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來主義》(通用14篇)
《拿來主義》 篇1
●備課資料
一、課文析讀
《拿來主義》:議論文的典范
《拿來主義》是雜文的典范,也是議論文的典范。
層次繁密,思路開闊。文章無論是批判錯誤主張還是闡述正確觀點都涉及眾多的內容,而這些內容并不處于同一思維層面,至少處于以下四個層面:“拿來主義”與“閉關主義”“送去主義”相對立,“拿來主義”中的“拿來”與“送來”相區別,這是第一個層面的對比。對待外國文化的正確態度與各種錯誤態度的對比以及“拋來”與“拋給”的區別是第二個層面的對比。對待不同類型的外國文化分別采取不同的做法屬于第三個層面的對比。對“魚翅”不“拋在路上”,而是“吃掉”;對“鴉片”“不當眾摔在毛廁里”,而是“送到藥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是第四個層面的對比。文章就是這樣,通過一層深過一層的對比,將道理論述得極為透徹。
邏輯嚴密,說理辯證。魯迅先生在論述“拿來主義”的過程中,對于許多易混淆的概念、可能存在的誤解以及也許會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的傾向都加以辨析,真可謂滴水不漏。例如,在論述到“送去主義”會使后代在佳節大典之際只能“討一點殘羹冷炙做獎賞”時,將“拋給”與“拋來”做了區分。其言下之意是:“拋來”是沒有目的的,不會有附加條件;而“拋給”是有目的的。在談到“連清醒的青年們,也對于洋貨發生了恐怖”的時候,特別強調“那是‘送來’的,而不是‘拿來’的。”這就揭示了表面上看都是“來”的東西實質并不相同:一是帝國主義為了賺錢而不顧我國利益的傾銷,一是我們為了發展自己選取對自己有用的東西。這樣嚴格的區分、嚴密地論證,就使文章具有了強大的邏輯力量。
詳略得當,針對性強。文章有的地方惜墨如金,如對于“閉關主義”只是一筆帶過,對于“拿來”與“送來”的區別只是點到為止;有的地方用墨如潑,如對于“送去主義”的批判,關于對待外國文化的種種錯誤態度,“拿來主義”的具體涵義等。詳略的不同處理,體現出極強的現實針對性。
(《語文教學與研究》.9,有刪節,原作者:闞興禮、周厚英)
二、焦點爭鳴
為魯迅的“拿來主義”叫屈
于發忻
《拿來主義》是魯迅在三十年代寫的一篇有代表性的雜文,也是幾十年來我國必選的中學傳統語文課文。從總體來理解魯迅此文的旨意,可以認定:魯迅的“拿來主義”主要是針對“送去主義”而言的,也是針對所謂洋人的“送來”而言的。魯迅并不是反對“送去”,“送”是免不了的,甚至還是需要的;魯迅所反對的只是一味地“送”,只“送”不“拿”。魯迅說:根據“禮尚往來”的儀節,“送去”之外,還得“拿來”,是為“拿來主義”。拿來主義,既是文章的標題,也是文章的主旨。在魯迅的筆下,“送去”一旦成了“送去主義”,再加上還“討”得洋人“送來”些什么的,那可就要成為喪權辱國、媚外求榮的賣國主義了。“送去主義”是“閉關主義”碰了一連串大釘子之后的產物。君不見鴉片戰爭洋人的槍炮打破了中國的“閉關主義”大門之后,中國的反動政府“送去”了什么嗎:國土、主權、白銀、文物、苦力、奴隸,從“古董”到“活人”,從人格到國格。就在魯迅寫作本文的時候,國民黨政府給日本帝國主義送去了東三省和熱河省,還給別的帝國主義國家送去了“租界”等等,美其名曰“寧贈友邦,不與家奴”,以至于在中國的土地上竟也被掛上了“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牌子。長此下去,自然“國將不國”,只有當亡國奴的份了。那么西洋人、東洋人又給我們“送來”了些什么呢:洋槍、洋炮、洋煙、洋貨、洋教、洋文化,洋人的糟粕渣滓夾著靡靡之音,像洪水猛獸一樣沖決著中國的堤壩,浸泡著中國人的家園。在中國人慘遭日寇鐵蹄蹂躪的當頭,在中國土地上“全盤西化”的謬論竟然甚囂塵上。“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每個人被迫著發出最后的吼聲。”魯迅正是在這個時候發出了戰斗的怒吼:反對賣國的“送去主義”,也反對帝國主義者惡意的“送來”;我們要愛國,要讓貧弱的祖國富強起來,為此我們要實行“拿來主義”,去其糟粕,取其精華,有頭腦、有眼光、有辨別、有挑選,沉著而勇猛地把富強的西方國家的長處和優點統統“拿來”。
魯迅本人就是自己所提出的“拿來主義”的杰出執行者。魯迅自己有“送去”外國的,但從外國“拿來”的更多:他的三百多萬字的譯作,他自己編輯出版的多本介紹外國優秀美術作品(尤其是版畫)的選集,多次籌辦的外國優秀畫展……這都是明證,證明魯迅是真正的“拿來主義”者。
