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園春·雪》擴展練習(精選16篇)
《沁園春·雪》擴展練習 篇1
《沁園春·雪》拓展練習
閱讀魯迅的《雪》,完成練習(打★為選做題)
暖國的雨,向來沒有變過冰冷的堅硬的燦爛的雪花。博識的人們覺得他單調,他自己也以為不幸否耶?江南的雪,可是滋潤美艷之至了;那是還在隱約著的青春的消息,是極壯健的處子的皮膚。雪野中有血紅的寶珠山茶,白中隱青的單瓣梅花,深黃的磬口的蠟梅花;雪下面還有冷綠的雜草。蝴蝶確乎沒有;蜜蜂是否來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記不真切了。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見冬花開在雪野中,有許多蜜蜂們忙碌地飛著,也聽得他們嗡嗡地鬧著。
孩子們呵著凍得通紅,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個一齊來塑雪羅漢。因為不成功,誰的父親也來幫忙了。羅漢就塑得比孩子們高得多,雖然不過是上小下大的一堆,終于分不清是壺盧還是羅漢;然而很潔白,很明艷,以自身的滋潤相粘結,整個地閃閃地生光。孩子們用龍眼核給他做眼珠,又從誰的母親的脂粉奩中偷得胭脂來涂在嘴唇上。這回確是一個大阿羅漢了。他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紅地坐在雪地里。
第二天還有幾個孩子來訪問他;對了他拍手,點頭,嘻笑。但他終于獨自坐著了。晴天又來消釋他的皮膚,寒夜又使他結一層冰,化作不適明的水晶模樣;邊續的晴天又使他成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盡了。
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紛飛之后,卻永遠如粉,如沙,他們決不粘連,撤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這樣。屋上的雪是阜已就有悄化了的,因為屋里居人的火的溫熱。別的,在晴天之下,旋風忽來,便蓬勃地奮飛,在日光中燦燦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霧,旋轉而且升騰,彌漫太空;使太空旋轉而且升騰地閃爍。
在無邊的曠野上,在凜冽的天宇下,閃閃地旋轉升騰著的是雨的精魂……
是的,那是孤獨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1.給下列詞語中的加點字注音
磬口( ) 脂粉奩( )
2.下列句子沒有使用修辭手法的一項是( )
a.孩子們呵著凍得通紅,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
b.暖國的雨,向來沒有變過冰冷的堅硬的燦爛的雪花。
c.朔方的雪花在紛飛之后,卻永遠如粉,如沙。
3.(1)文中哪個詞語能準確概括江南雪的特質?
★(2)用自己的話概括北方的雪的性格。
4.用原文回答本文的主旨。
5.作者運用了什么寫法?他更欣賞的是什么?為什么?
《雪》
1.qìng lián
2.b
3.(1)滋潤美艷;(2)獨立不羈,昂揚向上。
4.“那是孤獨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5.對比;朔方的雪;因為江南的雪固然美麗,但未經磨煉,不能保持長久;而北方的雪儼然是一個斗士,在孤獨的境遇下奮力抗爭,這正是作者的精神的體現。
《沁園春·雪》擴展練習 篇2
課文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望長城內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山舞銀蛇,原馳(另作:原驅)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須晴日,看紅裝(另作:銀裝)素裹,分外妖嬈。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能夠結合注釋解釋全詞大意,并能說出作者的觀察順序。
【過程與方法】:通過師生互動和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詩歌的藝術特色及情感,提高對詩歌的審美和鑒賞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本詩的學習,學生能夠增強對祖國山河的熱愛,激發用語言描述所見美景,強化將情感寄予景中來表達的意識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能夠結合注釋解釋全詞大意,并能說出作者的觀察順序。
【教學難點】通過師生互動和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詩歌的藝術特色及情感,提高對詩歌的審美和鑒賞能力。
三、教學方法
小組合作探究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談話法。
四、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1.請學生背誦所學過的或者聽說過的關于學的詩詞,由此引入新課。
2.用多媒體出示毛澤 東生平以及本詞的寫作背景:1936年2月,抗戰爆發前,在陜北的清澗縣,毛澤 東登上海拔千米,冰雪皚皚的塬上,面對祖國北方壯麗雪景,心潮澎湃,過后便寫下了這首詞。
二、整體感知:
1.字詞:
多音字:分、數、汗、還、朝。
難字:莽、嬈、競、騷。
2.錄音范讀:
讓學生邊聽邊想象本詞所描繪的景象,初步領會本詞所表達的情感。
三、深入研讀
1.學生齊讀,邊讀邊思考如下問題
(1)上闋分幾層?寫法上有何特點?
明確:分三層。前三句概寫,極目萬里,動靜結合;中間七句具體寫,長城、大河、山原,氣勢磅礴,生機盎然;動靜結合;后三句寫想象中的景色,紅白交映,多姿迷人。
(2)前三句從哪個角度寫雪景?運用了哪些寫作技巧描寫了景物的什么特點?
明確:總寫北國雪景,“千里”“萬里”是互文,千萬里冰封,千萬里雪飄,寫也視野的遼闊!胺狻睂懙孛,凝然安靜;“飄”寫天空,雪姿輕盈。一靜一動,動靜結合,相映成趣。
(3)“望”字統領到哪一句?“山舞銀蛇,原馳蠟象”,山脈怎會像銀蛇在舞動,高原怎么會像白象在奔跑?
明確:“望”字統領到“欲與天公試比高”!巴弊忠韵率切蹅サ木坝^!伴L城”、“黃河”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國風貌,而且與“千里”、“萬里”相照應,續寫地域的遼闊!吧轿桡y蛇,原馳蠟象”運用比喻擬人手法,把“山”、“原”人格化!把┥健币、蜿蜒、高低起伏而說“舞”,“高原”因雄偉浩大說馳;o為動,畫面生動活潑,景色壯觀無比!
請學生以分組討論“須晴日”三句中,哪個字表明是虛寫?試用散文化的語言描述三句詩的意境。
明確:“須”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是虛寫。你看,紅日冉冉升起,放射出萬道霞光,染紅了天邊的白云,映紅了高原上皚皚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花松翠柏,郁郁青青。紅日白雪交相輝映,祖國就像一位紅裝素裹的少女,格外嬌艷多姿!
四、拓展延伸:
通過回顧和提問的方式請學生認識到,分析上闕的思路是:結構——意象——技巧——情感。然后請學生分組,照此思路對下闕分析,充當小老師,每組派一名代表自行講授。教師補充、點評和總結。
明確:
1.分三層。前兩句為第一層,過渡;中間七句為第二層,評古;后三句為第三層,論今。
2.“江山如此多嬌”承上闋,“引無數英雄競折腰”啟下。
3.一個“惜”字委婉準確,有貶有褒,肯定了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的赫赫戰功,也指出了他們文治、文學才華不足!奥浴、“稍”、使詞作對歷史人物的評述客觀、準確、不失分寸,符合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奥暂敗、“稍遜”、與“只識”相比,褒貶的程序有差別,“只識”否定程度大于前者。
4.“俱往矣”一句,意在用歷的英雄人物來突出今天的革命英雄,三個字結住評古,氣勢逼人!帮L流人物”指能建功立業的英雄人物,這里也有作者本人的身影。當時毛澤東確立了在黨和紅軍中的領袖地位,正欲東渡黃河,大展宏圖,因此“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正表現了毛澤東同志這種“天下大任,舍我其誰”的英雄氣概!帮L流”不單指建功立業、打江山,還指有文采、有欣賞水平。最后兩句的意思是:真正稱得上英雄人物的應該看看今天的無產階級,當然也包括作者本人。
5.作者在下闋為什么要議論評說古代帝王?
明確:作者以“往矣”與“今朝”對比,“英雄”與“風流人物”對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歷史作用。“評古”是為了“頌今”。
最后全班齊讀這首詞,依照本課所分析有感情地朗誦,教師點撥,力求當堂成誦。
五、小結與作業
小結:總結這首詞的層次思路與寫法:
(先引導學生思考,然后教師歸納。)
詞作由寫景開始,上闋先概括、再小結(總──分──總)下闋先過渡,由景入情,接著評說歷代帝王,最后深化開掘,抒發豪情壯志。整首詞始終洋溢著蓬勃向上、氣貫長虹的豪情與力量。從表達方式看,上闋寫景,虛實結合,動靜結合;下闋議論、抒情,“議”得恰如其分,“抒”得氣沖斗牛;上闋的描寫為下闋的議論、抒情作了堅實的鋪墊。
作業:
寫一段文字,描寫春雨或秋風(注意春雨的特點,200字以上)。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北方的風光,千里冰封凍,萬里雪花飄。
望長城內外,只剩下無邊無際白茫茫一片。整條黃河,立刻失去了波濤滾滾的水勢。
群山好像一條條銀蛇在舞動,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許多白象在奔跑,它們都想試著和老天爺比一下誰更高。
等到晴天的時候,看紅日和白雪交相輝映,格外嬌艷美好。
江山是如此的媚嬌,引得無數英雄競相傾倒。
可惜秦始皇、漢武帝,略差文治功勞;唐太宗、宋太祖,稍遜文學才華。
稱雄一世的英雄人物,成吉思汗,只知道拉弓射大雕。
這些人物都已經過去了,稱得上能建功立業的英雄人物,還要看今天的人們。
注釋
北國:該詞源于中國古代的分裂時期,如宋稱遼、金為北國,東晉稱十六國等為北國,南北朝時代南方的各朝代稱在北方與之對抗的各朝代為北國等。毛澤東詩中的“北國”使人在不覺中產生出一種我國疆土廣大的民族自豪感。
雪:這首詞作于紅一方面軍一九三六年二月由陜北準備東渡黃河進入山西省西部的時候。作者在一九四五年十月七日給柳亞子信中說,這首詞作于“初到陜北看見大雪時”。
惟:只。
馀:剩下。此字一作“余”,但目前刊出的書法作品中寫作“馀”,以此為準。
莽莽:無邊無際。
大河上下:大河,指黃河。大河上下,猶言整條黃河。
頓失滔滔:(黃河)立刻失去了波濤滾滾的氣勢。描寫黃河水結冰的景象。
山舞銀蛇,原馳蠟象:群山好像(一條條)銀蛇在舞動。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許多)白象在奔跑!霸敝父咴辞貢x高原。蠟象,白色的象。
天公:指天,即命運。
須:等到;需要。
紅裝素裹:形容雪后天晴,紅日和白雪交相輝映的壯麗景色。紅裝,原指婦女的艷裝,這里指紅日為大地披上了紅裝。素裹,原指婦女的淡裝,這里指皚皚白雪覆蓋著大地。
分外妖嬈:格外婀娜多姿。
競折腰:折腰,傾倒,躬著腰侍候。這里是說爭著為江山奔走操勞。
秦皇:秦始皇嬴政(前259~前210),秦朝的創業皇帝。
漢武:漢武帝劉徹(前156~前87),漢朝功業最盛的皇帝。
略輸文采:文采本指辭藻、才華。“略輸文采”,是說秦皇漢武,武功甚盛,對比之下,文治方面的成就略有遜色。
唐宗:唐太宗李世民(599~649),唐朝的建立統一大業的皇帝。
宋祖:宋太祖趙匡胤(927~976),宋朝的創業皇帝。
稍遜風騷:意近“略輸文采”。風騷,本指《詩經》里的《國風》和《楚辭》里的《離騷》,后來泛指文章辭藻。
一代天驕:指可以稱雄一世的英雄人物,泛指非常,有才能的人物。天驕,“天之驕子”的省略語。意思是上天所驕縱寵愛的人,成吉思汗即是。漢時匈奴自稱。后來也泛稱強盛的少數民族或其首領。
成吉思汗(hán):元太祖鐵木真(1162~1227)在1206年統一蒙古后的尊稱,意為“強者之汗”(汗是可汗的省稱,即王)。后蒙古于1271年改國號為元,成吉思汗被尊為建立元朝的始祖。成吉思汗除占領中國黃河以北地區外,還曾向西遠征,占領中亞和南俄,建立了龐大的蒙古帝國。
只識彎弓射大雕:雕,一種屬于鷹類的大型猛禽,善飛難射,古代因用“射雕手”比喻高強的射手!爸蛔R彎弓射大雕”,是說只以武功見長。
俱往矣:都已經過去了。俱,都。
數風流人物:稱得上能建功立業的英雄人物。數,數得著、稱得上的意思。
《沁園春·雪》擴展練習 篇3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檢查復習。指定一名學生解釋布置預習的詞語,其他學生補充訂正。
二、題解(如果時間緊,可以略講)。
這首詞做于1936年2月。當時,日本帝國主義繼侵占我東北以后,又將魔爪伸向華北。蔣介石政府則迎合日本帝國主義的要求,繼續采取不抵抗政策。國家和民族處于生死存亡的緊急關頭。另一方面,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陜北瓦窯堡召開政治局會議,通過了《關于目前形勢與黨的任務》的決議,毛澤東同志也做了《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的報告,指出了中國人民抗日運動蓬勃發展和世界革命運動即將到來的新形勢。1936年2月,毛澤東同志為了貫徹黨的決議,率領紅軍東征,開赴抗日前線。在這次東征中,適逢大雪,他填寫了《沁園春 雪》這一著名詩篇。
這首詞的發表,是在抗日戰爭勝利以后。1945年8月,蔣介石妄想獨吞抗戰勝利果實,陰謀發動內戰,同 時又假惺惺地電邀毛澤東同志去重慶談判。毛澤東同志為了揭穿騙局,教育人民,從延安飛抵重慶與國民黨進行談判。談判期間,柳亞子先生向毛澤東同志“索句”,毛澤東同志就將這首詞抄寫給他。后來就發表在重慶報紙上,在人民中廣為傳誦,增強了他們對革命取得勝利的信心。
這首詞的寫作和發表雖然相隔近10年,但兩個時期都是祖國面臨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都有其重大的現實意義。
三、朗讀課文,放唱片或錄音。
四、指導學習課文。
。ㄒ唬⿲W習上闋
1 教師讀:“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
提問:這3句和詩題有什么聯系?“千里”“萬里”反映了什么?明確:這3句開篇點題,突出了“冰封”“雪飄”(加黑的詞均板書,下同)。“千里”“萬里”是互文,是說“千里萬里冰封雪飄”。它描寫了祖國幅員的廣大,也反映了詩人視野的遼闊。這3句總寫祖國北方的雪景:一望無垠的大地,堅冰封凍,茫茫無際的長空,大雪飄飛!氨眹L光”是多么壯觀!
