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時期社會經濟的繁榮(精選2篇)
隋唐時期社會經濟的繁榮 篇1
歷史:4.5《隋唐時期社會經濟的繁榮》教案(3)(舊人教版高三)
[教學目標]
一、 知識目標:
(一)、社會經濟繁榮的原因
(二)、農業發展特點:
1、江南土地資源的進一步開發
2、經濟重心開始南移
3、農田水利灌溉的發展
4、農具的改進:筒車、曲轅犁、鋼刃鐵農具
5、農產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三)、手工業發展特點:
1、手工業類型:官營手工業、私營手工業、農民家庭手工業
2、手工業發展特點:產地廣、規模大、分工細、產量和品種多、技藝高
(四)、商業發展繁榮:交通發達、貨幣統一、市場發達、商人隊伍龐大
(五)、城市的興旺:1、長安、洛陽 2、揚州、成都 3、汴州、廣州
二、 能力培養目標:
(一)、通過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和與兩漢時期、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經濟的對比學習,幫助學生準確理解和把握隋唐時期社會經濟繁榮的表現及成就,培養其歸納、對比和概括歷史知識的能力。
(二)、通過指導學生對隋唐時期社會經濟繁榮原因的分析以及農業、手工業發展與商業繁榮和城市興旺關系的分析,加強學生對事物之間因果聯系的認識,培養其運用馬克思主義關于政治與經濟辯證關系的原理,分析和認識歷史現象的能力。
三、 思想教育目標:
(一)、通過對隋唐時期社會經濟繁榮原因的分析,使學生認識到社會的穩定市場經濟發展和繁榮的前提條件。
(二)、通過對隋唐時期社會經濟繁榮的成就以及國際地位和影響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隋唐時期是中國封建社會繁榮時期,并處于當時的世界領先地位,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發起振興中華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
[重點和難點]
一、重點:為什么說隋唐時期是中國古代封建經濟空前繁榮發展的時期?
說明:每一節教材的重點只有一個,那就是它所要闡述的中心問題。它與知識要點之間是統領與被統領的關系,每一個知識要點都是為了說明重點而設計的。本節教材所闡述的中心問題正是隋唐時期封建經濟的空前繁榮發展,教材中每一個知識要點都是在說明這一中心問題。
二、難點:隋唐時期社會經濟發展與政治的關系
有關的生產技術問題
說明:本課的重點是經濟的繁榮,經濟繁榮的原因分析就構成本課的一個難點,特別是將要涉及到政治與經濟的辯證關系原理,這一原理在歷史學習中的應用正是學生的弱點,因此運用這一原理來分析具體的歷史現象,就成了本課的一個難點。大多數學生缺乏社會生產實踐經驗,對古代社會的生產技術問題理解起來就會更加困難,而對生產技術的學習和了解,對于理解本課重點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幫助學生理解教材中有關的生產技術問題就成為了本課的又一個難點。
[教學模式]
導讀和研討式
說明:什么樣的課堂模式最能反映素質教育的要求,是當前課堂教學改革中心問題。導讀和研討這兩種方式能比較好的發揮教師和學生兩個方面的積極性,既體現了教師的主導地位,使課堂教學能夠按照科學的計劃進行,又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真正的成為主人,最大限度的激活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因此導讀和研討相結合的課堂模式,能較好地反映素質教育的要求,教師在教學中不妨一試。
[教學過程設計]
一、 導言部分:
(一) 建議教師在講授新課之前,首先向學生提出這樣一個問題:“社會經濟的發展都需要哪些條件?”讓學生展開討論。啟發學生從隋唐時期社會政治特點入手分析這一時期社會經濟發展的原因,進而導入新課。這樣做一方面可以使學生很快進入學習狀態,迅速激活學生的思維;同時,教師可以借此機會發現學生在政治與經濟的辯證關系認識上存在的問題,對學生的思維進行正確的引導和規范,為解決本課難點奠定基礎。
(二)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概括隋唐時期社會經濟繁榮的條件。
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從國家統一、政治穩定、交通發達、經濟政策、對外關系、 民族關系等等幾個方面進行概括和總結。同時教師特別要注意講清隋唐時期封建的上層建筑和反封建的生產關系,對社會經濟和生產力發展做起的積極推動作用,封建制度顯示出了它的生命力和先進性,在這樣一種經濟關系和社會環境中,生產者的生產積極性相對較高,勞動者的辛勤勞動從根本上推動了這一時期社會經濟的繁榮。
二、 關于農業發展。
(一)、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概括隋唐時期農業發展的主要特點
1、江南土地資源的進一步開發
2、經濟重心開始南移
3、農田水利灌溉的發展
4、農具的改進:筒車、曲轅犁、鋼刃鐵農具
5、農產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二)、同時建議教師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 對教材中有關“圩田”“筒車”“曲轅犁”“鋼刃鐵農具”等內容進行簡要介紹。 并注意與前代相關內容的對比,幫助學生對這些知識形成正確的概念,便于學生掌握。
