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歷史教案 > 初中歷史教案 > 九年級歷史教案 > 大變革時期的社會經濟(通用8篇)

大變革時期的社會經濟

發布時間:2023-11-13

大變革時期的社會經濟(通用8篇)

大變革時期的社會經濟 篇1

  (一)教學目的

  1.要求學生了解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經濟的繁榮。掌握鐵器與牛耕、李冰與都江堰、手工業的進步和封建城市等基礎知識。

  2.通過對歷史材料的分析,幫助學生理解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知上層建筑、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等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觀點。

  3.講述古代經濟繁榮和科技進步、激發學生熱愛中華、熱愛人民的思想感情。

  4.培養學生分析歷史現象的初步能力。幫助學生把本課內容進行整理和概括。

  (二)教學要點(板書提綱)

  1.農業的進步① 鐵農具的廣泛使用②牛耕的推廣③ 農業技術進步糧食產量④ 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較大提高

  2.都江堰(李冰)鄭國渠(鄭國)變水害為水利

  3.手工業的進步① 冶鐵② 煮鹽、紡織和漆器

  4.商業和城市興盛① 中原市場② 各國都城新興封建城市

  (三)教學建議

  1.重點是農業的進步和都江堰。難點是分析農民生產積極性對社會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深入淺出地進行歷史唯物主義教育。

  2.上承“商鞅變法”,下啟“百家爭鳴”,幫助學生準備了解經濟活動在社會發展中的座標。

  3.充分利用課本插圖。有條件的學校可準備掛圖、幻燈、錄像和實物教具,力圖使沒有故事情節的經濟內容變得直觀、生動、情趣盎然。語言力求準備、嚴謹。

  4.采用講述法教學,同時給學生較多的閱讀、討論、整理時間。

  (四)教學過程 

  1.復習提問(1) 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2)商鞅變法(時間、內容和影響。)

  2.入新課春秋戰國是我國奴隸社會瓦解和封建社會形成時期。激烈的社會變革掃蕩了阻礙社會生產力發展的舊制度,新生的社會制度顯示了巨大的優越性。在五霸爭雄,七國并存的戰場背后,是社會經濟的空前繁榮。這一時期社會生產發展的標志是什么?逸聞世界的都江堰是怎樣修建的?那時的農業、手工業、商業有什么特點?我們一起學習第9課。(板書課題。示意學生翻開課本。)

  3.講授新課

  (板書:1.農業的進步①鐵農具②牛耕)農業生產是人類社會經濟最重要的部門。我國古代尤其是如此。在構成生產力的諸因素中,生產工具是最積極和標志生產力水平的。在漫長的奴隸社會,農具是用制成的?(學生答:石器和銅器。)在春秋后期,我國勞動人民發明了生鐵冶煉技術。這一發明比歐洲早了1900年。他們到14世紀,也就是元明之際才會煉生鐵。鐵與銅相比有許多優點,蘊藏豐富,開采方便,質地堅硬,特別適膈制造農具。鐵農具的廣泛使用成為社會生產發展的標志,齊國和楚國是生產和使用鐵農具較多的國家。(展示教具或指導讀《春秋鐵器》、《戰國時代鐵制農具》圖。稍作解釋。)我國發明生鐵冶煉技術是在春秋后期,比歐洲早1900年。戰國時鐵器廣泛使用。(完成板書:①鐵農具廣泛使用②牛耕的推廣)同一時期,牛耕得到推廣,促進了農業生產的進一步發展。(板書:③農業技術進步)科學技術也是生產力。當時的農民已經知道使用各種農家肥,恰當處理土壤的干、松、燥、濕,因地制宜種植谷物和桑麻。他們還注意選種和適時播種。人們的衣食條件有了明顯進步。諸子百家中有“農家”,他們提倡發展農業,主動搜集和整理農業經驗,當是最早的農業科學家。(同學們哄笑。)(板書:④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勞動者由奴隸變為農民,不僅政治地位改善,經濟生活也發生變化。商鞅變法告訴我們,不少農民有自己的小塊土地和農具,生產糧食布帛多,自己收入增加,還受政府獎勵。因此農民比奴隸勞動積極性高,出現了全家老小披星戴月產生的情形。鐵器、牛耕推廣,農業技術進步,更重要的是農民生產積極性高,糧食產量有較大提高。(板書:糧食產量較大提高)水利是農業的命脈,為發展農業生產,各國興修了許多水利工程。最著名的是秦國蜀郡守李冰在岷江上修建的都江堰防洪灌溉工程。

  (板書:2.都江堰(李冰)鄭國渠(鄭國)|變水害為水利)(展示都江堰教具。或指導學生讀《都江堰平面圖》)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公元前356年),逐步成為最富強的封建國家。秦王采納臣下建議,首先進占尚不發達的巴蜀地區。公元前256年,任命李冰為蜀郡守。李冰在人民群眾的支持下,修建都江堰灌溉工程。他采取中流作堰的辦法,把都江(今岷江)水分為內江和外江。(指“都江爭嘴”)內江供灌溉,通過寶瓶口流入渠道系統灌溉農田。大小水口都裝有水門調節水量,“旱則引水浸潤,雨則堵塞水門”。最精妙的是寶瓶口對面的飛沙堰。洪水上漲時,多余的江水可自己漫過飛沙堰由內江歸入外江,確保灌溉系統的安全。(指“寶瓶口”和“飛沙堰”。)都江堰以灌溉為主,兼有防洪和運輸功效,兩千多年來一直造福人類。岷江水害變水利,川西平原成為“天府之國”。人們紀念李冰,為他雕刻高2.9米的巨大石像,立在江邊。稱贊他治水功勞勝過大禹。灌溉工程,企圖以水利工程“疲秦”。秦國識破韓國的陰謀,卻繼續信任水工鄭國,歷時10年,完成灌田400萬畝的工程鄭國渠。關于中原也成為沃野糧倉。

  (板書:3.手工業的進步)(由學生讀課文。)(指導學生讀彩圖10、12、13、14、15,總結手工業部門。)(板書:①冶鐵 ②煮鹽、紡織和漆器)戰國時期各國都有冶鐵中心,最著名的是楚國的宛和趙國的邯鄲。煮鹽有齊國海鹽和魏國的池鹽。組織品以齊國最出名。(讀《戰國時期手工業的分布和商業城市》圖,標出講到的手工業品產地。)農業進步,促進了手工業的發展。大量糧食布帛流入市場,商業活動繁榮起來。北方的馬匹、南方的象牙、東方的魚鹽、西方的皮革,在中原市場上都能買到。一些手工業都作坊主和大商人積累了大量財富,豪奢如同王侯。(板書:①中原市場 ②各國都城)陶是中原著名的商業中心。諸侯國的都城如齊國臨淄、趙國邯鄲、魏國大梁、楚國郢等,都是商業繁榮、人口眾多的新興封建城市。(板書:|新興封建城市)(在《戰國時期手工業的分布商業城市》圖上找各國都城。)

  4.提問檢查(1)春秋戰國社會發展的標志是什么?(2)概述戰國農業生產迅速發展的原因。(3)解詞:都江堰(時間、位置、工程設計、修建者、作用)

  5.小結(對照整理完成的板書,總結全課。)

大變革時期的社會經濟 篇2

  張家口市第1中學高級教師 楊潤平

  (一)教學目的

  1.要求學生了解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經濟的繁榮。掌握鐵器與牛耕、李冰與都江堰、手工業的進步和封建城市等基礎知識。

  2.通過對歷史材料的分析,幫助學生理解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知上層建筑、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等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觀點。

  3.講述古代經濟繁榮和科技進步、激發學生熱愛中華、熱愛人民的思想感情。

  4.培養學生分析歷史現象的初步能力。幫助學生把本課內容進行整理和概括。

  (二)教學要點(板書提綱)

  1.農業的進步① 鐵農具的廣泛使用②牛耕的推廣③ 農業技術進步糧食產量④ 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較大提高

  2.都江堰(李冰)鄭國渠(鄭國)變水害為水利

  3.手工業的進步① 冶鐵② 煮鹽、紡織和漆器

  4.商業和城市興盛① 中原市場② 各國都城新興封建城市

  (三)教學建議

  1.重點是農業的進步和都江堰。難點是分析農民生產積極性對社會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深入淺出地進行歷史唯物主義教育。

  2.上承“商鞅變法”,下啟“百家爭鳴”,幫助學生準備了解經濟活動在社會發展中的座標。

  3.充分利用課本插圖。有條件的學校可準備掛圖、幻燈、錄像和實物教具,力圖使沒有故事情節的經濟內容變得直觀、生動、情趣盎然。語言力求準備、嚴謹。

  4.采用講述法教學,同時給學生較多的閱讀、討論、整理時間。

  (四)教學過程 

  1.復習提問

  (1)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2)商鞅變法(時間、內容和影響。)

  2.入新課春秋戰國是我國奴隸社會瓦解和封建社會形成時期。激烈的社會變革掃蕩了阻礙社會生產力發展的舊制度,新生的社會制度顯示了巨大的優越性。在五霸爭雄,七國并存的戰場背后,是社會經濟的空前繁榮。這一時期社會生產發展的標志是什么?逸聞世界的都江堰是怎樣修建的?那時的農業、手工業、商業有什么特點?我們一起學習第9課。(板書課題。示意學生翻開課本。)

  3.講授新課

  (板書:1.農業的進步①鐵農具②牛耕)農業生產是人類社會經濟最重要的部門。我國古代尤其是如此。在構成生產力的諸因素中,生產工具是最積極和標志生產力水平的。在漫長的奴隸社會,農具是用制成的?(學生答:石器和銅器。)在春秋后期,我國勞動人民發明了生鐵冶煉技術。這一發明比歐洲早了1900年。他們到14世紀,也就是元明之際才會煉生鐵。鐵與銅相比有許多優點,蘊藏豐富,開采方便,質地堅硬,特別適膈制造農具。鐵農具的廣泛使用成為社會生產發展的標志,齊國和楚國是生產和使用鐵農具較多的國家。(展示教具或指導讀《春秋鐵器》、《戰國時代鐵制農具》圖。稍作解釋。)我國發明生鐵冶煉技術是在春秋后期,比歐洲早1900年。戰國時鐵器廣泛使用。(完成板書:①鐵農具廣泛使用②牛耕的推廣)同一時期,牛耕得到推廣,促進了農業生產的進一步發展。(板書:③農業技術進步)科學技術也是生產力。當時的農民已經知道使用各種農家肥,恰當處理土壤的干、松、燥、濕,因地制宜種植谷物和桑麻。他們還注意選種和適時播種。人們的衣食條件有了明顯進步。諸子百家中有“農家”,他們提倡發展農業,主動搜集和整理農業經驗,當是最早的農業科學家。(同學們哄笑。)(板書:④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勞動者由奴隸變為農民,不僅政治地位改善,經濟生活也發生變化。商鞅變法告訴我們,不少農民有自己的小塊土地和農具,生產糧食布帛多,自己收入增加,還受政府獎勵。因此農民比奴隸勞動積極性高,出現了全家老小披星戴月產生的情形。鐵器、牛耕推廣,農業技術進步,更重要的是農民生產積極性高,糧食產量有較大提高。(板書:糧食產量較大提高)水利是農業的命脈,為發展農業生產,各國興修了許多水利工程。最著名的是秦國蜀郡守李冰在岷江上修建的都江堰防洪灌溉工程。

  (板書:2.都江堰(李冰) 鄭國渠(鄭國)|變水害為水利)(展示都江堰教具。或指導學生讀《都江堰平面圖》)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公元前356年),逐步成為最富強的封建國家。秦王采納臣下建議,首先進占尚不發達的巴蜀地區。公元前256年,任命李冰為蜀郡守。李冰在人民群眾的支持下,修建都江堰灌溉工程。他采取中流作堰的辦法,把都江(今岷江)水分為內江和外江。(指“都江爭嘴”)內江供灌溉,通過寶瓶口流入渠道系統灌溉農田。大小水口都裝有水門調節水量,“旱則引水浸潤,雨則堵塞水門”。最精妙的是寶瓶口對面的飛沙堰。洪水上漲時,多余的江水可自己漫過飛沙堰由內江歸入外江,確保灌溉系統的安全。(指“寶瓶口”和“飛沙堰”。)都江堰以灌溉為主,兼有防洪和運輸功效,兩千多年來一直造福人類。岷江水害變水利,川西平原成為“天府之國”。人們紀念李冰,為他雕刻高2.9米的巨大石像,立在江邊。稱贊他治水功勞勝過大禹。灌溉工程,企圖以水利工程“疲秦”。秦國識破韓國的陰謀,卻繼續信任水工鄭國,歷時10年,完成灌田400萬畝的工程鄭國渠。關于中原也成為沃野糧倉。