2 教師讀:“望長城內外……欲與天公試比高!
提問:一個“望”字,寫登高縱目遠看。這個“望”字貫穿到哪一句,或者說,詩人“望”到哪些景物?明確:貫穿到“欲與天公試比高”。這最后一句雖然主要是想象,但這想象還是“山”“原”與天相接的景象而引起的。一個“望”字,領起下文,這7句,都由“望”字所貫串,寫出了詩人登高遠望所見。
提問:“惟余莽莽”的“惟”,是什么意思?有什么表達作用?明確:“惟”就是“只”“僅僅”!拔┯嗝А本褪恰爸皇O聼o邊無際的白茫茫的一片”。這個“惟”字,準確地表達出廣闊的天地間只有白雪,除此以外,其他一切都不見了。
提問:“頓失滔滔”的“頓”,是什么意思?有什么表達作用?明確:“頓”是“頓時”“立刻”。“大河上下,頓失滔滔”,是說奔騰咆哮的黃河,一下子失去了滾滾滔滔的氣勢,這個“頓”字,突出了天寒地凍,表達出結冰速度的快。
提問:“惟余莽莽”“頓失滔滔”和“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有什么相承關系?明確:“惟余莽莽”承應“萬里雪飄”,“頓失滔滔”承應“千里冰封”。二者把“冰封”“雪飄”表達得更準確,描寫得更具體。(板書:在“冰封”和“頓”、“雪飄”和“惟”之間畫斜線,表示其承應關系。)
到處是嚴寒冰雪,但并不是死氣沉沉,而是充滿生機活力。你看“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在詩人眼里,蜿蜒起伏的群山像一條條銀色的巨蛇在舞動,秦晉高原上綿延起伏的丘陵像一只只白蠟般的大象在奔馳,再遠望天際,天地相連,群山高原好像有意要和老天比一比高低。詩人在這里是借景抒情,寫出了祖國人民堅強不屈、敢于斗爭的精神。前兩句對偶工整,用詞準確:“山”“原”寫景物,“銀”“蠟”寫色彩,“蛇”“象”寫形狀。提問:“舞”“馳”二字寫什么?有何作用?或進一步啟發:“山”“原”是不是真的在“舞”在“馳”?明確:寫動態。二字把本來是靜的景色寫成動的形象,使它充滿了生氣和活力,這也表達詩人豐富的想象和激動的情緒。“欲與天公試比高”。一個“欲”字,概括“舞”和“馳”,賦予動的形象以人的性格特點,進一步表達了詩人積極向上的昂揚情緒。(板書:用線條分別把“舞”“馳”和“欲”聯結起來。)
學生齊讀“望長城內外”7句,體會其“總”和“分”的關系。這7句“惟余莽莽”“頓失滔滔”分別承上面“冰封”“雪飄”而來,“欲與天公試比高”又是合寫“山舞銀蛇”和“原馳蠟象”,而這7句又都有“望”字所領起和貫串。(上闋板書成下表,括號內的字講到時再補寫。)
注意:這是寫的一片銀色世界,銀色的特點是潔白而又美麗!氨薄把薄般y”“蠟”(還有下文的“素”),都是白色,作者不寫一個“白”字,卻十分有力地展示了白色的畫面。
3 教師讀:“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
等到雪過天晴,紅艷艷的陽光映照在白皚皚的雪地上,交相輝映,顯得格外壯麗,特別好看。這使人想到中國人民不但敢于斗爭,而且敢于勝利的革命精神。“須晴日”,表達出對革命勝利堅定的信念,一個“看”字,正是對革命的光輝燦爛的前景的展望。這3句,既贊美了祖國大好河山,又畫出了美好的革命理想,寫得情景交融。
提問:這里的“看”字和上面的“望”字在表達內容上有什么區別?明確:二者雖然都是用眼睛,但前者寫登高遠望遼闊的河山,是高瞻遠矚,后者寫仔細觀看艷麗的景色,是端詳欣賞,“望”和“看”用得精確,不能互相調換。
4 根據上闋板書表,抓住“望”“欲”“看”三字,齊讀或背誦上闋。
(二)學習下闋。
1 教師讀:“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如此壯麗的祖國河山,應該由誰來主宰呢?誰才能使中華民族進入“分外妖嬈”的理想境界呢?于是,詞就進入對歷史人物的評價。“江山”一句是承上“如此”,是指上闋中風光的壯麗。“無數英雄”是啟下,概括了下闋所議論的封建統治階級的幾個代表人物。
提問:“引”字在這里有什么作用?明確:它把“江山”和“英雄”聯系了起來,突出了“英雄”們對大好河山的崇敬感情。說明了“英雄競折腰”的原因是江山“多嬌”。競,就是“爭著”。
2 教師讀:“惜秦皇漢武……只識彎弓射大雕。”
提問:“惜”是什么意思?它貫穿到哪一句?有什么作用?明確:“惜”是“可惜”,有美中不足的意思。它貫穿到“射大雕”,領起對下面歷史人物的議論,概括了歷代統治階級代表人物的不足之處。提問:“輸”“遜”是什么意思?都是做“差”講。為什么要在前面加“略”和“稍”?“只識”說明了什么?啟發同學看有關這7句的注解,思考、議論。教師歸納:秦始皇是第一個統一中國的皇帝,漢武帝有雄才大略,給國家開拓了疆域,創建業績,唐太宗和宋太祖也都是開國皇帝,武功昭著,而稱雄一世的成吉思汗的武功更是赫赫有名,他們對祖國的統一發展起過不同程度的作用。詩人把們置于“無數英雄”之列,都有肯定的意思,但他們又畢竟是封建帝王,是剝削階級代表人物,而且只懂“武功”,不大懂得“文治”(“文采”“風騷”)。因而用了“略輸”“稍遜”,既不全盤肯定,又不一筆抹煞,對他們的功績,既不夸大,又不縮小,這種歷史唯物主義的批判和評價,含蓄而又恰如其分。至于對成吉思汗,肯定得更少些,所以用了“只識”二字,也非常準確。對這五個封建帝王的評價,都用“惜”字領起和貫串,“略輸”“稍遜”“只識”都有“惜”的意思。(用線條聯結板書成下表,括號內的字講到時再補寫。)
3 教師讀:“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提問:“數”是什么意思?說明了什么?明確:是“點算”“數得著”“稱得上”的意思。它在評價歷史人物的基礎上進一步充分肯定了今天的“風流人物”。這3句是議論的中心。“俱往矣”三字,把幾千年封建社會歷史及一系列封建帝王一筆帶過,宣告了舊時代一去不復返,只有今天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偉大的中國人民,才是創造歷史、光復中華的真正英雄。這3句又與上闋結束的3句相呼應,說明在今天只有無產階級和革命人民,才能創造出嶄新的歷史,迎來“分外妖嬈”的光輝的明天。
4 根據下闋板書表,抓住“引”“惜”“數”三字,齊讀或背誦下闋。
。ㄈ┱n文小結(聯系“理解·分析”一、二)。
1 教師根據板書指出:上闋主要是寫景,但句句有情。最后幾句是抒發豪情壯志。(板書:寫景抒情。)下闋主要是議論,但也結合著抒情。先評論歷史人物,最后直接表達作者觀點——肯定“今朝”的革命英雄。(板書:論史言志。)
這首詞上、下闋各有側重,但又緊密配合。上闋的寫景,是下闋議論的前提和基礎,下闋的議論,又是上闋寫景抒情的必然結果。寫景和議論,是通過一個“引”字自然地過渡的。(指出“引”字板書表中的地位。)
2 引導歸納中心思想:這首詞生動地描繪了祖國北方壯麗的雪景,熱情歌頌了祖國的大好河山和當代的革命英雄。今天學習這首詞,能幫助我們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激發振興中華熱情。
3 提問:“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有什么深刻含義?明確:說明過去的歷史人物畢竟有很大的局限性,能建功立業的英雄人物,是今天的無產階級和革命人民。只有他們,才是祖國河山的真正主人,才是真正的歷史創造者。
五、鞏固新課。
教師表情朗讀課文,或播放錄音。
附:《沁園春 雪》疑難解析
1 這首詞的創作和發表有什么重大意義?
這首詞作于1936年2月初。當時,中國工農紅軍在毛澤東同志的正確領導下,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的連續“圍剿”,進行了震憾世界的二萬五千里長征,在1935年10月勝利到達了陜北。毛澤東同志登上六盤山時就唱出了“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的豪言壯語,對革命勝利充滿了信心。1936年2月毛澤東同志在陜北看大雪又填寫了這首熱情歌頌祖國大好河山,歌頌當代革命英雄的壯麗詩篇。
這首詞的公開發表,是在1945年8月。當時抗日戰爭已經取得了勝利,全國人民熱切希望和平,而國民黨反動派卻陰謀發動內戰。同時,蔣介石又假惺惺地電邀毛澤東同志去重慶進行和平談判。毛澤東同志為了盡一切可能爭取和平,也為了在爭取和平過程中揭露美帝國主義和國民黨反動派的真面目,以利于團結和教育廣大人民,不顧個人安危,與周恩來等同志從延安飛抵重慶,與蔣介石進行談判。在渝期間,柳亞子先生向毛澤東同志“索句”,毛澤東同志就把10年前寫的《沁園春 雪》抄給了他。第二天,重慶《新華日報》公開發表了這首詞,迅速在人民群眾中廣為傳頌。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革命斗志和勝利信心。這首詞還譯成多種文字在國外傳播,在前蘇聯出版的《新中國詩選》中,把它列為第一篇。
2 這首詞的意境博大深邃,作者是怎樣描繪的?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開首寫祖國北方的雪景。詩人極目遠望,堅冰封鎖著大地,雪花漫天飛舞,緊接著詩人用一個“望”字,領起下文,將祖國北方壯麗的雪景加以具體形象的描繪!巴L城內處,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背尸F在讀者面前的畫面是如此廣闊:長城南北一大片國土,大雪紛飛,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奔騰咆哮的黃河,一下子失去了它那滾滾的波濤。前1句承接“萬里雪飄”,后1句照應“千里冰封”,上下文緊密相扣。在作者眼里,即使是在如此冰天雪地、寒氣逼人的環境里,也到處充滿著勃勃生機和奮發向上的活力。你看:“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那披雪的群山,如同無數條銀蛇在舞動;冰封的秦晉高原上綿延起伏的丘陵,好像一只只蠟象在奔跑。它們似乎想要跟老天比一比高低。這是多么神奇的景象!詩人以飽蘸革命激情的彩筆,為我們描繪出了一幅北國風光的奇偉壯麗的畫卷。上半闋的結尾3句:“須晴日,看紅妝素裹,分外妖嬈!痹娙税l揮了豐富的想象力,形象而準確地展現了雪后天晴的景象:那萬道紅光普照著白皚皚的雪地,紅日與白雪交相輝映,顯得格外秀麗,更加爛燦。詞的上半闋主要是寫景,但詩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不僅贊美了祖國的壯麗河山,而且抒發了無產階級和革命人民英勇不屈、勇于斗爭、敢于奪取勝利的堅強意志。
詞的下半闋的第1、2句:“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币馑际钦f,祖國的河山這么美好,難怪引得古今許多英雄人物為之傾倒,爭著為她的統一和強大而奮斗。第1句緊承上半闋,第2句則開啟了下文。接著,詩人用一個“惜”字概括了封建統治階級的幾個代表人物的不足之處。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等等這樣一些在中國歷史上顯赫一時的君王,他們都只是武功昭著,而欠缺文治。詩人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對歷代封建帝王進行了恰如其分的評議,含蓄地批評了他們的缺點和錯誤。緊接著,詩人用“俱往矣”三個字,把幾千年的封建社會歷史以及一系列封建帝王一筆帶過,宣告了舊時代的一去不復返,表現了無產階級氣吞山河、雄視千古的偉大氣魄,而后明確指出:“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敝挥薪裉煸谥袊伯a黨領導下的偉大的中國人民,才算得上是創造歷史、振興中華的真正英雄。結尾1句字字千鈞!以上3句與上半闋結尾的3句遙相呼應,說明在今天只有無產階級和革命人民,才能創造出嶄新的歷史,迎來“分外妖嬈”的明天。字里行間,洋溢著詩人崇高的革命豪情和樂觀主義精神。
過去詩人寫的雪景,多半是小家、小院、小景。唐五代皇帝李煜填了宮廷的“玉砌銀妝”,算是大的了。宋朝以豪放著稱的大詩人蘇軾,寫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被譽為極品。毛澤東同志的這首詞,氣魄更雄偉,情調更豪邁。毛澤東同志的筆觸描畫了長江以北半個中國,“千里冰封,萬里雪飄”,實際上寫了整個中國的橫斷面。他又用五個皇帝代表了2000年的歷史風貌。這種橫括萬余里、縱貫數千年的氣魄,確實是前無古人的。
全詞詩意壯美,有景有情,有聲有色。詩人的想象力如噴泉,如奔馬!伴L城”“大河”“崇山”“高原”“千里”“萬里”,這些崇高偉大的形象,再襯以“秦皇”“漢武”這樣一些杰出英雄的名字,在讀者心里自然地喚起了一種雄壯的美感。尤其是上半闋的落腳之句,氣象雄偉而又秀麗。下半闋議論較多,但讀來氣勢磅礴,毫無枯燥的感覺。這些英雄人物和上面描繪的景色非常調和,宛如一張人物畫上的背景一樣。結尾3句是詞的主旨所在,意義深長,耐人尋味。
總之,毛澤東同志的《沁園春 雪》,意境博大深邃,形象雄偉崇高。它受到國內外廣大人民的熱愛是理所當然的。
3 這首詞有哪些詞語需要特別注意?
