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祖璋_《南州六月荔枝丹》作者(精選12篇)
賈祖璋_《南州六月荔枝丹》作者 篇1
賈祖璋,浙江海寧縣人,是我國獨樹一幟、久負盛名、勞績卓著的生物科普作家。
賈祖璋1901年誕生于錢塘江畔,從小熱愛自然,嗜愛觀察和辨別花鳥蟲魚。14歲入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學校,20歲畢業,后當了三年小學教師。1921年他就在上海《時事新報·學燈》上發表有關生物方面的文章。1924年春,經嚴格考試,以第一名被上海商務印書館印刷廠所屬的模型標本部錄用,成為制作各種生物標本的工人。他敬業惜時,自愿搬進商務印書館的植物園住,精心觀察,詳細記錄,積累了大量制作素材。隨后他參考日文資料編著了《鳥類研究》《普通鳥類》《世界禽鳥物語》等書,從此開始了他的創作生涯。1931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他的《鳥類概論》是我國最早的一部現代鳥類專著。三十年代,他還與賈祖珊一起撰寫了六十萬字巨著《中國植物圖鑒》。1934年9月《太白》雜志創刊,開辟“科學小品”專欄,他和周建人、高士其、董純才,顧均正、劉熏宇,柳湜等成為我國最早的“科學小品”作家。以后,他致力于中國民族色彩和地方風韻的 科普讀物的創作,解放前出版的有《鳥與文學》《動物珍話》《生物素描》《碧海丹心》等;解放后則有《生命的韌性》和《生物學碎錦》等。他共寫過十多本生物學著作,編過近二十種生物課本。他的作品清新優美,大多以絢爛多彩的生物為寫作對象,把豐富的科學知識、歷史知識和文學知識融為一體,有相當高的思想性、科學性、藝術性。他的《花兒為什么這樣紅》1981年榮獲全國1976年10月—1979年12月全國“新長征優秀科普作品獎”一等獎。
他長期從事科普讀物的編輯工作。解放前他就從事編輯工作,1953年以后先后擔任中國青年出版社第四編輯室主任,科學普及出版社副總編,積極從事科普出版工作,貢獻卓著。十年動亂中,被迫退休。粉碎“四人幫”時,已年近八旬,但他人老心不老,終日伏案著述,后并當選為福建省科普創作協會理事長和中國科普創作協會副理事長,并擔任福建省科協顧問。
賈祖璋_《南州六月荔枝丹》作者 篇2
一、說教材
1、教材簡析
《南州六月荔枝丹》是人教版中職規劃教材語文(基礎版)第一冊第三單元首篇講讀課文,本單元是說明文單元。本單元的學習重點是在初中教學的基礎上,讓學生進一步了解如何抓住特征說明事物,使學生體會到只有抓住特征,才能有可能將事物說明白。那么《南州六月荔枝丹》作為說明文單元的起始課,它除了具有一般說明文的特點外,還帶有濃厚的文學色彩,因此它是一篇介紹科學常識的文藝性說明文,在整本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就不言而喻,它對后面的說明文教學有著領啟、示范作用。
2、教學重點:
根據本單元的特點和本文自身的特點,我將第一教時的教學重點定為以下兩點:
①通過認真閱讀,概括文章的內容要點。
②理清本文說明順序和結構。
本文屬科學小品,文章通俗易懂,富有情趣,講析時不要面面俱到,要以學生的實際和大綱要求出發,有取有舍,突出重點。
3、教學難點:
根據課文的特點和學生掌握知識的能力水平,確立本教時的難點是:
理清本文說明順序和結構。(也是教學重點②)
本文善于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對荔枝的特征作具體的說明,內容較多,通過理清順序和結構可以調動學生的思維,明確本文的學習思路。
4、教學目標:
根據單元教學的要求和編寫教材的意圖,和本文的特點,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a了解文中介紹有關荔枝的科學知識。
b學習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抓住特征說明事物的寫法。
c掌握課文先主后次,由表及里的說明順序。
(2)能力目標
① 訓練學生觀察能力,養成良好習慣。
②逐步培養學生獨立自主閱讀說明文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3)德育目標
了解作者仔細地科學研究的精神,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熱愛專業的感情。
二、說學情
我認為制約職專一年級學生學習本文的兩點不利因素是:
①客觀因素:學生普遍反映不喜歡上說明文課,認為說明文是一種枯燥無味的文體。
②主觀因素:“荔枝”對閩南地區的學生來說,已經太不新鮮了。三、說教法
為了完成教學目標,更好的調動學生主動參與學習說明文的積極性,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解決疑點,根據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的精神,再結合本文的實際特點,確定本節課教法的指導思想是:想方設法引起學生注意,引導他們積極思維,熱情參與獨立自主地解決問題。
(一)教法的選擇
1、自主與合作探究法:自主與合作學習正是“不教而教”,它使得學習過程由制導向自主和自由學習拓展,從而培養了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創新能力。
本文語言淺顯易懂,生動有趣,有利于教師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提出問題,探究問題,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意識,充分發揮學生的作用,同時還培養學生之間的團結協作精神。
2、點撥法:根據教學重、難點教師設計一些問題情境,讓學生思考,回答,后教師點撥,讓學生高質量地完成教學目標。可以說點撥法,是開啟學生智慧火花,提高學習效率最佳方法。
3、直觀教學法——主要利用多媒體現代教學手段
《南州六月荔枝丹》有豐富的科學知識,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能夠拓寬課本知識體系,開闊學生的視野。
(二)選擇以上幾種教法的依據
1、依據現代教育學理論:根據素質教育“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原則,打破教師以教為中心,單向灌輸的陳舊模式,在課堂教學中,盡可能發揮學生學習的能動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以上幾種方法,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分析問題的能力,有助于學生讀寫聽說能力的提高。
2、依據教材自身的特點:本文是篇淺顯易懂,生動有趣,富有詩意的科學小品,又是說明文單元的首篇,利用直觀教學法使學生享受說明文教學帶來的樂趣,達到認知水平提高與情操品德教育雙重目的。
3、依據學生自身的心理特點:這一年段的學生思維活躍,渴望被人尊重和信任,因此教師在教學中盡可能從人格平等的基本觀念出發創設寬松的民主氛圍,把學生擺在主動探求者的位置上,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他們提高學習語文的能力,所以自主與合作討究法是新世紀語文教學的必然選擇。
三、說學法
學法指導:
教學是師生雙邊活動,在課堂教學不僅是傳授技能的過程,也是教會學生學習的過程,使學生“學會”到“會了”。現代教學論提出要轉變教學觀念,其中很重要的一條是強調學生自主的主體意識。在職專語文教學過程中就要始終體現培養學生自我學習的能力,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教學思路進行學法指導。
1、觀察法或課外閱讀法:課前布置學生認真觀察荔枝或時令水果的構造或者查閱有關荔枝資料的書籍。
2、朗讀體悟法:本文引用大量詩文、資料,通過反復朗讀,仔細品味本文富有詩意的語言風格,在情感得到滿足和愉快后能更加深刻獲得知識。
3、練習法:結合本文課后練習題一、二、三讓學生自主學習本節課重難點,順利地完成教學目標。
四、說課堂教學程序
素質教育提倡教學體現學生的主體,強調“以生為本”,一切教學的設計與實施,都應首先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充分發掘學生學習說明文的潛力,提高學生學習說明文的效率。因此,以開放的思維,以現代的教育模式學習本文,將對說明文的學習產生良好的導向作用,根據單元教學要求和新課標理念及職專生的感知水平,我確立以下教學程序:
1、課前預習,掃清障礙
①準備工具書,自查生字詞,培養學生獨立使用工具書的能力。
②參照書上“閱讀提示”,自讀課文,對課文有初步的了解。
2、導入新課,激起興趣(10分鐘)
①導語:你們對荔枝真的很了解嗎?你們知道吃進肚子里面并非是荔枝的果肉,而是種子外面的一層膜嗎?
②明確文體:
科學小品:是一種以靈活的形式通俗簡短地介紹科學知識的說明文。
特點:科學性、文藝性
③多媒體展示有關荔枝生態知識(為學習知識目標打好基礎)
④作者簡介(完成德育目標)
⑤處理生字詞(鞏固基礎知識)
(這樣安排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說明文的興趣為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做好鋪墊。)
3、提出問題,朗讀課文(17分鐘)
思考:①標題給我們提供了荔枝的幾點信息?有何創意?(完成課后習題一)
②作者筆下的荔枝與白居易《荔枝圖序》的荔枝異同點?(完成知識目標a、b和德育目標)。
③概括文章內容,完成課后習題三(突出教學重點①)
(朗讀課文品味科學小品語言為第二教時分析比較平實性說明文與科學小品做鋪墊。提出問題以小組形式討論、探究激發學習興趣。)
4、自主學習,理清結構(突出重點②,突破難點)(15分鐘)
師質疑:練習冊上的輔導要點和課后習題三對本文的結構劃分是否正確(如把荔枝的花歸為荔枝的果實內部)?
讓學生獨立理清說明順序、結構,并畫出本文結構圖,然后找不同程度的幾個同學講自己的分析結果,其余的同學則認真聽并結合自己的理解做出選擇!根據學生的討論和闡述,老師點撥并給予明確的答案,但不是標準答案,因為本沒有標準答案。
(充分啟發學生的積極思考,敢于質疑和發表不同意見,課堂氣氛活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完成教學目標。)
5、總結本節課(3分鐘)
本文是一篇生動的說明文,介紹荔枝是按照從主到次,由表及里的順序來寫的,主要介紹荔枝果實的形態特征,次要介紹荔枝其他知識,如生產情況。
總之本課教學程序的設立,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進行自主學習,有利養成學生的自主能力和自學習慣的形成,同時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拓充知識,更好學習鍛煉歸納表達能力。
五、說練習設計
根據單元要求和學生實際情況,我要求學生抓住特征,用文藝性筆調寫一篇自己熟悉的某種植物或動物說明文;并請個別同學在上《我國古代的幾種建筑》時進行口頭交流。
練習設計,提高學生寫作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六、說板書設計
賈祖璋_《南州六月荔枝丹》作者 篇3
知識與技能:
了解文中介紹的有關荔枝的科學知識,理解作者引用的史料及詩文;
學會篩選信息和概括要點
過程與方法:
明確學習要求;
合作探究,采用小組討論方式,篩選各段要點,理清說明順序;
點撥,針對課文難點,教師酌情給予指導
態度情感與價值觀:
激發學生熱愛科學,探索科學奧秘的態度;
培養學生注重觀察,講究實證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
理清文章的思路,訓練學生快速概括內容要點;
把握說明順序,鑒賞表達技巧
教學難點:
品讀賞析文本作為科學小品所具有的科學性、思想性、文學性
教學方法:
提問法
教學課時:
兩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語設計
多媒體展示“荔枝”的特寫鏡頭,請學生仔細觀看畫面,并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談談自己眼中的荔枝。
二、 解題:
作者為什么不直接用“荔枝”作為標題目,而用文中之標題?