可魯迅的光輝思想卻被人曲解了。
曲解之一:主題是批判地繼承文化遺產。這種“繼承”論是長期以來對《拿來主義》最大的曲解。幾十年來中學語文課本編者采用的幾乎都是這種觀點,編者通過課本的“提示”“習題”以及統編“教參”“教學用書”向全國的中學師生灌輸這種觀點,這種觀點因此也就成了對廣大中學師生最大的誤導,這種誤導以至于延伸到大學語文課程的教學。新版的高中語文課本提出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要總體理解文意。而與之配套的《教學用書》所收錄的徐中玉的《創新必須擇舊》一文則明確指出:《拿來主義》是“討論繼承文學遺產批判繼承問題的一篇最重要、最深刻的文章”。同樣是新版《教學用書》所收錄的北大中文系《〈拿來主義〉分析》一文也明確指出:通過大宅子的比喻,“闡明批判繼承文化遺產的道理”“本文是專談批判繼承問題的文章”。實際上這就是課本編者所理解的本文的文意。但是我們的讀者只要稍微認真地讀一讀原著,就能夠輕易地看到:魯迅的《拿來主義》可以分為篇幅大致相等的前后兩半部分,或者說中間還有一個承前啟后的過渡段(包括兩個自然段)。文章的前半部分在僅用一句話批判“閉關主義”作為引入之后主要批判“送去主義”,后半部分主要是提倡“拿來主義”。但前后兩半部分卻不是平分秋色,前半部分是為后半部分蓄勢,作鋪墊,后半部分才是文章的主旨,這只要看一看文章的標題就一目了然了。我們在總體理解文意的時候,既要把著眼點放在后半部分,但也不能對前半部分視而不見。“閉關主義”是不送不拿,不去不來。那“送去主義”是誰“送”給誰?自然是中國人把自己的什么東西都送給“別人”,送給“洋人”,送給外國。而“拿來主義”又是誰把誰的“拿來”?當然是中國人把外國人的好東西都拿來。就是取外國之長補中國之短,洋為中用。所有這些無論是“閉關主義”“送去主義”“拿來主義”分明都是就橫向而論,就中外關系而論,就對外政策而論,通篇是一條線貫串下來的,怎么可能又突然冒出個什么縱向的古今遺產繼承論?如此這般豈不是風馬牛不相及而顯得格格不入?魯迅明擺著的這多么簡單(卻極重要)的立論,多么清晰的邏輯思路,幾乎憑著直覺一讀就懂的淺顯道理,到了那些學問高深的“權威”們的筆下怎么就變得如此“南轅而北轍”,背道而馳,不可思議了呢?
曲解之二:主題是批判遺老遺少的封建復古主義,提倡古為今用。此種“古今”論觀點其實與上述的“繼承”論之說同出一轍,皆是縱向立論。外國人的東西需要橫向拿來,若是自己老祖宗的東西則屬于縱向繼承。既如此,要真是老祖宗的東西何需說“拿”,而“繼承”外國人的東西又從何談起。難道要從外國人那里“拿來”才能得以“繼承”中國古代的文化遺產嗎?這種捉襟見肘的“繼承”說既然不能成立,“古今”論自然也就不必多議了。
曲解之三:主題是既批判“盲目排外”,又批判“文化遺產的虛無主義”,提倡“古為今用”與“洋為中用”并舉并重。新版的《教學用書》就認為本文論述對外國文化遺產和本國文化遺產的態度。顯然,這種古今中外“并舉并重”論貌似全面,實則同樣是對魯迅原文的曲解。這里面有兩個問題需要澄清:其一,魯迅論述的是如何對待外國的東西,其中當然也包括外國的古代文化,但卻是既非單是“文化”方面的,更不限于所謂(文化)“遺產”,而且應該說顯然還有比“文化”更多方面的內容,更多的也恐怕應該指的是現代化的、嶄新的、先進的東西。其二,《拿來主義》的主旨是提倡“洋為中用”而不是“古為今用”。“古為今用”是對的,也是魯迅的一貫主張,但它卻不是《拿來主義》的立論所在,不能把它硬拉來和“洋為中用”搭配在一起塞進《拿來主義》的主題里面來。因為把錯的或者不恰當的論述和對的論述相加起來是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的,就像“-0.5+0.5”不等于1而只能等于0一樣。
曲解之四:“大宅子”縱向比喻論,認為“大宅子”的比喻屬于古今縱向繼承的比喻,這個縱向比喻要么導致本文主旨是關于繼承遺產的立論,要么就只能算是魯迅的一個“敗筆”,云云。江蘇的匡吉先生就在《中學語文》雜志上撰文指責這是魯迅的“敗筆”而無需“為賢者諱”。我們不能茍同“敗筆”說。“大宅子”的比喻是《拿來主義》一文后半部分的主體,占了后半部分的大部分篇幅,不可不弄明白設喻的用意所在。稍有文學常識的人都知道:大凡設喻多是就近取材,取讀者所熟悉而容易理解的事例,所以魯迅選用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大宅子”設喻。可以說,在20世紀30年代的中國,要表達“拿來主義”的主題,大概沒有比“大宅子”這個比喻更為貼切的比喻了。大宅子所比喻的三種情況真是恰到了好處。