  (板書:3.手工業的進步)(由學生讀課文。)(指導學生讀彩圖10、12、13、14、15,總結手工業部門。)(板書:①冶鐵 ②煮鹽、紡織和漆器)戰國時期各國都有冶鐵中心,最著名的是楚國的宛和趙國的邯鄲。煮鹽有齊國海鹽和魏國的池鹽。組織品以齊國最出名。(讀《戰國時期手工業的分布和商業城市》圖,標出講到的手工業品產地。)農業進步,促進了手工業的發展。大量糧食布帛流入市場,商業活動繁榮起來。北方的馬匹、南方的象牙、東方的魚鹽、西方的皮革,在中原市場上都能買到。一些手工業都作坊主和大商人積累了大量財富,豪奢如同王侯。(板書:①中原市場 ②各國都城)陶是中原著名的商業中心。諸侯國的都城如齊國臨淄、趙國邯鄲、魏國大梁、楚國郢等,都是商業繁榮、人口眾多的新興封建城市。(板書:|新興封建城市)(在《戰國時期手工業的分布商業城市》圖上找各國都城。)

  4.提問檢查

  (1)春秋戰國社會發展的標志是什么?

  (2)概述戰國農業生產迅速發展的原因。

  (3)解詞:都江堰(時間、位置、工程設計、修建者、作用)

  5.小結(對照整理完成的板書,總結全課。)

大變革時期的社會經濟 篇3

  (一)教學目的

  1.要求學生掌握的基礎知識:

  鐵器的廣泛使用和牛耕和普遍推廣;農業技術和農業科學的進步;都江堰和鄭國渠;冶鐵業的發展,煮鹽業的興旺,以及紡織業、漆器制造業等手工業的進步;商業的發展和封建城市的興盛。

  2.要求學生認識:

  ①大變革時期,生產力的提高,最終導致封建制代替奴隸制。而相對優越的封建制度,反過來雙促進了生產力的更快提高,從而推動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說明先進的社會制度代替落后的社會制度,是不可逆轉的歷史規律。培養學生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

  ②大變革時期生鐵冶煉技術的發明,名聞世界的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的修建,以及農業、手工業的成就,體現了我國勞動人民高度的智慧和創造能力。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③大變革時期農民生產積極性的提高,是當時社會經濟飛速發展的主要原因。突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人,他們的活動推動了歷史的發展。對學生進行熱愛勞動和熱愛勞動人民的教育。

  3.能力培養:

  ①通過講述大變革時期經濟發展的原因,培養同學分析問題的能力。

  ②通過指導學生小結,歸納“大變革時期經濟發展概況”,培養學生綜合歸納歷史問題能力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 :農業的發展,尤其是都江堰的修建及作用,是本課重點。從大變革時期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說明生產關系的改變、社會制度的進步,對社會經濟發展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是本課的難點。

  (二)教學過程 

  1.復習提問:上節課我們重點學習了戰國時期的變法運動,現在我提一個問題,誰能說說:在各諸侯國興趣的變法運動中,哪一個變法是比較徹底的?這次變法的作用是什么?

  2.導入  新課:同學們已經了解到,從春秋末期開始,我國的奴隸制逐漸崩潰,到戰國時期,經過各國的變法運動,奴隸制芳進一步崩潰,而封建制度逐步確立起來。這是一場經過一百多年,涉及到整個社會的巨大變革,因此,人們習慣于把春秋戰國時期叫大變革時期。我們都知道,社會的變革必然影響社會經濟的發展,今天我們共同學習第9課(板書:第9課)

  3.講授新課:首先我們要弄清楚,為什么在這個新、舊兩種制度交替的時候,會出現社會經濟大發展的局面?(板書:大變革時期社會經濟發展的原因)由于變法,各國的封建制度逐步確立起來。這時,原來被奴隸主稱為“會說話的工具”的奴隸,變為擁有一點私有財產,可享用一小部分勞動成果的農民。這種社會地位和改變,使剛剛砸碎奴隸制枷鎖的人們,懷著極大的熱情投入生產。他們男男女女、全家老少,披星戴月早出晚歸、終日辛勤勞動,創造了豐富的物質財富,推動了社會經濟的發展。

  (板書:1.農民生產積極性的提高)這是社會經濟發展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春秋后期,我國的勞動人民已經發明發冶煉技術,這比歐洲要早1900多年。

  (板書:2.生鐵冶煉技術的發明比歐洲早1900多年)根據文獻記載,早在春秋初期,我國就掌握了塊煉鐵技術,也就是熟鐵冶煉技術。由于溫度低,塊鐵不能熔成鐵水,只能靠反復鍛打成形,制造器具。況且塊煉鐵質地軟,制作費時費力,所以盡管當時已有鐵器,但數量、種類還很有限。到春秋末期,我國人民發明了生鐵冶煉技術,這是人類冶鐵史上的一大進步,這種冶鐵技術到14世紀元末明初的時期,才由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傳入歐洲。這種由熟鐵變化到生鐵的技術,不但增加了鐵質的硬度,而且大大促進了鐵制工具的普及。(指導同學看課本52頁《春秋鐵器》圖畫)戰國時期,鐵制農具已逐步代替銅、石等農具,在各諸侯國廣泛使用。

  (板書:3.鐵器和牛耕的普遍推廣)(出示《戰國時代的鐵制農具》幻燈片,邊指圖邊講解)這是當時鐵制農具的一部人。這是松土用的鋤,這是砍樹用的斧,這是挖土用的鏟,最后一個是開溝、翻土用的犁。1950年,在湖南輝縣的一個魏國墓葬里,出土了鏟、鋤、犁、斧、削等鐵器多達93件;其中鐵器達85%。這說明鐵制農具有戰國時期已非常普及。由于鐵制農具的普遍使用,就使得深耕細作成為可能。但僅靠人力耕作是相當費勁的,所以在農業生產上使用牛耕,也就得到了大力推廣。第53頁小字中,也用史實說明課本用牛耕地已是春秋戰國時期很普遍的事情。請一位同學讀讀這一段小字,(同學讀書)在古代農業耕作的方法上,牛耕的發展是一個極大的進步。而鐵器牛耕的普遍推廣,更為農業生產的大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與此同時,廣大的人民群眾,在長期的生產活動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農業技術有了較大的進步。

  (板書:4.農業技術的進步)常言道:“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種地不上糞,等于瞎胡混”。戰國時期的農民,已經懂得“多糞肥田”的道理。所以他們不僅給莊稼廣施糞肥,還普遍使用草木灰和綠肥。這樣,不僅擴大了肥源,更重要的是,多種肥料的使用,對作物的茁壯生長和糧食產量的提高必不可少的。如糞肥,它不但可以分解出植物所需的各種養料,而且有疏松土壤、防止板結的功效;而草木灰,它是含鉀為主的肥料,可使植物節桿挺拔,不易倒伏……而歐洲,到10至11世紀才懂得施肥,比我國晚一千三、四百年。當時,我國勞動人民,對土壤的認識,也有較大的提高。他們已經懂得根據土質特點,種植各種不同的農作物;并且十分重視選種,他們總結出“長斗石,取上種”,也就是說,要想提高糧食產量,必須選取上等的種子。從長年的生產勞動中,戰國時期,已測定了二十四節氣,并根據節氣的變化,掌握農時,安排耕作。據史書記載,當時,人們已經認識到,適時播種的小麥生長發育好,植株粗壯、穗大色深,粒重、谷少、味香、出粉率高,耐饑有益;否則,就大大影響麥子的質量和產量。正如今天人們熟知的“白露早,寒露遲,秋分麥子正當時”是同一個道理。由于農業技術的提高,農作物的品種也大大增加,今天我們吃的“五谷”即“麥、稻、谷、菽、粟”,在當時都已廣泛種植。除糧食生產之外,家家戶戶植桑種麻,為紡織業的發展提供了原料。種植農作物,除施肥、選種、管理之外,最重要的還要靠什么呢?(同學們齊答:陽光、水……)“水利是農業的命脈”,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在大變革時期,由于鐵器的廣泛使用和牛耕的推廣,不但促進水利事業的發展,而且興修大型的水利工程成為可能。因此這個時候,各諸侯國紛紛修水利,其中成就最突出的是秦國。秦不僅興修了聞名世界的都江堰,還開鑿了鄭國渠。

  (板書:5.大型水利工程的修建 都江堰 鄭國渠)都江堰位于今四川都江堰市,是由戰國時期秦國的蜀郡守李冰主持修建的。為什么叫它都江堰呢?因為“堰”是用來擋水溢洪的,而這個水利工程,修在古代都安縣境內,當時人們稱它“都安堰”,后來改名都江堰。為什么李冰要在這個地方修建呢?它是怎樣擋水、溢洪呢?下面我們看幻燈。(出示《都江堰》幻燈片,邊指邊講解。)這是都江堰的平面示意圖,都江堰位于豈岷江上游,是地勢陡峻的群山,急流從山地噴涌而出,在這里進入成都平原。翻滾湍急的江水流速驟減,從山上沖擊、夾帶下來的泥沙、碎石慢慢沉積下來,日積月累,河道就要淤塞。每逢雨季,山洪暴發,江水沖出河道,淹沒大片的村莊和良田。旱季,兩岸人民又深受干旱之苦。所以治理岷柒,人們早已望眼欲穿。秦昭王時,蜀郡守李冰,是一個有遠見卓識、又通曉天文地理知識,而且是一個關心百姓疾苦的官員。為解除水患,造福百姓,他多次沿江實地勘察,并注意總結前人治水的經驗教訓,最后決定因勢利導,在岷江出山口的灌縣附近修建都江堰。他選擇了中流作堰的方法,修都江魚嘴,強行在中流把江水分為內和外江。又在離堆腳下鑿石穿山修寶瓶口,把江水導入  四通八達的灌溉渠網。水渠總長達1100多公里,另外在定瓶口上面,筑起飛沙堰,以備旱季擋水,雨季溢洪。工程完成后,李冰總結了人民治水的經驗,把“深淘灘,低作堰”6個大字,刻在東岸石壁上流傳后世。李冰的功績,千百年來被人懷念,請看書上54頁李冰石像插圖(指圖并解釋豎排小字內容)。都江堰之所以聞名于世,不僅僅是因為它選點合理、配套工程嚴密完整,造價低、功效大,更主要的是它功能齊全,既可防洪,又可灌溉,還有利于航運。可灌田300多萬畝的都江堰修成之后,《華陽國志·蜀志》記載“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都江堰最為可貴的是,在歷經2200多年后,仍在造福人民。隨著新中國的建立,它也煥發了青春,經修整,現在可灌田800萬畝。所以它被稱為中國水利史上的一顆明珠,在世界水利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戰國時期,秦國讓水工鄭國主持,在咸陽附近修建另一大型水利工程,并以鄭國的名字命名為鄭國渠,可灌田400多萬畝。司馬遷在《史記·河渠書》中評價鄭國渠——“秦以富強,卒并諸侯”。對它的作用雖有些夸大,但它使關中成為千里沃野,還是有口皆碑的。由于以上同個方面的原因,春秋戰國時期的農業生產有了顯著的提高,它主要表現在農作物的產量有較大的增長。據《史記·河渠志》記載,關中地區糧食畝產,可達今日的三石八斗四升,約合400余斤,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這是非常了不起的。這雖不能反映糧食產量的全貌,但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糧食產量提高的大趨勢。