“南州六月荔枝丹”短短的七個字,包含了荔枝的生長地域、成熟的時間、以及鮮明的色澤,以這句話作為標題,能激發人豐富的聯想;并且它是引用明朝詩人陳輝《荔枝》中的一句詩,具有濃厚的文學氣息,同文章的語言風格是一致的,比用“荔枝”作標題要好。
三、 初讀課文,概括要點
1、閱讀課文,概括每段段意
粗讀課文后,選取荔枝的某一個方面,用自己的話或課文的原話詳細準確地表達荔枝的特征。質疑《荔枝圖序》—外殼—顏色—果形—大小—膜—肉—不耐貯藏—核—花—產地—圖譜—移植—發展生產
2、 劃分層次,理清思路
一、 引出說明對象
外形:外殼—顏色—形狀—大小
荔枝果
果實:殼膜—瓤肉—特性—果核
二、荔枝的生態
荔枝花
二、 荔枝的生產:產地—樹譜—移植—產銷
3、 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
根據層次,試說說文章的說明順序。
明確:本文是把荔枝作為水果來介紹的,按照從主到次,由表及里的.順序來寫。課文主要介紹荔枝的生產特征,次要介紹生產情況。在介紹果實時,又根據它的結構特點,采用了由外到內,由表及里的空間順序。在說明荔枝果實的外部特征時,又按照殼面構造—色澤—外形—大小、重量的觀察順序來寫。這樣既突出了荔枝的形態特征,又說明了有關它的其他知識。
四、 再讀課文,篩選信息
結合課文內容,試分析下列句子對課文理解的正確與否。
1、 荔枝大多數是深紅色或紫色的。
2、 我們吃的這部分荔枝是荔枝的真正果肉。
3、 荔枝的肉是白色半透明,說它“瑩白如冰雪”完全正確。
4、 古代記載荔枝的書有十三種。
5、 荔枝在北方是不可能生長的。
6、 能產荔枝的地區,應該大力發展荔枝生產。
7、 荔枝的成熟期,福建是四月下旬到七月,廣東是六月下旬到八月,都以七月為盛。
教師總結:高考科技說明文的閱讀主要以選擇題的形式出現,其中主要考查學生篩選信息和理解重要語句的能力,其中篩選信息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考查學生:
1、在原文的基礎上,增加或減少個別詞語。如上面第3句原文應是“荔枝的肉大多數白色透明”,所以這個表述是不準確的;
2、在原文的基礎上,替換個別詞語。如上面第6句原文應是“盛產荔枝的地區”,把“盛”替換為“能”,表意大不相同;
3、在原文的基礎上,顛倒個別詞語的順序。如上面第7句原文應是“廣東是四月下旬到七月,福建是六月下旬到八月”,把“廣東”與“福建”的位置調換;傳遞的信息不相同。
4、在原文的基礎上,增加或刪減附加條件。如上面第1、4、5句與原文相比,分別少了“成熟的荔枝”、“現在知道的”、“現代科學技術發達”條件,所以這三個表述是不準確的;
5、根據文章,邏輯推理。如第2句,根據原文的理解,荔枝的真正果肉應是連同果殼扔掉的那一層膜,所以這個判斷也是不準確的。
五:細讀課文,鑒賞表達技巧
這篇課文在介紹有關荔枝的科學知識時,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試舉例說明,并體會其作用。四人一小組進行討論,并選出代表發言。
1、打比方:使說明的事物更生動形象,讓讀者更易理解。
如把荔枝比作“絳囊”“紅星”“珊瑚珠”,把成片的荔枝林比作“飛焰欲橫天”“紅云幾萬里”,把稀奇的荔枝品種比作“細長如指形的‘龍牙’、圓小如珠的‘珍珠’”等等
2、列數字,使得事實確鑿,更具說服力
如介紹荔枝大小時說,“通常是直徑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如介紹荔枝貯藏時說,“現經研究證實,溫度保持在1℃到5℃,可貯藏30天左右”;又如介紹荔枝結實時說,“一個荔枝花序,生花可有一二千朵,但結實總在一百以下”。
3、 舉例子,增強文章的厚重感和說服力。
如唐明皇為了讓楊貴妃吃上鮮荔枝,“就要派人兼程飛騎從南方遠送長安或洛陽”;如為證明廣東很早就有荔枝,用了“南越王尉佗曾向漢高祖進貢荔枝”的例子。
4、 引用,既增強了文章的文學色彩,又充實了文章的內容。
本文最突出的說明方法是引用。引用古詩文、史料、故事多達二十多處。
a. 白居易的《荔枝圖序》,給人感覺開頭新穎,引人入勝,并為后文作者與白居易對荔枝的不同看法提供依據。
b. 徐勃《詠荔枝膜》,說明荔枝味美。
c. 引用白居易的“一日而色變,……色香味盡去矣”,說明荔枝不耐貯藏。
d. 杜牧的詩歌“長安回望繡成堆……無人知是荔枝來”,一方面說明荔枝不耐貯藏,另一方面就是對這件事的嘲諷。
e. 蘇軾的詩歌“羅浮山下四時春……不妨長作嶺南人”,一方面為大力發展荔枝生產展現了一幅藍圖,另一方面說明荔枝的味美。
六、揣摩語言,體會本文的科學性,文學性
本文是一篇科學小品,既有一般說明文簡明、準確、周密、條分縷析的特點,又有清新誘人的詩意。請學生討論合作完成
1、 科學性
“現代科學發達,使荔枝北移,將來也許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作者用揣測語氣,說將來也許有可能發生這樣的事,如果改成“將來是完全可能的事”,就變成了肯定語氣,指將來必然產生的事實。
語言的準確還表現在確數、約數的運算上,如“一年開花兩次”、“大約重60克”、“通常直徑三四厘米”、“重達四五十克”等等。
語言的科學性還表現在語言的周密上,如“成熟的荔枝,大多數……紫色”中的“大多數”、“荔枝的大小,通常直徑三四厘米”中的“通常”、“荔枝的肉的細胞壁特別薄,……一般都不留渣滓”中的“一般”、“荔枝曬干或烘干,……完全失去潔白的面貌”中的“完全”,……
2、 文學性
本文的文學性主要體現在引用古詩文、史料、故事上。從標題開始,相繼引用了陳輝、郭明章、鄧蕭、徐勃、杜牧、蘇軾等詩人的詩句,既增強了文章的文學色彩,又充實了文章的內容。此外,運用“打比方”的說明方法,使表達生動形象,凸現文采。
總結:本文語言的科學性集中體現在用詞準確、周密。文學性集中體現在大量詩詞典故的運用上,既使說明形象生動,又使文章詩意盎然。
七、拓展延伸
1、 你從本文的學習中悟到了什么?
2、 選取你身邊的一種地方特產,運用你今天所學到的知識向人們介紹。
八、課堂小結
本文以短小的篇幅、豐富的知識,饒有興味地介紹了有關荔枝的科學知識,既有一般說明文簡明準確的特點,又有清新怡人的詩意,知識與思想并重,詩情盎然,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科學小品。把握說明順序,理解說明方法,探究說明技巧,感受語言魅力是學習科學小品的四大要素。培養學生概括要點,篩選信息的能力是學習說明文的重要導向。
九、布置作業
完成講義練習
賈祖璋_《南州六月荔枝丹》作者 篇4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國南方有一種非常有名的水果被稱作“果中珍品”,它就是荔枝。相信大家一定都品嘗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賈祖璋的《南州六月荔枝丹》,看看荔枝是怎樣的一種水果。
二、關于荔枝的簡介:
荔枝屬無患子科。古籍稱荔支、離支、麗支,果實成熟時果皮色紅艷可觀,俗稱丹荔。荔枝鮮果色、香、味、形均美,甜香可口,深受消費者的歡迎,荔枝全身都是寶,果實營養豐富,維生素種類多,且含量高,是一種營養價值很高的水果。
三、解題
(一)假如要你寫一篇介紹荔枝的說明文,你會給文章起個什么名呢?
課文題目用的是明代陳輝《荔枝》詩中的句子,共7個字,卻表達了哪幾層意思?
明確:南州——荔枝的產地,泛指我國南部地區。
六月——荔枝的成熟期。六月是舊歷,按公歷算是七月。
荔枝丹——荔枝的顏色。
提問:文章用詩句作題目有什么好處?
明確:好處——言簡意賅、生動形象。(此題內涵豐富,突出了荔枝生態的主要特點產地、成熟期、顏色。充滿詩情畫意,而且引古詩為題,也與全篇廣泛引證的風格統一起來。)突出了科學小品的文藝性風格。
(二)明確文體知識
1、本文是一篇科學小品(文藝性說明文)。
2、科學小品:介紹科學知識的`文藝性說明文。其特點是以通俗有趣的寫法介紹科學知識,篇幅短小,形式靈活,語言生動,既有很強的科學性,又有一定的文學情趣。
四、作者簡介:
賈祖璋是我國著名的生物學家、科普作家。他創作、編寫、翻譯了二十九部生物學著作。現任中國科普創作協會副理事長。早在30年代,他就出版了《中國植物圖鑒》等專著,1931年出版的《鳥類概論》,是我國最早的一部現代鳥類學著作。他創作了大量的科普作品,《南州六月荔枝丹》《花兒為什么這樣紅》,都選自他的《生物學碎錦》。
賈祖璋的科普作品大多以絢麗多彩的生物為寫作對象,把豐富的科學知識、歷史知識和文學知識融為一體,有著當高的思想性、科學性和藝術性。
五、檢查預習、初步感知
賈祖璋_《南州六月荔枝丹》作者 篇5
一、教學目的:
1、學習本文先主后次,由表及里,從實到虛的說明順序,并了解其作用。
2、領會本文準確地運用語言和引用古代詩文加強說明效果。
3、了解荔枝的生態及其生產情況,豐富科學知識。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 本文的結構方式。
2、難點: 本文語言的準確性和科學性。
三、教學時數:
兩課時
四、教學步驟 :
第一課時
預習思考題:
1、仔細閱讀本文,注意科學小品的文藝性和文學筆調。
2、本文引用了哪些故事、史料、詩文來說明。
3、本文是怎樣虛實結合的?