就是過了六七十年之后的今天,“敗筆”說的作者也沒能舉出更為恰切的例子來作為設喻的反駁。只要你認真讀一讀魯迅的原文,你就可以看到:魯迅講的是一個窮青年得了富家翁的一所大宅子,魯迅叫你不要問它的來歷,而只要問對它的三種情況的態度,也就是應該怎么辦?注意:魯迅在這里說,且不問這個窮青年是“騙來的,搶來的”,或者是“繼承的”“換來的”,不管三七二十一,“拿來”!其實,既是“窮青年”,又何來“大宅子”“繼承”?“繼承”只占魯迅“且不問”的四種可能性中的一種,為什么會有一些人(自然不是一般的人)硬是情有獨鐘,舍三取一,抓住一點,不及其余,窮究不舍呢?況且魯迅明明要我們“且不問”,可我們為什么有些人卻偏要向“牛角尖”“問”到底呢?其實在這里,窮人顯然不是富翁財產的縱向繼承者。在這里,窮人與富翁的關系,窮人與富翁在“大宅子”中的關系,恰恰是橫向的窮富關系,就像當今世界上窮國與富國在先進發達的物質、文化、科學、技術中的關系,并不是什么“古今、縱向、繼承”的關系一樣,不是富人變成窮人,窮人繼承富人,不是富國變成窮國,窮國繼承富國。明確了這一點,那些竟歸過于魯迅而畫地為牢穿鑿附會的論調就會不攻自破,我們就會明白魯迅為什么舉窮人與富翁圍繞“大宅子”的關系來設喻的道理了。明確了這一點,我們就會嘆服魯迅“大宅子”的比喻是何等的形象貼切,恰到好處,何等地具有點睛之力,點睛之美,也就會明白魯迅的“拿來主義”對于我們今天強調發展中的國家要善于學習和借鑒發達國家的先進面這一立論具有多么深刻的現實意義了。
曲解之五:主要是闡明文化問題。新版的《教學用書》就明白地提示“大宅子比喻文化”,指出《拿來主義》所要闡明的就是對待文化的態度。(書中所收錄的徐中玉的文章則更是把它縮小到只是討論文學問題,把“文化”壓縮到“文學”)這種“文化”主旨論幾十年來始終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居于指導和主導地位,但只要看一看《拿來主義》的寫作背景和論述內容,就不難認清這顯然是對《拿來主義》主旨的貶低和縮小。我們知道:20世紀30年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舊中國,白色恐怖盛行,文網嚴密,“禁談國事”的國民黨當局的檢察官對報刊的每一篇進步和革命的文章都在進行“明誅暗殺”,迫使勇而有謀的魯迅的許多文章不得不采取“障眼法”,使用曲筆,“避實就虛,顧彼忌此”,不能直白,所以我們不要忽視魯迅在《拿來主義》中諸如奚落、反語、揶揄、諷刺等等筆法的運用,不要把《拿來主義》文章中“碰了一串釘子”之后“別的且不說罷”這類把當局賣國的事實藏于“別的”詞中的隱語輕易忽略去而不再深究它所隱含的深意。仔細琢磨魯迅在文中的用筆,讀者不難感觸到作者有時是顧左右而言他,在指桑罵槐,其中還包裹著聲西(送去歐蘇)而擊東(送給日寇)的立意,別有一番“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滋味。魯迅文中雖有“單是學藝上的東西”這種意在給檢查官造成錯覺的話,造成似乎“此文與時局無關”的假象,但只要你細看一下就會讀懂它談的正是“時局”,而并非“單是”說的“學藝”。因為文中說到的內容,并非“單是學藝上的東西”,而是至少可以依次開列如下:槍炮、中國的大門、地下的煤、殘羹冷炙、鴉片、廢槍炮、香粉、日貨、洋貨、魚翅、煙槍煙燈、姨太太,等等。難道這些都只是“文化”嗎?當然不是,而且可以說都關乎國計民生乃至民族存亡。顯而易見,《拿來主義》所論述的,魯迅提倡的“拿來主義”所要拿來的,雖然包括“文化”方面的東西,但同樣也包括政治、軍事、經濟、科學、技術、法律制度、生活方式,等等。當然是批判地有選擇地為我所用,使之既是屬于世界先進的東西,又是符合中國實際的東西。如果像一些“權威”們所詮釋的:魯迅的“拿來主義”所要拿來的只是“文化”,包括中外的“文化”,或者像有些人原來說的只是中國古代的“文化”,后來又轉而說是外國(或者說“外來”)的“文化”,云云,如此這般,魯迅《拿來主義》的題旨真諦就被他們人為地活活地閹割了,凌遲了,“拿來主義”的思想高度也就被他們這樣斯斯文文地給大大地降低了。