  (板書:發展狀況:1.農業糧食產量提高)農業的發展、大型水利工程的修建,大批工匠從奴隸制度的束縛下解放出來,成為獨立的手工者,他們的生產積極性很高,這就推動了手工業的發展。

  (板書:2.手工來的進步;冶鐵業、煮鹽業、紡織業和漆器制造業)戰國時期的冶鐵業有了很大發展。冶煉規模擴大,礦山增多,冶煉技術有了顯著的提高。還形成了著名的冶鐵中心,如楚都宛和趙都邯鄲等。(指導學生看56頁地圖,找出所講的冶鐵中心。)戰國時期,其他的手工業,也有較大的進步,如煮鹽業、紡織業和漆器制造業的工藝都達到較高的水平。(指導同學看書中55頁插圖,并強調指出:我國是最早制作漆器的國家。)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繁榮。

  (板書:3.商業繁榮和城市的興盛:四方物產的交流、大商人出現、封建城市的興盛。)社會生產力的提高,促使勞動分工向更細密、更專門化的方向發展。產品交換、成為人們生產、生活的必需。農民需要以農產品換取農具和生活日用品;工匠必須拿手工業產品,換取吃、穿等必需品;新興地主階級,也需要以剝削所得,換取奢侈品。所以這些,都大大促進了商業的繁榮。請看幻燈,(打出“商品交流示意圖”的幻燈片,邊指圖邊講。)南方的象牙、北方的馬匹、東方的魚鹽、西方的皮革匯集中原。這些商品交匯之地,往往又是當時各國的政治中心,所以形成了新興的封建城市。齊都臨淄、趙都邯鄲、魏都大梁、楚都郢都很繁華。據史料記載:“古者……城雖大,無過三百大者,人雖眾,無過三千家者,今千丈之城,萬家之邑相望也。”這段古文是講:從前也有大城市,但最大的城池周長沒有超過300丈的,人口雖然多,也沒有超過3000戶的,而這時的新興封建城市,城池周長達1000丈、戶數達萬家的,比比皆是。齊都臨淄是最典型的一個,由于商業和城市的興旺,造就了不少腰纏萬貫的大商人。(指導同學閱讀56頁和57頁小字)4.課堂小結:(擦去圖示板書中的細目部分,只留大目)發展原因 發展狀況 農業 手工業 商業

  請同學根據以上圖示回顧本節所講內容。同學復述后,教師強調:

  ①我國生鐵冶煉技術發明于春秋后期,比歐洲早1900年;

  ②戰國時期鐵農具普遍使用;

  ③都江堰和鄭國渠的位置和修建者;

  ④齊都臨淄。

  5.作業 :課后填好下表。

  (三)教法建議

  教法:圖示法與電化教學相結合

  教具:參看書上圖表、人物像、自制幻燈片。

大變革時期的社會經濟 篇4

  (一)教學目的

  1.要求學生掌握的基礎知識:

  鐵器的廣泛使用和牛耕和普遍推廣;農業技術和農業科學的進步;都江堰和鄭國渠;冶鐵業的發展,煮鹽業的興旺,以及紡織業、漆器制造業等手工業的進步;商業的發展和封建城市的興盛。

  2.要求學生認識:

  ①大變革時期,生產力的提高,最終導致封建制代替奴隸制。而相對優越的封建制度,反過來雙促進了生產力的更快提高,從而推動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說明先進的社會制度代替落后的社會制度,是不可逆轉的歷史規律。培養學生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

  ②大變革時期生鐵冶煉技術的發明,名聞世界的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的修建,以及農業、手工業的成就,體現了我國勞動人民高度的智慧和創造能力。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③大變革時期農民生產積極性的提高,是當時社會經濟飛速發展的主要原因。突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人,他們的活動推動了歷史的發展。對學生進行熱愛勞動和熱愛勞動人民的教育。

  3.能力培養:

  ①通過講述大變革時期經濟發展的原因,培養同學分析問題的能力。

  ②通過指導學生小結,歸納“大變革時期經濟發展概況”,培養學生綜合歸納歷史問題能力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 :農業的發展,尤其是都江堰的修建及作用,是本課重點。從大變革時期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說明生產關系的改變、社會制度的進步,對社會經濟發展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是本課的難點。

  (二)教學過程 

  1.復習提問:上節課我們重點學習了戰國時期的變法運動,現在我提一個問題,誰能說說:在各諸侯國興趣的變法運動中,哪一個變法是比較徹底的?這次變法的作用是什么?

  2.導入  新課:同學們已經了解到,從春秋末期開始,我國的奴隸制逐漸崩潰,到戰國時期,經過各國的變法運動,奴隸制芳進一步崩潰,而封建制度逐步確立起來。這是一場經過一百多年,涉及到整個社會的巨大變革,因此,人們習慣于把春秋戰國時期叫大變革時期。我們都知道,社會的變革必然影響社會經濟的發展,今天我們共同學習第9課(板書:第9課)

  3.講授新課:首先我們要弄清楚,為什么在這個新、舊兩種制度交替的時候,會出現社會經濟大發展的局面?(板書:大變革時期社會經濟發展的原因)由于變法,各國的封建制度逐步確立起來。這時,原來被奴隸主稱為“會說話的工具”的奴隸,變為擁有一點私有財產,可享用一小部分勞動成果的農民。這種社會地位和改變,使剛剛砸碎奴隸制枷鎖的人們,懷著極大的熱情投入生產。他們男男女女、全家老少,披星戴月早出晚歸、終日辛勤勞動,創造了豐富的物質財富,推動了社會經濟的發展。

  (板書:1.農民生產積極性的提高)這是社會經濟發展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春秋后期,我國的勞動人民已經發明發冶煉技術,這比歐洲要早1900多年。

  (板書:2.生鐵冶煉技術的發明比歐洲早1900多年)根據文獻記載,早在春秋初期,我國就掌握了塊煉鐵技術,也就是熟鐵冶煉技術。由于溫度低,塊鐵不能熔成鐵水,只能靠反復鍛打成形,制造器具。況且塊煉鐵質地軟,制作費時費力,所以盡管當時已有鐵器,但數量、種類還很有限。到春秋末期,我國人民發明了生鐵冶煉技術,這是人類冶鐵史上的一大進步,這種冶鐵技術到14世紀元末明初的時期,才由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傳入歐洲。這種由熟鐵變化到生鐵的技術,不但增加了鐵質的硬度,而且大大促進了鐵制工具的普及。(指導同學看課本52頁《春秋鐵器》圖畫)戰國時期,鐵制農具已逐步代替銅、石等農具,在各諸侯國廣泛使用。

  (板書:3.鐵器和牛耕的普遍推廣)(出示《戰國時代的鐵制農具》幻燈片,邊指圖邊講解)這是當時鐵制農具的一部人。這是松土用的鋤,這是砍樹用的斧,這是挖土用的鏟,最后一個是開溝、翻土用的犁。1950年,在湖南輝縣的一個魏國墓葬里,出土了鏟、鋤、犁、斧、削等鐵器多達93件;其中鐵器達85%。這說明鐵制農具有戰國時期已非常普及。由于鐵制農具的普遍使用,就使得深耕細作成為可能。但僅靠人力耕作是相當費勁的,所以在農業生產上使用牛耕,也就得到了大力推廣。第53頁小字中,也用史實說明課本用牛耕地已是春秋戰國時期很普遍的事情。請一位同學讀讀這一段小字,(同學讀書)在古代農業耕作的方法上,牛耕的發展是一個極大的進步。而鐵器牛耕的普遍推廣,更為農業生產的大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與此同時,廣大的人民群眾,在長期的生產活動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農業技術有了較大的進步。

  (板書:4.農業技術的進步)常言道:“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種地不上糞,等于瞎胡混”。戰國時期的農民,已經懂得“多糞肥田”的道理。所以他們不僅給莊稼廣施糞肥,還普遍使用草木灰和綠肥。這樣,不僅擴大了肥源,更重要的是,多種肥料的使用,對作物的茁壯生長和糧食產量的提高必不可少的。如糞肥,它不但可以分解出植物所需的各種養料,而且有疏松土壤、防止板結的功效;而草木灰,它是含鉀為主的肥料,可使植物節桿挺拔,不易倒伏……而歐洲,到10至11世紀才懂得施肥,比我國晚一千三、四百年。當時,我國勞動人民,對土壤的認識,也有較大的提高。他們已經懂得根據土質特點,種植各種不同的農作物;并且十分重視選種,他們總結出“長斗石,取上種”,也就是說,要想提高糧食產量,必須選取上等的種子。從長年的生產勞動中,戰國時期,已測定了二十四節氣,并根據節氣的變化,掌握農時,安排耕作。據史書記載,當時,人們已經認識到,適時播種的小麥生長發育好,植株粗壯、穗大色深,粒重、谷少、味香、出粉率高,耐饑有益;否則,就大大影響麥子的質量和產量。正如今天人們熟知的“白露早,寒露遲,秋分麥子正當時”是同一個道理。由于農業技術的提高,農作物的品種也大大增加,今天我們吃的“五谷”即“麥、稻、谷、菽、粟”,在當時都已廣泛種植。除糧食生產之外,家家戶戶植桑種麻,為紡織業的發展提供了原料。種植農作物,除施肥、選種、管理之外,最重要的還要靠什么呢?(同學們齊答:陽光、水……)“水利是農業的命脈”,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在大變革時期,由于鐵器的廣泛使用和牛耕的推廣,不但促進水利事業的發展,而且興修大型的水利工程成為可能。因此這個時候,各諸侯國紛紛修水利,其中成就最突出的是秦國。秦不僅興修了聞名世界的都江堰,還開鑿了鄭國渠。

  (板書:5.大型水利工程的修建 都江堰 鄭國渠)都江堰位于今四川都江堰市,是由戰國時期秦國的蜀郡守李冰主持修建的。為什么叫它都江堰呢?因為“堰”是用來擋水溢洪的,而這個水利工程,修在古代都安縣境內,當時人們稱它“都安堰”,后來改名都江堰。為什么李冰要在這個地方修建呢?它是怎樣擋水、溢洪呢?下面我們看幻燈。(出示《都江堰》幻燈片,邊指邊講解。)這是都江堰的平面示意圖,都江堰位于豈岷江上游,是地勢陡峻的群山,急流從山地噴涌而出,在這里進入成都平原。翻滾湍急的江水流速驟減,從山上沖擊、夾帶下來的泥沙、碎石慢慢沉積下來,日積月累,河道就要淤塞。每逢雨季,山洪暴發,江水沖出河道,淹沒大片的村莊和良田。旱季,兩岸人民又深受干旱之苦。所以治理岷柒,人們早已望眼欲穿。秦昭王時,蜀郡守李冰,是一個有遠見卓識、又通曉天文地理知識,而且是一個關心百姓疾苦的官員。為解除水患,造福百姓,他多次沿江實地勘察,并注意總結前人治水的經驗教訓,最后決定因勢利導,在岷江出山口的灌縣附近修建都江堰。他選擇了中流作堰的方法,修都江魚嘴,強行在中流把江水分為內和外江。又在離堆腳下鑿石穿山修寶瓶口,把江水導入  四通八達的灌溉渠網。水渠總長達1100多公里,另外在定瓶口上面,筑起飛沙堰,以備旱季擋水,雨季溢洪。工程完成后,李冰總結了人民治水的經驗,把“深淘灘,低作堰”6個大字,刻在東岸石壁上流傳后世。李冰的功績,千百年來被人懷念,請看書上54頁李冰石像插圖(指圖并解釋豎排小字內容)。都江堰之所以聞名于世,不僅僅是因為它選點合理、配套工程嚴密完整,造價低、功效大,更主要的是它功能齊全,既可防洪,又可灌溉,還有利于航運。可灌田300多萬畝的都江堰修成之后,《華陽國志·蜀志》記載“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都江堰最為可貴的是,在歷經2200多年后,仍在造福人民。隨著新中國的建立,它也煥發了青春,經修整,現在可灌田800萬畝。所以它被稱為中國水利史上的一顆明珠,在世界水利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戰國時期,秦國讓水工鄭國主持,在咸陽附近修建另一大型水利工程,并以鄭國的名字命名為鄭國渠,可灌田400多萬畝。司馬遷在《史記·河渠書》中評價鄭國渠——“秦以富強,卒并諸侯”。對它的作用雖有些夸大,但它使關中成為千里沃野,還是有口皆碑的。由于以上同個方面的原因,春秋戰國時期的農業生產有了顯著的提高,它主要表現在農作物的產量有較大的增長。據《史記·河渠志》記載,關中地區糧食畝產,可達今日的三石八斗四升,約合400余斤,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這是非常了不起的。這雖不能反映糧食產量的全貌,但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糧食產量提高的大趨勢。