4、畫出本文的結構圖。
字詞正音:
繒zēng(古代絲織品的通稱) 瓤ráng(瓤子) 醴lǐ(甜酒) 酪lào(用乳汁 制成的半凝固狀食品) 囊náng(口袋) 勃bó(煙起貌) 莆pú(福建莆田縣)
詞語補釋:
龜裂: jūnliè呈現許多裂紋。(龜甲guījiá)
幅員: 領土面積。地廣狹為幅,周圍為員,員即圓。
勞民傷財: 既使人民勞苦,又耗費錢財。(使動用法)現多指濫用人力物力。
不了了之: 把問題放在一邊,就算了事。了: 完成。了(第二個): 了結、結束。
逼真: ⑴極象真的;⑵真切。
絢麗: 燦爛美麗。
渣滓: ⑴物品提出精華后剩下的東西;
⑵比喻品質惡劣對社會起破壞作用的人。
兼程: 一天走兩天的路。
造化: ⑴自然界的創造者,也指自然。⑵福氣、運氣。
解題:
“南州六月荔枝丹”是明朝陳輝《荔枝》詩中的句子。用古詩命題蘊藉含蓄,引人入勝。此題內涵豐富: 產地南州,泛指我國南部地區;成熟的季節六月(公歷七月);鮮果的色彩丹,絢麗如丹。突出了荔枝生態的主要特點產地、成熟期、顏色。充滿詩情畫意,而且引古詩為題,也與全篇廣泛引證的風格統一起來。
本文屬于科學小品,屬于說明文。所謂小品就是隨筆之類的小文章,科學小品則是介紹科學常識的文藝性說明文,既有很強的科學性,又有一定的文學情趣。
作者簡介:
賈祖璋是我國著名的生物學家、科普作家。他創作、編寫、翻譯了二十九部生物學著作。現任中國科普創作協會副理事長。賈祖章先生雖已八旬有余,但他人老心不老,現在終日伏案著述,陸續寫出了許多優秀科普作品。《南州六月荔枝丹》《花兒為什么這樣紅》,都選自他的《生物學碎錦》。
課文分析:
本文開頭寫幼時的印象,未顯出荔枝的特色,因而未引起多大興趣。這就與上小學后讀到的《荔枝圖序》里的精彩描寫(比喻說明)產生了矛盾,形成了對比,自然就構成了全文的懸念,使讀者急于知道荔枝是怎樣一種水果,有無價值。引用白居易一文,有著借以為綱,依次展開說明的作用。
課文結構順序圖如下:
第一部分: 介紹荔枝引用白居易《荔枝圖序》“殼、膜、肉、漿”(總挈全文)
1.外殼龜裂片、片峰(粗糙)
2.顏色深紅色或紫色
形態 3.形狀心臟形、卵圓形、圓形 說
(表) 4.大小直徑三四厘米(重十多克至二十多克) 明
南 第二部分: 荔枝的生態 5.殼膜白色 荔
州 (主) 枝
六 6.果肉顏色、味道、肉質、制作 本
月 (里) 7.貯藏不耐貯藏(與果實關系密切,附帶介紹) 身
荔 果實 8.果核長圓形、表面光滑、棕褐色或綠色
枝 9.果花花期、花形、花型、花序、花蜜
丹
10.產地 中國南部
(實) 說明
(次) 11.果譜 種類、內容、荔枝品種 荔枝
第三部分: 荔枝的生產 有關
12.移植 習性、古荔枝移植情況 問題
(虛)
13.產銷 因地制宜,大力發展,滿足需要
第三部分,雖非本文主體,但卻是全文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為它提出了我國發展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荔枝生產的有關問題,體現作者寫作本文的意圖。
本圖要求學生在反復閱讀的基礎上,填空解決,最后老師訂正。
第二課時
寫作特點:
一、按照所要說明的事物的組成部分及有關問題確定說明順序。
具體說,先主后次,由表及里,從實到虛。(見上表)
二、說明事物時,注意準確性與科學性。
1.運用確鑿的事實(包括有關歷史事實)和具體數字來說明問題。
例: 為了說明“南州六月荔枝丹”的科學性,在第三自然段里,除例舉荔枝成熟后都是紅色的一些事實和古人有關的詩句外,還舉出了它的成熟期不論在廣東還是福建都以七月為盛期的事實(“南州六月”系指農歷而言,指陽歷七月)。這些都足以說明陳輝這句詩有其充分的科學依據。
介紹荔枝的重量(第五自然段),列舉了好幾種不同的數據,有的來自實地調查,有的則引用有關文獻資料,足見其輕重因地而異,介紹真實、全面、不容置疑。
2.既重視引用古代有關荔枝的知識作為依據,又注意糾正其不確切的地方。
例: 在引述白居易《荔枝圖序》中的“殼如紅繒,膜如紫綃,瓤肉瑩白如冰雪,漿液甘酸如醴酪”的話之后,在第二自然段里指出第一句“殼如紅繒”的確也還有不足之處;在第六自然段里指出“膜如紫綃”的形容則“是把殼肉壁的花紋誤作膜的花紋了”。
三、恰當地引用古代詩文。
課文中大量引述古代關于記述荔枝的詩文,達十二處之多。這樣引用: 1.充實文章內容,豐富讀者知識;2.使文字生動活潑,具有文學韻味,引起讀者興趣;3.寓科技知識于文學描寫,使讀者可由文學欣賞而獲得科學知識。
作業 :
[思考和練習]第一題、第二題、第三題、第四題、第五題。\par 第二題提示:
回答本題,必須從比較中去發現差異,然后抓住關鍵詞語從所表示的語氣、表示的時間、表示的范圍等方面進行分析,便能弄清這些句子在意思上的不同。
第五題提示:
訓練目的: 1.將科學小品和科技說明文改為科普知識說明文;2.培養口頭表達 能力。
寫作要求: 1.寫作目的是介紹有關荔枝的科普知識,讀者對象(即聽眾)都是學 生,因此文字應平實,既盡量避免專業術語的出現,又不應過多 的文藝筆調,應多用口語; 2.內容不能離開課文和題目提供的文字去隨意添加和更換; 3.知識說明部分要抓住被說明的對象的特征并按一定的說明順序; 4.要用講話稿的形式,不能只是說明文宣讀的模式。
賈祖璋_《南州六月荔枝丹》作者 篇6
(第一教時)
尊敬的評委老師:
大家好!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賈祖璋《南州六月荔枝丹》的第一教時,下面我從七個方面說這堂課的設計:
一、說教材
1、教材簡析
《南州六月荔枝丹》是人教版中職規劃教材語文(基礎版)第一冊第三單元首篇講讀課文,本單元是說明文單元。本單元的學習重點是在初中教學的基礎上,讓學生進一步了解如何抓住特征說明事物,使學生體會到只有抓住特征,才能有可能將事物說明白。那么《南州六月荔枝丹》作為說明文單元的起始課,它除了具有一般說明文的特點外,還帶有濃厚的文學色彩,因此它是一篇介紹科學常識的文藝性說明文,在整本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就不言而喻,它對后面的說明文教學有著領啟、示范作用。
2、教學重點:
根據本單元的特點和本文自身的特點,我將第一教時的教學重點定為以下兩點:
①通過認真閱讀,概括文章的內容要點。
②理清本文說明順序和結構。
本文屬科學小品,文章通俗易懂,富有情趣,講析時不要面面俱到,要以學生的實際和大綱要求出發,有取有舍,突出重點。
3、教學難點:
根據課文的特點和學生掌握知識的能力水平,確立本教時的難點是:
理清本文說明順序和結構。(也是教學重點②)
本文善于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對荔枝的特征作具體的說明,內容較多,通過理清順序和結構可以調動學生的思維,明確本文的學習思路。
4、教學目標:
根據單元教學的要求和編寫教材的意圖,和本文的特點,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a了解文中介紹有關荔枝的科學知識。
b學習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抓住特征說明事物的寫法。
c掌握課文先主后次,由表及里的說明順序。
(2)能力目標
① 訓練學生觀察能力,養成良好習慣。
②逐步培養學生獨立自主閱讀說明文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3)德育目標
了解作者仔細地科學研究的精神,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熱愛專業的感情。
二、說學情
我認為制約職專一年級學生學習本文的兩點不利因素是:
①客觀因素:學生普遍反映不喜歡上說明文課,認為說明文是一種枯燥無味的文體。
②主觀因素:“荔枝”對閩南地區的學生來說,已經太不新鮮了。三、說教法
為了完成教學目標,更好的調動學生主動參與學習說明文的積極性,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解決疑點,根據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的精神,再結合本文的實際特點,確定本節課教法的指導思想是:想方設法引起學生注意,引導他們積極思維,熱情參與獨立自主地解決問題。
(一)教法的選擇
1、自主與合作探究法:自主與合作學習正是“不教而教”,它使得學習過程由制導向自主和自由學習拓展,從而培養了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創新能力。
本文語言淺顯易懂,生動有趣,有利于教師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提出問題,探究問題,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意識,充分發揮學生的作用,同時還培養學生之間的團結協作精神。
2、點撥法:根據教學重、難點教師設計一些問題情境,讓學生思考,回答,后教師點撥,讓學生高質量地完成教學目標。可以說點撥法,是開啟學生智慧火花,提高學習效率最佳方法。
3、直觀教學法——主要利用多媒體現代教學手段
《南州六月荔枝丹》有豐富的科學知識,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能夠拓寬課本知識體系,開闊學生的視野。
(二)選擇以上幾種教法的依據
1、依據現代教育學理論:根據素質教育“堅持以行摹鋇慕萄г潁蚱平淌σ越濤行模ハ蜆嗍淶某戮贍j劍誑翁媒萄е校】贍芊⒒友暗哪芏院橢鞫裕嘌懶⑺伎嫉哪芰αr隕霞鋼址椒ǎ浞值鞫搜鬧鞴勰芏裕嘌搜懶⑺伎肌⒎治鑫侍獾哪芰γ兄諮列刺的芰φ奶岣摺?nbsp;
2、依據教材自身的特點:本文是篇淺顯易懂,生動有趣,富有詩意的科學小品,又是說明文單元的首篇,利用直觀教學法使學生享受說明文教學帶來的樂趣,達到認知水平提高與情操品德教育雙重目的。
3、依據學生自身的心理特點:這一年段的學生思維活躍,渴望被人尊重和信任,因此教師在教學中盡可能從人格平等的基本觀念出發創設寬松的民主氛圍,把學生擺在主動探求者的位置上,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他們提高學習語文的能力,所以自主與合作討究法是新世紀語文教學的必然選擇。
四、說學法
學法指導:
教學是師生雙邊活動,在課堂教學不僅是傳授技能的過程,也是教會學生學習的過程,使學生“學會”到“會了”。現代教學論提出要轉變教學觀念,其中很重要的一條是強調學生自主的主體意識。在職專語文教學過程中就要始終體現培養學生自我學習的能力,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教學思路進行學法指導。
1、觀察法或課外閱讀法:課前布置學生認真觀察荔枝或時令水果的構造或者查閱有關荔枝資料的書籍。
2、朗讀體悟法:本文引用大量詩文、資料,通過反復朗讀,仔細品味本文富有詩意的語言風格,在情感得到滿足和愉快后能更加深刻獲得知識。
3、練習法:結合本文課后練習題一、二、三讓學生自主學習本節課重難點,順利地完成教學目標。
五、說課堂教學程序:
素質教育提倡教學體現學生的主體,強調“以生為本”,一切教學的設計與實施,都應首先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充分發掘學生學習說明文的潛力,提高學生學習說明文的效率。因此,以開放的思維,以現代的教育模式學習本文,將對說明文的學習產生良好的導向作用,根據單元教學要求和新課標理念及職專生的感知水平,我確立以下教學程序:
1、課前預習,掃清障礙
①準備工具書,自查生字詞,培養學生獨立使用工具書的能力。
②參照書上“閱讀提示”,自讀課文,對課文有初步的了解。
2、導入新課,激起興趣(10分鐘)
①導語:你們對荔枝真的很了解嗎?你們知道吃進肚子里面并非是荔枝的果肉,而是種子外面的一層膜嗎?
②明確文體:
科學小品:是一種以靈活的形式通俗簡短地介紹科學知識的說明文。
特點:科學性、文藝性
③多媒體展示有關荔枝生態知識(為學習知識目標打好基礎)
④作者簡介(完成德育目標)
⑤處理生字詞(鞏固基礎知識)
(這樣安排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說明文的興趣為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做好鋪墊。)
3、提出問題,朗讀課文(17分鐘)
思考:①標題給我們提供了荔枝的幾點信息?有何創意?(完成課后習題一)
②作者筆下的荔枝與白居易《荔枝圖序》的荔枝異同點?(完成知識目標a、b和德育目標)。
③概括文章內容,完成課后習題三(突出教學重點①)
(朗讀課文品味科學小品語言為第二教時分析比較平實性說明文與科學小品做鋪墊。提出問題以小組形式討論、探究激發學習興趣。)
4、自主學習,理清結構(突出重點②,突破難點)(15分鐘)
師質疑:練習冊上的輔導要點和課后習題三對本文的結構劃分是否正確(如把荔枝的花歸為荔枝的果實內部)?
讓學生獨立理清說明順序、結構,并畫出本文結構圖,然后找不同程度的幾個同學講自己的分析結果,其余的同學則認真聽并結合自己的理解做出選擇!根據學生的討論和闡述,老師點撥并給予明確的答案,但不是標準答案,因為本沒有標準答案。
(充分啟發學生的積極思考,敢于質疑和發表不同意見,課堂氣氛活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完成教學目標。)
5、總結本節課(3分鐘)
本文是一篇生動的說明文,介紹荔枝是按照從主到次,由表及里的順序來寫的,主要介紹荔枝果實的形態特征,次要介紹荔枝其他知識,如生產情況。
總之本課教學程序的設立,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進行自主學習,有利養成學生的自主能力和自學習慣的形成,同時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拓充知識,更好學習鍛煉歸納表達能力。
六、說練習設計
根據單元要求和學生實際情況,我要求學生抓住特征,用文藝性筆調寫一篇自己熟悉的某種植物或動物說明文;并請個別同學在上《我國古代的幾種建筑》時進行口頭交流。
練習設計,提高學生寫作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七、說板書設計
《南州六月荔枝丹》
賈祖璋
一、設疑問,攝全文(1)
二、作說明,講知識(2—13)
外部形態
生態 —果實
果實內部
賈祖璋_《南州六月荔枝丹》作者 篇7
教學目標
1、學習本文先主后次,由表及里,從實到虛的說明順序,并了解其作用。
2、領會本文準確地運用語言和引用古代詩文加強說明效果。
3、了解荔枝的生態及其生產情況,豐富科學知識。
教學重難點
1、本文的結構方式
2、本文語言的準確性和科學性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荔枝自古以來就被視為水果中的珍品,史傳楊貴妃最愛吃鮮荔。詩人杜牧就曾作詩記之,“長安回望秀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jì)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對荔枝的評價:
1、“一果上市,百果讓路”
2、“饑食荔枝,飽食黃皮”
3、果中皇后──荔枝
4、荔枝的營養豐富,是一種高級滋補果品,有養血、消腫、開胃、益脾的藥用價值。
二、整體閱讀
1、荔枝是我們平時常見且喜食的水果,課文對它也介紹得最詳盡,課文介紹了荔枝的哪些方面?