在《拿來主義》發表了XX年之后,中國人民終于站了起來。但魯迅的“拿來主義”卻并不是一開始就被人們廣泛接受的。在解放以后的頭30年里,曾經泛起過一股“窮則革命富則修”的思潮甚至鼓吹什么“寧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一方面是閉關鎖國,名曰“防修”,固步自封,而不思革故鼎新;而另一方面卻把最好的東西一點也不吝嗇地送給外國人,把差的留給自己,美其名曰“國際主義”,以至于人們以能購買到所謂“出口轉內銷”的東西為榮。一些人把中國的傳統秘方、科技情報拱手送給外邦,讓外國人在這些方面的產品輕易地超過中國并且得以壓倒中國,還美其名曰“友誼第一”,全然沒有魯迅“鼓吹我們再吝嗇一點”的氣味,相反還要把魯迅所列舉的“送去”的情況說成是魯迅的一種什么偏見。然而如果沒有“禮尚往來”,又何以言“交流”?上述這種狀況可以說基本上是一直延續到改革開放才得以從根本上扭轉。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民遵循“拿來主義”的思想和“洋為中用”的理論,打開了國門,大踏步走向了世界,全方位地學習、借鑒和輸進、“拿來”了現代化發達國家大量先進的科學技術和人才資源,從而使國力得以迅速大增,終于實現了民族中興,邁進了小康的社會,而今“入世”在即,富強在望,我們終于可以巨人般地屹立在東方雄視世界了。雖然在我們打開了大門和窗口之后,一些外國人也趁機“送來”了一些過時的東西或者劣貨,我們的一些國人沒有記住魯迅關于要有辨別、有挑選的教導,帶著私心,失去必要的警覺,撿起了一些外國的不符合中國國情或者甚至是腐朽的貨色。這當然是不好的,但是我們必須充分看到:改革開放的主流是健康向上的,所取得的成就是輝煌的。歷史和現實都已經無可辯駁地證明了魯迅“拿來主義”思想的無比正確和巨大威力,證明“拿來主義”是一條不可顛撲的真理,尤其是在今天具有多么重大的現實意義。
(選自《閱讀與寫作》,有刪節)
三、類文薦讀
薦讀杜甫《戲為六絕句》、劉禹錫《楊柳枝詞》、趙翼《論詩五絕》
戲為六絕句(之五)
杜 甫
不薄今人愛古人,清詞麗句必為鄰。竊攀屈宋宜方駕,恐與齊梁作后塵。
楊柳枝詞(其一)
劉禹錫
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樹小山詞。請君莫奏前朝曲,聽唱新翻楊柳枝。
論詩五絕(之一)
趙 翼
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提示:杜甫愛古不薄今,主張兼收并蓄:力崇古調,兼取新聲,古今體詩并行不廢,對六朝文學應采取既要繼承又要批判的態度。劉禹錫主張文學創作必須革新,推陳出新。趙翼主張詩歌創作應有時代精神,有個人獨創性,反對泥古不化。
四、閱讀方略
雜文閱讀指導(一):
雜文的特點
雜文主要有以下四個特點:
1.迅速反映現實生活
雜文是文藝性的社會或政治論文,要求能夠迅速地反映現實社會中的各種矛盾、斗爭,及其在人們思想、觀念上的反響。魯迅的那些“論時事不留面子,砭錮弊常取類型”的著名雜文,幾乎都是為了配合當時的實際社會斗爭需要而寫的,20世紀60年代,鄧拓的雜文集《燕北夜話》,都不乏有緊密結合形勢、配合斗爭和為現實服務的好作品。
2.短小犀利
雜文不僅要求篇幅短小,還要求內容與表達的犀利有力。這主要表現在旗幟鮮明、富有斗爭性或論爭性上。從這個意義上說,雜文可以看做是匕首、投槍、解剖刀、清醒劑。
3.幽默感和靈巧性
這是就雜文的語言風格和思想情趣而言的。雜文不像一般議論文,只要求邏輯嚴密、論證深刻,它還要求有一種寓莊于諧的幽默感和舉重若輕的靈巧性。談天說地有哲理,嬉笑怒罵皆文章,這便是你們所說的“雜文味”的重要特點。既能從人們司空見慣的平常事、平常話中開掘出深刻的道理,也善于運用反語、夸張、類比、比喻等手法,既夸張,又真實地顯示對象的可笑面目。總之,它的文章風格應該是力度與機智并勝,辛辣與風趣共存。
4.議論形象化
人們愛讀雜文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不僅因為它內容充實,觸及時弊,而且還有生動和形象性的特點。
雜文中的形象描述往往借助典故、笑話、趣聞、傳說等內容,通過打比方、作類比、說古道今、談天說地等手法和議論掛鉤,將形象作為說理的依據,或是“即物以明理”,使理趣和形象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有時甚至完全融成一體。
《拿來主義》 篇2
名師導航
內容感知
本文寫于1934年6月4日,國民黨反動政府頑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內”的賣國反共政策,實行軍事“圍剿”和文化“圍剿”。一些資產階級買辦文人,極力鼓吹“全盤西化”,完全否定我國的文化傳統。革命陣營中一些同志在如何對待文化遺產的問題上,存在著種種錯誤思潮和觀念。為了揭露和打擊敵人,澄清認識,魯迅先生寫了這篇《拿來主義》,闡明了馬克思主義批判地繼承文化遺產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實行“拿來主義”的主張。