  (板書:發展狀況:1.農業糧食產量提高)農業的發展、大型水利工程的修建,大批工匠從奴隸制度的束縛下解放出來,成為獨立的手工者,他們的生產積極性很高,這就推動了手工業的發展。

  (板書:2.手工來的進步;冶鐵業、煮鹽業、紡織業和漆器制造業)戰國時期的冶鐵業有了很大發展。冶煉規模擴大,礦山增多,冶煉技術有了顯著的提高。還形成了著名的冶鐵中心,如楚都宛和趙都邯鄲等。(指導學生看56頁地圖,找出所講的冶鐵中心。)戰國時期,其他的手工業,也有較大的進步,如煮鹽業、紡織業和漆器制造業的工藝都達到較高的水平。(指導同學看書中55頁插圖,并強調指出:我國是最早制作漆器的國家。)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繁榮。

  (板書:3.商業繁榮和城市的興盛:四方物產的交流、大商人出現、封建城市的興盛。)社會生產力的提高,促使勞動分工向更細密、更專門化的方向發展。產品交換、成為人們生產、生活的必需。農民需要以農產品換取農具和生活日用品;工匠必須拿手工業產品,換取吃、穿等必需品;新興地主階級,也需要以剝削所得,換取奢侈品。所以這些,都大大促進了商業的繁榮。請看幻燈,(打出“商品交流示意圖”的幻燈片,邊指圖邊講。)南方的象牙、北方的馬匹、東方的魚鹽、西方的皮革匯集中原。這些商品交匯之地,往往又是當時各國的政治中心,所以形成了新興的封建城市。齊都臨淄、趙都邯鄲、魏都大梁、楚都郢都很繁華。據史料記載:“古者……城雖大,無過三百大者,人雖眾,無過三千家者,今千丈之城,萬家之邑相望也。”這段古文是講:從前也有大城市,但最大的城池周長沒有超過300丈的,人口雖然多,也沒有超過3000戶的,而這時的新興封建城市,城池周長達1000丈、戶數達萬家的,比比皆是。齊都臨淄是最典型的一個,由于商業和城市的興旺,造就了不少腰纏萬貫的大商人。(指導同學閱讀56頁和57頁小字)4.課堂小結:(擦去圖示板書中的細目部分,只留大目)發展原因 發展狀況 農業 手工業 商業

  請同學根據以上圖示回顧本節所講內容。同學復述后,教師強調:

  ①我國生鐵冶煉技術發明于春秋后期,比歐洲早1900年;

  ②戰國時期鐵農具普遍使用;

  ③都江堰和鄭國渠的位置和修建者;

  ④齊都臨淄。

  5.作業 :課后填好下表。

  (三)教法建議

  教法:圖示法與電化教學相結合

  教具:參看書上圖表、人物像、自制幻燈片。

大變革時期的社會經濟 篇5

  北京市崇文門中學 張秀蕓

  (一)教學目的

  1.要求學生掌握的基礎知識:

  鐵器的廣泛使用和牛耕和普遍推廣;農業技術和農業科學的進步;都江堰和鄭國渠;冶鐵業的發展,煮鹽業的興旺,以及紡織業、漆器制造業等手工業的進步;商業的發展和封建城市的興盛。

  2.要求學生認識:

  ①大變革時期,生產力的提高,最終導致封建制代替奴隸制。而相對優越的封建制度,反過來雙促進了生產力的更快提高,從而推動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說明先進的社會制度代替落后的社會制度,是不可逆轉的歷史規律。培養學生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

  ②大變革時期生鐵冶煉技術的發明,名聞世界的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的修建,以及農業、手工業的成就,體現了我國勞動人民高度的智慧和創造能力。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③大變革時期農民生產積極性的提高,是當時社會經濟飛速發展的主要原因。突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人,他們的活動推動了歷史的發展。對學生進行熱愛勞動和熱愛勞動人民的教育。3.能力培養:

  ①通過講述大變革時期經濟發展的原因,培養同學分析問題的能力。

  ②通過指導學生小結,歸納“大變革時期經濟發展概況”,培養學生綜合歸納歷史問題能力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 :農業的發展,尤其是都江堰的修建及作用,是本課重點。從大變革時期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說明生產關系的改變、社會制度的進步,對社會經濟發展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是本課的難點。

  (二)教學過程 

  1.復習提問:上節課我們重點學習了戰國時期的變法運動,現在我提一個問題,誰能說說:在各諸侯國興趣的變法運動中,哪一個變法是比較徹底的?這次變法的作用是什么?

  2.導入  新課:同學們已經了解到,從春秋末期開始,我國的奴隸制逐漸崩潰,到戰國時期,經過各國的變法運動,奴隸制芳進一步崩潰,而封建制度逐步確立起來。這是一場經過一百多年,涉及到整個社會的巨大變革,因此,人們習慣于把春秋戰國時期叫大變革時期。我們都知道,社會的變革必然影響社會經濟的發展,今天我們共同學習第9課(板書:第9課)

  3.講授新課:首先我們要弄清楚,為什么在這個新、舊兩種制度交替的時候,會出現社會經濟大發展的局面?(板書:大變革時期社會經濟發展的原因)由于變法,各國的封建制度逐步確立起來。這時,原來被奴隸主稱為“會說話的工具”的奴隸,變為擁有一點私有財產,可享用一小部分勞動成果的農民。這種社會地位和改變,使剛剛砸碎奴隸制枷鎖的人們,懷著極大的熱情投入生產。他們男男女女、全家老少,披星戴月早出晚歸、終日辛勤勞動,創造了豐富的物質財富,推動了社會經濟的發展。

  (板書:1.農民生產積極性的提高)這是社會經濟發展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春秋后期,我國的勞動人民已經發明發冶煉技術,這比歐洲要早1900多年。

  (板書:2.生鐵冶煉技術的發明比歐洲早1900多年)根據文獻記載,早在春秋初期,我國就掌握了塊煉鐵技術,也就是熟鐵冶煉技術。由于溫度低,塊鐵不能熔成鐵水,只能靠反復鍛打成形,制造器具。況且塊煉鐵質地軟,制作費時費力,所以盡管當時已有鐵器,但數量、種類還很有限。到春秋末期,我國人民發明了生鐵冶煉技術,這是人類冶鐵史上的一大進步,這種冶鐵技術到14世紀元末明初的時期,才由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傳入歐洲。這種由熟鐵變化到生鐵的技術,不但增加了鐵質的硬度,而且大大促進了鐵制工具的普及。(指導同學看課本52頁《春秋鐵器》圖畫)戰國時期,鐵制農具已逐步代替銅、石等農具,在各諸侯國廣泛使用。

  (板書:3.鐵器和牛耕的普遍推廣)(出示《戰國時代的鐵制農具》幻燈片,邊指圖邊講解)這是當時鐵制農具的一部人。這是松土用的鋤,這是砍樹用的斧,這是挖土用的鏟,最后一個是開溝、翻土用的犁。1950年,在湖南輝縣的一個魏國墓葬里,出土了鏟、鋤、犁、●、斧、削等鐵器多達93件;其中鐵器達85%。這說明鐵制農具有戰國時期已非常普及。由于鐵制農具的普遍使用,就使得深耕細作成為可能。但僅靠人力耕作是相當費勁的,所以在農業生產上使用牛耕,也就得到了大力推廣。第53頁小字中,也用史實說明課本用牛耕地已是春秋戰國時期很普遍的事情。請一位同學讀讀這一段小字,(同學讀書)在古代農業耕作的方法上,牛耕的發展是一個極大的進步。而鐵器牛耕的普遍推廣,更為農業生產的大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與此同時,廣大的人民群眾,在長期的生產活動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農業技術有了較大的進步。

  (板書:4.農業技術的進步)常言道:“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種地不上糞,等于瞎胡混”。戰國時期的農民,已經懂得“多糞肥田”的道理。所以他們不僅給莊稼廣施糞肥,還普遍使用草木灰和綠肥。這樣,不僅擴大了肥源,更重要的是,多種肥料的使用,對作物的茁壯生長和糧食產量的提高必不可少的。如糞肥,它不但可以分解出植物所需的各種養料,而且有疏松土壤、防止板結的功效;而草木灰,它是含鉀為主的肥料,可使植物節桿挺拔,不易倒伏……而歐洲,到10至11世紀才懂得施肥,比我國晚一千三、四百年。當時,我國勞動人民,對土壤的認識,也有較大的提高。他們已經懂得根據土質特點,種植各種不同的農作物;并且十分重視選種,他們總結出“長斗石,取上種”,也就是說,要想提高糧食產量,必須選取上等的種子。從長年的生產勞動中,戰國時期,已測定了二十四節氣,并根據節氣的變化,掌握農時,安排耕作。據史書記載,當時,人們已經認識到,適時播種的小麥生長發育好,植株粗壯、穗大色深,粒重、谷少、味香、出粉率高,耐饑有益;否則,就大大影響麥子的質量和產量。正如今天人們熟知的“白露早,寒露遲,秋分麥子正當時”是同一個道理。由于農業技術的提高,農作物的品種也大大增加,今天我們吃的“五谷”即“麥、稻、谷、菽、粟”,在當時都已廣泛種植。除糧食生產之外,家家戶戶植桑種麻,為紡織業的發展提供了原料。種植農作物,除施肥、選種、管理之外,最重要的還要靠什么呢?(同學們齊答:陽光、水……)“水利是農業的命脈”,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在大變革時期,由于鐵器的廣泛使用和牛耕的推廣,不但促進水利事業的發展,而且興修大型的水利工程成為可能。因此這個時候,各諸侯國紛紛修水利,其中成就最突出的是秦國。秦不僅興修了聞名世界的都江堰,還開鑿了鄭國渠。

  (板書:5.大型水利工程的修建 都江堰 鄭國渠)都江堰位于今四川都江堰市,是由戰國時期秦國的蜀郡守李冰主持修建的。為什么叫它都江堰呢?因為“堰”是用來擋水溢洪的,而這個水利工程,修在古代都安縣境內,當時人們稱它“都安堰”,后來改名都江堰。為什么李冰要在這個地方修建呢?它是怎樣擋水、溢洪呢?下面我們看幻燈。(出示《都江堰》幻燈片,邊指邊講解。)這是都江堰的平面示意圖,都江堰位于豈岷江上游,是地勢陡峻的群山,急流從山地噴涌而出,在這里進入成都平原。翻滾湍急的江水流速驟減,從山上沖擊、夾帶下來的泥沙、碎石慢慢沉積下來,日積月累,河道就要淤塞。每逢雨季,山洪暴發,江水沖出河道,淹沒大片的村莊和良田。旱季,兩岸人民又深受干旱之苦。所以治理岷柒,人們早已望眼欲穿。秦昭王時,蜀郡守李冰,是一個有遠見卓識、又通曉天文地理知識,而且是一個關心百姓疾苦的官員。為解除水患,造福百姓,他多次沿江實地勘察,并注意總結前人治水的經驗教訓,最后決定因勢利導,在岷江出山口的灌縣附近修建都江堰。他選擇了中流作堰的方法,修都江魚嘴,強行在中流把江水分為內和外江。又在離堆腳下鑿石穿山修寶瓶口,把江水導入  四通八達的灌溉渠網。水渠總長達1100多公里,另外在定瓶口上面,筑起飛沙堰,以備旱季擋水,雨季溢洪。工程完成后,李冰總結了人民治水的經驗,把“深淘灘,低作堰”6個大字,刻在東岸石壁上流傳后世。李冰的功績,千百年來被人懷念,請看書上54頁李冰石像插圖(指圖并解釋豎排小字內容)。都江堰之所以聞名于世,不僅僅是因為它選點合理、配套工程嚴密完整,造價低、功效大,更主要的是它功能齊全,既可防洪,又可灌溉,還有利于航運。可灌田300多萬畝的都江堰修成之后,《華陽國志·蜀志》記載“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都江堰最為可貴的是,在歷經2200多年后,仍在造福人民。隨著新中國的建立,它也煥發了青春,經修整,現在可灌田800萬畝。所以它被稱為中國水利史上的一顆明珠,在世界水利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戰國時期,秦國讓水工鄭國主持,在咸陽附近修建另一大型水利工程,并以鄭國的名字命名為鄭國渠,可灌田400多萬畝。司馬遷在《史記·河渠書》中評價鄭國渠——“秦以富強,卒并諸侯”。對它的作用雖有些夸大,但它使關中成為千里沃野,還是有口皆碑的。由于以上同個方面的原因,春秋戰國時期的農業生產有了顯著的提高,它主要表現在農作物的產量有較大的增長。據《史記·河渠志》記載,關中地區糧食畝產,可達今日的三石八斗四升,約合400余斤,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這是非常了不起的。這雖不能反映糧食產量的全貌,但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糧食產量提高的大趨勢。