2、 啟發學生認真理解經濟開發與自然生態平衡的關系,不失時機的對學生進行“可持續發展”觀點的教育。
3、 關于經濟重心南移的問題,建議教師首先要對教材中關于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內容進行概括說明。然后引導學生分析隋唐時期經濟重心開始南移的原因,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政治和經濟的辯證關系,特別是社會穩定對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
4、 關于農產品商品化程度提高的問題,建議教師對此問題進行重點分析,幫助學生弄清農產品商品化程度提高的表現及意義。農產品商品化程度是衡量農業發展的一個重要指標,更是推動農業發展的動力之一。
5、 建議教師提醒學生注意,隋唐時期的農業也是在以前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他們之間既有繼承又有發展。而發展的內容正是隋唐時期農業發展的特點。
三、 關于手工業的發展問題。
(一)、建議教師首先指導學生通過閱讀教材概括隋唐時期手工業發展的特點,提醒學生可以參照185頁“隋唐時期手工業者分布和大都會”的地圖進行理解和掌握,特別要注意提醒學生準確理解這一時期手工業“發達”的內涵,準確概括“發達”的具體表現。
手工業發展特點:
產地廣、規模大、分工細、產量和品種多、技藝高
(二)、手工業類型:官營手工業、私營手工業、農民家庭手工業
教師要注意對比官營、私營和農民家庭手工業的不同特點,加深學生對隋唐時 期手工業繁榮發達及其原因的進一步理解。
(三)、關于手工業發展中涉及到的技術方面知識以及代表作品、手工業技術成就等相關內容,教師在授課中應給予一定的重視。建議教師注意把相關內容與前代進行對比分析,對有關技術方面的知識進行必要的講解,可以把相關的代表作品的有關資料(圖象、文字)做成計算機課件,展示給學生,加深學生對這一時期手工業發展成就的認識,為學生提高學習興趣和拓展思維空間提供必要的條件。
四、 關于商業繁榮的問題。
(一)、首先建議教師指導學生分析這一時期商業繁榮的原因。
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從商業繁榮所需要的條件入手進行分析,商業的繁榮需要政治的穩定、國家的統一、交通的發達、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社會分工的發展、國家有關商業的政策等等,教師要從以上幾個方面引導學生自己得出相關的結論。
(二)、建議教師指導學生通過閱讀教材,準確概括隋唐時期商業繁榮的特點及其表現。教 師可以提醒學生在交通、貨幣、市場、商人等方面對這一時期商業發展進行歸納和概括。
(三)、商業發展繁榮:交通發達、貨幣統一、市場發達、商人隊伍龐大
1、 關于交通問題,教師要強調隋唐時期的交通包括陸路、水路、海路三個方面,全國有比較完善陸路交通網以及陸上絲綢之陸,水路主要以運河、長江的水運為主,水路的發達也超過了前代,關于海路,主要是指東南沿海以及海上絲綢之路,發達的交通為隋唐時期商業的繁榮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2、 貨幣的統一,建議教師講清唐初幣制改革的主要特點和在歷史上的影響。
3、 關于市場的發達問題,教師要引導學生重點掌握市場功能、市場管理、交易方式、市場規模等方面的有關內容,特別要提醒學生注意有關專營貨幣的存放和借貸的柜房的出現,標志著隋唐時期市場發展的水平,它是我國最早的銀行出心雛形,這比歐洲地中海的金融機構要早六七百年。
4、 關于市場管理問題建議教師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從中分析隋唐時期國家的有關商業政策。
5、 關于商人問題,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閱讀教材分析商人的構成、社會地位、作用等有關內容,從中看出唐朝商業的繁榮。
(四)、建議教師從“為什么說隋唐時期的商業比前代更為繁榮?”這一角度提出問題,引 導學生通過與前代相關內容進行對比分析,加深學生對這一時期商業發展特點的認識。教師還可以從“隋唐時期的商業為什么會比前代更為繁榮?”這一角度,引導學生進一步認識這一時期商業發展的原因,加強學生對隋唐時期時代特征的整體把握和深入理解。
五、 關于城市的興旺問題。
(一)、城市的興旺是隋唐時期社會經濟繁榮的重要表現。建議教師引導和幫助學生分析城市興旺的原因,加強學生對隋唐時期社會經濟繁榮的整體認識。
(二)、 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分析和概括不同城市的各自特點,注意引導學生根據相關圖示了解城市布局特點和各項功能;對長安和洛陽的繁榮與衰落以及揚州和益州的興起與繁榮進行對比分析,啟發學生進一步理解政治與經濟的關系。關于廣州和汴州,要注意其特有的商業功能和地位。
六、 關于社會生活的變化。
建議教師引導學生通過閱讀教材中相關內容,進一步加深學生對隋唐時期社會繁榮的 認識。教師可以安排自選性質的作業,指導學生就其感興趣的方面寫出體會或論文,升華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認識。
七、 課堂小結。
教師在小結中,要注意引導學生對隋唐時期社會經濟繁榮的原因、表現、特點等方面進行概括和總結,幫助學生形成較完整的宏觀知識結構。同時要注意啟發學生加強對所學知識的理性思考,形成自己的感悟和認識。
[補充練習]
一、簡要說明隋唐時期社會經濟繁榮的表現及特點。
二、試分析隋唐時期社會經濟繁榮的原因。從中你得出哪些啟示?