文章從“閉關主義”及其變種“送去主義”說起,揭露批判國民黨政府在文化上奉行“送去主義”的媚外求榮和欺世惑眾的可恥行為,揭露“送去主義”的實質和危害,提出“拿來主義”這個論點核心。用形象幽默而又犀利的語言,深入淺出的比喻論證方法,闡明“拿來主義”的基本觀點,批判在對待文化遺產問題上的錯誤傾向,揭示“送去主義”的危害和實行“拿來主義”的必要,批判對待文化遺產的三種錯誤態度,進而從正面具體而形象地闡明“拿來主義”的原則和方法。
知識梳理
一、字音
1.典型字
自詡(xǔ) 磕頭(kē) 殘羹(ɡēnɡ) 冷炙(zhì)
吝嗇(lìn sè) 腦髓(suǐ) 譬如(pì) 徘徊(pái huái)
蹩進(bié) 玄虛(xuán) 國粹(cuì) 給予(yǔ)
儀節(yí)
2.多音字
二、字形
三、詞義
1.重點詞
大度:大方,氣量寬宏。
吝嗇:當用不用,過分愛惜。
玄虛:這里指用來掩蓋真相、使人迷惑的手段。
孱頭:懦弱無能的人。
國粹:原指國家文化中的精華,這里是反語。
腦髓:像髓的東西,這里指動腦思考。
走散為是:是,對,正確。
2.近義詞
催進•促進
催進:催促使前進。如:“聽說不遠還要送梅蘭芳博士到蘇聯去,以催進‘象征主義’。”促進:促使前進,推動使發展。如“促進兩國的友好合作”。
大度•大方
大度:氣量寬宏能容人。如:“當然,能夠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壞事情,一者見得豐富,二者見得大度。”大方:①對財物不計較。②(言談、舉止)自然,不拘束。③(式樣、顏色)不俗氣。如“陳設大方”。
徘徊•猶豫
徘徊:在一個地方來回地走;比喻猶豫不決,或事物在某個范圍內來回浮動。如:“怕給他的東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進門,是孱頭。”猶豫:拿不定主意。
3.相關成語
禮尚往來:禮節上重視,有來有往。尚,崇尚,重視。
殘羹冷炙:吃剩的飯菜,借指權貴的施舍。炙,烤肉。
冠冕堂皇:很體面,很氣派。
四、文學常識
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是我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一生有大量的創作,對我國現代文學的發展有巨大的影響。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說集《吶喊》《徬徨》《故事新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詩集《野草》,以及大量的雜文集《墳》《而已集》《二心集》《華蓋集》《南腔北調集》《且介亭雜文》等。
五、名篇名句
1.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
2.總之,我們要拿來。我們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毀滅。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會成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這人沉著,勇猛,有辨別,不自私。沒有拿來的,人不能自成為新人,沒有拿來的,文藝不能自成為新文藝。
句段剖析
一、疑難妙句
1.中國一向是所謂“閉關主義”,自己不去,別人也不許來。自從給槍炮打破了大門之后,又碰了一串釘子,到現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義”了。
剖析:“給槍炮打破了大門”指的是西方侵略者用武力迫使清政府放棄“閉關守國”的政策,“碰了一串釘子”指鴉片戰爭之后清政府與西方列強簽訂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使用老百姓口語中常用的比喻,既形象又生動,把“閉關主義”必然演化為“送去主義”的深刻道理一語道破,暗含對“閉關主義”者的揶揄。
2.還有幾位“大師”們捧著幾張古畫和新畫,在歐洲各國一路的掛過去,叫作“發揚國光”。
剖析:誠惶誠恐地“捧”,畫只有幾張卻一路地“掛”,通過形象的動作活畫出“送去主義”的可憐相、寒酸相。“發揚國光”是反語,真實意思是“丟國格”。
3.聽說不遠還要送梅蘭芳博士到蘇聯去,以催進“象征主義”,此后是順便到歐洲傳道。
剖析:這里諷刺的并不是梅蘭芳,而是實行“送去主義”的國民黨政府。“傳道”是反語,真實意思是“把中國畫和中國戲曲與已經沒落的象征主義硬拉到一起并不以為恥反以為榮地到處宣揚”。