(1)莽莽(mǎngmǎng) 疊音詞。朗讀時,前一個“莽”要變讀為陽平!懊А钡南逻叢灰獙懽鳌氨肌薄!懊А庇袃蓚義項:①形容草木茂盛。例:我們走到村后的山地上,觀賞莽莽的橘樹林,夕陽西照,枝頭的橘子閃耀著金光。②形容原野遼闊,無邊無際。例:推窗一望,整個西山正臥在莽莽蒼蒼的雪霧之中。本詞用第②義。
(2)妖嬈(yāoráo) 疊音詞。“嬈”的右上角不能加一點!把龐啤钡囊馑际恰皨善G美好的樣子”。例:“這個人被叉竿打在頭上,便立住了腳,待要發作時,回過臉來看,卻不想是個美貌妖嬈的婦人。”
(3)折腰(zhéyāo) “折”字不能寫作“拆”!罢垩庇袃蓚義項:①彎腰行禮。例: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②表示敬慕、傾倒的意思。例:難怪它在花樹王國中高踞寶座,千古以來使無數人為之折腰傾倒了。本首詞用第②義。“折腰”的近義詞有:折服、信服、佩服、傾倒等。
(4)風騷(fēngsāo) “風騷”有兩個義項:①風,原指《詩經》的《國風》;騷,原指屈原所作的《離騷》,后來用來泛指文學,有時也用來指代文學才華。例:“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領風騷數百年。”②指姿容俏麗,后來多指婦女舉止輕佻。例:“三仙姑喜歡在年輕男人面前賣弄風騷。”本首詞用第②義。
《沁園春·雪》擴展練習 篇4
【全詞解讀】
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在全黨全軍的領導地位后,毛澤東率長征部隊勝利到達陜北,領導全黨展開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偉大斗爭。1936年2月,毛澤東于一場大雪之后外出登山視察,目睹廣袤無垠的北國雪景,頓生感悟,寫下《沁園春 雪》。
詞的上闕描寫北國雪景,展現祖國山河的壯麗;詞的下闕由祖國山河的壯麗引出英雄人物,縱論歷代英雄,抒發詩人的抱負。
一、上闕:北國雪景,江山多嬌
1.“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
、旁~句作用——總寫北國雪景:冰天雪地、廣袤無垠。“北國風光”是上片內容的總領句!扒Ю铩薄叭f里”兩句交錯而說(互文修辭手法),即:千萬里都是冰封,千萬里都是雪飄。
、圃~句境界:詩人登高遠眺,目力所及,“千里”“萬里”,“冰封”凝然安靜,“雪飄”輕盈飄舞,茫然一片,純然一色,靜動相襯,韻味無窮。詩句意境開闊,表現出詩人宏大、豪邁的氣魄。
2.“望長城內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
、旁~句解析:“望”字統領下文,至“欲與天公試比高”。
“望”,“登高遠眺”,展現了長城、黃河、山脈、山丘這些最能反映北國風貌的雄偉景觀。“長城內外”,從南到北,“大河上下”,自西向東,地域廣闊,照應“千里”“萬里”。
、圃~句的境界:“惟余莽莽”“頓失滔滔”,分別照應“雪飄”“冰封”。“惟余”二字,強化了白茫茫的壯闊景象;“頓失”二字,則寫出變化之速,寒威之烈,又使人聯想到未冰封時大河滾滾滔滔的雄壯氣勢。這四句用視覺形象,描繪冰封雪飄的風光,寫出北國氣象的雄偉壯觀,大氣磅礴,顯示詩人博大的胸懷。
3.“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
⑴詞句解析:“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是動態描寫,活潑奔放!坝c天公試比高”,實乃“山”“原”與天相連,表達出詩人意氣風發、雄心勃勃的豪情壯志。
、茖懛ㄨb賞:“山”“原”都是靜物,寫它們“舞”“馳”,化靜為動。因為詩人情感的躍動,所以他眼前的大自然便生氣勃勃,生動活躍。
4.“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
、旁~句解析:這三句寫的是虛景,想像雪后晴日當空的一派新的氣象,妖嬈嬌艷。
⑵寫法鑒賞:“看”字與“望”字照應;“紅裝素裹”,把江山美景比做少女的衣裝,形容紅日與白雪交相輝映的艷麗景象!胺滞庋龐啤保澝乐橐缬谘员。
二、下闕:議論抒情,英雄人物,還看今朝
1.“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旁~句解析:這兩句是上文寫景與下文議論之間的過渡!敖饺绱硕鄫伞背猩,總括上片的寫景,對“北國風光”作總評;“引無數英雄競折腰”啟下,展開對歷代英雄的評論,抒發詩人的抱負。這一過渡使全詞渾然一體,結構嚴密。
、圃~句境界賞析:祖國山河,如此美好;自古英雄,為之傾倒,奮斗不息!案偂弊,再現英雄之間激烈的爭斗,展現一代代英雄的相繼崛起;“折腰”,展示英雄人物為之傾倒的姿態。
2.“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
“惜”字,總領七個句子,展開對歷代英雄人物的評論;“惜”字,定下評論的基調——惋惜、批判。
詩人舉出五位封建帝王,一一評說,措詞極有分寸。對唐宗宋祖,“略輸文采”“稍遜風騷”,并不是一概否定。對成吉思汗,欲抑先揚,“只識”二字帶有嘲諷之意;“彎弓射大雕”,傳神地表現成吉思汗恃武功而不知文治的形象。
3.“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俱往矣”,概括中國封建社會的歷史,轉向詩人所處的當今時代!敖癯,需要新的風流人物,“今朝”的風流人物不負歷史的使命,超越于歷的英雄人物,具有更卓越的才能,并且必將創造空前偉大的業績,這是詩人堅定的自信和偉大的抱負,點出全詞主題。
三、總評全詞
《沁園春 雪》描繪了一幅雄偉壯闊、妖嬈美好的北國畫面,意境壯美雄渾,氣勢磅礴,詩人感情奔放,胸懷豪邁。
《沁園春·雪》擴展練習 篇5
教學重點
1、朗讀并背誦這首詞。
2、把握詞的基本內容。
教學難點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介紹詞的知識:詞,又稱長短句。一首詞的字數、句數、段數、韻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這就是詞譜,詞人依照詞譜填詞,詞譜的名稱叫詞牌。比如《沁園春》、《虞美人》、《水調歌頭》等。
一首詞稱為一闋;詞若有上下兩段,就稱為上下闋。
今天學習的課文“沁園春”是詞牌名;雪,是這首詞的題目。
2、介紹寫作背景
1936年2月,抗日戰爭爆發前,在陜北的清澗縣,*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蓋的塬上視察地形,觀賞風光。面對蒼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蕩,過后寫下了這首詞。1945年8月,抗戰勝利后,*同志親赴重慶與國民黨談判。其間,柳亞子先生請他寫詩,*同志就把這首《沁園春雪》抄給他,隨后《新民晚報》公開發表,迅速在人民當中廣為傳頌,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革命斗志和勝利的信心。
二、出示目標
1、掌握一些詞中字詞的注音及意義。
2、朗讀并背誦詞的上闋。
3、把握上闋的基本內容
4、掌握欣賞詩歌的一般方法,能通過想象和聯想進入詩歌的意境,體會詩情,在朗讀中感受詩歌的情感美和音樂美,在品析中領會詩歌語言豐富的表現力。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自學自測:
1、聽范讀,學生想象本詞所描繪的景象,初步體會詞作所表達的感情。
2、學生朗讀;指出朗讀注意的地方:
①讀出激越豪壯的情調②讀出重音、停頓、速度、節奏。
3、明確重點字詞的讀音和意義、重讀的字詞以及應該停頓的地方。
、俳o加點的字注音:分( )外妖嬈( ) 成吉思汗( ) 數( )風流人物 今朝( )惟余莽莽
、诶斫庖饬x:風流人物 折腰 風* 紅裝素裹
4、齊讀,進一步體會本詞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要求讀的時候盡量處理好音量、語速和語氣的變化
四、討論答疑
1、提問:這首詞的題目是《雪》,哪些部分是描寫雪景的?
明確:詞的上闋。“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望長城內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
2、討論:詞的上闋哪些句子總寫北方雪景?這些詞句創造了一個怎樣的意境?抒發了詞人怎樣的情懷?
明確:前三句總寫雪景,把讀者帶入一個冰天雪地,廣袤無垠的銀色世界里。創造了一個廣闊博大的意境,體現了詩人雪中賞雪的豪邁情懷。
3、指出寫靜、動景的詞語,體會其意境。
明確:“封”寫地面,凝然安靜;“飄”寫天空,雪姿輕盈。由下而上,一靜一動,意境開闊,氣魄宏偉,格調非凡。
4、討論:作者對雪景的描述,由哪個詞領起?它統領了哪些句子?
明確:“望”字。它統領了以下句子“長城內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
5、作者望見了哪些景觀?(作者為何選取這些景觀?)
明確:“長城”、“黃河”、山脈、高原等景觀,尤其是“長城”、“黃河”是中華民族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國風貌,而且與“千里”“萬里”相照應,續寫地域的遼闊。
6、討論:“山舞銀蛇,原馳蠟象”,山、原都是靜物,卻寫它們“舞”和“馳”,為什么這樣寫?給你怎樣的感受?
明確:“山舞銀蛇,原馳蠟象”運用比喻、擬人手法,化靜為動,有三方面因素
(1)視覺因素。作者站得高,看得遠,山丘連綿起伏,遠看確有山舞原馳的動感。
(2)精神因素。作者意氣風發,因而在他心目中,大自然也生氣勃勃。
(3)時代因素。中國革命正在蓬勃發展,中國人民正在奮起抗日,賦予群山、高原以頑強的性格,可以體現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精神。
7、討論:上闋末尾三句寫的是實景還是虛景?從哪個詞可以看出?這三句寫出了怎樣的意境?試用散文化的語言描述三句詩的意境。
明確:“須”字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寫出了雪后景象的清朗、嬌艷、多姿多彩。
你看,紅日冉冉升起,放射出萬道霞光,染紅了天邊的白云,映紅了高原上皚皚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蒼松翠柏,郁郁青青。紅日白雪交相輝映,祖國就像一位紅裝素裹的少女,格外嬌艷多姿!
8、提問:在這里,作者把空間寫得如此廣闊,表現了他怎樣的胸懷?又把景色寫得如此壯麗,表現了他怎樣的感情?
明確:作者如同頂天立地的巨人,他的胸懷博大寬廣,他的氣魄雄偉曠達。作者的感情充滿喜悅,豪邁奮發,充滿對祖國山河的熱愛。
五、課堂小結
六、當堂達標
背誦上闋.