明確:課文介紹詳盡到有關荔枝果實的各個方面:外殼的形態,外殼的顏色,荔枝的果形,荔枝果實的大小及重量,殼內的果膜,果肉(假種皮),荔枝的貯藏,荔枝的果核(種子)等,有花才能有果,因而課文還連帶介紹了荔枝的花。
課文還介紹了荔枝的產地分布,古代講荔枝的專著(書譜),荔枝的生長習性和生長的北限、(地區限制)以及提出“應該大力發展荔枝的生產”“逐步滿足廣大人民的生活需要”的建議
2、與前面介紹荔枝的果實相比較,哪一部分是本文的主體,為什么?
明確:很顯然,介紹荔枝的果實的部分是全文的主體。因為它是有關荔枝知識的重點,同時也是一般讀者最感興趣、最樂于了解的知識,因此作者寫作時,把它作為主體,進行詳細介紹。這再一次說明作為科普作品,在對某種事物進行介紹說明時,要依據所要說明的事物的自身特點和讀者的認知需求,來合理安排文章內容的主次和詳略。
3、那么課文的第一小節有何作用?
明確:用幼年時對荔枝的疑問引出說明的對象,提出要說明的問題,是全文展開說明的總綱。
小結:課文結構順序圖如下:
(一)從對小學時學過的《荔枝圖序》質疑寫起,引出下文。介紹荔枝引用白居易《荔枝圖序》“殼、膜、肉、漿”(總挈全文)
(二)主要說明荔枝果實的形態特點。(2-10)
1.荔枝的果
①荔枝的外部形態(2-5)
a荔枝外殼構造;外殼龜裂片、片峰(粗糙) 表
b荔枝外殼的顏色;顏色深紅色或紫色
c荔枝的形狀;心臟形、卵圓形、圓形
d荔枝的大小及重量:大小直徑三四厘米(重十多克至二十多克)
②荔枝的內部構造(6-9)
a荔枝的殼膜;白色
b荔枝的果肉; 里
c荔枝的貯藏;不耐貯藏(與果實關系密切,附帶介紹)
d荔枝的果核長圓形、表面光滑、棕褐色或綠色
2.荔枝的花(10) 花形、花型、花序、花蜜
(三)主要介紹有關荔枝的生產情況(11-14)
1.荔枝的產地分布:中國南部
2.古代的荔枝書譜
3.荔枝的生長習性及生長北限
4.提出建議:大力發展荔枝生產,滿足人民的生活需要。
本文的說明順序為先主(荔枝的形態特點)后次(有關荔枝的其他知識及建議),而介紹荔枝的形態特點時是按由表(外部形態)及里(內部構造)的順序。在說明荔枝的外部形態時,則按殼面的構造——色澤——外形——大小及重量的觀察順序來寫;而介紹內部構造時又是按殼膜--果肉--果核從外到內的順序。
這樣來寫,條理清晰,內容全面、主次鮮明,既突出了荔枝的形態特征,又介紹了有關荔枝的其他知識。
知識鏈接
說明文
種類:事物說明文 事理說明文
特點:抓住事物的特征進行說明
方法:下定義 作詮釋 打比方 舉例子 列數字 作比較 分類別 畫圖表 作引用
順序:時間 空間 邏輯
語言:平實性 生動性
常見說明順序
一.時間順序——即按事物發展的時間先后次序來說明
二.空間順序——按事物空間結構的順序來說明
三.邏輯順序——依據事物之間或某一事物各部分之間的邏輯關系來說明。
如:一般——個別 主要——次要
原因——結果 現象——本質
三、文本分析
文章在介紹有關荔枝的科學知識時,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試舉例說明,并體會其作用。
(一)1.舉例子(板書)
來自現實的,如“廣東產的‘三月紅’和‘桂綠’等”;“海南島和廉江有野生的荔枝林” ;“一些稀奇的品種,如……‘龍牙’,……‘珍珠’。”等。
來自調查材料的,如“六十年代,廣東調查得知,有鵝蛋荔和丁香大荔,重達四五十克”;
來自史籍和科學專著的,如“據記載,南越王尉佗曾向漢高祖進貢荔枝”;楊貴妃吃荔枝的事;“四川合江產的‘楠木葉’,《四川果樹良種圖譜》說它重十九克左右,《中國果樹栽培學》則說大的重六十克”等。
2.打比方(板書)
直接比喻說明,如說明荔枝殼面形態時,說“荔枝殼表面有細小的塊狀裂片,好像龜甲”;“裂片中央有突起部分,有的尖銳如刺”;說明荔枝的果形時說“荔枝呈心臟形,卵圓形或圓形”;介紹優良的荔枝的種子時說“形狀很小,有似丁香”;在說明荔枝外殼的色澤時說“把它比做‘絳囊’、‘紅星’、‘珊瑚珠’,都很逼真”等。
引用古籍或詩文作喻,如“至于整株樹以至成片的樹林,那就成為‘飛焰欲橫天’,‘紅云幾萬重’的絢麗景色了”;“舊記載中還有一些稀奇的品種,如細長如指形的‘龍牙’、圓小如珠的‘珍珠’等”。
(作用:形象,使人易于理解生動,有文學情趣)
3.數字說明(板書)
在介紹荔枝的成熟期,果實的大小、重量,荔枝的貯藏,荔枝的花期、花序的主花朵數與結實數,我國栽培荔枝的歷史,古籍中所載的荔枝的品種時,都運用了數字。
如:通常直徑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溫度保持在1℃到5℃,可貯藏三十天左右。(作用:準確、客觀、具體……)
4.引用說明(板書)
古代詩文、文獻資材、諺語等本文引用達十余處之多。這樣既豐富了文章內容,擴大了知識面,加強了說明效果,同時又使文字生動活潑,富于變化,具有較強的文學韻味,因而也更能引發讀者的閱讀興趣--既能了解有關的科學知識,又能獲得一種文學享受。
文章雖屬于說明文,卻以詩句“南州六月荔枝丹”為題,遠比諸如“荔枝”、“說說荔枝”之類的題目生動活潑富于形象感。文章開頭引白居易《荔枝圖序》中的句子進行質疑,自然引出對荔枝的說明介紹。文中引用詩句,或介紹荔枝林的景觀,或說明荔枝的不耐貯藏,或印證荔枝的生長北限,或借以表達應大力發展荔枝生產以滿足人民的生活需要的愿望與建議,都極富文學情趣。
(作用:確鑿可信……既擴大了文章的知識內容,又增強了思想性,還增加了文學情趣。)
5.作比較: “優良的荔枝,種子發育不全,有似丁香。”
6.分類別: “廣東有雙季荔枝,……又有四季荔枝,……
7.下定義:“荔枝殼表面……特稱龜裂片。”、“兩側……有一條溝,叫做縫合線。”
(作用:準確、科學……)
(二)大量引用詩文:
詩文作用
《荔枝圖序》 說明荔枝的外形及內部特征
《詠荔枝膜》 說明荔枝的膜的輕薄
《過華清宮絕句》(一) 說明荔枝的不耐貯藏
《惠州一絕》 突出蘇軾對荔枝的喜愛
2掌故作用
唐明皇寵幸楊貴妃兼程送荔枝 說明荔枝的不耐貯藏
宋徽宗移荔枝于宣和殿 說明荔枝的性喜溫暖特點
文徵明說顧氏種活荔枝事 說明荔枝的性喜溫暖特點
四、課文總結
五、布置課后作業
賈祖璋_《南州六月荔枝丹》作者 篇8
南州六月荔枝丹賈祖璋一、教學目的: 1、學習本文先主后次,由表及里,從實到虛的說明順序,并了解其作用。 2、領會本文準確地運用語言和引用古代詩文加強說明效果。 3、了解荔枝的生態及其生產情況,豐富科學知識。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 本文的結構方式。 2、難點: 本文語言的準確性和科學性。三、教學時數:兩課時四、教學步驟:第一課時教學要點:簡介作者;熟悉課文;理清文章說明的重點和層次。教學過程一、導入 荔枝自古以來就被視為水果中的珍品,史傳楊貴妃最愛吃鮮荔。詩人杜牧就曾作詩記之,“長安回望秀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jì)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這首詩是他作的《過華清宮絕句》(3首)中的第一首。華清宮故址在現在陜西省臨潼縣的驪山上,唐玄宗李隆基和妃子楊玉環常來游樂。史載楊妃愛吃鮮荔枝,李隆基每年都令從南方飛馬運送到長安,勞民傷財。這首詩的第一二句寫詩人在長安回頭望見驪山一片錦繡,想到驪山華清宮的盛時,在清晨千門陸續打開了。第三四句寫楊貴妃在驪山上見一騎飛來,知道荔枝送到,滿心歡喜,而無人知道如此奔忙的驛馬原來是送荔枝來的(還以為有什么軍國大事呢)。其中有吊古和諷刺的意味。一騎紅塵,形容運送荔枝快馬如飛,塵土飛揚。騎,指驛使和他騎的馬。二、關于荔枝的簡介:荔枝屬無患子科。古籍稱荔支、離支、麗支,果實成熟時果皮色紅艷可觀,俗稱丹荔。唐朝朱應《扶南記》對荔枝一名解釋為:“以其結實時,枝弱而蒂牢,不可摘取,必以刀劙(lí)其枝,故以為名。”荔枝鮮果色、香、味、形均美,甜香可口,深受消費者的歡迎,為“一果上市,百果讓路”的珍果,已早被歷代墨客所稱頌。荔枝全身都是寶,果實營養豐富,維生素種類多,且含量高,是一種營養價值很高的水果。我國民間常把荔枝作為滋補品,中醫用荔枝治病歷史悠久,明朝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就有記載。荔枝核含淀粉57%,是釀酒的原料。荔枝木紋理細密堅實,耐潮防腐,是修建房屋和制作各種家具的優良材料。荔枝根可提取單寧,是上等的防腐涂料。荔枝又是優良的蜜源植物,一棵30年以上的荔枝樹,花期可泌蜜15--20公斤。荔枝蜜是蜜中上品,它含有人體所需的糖和20多種氨基酸,具有較高的醫療價值和保健滋補作用。荔枝除鮮食外,也是食品工業的重要原料和外貿出口最具競爭力的果品。荔枝干早已馳名,近十多年來,荔枝深加工為荔枝酒、荔枝罐頭、荔枝汁等系列產品,已暢銷國內外市場。荔枝對栽培條件要求不高,適應性很大,種后稍加管理,4--5年便可掛果,一般種后10年樹株產可達50公斤,30年樹株產在150公斤以上。它結果時間很長,長達幾百年甚至千年。三、解題:“南州六月荔枝丹”是明朝陳輝《荔枝》詩中的句子。原詩是“南州六月荔枝丹,萬顆累累簇更團。絳雪艷浮紅錦爛,玉壺光瑩水晶寒。高名已許傳新曲,芳味曾經薦大官。烏府日長霜暑靜,幾株斜覆石闌干。”用古詩蘊藉含蓄,引人入勝。