4.當然,能夠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壞事情,一者見得豐富,二者見得大度。
剖析:明明要批判,卻先作肯定,然后揭示這種“肯定”的荒謬。這種欲擒故縱之法常用于駁論,叫做“歸謬法”,也叫“引申論證”。
5.尼采就自詡過他是太陽,光熱無窮,只是給與,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陽,他發了瘋。中國也不是……
剖析:舉尼采為例,是類比論證,諷刺國民黨政府自詡“地大物博”,其實是聽任大量國寶外流的“送去主義”的賣國行徑。“尼采究竟不是太陽,他發了瘋”;中國不是“豐富”,還要“大度”,“只是送出去”,同樣是愚蠢可笑的。
6.這種獎賞,不要誤解為“拋來”的東西,這是“拋給”的,說得冠冕些,可以稱之為“送來”,我在這里不想舉出實例。
剖析:“拋來”是無目的拋棄或施舍,“拋給”“送來”指有經濟、文化侵略企圖的所謂“援助”,例如1933年美國根據“棉麥借款”協定運來的剩余棉花、小麥、面粉。
7.所以我們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
剖析:“運用腦髓”說的是要有獨立思考,“放出眼光”說的是要有敏銳的判斷能力,用通俗、形象的語言揭示拿來主義者必備的素質。
8.我在這里也并不想對于“送去”再說什么,否則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們再吝嗇一點,“送去”之外,還得“拿來”,是為“拿來主義”。
剖析:“摩登”是針對上文“自從給槍炮打破了大門之后……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義’了”而言的,把賣國媚外的行徑說成“時髦”,一味地“送去”說成“趕時髦”,其諷刺意味是很濃烈的。“吝嗇”是針對上文“豐富”“大度”而言的,兩者鮮明對照,對“送去主義”者進行諷刺鞭撻。
二、重點語段
1.“譬如罷,我們之中的一個窮青年”至“‘拿來主義’者是全不這樣的”。
剖析:以“大宅子”比喻文化遺產,以三種人對待“大宅子”的可笑而又可惡的行為比喻對待文化遺產的錯誤態度。(1)孱頭:怕,徘徊不敢走進門(逃避主義);(2)昏蛋: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燒光(虛無主義);(3)廢物:羨慕,欣欣然接受一切(投降主義)。這是比喻論證。使如何對待文化遺產這個抽象問題具體化,深奧道理淺顯化,同時,惟妙惟肖地刻畫三種人物的丑態,具有強烈的諷刺作用。
2.“他占有,挑選”至“‘拿來主義’怕未免有些危機”。
剖析:魚翅比喻文化遺產中的精華部分(使用,吃掉);鴉片比喻有益也有害的一類事物(存放,供治病);煙槍、煙燈比喻有害但可作反面教材的一類事物(送一點進博物館,毀掉);姨太太比喻供剝削階級欣賞享用的腐朽淫糜的東西(請……走散)。這部分使用的也是比喻論證法。文中運用“大宅子”“魚翅”“鴉片”“煙槍和煙燈”等當時人們所熟悉的事物作比方,使如何對待文化遺產這個抽象問題具體化,深奧道理淺顯化,將怎樣“挑選”說得具體形象又清楚透徹。尤其是對“孱頭”“昏蛋”“廢物”“姨太太”等形象的勾勒,寓意豐富,耐人尋味。這一段與第一個選段之間是對比關系,屬于正反對比論證。
結構圖解
課文以提倡“拿來主義”為中心論點,分為三部分,其結構如下圖:
主旨探討
有關本文的主旨有如下表述:
1.本文批判了國民黨反動派的賣國主義政策和一些人對待文化遺產的錯誤態度,闡明了批判繼承文化遺產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指出了正確的繼承和借鑒乃是建設民族新文化的必不可少的條件。
2.作者把對待文化遺產的問題放在歷史和現實的背景中加以考察,從“閉關主義”說起,揭露了“送去主義”的實質和危害,提出了“拿來主義”,并進一步闡述了“拿來主義”對待文化遺產應有的態度和方法,指明了“拿來主義”的意義。
我的觀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審美鑒賞
犀利幽默的語言
本文的語言特點是犀利幽默。議論性文章文體的雜文化,語言的文藝化,是當今媒體的傾向。高考作文的寫作和評判也明顯受到影響。所以,學習本文嬉笑怒罵、妙趣橫生的語言形式,十分重要。
