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變奏曲》教學設計
一、學習目標:
1、了解朦朧詩的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主要藝術風格和流派。
2、理解詩歌中星星、靜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征意義。
3、理解詩人對現實的否定和對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對重重磨難也不放棄希望的感情。
4、引導學生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激發主動意識和探究精神。
二、學習重點:
1、通過對詩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詩歌的主旨和感情。
2、通過對詩歌重點詞句的學習,體會詩歌營造的意境。
三、課前準備:
1、搜集有關朦朧詩的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主要藝術風格和流派。
2、自主學習詩歌,找出疑難字詞與同學合作,解決疑難。
3、布置學生查找有關描寫星星的詩句、文章片斷等。
四、課內探究:
(一)自主合作,回報預習情況
1、歸納:
朦朧派詩人無疑是一群對光明世界有著強烈渴求的使者,他們善于通過一系列瑣碎的意象來含蓄地表達出對社會陰暗面的不滿與鄙棄,開拓了現代意象詩的新天地,新空間。
是新時期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文學流派,文革后期以舒婷、顧城、北島等為先驅者的一群青年詩人,從一九七九年起,先后大量發表了一種新風格的詩。這種詩,有三四十年沒有出現在中國的文學報刊上了。最初,他們的詩還仿佛是在繼承現代派或后現代派的傳統,但很快地他們開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遠,自成一個王國。
2、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靜謐 ( ) 凝望 ( ) 安慰 ( ) 朦朧 ( )
顫動( ) 覆蓋 ( )疲倦 ( )
3、歸納有關描寫星星的詩句。
(學生討論,明確。)
(二)自主品味,分析詩歌,把握結構和意象。
1、組織學生反復朗讀詩歌,可分組、分段朗讀。
提問:詩歌是否有相似或反復的詩句?
提示:這些詩句就是結構標志,并引導學生思考這些詩句之間是否有不同之處。
2、分析上述句式,強調前一詩節是肯定結構,而后一詩節是否定結構。
3、請學生劃出詩歌中出現的物象,請學生體會這些物象的意象。
4、分析上下節詩中不同物象的象征意義:
討論、歸納。
(三)合作品味,比較閱讀,體會詩歌主旨:
1、根據分析,本詩有兩種意境:一種是光明與美好的,一種是寒冷和殘酷的,合作討論這兩種意境該如何理解。
2、問:詩題中的“變奏曲”如何理解?
(四)、高效品讀,合作交流
學生從語言運用、修辭手法、寫作手法、作者的情感等多角度品味語言。
(1)請找出上節詩中象征光明美好的詞語,并用“這是一個______的世界”來說話。
(2)請找出第二節詩中象征黑暗冷酷的詞語,并用這是一個______的世界”來說話。
(五)回顧并總結全詩。
《星星變奏曲》是朦朧詩派代表人物江河的一首重要詩作,本詩在詩歌主題、創作手法和詩歌技巧方面都體現了朦朧詩的一些典型特征。
全詩由兩個基本對稱的詩節組成,每一節十六行,都以“如果……”的假設句起頭,一氣呵成,詩人以“星星”象征光明,塑造一系列最美好的東西,詩意、春天、溫暖、希望和自由等。但詩中的“星星”又有特定的情境和意義,它的光芒,不同于陽光普照的光明,而是茫茫黑夜中閃現的,這正展示現實與理想相背離,寄托了詩人在現實中執著追求光明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