此題內涵豐富:產地南州,泛指我國南部 地區;成熟的季節六月(陽歷七月);鮮果的色彩丹,絢麗如丹。突出了荔枝的產地、成熟期、顏色(生態的主要特點之一)。充滿詩情畫意,而且引古詩為題,也與全篇廣泛引證的風格統一起來。本文選自《生物學碎錦》,是科學小品,屬于說明文。小品:就是隨筆之類的小文章。科學小品:介紹科學知識的文藝性說明文。其特點是以通俗有趣的寫法介紹科學知識,篇幅短小,形式靈活,語言生動,既有很強的科學性,又有一定的文學情趣。四、作者簡介賈祖璋,浙江省海寧縣人,生于1901年,我國著名的生物科普作家。曾任商務印書館和開明書店編輯,解放后歷任中國青年出版社和科學普及出版社副總編輯、中國科普創作協會副理事長、福建科普創作協會理事長等職務。他撰寫的科普讀物主要有《鳥類研究》、《鳥與文學》、《生命的韌性》、《生物學碎錦》等。他的科學小品,內容充實,構思精巧,語言簡潔洗練,文筆清新樸實。收入中學課本的有《花兒為什么這樣紅》。賈祖璋原先是位小學教師。1924年,他從報上看到商務印書館要招收一批剝制動植物標本的工人,便急忙趕到上海報考,結果以第一名的優異成績被該館錄取。舊上海是個花花世界,不少青年人迷戀于洋場里的熙熙攘攘、霓虹燈的五彩繽紛;而且剝制動植物標本,在一般人眼里是不值一顧、低人一等的工作,可年輕的賈祖璋卻愛上了這個職業。他愛惜光陰,不善“交際”,工作之余,悉心讀書寫作。那時,商務印書館有個植物園,由一位工人管理。賈祖璋“毛遂自薦”,搬進去和工人住在一起。植物園里,人只有兩個,而花草樹木卻有千百種。有人問他:“住在園里不感到寂寞嗎?”他笑笑回答:“我喜歡安靜。不妨礙別人,別人也不妨礙我,何況還有這許多花草做伴。”就這樣,他一邊當工人,一邊精心觀察,詳細記錄,積累了大量創作素材,并參考日文資料,編著了《鳥類研究》、《普通鳥類》、《世界禽鳥物語》等書。和別人合撰的六十萬字巨著《中國植物圖鑒》,也是在這時開始準備的。 一年秋天,為了寫《蟹》一文,他從市場上買回了幾只螃蟹,養在水里,一連幾天全神貫注加以觀察,了解它的生活習性。然后煮熟,揭去背殼,由表及里,仔細探索,詳細考證,終于把這個“無腸公子”、“橫行介士”寫得活靈活現,栩栩如生。有一次,賈祖璋為了核實文昌魚的史料,桌子上擺滿了古今中外的書刊。他潛心于研究工作,早把門外的事情忘得一干二凈。突然,一個小朋友推開門,探頭說:“賈爺爺,東西燒焦了!”賈老的爐子就放在門外,趕去一看,鋁鍋里嗞嗞地叫著,一股濃烈的焦氣沖鼻而來。原來,鍋里的肉早已墨黑墨黑,焦糊了。 打倒“四人幫”后,賈老已年近八旬,但他人老心不老,終日伏案著述,陸續寫出了許多優秀科普作品。其中《花兒為什么這樣紅》一文,榮獲了全國“新長征優秀科普作品獎”一等獎。五、閱讀課文請二至三位學生依次朗讀,教師隨時在黑板上寫下學生讀錯的字。每個同學朗讀后,教師均需對其朗讀情況作三言兩語的簡要評定。字詞正音: 繒zēng(古代絲織品的通稱) 瓤ráng(瓤子) 醴lǐ(甜酒) 酪lào(用乳汁制成的半凝固狀食品) 囊náng(口袋) 勃bó(煙起貌) 莆pú(福建莆田縣) 詞語補釋: 龜裂: jūn呈現許多裂紋。(龜甲guījiá) 幅員: 領土面積。地廣狹為幅,周圍為員,員即圓。 勞民傷財: 既使人民勞苦,又耗費錢財。(使動用法)現多指濫用人力物力。不了了之: 把問題放在一邊,就算了事。了: 完成。了(第二個): 了結、結束。逼真: ⑴極象真的;⑵真切。 絢麗: 燦爛美麗。 渣滓: ⑴物品提出精華后剩下的東西; ⑵比喻品質惡劣對社會起破壞作用的人。 兼程: 一天走兩天的路。造化: ⑴自然界的創造者,也指自然。⑵福氣、運氣。六、分析課文。教師:這節課我們主要解決文章說明的重點和層次問題。大家考慮一下,讀過這篇文章之后,你對文章內容的哪一部分最感興趣,印象最深?學生略作思索便會答出:荔枝的果實。教師:為什么?學生:因為荔枝是我們平時常見且喜食的水果,因此對它最感興趣,同時課文對它也介紹得最詳盡,所以印象深。教師:請同學看課文,然后不要遺漏地說出課文介紹詳盡到什么地步。學生看書、思考、作答。明確:課文介紹詳盡到有關荔枝果實的各個方面:外殼的形態,外殼的顏色,荔枝的果形,荔枝果實的大小及重量,殼內的果膜,果肉(假種皮),荔枝的貯藏,荔枝的果核(種子)等,有花才能有果,因而課文還連帶介紹了荔枝的花。教師:課文除了上述內容而外,還介紹了有關荔枝的哪些知識?明確:課文還介紹了荔枝的產地分布,古代講荔枝的專著(書譜),荔枝的生長習性和生長的北限、(地區限制)以及提出“應該大力發展荔枝的生產”“逐步滿足廣大人民的生活需要”的建議。教師:與前面介紹荔枝的果實相比較,哪一部分是本文的主體,為什么?明確:很顯然,介紹荔枝的果實的部分是全文的主體。因為它是有關荔枝知識的重點,同時也是一般讀者最感興趣、最樂于了解的知識,因此作者寫作時,把它作為主體,進行詳細介紹。這再一次說明作為科普作品,在對某種事物進行介紹說明時,要依據所要說明的事物的自身特點和讀者的認知需求,來合理安排文章內容的主次和詳略。教師:既然介紹荔枝的果實是文章的主體部分,那么后面有關荔枝的產地、書譜、習性、生長北限和建議的部分自然就是次要的了。請問同學們,文章將后面的次要部分刪掉行不行?估計同學能作出否定的回答。但理由未必圓滿充分。明確:不行。我們首先要搞清“主要”和“次要”與整篇文章的關系。“主要”和“次要”是就其在表達一篇文章的主旨時所起的作用的大小、重輕而言,而不是指對一篇文章是否必要而言的。“次要”不等于“不必要”,“主要”和“次要”對一篇文章而言都是“必要”的。其次,我們就這篇課文來談。如果文章題目改作《荔枝的果實》的話,那自然可以考慮刪掉后面的部分。而本文是講荔枝,因此有關荔枝的知識都應作介紹,而不能只介紹其果實,這樣內容才全面。另外,從作者的寫作意圖考慮,作者不僅把有關荔枝的知識介紹給了讀者,而且提出了“大力發展荔枝的生產”、“逐步滿足廣大人民的生活需要”的建議,體現了作者寫作意圖的另一個重要方面。綜上所述,后面的次要部分是不能刪掉的。板書:(一)從對小學時學過的《荔枝圖序》質疑寫起,引出下文。(1)(二)主要說明荔枝果實的形態特點。(2-10)1.荔枝的果① 荔枝的外部形態(2-5)a 荔枝外殼構造;b 荔枝外殼的顏色;c 荔枝的形狀;d 荔枝的大小及重量② 荔枝的內部構造(6-9)a 荔枝的殼膜;b 荔枝的果肉;c 荔枝的貯藏;d 荔枝的果核2.荔枝的花(10)(三)主要介紹有關荔枝的生產情況(11-14)1.荔枝的產地分布2.古代的荔枝書譜3.荔枝的生長習性及生長北限4.提出建議:大力發展荔枝生產,滿足人民的生活需要。本文的說明順序為先主(荔枝的形態特點)后次(有關荔枝的其他知識及建議),而介紹荔枝的形態特點時是按由表(外部形態)及里(內部構造)的順序。在說明荔枝的外部形態時,則按殼面的構造——色澤——外形——大小及重量的觀察順序來寫;而介紹內部構造時又是按殼膜--果肉--果核從外到內的順序。這樣來寫,條理清晰,內容全面、主次鮮明,既突出了荔枝的形態特征,又介紹了有關荔枝的其他知識。七、布置作業: 篩選課文主要信息,把這篇文章改寫成一段一百字左右的平實的說明性文字。第二課時教學要點:認識本文的科學性和文學性。一、回顧舊知二、學習新知(一)精讀課文,聚焦說明方法提問:這篇文章在介紹有關荔枝的科學知識時,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試舉例說明,并體會其作用。師生共同回顧初中階段所學的說明方法,常見的有:舉例子、作比較、打比方、列數字、引用、下定義、分類別、作解釋、列圖表等。分析本文所用的說明方法:1.舉例子(板書)來自現實的,如“廣東產的‘三月紅’和‘桂綠’等”;“海南島和廉江有野生的荔枝林” ;“一些稀奇的品種,如……‘龍牙’,……‘珍珠’。”等。來自調查材料的,如“六十年代,廣東調查得知,有鵝蛋荔和丁香大荔,重達四五十克”;來自史籍和科學專著的,如“據記載,南越王尉佗曾向漢高祖進貢荔枝”;楊貴妃吃荔枝的事;“四川合江產的‘楠木葉’,《四川果樹良種圖譜》說它重十九克左右,《中國果樹栽培學》則說大的重六十克”等。2.打比方(板書)直接比喻說明,如說明荔枝殼面形態時,說“荔枝殼表面有細小的塊狀裂片,好像龜甲”;“裂片中央有突起部分,有的尖銳如刺”;說明荔枝的果形時說“荔枝呈心臟形,卵圓形或圓形”;介紹優良的荔枝的種子時說“形狀很小,有似丁香”;在說明荔枝外殼的色澤時說“把它比做‘絳囊’、‘紅星’、‘珊瑚珠’,都很逼真”等。引用古籍或詩文作喻,如“至于整株樹以至成片的樹林,那就成為‘飛焰欲橫天’,‘紅云幾萬重’的絢麗景色了”;“舊記載中還有一些稀奇的品種,如細長如指形的‘龍牙’、圓小如珠的‘珍珠’等”。(作用:形象,使人易于理解生動,有文學情趣)3.數字說明(板書)在介紹荔枝的成熟期,果實的大小、重量,荔枝的貯藏,荔枝的花期、花序的主花朵數與結實數,我國栽培荔枝的歷史,古籍中所載的荔枝的品種時,都運用了數字。如:通常直徑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溫度保持在1℃到5℃,可貯藏三十天左右。(作用:準確、客觀、具體……)4.引用說明(板書)古代詩文、文獻資材、諺語等本文引用達十余處之多。這樣既豐富了文章內容,擴大了知識面,加強了說明效果,同時又使文字生動活潑,富于變化,具有較強的文學韻味,因而也更能引發讀者的閱讀興趣--既能了解有關的科學知識,又能獲得一種文學享受。