形象描繪。文章在列舉“送去主義”的表現時,有這樣一句話:“還有幾位‘大師’們捧著幾張古畫和新畫,在歐洲各國一路的掛過去,叫作‘發揚國光’”。“幾位”“幾張”說明大師不多,作品極少,幾乎到了少而無奈、寒傖可憐的程度。“捧”字頗富深意,陳述對象是國民黨政府的御用文人——“幾位大師”,呈送對象則是帝國主義殖民者,“捧”字活畫出“大師”們畢恭畢敬,諂媚討好的奴性心理。“歐洲各國”點明此次畫展涉及到的國家之多,“一路”點明此次展覽路線之長。“掛”則勾畫“大師”們大張旗鼓、自鳴得意的丑陋之態。引用“發揚國光”實則是順手諷刺國民黨“大師”們一味“送去”作品,不以為恥,反以為榮的丑惡嘴臉。簡簡單單的一句話,用精練、傳神的動詞,恰如其分的修飾語和限制語,惟妙惟肖地刻畫出國民黨政府卑躬屈膝、崇洋媚外的奴性和媚相。
此外還妙用反語、巧用比喻等手法。褒詞貶用或貶詞褒用,對一些現象進行了辛辣的嘲弄、揶揄;運用比喻把如何對待文化遺產闡述得深入淺出、清清楚楚。
問題探究
問題:(1)“還有幾位‘大師’們,捧著幾張古畫和新畫,在歐洲各國一路的掛過去,叫作‘發揚國光’。”“幾位”可不可以和“們”連用?
(2)我在這里不想討論梅博士演藝和象征主義的關系,總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說,也可以算得顯出一點進步了。”這里只講了梅博士一人“活人替代了古董”的事例,何來“總之”?
導思:魯迅先生的文筆十分精妙,這是不容置疑的。然而,由于時代的局限,他的語言有不少不合當代語言習慣和語法規則的地方。探究這些語言“疵點”,對于我們正確使用語言無疑是有幫助的。
探究:(1)認真閱讀魯迅先生的文章,找出其中不符合現代漢語語法習慣的語句,認真體會這些語句在遣詞造句方面的特點。
(2)了解早期白話文的特點。因為早期的白話文不同于現代漢語,很多地方不符合現代漢語的語法規范,這種現象不能完全認為是語病。
(3)根據你的研究,寫一篇小論文,談談早期白話與現代漢語的不同。題目可以仿照《古今言殊》擬制。
《拿來主義》 篇3
教案示例一
教學目的
一、理解這篇雜文語言犀利、幽默的特點;學習本文運用比喻進行論證的方法,正確理解各種比喻的含義。
二、理解如何正確對待中外文化遺產。
教學時數 兩教時
教學過程
第一教時
一、導入 新課。
隨著我國開放的深入發展,國外的科學、文化、技術以及資產階級的腐朽思想、生活作風等等也隨之大量而來,我們應采取怎樣的態度和方法才是正確的呢?學習魯迅先生的雜文,從中可以受到啟發,得到教益。
二、指導預習。
讀“預習提示”。“提示”有兩段,第1段寫什么?學生回答后要求思考:魯迅先生在提出之前,為什么先批“送去主義”?由此理出文章結構層次,歸納每部分的大意。第2段寫什么?學生回答后,要求閱讀課文時勾畫出犀利、幽默的詞語和比喻論證的語段,并體會其含義。
三、研習新課。
1.分析寫作思路和課文結構層次。
提問:作者要論說的是,為什么課文前半部分寫“閉關主義”和“送去主義”?
討論、明確:作者要論說的是,但它是針對歷史和現實存在的問題提出來的,近代的“閉關主義”必然導致“現在”的“送去主義”。“送去主義”是一種有往無來的賣國行徑,必然導致國勢日弱,被動挨打,從長遠看,將造成亡國滅種。因此,采取與“送去主義”針鋒相對的就刻不容緩。“送去主義”和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破”正是為了“立”,“破”得徹底,“立”得才牢靠。這個問題弄明白了,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結構層次就基本上清楚了。
全文分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4段):揭露批判“送去主義”的實質及其嚴重后果。
第1、2段是揭露批判國民黨政府在文化上奉行“送去主義”的媚外求榮和欺世惑眾的可恥行為。
第3、4段是揭露“送去主義”的實質和危害。
第二部分(第59段):闡明的基本觀點,批判在對待文化遺產問題上的錯誤傾向。
第5段正面提出的主張。
第6段揭示“送去主義”的危害和實行的必要。
第7段揭示的含義就是“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
第8段批判對待文化遺產的三種錯誤態度。
第9段從正面具體而形象地闡明的原則和方法。
第三部分(第10段):總結全文,指出實行的人應具有的膽識和品質,以及對于創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義。
2.研習第一部分:弄清“送去主義”的實質與危害,體會幽默、諷刺的語言在批判錯誤觀點時的表現力。
(1)提問:第1段“別的且不說罷”一句有什么作用?作者列舉了哪些事例來揭露國民黨政府實行“送去主義”的媚外丑態的?