《沁園春·雪》擴展練習 篇6
學習步驟與要點
一、了解詞及詞牌的知識
二、熟悉寫作背景
三、掌握字形詞義(先自己做,再對照答案訂正)
1.準確讀出字音。
稍遜 風騷 莽莽 滔滔 分外 妖嬈 沁園春 成吉思汗
今朝 多嬌 原馳 蠟象 素裹 略輸 數風流人物
(答案:xùn sāo mǎng tāo fèn ráo qìn hán zhāo jiāo chí là guǒ luè shǔ)
2.結合上下文理解詞語。
、偾兀ㄊ迹┗省 h(武)帝 唐(太)宗 宋(太)祖 成吉思汗 、谖┯嗝А 、垲D失滔滔 ④山舞銀蛇,原馳蠟象 ⑤紅裝素裹 、拚垩 、呗暂斘牟伞 、囡L騷 、犸L流人物
。ù鸢敢娬n文注解)
3.有感情、有節奏地朗誦這首詞,注意語氣、語調、重音、停頓,初步體會詞的意境。
四、詞句的理解
北國風光,
千里冰封,
萬里雪飄。
“北國風光”是上闋內容的總領句。
這三句是上闋第一層,總寫北國壯麗的雪景,把讀者引入一個玉砌銀裹、廣袤無垠的冰雪世界!扒Ю铩、“萬里”兩句采用互文的修辭手法。“冰封”凝然安靜,“雪飄”舞姿輕盈。靜動相襯,靜穆之中又有飄舞的動態。
望長城內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頓失滔滔。
“望”字統領至“欲與天公試比高”句。這是上闋第二層,具體描寫北國風光!巴,有登高遠眺的意思,并加入想象成分。它顯示了詩人博大的胸懷、雄偉的氣魄和豪邁的意興。
“長城內外”,指從南到北;“大河上下”,指自西向東,與前面“千里”、“萬里”兩句相照應!拔┯嗝А、“頓失滔滔”分別照應“雪飄”、“冰封”。“頓失”二字,則寫出黃河變化之快,寒威之烈,使人聯想到冰封時大河滾滾滔滔的雄壯氣勢。
山舞銀蛇,
原馳蠟象,
欲與天公試比高。
須晴日,
看紅裝素裹,
分外妖嬈。
“舞”和“馳”兩字,化靜為動,寫出“山”、“原”奮發的態勢和競爭的活力。
“須晴日”這三句是上闋第三層,是虛寫,想象雪后晴日當空的景象。
“看”字與“望”字照應。
上闋寫景,雪中的景象在蒼茫中顯得雄偉,雪后的景象則在清朗中顯得嬌艷。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贊美之情溢于言表。
江山如此多嬌,
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江山如此多嬌”承上,總括上闋的寫景,對“北國風光”作總評;“引無數英雄競折腰”啟下,展開對歷史英雄的評論,抒發詩人的抱負。這兩句是上文寫景與下文議論之間的過渡,是下闋的第一層,由描寫景物轉到評論歷史人物。
惜秦皇漢武,
略輸文采;
唐宗宋祖,
稍遜風騷。
一代天驕,
成吉思汗,
只識彎弓射大雕。
“惜”字總領七個句子,是下闋第二層,具體評價歷代英雄人物!跋А弊郑ㄏ聦v代英雄人物的評論基調,詩人于歷代帝王中舉出五位很有代表性的英雄人物,肯定他們對推動中國歷史發展的巨大貢獻,也肯定了中華民族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民族;同時惋惜地批評他們只恃武功,而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建樹不多,這種惋惜并不是苛求古人,而是指出了他們由于時代和階級造成的局限性,表現了詩人后來者居上的偉大氣概,為下文歌頌無產階級作鋪墊。
俱往矣,
數風流人物,
還看今朝。
“俱往矣”三字,將中國封建社會的歷史一筆帶過,轉向詩人所處的當今時代,點出全詞“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的主題。這是下闋第三層,歌頌當今的無產階級英雄。詩人堅信當今的無產階級英雄必將不負歷史的使命,超越歷史上的英雄人物,在文治和武功方面都有更杰出的才能,并且必將創造出空前偉大的業績。這樣的風流人物,既指人民群眾,也指領導人民群眾進行斗爭的無產階級革命家,還是作者自指,即抒發了作者作為革命家的偉大抱負。
五、內容概括
全詞分上下兩闋。
上闋描寫北國雪景,贊美祖國壯麗的山河;下闋評價歷代英雄,歌頌當今的無產階級英雄,抒發詩人的抱負。
這首詞通過描繪空間極其廣闊、景色極為壯麗的北國雪景,歌頌當今的無產階級英雄,激發人們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鼓勵人們為建立新中國而奮斗,表現了詩人作為革命領袖欲創造空前歷史業績的自信、自勵和抱負。
六、揣摩寫法的藝術
1.寫景、議論與抒情的有機結合。
這是一首豪邁的抒情詩。它的抒情是與寫景、議論有機結合、渾然一體的。上闋寫景,千里的冰,萬里的雪,莽莽長城,滔滔黃河,銀蛇般舞動的群山,白象般奔跑的高原,紅日當空,素雪盈地,景物豐富,動靜相宜,色彩艷麗,寓情于景,句句洋溢著熱愛祖國山河的豪情。下闕議論,對古代帝王、當今英雄加以評說,寓情于議,及至贊揚當代風流人物,使全詞的思想境界達到高峰,點明主題,抒發了詩人要創造空前歷史業績的自信、自勵和抱負。
全詞熔寫景、議論與抒情為一爐,水乳交融,使主題非常鮮明突出,從而收到了強烈的感人的藝術效果。
2.語言特點:凝練、貼切,極富表現力。
這首詞語言凝練、貼切,極富表現力。全詞僅114字,就清晰地勾畫出一幅北國風光圖,極有分寸地評論了上下幾千年的歷史人物,抒發了詩人的抱負。詞中還巧妙地運用了比喻、擬人、對偶等修辭方法!吧轿桡y蛇”、“原馳蠟象”、“紅裝素裹”等都是巧用比喻!坝c天公試比高”,一個“欲”字把“山”、“原”人格化,生動地寫出了它們雄心勃勃的精神面貌和昂揚奮發的氣概。雪景以“白”為特征,詞中卻未寫一個“白”字,而用“冰”、“雪”、“銀”、“蠟”、“素”等,使一個為大雪所覆蓋的潔白美麗的廣闊世界盡現眼前。
3.動靜結合與借代手法的運用。
詞的上闋靜景、動景結合,描繪出空間極其廣闊、景色極為壯麗的北國風光。畫面多變,層次豐富。
下闕用“文采”、“風騷”代文治,用“彎弓射大雕”代武治。通過藝術的換名,引人聯想,在表達上收到了形象鮮明、特點突出、具體生動的效果。
七、比較閱讀
下面這首詞的內容也與雪有關。反復朗讀這首詞,說說它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感情?情與景是怎樣交融的?
減字木蘭花廣昌路上
。1930年2月)
漫天皆白,雪里行軍情更迫。頭上高山,風卷紅旗過大關。
此行何去?贛江風雪彌漫處。命令昨頒,十萬工農下吉安。
此題意在讓同學們體會兩首詞在內容、情景和感情方面的異同,學會比較閱讀。
。▍⒖即鸢福骸肚邎@春雪》與《減字木蘭花廣昌路上》都描寫了雪景,都有雄壯的氣勢,豪放的風格。前者是借景抒懷之作,贊美祖國山河的壯麗,抒發詩人作為革命領袖的豪情壯志;后者是寫景敘事之作,描寫行軍的一個場景,表現工農紅軍一往無前的戰斗氣概。前者上片寫景,下片議論;后者上片寫景,下片敘事。前者寫的是北國雪景,壯闊而美好,并有詩人的想象;后者寫的是南國雪景,雖有氣勢而難與前者相比,只是展現眼前的實景)
八、積累拓展
1.古往今來,有許多文人墨客歌詠過潔白如銀的雪。請抽出你詩歌記憶中的彩線,截取片片雪花,體會這白色精靈的魅力。
(參考示例:①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瞥瘏ⅰ栋籽└杷臀渑泄贇w京》②燕山雪花大如席,紛紛吹落軒轅臺!瞥畎住侗憋L行》③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瞥谠督发軞q暮陰陽催短景,天涯霜雪霽寒霄!瞥鸥Α堕w夜》⑤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唐朝劉長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⑥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瞥n愈《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2.《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文學卷》對毛澤東詩詞給予了極高的評價,說:“毛澤東詩詞題材多樣,大都與革命或建設事業密切相關,表現無產階級的愛國主義、國際主義、革命英雄主義和共產主義理想等主題。它充分展示了作者豐富的,特別是豪放雄渾的思想情感,真切反映了中國革命和建設各個階段的動人風貌。毛澤東詩詞對革命現實主義和革命浪漫主義兩種創作方法都有很成功的運用。”《沁園春雪》就體現了其中的特點,應背過它。課外再背一兩首你喜歡的毛澤東的詩詞,體會其中的特點。
推薦兩首:
沁園春長 沙
一九二五年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
攜來百侶曾游。憶往昔崢嶸歲月稠。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水調歌頭游 泳
一六年六月
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萬里長江橫渡,極目楚天舒。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今日得寬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風檣動,龜蛇靜,起宏圖。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云雨,高峽出平湖。神女應無恙,當驚世界殊。
3.口語訓練。
試用簡潔、形象的語言,根據《沁園春雪》的內容,運用聯想和想象,再現出詩人筆下的“北國風雪圖”。
《沁園春·雪》擴展練習 篇7
北方冬天的雪,紛紛揚揚地飄落,它覆蓋著原野、山村、村莊、道路。漫天皆白,玉龍飛舞,引得古往今來無數文人墨客詩興大發。毛澤東同志既是一位偉大的革命家,同時也是一位杰出的詩人,他的詞作《沁園春.雪》就是詠雪的名篇。1936年2月,抗日戰爭爆發前,在陜北的清澗縣,毛澤東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蓋的塬上視察地形,觀賞風光。面對蒼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蕩,過后寫下了這首詞。1945年8月,抗戰勝利后,為了國家的前途的人民的利益,毛澤東同志親赴重慶與國民黨談判。其間,民主人士、詩人柳亞子先生請他寫詩,毛澤東同志就把這首《沁園春.雪》抄給他,隨后《新民晚報》公開發表,引起了極大的轟動。 1.上闋分幾層意思,理出寫景順序。分三層。前三句概寫,極目萬里,動靜結合;中間七名具體寫,氣勢磅礴,生機盎然;后三句寫想象中的景色,紅白交映,艷麗多姿。2.逐層分析上闋結構:①前三句從哪個角度寫雪景?所寫景物有何特點?總寫北國雪景,“千里”“萬里”是互文,千萬里冰封,千萬里雪飄,寫也視野的遼闊。“封”寫地面,凝然安靜;“飄”寫天空,雪姿輕盈。一靜一動,動靜結合,相映成趣。②“望”字統領到哪一句?“山舞銀蛇,原馳蠟象”,山脈怎會像銀蛇在舞動,高原怎么像白象在奔跑?“望”字統領到“欲與天公試比高”。“望”字以下是雄偉的景觀!伴L城”、“黃河”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國風貌,而且與“千里”、“萬里”相照應,續寫地域的遼闊。“山舞銀蛇,原馳蠟象”運用比喻擬人手法,把“山”、“原”人格化。雪花飄飛是動態,說山原在、在“馳”是形象地寫出了萬 里雪飄,變靜為動,畫面生動活潑,景色壯觀無比、 “須晴日”三句中,哪個字表明是虛寫?試用散文化的語言描述三句詩的意境!绊殹北砻餮┖蟪跚缰俺鲎宰髡叩南胂。你看,紅日冉冉升起,放射出萬道霞光,染紅了天邊的白云,映紅了高原上皚皚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花松翠柏,郁郁青青。紅日白雪交相輝映,祖國就像一位紅裝素裹的少女,格外嬌艷多姿!3、下闋可分幾層。分三層。前兩句為第一層,過渡;中間七句為第二層,評古;后三句為第三層,論今。4.逐層理解下闋: ①問題:為什么說前兩句是過渡句?它的作用是什么?“江山如此多嬌”總結上闋寫景,“嬌”字表現女性美,與上文“紅裝素裹,分外妖嬈”相照應,“引”字引出下面評古內容,祖國河山如此壯麗美好,使得古往今來無數英雄人物為之傾倒。②“惜”字包含著作者什么感情?評論了哪幾位歷史人物?“略”、“稍”有什么作用?“略輸”、“稍遜”和“只識”有什么區別?一個“惜”字委婉準確,有貶有褒,肯定了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的赫赫戰功,也指出了他們缺少文治、文學才華不足的弱點!奥浴、“稍”、使詞作對歷史人物的評述客觀、準確、不失分寸。“略輸”、“稍遜”、與“只識”,前二詞與后者比,褒貶的程序有差別,“只識”否定程度大于前者。③“惜”字包含著作者什么感情?評論了哪幾位歷史人物?“略”、“稍”有什么作用?“略輸”、“稍遜”和“只識”有什么區別?“俱往矣”一句,意在用歷史上的英雄人物來突出今天的革命英雄,三個字結住評古,氣勢逼人!帮L流人物”指能建功立業的英雄人物,這里也有作者本人的身影。當時毛澤東確立了在黨和紅軍中的領袖地位,正欲東渡黃河,大展宏圖,因此“數風流我物,還看今朝”正表現了毛澤東同志這種“天下大任,舍我其誰”的英雄豪情!帮L流”不單指建功立業、打江山,還指有文采、有欣賞水平。最后兩句的意思應是:如果數點一下真正才華橫溢、文采飛揚、能夠領略和欣賞江山秀美的人,還得算是今天的革命英雄、革命領袖,當然也包括我嘍、茏髡咴谙麻牉槭裁匆h論評說古代帝王?作者以“往昔”與“今朝”對比,“英雄”與“風流人物”對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歷史作用。 梳理、總結、擴展1、總結這首詞的層次與思路。詞作由寫景開始,上闋先概括、再小結(總-分-總)下闋先過渡,由景入情,寫歷史人物,最后深化開掘。整首詞始終洋溢著蓬勃向上、氣貫長虹的豪情與力量。2、比較閱讀。唐代著名文學家柳宗元寫過一首《江雪》,這首五言絕句描寫了冰封雪凍的千山萬徑,寒江垂釣的孤獨漁夫,言簡意深,這首詩與《沁園春.雪》在感情基調上有什么不同? 柳宗元因參加革新運動失敗而遭貶,他的政治思想和遠大抱負不能實現,內心的苦惱與憤懣反映在詩中,就是那個卓爾不群、孤芳自賞、“獨釣寒江雪”的蓑笠翁。而毛澤東的詞作大氣磅礴,格調高亢,充滿了熱愛祖國河山、以天下為己任的豪情壯志。這種差別,主要是由于作者所處的時代、境遇,特別是胸懷的闊狹造成的。
《沁園春·雪》擴展練習 篇8
沁園春.雪
教學目標 :
1. 了解詩歌的特點.
2. 學習寫景、抒情、議論相結合的寫法。
3. 領悟作者熱愛祖國山河,立志超越前人。
4. 教育學生具有遠大的理想抱負。
教學過程 :
㈠導入 :由復習“詩歌一般常識”導入
教師補充:詩歌特點:
、啪哂袕娏业母星樯省
⑵通過形象表達思想感情。
、歉挥邢胂。
、日Z言精練。
、裳捍笾孪嗤捻崱
㈡初讀全詞:
、睓z查預習、正字正音、完成練習P1第一題。
、猜犱浺簦ɑ蚍蹲x課文),聽準每個字音。
⒊齊讀全詞:想象一下詞所描繪的景色,初步體會詞中所表達的情懷。
㈢精讀上闋:回答下列問題。
、鄙祥牽煞譃閹讓,每一層的層次意思是什么?
⒉找出上闋中的概括描寫,具體描寫和想象之景的句子。
、场巴L城內外”中的“望”是什么意思?“望”中所見,那些是靜景,那些是動景?
⒋把靜景寫成動景的句子是?
、敌〗Y:上闋描寫北方壯麗的風景,熱情贊美祖國的大好河山。
、洱R讀上闋,體會詞人對祖國山河無比的熱愛和贊美之情。
㈣精讀下闋:
、卑凑諏W習上闋方法,自己先分層理解,簡單分析。
、矌熒杏懀
、欧謳讓印右狻
、啤敖饺绱硕鄫,引無數英雄竟折腰”結構上起什么作用?