文章雖屬于說明文,卻以詩句“南州六月荔枝丹”為題,遠比諸如“荔枝”、“說說荔枝”之類的題目生動活潑富于形象感。文章開頭引白居易《荔枝圖序》中的句子進行質疑,自然引出對荔枝的說明介紹。文中引用詩句,或介紹荔枝林的景觀,或說明荔枝的不耐貯藏,或印證荔枝的生長北限,或借以表達應大力發展荔枝生產以滿足人民的生活需要的愿望與建議,都極富文學情趣。(作用:確鑿可信……既擴大了文章的知識內容,又增強了思想性,還增加了文學情趣。)5.作比較: “優良的荔枝,種子發育不全,有似丁香。”6.分類別: “廣東有雙季荔枝,……又有四季荔枝,……7.下定義:“荔枝殼表面……特稱龜裂片。”、“兩側……有一條溝,叫做縫合線。”(作用:準確、科學……)(二)揣摩語言,體會本文的科學性、文學性1、科學性。(1)運用確鑿的事實(包括有關歷史事實)和具體數字來說明問題。舉例說明這些例子有現實的,如“海南島和廉江有野生的荔枝林”;有來自調查的,如“六十年代,廣東調查得知,有鵝蛋荔和丁香大荔,重達四五十克”;也有來自古籍的,如“據記載,南越王尉佗曾向漢高祖進貢荔枝”。數字說明有時用確實的數字,如“荔枝花期是二月初到四月初,早晚隨品種而不同。廣東有雙季荔枝,一年開花兩次。又有四季荔枝,一年開花四次之多”;有時用估計數字,如“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徑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用數字說明可以使讀者對事物獲得具體的印象。(2)既重視引用古代有關荔枝的知識作為依據,又注意糾正其不確切的地方。例: 在引述白居易《荔枝圖序》中的“殼如紅繒,膜如紫綃,瓤肉瑩白如冰雪,漿液甘酸如醴酪”的話之后,在第二自然段里指出第一句“殼如紅繒”的確也還有不足之處;在第六自然段里指出“膜如紫綃”的形容則“是把殼肉壁的花紋誤作膜的花紋了”。2、文學性本文是一篇文藝性說明文,除了注意介紹知識的科學性外,還使用了不少生動、形象的語言,突出了文章的文藝性和形象性。尤其是有二十多處引用了古代詩文,不僅豐富了內容,而且大大增強了表達效果。標題“南州六月荔枝丹”本身就十分吸引人。前半篇以白居易《荔枝圖序》為線索,對荔枝果實逐層說明。其間又引“飛焰欲橫天”(郭明章《荔枝》)、“紅云幾萬重”(鄧肅《看荔枝》)等詩句描寫荔枝的顏色;引“盈盈荷瓣風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嬌”(徐《詠荔枝膜》)詩句表現荔枝的膜,更加收到良好的效果。引用杜牧《過華清宮絕句》第一首,一方面印證了荔枝不耐貯藏的特點,同時揭露封建帝王、王妃的奢侈生活,增強了思想性。引用的文字生動活潑,具有文學韻味,增強了閱讀興趣,給人留下鮮明的印象。本文引用特色鑒賞分析。一是比喻描寫性引用文章一開頭,就開門見山,引用白居易的《荔枝圖序》的一段:“殼如紅繒,膜如紫綃,瓤肉瑩白如冰雪,漿液甘酸如醴酪。”這一段描寫,按照荔枝形態特點和人們認識事物先外后內的順序,連用“紅繒”、“紫綃”、“冰雪”、“醴酪”四個比喻,寫出荔枝外殼色彩的紅艷,內膜質地的輕柔,瓤肉的潔白,漿汁的香甜。可謂描形摹狀,細致入微。在解說“殼如紅繒”時,先以特寫筆法,描述了荔枝的殼面構造,糾正了《荔枝圖序》的不足。接著引用“絳囊”、“紅星”、“珊瑚珠”三個比喻,說明荔枝的紅色。最后推而廣之,引用“飛焰欲橫天”,“紅云幾萬重”的詩句,以全景鏡頭,描寫整片荔枝林的顏色,不僅給人以物的形象,而且給人以詩的意境。在說明荔枝膜時,先糾正“膜如紫綃”是“把殼內壁花紋當作膜的花紋”之誤,然后引《詠荔枝膜》詩:“盈盈荷瓣風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嬌”。“荷瓣”“桃花”喻其形色,“風前落”描其輕柔,“雨后嬌”狀其鮮艷。這種用特寫的手法交*的比喻從動態來描繪,比起“膜如紫綃”的靜態描寫,就顯得更加生動形象了。二是對比議論性引用有些詩文,并非直接描寫荔枝。但經作者巧妙地從另一角度加以引用,同樣收到說明的效果。杜牧的《過華清宮》,原旨是借進奉荔枝一事,譏諷唐玄宗荒淫禍國,以致釀成歷史悲劇。然其事卻與荔枝不耐貯藏的特點有關。作者即于此著眼。在說明荔枝不耐貯藏的特點時,直接引用《荔枝圖序》以后,又特別指出在今天科學技術條件下,荔枝的貯藏期已能達到一個月,而且還在進一步延長,以適應長途運輸,滿足人民生活需要。似乎本旨已明,無須再續。然而文章并不就此帶住,而是擴展開去,翻出一層,從荔枝的不耐貯藏引出唐代統治者為享受鮮荔枝而給人民造成苦難的解說,和上文組成對比。最后,引《過華清宮》作結:“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不僅是荔枝不耐貯藏的例證,也是當時人民苦難的見證。引文既擴大了文章的知識內容,又增強了思想內容,使今天品嘗過鮮荔枝的人,不能不慨古懷今,油然生幸福之感。三是舉例考證性引用。在說明荔枝的栽培歷史時,文章也引用了一些資料,如引《三山志》的記載,引宋徽宗和文征明的詩句,其作用在于列舉荔枝北移失敗的史例,以證實上文關于荔枝性喜溫暖,畏懼霜害,“成都、福州是它生長北限”的說明。這是一種“引用證明”,和前兩種引用不同。這些引用,既擴大了知識面,使有關荔枝栽培的說明有充分的依據,體現了嚴謹的科學性,又避免了園藝教科書式的平板枯燥,也是值得注意的一個特色。大量引用古詩文,來說明荔枝的有關知識,既增強了說服力,又增強了文藝性。如果抽掉了本文中十多處的古詩文,就會變成枯燥乏味的說明書。三、拓展閱讀白居易《荔枝圖序》(見flash)荔枝生巴峽間,樹形團團如帷蓋,葉如桂,冬青;華如桔,春榮;實如丹,夏熟;朵如葡萄,核如枇杷,殼如紅繒,膜如紫綃,瓤肉瑩白如冰雪,漿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實過之。若離本枝,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五日外,色香味盡去矣。元和十五年夏,南賓守樂天,命工吏圖而書之,蓋為不識者與識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四、作業用文藝性筆調寫一篇短文,介紹你家鄉出產的一種水果或其他特產,力求寫出其中蘊含的文化意味。要求抓住事物的特征,準確地加以介紹;妥善安排文章的結構層次,注意寫作順序,寫得簡單明了,有條不紊;運用說明、描寫等多種手法說明事物,有意識地打比方,使文章通俗生動。
賈祖璋_《南州六月荔枝丹》作者 篇9
【學習目標】
1、把握本文說明順序,并了解其作用。
2、領會本文作為文藝性說明文的語言特點。
3、了解荔枝的生態及其生產情況,豐富科學知識。
【學法建議】
1、抓住關鍵語詞理清說明順序,明確荔枝的相關特點。
2、緊扣關鍵語句分析語言運用的準確性和引用古代詩文達到的說明效果。
【課前預習】
1、作者簡介
賈祖璋是我國著名的生物學家、科普作家。他創作、編寫、翻譯了二十九部生物學著作。現任中國科普創作協會副理事長。賈祖章先生雖已八旬有 余,但他人老心不老,現在終日伏案著述,陸續寫出了許多優秀科普作品。《南州六月荔枝丹》《花兒為什么這樣紅》,都選自他的《生物學碎錦》。
2、資料鏈接
(1)學前指導
說明對象:(事物說明文、事理說明文)對象特征
說明方法:下定義、舉例子、打比方、作比較、分類別、列數字、畫圖表、引資料
說明順序: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
說明語言:科學性(正確、準確);文學性(生動、形象)
(2)文體介紹
本文屬于科學小品,屬于說明文。所謂小品就是隨筆之類的小文章,科學小品則是介紹科學常識的文藝性說明文,既有很強的科學性,又有一定的文學情趣。
(3)白居易《荔枝圖序》:
荔枝生巴峽間,樹形團團如帷蓋。葉如桂,冬青;華如桔,春榮;實如丹,夏熟。朵如葡萄,核如枇杷,殼如紅繒,膜如紫綃,瓤肉瑩白冰雪,漿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實過之。若離本枝,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五日外,色香味盡去矣。元和十五夏,南賓守樂天,命工吏圖而書之,蓋為不識者與識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譯文:荔枝生長在巴州和峽州之間一帶地方。它的樹形呈圓的形狀,很像古代用來遮蔽東西的“帷蓋”。葉像桂樹的葉,冬季還是綠色的;花像橘樹的花,在春天開放;果實的顏色像丹砂那樣紅,夏季成熟。果實聚成簇,像葡萄,核像枇杷的核,殼像紅綢,膜像紫綢,瓤肉像冰雪一樣晶瑩,潔白,漿液像醴那樣甜,像酪那樣酸。(關于荔枝的情況),大概也就如同前面所說的情形,那實際的情況比介紹的這些還要好。假如果實離開了枝體,一天顏色就變了,兩天香味就變了,三天味道就變了,四五天以后,色香味就全消失了。元和十五年的夏天,南賓郡的太守樂天,讓官畫工畫成一幅荔枝圖,并寫上這篇序,這是為了告訴沒有見過(荔枝)的人以及雖然見過卻沒有看到它三天以內的變化情況的人。
3、預習思考
(1)預設問題
①粗讀課文,抓住關鍵語詞,概括每段段意,用自己的話或課文的原話詳細準確地表達荔枝的特征。
②文中用了哪些說明方法來說明荔枝的特征。
③預習課文后,你提出了哪些新的問題?
