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自學評估練習
知識掌握1.白居易,字________,晚年號________。他是繼杜甫之后又一個偉大的________詩人。他倡導“________”運動,主張“________,________”。著有《________》。
2.《琵琶行》 中表現琵琶女和作者自己不幸身世和互相同情和深厚情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琵琶行》中三次寫琵琶女彈奏都用了側面描寫:第一次“忽聞水上琵琶聲”,側面描寫的句子是________;第二次當“四弦一聲如裂帛”結束彈奏后,詩人用“________,________”來進行側面描寫;最后一次“凄凄不似向前聲”,作者又用“滿座重聞皆掩泣,________”作側面描寫。
4.“東船西舫悄無言,惟見江心秋月白”這兩句詩的環境描寫有什么作用?分析準確的一項是
[ ]
a.以景色的靜襯托音樂演奏的激昂。
b.以聽眾的靜襯托音樂演奏的激昂。
c.以景色烘托聽眾完全沉浸在音樂聲中。
d.以聽眾的靜襯托聽眾感情的凄涼。
能力提高
1.《琵琶行》序言中有“感斯人言,是夕始覺有遷謫意”一句,與這句話相呼應的一項是
[ ]
a.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
b.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
c.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臥病潯陽城。
d.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2.《琵琶行》序言中有“因為長句,歌以贈之”一句,說明了詩人的寫作動機。對詩人的寫作動機理解最恰當的一項是
[ ]
a.是為了排遣自己謫居江州后的郁悶心情。
b.是為了抒發對琵琶女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
c.既是為了表達對琵琶女悲慘遭遇的同情,又是為了抒發自己與琵琶女共有的“天涯淪落人”的感情。
d.以上三種都不是,寫此詩只是一種偶然事件引起的靈感的觸發。
3.下列幾組中最能體現“歌行體”的主要特點的一組是
(1)篇幅較長
(2)篇幅較短
(3)音節、格律有嚴格規定
(4)句法往往長短參差,富于變化
(5)音節、格律一般比較自由
(6)講究對仗、聲調和韻律
[ ]
a.(2)(3)(4)(6)
b.(1)(3)(4)(6)
c.(1)(4)(5)
d.(1)(3)(5)
4.閱讀下面的古詩,分析不當的一項是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
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 ]
a.前兩句著力描繪水色與光影的變幻,寫得綺麗繽紛,“鋪”字化靜為動。
b.詩人觸目所見,將色彩、形體及光影三者的動蕩變幻集于一身,活畫出秋日暮江既明艷又朦朧的獨特的美。
c.三、四句所見所感,詩人巧妙地選擇了線條、形體、色澤三者交替描繪的筆法,飽含深情地贊嘆了夜景的美麗,尤其是“可憐”一詞和兩個比擬句,不純寫景,而是情寓景中,工致入畫,余味無窮。
d.白居易現存七百六十五首五、七言絕句,數量之多,唐人無出其右,但其中寫景傳情之上乘佳作,確乎太少了,但這首絕句卻不失為白氏五、七絕中的力作。《唐宋詩醇》評之曰,“寫景奇麗,是一幅暮色秋江圖。”
延伸拓展
白居易繼承儒家傳統美學思想,強調詩歌在社會生活中應發揮“補察時政”、“泄導人情”的積極作用。他認為詩歌所以能發揮這樣的作用,是由詩歌的本質決定的,即“詩言志”這個命題。所謂“詩者,根情、苗言、華聲、實義”,所謂“大凡人之感二事,則必動于情,然后興于嗟嘆,發于吟詠,而形于歌詩”,概括起來,也還是“詩言志”這三個字。正是詩歌的這種本質,決定了它還可以普遍地感動人心,同時也決定了通過它可以見國風之盛衰,聞王政之得失,知人情之哀樂,從而收到“補察時政”、“泄導人情”、“上下交和”、“內外胥悅”的社會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