  (板書:發展狀況:1.農業糧食產量提高)農業的發展、大型水利工程的修建,大批工匠從奴隸制度的束縛下解放出來,成為獨立的手工者,他們的生產積極性很高,這就推動了手工業的發展。

  (板書:2.手工來的進步;冶鐵業、煮鹽業、紡織業和漆器制造業)戰國時期的冶鐵業有了很大發展。冶煉規模擴大,礦山增多,冶煉技術有了顯著的提高。還形成了著名的冶鐵中心,如楚都宛和趙都邯鄲等。(指導學生看56頁地圖,找出所講的冶鐵中心。)戰國時期,其他的手工業,也有較大的進步,如煮鹽業、紡織業和漆器制造業的工藝都達到較高的水平。(指導同學看書中55頁插圖,并強調指出:我國是最早制作漆器的國家。)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繁榮。

  (板書:3.商業繁榮和城市的興盛:四方物產的交流、大商人出現、封建城市的興盛。)社會生產力的提高,促使勞動分工向更細密、更專門化的方向發展。產品交換、成為人們生產、生活的必需。農民需要以農產品換取農具和生活日用品;工匠必須拿手工業產品,換取吃、穿等必需品;新興地主階級,也需要以剝削所得,換取奢侈品。所以這些,都大大促進了商業的繁榮。請看幻燈,(打出“商品交流示意圖”的幻燈片,邊指圖邊講。)南方的象牙、北方的馬匹、東方的魚鹽、西方的皮革匯集中原。這些商品交匯之地,往往又是當時各國的政治中心,所以形成了新興的封建城市。齊都臨淄、趙都邯鄲、魏都大梁、楚都郢都很繁華。據史料記載:“古者……城雖大,無過三百大者,人雖眾,無過三千家者,今千丈之城,萬家之邑相望也。”這段古文是講:從前也有大城市,但最大的城池周長沒有超過300丈的,人口雖然多,也沒有超過3000戶的,而這時的新興封建城市,城池周長達1000丈、戶數達萬家的,比比皆是。齊都臨淄是最典型的一個,由于商業和城市的興旺,造就了不少腰纏萬貫的大商人。(指導同學閱讀56頁和57頁小字)4.課堂小結:(擦去圖示板書中的細目部分,只留大目)發展原因 發展狀況 農業 手工業 商業

  請同學根據以上圖示回顧本節所講內容。同學復述后,教師強調:

  ①我國生鐵冶煉技術發明于春秋后期,比歐洲早1900年;

  ②戰國時期鐵農具普遍使用;

  ③都江堰和鄭國渠的位置和修建者;

  ④齊都臨淄。

  5.作業 :課后填好下表。

  (三)教法建議

  教法:圖示法與電化教學相結合

  教具:參看書上圖表、人物像、自制幻燈片。

大變革時期的社會經濟 篇6

  北京市崇文門中學 張秀蕓

  (一)教學目的

  1.要求學生掌握的基礎知識:

  鐵器的廣泛使用和牛耕的普遍推廣;農業技術和農業科學的進步;都江堰和鄭國渠;冶鐵業的發展,煮鹽業的興旺,以及紡織業、漆器制造業等手工業的進步;商業的發展和封建城市的興盛。

  2.要求學生認識:

  ①大變革時期,生產力的提高,最終導致封建制代替奴隸制。而相對優越的封建制度,反過來又促進了生產力的更快提高,從而推動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說明先進的社會制度代替落后的社會制度,是不可逆轉的歷史規律。培養學生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

  ②大變革時期生鐵冶煉技術的發明,名聞世界的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的修建,以及農業、手工業的成就,體現了我國勞動人民高度的智慧和創造能力。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③大變革時期農民生產積極性的提高,是當時社會經濟飛速發展的主要原因。突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人,他們的活動推動了歷史的發展。對學生進行熱愛勞動和熱愛勞動人民的教育。

  3.能力培養:

  ①通過講述大變革時期經濟發展的原因,培養同學分析問題的能力。

  ②通過指導學生小結,歸納“大變革時期經濟發展概況”,培養學生綜合歸納歷史問題能力。

  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 :

  農業的發展,尤其是都江堰的修建及作用,是本課重點。

  從大變革時期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說明生產關系的改變、社會制度的進步,對社會經濟發展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是本課難點。

  (二)教學過程 

  1.復習提問:

  上節課我們重點學習了戰國時期的變法運動,現在我提一個問題,誰能說說在各諸侯國興起的變法運動中,哪一個變法是比較徹底的?這次變法的作用是什么?

  2.導入  新課:同學們已經了解到,從春秋末期開始,我國的奴隸制逐漸崩潰,到戰國時期,經過各國的變法運動,奴隸制度進一步崩潰,而封建制度逐步確立起來。這是一場經過一百多年,涉及到整個社會的巨大變革,因此,人們習慣于把春秋戰國時期叫大變革時期。我們都知道,社會的變革必然影響社會經濟的發展,今天我們共同學習第9課(板書:第9課大變革時期的社會經濟)

  3.講授新課:首先我們要弄清楚,為什么在這個新、舊兩種制度交替的時候,會出現社會經濟大發展的局面?(板書:大變革時期社會經濟發展的原因)

  由于變法,各國的封建制度逐步確立起來。這時,原來被奴隸主稱為“會說話的工具”的奴隸,變為擁有一點私有財產,可享用一小部分勞動成果的農民。這種社會地位的改變,使剛剛砸碎奴隸制枷鎖的人們,懷著極大的熱情投入生產。他們男男女女、全家老少,披星戴月早出晚歸、終日辛勤勞動,創造了豐富的物質財富,推動了社會經濟的發展。(板書:1.農民生產積極性的提高)這是社會經濟發展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春秋后期,我國的勞動人民已經發明了生鐵冶煉技術,這比歐洲要早1900多年。(板書:2.生鐵冶煉技術的發明比歐洲早1900多年)根據文獻記載,早在春秋初期,我國就掌握了塊煉鐵技術,也就是熟鐵冶煉技術。由于溫度低,塊鐵不能熔成鐵水,只能靠反復鍛打成形,制造器具。況且塊煉鐵質地軟,制作費時費力,所以盡管當時已有鐵器,但數量、種類還很有限。到春秋末期,我國人民發明了生鐵冶煉技術,這是人類冶鐵史上的一大進步,這種冶鐵技術到14世紀元末明初的時期,才由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傳入歐洲。這種由熟鐵變化到生鐵的技術,不但增加了鐵質的硬度,而且大大促進了鐵制工具的普及。(指導同學看課本52頁《春秋鐵器》圖畫)戰國時期,鐵制農具已逐步代替銅、石等農具,在各諸侯國廣泛使用。(板書:3.鐵器和牛耕的普遍推廣)

  (出示《戰國時代的鐵制農具》幻燈片,邊指圖邊講解)這是當時鐵制農具的一部分。這是松土用的鋤,這是砍樹用的斧,這是挖土用的鏟,最后一個是開溝、翻土用的犁。1950年,在河南輝縣的一個魏國墓葬里,出土了鏟、鋤、犁、䦆、斧、削等鐵器多達93件;其中鐵器達85%。這說明鐵制農具在戰國時期已非常普及。

  由于鐵制農具的普遍使用,就使得深耕細作成為可能。但僅靠人力耕作是相當費勁的,所以在農業生產上使用牛耕,也就得到了大力推廣。第53頁小字中,也用史實說明課本用牛耕地已是春秋戰國時期很普遍的事情。請一位同學讀讀這一段小字,(同學讀書)在古代農業耕作的方法上,牛耕的發展是一個極大的進步。而鐵器牛耕的普遍推廣,更為農業生產的大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與此同時,廣大的人民群眾,在長期的生產活動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農業技術有了較大的進步。(板書:4.農業技術的進步)

  常言道:“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種地不上糞,等于瞎胡混”。戰國時期的農民,已經懂得“多糞肥田”的道理。所以他們不僅給莊稼廣施糞肥,還普遍使用草木灰和綠肥。這樣,不僅擴大了肥源,更重要的是,多種肥料的使用,對作物的茁壯生長和糧食產量的提高是必不可少的。如糞肥,它不但可以分解出植物所需的各種養料,而且有疏松土壤、防止板結的功效;而草木灰,它是含鉀為主的肥料,可使植物節桿挺拔,不易倒伏……而歐洲,到10至11世紀才懂得施肥,比我國晚一千三、四百年。

  當時,我國勞動人民,對土壤的認識,也有較大的提高。他們已經懂得根據土質特點,種植各種不同的農作物;并且十分重視選種,他們總結出“長斗石,取上種”,也就是說,要想提高糧食產量,必須選取上等的種子。從長年的生產勞動中,戰國時期,已測定了二十四節氣,并根據節氣的變化,掌握農時,安排耕作。據史書記載,當時,人們已經認識到,適時播種的小麥生長發育好,植株粗壯、穗大色深,粒重、谷少、味香、出粉率高,耐饑有益;否則,就大大影響麥子的質量和產量。正如今天人們熟知的“白露早,寒露遲,秋分麥子正當時”是同一個道理。

  由于農業技術的提高,農作物的品種也大大增加,今天我們所吃的“五谷”即“麥、稻、谷、菽、粟”,在當時都已廣泛種植。除糧食生產之外,家家戶戶植桑種麻,為紡織業的發展提供了原料。

  種植農作物,除施肥、選種、管理之外,最重要的還要靠什么呢?(同學們齊答:陽光、水……)“水利是農業的命脈”,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在大變革時期,由于鐵器的廣泛使用和牛耕的推廣,不但促進水利事業的發展,而且興修大型的水利工程成為可能。因此這個時期,各諸侯國紛紛興修水利,其中成就最突出的是秦國。秦不僅興修了聞名世界的都江堰,還開鑿了鄭國渠。(板書:5.大型水利工程的修建 都江堰 鄭國渠)

