,侵占平壤。接著,向我國東北邊境的鴨綠江和圖門江進犯。美帝國主義的侵略嚴重地威脅著我國的安全和世界和平。
10月1日,麥克阿瑟通過廣播向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發出最后通牒,要求其五條件投降。當晚,金日成召見中國駐朝大使,希望中國盡快派兵援助。為了保衛中朝兩國的國家獨立和安全,粉碎美國妄圖吞并朝鮮進而顛覆中國的狂妄計劃,中共中央根據朝鮮勞動黨和朝鮮政府的請求以及祖國安全的需要,于10月上旬作出“抗美援朝,保家為國”的決定,組成以彭德懷為司令員的中國人民志愿軍。10月19日,志愿軍分別開始從安東、長甸河口和輯安等地渡過鴨綠江,與朝鮮人民軍并肩作戰。
2.抗美援朝戰爭的經過。教師利用錄像等手段形象教學。
抗美援朝戰爭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1950年10月到1951年6月,朝中軍隊五戰五捷,共殲敵二十三萬余人,把戰線穩定在三八線附近。第二階段,從1951年7月到1953年7月,屬于戰略相持與和平談判階段。美帝國主義在遭到朝中人民沉重打擊后,被迫接受蘇聯政府于1951年6月提出的關于停戰談判的建議。從1951年7月開始,雙方舉行停戰談判,由于美國缺乏談判的誠意,企圖以軍事壓力使朝中方面屈服,談判時斷時續,停停打打。美國動員他的全部陸軍的三分之一、空軍的五分之一和將近二分之一的海軍,投入到朝鮮戰場,使用了除原子彈以外當時所有的現代化武器,但都被朝中軍隊所粉碎。朝中軍隊密切配合,兩年中又殲敵72萬人。迫使美國于1953年7月27日在《朝鮮停戰協定》上簽字。歷時三年多的朝鮮戰爭結束。
3.在抗美援朝過程中,中國人民志愿軍涌現出無數英雄人物。由學生閱讀黃繼光和邱少云的事跡,或組織學生演示,突出英雄形象,加深感性認識。進行思想政治教育。
4.抗美援朝戰爭的意義。教師引導學生分析。
可從五方面分析:
第一,打擊了美帝國主義的侵略政策和戰爭政策,打破了美國不可戰勝的神話,極大地鼓舞了全世界人民保衛和平反對侵略的勇氣和信心。對國際局勢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第二,戰爭的勝利極大地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威望。
第三,保衛了中朝兩國的獨立和安全,為我國的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建設贏得了一個相對的和平環境。
第四,使我國建立了一支較為現代化的海陸空軍和其他各兵種的國防軍,并取得了對美作戰的經驗。
第五,提高了全國人民的政治覺悟,振奮了革命精神,極大地激發了全國人 民的愛國熱情和國際主義精神。全國人民由于空前團結,推動了我國各項工作的發展。
關于抗美援朝戰爭,教師要通過分析使學生明確,中國人民志愿軍赴朝參戰是反侵略的正義戰爭。并注意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三、鎮壓反革命運動:一目是本課重點,需要講明三個問題。
1.鎮壓反革命的必要性。這是本目的重點,可補充材料和實例講解,突出其必要性。
國民黨殘余勢力逃往中國臺灣以后,潛留在大陸的反革命殘余勢力還相當大。據統計,僅西南地區就有土匪百萬人,特務八萬多人。還有一些堅持反動立場的反動黨團骨于、惡霸分子以及反動會道門頭子。這些反革命分子不甘心自己的失敗,繼續從事各種破壞和搗亂。朝鮮戰爭爆發后,他們以為“第三次世界大戰”即將爆發,蔣介石“反攻大陸”的時機已到,反革命氣焰更加囂張。他們制造謠言,刺探情報,破壞工礦生產和交通運輸,殘害革命干部和群眾,甚至組織武裝暴亂。大量的事實說明,鎮壓反革命分子的破壞活動,已成為當時全黨全國人民一項十分迫切的政治任務。
2.鎮壓反革命的偉大勝利。
1950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發出《關于鎮壓反革命活動的指示》。大規模的鎮壓反革命運動從1950年12月開始。1952年2月,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懲治反革命條例》,使運動有了法律武器和量刑標準。
教師要向學生講明這次運動打擊的重點對象、運動的政策和運動的偉大成果。
3.鎮壓反革命運動的意義。補充材料講解。
