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詩詞曲四首
教案示例之一教學目的
一、初步理解詩的煉字和初步體味詩的句法。
二、背誦這四首詩詞曲。
三、進一步學一點詩的韻律。
教學設(shè)想
一、用比較法講煉字煉句。
二、用多種方法引導學生用普通話背誦詩詞曲,用朗誦引導學生體會,學習韻律。
教學時數(shù) 三課時(教師根據(jù)學生情況在三課時內(nèi)自行安排,二課時講完,一課時綜合訓練。)
教學過程
古代詩詞曲是我國文化和文學寶庫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它有思想,有意境,有韻律,尤其是本單元所選幾首更是我國文學寶庫的精華,特點是形象鮮明,語言含蓄凝煉。我們學習古代詩歌,要讓學生在背誦的基礎(chǔ)上仔細玩味。
杜少府之任蜀州
1 解題:“杜少府之任蜀州”,是杜少府到蜀州上任,蜀州在今四川省崇慶縣境。這首詩是送別之辭。詩人尋求新的審美情趣,意境恢宏,胸懷開闊,氣象豪邁,音節(jié)鏗鏘,富有特色。
2 教師范讀后讓學生各自誦讀。
3 講析內(nèi)容。1、2句從送別地點落筆。詩人站在京城郊外,遠望雄偉的長安古城被遼闊的“三秦”之地拱衛(wèi)著;再向遠處眺望,風煙迷漫處便是蜀州的“五津”。從實景看,長安哪能“望”到“蜀州”,這是詩人的想象而已。3、4 句說我現(xiàn)在跟你離別并非只是你遠游他鄉(xiāng),我也是“宦游人”啊。王勃是山西人來到長安做官,客中作客,越發(fā)彼此同感。5、6兩句自然跟3、4句相連,成為千古絕唱,使對方得到很大的寬解和安慰,真是水乳交融。這樣,7、8兩句水到渠成,完全掃除了一般送別詩的“流淚”和“傷感”,而有著博大氣勢和感染力量。
4 分析藝術(shù)手法:從煉句看,開頭兩句寫博大無比的意境很自然地引出送別者跟被送別者心情完全一致,又很自然地引出不作兒女之情,可算筆力千鈞,渾然天成。
杜少府之任蜀州
教學內(nèi)容和步驟
一、指導學生根據(jù)注解自學。
二、根據(jù)課文注解補充介紹作者及詩題,并講解這首詩。
教學時數(shù) 一課時
作者簡介:
王勃(650—675)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西北)人,曾做過虢(guó)州參軍等幾任小官,因故被革職。后來到交趾探望父親,由廣州渡海時溺水而死。
王勃少年時就顯露了出眾的才華,后來他和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以文辭齊名,人稱“初唐四杰”。他又擅長駢文,代表作有《滕王閣序》。
教師參考:
王勃的生卒年齡,根據(jù)課文注解為公元650—675年,按《舊唐書·王勃傳》說:“上元二年,勃往交趾省父,道出江中……渡南海,墮水而卒,時年二十八。”《新唐書·王勃傳》說:“父福疇,……左遷交趾令。”勃往省,渡海溺水,而卒,年二十九。”按:上元二年為公元675年。據(jù)考訂,王勃生于唐宗永徽元年(650年),死于上元二年(675年)十二月,是二十六歲。一般介紹都把他的生卒年定為650—676年。
關(guān)于王勃詩文的評論:杜甫《戲為六絕句》之一說:“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題解:
這是一道送別友人的詩。當時作者在京城長安。他的一位姓杜的朋友到蜀州(今四川崇慶縣)去任縣尉,王勃寫了這首詩送行。“少府”,當時對縣尉的敬稱。(縣尉,在縣令屬下,主管“治安”方面的一種官職。)“之任”,赴任,即上任。之,動詞,前往。
這首詩的題目也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課文講解: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闕”(què),帝王宮門前的望樓,也指城門兩邊的觀樓。“城闕”,指帝王居住的地方,這里指長安的城郭宮殿。“輔”(fǔ),輔佐,夾輔,衛(wèi)護。“三秦”,泛指當時長安附近一帶的地方(今陜西潼關(guān)以西的地區(qū))。“輔三秦”即“輔以三秦”,以三秦為輔。“風煙”,隨風飄散的煙。“五津”本指蜀中岷江上的五個大的渡口,這里泛指蜀地。“城闕輔三秦”寫作者送別友人的地方,是在三秦輔衛(wèi)著的長安;“風煙望五津”寫友人將要去任職的地方,是五津流經(jīng)的蜀州。“城闕”顯示長安的氣勢,“風煙”顯示遠處的迷蒙。作者在長安,心已經(jīng)向往于友人即將去到的蜀州,一個“望”包含無限深情。