三、結合本課所學內容,就你感興趣的方面寫一篇體會或小論文。
[補充資料]
東晉魯褒著《錢神論》:“……親愛如兄,字曰孔方。失之則貧弱,得之則富強。無翼而飛,無足而走。解嚴毅之顏,開難發之口。錢多者處前,錢少者居后。處前者為君長,在后者為臣仆……”
關于隋唐以前中國古代的經濟重心變遷問題:
……中國古代農業經濟,最出發祥于黃河中游的黃土谷地,包括汾河、渭河、涇河、洛河、泌河等大支流的河谷,也就是仰韶文化分布的核心地區。遠在6000多年前,這一帶就存在著農耕的村落。……后來農耕線逐漸移向東推移,進入黃河的大沖擊扇以及太行山麓成串的小沖積扇,山東半島沿海,又有魚、鹽之利。大致到春秋時期,北方發達的經濟區域,以掩有黃河的中游和下游流域。秦漢時代,黃河中下游地區經濟繼續高漲。據西漢元始二年的統計,當時全國的戶口和墾田,絕大多數集中分布在本區。……在手工業方面,西漢政府在全國共設鐵官44縣,其中本區占36縣;工官8縣,其中本區占5縣;服官3縣,都集中分布于本區。當時淮河以南的南方地區,人口和物產,尚不受朝廷的重視。但到了東漢末年,由于北方政局動蕩和南方較佳的農業生產條件的吸引,北方開始向南方做大規模移民運動。南方氣候溫潤,雨量充沛,河川滿布,便利灌溉河交通,雖然地多丘陵,土質堅實,當時的社會生產力,已足以解決這個問題。移民們帶著北方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經驗,使南方的經濟發展出現前所未有的勢頭。……不過,直到西晉末年,北方經濟發展的水平,仍遠遠超過南方。關中和山東,這兩個經濟區,在全國的地位,絲毫也沒有動搖。永嘉之亂和晉室南遷,初步改變了上述傳統形勢。
……單盡管如此,思維、唐之際,北方在經濟上仍然雄視南方。唐初黃河以北百姓以殷富,只是在糧食的供應,已經有賴東南的接濟。待到安史亂起,繼之以藩鎮割據,北方一再受到破壞。從此在經濟發展上,南方終于超過了北方。……
隋唐時期社會經濟的繁榮 篇2
教學目標
一、基礎知識目標
隋唐時期農業發展的及其特點;手工業的發展及其特點;商業的繁榮及其特點;城市的興旺。
二、能力培養目標
1.通過隋唐農業、手工業、商業、城市的發展及其特點的學習,培養學生綜合和歸納概括歷史問題的能力。
2.通過本節內容的學習,初步認識隋唐是我國古代封建經濟空前繁榮發達的時代,培養學生從具體的經濟狀況出發,正確認識歷史問題的能力。
3.引導學生運用政治課相關理論分析:隋唐初期社會的安定和政策的調整,是經濟發展的前提;經濟的發展,又鞏固了隋唐的政權。
三、思想教育目標
1.隋唐時期,農業的發展促進了手工業的發展,手工業的發展又促進了商業和城市的繁榮。勞動人民是物質財富的創造者。
2.隋唐時期,長安和洛陽不僅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也是全國的商業大都會。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農業和手工業發展的特點、商業的繁榮、長安和洛陽。
教學難點:圍湖造田和向山要田對自然生態平衡的影響、邸店和柜坊。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引導學生復習隋和唐前期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調制的積極作用。
指出:①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農民有了土地,生產時間也較有保證,賦役負擔
相對減輕,許多荒地開墾出來。
②這些都為社會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農業、手工業、商業得到發展,出
現了一些繁榮的大都會,隋唐經濟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
講授新課:
一、農業的發展
1.江南地區的土地得到進一步開發,水稻產量大大提高
①圩田普遍,適于種高產水稻;