  都江堰位于今四川都江堰市,是由戰國時期秦國的蜀郡守李冰主持修建的。為什么叫它都江堰呢?因為“堰”是用來擋水溢洪的,而這個水利工程,修在古代都安縣境內,當時人們稱它“都安堰”,后來改名都江堰。為什么李冰要在這個地方修建呢?它是怎樣擋水、溢洪呢?下面我們看幻燈。(出示《都江堰》幻燈片,邊指邊講解。)這是都江堰的平面示意圖,都江堰位于岷江上游,是地勢陡峻的群山,急流從山地噴涌而出,在這里進入成都平原。翻滾湍急的江水流速驟減,從山上沖擊、夾帶下來的泥沙、碎石慢慢沉積下來,日積月累,河道就要淤塞。每逢雨季,山洪暴發,江水沖出河道,淹沒大片的村莊和良田。旱季,兩岸人民又深受干旱之苦。所以治理岷江,人們早已望眼欲穿。秦昭王時,蜀郡守李冰,是一個有遠見卓識、又通曉天文地理知識,而且是一個關心百姓疾苦的官員。為解除水患,造福百姓,他多次沿江實地勘察,并注意總結前人治水的經驗教訓,最后決定因勢利導,在岷江出山口的灌縣附近修建都江堰。他選擇了中流作堰的方法,修都江魚嘴,強行在中流把江水分為內江和外江。又在離堆腳下鑿石穿山修寶瓶口,把江水導入  四通八達的灌溉渠網。水渠總長達1100多公里。另外在寶瓶口上面,筑起飛沙堰,以備旱季擋水,雨季溢洪。工程完成后,李冰總結了人民治水的經驗,把“深淘灘,低作堰”6個大字,刻在東岸石壁上流傳后世。李冰的功績,千百年來被人懷念,請看書上54頁李冰石像插圖(指圖并解釋豎排小字內容)。都江堰之所以聞名于世,不僅僅是因為它選點合理、配套工程嚴密完整,造價低、功效大,更主要的是它功能齊全,既可防洪,又可灌溉,還有利于航運。可灌田300多萬畝的都江堰修成之后,《華陽國志·蜀志》記載“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都江堰最為可貴的是,在歷經2200多年后,仍在造福人民。隨著新中國的建立,它也煥發了青春,經修整,現在可灌田800萬畝。所以它被稱為中國水利史上的一顆明珠,在世界水利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戰國時期,秦國讓水工鄭國主持,在咸陽附近修建另一大型水利工程,并以鄭國的名字命名為鄭國渠,可灌田400多萬畝。司馬遷在《史記·河渠書》中評價鄭國渠——“秦以富強,卒并諸侯”。對它的作用雖有些夸大,但它使關中成為千里沃野,還是有口皆碑的。

  由于以上幾個方面的原因,春秋戰國時期的農業生產有了顯著的提高,它主要表現在農作物的產量有較大的增長。據《史記·河渠志》記載,關中地區糧食畝產,可達今日的三石八斗四升,約合400余斤,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這是非常了不起的。這雖不能反映糧食產量的全貌,但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糧食產量提高的大趨勢。(板書:發展狀況1.農業糧食產量提高)

  農業的發展、大型水利工程的的修建,大批工匠從奴隸制度的束縛下解放出來,成為獨立的手工者,他們的生產積極性很高,這就推動了手工業的發展。(《板書:2.手工業的進步:冶鐵業、煮鹽業、紡織業和漆器制造業)

  戰國時期的冶鐵業有了很大發展。冶煉規模擴大,礦山增多,冶煉技術有了顯著的提高。還形成了著名的冶鐵中心,如楚都宛和趙都邯鄲等。(指導學生看56頁地圖,找出所講的冶鐵中心。)

  戰國時期,其他的手工業,也有較大的進步,如煮鹽業、紡織業和漆器制造業的工藝都達到較高的水平。(指導同學看書中55頁插圖,并強調指出:我國是最早制作漆器的國家。)

  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繁榮。(板書:3.商業繁榮和城市的興盛:四方物產的交流、大商人出現、封建城市的興盛。)

  社會生產力的提高,促使勞動分工向更細密、更專門化的方向發展。產品交換、成為人們生產、生活的必需。農民需要以農產品換取農具和生活日用品;工匠必然拿手工業產品,換取吃、穿等必需品;新興地主階級,也需要以剝削所得,換取奢侈品。所有這些,都大大促進了商業的繁榮。請看幻燈,(打出“商品交流示意圖”的幻燈片,邊指圖邊講。)南方的象牙、北方的馬匹、東方的魚鹽、西方的皮革匯集中原。

  這些商品交匯之地,往往又是當時各國的政治中心,所以形成了新興的封建城市。齊都臨淄、趙都邯鄲、魏都大梁、楚都郢都很繁華。據史料記載:“古者……城雖大,無過三百大者,人雖眾,無過三千家者,今千丈之城,萬家之邑相望也。”這段古文是講:從前也有大城市,但最大的城池周長沒有超過300丈的,人口雖然多,也沒有超過3000戶的,而這時的新興封建城市,城池周長達1000丈、戶數達萬家,比比皆是。齊都臨淄是最典型的一個,由于商業和城市的興旺,造成了不少腰纏萬貫的大商人。(指導同學閱讀56頁和57頁小字)

  4.課堂小結(擦去圖示板中的細目部分,只留大目)

  請同學根據以上圖示回顧本節所講內容。同學復述后,教師強調:

  ①我國生鐵冶煉技術發明于春秋后期,比歐洲早1900年;

  ②戰國時期鐵農具普遍使用;

  ③都江堰和鄭國渠的位置和修建者;

  ④齊都臨淄。

  5.作業 :課后填好下表。

  大變革時期社會經濟發展概況

  (三)教法建議

  教法:圖示法與電化教學相結合

  教具:參看書上圖表、人物像、自制幻燈片。

大變革時期的社會經濟 篇7

  北京市崇文門中學 張秀蕓

  (一)教學目的

  1.要求學生掌握的基礎知識:

  鐵器的廣泛使用和牛耕的普遍推廣;農業技術和農業科學的進步;都江堰和鄭國渠;冶鐵業的發展,煮鹽業的興旺,以及紡織業、漆器制造業等手工業的進步;商業的發展和封建城市的興盛。

  2.要求學生認識:

  ①大變革時期,生產力的提高,最終導致封建制代替奴隸制。而相對優越的封建制度,反過來又促進了生產力的更快提高,從而推動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說明先進的社會制度代替落后的社會制度,是不可逆轉的歷史規律。培養學生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

  ②大變革時期生鐵冶煉技術的發明,名聞世界的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的修建,以及農業、手工業的成就,體現了我國勞動人民高度的智慧和創造能力。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③大變革時期農民生產積極性的提高,是當時社會經濟飛速發展的主要原因。突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人,他們的活動推動了歷史的發展。對學生進行熱愛勞動和熱愛勞動人民的教育。

  3.能力培養:

  ①通過講述大變革時期經濟發展的原因,培養同學分析問題的能力。

  ②通過指導學生小結,歸納“大變革時期經濟發展概況”,培養學生綜合歸納歷史問題能力。

  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 :

  農業的發展,尤其是都江堰的修建及作用,是本課重點。

  從大變革時期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說明生產關系的改變、社會制度的進步,對社會經濟發展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是本課難點。

  (二)教學過程 

  1.復習提問:

  上節課我們重點學習了戰國時期的變法運動,現在我提一個問題,誰能說說在各諸侯國興起的變法運動中,哪一個變法是比較徹底的?這次變法的作用是什么?

  2.導入  新課:同學們已經了解到,從春秋末期開始,我國的奴隸制逐漸崩潰,到戰國時期,經過各國的變法運動,奴隸制度進一步崩潰,而封建制度逐步確立起來。這是一場經過一百多年,涉及到整個社會的巨大變革,因此,人們習慣于把春秋戰國時期叫大變革時期。我們都知道,社會的變革必然影響社會經濟的發展,今天我們共同學習第9課(板書:第9課大變革時期的社會經濟)

  3.講授新課:首先我們要弄清楚,為什么在這個新、舊兩種制度交替的時候,會出現社會經濟大發展的局面?(板書:大變革時期社會經濟發展的原因)

  由于變法,各國的封建制度逐步確立起來。這時,原來被奴隸主稱為“會說話的工具”的奴隸,變為擁有一點私有財產,可享用一小部分勞動成果的農民。這種社會地位的改變,使剛剛砸碎奴隸制枷鎖的人們,懷著極大的熱情投入生產。他們男男女女、全家老少,披星戴月早出晚歸、終日辛勤勞動,創造了豐富的物質財富,推動了社會經濟的發展。(板書:1.農民生產積極性的提高)這是社會經濟發展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春秋后期,我國的勞動人民已經發明了生鐵冶煉技術,這比歐洲要早1900多年。(板書:2.生鐵冶煉技術的發明比歐洲早1900多年)根據文獻記載,早在春秋初期,我國就掌握了塊煉鐵技術,也就是熟鐵冶煉技術。由于溫度低,塊鐵不能熔成鐵水,只能靠反復鍛打成形,制造器具。況且塊煉鐵質地軟,制作費時費力,所以盡管當時已有鐵器,但數量、種類還很有限。到春秋末期,我國人民發明了生鐵冶煉技術,這是人類冶鐵史上的一大進步,這種冶鐵技術到14世紀元末明初的時期,才由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傳入歐洲。這種由熟鐵變化到生鐵的技術,不但增加了鐵質的硬度,而且大大促進了鐵制工具的普及。(指導同學看課本52頁《春秋鐵器》圖畫)戰國時期,鐵制農具已逐步代替銅、石等農具,在各諸侯國廣泛使用。(板書:3.鐵器和牛耕的普遍推廣)

  (出示《戰國時代的鐵制農具》幻燈片,邊指圖邊講解)這是當時鐵制農具的一部分。這是松土用的鋤,這是砍樹用的斧,這是挖土用的鏟,最后一個是開溝、翻土用的犁。1950年,在河南輝縣的一個魏國墓葬里,出土了鏟、鋤、犁、䦆、斧、削等鐵器多達93件;其中鐵器達85%。這說明鐵制農具在戰國時期已非常普及。

  由于鐵制農具的普遍使用,就使得深耕細作成為可能。但僅靠人力耕作是相當費勁的,所以在農業生產上使用牛耕,也就得到了大力推廣。第53頁小字中,也用史實說明課本用牛耕地已是春秋戰國時期很普遍的事情。請一位同學讀讀這一段小字,(同學讀書)在古代農業耕作的方法上,牛耕的發展是一個極大的進步。而鐵器牛耕的普遍推廣,更為農業生產的大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與此同時,廣大的人民群眾,在長期的生產活動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農業技術有了較大的進步。(板書:4.農業技術的進步)

  常言道:“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種地不上糞,等于瞎胡混”。戰國時期的農民,已經懂得“多糞肥田”的道理。所以他們不僅給莊稼廣施糞肥,還普遍使用草木灰和綠肥。這樣,不僅擴大了肥源,更重要的是,多種肥料的使用,對作物的茁壯生長和糧食產量的提高是必不可少的。如糞肥,它不但可以分解出植物所需的各種養料,而且有疏松土壤、防止板結的功效;而草木灰,它是含鉀為主的肥料,可使植物節桿挺拔,不易倒伏……而歐洲,到10至11世紀才懂得施肥,比我國晚一千三、四百年。

  當時,我國勞動人民,對土壤的認識,也有較大的提高。他們已經懂得根據土質特點,種植各種不同的農作物;并且十分重視選種,他們總結出“長斗石,取上種”,也就是說,要想提高糧食產量,必須選取上等的種子。從長年的生產勞動中,戰國時期,已測定了二十四節氣,并根據節氣的變化,掌握農時,安排耕作。據史書記載,當時,人們已經認識到,適時播種的小麥生長發育好,植株粗壯、穗大色深,粒重、谷少、味香、出粉率高,耐饑有益;否則,就大大影響麥子的質量和產量。正如今天人們熟知的“白露早,寒露遲,秋分麥子正當時”是同一個道理。

  由于農業技術的提高,農作物的品種也大大增加,今天我們所吃的“五谷”即“麥、稻、谷、菽、粟”,在當時都已廣泛種植。除糧食生產之外,家家戶戶植桑種麻,為紡織業的發展提供了原料。

  種植農作物,除施肥、選種、管理之外,最重要的還要靠什么呢?(同學們齊答:陽光、水……)“水利是農業的命脈”,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在大變革時期,由于鐵器的廣泛使用和牛耕的推廣,不但促進水利事業的發展,而且興修大型的水利工程成為可能。因此這個時期,各諸侯國紛紛興修水利,其中成就最突出的是秦國。秦不僅興修了聞名世界的都江堰,還開鑿了鄭國渠。(板書:5.大型水利工程的修建 都江堰 鄭國渠)