教師參考:
關(guān)于“三秦”:秦之后,項羽曾將長安一帶秦地方分為雍、塞、翟三國,分封秦將章邯為雍王,司馬欣為塞王,董翳為翟王,故統(tǒng)稱三秦。關(guān)于“五津”:四川省從灌縣以下到犍為一段的岷江中,當時有五個渡口,名為白華津、萬里津、江首津、涉頭津、江南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宦”(huàn),做官。“宦游人”,離鄉(xiāng)在外做官的人。宦游,也稱游宦。“與君離別意”是說和你分別的情意,“同是宦游人”是說兩人都是他鄉(xiāng)的人。“我”來長安,“你”去蜀州,臨別時有無限深意,作者自己遠離鄉(xiāng)土,又逢別友,十分感慨。他就用兩人相同的處境來安慰臨別時的朋友。
“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海內(nèi)”,四海之內(nèi),天下。“存”,有。“知己”,知心朋友,彼此相互了解而情誼深切的人。“天涯”,天邊。“比鄰”,近鄰。比,緊挨著(按:比,舊讀bì,今通讀bǐ)。“海內(nèi)存知己”是說四海之內(nèi)還有知心朋友存在;“天涯若比鄰”是說即使在“天涯”也好像是近鄰。作者和朋友分別不免有別離的傷感,但想到四海之內(nèi),只要是知己的朋友,即使山川修阻,遠隔天涯,也如近鄰一般息息相通。“天涯”極言其遠,“比鄰”極言其近,遠近對照,就顯出了知己的可貴。這里表現(xiàn)了作者對朋友不拘行跡的真勢感情。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無為”,不要做。“歧路”,岔路,這里指分別之處。“兒女”泛指青年男女。“沾”,濕。“沾巾”指哭泣。這兩句詩是說不要在分別的地方(也是指分別的時刻)像兒女般啼哭,讓眼淚弄濕了佩巾。在全詩結(jié)尾處,作者勉勵朋友,也勉勵自己:在即將分手時,不必作兒女情態(tài),依依惜別,涕淚沾衣巾。這樣寫來,全詩氣氛就變悲涼為豪放了。
全詩風格清新、質(zhì)樸,意境開闊明朗,語言流暢,與通常送別詩的纏綿、悲涼的調(diào)子截然不同,表現(xiàn)了作者不拘泥于兒女情長的遠大志向和不平凡的胸懷。
望天門山
1 解題:“望”,遠看,跟“風煙望五津”的“望”詞義相同。安徽省當涂縣、和縣境內(nèi)東西面兩座梁山在長江兩岸對峙著,氣勢雄偉,意境壯美,富有詩情畫意。大詩人李白的《望天門山》就藝術(shù)地再現(xiàn)了這種形象。
2 學生試讀后教師指點: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每句四拍,也有讀為三拍即以最后三字為一拍的。
3 講析內(nèi)容(教師可以設(shè)計提問)。
詩人寫詩時立足點在哪里?
站在行駛于長江中的船上,“望”的基點不斷移動著,視角也不斷轉(zhuǎn)換著,自然景觀也就不斷變化著。時間又在推移著,全詩在移步換景。
“望”的情況如何?
長江西的梁山和長江中的梁山,隔江對峙,形成一山中斷狀如“天門”。“斷”字妙極,顯出“狹險”與“激蕩”之狀。這是遠景第2句寫碧綠的江水受到撞擊以后到天門山的崖壁而形成漩渦,這是近觀。詩人進入兩山對峙時,好像覺得兩岸青山急劇流轉(zhuǎn),是從江中涌現(xiàn)出來,真實地寫出詩人的視覺感受和觸角感受。第4句寫過了天門山再凝神遠望,滿眼是浩渺的江水和澄碧的天空,只有一葉小舟從東方升起太陽的地方駛來,平穩(wěn)中見出沉靜。本詩描繪了祖國山河壯麗。
4 分析藝術(shù)手法:詩人巧妙地把遠望和近觀、把運動和沉靜巧妙地結(jié)合起來,把激蕩跟瀟灑巧妙地結(jié)合起來,構(gòu)成一幅浩蕩渺邈色彩明麗的長江山水圖畫。詩人游覽祖國名山大川,以他濃烈的審美情趣和高超的審美能力,細致地觀察了自然界事物的千變?nèi)f化的眾多美感因素,把握住它們的特征,并用精練形象富有音樂性的詩歌語言表現(xiàn)出來。
水調(diào)歌頭 明月幾時有
1 解題:蘇軾是一位充滿矛盾、苦悶而又竭力掙扎希望精神解脫的大詩人。這首詞不僅創(chuàng)造了許多潔凈華美的形象,更加洋溢著一股焦慮煩悶和無可奈何的情緒。全詞借中秋之夜的月下歡飲和對弟弟子由的懷念,呈現(xiàn)出心靈的覺醒亦即超越現(xiàn)實終又回歸現(xiàn)實的歷程。
2 學生自讀找出不認識的字,對照注釋和查字典自行解決。