⑶揭示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
3.我們學過的古詩詞中表達作者的抱負的詩句。
、琶珴蓶|:
、祁櫻孜洌
⑶陸游:
、确吨傺停
、春把弊值成語。
、祵懷┑墓旁。
、辇R讀全詞,體會感情及語言特點。
㈥總結:
附:板書設計 :
總寫之景 意境壯闊 熱愛
上闋:寫景
具體實景 動靜結合 江山多嬌 祖國
想象之景 艷麗多姿 山河
過渡: 承上啟下 歌頌
下闋:論史 評古: 短語文治 英雄折腰 風流
論今: 風流人物 人物
《沁園春·雪》擴展練習 篇9
【教學設想】
《沁園春 雪》這首詞的教學應以讀為主,教師引領學生入情入境地讀,在讀的過程中,整體把握詞的內容,感受詞的意象,體會詞的情感,借鑒詞的表達。為此,我對本課的教學做出如下構想:
一、入情入境,加強朗讀
1.創設情境(登高遠眺),加強朗讀。介紹背景,還原毛澤東主席登高遠眺創作此詞的場面,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之感。
2.老師范讀,學生聽讀。這樣做,不僅在于指導學生將詞讀通讀順,而且還在于指導學生注意詞句的重音、節奏,在讀中初步整體感受情感。
3.播放《沁園春 雪》的配樂flash,訓練學生根據畫面進行朗讀,實現“言、象、意”統一。
4.聽歌曲《沁園春 雪》,升華情感。
二、感受意象,體會情感
(一)感受詩化的意象,把握上闋內容,體會情感。
1.登高遠眺,廣袤無垠,胸懷寬廣。
靜物描寫,想象豐富。
動景襯托,生機勃勃。
展開想象,北國大地,晴日當空,紅妝素裹,妖嬈美麗。
2.通過描繪北國雪景,詩人的寬廣胸懷得以嶄露,詩人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得以表達。
(二)評論歷史英雄,抒發遠大抱負。
1.“惜”字奠定評論基調。肯定歷代帝王的建功立業,為中華民族做出貢獻,批評歷代帝王欠缺文治才華,顯示無產階級革命者將會后來居上的雄心壯志。
對秦皇漢武,唐宗宋祖,褒揚中帶批評;對成吉思汗,先揚后抑,略帶嘲諷。
2.點名主旨,抒發抱負。
俱往矣,一筆帶過封建王朝,顯示詩人對自己的自信。
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這是詩人的遠大抱負,今朝的風流人物,斗志昂揚,武功與文治皆具,必將創造空前的奇跡。
三、借鑒寫法
1.寫景抒情。概括寫景、具體寫景、想象寫景,動靜相稱,虛實相生,融情于景,抒發胸懷。
2.惜中褒揚批評,惜中寓志,后來居上,點名主旨,抒發抱負。
【教學目標】
1.聯系《沁園春 雪》的創作背景,創設情境,有節奏、有感情地朗讀《沁園春 雪》,體會詩詞蘊含的情感。
2.抓住領起詩句內容的關鍵句,說出詩詞上闋和下闋的內容;品味并說出詩詞中關鍵詞句的意思和作用,學習景中藏情,借景抒情的寫法。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在詩詞朗讀中體會情感。
難點:品味關鍵詞句的意思及作用。
《沁園春·雪》擴展練習 篇10
目標:
①引導學生欣賞詞大氣鎊礴,曠達豪邁的意境,培養學生閱讀鑒賞詩歌的能力;
、谝龑W生品味詞的準確,精練的語言魅力,發展學生形象思維能力;
、垡龑W生領會詞贊美祖國壯麗河山和無產階級革命英雄主義的感情。
一、預習檢測
1、寫拼音或漢字
wéi余莽莽紅裝素guǒ成吉思汗
分外妖嬈稍xùn風sāo略輸
競折腰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2、《沁園春·雪》是我國偉大的家、家。其中“沁園春”是,“雪”是。
3、劃分節奏。
望長城內外,惟余莽莽江山如此多嬌
4、指出下列各句的修辭手法。
(1)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
。2)千里冰封,萬里雪飄。
5、寫出詠雪的名句。
詩句:
出處或作者:
二、整體感悟。
(1)詞的上闋描繪了一幅什么樣的圖畫?
(2)作者“望”見了哪些具體的景物?
(3)如果說長城、黃河兩個名詞本身就帶有雄壯的氣勢,那么作者怎樣賦予山脈、高原以奔放的氣勢?
。4)除此以外,作者還作了怎樣的聯想和想象?
。5)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6)下闋作者是怎樣評論古代帝王的?
(7)作者這樣評論古人,目的是什么?
。8)請找出主旨句,你怎樣理解運用這句話?
。9)有人說詞的上闋寫景和下闋評古論今沒有什么聯系,你看呢?
。10)你從課文中感悟到了什么?
反饋練習:
1、下面說法,正確的是
、倌芨爬ㄉ祥爟热莸木渥邮"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
②能概括全詞內容的句子是"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大河上下"的意思不是黃河的上面下面,而是黃河的上游下游。
④"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是說必須在天晴時,才能看到紅日白雪交映的壯麗的景色。
2、下面說法錯誤的是
①"望"的內容是"長城內外……欲與天公試比高"。"惜"的人物是"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
②這首詞上闋寫北方雪景,贊美祖國大好河山;下闋評論歷史人物,歌頌當代英雄。
③詞的下闋論今是為了評古,而評古今人物又是為了寫景。全詞主要是表現作者的愛國熱情。
、"山舞銀蛇,原馳蠟象"一句綜合了對偶、比喻、擬人的修辭方法,"舞馳銀蠟"寫得有聲有色,把群山、高原寫活了。
文章引用自:
《沁園春·雪》擴展練習 篇11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掌握欣賞詩詞的一般方法,通過想象和聯想進入詞的意境,體會詩情,感受詞的情感美,音樂美;領會上下片的關系;
2、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想象作個性化的描述,切身感受詩人的人格魅力,通過朗讀品味語言美;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對課文的學習,感受詩人的形象,體會詩人寬闊的胸懷,宏大的氣魄,充分獲得審美的愉悅,進而陶冶學生的性情,習得一種樂觀、堅定、自信的生活態度。
【教學重難點】
1、了解毛澤東,了解本詞的寫作背景;
2、體會詞作語言的準確性、形象性,深刻性及描寫、議論、抒情相結合的寫法;
3、理解本詞主題及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學手段】
多媒體。
【教學課時】
連堂2課時。
第一課時:作者、背景、上闋;
第二課時:下闋、總結、思考練習。
【課前準備】
1、教師:
準備毛澤東的書法作品,制作相關課件。
2、學生:
熟讀本詞,掃清字詞障礙,搜索有關簡介毛澤東生平的資料。
【教學步驟】
一、引入
從背誦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詠雪的名句引入本詞的教學。
二、新課
1、毛澤東生平:(學生介紹,老師概括。)
(展示其書法作品。)
2、本詞寫作背景:
1936年2月,抗戰爆發前,在陜北的清澗縣,毛澤東登上海拔千米,冰雪皚皚的塬上,面對祖國北方壯麗雪景,心潮澎湃,過后便寫下了這首詞。
3、字詞:
⑴多音字:
分、數、汗、還、朝。
、齐y字:
莽、嬈、競、騷。
4、錄音范讀:
讓學生邊聽邊想象本詞所描繪的景象,初步領會本詞所表達的情感。
5、學生齊讀,教師對學生朗讀過程中的缺點予以更正。
6、分析:
、派祥牐
提問:上闋分幾層?寫法上有何特點?
明確:分三層。前三句概寫,極目萬里,動靜結合;中間七句具體寫,氣勢磅礴,生機盎然;動靜結合;后三句寫想象中的景色,紅白交映,多姿迷人。
、圃敿毞治錾祥牐
①前三句從哪個角度寫雪景?所寫景物有何特點?
明確:總寫北國雪景,“千里”“萬里”是互文,千萬里冰封,千萬里雪飄,寫也視野的遼闊!胺狻睂懙孛妫话察o;“飄”寫天空,雪姿輕盈。一靜一動,動靜結合,相映成趣。
②“望”字統領到哪一句?“山舞銀蛇,原馳蠟象”,山脈怎會像銀蛇在舞動,高原怎么會像白象在奔跑?
明確:“望”字統領到“欲與天公試比高”!巴弊忠韵率切蹅サ木坝^!伴L城”、“黃河”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國風貌,而且與“千里”、“萬里”相照應,續寫地域的遼闊。“山舞銀蛇,原馳蠟象”運用比喻擬人手法,把“山”、“原”人格化!把┥健币、蜿蜒、高低起伏而說“舞”,“高原”因雄偉浩大說馳;o為動,畫面生動活潑,景色壯觀無比!
、厶釂枺骸绊毲缛铡比渲,哪個字表明是虛寫?試用散文化的語言描述三句詩的意境。
明確:“須”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是虛寫。你看,紅日冉冉升起,放射出萬道霞光,染紅了天邊的白云,映紅了高原上皚皚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花松翠柏,郁郁青青。紅日白雪交相輝映,祖國就像一位紅裝素裹的少女,格外嬌艷多姿!
、窍麻。提問:下闋可分幾層?
明確:分三層。前兩句為第一層,過渡;中間七句為第二層,評古;后三句為第三層,論今。
、仍敿毞治鱿麻牐
、偾皟删涞淖饔檬鞘裁?
明確過渡:“江山如此多嬌”承上闋,“引無數英雄競折腰”啟下。
②“惜”字包含著作者什么感情?評論了哪幾位古代帝王?“略”、“稍”有什么作用?“略輸”、“稍遜”和“只識”有什么區別?
明確:一個“惜”字委婉準確,有貶有褒,肯定了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的赫赫戰功,也指出了他們文治、文學才華不足。“略”、“稍”、使詞作對歷史人物的評述客觀、準確、不失分寸,符合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略輸”、“稍遜”、與“只識”相比,褒貶的程序有差別,“只識”否定程度大于前者。
、邸熬阃,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一句的作用是什么?表達什么意思?
明確:“俱往矣”一句,意在用歷的英雄人物來突出今天的革命英雄,三個字結住評古,氣勢逼人!帮L流人物”指能建功立業的英雄人物,這里也有作者本人的身影。當時毛澤東確立了在黨和紅軍中的領袖地位,正欲東渡黃河,大展宏圖,因此“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正表現了毛澤東同志這種“天下大任,舍我其誰”的英雄氣概!帮L流”不單指建功立業、打江山,還指有文采、有欣賞水平。最后兩句的意思是:真正稱得上英雄人物的應該看看今天的無產階級,當然也包括作者本人。
、茏髡咴谙麻牉槭裁匆h論評說古代帝王?
明確:作者以“往矣”與“今朝”對比,“英雄”與“風流人物”對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歷史作用!霸u古”是為了“頌今”。
、升R讀這首詞,力求當堂成誦。
⑹總結這首詞的層次思路與寫法:
(先引導學生思考,然后教師歸納。)
詞作由寫景開始,上闋先概括、再小結(總──分──總)下闋先過渡,由景入情,接著評說歷代帝王,最后深化開掘,抒發豪情壯志。整首詞始終洋溢著蓬勃向上、氣貫長虹的豪情與力量。從表達方式看,上闋寫景,虛實結合,動靜結合;下闋議論、抒情,“議”得恰如其分,“抒”得氣沖斗牛;上闋的描寫為下闋的議論、抒情作了堅實的鋪墊。
三、解決課后練習
四、布置作業
1、完成《百年學典》中的該課練習。
2、結合本課內容及寫法,賞析毛澤東《沁園春•長沙》。
3、寫一段文字,描寫春雨(注意春雨的特點,200字以上)。
《沁園春·雪》擴展練習 篇12
。ㄒ唬┱w感知
這首詞是毛澤東1936年2月在陜西清澗指揮紅軍準備渡黃河東征時所寫。1945年日本帝國主義投降后,毛澤東親赴重慶與國民黨談判,應民主人士柳亞子先生的請求,親筆書寫相贈并得以公開發表。
全詞畫面雄偉壯闊而又妖嬈美好,意境壯美雄渾,氣勢磅礴,感情奔放,典型地代表了毛澤東詩詞的豪放風格,可謂中國詞中杰出的詠雪抒懷之作。
全詞分上下兩闋。上闋側重描寫北國壯麗的雪景,抒發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下闋由祖國山河的壯麗引出歷代英雄人物,借評古來論今,表達了對無產階級革命英雄的贊美之情,抒發了詩人的宏偉抱負。通篇將抒情與寫景、議論有機結合、渾然一體。
。ǘ⿲W法引導
反復誦讀,在理解詞的字面意思的基礎上,借助音像資料,細致地感知詞中的形象,深入領悟詩人作為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英雄氣概和壯志豪情。對于重點字詞要細致地揣摩,細心咀嚼品味,以充分感受本詞語言十分凝練、貼切、富有表現力的特點。
(三)審美鑒賞
大氣磅礴、氣象雄渾的豪情美
這首詞是一首雄壯的抒情詩。它的抒情是與寫景、議論有機結合、渾然一體的。上片寫景,大氣磅礴、氣象雄渾,作者目接“千里”“萬里”,而又寓情于景,句句洋溢著熱愛祖國山河的豪情,“欲與天公試比高”,雄渾磅礴之極!下片議論,即由上片之景而生情,由祖國山河的壯麗,想到無數為之傾倒的英雄,視通幾千年,評點歷代英雄,充滿自信的情懷。博大的胸襟和抱負與廣闊雄奇的北國雪景交相輝映,充分展示了雄闊豪放、氣勢磅礴的風格。“俱往矣”由評論歷史人物落到贊揚當代風流人物,使全詞的思想境界達到高峰,盡顯一代偉人擔當歷史重任的豪情壯志。
。ㄋ模┲仉y點突破
1.詞的上闋是如何形象地勾勒出一幅北國嚴冬的雪景圖的?