【課時安排】1課時
一、自學評價
1̣̣̣.下列列詞語中,加點的字注音無誤的一組是( )
a.粗糙cāo 紅繒zēng 乳酪 lào
b.背負bèi 樹冠 ɡuān 萌蘗 niè
c.龜裂guī 宋徽宗hui 貯藏 zhù
d.諺語yàn 紫綃 qiāo 果梗 ɡěnɡ
2.下列詞語中,書寫無誤的一組是 ( )
a.醴酪 縱然 粗糙 嘔氣
b.希奇 薄膜 烘干 嘲諷
c.花序 進貢 移植 吹噓
d.氣侯 渣滓 絢麗 褐色
3.下列詞語中加點的字(詞)解釋正確的一組是( )
a.紫綃(生絲織的綢子) 兼程(既走水路,又走陸路)
b.醴酪(甜酒) 日啖(品嘗)
c.密移造化出深山(自然、天然 ) 絳囊(深紅色)
d.山頂千門次第開(第二次) 渾圓(全、滿)
4、名句填空
①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
——《惠州一絕》 蘇軾
②長安回望繡成堆,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無人知是荔枝來。
——《過華清宮絕句》 杜牧
③你還能默寫出關于荔枝的其他詩句嗎?請寫在下面的橫線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本研習
1、整體感知
(1)課文結構順序圖如下:
第一部分:(1節)
第二部分:(2-11節)荔枝的生態(說明荔枝本身)
果實外部形態(2-5)
2節:果___,龜裂片、片峰(粗糙)
3節:果___,__________________
4節: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果實內部組織(6-11)
6節: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節: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節:貯藏,______________(與果實關系密切,附帶介紹)
9節: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11節:果花,花期、花___、花___、花___、花____
第三部分:(12-15) 荔枝的生產 (說明荔枝問題)
12節:產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節:果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節:移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節:產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據結構圖,作者介紹荔枝采用了那些說明順序?為什么采用這些說明順序?使用這些說明順序有何作用?體現了本文的什么特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重點探究
本文是一篇科學小品,既有一般說明文簡明、準確、周密、條分縷析的特點,又有清新誘人的詩意。請學生討論合作完成。
(1)科學性
①語言細密精確(限定范圍、修飾程度、說明條件、比喻形狀)
如:“現代科學發達,使荔枝北移,將來也許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不能改成“將來是完全可能的事”。
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又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語言的周密上,這些詞語的運用,十分準確表達了信息。
②確數、約數的運用,
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例子事實確鑿
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術語依據科學
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學性
①引用古詩文、史料、故事,既增強了文章的文學色彩,又充實了文章的內容。
細讀課文請找出,并說明各自在文章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運用“打比方”的說明方法,使表達生動形象,凸現文采。
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總結:本文語言的科學性集中體現在用詞準確、周密。文學性集中體現在大量詩詞典故的運用上,既使說明形象生動,又使文章詩意盎然。
三、問題探討
1、題目“南州六月荔枝丹”隱含哪些方面的信息?作者為什么不直接用“荔枝”作為標題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一段在文中是否多余?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閱讀下段介紹荔枝的文字,思考分析其與課文寫法風格的區別。
荔枝,無患子科。常綠喬木,高可達20米。偶數羽狀復葉,小葉長橢圓形或披針形,全緣,革質,側脈不明顯。……花小,無花瓣,呈綠白或淡黃色,有 芳香,圓錐花序。果實心臟形或圓形;果皮具多數鱗斑狀突起,呈鮮紅、紫紅、青綠或青白色。果肉(假種皮)新鮮時半透明凝脂狀,多汁,味甘美而有佳香。 ——摘自《辭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活動體驗
請利用下面的資料,運用本文最具特色的說明方法,起個好題目,寫一段富有文學情趣的介紹石榴的說明文字。然后讀一讀,同學間交流評價。
1、燃燈疑夜火,轄珠勝早梅。——梁元帝《詠石榴》
2、日射血珠將滴地,風翻火焰欲燒天。——白居易《山石榴》
3、榴者,天下之奇樹,九州之名果……繽紛磊落,垂光耀質,滋味浸液,馨香流溢……遙而望之,煥若隋珠耀重淵;詳而察之,灼若列宿出云間。千房同膜,千子如一,御饑療渴,解醒止醉。——潘岳《安石榴賦》
4、榴大如杯,赤色有黑斑點,皮中如蜂窠,有黃膜隔之,子形如人齒,淡紅色,亦有潔白如雪者。——《事類合聚》
【參考答案】
一、自學評價
1.a 點撥:b項“背”讀bēi, c項 “龜”讀jūn ,d項“綃”讀xiāo,前二者系多音字,d項系與形近字而誤。
2.c 點撥:皆因形、音都相近或相同而誤。 a項“嘔”應為“慪”,b項“希”應為“稀”,d項“侯”應為“候”
3.c 點撥:a項“兼程”:一天走兩天的路程,b項“酪”:用乳汁制的半凝固狀食品,d項“次第”:依次。
4.答案:日啖荔枝三百顆,不妨長作嶺南人。
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
二、文本研習
1、整體感知
(1)第一部分:(1節)介紹荔枝引用白居易《荔枝圖序》“殼、膜、肉、漿”
第二部分:(2-11節)荔枝的生態 (說明荔枝本身)
果實外部形態(2-5)
2節:果殼,龜裂片、片峰(粗糙)
3節:果色,深紅色或紫色
4節:果形,心臟形、卵圓形、圓形
5節:大小,直徑三四厘米(重十多克至二十多克)
果實內部組織(6-11)
6節:果膜,白、薄
7節:果肉,白色半透明(顏色)、味甜微酸(味道)、制作方法
8節:貯藏,不耐貯藏(與果實關系密切,附帶介紹)
9節:果核,長圓形、表面光滑、棕褐色或綠色
10,11節:果花,花期、花形、花型、花序、花蜜
第三部分:(12-15) 荔枝的生產 (說明荔枝問題)
12節:.產地,中國南部
13節:果譜,種類、內容、荔枝品種
14節:移植,習性、古荔枝移植情況
15節:產銷,因地制宜,大力發展,滿足需要
(2) 明確:本文是把荔枝作為水果來介紹的,按照從主到次,由表及里的順序來寫。課文主要介紹荔枝的生產特征,次要介紹生產情況。在介紹果 實時,又根據它的結構特點,采用了由外到內,由表及里的空間順序。在說明荔枝果實的外部特征時,又按照殼面構造—色澤—外形—大小、重量的觀察順序來寫。 這樣既突出了荔枝的形態特征,又說明了有關它的其他知識。
2、重點探究
(1)科學性
①語言細密精確(限定范圍、修飾程度、說明條件、比喻形狀)
者用揣測語氣,說將來也許有可能發生這樣的事,就變成了肯定語氣,指將來必然產生的事實。又如: “成熟的荔枝,大多數……紫色”中的“大多數”、“荔枝的大小,通常直徑三四厘米”中的“通 常”、“荔枝的肉的細胞壁特別薄,……一般都不留渣滓”中的“一般”、“荔枝曬干或烘干,……完全失去潔白的面貌”中的“完全”。在語言的周密上,這些詞語的運用,十分準確表達了信息。
②確數、約數的運用,
如:“一年開花兩次”、“大約重60克”、“通常直徑三四厘米”、“重達四五十克”等等。
③例子事實確鑿
如:13節荔枝古籍,其中“陳紫”一種,現名“莆田荔枝”……
④術語依據科學
如:荔枝殼粗糙,用果樹學術語叫“龜裂片”。還有如“片峰”“果肩”“果頂”等
(2)文學性
①引用古詩文、史料、故事,既增強了文章的文學色彩,又充實了文章的內容。
細讀課文請找出,并說明各自在文章中的作用。
a. 白居易的《荔枝圖序》,給人感覺開頭新穎,引人入勝,并為后文作者與白居易對荔枝的不同看法提供依據。
b. 徐勃《詠荔枝膜》,說明荔枝味美。
c. 引用白居易的“一日而色變,……色香味盡去矣”,說明荔枝不耐貯藏。
d. 杜牧的詩歌“長安回望繡成堆……無人知是荔枝來”,一方面說明荔枝不耐貯藏,另一方面就是對這件事的嘲諷。
e. 蘇軾的詩歌“羅浮山下四時春……不妨長作嶺南人”,一方面為大力發展荔枝生產展現了一幅藍圖,另一方面說明荔枝的味美。
②運用“打比方”的說明方法,使表達生動形象,凸現文采。
如:細長如指,圓小如珠等
三、問題探討
1、題目“南州六月荔枝丹”隱含哪些方面的信息?作者為什么不直接用“荔枝”作為標題目?
“南州六月荔枝丹”短短的七個字,包含了荔枝的生長地域、成熟的時間、以及鮮明的色澤,以這句話作為標題,能激發人豐富的聯想;并且它是引用明朝詩人陳輝《荔枝》中的一句詩,具有濃厚的文學氣息,同文章的語言風格是一致的,比用“荔枝”作標題要好。
2、第一段在文中是否多余?作用是什么?
存疑導入,引人入勝。幼年時對荔枝的疑問引出說明對象。
初設印象,列出說明總綱,使文章結構緊湊。
白居易的話有對有錯
殼如紅繒——錯(粗糙)
膜如紫綃——錯(誤作)
瓤肉瑩白如冰雪——完全正確
漿液甘酸如醴酪——對
3、略
賈祖璋_《南州六月荔枝丹》作者 篇10
教學目標
1、學習本文先主后次,由表及里,從實到虛的說明順序,并了解其作用。
2、領會本文準確地運用語言和引用古代詩文加強說明效果。
3、了解荔枝的生態及其生產情況,豐富科學知識。
教學重難點
1、本文的結構方式。
2、本文語言的準確性和科學性。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荔枝自古以來就被視為水果中的珍品,史傳楊貴妃最愛吃鮮荔。詩人杜牧就曾作詩記之,“長安回望秀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jì)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對荔枝的評價:
1、“一果上市,百果讓路”
2、“饑食荔枝,飽食黃皮”
3、果中皇后──荔枝
4、荔枝的營養豐富,是一種高級滋補果品,有養血、消腫、開胃、益脾的藥用價值。
二、整體閱讀
1、荔枝是我們平時常見且喜食的水果,課文對它也介紹得最詳盡,課文介紹了荔枝的哪些方面?
明確:課文介紹詳盡到有關荔枝果實的各個方面:外殼的形態,外殼的顏色,荔枝的果形,荔枝果實的大小及重量,殼內的果膜,果肉(假種皮),荔枝的貯藏,荔枝的果核(種子)等,有花才能有果,因而課文還連帶介紹了荔枝的花。
課文還介紹了荔枝的產地分布,古代講荔枝的專著(書譜),荔枝的生長習性和生長的北限、(地區限制)以及提出“應該大力發展荔枝的生產”“逐步滿足廣大人民的生活需要”的建議
2、與前面介紹荔枝的果實相比較,哪一部分是本文的主體,為什么?
賈祖璋_《南州六月荔枝丹》作者 篇11
江蘇省金湖縣塔集中學 李向東
一:教學目的
1、了解荔枝的結構、生長等知識。
2、領悟作者引用古詩文典故的作用。
3、學習本文生動、準確的語言。
4、嘗試用文藝性筆調寫一篇說明文。
二、教學設想
1、 本文是一篇生動的說明文,因此本文的重難點應放在對荔枝知識的了解上和一些生動手法的運用上,而對說明方法和說明順序,初中有所提及,故可略及。
2、 用文藝性筆調寫作,是對所學知識的鞏固與延伸,對作文要求不應過高,能會一些方法與技巧就行。
3、 在教學方法上,以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法為主,教師適當引導為輔。
4、 教學課時: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與步驟
一、 導入
教師提問:你吃過荔枝嗎?你對它了解嗎?
學生可能答:吃過。荔枝表皮粗糙,紅色,肉甜。
教師明確:學習本文,了解荔枝。
二、 教師明確文體知識 1:本文是一篇科學小品。
2:科學小品:多用文藝性筆調介紹科學知識和闡述科學道理,使人獲得科學知識的同時還能得到某種思想感情的陶冶和藝術上的享受的一種文體
3:特點:知識性、趣味性、通俗性。
三、 投影打出作者簡介,學生閱讀了解。
賈祖璋:我國著名的科普作家。生于1901年,浙江省海寧縣人。早在三十年代,他就有《中國植物圖鑒》等專著,1931年商務印書館出版他的《鳥類概論》,是我國最早的一部現代鳥類學著作。他創作了大量的科普作品,解放前曾寫《鳥與文學》、《動物珍話》、《生活素描》等,解放后出版了《生物學碎錦》。
賈祖璋的科普作品大多以絢麗多彩的生物為寫作對象,把豐富的科學知識、歷史知識和文學知識融為一體,有著相當高的思想性、科學性和藝術性。
四、 要求學生帶著以下兩個問題瀏覽課文,完畢后,以小組形式討論探究以下兩個問題:
1、 標題給我們提供了荔枝的幾點信息?這一標題有何創意?
2、 作者認為白居易的《荔枝圖序》里的“殼如紅繒,膜如紫綃,瓤肉瑩白如冰雪,甘酸漿液如醴酪”的話對嗎?
