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教學方案
教學目標: 1. 進一步認識《詩經(jīng)》重章疊句,起興等有關特點。 2. 感受,理解和鑒賞詩歌音樂美,繪畫美和情感美。 預習要求: 1.讀準字音。 2.讀順詩歌。 教時安排: 一教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 播放樂曲《在水一方》,創(chuàng)設情境,為學習《詩經(jīng)》選篇《蒹葭》作鋪墊。 2. 導語:通過《關雎》一詩的學習,可以說我們已經(jīng)在聆聽三千年華夏先民的吟唱中,感受了公元前東方文明輝煌。今天,我們要來學習“最得風人深致”的一首《詩經(jīng)》作品——《蒹葭》。 3. 交代學習方法:吟讀——譯讀——研讀——美讀。 二.吟讀。 《蒹葭》中有些詞語如“涘、湄、沚”比較生僻,句式、押韻也不符合常見的規(guī)律,讀起來有詰屈聱牙之感。本環(huán)節(jié)的學習就是要讀通,讀順詩歌,為后面的學習打好基礎。 1. 檢查預習,為學習詩歌掃除字詞障礙。 2. 提出吟讀要求:聲音要有起伏,節(jié)奏比較自由,帶上古人的味道。 3. 聆聽配樂朗讀,直觀感受吟讀方法。 4. 學生吟讀。 5. 教師點評學生的吟讀。 三.譯讀。 由于年代久遠,學生對詩歌內(nèi)容的理解可能比較模糊,本環(huán)節(jié)的學習就是要理解詩歌內(nèi)容。 1. 提出譯讀要求與方法:把《蒹葭》譯成現(xiàn)代詩,以詩譯詩,不要譯成文;注意力求押韻,詩歌講究押韻;譯詩就是把有些字解釋一下,把有些字的意思擴展一下,,用解釋擴展的方法來翻譯,記下來就是詩。 2. 教師示范:蒹葭蒼蒼,白露為霜——蘆花一片白蒼蒼,清早露水變成霜。 3. 學生小組譯讀練習。 4. 學生譯讀交流。 5. 概括詩歌主要內(nèi)容。 四.研讀。(通過《關雎》一詩的學習,學生已經(jīng)對《詩經(jīng)》的寫作特色有一定的感受和理解,這是這一環(huán)節(jié)學習成功的基礎。) 《蒹葭》一詩玲瓏剔透,令人遐想,美不勝收。本環(huán)節(jié)的學習就是鑒賞詩歌的藝術美,感受古典文化的神韻。 1. 方法介紹:回憶鑒賞《關雎》藝術美的方法,遷移到本詩的鑒賞。 2. 推薦選題,供學生選讀。 研讀選題如下: 《蒹葭》的音樂美 (理解《蒹葭.》用韻,疊詞及重章疊句方面的特色。) 《蒹葭》的繪畫美(理解《蒹葭》“興”的運用所營造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特色。) 《蒹葭》的情感美 (理解《蒹葭》用“以景托情”手法來表現(xiàn)強烈、細膩、豐富、執(zhí)著感情的特色。) …… (學生也可自定選題,如: 《蒹葭》的含蓄美 《蒹葭》的朦朧美 …… 3. 學生分組研讀,教師巡回指導。 4. 研讀交流,教師相機根據(jù)教學目標進行點撥。 五.美讀。 通過美讀,在學生頭腦中鮮明完美地再現(xiàn)詩歌描繪的藝術形象。 1. 播放配樂朗讀。 2. 播放音樂,學生自由美讀,互聽互改。 3. 學生配樂美讀交流,全體鑒賞。 4. 美讀成誦。 六.作業(yè): 1. 制作《蒹葭》的朗讀錄音帶。有條件的可以配樂。 2. 任意選擇詩句,擴展成一段話,描繪出意境。 板書:
蒹葭
《詩經(jīng)》
音樂美——用韻 疊詞 重章疊句 一唱三嘆 余音裊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