  都江堰位于今四川都江堰市,是由戰國時期秦國的蜀郡守李冰主持修建的。為什么叫它都江堰呢?因為“堰”是用來擋水溢洪的,而這個水利工程,修在古代都安縣境內,當時人們稱它“都安堰”,后來改名都江堰。為什么李冰要在這個地方修建呢?它是怎樣擋水、溢洪呢?下面我們看幻燈。(出示《都江堰》幻燈片,邊指邊講解。)這是都江堰的平面示意圖,都江堰位于岷江上游,是地勢陡峻的群山,急流從山地噴涌而出,在這里進入成都平原。翻滾湍急的江水流速驟減,從山上沖擊、夾帶下來的泥沙、碎石慢慢沉積下來,日積月累,河道就要淤塞。每逢雨季,山洪暴發,江水沖出河道,淹沒大片的村莊和良田。旱季,兩岸人民又深受干旱之苦。所以治理岷江,人們早已望眼欲穿。秦昭王時,蜀郡守李冰,是一個有遠見卓識、又通曉天文地理知識,而且是一個關心百姓疾苦的官員。為解除水患,造福百姓,他多次沿江實地勘察,并注意總結前人治水的經驗教訓,最后決定因勢利導,在岷江出山口的灌縣附近修建都江堰。他選擇了中流作堰的方法,修都江魚嘴,強行在中流把江水分為內江和外江。又在離堆腳下鑿石穿山修寶瓶口,把江水導入  四通八達的灌溉渠網。水渠總長達1100多公里。另外在寶瓶口上面,筑起飛沙堰,以備旱季擋水,雨季溢洪。工程完成后,李冰總結了人民治水的經驗,把“深淘灘,低作堰”6個大字,刻在東岸石壁上流傳后世。李冰的功績,千百年來被人懷念,請看書上54頁李冰石像插圖(指圖并解釋豎排小字內容)。都江堰之所以聞名于世,不僅僅是因為它選點合理、配套工程嚴密完整,造價低、功效大,更主要的是它功能齊全,既可防洪,又可灌溉,還有利于航運。可灌田300多萬畝的都江堰修成之后,《華陽國志·蜀志》記載“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都江堰最為可貴的是,在歷經2200多年后,仍在造福人民。隨著新中國的建立,它也煥發了青春,經修整,現在可灌田800萬畝。所以它被稱為中國水利史上的一顆明珠,在世界水利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戰國時期,秦國讓水工鄭國主持,在咸陽附近修建另一大型水利工程,并以鄭國的名字命名為鄭國渠,可灌田400多萬畝。司馬遷在《史記·河渠書》中評價鄭國渠——“秦以富強,卒并諸侯”。對它的作用雖有些夸大,但它使關中成為千里沃野,還是有口皆碑的。

  由于以上幾個方面的原因,春秋戰國時期的農業生產有了顯著的提高,它主要表現在農作物的產量有較大的增長。據《史記·河渠志》記載,關中地區糧食畝產,可達今日的三石八斗四升,約合400余斤,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這是非常了不起的。這雖不能反映糧食產量的全貌,但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糧食產量提高的大趨勢。(板書:發展狀況1.農業糧食產量提高)

  農業的發展、大型水利工程的的修建,大批工匠從奴隸制度的束縛下解放出來,成為獨立的手工者,他們的生產積極性很高,這就推動了手工業的發展。(《板書:2.手工業的進步:冶鐵業、煮鹽業、紡織業和漆器制造業)

  戰國時期的冶鐵業有了很大發展。冶煉規模擴大,礦山增多,冶煉技術有了顯著的提高。還形成了著名的冶鐵中心,如楚都宛和趙都邯鄲等。(指導學生看56頁地圖,找出所講的冶鐵中心。)

  戰國時期,其他的手工業,也有較大的進步,如煮鹽業、紡織業和漆器制造業的工藝都達到較高的水平。(指導同學看書中55頁插圖,并強調指出:我國是最早制作漆器的國家。)

  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繁榮。(板書:3.商業繁榮和城市的興盛:四方物產的交流、大商人出現、封建城市的興盛。)

  社會生產力的提高,促使勞動分工向更細密、更專門化的方向發展。產品交換、成為人們生產、生活的必需。農民需要以農產品換取農具和生活日用品;工匠必然拿手工業產品,換取吃、穿等必需品;新興地主階級,也需要以剝削所得,換取奢侈品。所有這些,都大大促進了商業的繁榮。請看幻燈,(打出“商品交流示意圖”的幻燈片,邊指圖邊講。)南方的象牙、北方的馬匹、東方的魚鹽、西方的皮革匯集中原。

  這些商品交匯之地,往往又是當時各國的政治中心,所以形成了新興的封建城市。齊都臨淄、趙都邯鄲、魏都大梁、楚都郢都很繁華。據史料記載:“古者……城雖大,無過三百大者,人雖眾,無過三千家者,今千丈之城,萬家之邑相望也。”這段古文是講:從前也有大城市,但最大的城池周長沒有超過300丈的,人口雖然多,也沒有超過3000戶的,而這時的新興封建城市,城池周長達1000丈、戶數達萬家,比比皆是。齊都臨淄是最典型的一個,由于商業和城市的興旺,造成了不少腰纏萬貫的大商人。(指導同學閱讀56頁和57頁小字)

  4.課堂小結(擦去圖示板中的細目部分,只留大目)

  請同學根據以上圖示回顧本節所講內容。同學復述后,教師強調:

  ①我國生鐵冶煉技術發明于春秋后期,比歐洲早1900年;

  ②戰國時期鐵農具普遍使用;

  ③都江堰和鄭國渠的位置和修建者;

  ④齊都臨淄。

  5.作業 :課后填好下表。

  大變革時期社會經濟發展概況

  (三)教法建議

  教法:圖示法與電化教學相結合

  教具:參看書上圖表、人物像、自制幻燈片。

大變革時期的社會經濟 篇8

  (一)教學目的

  1.要求學生掌握的基礎知識:

  鐵器的廣泛使用和牛耕的普遍推廣;農業技術和農業科學的進步;都江堰和鄭國渠;冶鐵業的發展,煮鹽業的興旺,以及紡織業、漆器制造業等手工業的進步;商業的發展和封建城市的興盛。

  2.要求學生認識:

  ①大變革時期,生產力的提高,最終導致封建制代替奴隸制。而相對優越的封建制度,反過來又促進了生產力的更快提高,從而推動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說明先進的社會制度代替落后的社會制度,是不可逆轉的歷史規律。培養學生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

  ②大變革時期生鐵冶煉技術的發明,名聞世界的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的修建,以及農業、手工業的成就,體現了我國勞動人民高度的智慧和創造能力。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③大變革時期農民生產積極性的提高,是當時社會經濟飛速發展的主要原因。突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人,他們的活動推動了歷史的發展。對學生進行熱愛勞動和熱愛勞動人民的教育。

  3.能力培養:

  ①通過講述大變革時期經濟發展的原因,培養同學分析問題的能力。

  ②通過指導學生小結,歸納“大變革時期經濟發展概況”,培養學生綜合歸納歷史問題能力。

  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

  農業的發展,尤其是都江堰的修建及作用,是本課重點。

  從大變革時期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說明生產關系的改變、社會制度的進步,對社會經濟發展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是本課難點。

  (二)教學過程

  1.復習提問:

  上節課我們重點學習了戰國時期的變法運動,現在我提一個問題,誰能說說在各諸侯國興起的變法運動中,哪一個變法是比較徹底的?這次變法的作用是什么?

  2.導入新課:同學們已經了解到,從春秋末期開始,我國的奴隸制逐漸崩潰,到戰國時期,經過各國的變法運動,奴隸制度進一步崩潰,而封建制度逐步確立起來。這是一場經過一百多年,涉及到整個社會的巨大變革,因此,人們習慣于把春秋戰國時期叫大變革時期。我們都知道,社會的變革必然影響社會經濟的發展,今天我們共同學習第9課(板書:第9課大變革時期的社會經濟)

  3.講授新課:首先我們要弄清楚,為什么在這個新、舊兩種制度交替的時候,會出現社會經濟大發展的局面?(板書:大變革時期社會經濟發展的原因)

  由于變法,各國的封建制度逐步確立起來。這時,原來被奴隸主稱為“會說話的工具”的奴隸,變為擁有一點私有財產,可享用一小部分勞動成果的農民。這種社會地位的改變,使剛剛砸碎奴隸制枷鎖的人們,懷著極大的熱情投入生產。他們男男女女、全家老少,披星戴月早出晚歸、終日辛勤勞動,創造了豐富的物質財富,推動了社會經濟的發展。(板書:1.農民生產積極性的提高)這是社會經濟發展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春秋后期,我國的勞動人民已經發明了生鐵冶煉技術,這比歐洲要早1900多年。(板書:2.生鐵冶煉技術的發明比歐洲早1900多年)根據文獻記載,早在春秋初期,我國就掌握了塊煉鐵技術,也就是熟鐵冶煉技術。由于溫度低,塊鐵不能熔成鐵水,只能靠反復鍛打成形,制造器具。況且塊煉鐵質地軟,制作費時費力,所以盡管當時已有鐵器,但數量、種類還很有限。到春秋末期,我國人民發明了生鐵冶煉技術,這是人類冶鐵史上的一大進步,這種冶鐵技術到14世紀元末明初的時期,才由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傳入歐洲。這種由熟鐵變化到生鐵的技術,不但增加了鐵質的硬度,而且大大促進了鐵制工具的普及。(指導同學看課本52頁《春秋鐵器》圖畫)戰國時期,鐵制農具已逐步代替銅、石等農具,在各諸侯國廣泛使用。(板書:3.鐵器和牛耕的普遍推廣)

  (出示《戰國時代的鐵制農具》幻燈片,邊指圖邊講解)這是當時鐵制農具的一部分。這是松土用的鋤,這是砍樹用的斧,這是挖土用的鏟,最后一個是開溝、翻土用的犁。1950年,在河南輝縣的一個魏國墓葬里,出土了鏟、鋤、犁、斧、削等鐵器多達93件;其中鐵器達85%。這說明鐵制農具在戰國時期已非常普及。

  由于鐵制農具的普遍使用,就使得深耕細作成為可能。但僅靠人力耕作是相當費勁的,所以在農業生產上使用牛耕,也就得到了大力推廣。第53頁小字中,也用史實說明課本用牛耕地已是春秋戰國時期很普遍的事情。請一位同學讀讀這一段小字,(同學讀書)在古代農業耕作的方法上,牛耕的發展是一個極大的進步。而鐵器牛耕的普遍推廣,更為農業生產的大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與此同時,廣大的人民群眾,在長期的生產活動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農業技術有了較大的進步。(板書:4.農業技術的進步)

  常言道:“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種地不上糞,等于瞎胡混”。戰國時期的農民,已經懂得“多糞肥田”的道理。所以他們不僅給莊稼廣施糞肥,還普遍使用草木灰和綠肥。這樣,不僅擴大了肥源,更重要的是,多種肥料的使用,對作物的茁壯生長和糧食產量的提高是必不可少的。如糞肥,它不但可以分解出植物所需的各種養料,而且有疏松土壤、防止板結的功效;而草木灰,它是含鉀為主的肥料,可使植物節桿挺拔,不易倒伏……而歐洲,到10至11世紀才懂得施肥,比我國晚一千三、四百年。

  當時,我國勞動人民,對土壤的認識,也有較大的提高。他們已經懂得根據土質特點,種植各種不同的農作物;并且十分重視選種,他們總結出“長斗石,取上種”,也就是說,要想提高糧食產量,必須選取上等的種子。從長年的生產勞動中,戰國時期,已測定了二十四節氣,并根據節氣的變化,掌握農時,安排耕作。據史書記載,當時,人們已經認識到,適時播種的小麥生長發育好,植株粗壯、穗大色深,粒重、谷少、味香、出粉率高,耐饑有益;否則,就大大影響麥子的質量和產量。正如今天人們熟知的“白露早,寒露遲,秋分麥子正當時”是同一個道理。

  由于農業技術的提高,農作物的品種也大大增加,今天我們所吃的“五谷”即“麥、稻、谷、菽、粟”,在當時都已廣泛種植。除糧食生產之外,家家戶戶植桑種麻,為紡織業的發展提供了原料。

