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歷史中考重點問題、熱點問題
重點一 xx年中央“一號文件”聚焦農業科技
重點二 、文化乃國脈所在,繁榮乃國強標志
重點三 從訪美看中美和諧相處之道
重點四 、從西亞北非動蕩看政治民主化
重點五 走向海洋
重點一 xx年中央“一號文件”聚焦農業科技
a、材料:xx年中央一號文件發布,文件題為《關于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持續增強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見》。這也是新世紀以來指導“三農”工作的第9個中央一號文件。
b、知識鏈接
一、世界歷史
1、上古農業文明:大河流域土地肥美,宜于農耕,孕育了古老的東方文明。
2、 中古時代的歐洲:8世紀初,法蘭克王國的宮相查理•馬特推行采邑制。
3、 俄國:1861年改革,廢除了農奴制,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資金、勞動力;1921年蘇俄開始實行新經濟政策,用糧食稅取代余糧收集制;蘇聯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開展農業集體化運動。斯大林模式錯誤在于:不相信農民;不承認農民有不同于工人的特殊利益;侵犯農民利益。控制了農民人身,剝奪了農民選擇的權利。
4、 美國:1862年林肯政府頒布《宅地法》,滿足了農民對于西部土地的要求;羅斯福新政對農業的調整。
5、 日本:大化改新,頒行“班田收授法”和租庸調制。明治維新時規定允許土地買賣。
二、中國歷史
(一)、近代
1、 孫中山采取“平均地權”的辦法解決土地問題。
2、 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積極開展農民運動,國共合作的北伐戰爭得到了廣大農民的支持。
3、 1927年起,中國共產黨開展土地革命,使貧苦農民得益,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
4、抗日時期戰爭時期,共產黨領導軍隊在敵后建立根據地,實施有利于農民的土地政策,得到了廣大農民的擁護。
(二)、新中國成立后
1、建國以來,我國農村生產關系經歷了四次變革:土地改革——農業合作化——人民公社化運動——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2、1973年袁隆平培育雜交水稻優良品種,為后來糧食大面積增產發揮重要作用。
3、 啟示:
農業是基礎,涉及國計民生;制定任何農村政策一定要從人民的利益出發,實事求是,符合國情;只有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需要,才能推動社會進步。
農業的發展,既要靠好政策,又要靠科學技術。
重點二 、文化乃國脈所在,繁榮乃國強標志
a、重點提出:
xx年10月15日至18日,中國共產黨第xx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當今世界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更加頻繁,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顯,維護國家文化安全任務更加艱巨,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要求更加緊迫。
視角一 人類文明的開端、傳播與發展
知識鏈接:
人類文明首先在自然條件優越、適合農業生產的亞非大河流域產生,即古代東方文明:埃及、巴比倫、印度和中國。 隨后,地中海區域又出現了帶有鮮明海洋性質的古代西方文明,即希臘、羅馬文明。從人類文明出現到15世紀,古代東西方文明通過和平交流和暴力沖突等方式不斷傳播、融合和發展,為近代文明的產生與發展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