第一,運動中處決了罪大惡極的反革命分子七十多萬人,關押和管制一百多萬人。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和蔣介石集團的復辟陰謀,鞏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權和人民民主專政。
第二,運動純潔和鞏固了全國各級人民政權,保證了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和國民經濟恢復工作的順利進行。
第三,提高了人民群眾的階級覺悟和革命積極性,社會風氣為之一新,安定了社會秩序,為大規模的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建設創造了條件。
四、土地改革運動:一目是本課又一重點,需要講明三個問題。
1.新中國成立后繼續進行土地改革的必要性。聯系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土地革命和解放戰爭時期的土地改革進行講解。
在舊中國,農村實行的是封建土地制度,占鄉村人口總數不到10%的地主、富農,占據著農村約70%-80%的土地。他們借此殘酷地剝削農民,廣大貧雇農和大多數中農終年辛勞,卻得不到溫飽。這是中華民族被壓迫、被侵略、陷于窮困落后的根源,是我國民主化、工業化、獨立、統一及富強的基本障礙。這種情況如果不徹底改變,中國革命的勝利就不能得以鞏固,農村的生產力就不能得到解放,新中國的工業化就不能實現。所以,為鞏固中國革命的勝利,為解放農村生產力,發展農業生產,為給中國的工業化開辟道路,必須變封建土地所有制為農民土地所有制,這是民主革命的基本任務之一。在解放戰爭中,我國已對總人口約1.6億的老解放區進行了土地改革,但擁有3.1億人口的廣大新解放區尚未實行土地改革,所以,新中國成立以后,必須完成對這些地區土地制度的改革。
2.土地改革的簡況。講解時突出成果。
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通過和頒布子《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并從當年冬天開始在新解放區實行土地改革。到1952年冬,除部分少數民族地區以外,全國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全國三億多無地或少地的農民分到了大約4 600萬公頃土地和大量的生產資料。
教師要向學生講明這次土地改革的基本目的:即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解放農村生產力,發展農業生產,為新中國的工業化開辟道路。土地改革的基本內容是沒收地主階級的土地分配給無地或少地的農民,把地主階級封建剝削土地所有制變為農民的土地所有制。為了更好地孤立地主,減少土地改革的阻力,保護中農和小土地出租者,穩定民族資產階級,這次土地改革將過去征收富農多余的土地財產,改變為保存富農經濟,這是這次土地改革同以往土地改革不同的地方。
3.土地改革的偉大意義。由學生概括,教師總結。
包括五個方面:
第一,徹底廢除了延續兩千多年的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摧毀了地主階級的封建統治勢力。
第二,廣大農民在經濟上、政治上徹底翻了身。
第三,解放了農村的生產力,極大地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為農業生產的發展和國家財政經濟狀況的根本好轉創造了條件。
第四,進一步鞏固了工農聯盟和人民民主專政。
第五,農業生產的發展為工業生產的發展提供了充分的原料和廣闊的市場,為國家工業化開辟了道路。
小結全課:
由學生歸納、總結,新中國成立后為鞏固人民政權進行的斗爭,闡述其在新中國歷史上的作用。
板書設計
方案一
方案二
一、全國領土基本解放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
二、抗美援朝
1.時間——1950年~1953年
2.司令員——彭德懷
3.英雄人物——黃繼光、邱少云
4.勝利——美國在《朝鮮停戰協定》上簽字
三、鎮壓反革命
1.背景
2.作用——穩定了社會秩序
四、土地改革
1.開始——195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
2.作用——廢除了封建土地剝削制度,有利于鞏固政權、發展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