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會考知識點歸納:遺傳和變異
1.性狀:生物體的形態特征或生理特征。(相對性狀的判斷)
2.遺傳:生物的性狀從親代向子代傳遞的現象。
3.染色體:細胞核中的一些容易被堿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質。由 dna 和 蛋白質組成。
4.基因:決定生物性狀的dna的片斷。
基因是一種具有特殊結構化學物質,能傳遞遺傳信息,控制生物的性狀。
一條染色體上一般只有一個dna,一條染色體上含有許多基因。
5.人的染色體:常染色體、性染色體。
男表示為:44+xy;女表示為:44+
男精子表示:22+x或22+y;女的卵細胞表示:22+x
6.遺傳病:由于遺傳物質發生變化而引起的疾病(白化病、色盲、血友病、侏儒癥、先天性愚型病等)。
7.變異:生物的親代與子代之間,以及子代的個體之間的性狀上的差異。
類型:可遺傳的變異和不可遺傳的變異
判斷依據:是否由遺傳物質改變引起的。(可遺傳的變異是由遺傳物質改變引起的;不可遺傳的變異是由環境改變引起的)
8.變異原因:染色體畸變,基因突變,環境因素。
9.變異在生物進化上的意義:變異使生物能夠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為生物的進化提供原始材料。
生物進化的長河
1.概述生物進化的主要歷程: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陸生。
2.形成生物進化的基本觀點: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的過程,叫做自然選擇。(理解變異本身就存在,環境對他起了一個選擇作用)
人類的傳染病和免疫
1.傳染病:由病源體引起的、能在人與人之間或人與動物之間傳播疾病。
2.傳染病特點:傳染性和流行性。
3.傳染病流行的基本環節:傳染源,傳播途徑、易感人群。
4.傳染病的預防措施:①控制傳染源;②切斷傳播途徑;③保護易感人群。
5.艾滋病(aids):全稱: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由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其病毒存在于艾滋病患者和病毒攜帶者的血液、精液、唾液、乳汁、淚液等體液中。能攻擊和殺傷人體內的免疫細胞,使人體的免疫功能損傷。所以許多病原體乘虛而入,死亡率極高。
傳播途徑:血液傳播、性接觸、母嬰傳播、公用注射器
預防措施:;加強宣傳和普及預防滋病的常識,讓人們了解艾滋病的危害、傳播途徑和預防方法;做到遵紀守法,自覺養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生活習慣;在提高自我保護意識的同時,要從精神和物質上安慰和幫助艾滋病患者。
世界艾滋病日:每年12月1號
7.免疫:人體具有識別“自己”和“非己”成分的功能,可以合成一些特異物質,以抗御病菌、病毒或排除異體物質的危害。
抗原:凡能引起人體產生免疫反應的物質。
抗體:人體在抗原刺激下產生的能抵抗病原體等特殊蛋白質。
免疫類型:非特異性免疫和特異性免疫。
非特異性免疫:人生來就有的,對多種病原體有防御作用(皮膚、溶菌酶、白細胞、吞筮細胞)
特異性免疫(第三道防線):人出生以后在生活過程中,人體與入侵的病原體或異物接觸后產生的一種防御機能(胸腺、脾、淋巴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