學生自主討論探究后可得:
1、 ⑴標題給我們提供了三點信息:
產地 南州——泛指我國南方。
成熟期 六月——陽歷七月。
顏色 丹——紅色。
⑵以詩為題,新穎,同時也很有概括力(荔枝的重要信息)。
2、 白居易的話有對有錯
殼如紅繒——錯(粗糙)
膜如紫綃——錯(誤作)
瓤肉瑩白如冰雪——完全正確
甘酸漿液如醴酪——對
五、 文中還給我們提供了不少荔枝的有關知識,要求細讀課文,讀后以小組形式討論探究,完成學案上的圖表。
討論探究后,師生共同可得:
外殼:塊狀裂片、粗糙
外部形態 顏色:深紅色、紫色
(表) 形狀:心臟形、卵圓形或圓形
果實 大小:直徑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
(主 )
內膜:白、薄
內部結構 肉: 白色半透明,味甜微酸
(里) 核(種子):長圓形,表面光滑,棕褐色。無核
花期 二月初到四月初 長
生長 產地 我國
(次) 習性 喜溫暖
六、要求一學生概述荔枝的有關知識,其他同學思考:文中除了有這些知識,還多了那些內容?這些內容有何作用?概述后討論以上問題。
答案可能為:
1詩文, 作用
《荔枝圖序》 說明荔枝的外形及內部特征
《詠荔枝膜》 說明荔枝的膜的輕薄
《過華清宮絕句》(一) 說明荔枝的不耐貯藏
《惠州一絕》 突出蘇軾對荔枝的喜愛
2掌故 作用
唐明皇寵幸楊貴妃兼程送荔枝 說明荔枝的不耐貯藏
宋徽宗移荔枝于宣和殿 說明荔枝的性喜溫暖特點
文徵明說顧氏種活荔枝事 說明荔枝的性喜溫暖特點
3比喻 作用
絳囊、紅星、珊瑚珠 說明荔枝顏色紅的特點
飛焰欲橫天、紅云幾萬重 說明荔枝成片林的絢麗美景
教師小結:這些內容極大地豐富了文章的知識性和趣味性,使得文章生動了許多,也極大地激發了我們閱讀的興趣。
七、 布置作業 :
1,背誦本文中的詩文。
2,你認為本文語言的準確性體現在何處?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與步驟
一、 檢查詩的背誦情況。
二、 瀏覽課文,找出文中的說明特例,并思考如果去掉這些特例,效果怎樣?
1, 特例
⑴又有黃荔,淡黃色而略帶淡紅。
⑵現在海南島有無核荔枝,核就更加退化了。
…………
2效果
內容不夠豐富,說明不夠周密、嚴謹、準確。
三、 其實本文的準確還體現在語言上,以小組為單位討論文語言的準確性體現在何處?
師生討論后可得:
1, 明確的科學術語。
⑴裂片中央有突出部分,有的尖銳如出刺,這叫做片峰。
⑵蒂部周圍微微突起,稱為果肩。
2, 適當的數量表述。
⑶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徑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
⑷古代講荔枝的書,包括蔡的在內,現在知道的共有13種,以記福建所產的為多,尚存8種;記載廣東所產的僅存一種。
3, 恰當的限制性詞語的運用。
⑸現在科學發達,使荔枝北移,將來也許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
⑹古代講荔枝的書,包括蔡的在內,現在知道的共有13種,以記福建所產的為多,尚存8種;記載廣東所產的僅存一種。
四、 課外延伸。
閱讀下面的文章,思考、合作探究以下兩個問題,完畢后回答。
1, 這篇文章給我們講了什么科學道理?
2, 這篇文章的生動性體現在什么地方?
彩霞的故事
豆豆是大海中一個極普通的小水滴,今天有機會游到了水面。“啊!外面可真美呀!”豆豆不禁感嘆道,“藍藍的天,白白的云,還有小鳥在飛,如果我能上天那該多好啊!”一束陽光射到她的身上,她全身暖洋洋的,真是舒服極了。漸漸地她感到困意越來越濃,再也無心看那美麗的天宮,她伏在小伙伴們的身上睡了過去……
忽然,她覺得身上越來越熱,就像傳說中的神仙一樣,變成了一絲青煙,從海面向上慢慢飄去。“豆豆,歡迎你來天宮作客。”不知是誰在與自己說話,豆豆向四處望去。啊!有這么多的小伙伴和自己飛向天宮。她飛呀飛,飛了一天又一天,可是還沒見到天宮的影子,她心中有些著急了。
正在這時,一陣風吹過,豆豆不禁打了個寒顫,她感到全身幾乎凝固住了。她試著飛,可就是飛不起來,她已還原成了一滴水。她還沒來得及看看四周,只覺得身體一沉,落了下去。一想到自己將摔在地上,變得四分五裂,她就怕得發抖。“救救我呀!救救我呀!”她使出全身的力氣叫喊著。“豆豆別怕。”灰塵大姐拍了拍豆豆的肩膀說道:“你們這些小水滴要想變成云,就要遇到上面的冷氣與下面的熱氣,因此你們時而成水,時而成氣,這就是你們上升和下落的原因,過一段時間你們就會變成云了。”“啊?”豆豆簡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我要變成云嗎?”“很有可能。”聽到這,豆豆心里像吃了蜜一樣甜。漸漸地她又感到身上暖烘烘的,也輕盈起來。她睜開眼睛,看到無數小伙伴用自己的體溫把她弄熱,她十分激動,又一次和小伙伴們向上飛去……就這樣,不知上來下去多少次,她終于成了云的一分子。
早晨太陽出來了,金色的陽光照在豆豆和她的小伙伴身上,把她和小伙伴的周身染紅了。當她正欣賞自己的衣裳時,聽到下面的人們,贊道:“看!彩霞多么美啊!”“彩霞?難道我變成了美麗的彩霞,難道彩霞就是我這樣的小水滴組成的?”想到這兒她高興地跳起來喊道:“我成了彩霞!”可她的小伙伴在旁邊嘆道:“我見到的彩霞總是變來變去的,可咱們一點也沒變化,一點也不好!”聽到小伙伴的話,豆豆有些傷心地低下頭自語道:“彩霞是怎樣游動呢?”她的話音未落,一陣風吹了過來,風好大,吹得她再也站不住了,她失去了知覺,隨風飄去……
一陣說話聲把她吵醒:“看到了嗎?彩霞剛才在動呢,現在的形狀多像只火鳥呀!聽到這,她忘了痛,高興地喊道:“彩霞動了!”“豆豆姐姐!”站在旁邊的一個小伙伴拉了拉她的袖子說:“彩霞為什么只是金黃或紅色,而不是綠色呢?”“這——”這突來的問題使她有些不知所措,這時那顆灰塵又飛到了她的身旁。“灰塵姐姐!”她忙叫道,“問您一下,彩霞為什么不是綠色的呢?”灰塵笑道:“你向外看看,在彩霞與太陽間有無數的東西,有灰塵、水氣和氣體分子,他們使陽光散射,散射后的剩余色光(黃、紅)才落到你們身上,所以你們只是黃色或紅色。”豆豆終于明白了彩霞所有的秘密。
沒過幾天,豆豆又變成了普通的水滴,隨著雨水回到了她的家——大海。晚上豆豆做了個夢,夢到了她變成彩霞的那段故事。
學生可能有的答案:
1, 雨的形成過程。
2, 生動性
⑴生動的描寫:
①忽然,她覺得身上越來越熱,就像傳說中的神仙一樣,變成了一絲青煙,從海面向上慢慢飄去
②早晨太陽出來了,金色的陽光照在豆豆和她的小伙伴身上,把她和小伙伴的周身染紅了。
……
⑵擬人的手法:
③豆豆不禁感嘆道,“藍藍的天,白白的云,還有小鳥在飛,如果我能上天那該多好啊!”
④晚上豆豆做了個夢,夢到了她變成彩霞的那段故事。
……
⑶精彩的故事:
豆豆變成雨的經歷……
五、小結“文藝性筆調”的特點
㈠文體上,可編織故事。
㈡內容上,可穿插詩文、掌故、傳說……
㈢在表達方式上,可有生動的描寫、巧妙的比喻、個性化的擬人……
五、 布置作業 :
用文藝性的筆調寫一篇短文,介紹你家鄉的一種水果或其他特產,力求寫出其中蘊含的文化意味。
附:古代詠石榴的詩文。
1、 燃燈疑夜火,轄珠勝早梅。 ——梁元帝《詠石榴》
2、 日射血珠將滴地,風翻火焰欲燒天。 ——白居易《山石榴》
3、 榴者,天下之奇樹,九州之名果……繽紛磊落,垂光耀質,滋味浸液,馨香流溢…… 遙而望之,煥若隋珠耀重淵;詳而察之,灼若列宿出云間。千房同膜,千子如一,御饑療渴,解醒止醉。
——潘岳《安石榴賦》
4、榴大如杯,赤色有黑斑點,皮中如蜂窠,有黃膜隔之,子形如人齒,淡紅色,亦有潔白如雪者。 —— 《事類合聚》 作者郵箱:
賈祖璋_《南州六月荔枝丹》作者 篇12
一、教學目的:
1、學習本文先主后次,由表及里,從實到虛的說明順序,并了解其作用。
2、領會本文準確地運用語言和引用古代詩文加強說明效果。
3、了解荔枝的生態及其生產情況,豐富科學知識。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 本文的結構方式。
2、難點: 本文語言的準確性和科學性。
三、教學時數:
兩課時
四、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簡介作者;熟悉課文;理清文章說明的重點和層次。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荔枝自古以來就被視為水果中的珍品,史傳楊貴妃最愛吃鮮荔。詩人杜牧就曾作詩記之,“長安回望秀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jì)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這首詩是他作的《過華清宮絕句》(3首)中的第一首。華清宮故址在現在陜西省臨潼縣的驪山上,唐玄宗李隆基和妃子楊玉環常來游樂。史載楊妃愛吃鮮荔枝,李隆基每年都令從南方飛馬運送到長安,勞民傷財。這首詩的第一二句寫詩人在長安回頭望見驪山一片錦繡,想到驪山華清宮的盛時,在清晨千門陸續打開了。第三四句寫楊貴妃在驪山上見一騎飛來,知道荔枝送到,滿心歡喜,而無人知道如此奔忙的驛馬原來是送荔枝來的(還以為有什么軍國大事呢)。其中有吊古和諷刺的'意味。一騎紅塵,形容運送荔枝快馬如飛,塵土飛揚。騎,指驛使和他騎的馬。
二、關于荔枝的簡介:
荔枝屬無患子科。古籍稱荔支、離支、麗支,果實成熟時果皮色紅艷可觀,俗稱丹荔。唐朝朱應《扶南記》對荔枝一名解釋為:“以其結實時,枝弱而蒂牢,不可摘取,必以刀劙(lí)其枝,故以為名。”荔枝鮮果色、香、味、形均美,甜香可口,深受消費者的歡迎,為“一果上市,百果讓路”的珍果,已早被歷代墨客所稱頌。荔枝全身都是寶,果實營養豐富,維生素種類多,且含量高,是一種營養價值很高的水果。我國民間常把荔枝作為滋補品,中醫用荔枝治病歷史悠久,明朝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就有記載。荔枝核含淀粉57%,是釀酒的原料。荔枝木紋理細密堅實,耐潮防腐,是修建房屋和制作各種家具的優良材料。荔枝根可提取單寧,是上等的防腐涂料。荔枝又是優良的蜜源植物,一棵30年以上的荔枝樹,花期可泌蜜15-20公斤。荔枝蜜是蜜中上品,它含有人體所需的糖和20多種氨基酸,具有較高的醫療價值和保健滋補作用。荔枝除鮮食外,也是食品工業的重要原料和外貿出口最具競爭力的果品。荔枝干早已馳名,近十多年來,荔枝深加工為荔枝酒、荔枝罐頭、荔枝汁等系列產品,已暢銷國內外市場。荔枝對栽培條件要求不高,適應性很大,種后稍加管理,4-5年便可掛果,一般種后10年樹株產可達50公斤,30年樹株產在150公斤以上。它結果時間很長,長達幾百年甚至千年。
三、解題:
“南州六月荔枝丹”是明朝陳輝《荔枝》詩中的句子。原詩是“南州六月荔枝丹,萬顆累累簇更團。絳雪艷浮紅錦爛,玉壺光瑩水晶寒。高名已許傳新曲,芳味曾經薦大官。烏府日長霜暑靜,幾株斜覆石闌干。”
用古詩蘊藉含蓄,引人入勝。此題內涵豐富:產地南州,泛指我國南部地區;成熟的季節六月(陽歷七月);鮮果的色彩丹,絢麗如丹。突出了荔枝的產地、成熟期、顏色(生態的主要特點之一)。充滿詩情畫意,而且引古詩為題,也與全篇廣泛引證的風格統一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