3 講析內(nèi)容。不要求學生全懂,因為詞中含有深奧的哲理。只要求學生就文字形式表示的意思有大體的了解。詞人一開頭就把自己置于茫茫青天之中,廖廓無邊又孤獨可憐,自然的偉大跟人生的渺小在皎潔的月光下映襯得鮮明醒目。一個“問”字又在巨大與渺小的反差中蘊含了希望和豪放的情懷,寄托著詞人與天地萬物同一的超脫思想。詞人心靈負擔畢竟過重,實實束縛他,又陷入了深深的苦痛,他徘徊,猜測,想飛往月宮卻又不知道今夜是什么日子,又害怕天上理想的境界比地上的現(xiàn)實更苦,于是“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還是在人間吧!人間固然有悲歡離合,自古如此,只希望人能“長久”,“千里共嬋娟”。
4 分析藝術(shù)手法:這首詞設(shè)置了一個博大、潔美的境界來抒發(fā)清醒、苦悶、彷徨而又回歸現(xiàn)實的跳脫過程,胸襟曠達,蘊含量極大,——既解剖了自己,又勸慰了弟弟。這是詞人一生的宿影,也是封建社會后期知識分子的心態(tài),還是中華民族文化思想結(jié)構(gòu)的體現(xiàn)——入世的儒家思想跟出世的佛家思想的交融。因此,這首詞具有極大的形象精練的藝術(shù)價值。
山坡羊 潼關(guān)懷古
1 解題 這首詞寫作者去陜西賑災(zāi)路經(jīng)潼關(guān)時的感慨。當時陜西大旱,災(zāi)民易子而食,作者極其關(guān)心人民疾苦,以至于憂愁而死。
2 學生運用教師所講知識先讀出節(jié)拍來,能夠背誦出來。
3 講析內(nèi)容。峰巒聚集拱衛(wèi),黃河波濤洶涌澎湃。潼關(guān)東有崤山,北接中條山,西接華岳三峰,形勢險峻,外面又以黃河縈繞作為天然屏障。“潼關(guān)路”三字點出行路艱難,既描述上句,又開啟下文“望西都,意躊躇”。“躊躇”什么?“傷心秦漢經(jīng)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秦都咸陽的阿房宮,被楚國人燒成焦土。后來元朝的京城又修起了“宮闕萬間”,又被毀了,剝削大量民脂民膏。總之,“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這里深刻形象地點出了主題。
4 分析藝術(shù)手法:看似懷古,其實傷今。立意警辟,形象鮮明,在濃烈的抒情色彩中迸發(fā)出人民民主思想的光輝。語言明白曉暢,富于節(jié)律,藝術(shù)魅力極大。
留作業(yè) :
1 自己劃分《天凈沙 秋思》中的節(jié)拍,并且體會。
2 抄出《水調(diào)歌頭 明月幾時有》中的押韻字。
3 品味以下句子中加黑點字的好處:
(1)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2)天門中斷楚江開。
(3)峰巒如聚,波濤如怒。
(鄒 月)
附:《山坡羊 潼關(guān)懷古》難句解析
①峰巒如聚,‖②波濤如怒,丨③山河表里潼關(guān)路。
1 并列復句。第一部分又是并列復句。第3句分句的主語是“山河表里”,以下的是名詞性謂語。
2 第一部分的兩個比喻都是把具體的事物比成一種動作,較為奇突;“聚”指峰巒重重迭迭,“怒”,指波濤翻滾激蕩,表面寫潼關(guān)氣勢雄偉、是險峻異常的要塞,實際寫作者心潮澎湃,思緒萬千,修辭上這是一種巧妙的比喻,但同時又描寫了景物。
3 “山河表里”是主語,“潼關(guān)路”是謂語。“山河表里”出自《左傳·僖公二十八年》:“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無害也。”原來寫晉國外有黃河作屏障,內(nèi)有太行山可以固守。這是一種“合敘”的修辭手法,意思是“里山表河”,或者是“山里河表”,現(xiàn)在說成“山河表里”,“合敘”中又有交錯變化,難度就更大了。
譯文:“山巒重迭,波濤翻滾;外面有黃河里面有太行山,這是潼關(guān)一帶的路途。”
傷心秦漢經(jīng)行處。
單句。主語自述省。謂語是“傷心”,“秦漢經(jīng)行處”是偏正詞組作處所補語,前面可以加上介詞“于”。又,薩都剌《念奴嬌·登石頭城》有“傷心千古”,也是“傷心于千古”,“千古”作時間補語。“秦漢”是“經(jīng)行”的處所賓語,因音律要求而提前,也可以說“秦漢”是被動主語。“秦漢”代替“秦漢故地”。
譯文:“在經(jīng)過秦漢宮闕遺址時非常傷心。”但譯成現(xiàn)代漢語,必須把作補語的介詞結(jié)構(gòu)移到前面作狀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