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屆中考物理熱學部分復習
3.蒸發與沸騰都是汽化現象,蒸發是液體表面的在任何溫度下進行的汽化現象,而沸騰是在特定溫度下,液體內部和表面同時汽化的現象。
液體沸騰時大量汽化,溫度保持不變,這個溫度叫做沸點,沸點與外界的壓強有關,例如大氣壓的值越大,沸點也越高;大氣的值越小,沸點也越低。
4.固體不經過液體而直接化成蒸氣的過程叫做升華。與這相反的過程叫做凝華。
固體升華也要吸收熱量,氣體凝華也要放出熱量。
5.許多物質,或因本身的溫度起了變化,或因它所受外界的影響而壓強起了變化,或因兩者同時起了變化,那么物質內部分子的聚集狀態有時就要相應地起變化,由于分子的聚集狀態不同,物質就有固態、液態、氣態三種不同的狀態。
6.幾個溫度不同的物體相接觸或混合在一起,高溫物體要放出熱量,溫度降低,低溫物體要吸收熱量,溫度升高,當達到相同溫度時,熱交換停止進行。
在熱交換過程中,高溫物體放出的熱量等于低溫物體所吸收的熱量。
即:q放=q吸稱為熱平衡方程。
熱平衡方程實際上就是反映熱交換過程中能量是守恒的。
一般地說,物體總是不斷地與周圍其它物體進行熱交換,因此其溫度在相應地變化著,但是在局部范圍內,經過一段時間的熱交換后,物體的溫度可以達到相同。(即沒有溫度差),而保持相對穩定。這種狀態叫做熱平衡狀態。
應用熱平衡方程解題時注意:
(1)首先要弄清楚參與熱交換物體的初溫必須不同。高溫物體降低溫度放出熱量,低溫物體吸收熱量升高溫度,直至參與熱交換物體溫度相同為止。
(2)應用熱平衡方程式求出未知量,計算時注意方程式兩邊比熱和質量的單位必須統一。
(3)對于兩種以上初溫不同的物體進行熱交換時,它們混合后的末溫可以假設在某些溫度之間的某一溫度(不包括已知溫度),根據這個假設確定吸熱、放熱物體列出方程,解之。
7.在沒有物態變化的情況下,熱量的計算是:
q=cm(t2-t1)
式中(t2-t1)是熱傳遞過程中末溫度與初溫度之差,但是熱量q不能理解為物體在末溫度時的熱量與初溫度時的熱量之差。因為計算物體在某一溫度下所具有的熱量是沒有意義的。正確的理解是熱量q是末溫度時的物體的內能與初溫度時物體的內能之差。
二、分子動理論 內能
1.做功和熱傳遞對改變物體的內能是等效的。
(1)做功可以改變物體的內能。“功”是能量轉換多少的量度。做功,實際上是能量轉換的過程。把一種形式的能轉換成另一種形式的能必須通過做功來完成。
(2)熱傳遞可以改變物體內能。當物體間存在溫度差時,通過傳導、對流、輻射的方式可以使高溫物體的溫度降低,而低溫物體的溫度升高,直至兩個物體的溫度相同為止。這樣的過程叫作熱傳遞。在熱傳遞過程中,高溫物體內能減少,而低溫物體內能增加。實質上是一個物體的內能轉移到另一個物體上,使物體的內能發生了變化。
2.固、液、氣分子運動的特點:
(1)固體分子間的距離非常小,相互作用力很大,其分子只能在平衡位置附近作范圍很小的無規則振動。因此固體不但具有一定的體積,還具有一定的形狀。
(2)液體分子間的距離比較小,相互作用力也相當大,但與固體分子相比,液體分子可以在平衡位置附近作范圍較大的無規則振動,而且液體分子的平衡位置不是固定的而是在不斷地移動。因而液體雖然具有一定的體積,卻沒有固定的形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