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考語文二輪復習閱讀突圍方略:文言文虛詞篇
四、特殊情況
文言虛詞中還有一些特殊情況值得注意:
1.兼詞,它兼有兩個詞的意義。如“投諸渤海之尾”(《愚公移山》)中的“諸”相當于“之于”的含義。又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桃花源記》)中的“焉”相當于“于之”的含義。
2.有些原為兩個單音詞,發展到現在已成為一個雙音詞,其古今意義不同。如“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扁鵲見蔡桓公》)中的“以為”的含義是“以此作為”,是兩個單音詞,現在是表示主觀認為的一個動詞。又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與妻書》)中的“以及”的含義是“由此推及到”,是兩個單音詞,現在是一個連詞,相當于“和”的意思。
3.文言文中有虛詞連用的情況,這連用的詞起主要作用的是最后一個。用在句首的,如“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難》)這是三個嘆詞連用。用在句尾的,如“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孟子•梁惠王上》),這是三個語氣詞連用。
五、體會語氣
對于文言虛詞,如果我們能多讀書,歸納出它的用法,并借助工具書,從上述幾方面作些分析,就能基本上了解它的意義和作用,也就能體會到它所表達的語氣。體會虛詞與句子語氣的關系,有以下兩點:
1.體會虛詞本身所表示的語氣。如“庶竭駑鈍”(《出師表》)中的“庶”,表示希冀的語氣。“何苦而不平”(《愚公移山》)中的“何”,表示反詰的語氣。“魚,我所欲也”(《魚我所欲也》)中的“也”,表示判斷的語氣,等等。可見,關于這一點是比較容易掌握的。
2.注意全句的意思,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如“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桃花源記》),其中的“乃(竟然)”字用在句中表示驚嘆,作者強烈地反映出了一種“桃花源”般的仙境;而“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垓下之戰》),項羽說這句話敗局已定,他不甘心失敗但又無可奈何,所以“也”的語氣應是憤郁而悲涼。又如“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愛蓮說》)表達的是十分贊賞、肯定的思想感情,“者也”連用的語調應該是十分的肯定;而“顧不如蜀鄙之僧哉”(《為學》)表達的是盼人警醒的心情,“哉”的語調應該是高揚的。由此可見,同一個虛詞所表達的語氣可以不同,這種差別只有根據語言環境去細心揣摩,才體會得出。體會虛詞在語氣上的作用,往往對文句的理解有很大的輔助作用。
【閱讀演練一】
石油
沈括
鄜、延①境內有石油,舊說“高奴縣出脂水”,即此也。生于水際,沙石與泉水相雜,惘惘而出,土人以雉尾挹之,乃采入缶中。頗似淳漆,燃之如麻,但煙甚濃,所沾幄幕皆黑。余疑其煙可用,試掃其煤以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遂大為之,其識文為“延川石液”者是也。此物后必大行于世,自余始為之。
蓋石油至多,生于地中無窮,不若松木有時而竭。今齊、魯②間松林盡矣,漸至太行、京西、江南,松山大半皆童矣。造煤人蓋未知石煙之利也。
石炭煙亦大,墨人衣。余戲為《延州詩》云:“二郎山下雪紛紛,旋卓穹廬學塞人。化盡素衣冬未老,石煙多似洛陽塵。”
(選自《夢溪筆談》)
[注]①鄜、延:宋代鄜、延路下屬的延安府、鄜州、坊州保安軍、綏德軍、銀州。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沈括任鄜延路經略使。②齊、魯:今山東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