【析】本詞題為“雪”,自然離不開對雪景的描寫,加之,情是由景而生,因此我們必須從體會雪景入手來思考。
【參考答案】詞的上闋著力寫景,先概括描寫:遼闊的北國漫天白雪,大地冰封。再具體描寫:其中有靜態描寫如,長城內外,白雪覆蓋,滔滔黃河停止奔流;以動態寫靜態的如,群山似銀蛇飛舞,高原丘陵似蠟象奔馳。最后有想像之景的描寫:雪后天晴,紅日和白雪互相輝映。這種種描寫,形象地勾畫出一幅北國嚴冬的雪景圖畫。
2.作者是如何評價歷代英雄人物的?評論他們的作用是什么?
【析】本詞下闋評論古代杰出的“風流人物”,既體現了詩人寬廣的胸襟、抱負,又是詩詞運用形象思維進行議論的藝術典范。它將本來可能枯燥的議論,加以藝術的處理,使之形象化、詩化,生動可感,耐人尋味。
【參考答案】下闋中評論歷史人物,以一“惜”字統領,定下了批評的基調,意蘊豐富:“惜”中含褒,肯定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人是中國歷史上的英雄,而且是無數英雄之中的杰出者,他們具有雄才大略,對中國歷史的發展都有過巨大的影響;“惜”中有貶,委婉地批評這些英雄的不足,他們不擅“文治”,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建樹不多,個人的才華也有欠缺;“惜”中寓志,蘊含后來者居上的氣概,以及超越歷代英雄人物的堅定的自信。具體評論時,則指出他們“略輸文采”“稍遜風騷”“只識彎弓射大雕”,準確生動地表現了五位英雄人物缺少文采的形象,含蓄地批評了他們之長于武功而短于文治,才能不足。
作者評論歷代英雄,肯定他們的歷史貢獻,同時委婉地指出其階級和時代的局限。實則采用的是襯托的手法,以古代帝王來突出當今的英雄人物,抒發自己的豪情壯志。
3.詩人寫“山”與“原”時寫道“山舞銀蛇,原馳蠟象”,為什么要賦予靜止的“山”和“原”以動態?
【析】詩人創作采用怎樣的藝術手法,取決于其創作的目的,本詞作者寫景,既是表達對祖國壯麗河山的熱愛,又為后文引出歷代英雄人物爭著為大好的河山奔走操勞,并進而評論他們張本。
【參考答案】“山舞銀蛇,原馳蠟象”的動態描寫,前者舒展柔美,后者奔騰壯烈,讓人聯想到藝術表演和體育運動,非常富有美感;二者又都有奔放活潑的氣勢,更顯得神采飛揚!吧健薄霸倍际庆o物,卻寫它們“舞”“馳”,化靜態為動態,有多方面的因素。第一,有視覺的因素。作者站在高處,看得很遠,由于山勢和丘陵綿延起伏,視線跟著地勢望去,確有山舞原馳的動感。第二,有精神的因素。作者精神振奮,意氣風發,因而在他的心目中,大自然也生氣勃勃,生動活躍。第三,有時代的因素。當時中國革命正在蓬勃發展,中國人民正在奮起抗日,運用比擬手法,賦予群山和高原以生命和頑強的性格,可以體現出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和英雄氣概。
4.本詞語言含蓄、凝練、富于表現力,試結合文中具體例句作分析。
【析】詩詞是具有濃烈情感的文學樣式,但舊體詩詞往往受到篇幅、字數等的限制,用詞造句極講究凝練。要領悟詩中的情、詩所描繪的意境,必須進行推敲、品味。
【參考答案】《沁園春 雪》全詞僅114個字,卻清晰地勾畫出一幅北國風光圖,極有分寸地評論了上下幾千年的歷史人物,抒發了詩人的抱負。其用詞的含蓄、凝練可見一斑。比如,一個“望”字,既準確地描繪了詩人觀察景物的位置——登高望遠,又有力地領起以下各句的景物描寫。又如,起修飾限制作用的副詞,“惟”字強調了白雪覆蓋之廣;“頓”字強調了黃河上下一下子失去波濤滾滾的氣勢,突出天寒地凍,河水結冰之速。
《沁園春·雪》擴展練習 篇13
11 沁園春雪
課題
課時
授課教師
學習
目標
1、感情充沛的吟誦,理解詩詞寫景、抒情、議論相結合的寫法。
2、品味凝煉貼切的詩歌語言,領會詩歌意蘊。
3、培養學生閱讀和欣賞詩詞的能力,體會詞作展現的意境、詩人表達的感情。
4、理解詩人通過對北方雪景的描繪所迸發出的對祖國壯麗河山的熱愛之情,以及當今英雄空前的偉大抱負和無比堅定的信心。
重點
難點
指導學生通過寫景、議論去正確而充分地理解課文所包含的深刻內容和強烈感情,體會生動、形象、凝練的詩歌語言。 把握詩人的思想 感情。
教學內容
師生隨筆
第一課時
一、感悟新知(結合以下材料了解背景及作者)
1、題解與背景
1936年2月,抗日戰爭爆發前,在陜北的清澗縣,毛澤東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蓋的秦晉高原上視察地形,觀賞風光。面對蒼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蕩,過后寫下了這首詞。1945年8月,抗戰勝利后,為了國家的前途的人民的利益,毛澤東同志親赴重慶與 國民黨談判。其間,民主人士、詩人柳亞子先生請他寫詩,毛澤東同志就把這首《沁園春.雪》抄給他,隨后《新民晚報》公開發表,引起了極大的轟動。 2、作者介紹毛澤東,是一位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無產階級革命的卓越領導人,同時,他又是一位偉大的詩人。他一生寫下了很多震撼人心,催人奮進的光輝詩篇,對鼓舞革命戰士和億萬人民的戰斗豪情,產生過巨大的影響。他的詩詞,顯示了博大的胸襟,豪邁的氣魄,廣闊的意境,讀之令人熱血沸騰,精神奮發。寫于1936年2月的《沁園春·雪》就是典范之一。 3、介紹詞的知識:詞,又稱長短句。一首詞的字數、句數、段數、韻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這就是詞譜,詞人依照詞譜填詞,詞譜的名稱叫詞牌。比如《沁園春》、《虞美人》、《水調歌頭》等。 一首詞稱為一闋;詞若有上下兩段,就稱為上下闋。 今天學習的課文“沁園春” 是詞牌名;雪,是這首詞的題目。
4、明確重點字詞的讀音和意義。
分( 。┩庋龐疲ā 。 成吉思汗( 。
數( 。╋L流人物 今朝( )
惟余莽莽 折腰 風騷 紅裝素裹
5、朗讀課文,體會作者的感情。
6 整首詞給你的總體感受是什么?請你用一個詞語來括。
二、探究新知
1、練習朗讀。(以小組對抗賽的形式進行,此內容為本節課的重點,時間上可以根據前后內容協調)
2、根據課下注釋,結合翻譯書,疏通文意。
3、找出詞中描寫、抒情、議論的句子。
4、感受詞的語言美,可結合“千里、萬里、山舞銀蛇、原馳蠟象、妖嬈、風騷、風流人物”這些詞。
三、歸納整理
朗讀整首詞,一邊朗讀一邊欣賞毛澤東《沁園春 雪》的手跡,爭取達到熟讀成誦的地步。
四、達標測評
1、給下列生字注音
分( )外妖嬈( ) 成吉思汗( 。
數( 。╋L流人物 今朝( 。
惟余莽莽 折腰 風騷 紅裝素裹
2、填空
毛 澤東,是一位偉大的_______家、_______家、______家、無產階級革命的卓越領導人,同時,他又是一位偉大的詩人。
《沁園春。雪》中“沁園春”是____________,“雪”是___________。
第二課時
一、預習導學
讓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二、感悟新知
小組合作探究以下問題:
。ㄒ唬 學習上闋 :
⑴這首 詞的題目是《雪》,哪些部分是描寫雪景的?
⑵詞的上闋哪些句子總寫北方雪景?這些詞句創造了一個怎樣的意境?抒發了詞人怎樣的情懷?
(3)作者對雪景的具體描述,由哪個詞領起?它統領了哪些句子?
。4)找出動靜結合寫景的句子,體會其意境。
、勺髡咄娏四男┚坝^?(作者為何選取這些景 觀?)
、省吧轿桡y蛇,原馳蠟象”,山、原都是靜物, 卻寫它們“舞”和“馳”,為什么這樣寫?給你怎樣的感受?
、松祥犇┪踩鋵懙氖菍嵕斑是虛景?從哪個詞可以看出?這三句寫出了怎樣的意境?試用散文化的語言描述三句詩的意境。
(二)學習下闋
、拧⒂裳矍暗木拔锫撓氲搅四男﹥热?
、、上下闋是如何過度連貫起來的?
、恰 “引”也是個領字,到底“引”出了哪些英雄人物?他們有什么共性?
、取τ谶@樣杰出的歷史人物,詞人用一個詞對他們作了總的評價,請找出這個詞。
三、探究新知
1、在 這里,作者把空間寫得如此廣闊,表現了他怎樣的胸懷?又把景色寫得如此壯麗,表現了他怎樣的感情?
2、作者在下闋為什么要議論評說古代帝王?
3、誰是真正的英雄? 找出全詞點明主旨的句子
四、拓展延伸
1、品味、賞析詞語。
⑴.這首詞表現了白雪皚皚的一個銀色世界、但沒有一個“白”,請問作者用了哪些詞表達潔白?
、.作者在寫景和評論歷史人物時用了十分貼切和極富 形象、飽含深情的動詞、形容詞、副詞等,試舉例說明。
2、多角度賞析
這首詞除了詞語經過千錘百煉,運用得貼切、傳神以外,精妙絕倫之處可以說比比皆是的。請你以“《沁園春·雪》妙就妙在——”為開頭,自選一個角度賞評課文。
五、歸納整理
這首詞,上闋寫北國 雪景,縱橫千萬里,大氣磅礴,曠達豪邁;下闋轉入抒情、議論,氣雄萬古,風流豪壯。全詞將寫景、議論、抒情有機結合,渾然一體。寫景是議論、抒情的基礎,議論、抒情是寫景的深化。
六、達標測評
1、上闋以_____為中心,寫出了哪些景物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
2、化靜為動描寫北方雪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想象雪后美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的過渡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師生反思、總結:
《沁園春·雪》擴展練習 篇14
執教人:文家一中 劉俊英
師生相互問好。
師:老師想作個調查,喜歡讀小說的同學請舉手 這么多;喜歡讀詩歌的請舉手 呀,這樣少。很多同學不喜歡讀詩歌,為什么?(生自由發言)其實詩歌是很高雅的文學樣式,有\'文學之母\'、\'語言的鉆石\'的美稱。美學家朱光潛先生說:\'要養成純正的文學趣味,最好是從讀詩入手。能欣賞詩歌,自然能欣賞小說、戲劇及其他種類的文學。\'希望大家今后多讀點詩歌,養成自己純正的文學趣味。古典詩詞,更是我們民族文化的瑰寶,很耐咀嚼。毛澤東就是一位古典詩詞的愛好者,他的一生,不僅在臨窗伏案時,就是在戎馬倥傯之間也不斷的吟詠誦讀、寫詩填詞。據中南海毛澤東圖書館員統計,毛澤東生前認真批注、圈畫過的詩詞總計在1590首以上,一般性的翻閱、欣賞至少在2000首以上。泱泱詩國的甘露,滋潤哺育了這位詩風雄奇的偉大詩人。著名詩人臧克家說:\'毛澤東詩詞是偉大的篇章\'
今天,我們就來欣賞學習這\'偉大篇章\'中的一篇--《沁園春 雪》
學習詩詞重在\'誦讀、領會、品評、鑒賞\'。
師:古人講:\'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我們也從誦讀入手,來領會全詩,F在請同學們聽配樂詩朗誦,要求聽準每一個字音,并領會詩詞所表達的感情,可以小聲跟讀。
生給生字正音
師:初聽這首詩,給你什么樣的感受?誰能來談一談?
生:豪邁
生:氣勢磅礴
師:是的。這首詞風格豪放、氣勢磅礴、令人振奮。我們齊讀一遍再來感悟一下,好嗎?
生齊讀
師(指名一位同學):你認為你們剛才讀出感情了嗎?
生:不好,讀起來缺乏力度,沒有讀出感情。
師:把握這首詞的感情,還要從寫作背景談起。本詞寫于1936年--抗戰前夜。當時毛澤東同志率領長征部隊到達陜北,日本帝國主義加強對中國的侵略,而國民黨反動派奉行不抵抗主義,中國處在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1936年2月,毛澤東率領抗日先鋒隊準備東渡黃河,開赴抗日戰爭最前線。渡河前,適逢大雪,毛澤東曾于雪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蓋的塬上觀察地形,面對祖國的大好河山,詩人滿懷戰勝敵人的堅強信念,豪情激蕩的寫下了這首氣吞山河的壯麗詩篇。
同學們想象一下,詩人站在海拔千米的塬上,祖國河山的壯麗景色展現在眼前,心中會涌起一種怎樣的感情呢?
生:自豪、豪邁的感情。
生:對祖國河山的熱愛之情。
師:是的。在朗讀本詩時,要始終把握這種感情基調,此外,還需要借助一定的朗讀技巧。你知道詩歌朗讀一般要注意什么嗎?
生:停頓、重音
生:還有節奏、語調、語速等
師:很好,請看前三句\'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應在哪里停頓?
生: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
生試讀
師:那么重音呢?應放在哪幾個字上?
生:千、萬
師:為什么?
生:\'千\'\'萬\'只有作重音處理,才能讓聽眾感受到雪景的廣闊,作者的視野與意境的開闊。
師:說得有道理,那除了這些,還有需要重讀的字嗎?
生:封、飄
師:談談你的理由。
生:\'封\'有冰凍、封閉之意。
生:\'飄\'則突出雪輕盈的特點。
師:說地不錯。我們就按照理解把這三句讀一讀好嗎?
師范讀、指名讀、生齊讀。
師:古詩詞中,常有一個字能起到領起下文的作用,叫做\'領字\'或\'一字領起\'你能從上片中找出這個字嗎?它領起了那幾句話?