②放火燒山,開墾山地的現象很多。
③江南地區成為重要糧食產地。
④安史之亂后,我國經濟重心開始南移。
⑤圍湖造田和向山要田,影響自然生態平衡。
2.農田灌溉的發展和農具的改進
①隋朝開通大運河有利于農田灌溉;
②唐朝設專職官員管理水利事業,
③各地興修水利工程,僅江南就大大超過六朝的總和。
④創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車;
⑤曲轅犁的發明,提高了耕作技術;
3.農產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①茶葉在唐代已成為生活必需品,市場廣泛;
②著名茶園規模大、產量多;
③唐朝中期,政府開始征收茶稅。
二、手工業的發達
1.產地分布廣泛
①絲麻織品,遍布全國各地;
②瓷窯分布于中原和江南許多地區;
③鐵的產地在全國有一百多處。
2.生產規模擴大,產量多
①中國能制造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有“海上霸王”之稱;
②唐初僅在洪州一地就造海船五百艘。
3.分工細,品種多
①絲織品有綾、錦等十幾類,每類又分為許多品種。
②陶瓷業的唐三彩,為后代彩瓷的產生開辟了道路。
③唐代青瓷主要產在南方,以越窯的秘色瓷最名貴。白瓷主要產在北方,以邢窯最盛,
當時有“南青北白”的說法。
④1987年,陜西扶風縣法門寺地宮出土秘瓷十多件,糾正了秘瓷產生于五代的傳統
說法。
4.技藝水平高,且融入外來風格
①冶鑄業已普遍采用了切削、拋光、焊接等工藝;
②造船業能造使用推進器的戰艦,這是最早使用機械動力的輪船雛形;
③絲織品至今色澤鮮麗,圖案新穎,有些還吸收了波斯的風格和手法。
三、商業的繁榮
1.發達的水陸交通
①以長安、洛陽為中心的驛道,四通八達,商人的足跡遍及全國。
②交通要道上有接待客商的私家店肆,備有“驛驢”,供客商騎用;
③以運河、長江為主的水運也很方便,商船往來不絕。
2.統一的貨幣
①隋仍鑄五殊錢,有利于貿易的發展。
②唐初改革幣制,唐高祖廢五株錢,新鑄“開元通寶”,成為唐朝通用的貨幣。
③唐以后歷代的貨幣,都以它為范式。
3.市場較前代發達
①隋唐的市場較前代發達,城市里有固定的交易場所——市,政府設置官員管理物價、
稅收等。
②市中有邸店和柜坊。
a.邸店兼營旅店、貨棧和交易場所;
b.柜坊專營貨幣的存放和借貸,是我國最早的銀行雛形,這比歐洲地中海的金融
機構要早六七百年。
③一些繁華的大城市里有了夜市。
④在廣大農村,包括偏遠地區,都有定期舉行的草市(在北方稱“集”)。
4.商人的發展和胡商
①那時,經商的人很多,有不少家財萬貫、邸店遍海內的大商人;
②唐朝政府允許外商在境內自由貿易,胡商遍布各大都會。
③商人大量增加和外商的貿易活動,使唐朝的商業更加繁榮。
四、城市的興旺
1.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和經濟繁華大都會
①隋唐兩朝,長安和洛陽是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全國的商業大都會。
②長安城內有坊、有市,坊是住宅區,市是商業區,市坊分開。市有東市、西市。
③洛陽城內有三個市,工商業也很繁榮,武則天時,引漕渠開新潭,使船進入市內。
2.長江流域的商業都市
①長江流域的商業都市,以揚州、成都為東西兩個中心。
②揚州地處運河和長江的匯合處,成為南北交通要沖,又是對外貿易的重要商埠。
a.江南的物產大多在這里集散,
b.大食、波斯等國的商人在此云集。
c.唐后期成為全國最繁華的工商業城市,經濟地位超過了長安、洛陽。
d.繁華的夜市也是當時的一個特點。
③成都物產富饒,當時的諺語稱“揚一益二”,就說明成都工商業地位的重要。
④南方的商業都會還有國際貿易港廣州等;
⑤北方的商業大城市,有位于通濟渠沿岸的汴州等。
五、社會生活的變化
指導學生閱讀小字部分,要求聯系現實,看看唐朝的社會生活,對我們今天有哪些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