  種植農作物,除施肥、選種、管理之外,最重要的還要靠什么呢?(同學們齊答:陽光、水……)“水利是農業的命脈”,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在大變革時期,由于鐵器的廣泛使用和牛耕的推廣,不但促進水利事業的發展,而且興修大型的水利工程成為可能。因此這個時期,各諸侯國紛紛興修水利,其中成就最突出的是秦國。秦不僅興修了聞名世界的都江堰,還開鑿了鄭國渠。(板書:5.大型水利工程的修建都江堰鄭國渠)

  都江堰位于今四川都江堰市,是由戰國時期秦國的蜀郡守李冰主持修建的。為什么叫它都江堰呢?因為“堰”是用來擋水溢洪的,而這個水利工程,修在古代都安縣境內,當時人們稱它“都安堰”,后來改名都江堰。為什么李冰要在這個地方修建呢?它是怎樣擋水、溢洪呢?下面我們看幻燈。(出示《都江堰》幻燈片,邊指邊講解。)這是都江堰的平面示意圖,都江堰位于岷江上游,是地勢陡峻的群山,急流從山地噴涌而出,在這里進入成都平原。翻滾湍急的江水流速驟減,從山上沖擊、夾帶下來的泥沙、碎石慢慢沉積下來,日積月累,河道就要淤塞。每逢雨季,山洪暴發,江水沖出河道,淹沒大片的村莊和良田。旱季,兩岸人民又深受干旱之苦。所以治理岷江,人們早已望眼欲穿。秦昭王時,蜀郡守李冰,是一個有遠見卓識、又通曉天文地理知識,而且是一個關心百姓疾苦的官員。為解除水患,造福百姓,他多次沿江實地勘察,并注意總結前人治水的經驗教訓,最后決定因勢利導,在岷江出山口的灌縣附近修建都江堰。他選擇了中流作堰的方法,修都江魚嘴,強行在中流把江水分為內江和外江。又在離堆腳下鑿石穿山修寶瓶口,把江水導入四通八達的灌溉渠網。水渠總長達1100多公里。另外在寶瓶口上面,筑起飛沙堰,以備旱季擋水,雨季溢洪。工程完成后,李冰總結了人民治水的經驗,把“深淘灘,低作堰”6個大字,刻在東岸石壁上流傳后世。李冰的功績,千百年來被人懷念,請看書上54頁李冰石像插圖(指圖并解釋豎排小字內容)。都江堰之所以聞名于世,不僅僅是因為它選點合理、配套工程嚴密完整,造價低、功效大,更主要的是它功能齊全,既可防洪,又可灌溉,還有利于航運。可灌田300多萬畝的都江堰修成之后,《華陽國志·蜀志》記載“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都江堰最為可貴的是,在歷經2200多年后,仍在造福人民。隨著新中國的建立,它也煥發了青春,經修整,現在可灌田800萬畝。所以它被稱為中國水利史上的一顆明珠,在世界水利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戰國時期,秦國讓水工鄭國主持,在咸陽附近修建另一大型水利工程,并以鄭國的名字命名為鄭國渠,可灌田400多萬畝。司馬遷在《史記·河渠書》中評價鄭國渠——“秦以富強,卒并諸侯”。對它的作用雖有些夸大,但它使關中成為千里沃野,還是有口皆碑的。

  由于以上幾個方面的原因,春秋戰國時期的農業生產有了顯著的提高,它主要表現在農作物的產量有較大的增長。據《史記·河渠志》記載,關中地區糧食畝產,可達今日的三石八斗四升,約合400余斤,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這是非常了不起的。這雖不能反映糧食產量的全貌,但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糧食產量提高的大趨勢。(板書:發展狀況1.農業糧食產量提高)

  農業的發展、大型水利工程的的修建,大批工匠從奴隸制度的束縛下解放出來,成為獨立的手工者,他們的生產積極性很高,這就推動了手工業的發展。(《板書:2.手工業的進步:冶鐵業、煮鹽業、紡織業和漆器制造業)

  戰國時期的冶鐵業有了很大發展。冶煉規模擴大,礦山增多,冶煉技術有了顯著的提高。還形成了著名的冶鐵中心,如楚都宛和趙都邯鄲等。(指導學生看56頁地圖,找出所講的冶鐵中心。)

  戰國時期,其他的手工業,也有較大的進步,如煮鹽業、紡織業和漆器制造業的工藝都達到較高的水平。(指導同學看書中55頁插圖,并強調指出:我國是最早制作漆器的國家。)

  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繁榮。(板書:3.商業繁榮和城市的興盛:四方物產的交流、大商人出現、封建城市的興盛。)

  社會生產力的提高,促使勞動分工向更細密、更專門化的方向發展。產品交換、成為人們生產、生活的必需。農民需要以農產品換取農具和生活日用品;工匠必然拿手工業產品,換取吃、穿等必需品;新興地主階級,也需要以剝削所得,換取奢侈品。所有這些,都大大促進了商業的繁榮。請看幻燈,(打出“商品交流示意圖”的幻燈片,邊指圖邊講。)南方的象牙、北方的馬匹、東方的魚鹽、西方的皮革匯集中原。

  這些商品交匯之地,往往又是當時各國的政治中心,所以形成了新興的封建城市。齊都臨淄、趙都邯鄲、魏都大梁、楚都郢都很繁華。據史料記載:“古者……城雖大,無過三百大者,人雖眾,無過三千家者,今千丈之城,萬家之邑相望也。”這段古文是講:從前也有大城市,但最大的城池周長沒有超過300丈的,人口雖然多,也沒有超過3000戶的,而這時的新興封建城市,城池周長達1000丈、戶數達萬家,比比皆是。齊都臨淄是最典型的一個,由于商業和城市的興旺,造成了不少腰纏萬貫的大商人。(指導同學閱讀56頁和57頁小字)

  4.課堂小結(擦去圖示板中的細目部分,只留大目)

  請同學根據以上圖示回顧本節所講內容。同學復述后,教師強調:

  ①我國生鐵冶煉技術發明于春秋后期,比歐洲早1900年;

  ②戰國時期鐵農具普遍使用;

  ③都江堰和鄭國渠的位置和修建者;

  ④齊都臨淄。

  5.作業:課后填好下表。

  大變革時期社會經濟發展概況

  (三)教法建議

  教法:圖示法與電化教學相結合

  教具:參看書上圖表、人物像、自制幻燈片。

大變革時期的社會經濟(通用8篇) 相關內容:
  • 推動社會進步的偉大變革(通用2篇)

    第二十四課 《改革開放的新時代》學程導航第2課時 推動社會進步的偉大變革一、學習目標1.引導學生以積極的心態正確看待改革開放過程中出現的新變化和新問題。2.幫助學生了解我國改革開放的主要內容,感悟改革開放的重要意義。...

  • 關于春節社會教案(通用2篇)

    活動設計背景1、客觀因素:再有一個學期大班的同學就要升入小學,為了讓幼兒園的學習生活給他們留下難忘而深刻的印象,特組織開展這個活動。2、時間因素:元旦期間3、能力因素:大班學生思維活躍,動手能力強,有一定的創新能力,也有相應...

  • 托班的社會教案(通用10篇)

    活動目標:1、認識汽車、自行車、火車、知道它們是交通工具。2、能夠模仿交通工具所發出的聲音。3、通過模仿交通工具的聲音體驗游戲的快樂。活動準備:汽車 自行車 火車 (錄音) 歌曲《開火車》。...

  • 元朝的社會經濟和中外交往 教材教法(精選2篇)

    第十四課 地位分析元朝統一后,疆域遼闊,交通發達,社會秩序趨于安定,民族融合進一步發展,統治者比較重視經濟的發展,元朝的社會經濟和海外貿易在宋代的基礎上繼續發展。...

  • 第三冊社會公共生活要有共同的原則(精選2篇)

    科目思想政治題目第二課第一框社會公共生活要有共同的準則p19(章、節、頁)教學目的和要求①記住法律準則的特點。②掌握無規矩不成方圓的寓意,即做任何事情要有規矩,懂規矩,守規矩,并用以指導自己的日常行為。...

  • 第四冊依法維護社會公共生活(精選3篇)

    教學目標認知目標 使學生弄清以下概念;公共安全、社會管理秩序。初步掌握以下知識:法律規范作用的表現,法律規范和協調人際關系,我國法律在維護社會公共秩序方面的作用,擾亂社會公共秩序的危害。...

  • 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階段(通用2篇)

    三、課標要求:了解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認識其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意義。教學目標(1)知識與能力: ①了解鄧小平南方談話及其重要作用,認識鄧小平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指導思想。...

  • 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期 教學設計(通用2篇)

    示例1.導入的過程提問:十年“文化大革命”給中國帶來了哪些損失?設想一下當時人民最大的希望是什么?教師小結(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經過三年恢復和三年改造,開始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新時期,中國共產黨也開始在實踐中探索建...

  • 第12課  新潮沖擊下的社會生活(精選2篇)

    第12課 新潮沖擊下的社會生活【課程標準】了解近代以來人們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變化的史實,探討影響其變化的因素。以我國過近代報刊、電影的逐漸普及為例,說明大眾傳播媒體的發展給人們生活方式帶來的巨大變化。...

  • 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精選2篇)

    一、教法建議 【拋磚引玉】 在本課教學中,有很多知識點比較抽象,理論性強。為了使學生便于記憶和理解,教師可以多設計一些形象化的圖表進行講解。...

  • 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精選15篇)

    第10課 一、教學目標與分析依據課程標準和教科書,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如下:1.知識與技能目標(1)了解改革開放后鄧小平提出的“四項基本原則”;中共十二大上鄧小平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中共十三大鄧小平提出黨在社會主義...

  • 國際社會的主要成員教案(通用2篇)

    高一政治教學案2---21第八課:國際社會的主要成員:主權國家和國際組織溫故知新:XX年5月1日,我國第一個省級民族自治地方----內蒙古自治區成立60周年。...

  • 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教案(通用3篇)

    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識記社會保障制度的含義、內容和作用,理解建立社會保障制度的基本原則和重要意義。2、能力目標:通過本框知識的學習,提高閱讀理解、綜合分析和認識問題以及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 第一課 第三框 等級森嚴的殿堂——封建社會(通用2篇)

    第三框題 等級森嚴的殿堂——封建社會[教材分析] 講述繼奴隸社會之后的封建社會的生產和社會制度的特點, 也包括兩個層次的內容:第一層次,講封建社會的進步性及剝削關系。 首先指出,'封建社會的生產以農業為主,農民是生產者。...

  • 第一課 第二框 第一個階級社會—奴隸社會(精選2篇)

    第二框 第一個階級社會—奴隸社會[教材分析]本框 講人類第一個階級社會的產生和社會制度的特點。 包括三個層次的內容。第一個層次,指出階級統治的出現。...

  • 九年級歷史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色2014av | 久久AⅤ无码AV高潮AV喷吹 | 亚洲妇女自偷自偷图片 | 国产第一页线路1 | 成人av一级| 午夜欧美不卡 | 76少妇精品导航 | 精精国产xxxx视频在线观看 | 青草久久免费视频 | 亚洲综合久久成人AV | 2020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 | 亚洲日日摸夜夜夜夜夜爽小说 | 成人午夜av国产传媒 | 玖草影院| 亚洲宅男一区 | 日本中文字幕二区区高清 | 99久久人妻精品免费二区 | caoporn国产免费人人 | 亚洲成人av在线播放 | 亚洲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 成人动漫入口 | 一区二区三区日韩视频在线观看 | 国产a线 | 成人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一区 | 美女疯狂连续喷潮视频 | 狠狠干2021 |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网址 | 免费多国毛片在线播放 | 熟女少妇精品一区二区 | 91精品啪在线观看国产足疗 | AV狠狠色丁香婷婷综合久久 | 男人的天堂Aⅴ在线无码 | 成人免费毛片网站 | 亚洲精品AV午夜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宅男软件功能 | 成av人片在线观看 | 99久久一区 | av免费提供| 97视频在线观看亚洲 | 亚精产品一区二区产品乱码 | 色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