生:略
師:作者當時是站在海拔千米、白雪覆蓋的塬上看到的這些景象,視野非常開闊,可這些景象也遠遠不是詩人視野所能達到的范圍,這說明了什么?
生:這些景色加上了詩人的想象。
師:法國作家雨果說過:\'想象是人類思維中最美麗的花朵。\'下面請同學們展開想象的翅膀,把詩人描繪的雪景變成生動形象的畫面呈現在你大腦的熒屏上,然后描述給大家聽,我們比一比看,哪位同學腦海中綻開的想象之花最美麗,老師給你一分鐘的準備時間。
生描述略。
師:同學們的描述很精彩,想象力也很豐富。這里有兩個比喻句很精彩,你能找出來嗎?它們好在什么地方?
生:山舞銀蛇,原馳臘象
生:詩人這樣寫讓山、原充滿了生機與活力,給人精神奮發的感覺。
生:聯系當前的革命形勢與情形,我覺得詩人是在暗示中國革命將會蓬勃發展。
師:同學們說得不錯,毛澤東的博大胸懷和遠大抱負,使他成為了叱咤風云的一代偉人。正因為詩人有經天緯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有著奮發向上、永不消沉的性格,才決定了他的詩詞風格豪放、不同凡響,足以雄視萬代、輝映千秋。著名作家吳祖光稱《沁園春雪》是\'睥睨liu合、氣雄萬古,一空依傍,自鑄偉詞的第一流杰作中的杰作。\'
。ù笃聊怀鍪尽督饺绱硕鄫伞返膰嫞
師:同學們請看這幅畫,有沒有似曾相識的感覺?你知道她是掛在那里的嗎?
生:人民大會堂
師:是的,這幅畫就是根據《沁園春 雪》的肢體畫下來的,你覺得它最能體現那幾句詩詞?
生: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
師:作者面對\'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北國河山,想象到的卻是雪后初霽祖國的艷麗美景,想要抒發的是一種怎樣的感情?
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無比熱愛、贊美之情。
生:堅信中國革命必定勝利的感情。
師:好?磥硗瑢W們都能走進這首詞,真正領會詩人當時的感情。詩人王過維曾經說過:一切景語皆情語也。借景抒情、情景相生是本詞的一個特點。下面,我們通過朗讀來體會一下這種革命的豪情好嗎?
男、女同學分讀,展開朗讀比賽。
師:由于種種原因,這首詞在1936年并沒有發表,誰知道它是怎樣發表的?
生:不知道。
師:它發表于1945年抗戰勝利后,國民黨反動派在美帝國主義的扶持下,玩弄和平陰謀,妄圖奪取勝利果實。1945年8月28日,毛澤東親自飛往重慶,同國民黨進行了43天的談判,重慶談判期間,他應柳亞子先生索句的要求,把這首《沁園春雪》抄贈給他。不久,這首詞就發表在重慶的《新民晚報》上,一時震動了文壇,傳遍了全國。據說,當蔣介石看到之后,是又急又氣,嚇壞了,馬上召集了很多反動文人也來寫詩填詞,歌頌國民黨。結果,沒有一首能比得上毛澤東的《沁園春雪》,蔣介石的陰謀不得不又一次破產。
這正表明《沁》是真正的千古絕唱,當年柳先生讀過后曾寫過一首和詞,對它進行了高度贊賞,其中有兩句\'才華信美多嬌,看千古詞人共折腰\'想想看,它是由《沁》詞中的哪兩句演化來的?
生: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師:聯系上下闋的內容,此句在詞中起什么作用?
生:承上啟下
師:正因為祖國的江山如此多嬌,才引得無數英雄競相為之傾倒,詩人又是如何評價這些英雄的呢?
生:惜……射大雕
師:你了解這些帝王嗎?能不能介紹一下他們的業績?
生:略
師:大家的發言很精彩,知識很豐富。這些帝王都曾立下赫赫戰功、風云一時,對歷史的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既便如此,在偉人毛澤東的眼里,作為一國之君,他們仍有不少缺憾,都表現在那些方面?
生:文學才華
生:治國本領
師:由哪個字領起?
生:惜
師:\'惜\'字包含哪些意味?
生:這個字首先肯定了帝王們的豐功偉績,是顯赫一時的大英雄,也委婉的指出他們的缺點。
生:含有惋惜之意。
生:看出作者沒有拜倒在前人的腳下,因為這樣才能雄視千古,表現出詩人的自信。
師:從詩中的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來?
生: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師:毛澤東在青年時代就有\'\'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擊水三千里\'\'的鴻鵠大志。1925年,分析了當時的革命形勢后,面對生機勃勃的遼闊大地,他感慨萬千,在《沁園春長沙》中寫下了這樣一句: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浮沉?11年后的1936年,作者同樣面對祖國的壯麗山河,審時度勢,在《沁園春雪》中作出了有力的回答,道出了自己的心聲,同學們想一想;誰主浮沉?
生:毛澤東
生:無產階級領袖
生;人民群眾
師:這就是說無產階級及其領導下的人民大眾才是真正的風流人物。下闋,作者通過評論歷代英雄,贊頌今朝的風流人物,抒發了自己的抱負。一齊朗誦下闋,注意把握激情。
生齊聲誦讀
師:同學們,毛澤東是一代偉人,帶領中國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社會主義的新中國,可他也成為了歷史。中華民族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民族,中國人在一代又一代領導人的帶領下,走進了新時代,創出了舉世矚目的業績,你能說一說嗎?
生:鄧小平實行改革開放的政策,領導中國人民走上了富國強民的道路。
生:還提出\'一國兩制\'的偉大設想,在領導下,香港、澳門相繼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生:鄧小平提出了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口號。
師;同學們說得精彩極了,真是激動人心。那么,近幾年呢?我們又有哪些震驚世界得成績?
生:2008年奧運會申辦成功!
師:是呀,永遠也忘不了那讓每一個中華兒女熱血沸騰得時刻!
生:我們歷盡阻難,2001年11月10日加入了世貿組織,
生:還有apec會議得召開。
……
師:\'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同學們,十幾年后,你們也會成為新世紀的主宰者,會成為真正得風流人物,讓我們滿懷這種豪情,齊讀《沁園春 雪》。
分角色朗讀:
沁園春 雪
毛澤東
。小⑴I)北國風光, (男、女領)江山如此多嬌,
千里冰封, 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萬里雪飄。 (男領)惜秦皇漢武
(女領)望長城內外, (男齊)略輸文采
。ㄅR)惟余茫茫 唐宗宋祖
大河上下, 稍遜風騷
頓失滔滔 一代天驕
山舞銀蛇 成吉思汗
原馳蠟象 只識彎弓射大雕
欲與天公試比高。 (齊)俱往矣
。R)須晴日 數風流人物
看紅裝素裹 還看今朝
分外妖嬈。
《沁園春·雪》擴展練習 篇15
《沁園春 雪》是1999年10月我校組織市級公開教學周活動期間我上的一堂課,F就教材、教法、學法及教學程序四個方面加以說明。
一、說教材
1、教材在本單元所處的位置及單元教學目標
《沁園春 雪》編排在人教版初中語文第五冊第六單元,是教讀課文,居單元之首。這個單元還有以送別為題材的古代歌行體抒情詩《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具有強烈時代精神的當代詩歌《恩總理,你在哪里》和《青紗賬--甘蔗林》,還有充滿革命激情的外國散文詩《海燕》。
本單元主要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閱讀和欣賞詩歌的能力,能領略詩情畫意,感受其意境美;反復吟誦,聯想品味,既提高欣賞能力;也感受詩人抒發的強烈情感,從中受到思想教育。
2、教材的教學目標和重點難點的確立
根據義務教育初中語文教學大綱要求培養學生"具有一定語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結合本單元教學目標和教材自身特點,我把本課教學目標定為:
、僖龑W生欣賞詞大氣鎊礴,曠達豪邁的意境,培養學生閱讀鑒賞詩歌的能力;
、谝龑W生品味詞的準確,精練的語言魅力,發展學生形象思維能力;
③引導學生領會詞贊美祖國壯麗河山和無產階級革命英雄主義的感情。
前兩點側重能力目標,后一點側重德育目標。這是符合美閨著名心理學家布魯姆等人關于教學目標分類六級認知理論的。詞的下闕第三層是全詞點睛之筆,表現全詞主旨,因而定為教學重點;詞上闋寫景是下闕評古頌今的基礎,起鋪墊作用,下闋評古是為了頌今--這是作者立意之所在,對初中學生來說,在理解上有一定難度,定為教學難點
二、說教法
本課主要使用誦讀法,提問法和練習法。
誦讀法:"三分詩七分讀",從教學過程來看,教學中將朗讀教學貫徹到課堂始終,初讀全詞--聽讀全詞--導讀全詞,最后分組誦讀;從方式上看,播放錄音,引導學生按要求聽讀,幫助學生深入體會課文情感意蘊,到交替運用輪讀、聽讀、個讀、齊讀和散讀等多種方式,引導學生真正學會讀書,讀出詞味,欣賞、領悟詞的優美語言和優美意境,籍此落實教學目的。
為了在課堂教學中訓練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我在尋思上多下功夫。根據認識原理,設計并嘗試了"連環--頂針"提問教學法,四組提問"切入順承深化引伸" ,力求一氣呵成,分別解決詞的上闋、下闋、教學重點和難點,且四組提問所轄18個小問題,"成語接龍"似的一個銜著一個,形成一種"追問",把全篇課文講析內容全部帶了出來,希望以此加深學生對課文理解,達到發展學生形象思維的目的--這是提問法。
控制論告訴我們,"要實現有效控制"就必須"要有反饋",而且反饋越及時越好。因此我設計2個反饋檢測題,運用練習教學法及時反饋課堂教學效果。這是練習法。
本課采用了《沁園春 雪》朗讀磁帶1件,用于聽讀訓練,直接服務于誦讀法;使用《我愛你,塞北的雪》vcd片導入新課,形象生動;《沁園春雪》vcd片和課文插圖《江山如此多嬌》的運用,為培養學生形象思維,提供了保證。投影儀和打印資料,增強教學直觀性,增大課堂容量,提高教學效率。
四、說學法
在當今信息時代,現代教育所面臨的最嚴峻的挑戰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學到知識,而是如何使他們學會學習。正如埃德加·富爾所說:"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葉老也說:"凡為教者必期于達到不教。"因此,加強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尤為重要。
這節課在教學中將朗讀訓練貫徹到課堂始終,引導學生在朗讀、析讀、講讀的過程中感受這首詞音美,形美,意美的同時,也教會學生學習詩詞重要方法--誦讀法。
整個教學過程中,我重視讓學生積極參與和互相學習。為此,安排大量的學生動腦、動口、動手的活動。根據系統論"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的原理,采用五人討論小組討論活動,把全班分為十三大組,確定發言代表,調動各層次學生積極性,收到較好效果。
此外,注意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教育。如課前確立預習步驟,提供預習方法,已形成常規;提倡"不動筆墨不讀書",讓學生養成圈點勾畫讀書習慣。
四、說教學程序
第一步、導入新課 在投影僅上播放vcd片《我愛你,塞北的雪》片斷。由"滋潤著春天的麥苗,迎春花葉"的北方柔美深情的雪,過渡到北方豪邁的雪。這樣導入從視聽上吸引學生,營造氣氛,開啟學生形象思維。板書課題。
第二步、簡介背景 展示詞人創作的歷史背景,引導學生了解毛澤東在特定歷史時期擔負的歷史使命,有助于學生理解詞的內容,理解詞的主旨。
第三步、初讀全詞 在解題之后,指名學生輪讀上下闕,全班聽讀,檢查學生課前自讀情況。針對學生易錯字音,借助投影儀進行正音教學,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用齊讀形式品味詞的語音之美,初步感知教材。
第四步、聽讀全詞 要求學生閉眼聽讀,聯想優美畫面,初步感受詞的形象之美,訓練學生形象思維能力。
第五步、導讀全詞 先讓學生以五人討論小組為單位,討論屏幕上用投影儀投出的四大問題:
一、 詞的上闋描繪了一幅什么樣的圖畫?
二、下闋作者是怎樣評論古代帝王的?
三、請找出主旨旬,你怎樣理解運用這句話? -
四、有人說詞的上闋寫景和下闋評古論今沒有什么聯系,你看呢?
學生經過3分鐘小組討論后,教師將早先設計好的四個大問題之下的18個形成頂針特色的"連環問"按序拋出,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帶著學生深深地進入課文。力求讓學生在每一句課文理解中都綻放出思維的火花。這18個小問題是:
1.詞給我們描繪了一幅什么圖畫? (北國雪景圖 板書"景")
2.作者欣賞北國雪景的立足點在什么地方? (千米高的塬上)
3. 登高就能--(遠眺),詞的上闋有一個字能表達這個意思,這個字是--(望)。
4.作者在高處望見了哪些具體的景物? (長城、大河、山脈、高原)
5.(講析了"長城大河'兩句后) 如果說長城、黃河兩個名詞本身就帶有雄壯的氣勢,那么作者怎樣賦予山脈、高原以奔放的氣勢? (使用比喻、擬人修辭,化靜為動……)
6.上述感受全是作者看到的嗎? (不全是) 其中帶有很大的什么成份? (聯想、想象)
7.除此以外,作者還作了怎樣的聯想和想象? (在雪中想象雪后紅日當空,白雪交映的壯麗景色) (插入學生誦讀訓練1分鐘)
8.詞中哪一句話可概括上闋這個意境磅礴,氣勢雄偉的畫圖? (江山如此多嬌)(用投影儀展示課本插圖,板書"江山多嬌")
9.顯然這是一個承上句,總括上闋,有沒有啟下句總起下闋? (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10.這說明下闋由景到人,寫了哪些英雄人物? (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五位) (板書"評古代帝王")
11.說說你對他們的認識。(雄才大略,戰功赫赫… )
12.作者用哪一個字概括他對五位歷史英雄的評介? (惜)(板書"惜")
13.(概括"惜"字用詞講究分寸的表達作用后) 詞中還有幾個類似的作用的字,大家找找。(略、稍、只)
14.作者這樣評論古人,目的是什么?(評古為頌今) (板書"頌")
15.歌頌今天的哪種人? (人民大眾和無產階級革命英雄) (板書"人民大眾")
16.那么主旨句是-(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板書"主旨")
17.你怎樣理解這句話? (真正稱得上能建功立業的英雄人物,還應看今天的人民大眾) (插入學生誦讀下闋1分鐘)
18.詞上闋寫景下闋評古頌今,二者之間有什么關系? (前者是基礎,正是由于"江山如此多嬌"才會引無數英雄折腰,評古頌今就很自然)
這18個小題由易到難,由己知到未知,符合學生認知規律,有的起鋪墊作用,有的起過渡作用,有的其引思作用,有的起活躍氣氛作用,使學生"跳起來能摘到果子"。通過連環追問導讀方式,學生對詞的理解和認識大大加深了,本課教學重點、教學難點也基本突破了。怎樣在此時趁熱打鐵,再給予重錘強化?
第五步、賞析全詞 播放《沁園春 雪》vcd片,旨在通過視聽感觀共同作用,調動學生形象思維積累,從主客觀方面同時點燃學生形象思維的火點,使學生形象思維燃起熊熊烈火。
至此,課堂教學達于高潮,似可嘎然而止。然而控制論告訴我們,要實現有效控制,就必須"要有反饋",而反饋越及時越好。我推出2道"反饋檢測題"對課堂教學效果進行反饋。兩道題圍繞著教學目的設置8個選擇支項,檢查學生教學目標掌握情況。同時,考慮到初三學生面臨升學考試,注意考查學生審題的能力,一題要求選出正確項,一題要求選擇不正確的一項。
最后一步,作業布置 要求學生展開聯想、想象,用一段文字描繪誦讀本詞時腦中浮現北方雪景畫面。這是用教學中以讀促寫,把發展學生形象思維能力和提高學生讀寫能力結合起來的一點作法。
以上我從四個方面闡述了這節課有關設想,不足之處敬請批評指正。
附件:
板書設計:
沁園春 雪
毛澤東
景: 江山多嬌 (望)
評: 古代帝王 (惜)
頌: 人民大眾 (主旨)
正音材料:
沁園春(qìn) 分外(fèn)
妖嬈(ráo) 稍遜(xùn)
數風流人物(shǔ) 素裹(guǒ)
反饋材料:
1、下面說法,正確的是( )
、倌芨爬ㄉ祥爟热莸木渥邮"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
、谀芨爬ㄈ~內容的句子是"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③"大河上下"的意思不是黃河的上面下面,而是黃河的上游下游。
、"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是說必須在天睛時,才能看到紅日白雪交相輝映的壯麗的景色。
2、下面說法錯誤的是( )
、"望"的內容是"長城內外……欲與天公試比高"。"惜"的人物是"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
、谶@首詞上闋寫北方雪景,贊美祖國大好河山;下闋評論歷史人物,歌頌當代英雄。
、墼~的下闋論今是為了評古,而評古今人物又是為了寫景。全詞主要是表現作者的愛國熱情。
④"山舞銀蛇,原馳蠟象"一句綜合了對偶、比喻、擬人的修辭方法,"舞馳銀"
"蠟"寫得有聲有色,把群山、高原寫活了。
《沁園春·雪》擴展練習 篇16
《沁園春 雪》是1999年10月我校組織市級公開教學周活動期間我上的一堂課,F就教材、教法、學法及教學程序四個方面加以說明。
一、說教材
1、教材在本單元所處的位置及單元教學目標
《沁園春 雪》編排在人教版初中語文第五冊第六單元,是教讀課文,居單元之首。這個單元還有以送別為題材的古代歌行體抒情詩《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具有強烈時代精神的當代詩歌《恩總理,你在哪里》和《青紗賬--甘蔗林》,還有充滿革命激情的外國散文詩《海燕》。
本單元主要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閱讀和欣賞詩歌的能力,能領略詩情畫意,感受其意境美;反復吟誦,聯想品味,既提高欣賞能力;也感受詩人抒發的強烈情感,從中受到思想教育。
2、教材的教學目標和重點難點的確立
根據義務教育初中語文教學大綱要求培養學生"具有一定語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結合本單元教學目標和教材自身特點,我把本課教學目標定為:
、僖龑W生欣賞詞大氣鎊礴,曠達豪邁的意境,培養學生閱讀鑒賞詩歌的能力;
、谝龑W生品味詞的準確,精練的語言魅力,發展學生形象思維能力;
、垡龑W生領會詞贊美祖國壯麗河山和無產階級革命英雄主義的感情。
前兩點側重能力目標,后一點側重德育目標。這是符合美閨著名心理學家布魯姆等人關于教學目標分類六級認知理論的。詞的下闕第三層是全詞點睛之筆,表現全詞主旨,因而定為教學重點;詞上闋寫景是下闕評古頌今的基礎,起鋪墊作用,下闋評古是為了頌今--這是作者立意之所在,對初中學生來說,在理解上有一定難度,定為教學難點
二、說教法
本課主要使用誦讀法,提問法和練習法。
誦讀法:"三分詩七分讀",從教學過程來看,教學中將朗讀教學貫徹到課堂始終,初讀全詞--聽讀全詞--導讀全詞,最后分組誦讀;從方式上看,播放錄音,引導學生按要求聽讀,幫助學生深入體會課文情感意蘊,到交替運用輪讀、聽讀、個讀、齊讀和散讀等多種方式,引導學生真正學會讀書,讀出詞味,欣賞、領悟詞的優美語言和優美意境,籍此落實教學目的。
為了在課堂教學中訓練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我在尋思上多下功夫。根據認識原理,設計并嘗試了"連環--頂針"提問教學法,四組提問"切入順承深化引伸" ,力求一氣呵成,分別解決詞的上闋、下闋、教學重點和難點,且四組提問所轄18個小問題,"成語接龍"似的一個銜著一個,形成一種"追問",把全篇課文講析內容全部帶了出來,希望以此加深學生對課文理解,達到發展學生形象思維的目的--這是提問法。
控制論告訴我們,"要實現有效控制"就必須"要有反饋",而且反饋越及時越好。因此我設計2個反饋檢測題,運用練習教學法及時反饋課堂教學效果。這是練習法。
本課采用了《沁園春 雪》朗讀磁帶1件,用于聽讀訓練,直接服務于誦讀法;使用《我愛你,塞北的雪》VCD片導入新課,形象生動;《沁園春雪》VCD片和課文插圖《江山如此多嬌》的運用,為培養學生形象思維,提供了保證。投影儀和打印資料,增強教學直觀性,增大課堂容量,提高教學效率。
四、說學法
在當今信息時代,現代教育所面臨的最嚴峻的挑戰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學到知識,而是如何使他們學會學習。正如埃德加·富爾所說:"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葉老也說:"凡為教者必期于達到不教。"因此,加強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尤為重要。
這節課在教學中將朗讀訓練貫徹到課堂始終,引導學生在朗讀、析讀、講讀的過程中感受這首詞音美,形美,意美的同時,也教會學生學習詩詞重要方法--誦讀法。
整個教學過程中,我重視讓學生積極參與和互相學習。為此,安排大量的學生動腦、動口、動手的活動。根據系統論"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的原理,采用五人討論小組討論活動,把全班分為十三大組,確定發言代表,調動各層次學生積極性,收到較好效果。
此外,注意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教育。如課前確立預習步驟,提供預習方法,已形成常規;提倡"不動筆墨不讀書",讓學生養成圈點勾畫讀書習慣。
四、說教學程序
第一步、導入新課 在投影僅上播放VCD片《我愛你,塞北的雪》片斷。由"滋潤著春天的麥苗,迎春花葉"的北方柔美深情的雪,過渡到北方豪邁的雪。這樣導入從視聽上吸引學生,營造氣氛,開啟學生形象思維。板書課題。
第二步、簡介背景 展示詞人創作的歷史背景,引導學生了解毛澤東在特定歷史時期擔負的歷史使命,有助于學生理解詞的內容,理解詞的主旨。
第三步、初讀全詞 在解題之后,指名學生輪讀上下闕,全班聽讀,檢查學生課前自讀情況。針對學生易錯字音,借助投影儀進行正音教學,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用齊讀形式品味詞的語音之美,初步感知教材。
第四步、聽讀全詞 要求學生閉眼聽讀,聯想優美畫面,初步感受詞的形象之美,訓練學生形象思維能力。
第五步、導讀全詞 先讓學生以五人討論小組為單位,討論屏幕上用投影儀投出的四大問題:
一、 詞的上闋描繪了一幅什么樣的圖畫?
二、下闋作者是怎樣評論古代帝王的?
三、請找出主旨旬,你怎樣理解運用這句話? -
四、有人說詞的上闋寫景和下闋評古論今沒有什么聯系,你看呢?
學生經過3分鐘小組討論后,教師將早先設計好的四個大問題之下的18個形成頂針特色的"連環問"按序拋出,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帶著學生深深地進入課文。力求讓學生在每一句課文理解中都綻放出思維的火花。這18個小問題是:
1.詞給我們描繪了一幅什么圖畫? (北國雪景圖 板書"景")
2.作者欣賞北國雪景的立足點在什么地方? (千米高的塬上)
3. 登高就能--(遠眺),詞的上闋有一個字能表達這個意思,這個字是--(望)。
4.作者在高處望見了哪些具體的景物? (長城、大河、山脈、高原)
5.(講析了"長城大河'兩句后) 如果說長城、黃河兩個名詞本身就帶有雄壯的氣勢,那么作者怎樣賦予山脈、高原以奔放的氣勢? (使用比喻、擬人修辭,化靜為動……)
6.上述感受全是作者看到的嗎? (不全是) 其中帶有很大的什么成份? (聯想、想象)
7.除此以外,作者還作了怎樣的聯想和想象? (在雪中想象雪后紅日當空,白雪交映的壯麗景色) (插入學生誦讀訓練1分鐘)
8.詞中哪一句話可概括上闋這個意境磅礴,氣勢雄偉的畫圖? (江山如此多嬌)(用投影儀展示課本插圖,板書"江山多嬌")
9.顯然這是一個承上句,總括上闋,有沒有啟下句總起下闋? (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10.這說明下闋由景到人,寫了哪些英雄人物? (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五位) (板書"評古代帝王")
11.說說你對他們的認識。(雄才大略,戰功赫赫… )
12.作者用哪一個字概括他對五位歷史英雄的評介? (惜)(板書"惜")
13.(概括"惜"字用詞講究分寸的表達作用后) 詞中還有幾個類似的作用的字,大家找找。(略、稍、只)
14.作者這樣評論古人,目的是什么?(評古為頌今) (板書"頌")
15.歌頌今天的哪種人? (人民大眾和無產階級革命英雄) (板書"人民大眾")
16.那么主旨句是-(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板書"主旨")
17.你怎樣理解這句話? (真正稱得上能建功立業的英雄人物,還應看今天的人民大眾) (插入學生誦讀下闋1分鐘)
18.詞上闋寫景下闋評古頌今,二者之間有什么關系? (前者是基礎,正是由于"江山如此多嬌"才會引無數英雄折腰,評古頌今就很自然)
這18個小題由易到難,由己知到未知,符合學生認知規律,有的起鋪墊作用,有的起過渡作用,有的其引思作用,有的起活躍氣氛作用,使學生"跳起來能摘到果子"。通過連環追問導讀方式,學生對詞的理解和認識大大加深了,本課教學重點、教學難點也基本突破了。怎樣在此時趁熱打鐵,再給予重錘強化?
第五步、賞析全詞 播放《沁園春 雪》VCD片,旨在通過視聽感觀共同作用,調動學生形象思維積累,從主客觀方面同時點燃學生形象思維的火點,使學生形象思維燃起熊熊烈火。
至此,課堂教學達于高潮,似可嘎然而止。然而控制論告訴我們,要實現有效控制,就必須"要有反饋",而反饋越及時越好。我推出2道"反饋檢測題"對課堂教學效果進行反饋。兩道題圍繞著教學目的設置8個選擇支項,檢查學生教學目標掌握情況。同時,考慮到初三學生面臨升學考試,注意考查學生審題的能力,一題要求選出正確項,一題要求選擇不正確的一項。
最后一步,作業布置 要求學生展開聯想、想象,用一段文字描繪誦讀本詞時腦中浮現北方雪景畫面。這是用教學中以讀促寫,把發展學生形象思維能力和提高學生讀寫能力結合起來的一點作法。
以上我從四個方面闡述了這節課有關設想,不足之處敬請批評指正。
附件:
板書設計:
沁園春 雪
毛澤東
景: 江山多嬌 (望)
評: 古代帝王 (惜)
頌: 人民大眾 (主旨)
正音材料:
沁園春(qìn) 分外(fèn)
妖嬈(ráo) 稍遜(xùn)
數風流人物(shǔ) 素裹(guǒ)
反饋材料:
1、下面說法,正確的是( )
、倌芨爬ㄉ祥爟热莸木渥邮"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
②能概括全詞內容的句子是"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大河上下"的意思不是黃河的上面下面,而是黃河的上游下游。
、"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是說必須在天睛時,才能看到紅日白雪交相輝映的壯麗的景色。
2、下面說法錯誤的是( )
、"望"的內容是"長城內外……欲與天公試比高"。"惜"的人物是"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
、谶@首詞上闋寫北方雪景,贊美祖國大好河山;下闋評論歷史人物,歌頌當代英雄。
、墼~的下闋論今是為了評古,而評古今人物又是為了寫景。全詞主要是表現作者的愛國熱情。
④"山舞銀蛇,原馳蠟象"一句綜合了對偶、比喻、擬人的修辭方法,"舞馳銀"
"蠟"寫得有聲有色,把群山、高原寫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