討論,明確:這一句把所要揭露、論述的范圍加以嚴格的限制,只講文化上的事。本文寫于1934年6月4日,那時日本帝國主義的魔爪已經伸到了東北、華北,國民黨政府推行賣國主義政策,變本加厲地出賣國家的領土、資源和主權,確實“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義’了”。因此,用“別的且不說罷”的句子,不僅使論述的范圍明確,而且增強了揭露的深刻性。
作者舉了三個“送”的事例:“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覽,“不知后事如何”,即有去無回,這是媚外的可恥行徑;還有幾位“大師”們捧幾張古畫和新畫,在歐洲各國一路掛過去,“捧”何其鄭重、恭敬,媚態可掬,幾張畫“一路的掛”,何其賣力,何其寒傖可笑,“發揚國光”,反語,諷刺不以為恥,反以為榮;“還要送梅蘭芳博士到蘇聯去,以催進‘象征主義’……也可以算得顯出一點進步了”,用這種方式來顯示一點進步,多么可憐,暗示“學藝”上的東西已經相當貧乏。作者諷刺批判的鋒芒不是對著幾位藝術家,而是指向賣國媚外的反動當局及其御用文人,字里行間充滿著憎惡和鄙視。
(2)提問:一味奉行“送去主義”會產生什么嚴重后果及危害?
討論,明確:作者以尼采自詡他是太陽,光熱無窮,只是給與,不想取得作類比,“尼采究竟不是太陽,他發了瘋”;中國不是“豐富”,還要“大度”,“只是送出去”,同樣是愚蠢可笑的。說“掘起地下的煤來,就足夠全世界幾百年之用”,“幾百年之后呢”?我們的子孫,“當佳節大典之際,他們拿不出東西來,只好磕頭賀喜,討一點殘羹冷炙做獎賞”。“磕頭”、“討”和“殘羹冷炙”、“獎賞”等詞語,形象、深刻地寫出了“送”的結果是我們的子孫后代無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3)提問:“拋來”和“拋給”有何區別?
討論,明確:拋來指把無用的東西拋棄掉,或者無代價地送人或施舍,一般不懷有什么不良的動機或目的。
拋給指有目的的、帶惡意的輸出。
(4)小結:作者把對待文化遺產的問題放在歷史和現實的背景中加以考察,文章一開始便從“閉關主義”說起,進而揭露國民黨政府在“學藝”上實行“送去主義”的種種媚外求榮,欺世惑眾的事實,揭示“送去主義”必然使中國人民更加陷入被侵略,受奴役的悲慘境地。因此,“送去”之外,還得“拿來”。
3.布置作業 。
第二教時
一、檢查復習。
給加黑字注音并解釋:禮尚(shàng;崇尚、重視。)自詡(xǔ;夸耀,說大話。)殘羹(gēng;有濃汁的食品。)冷炙(zhì;烤肉。)冠冕(miǎn;古代帝王戴的帽子,引申為體面。)
二、研習新課。
1.研讀第二部分:理解的主張,領會運用形象的比喻闡明抽象的深刻的道理的寫作方法。
指名朗讀第5、6、7段,注意對吝(lìn)嗇(sè)、髓(suǐ)、蹩(bié)正音。
(1)提問:第5段中哪些詞語含有諷刺意味?第6段的“送來”與“拿來”有何區別?第7段的“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怎么理解?
討論,明確:“摩登”是針對上文“自從給槍炮打破了大門之后……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義’了”而言的,把賣國媚外的行徑說成“時髦”,一味地“送去”說成“趕時髦”,其諷刺意味是很濃烈的。“吝嗇”是針對上文“豐富”、“大度”而言的,兩者鮮明對照,對“送去主義”者進行諷刺鞭撻。
“送來”是帝國主義對我國進行的經濟、軍事、文化侵略、掠奪,是“拋給”的同義語;“拿來”是根據需要自己拿,二者本質不同,內容迥異。
運用腦髓指用腦筋獨立思考,有主見;放出眼光指要看得清,有辨別力;自己來拿指要有選擇,自己拿。
(2)提問:第8段批判了對待文化遺產的哪幾種錯誤態度?第9段闡述了者應采取怎樣的態度和方法?運用比喻論證說明有什么作用?
討論,明確:“大宅子”比喻文化遺產。
怕:徘徊不敢走進門(逃避主義)孱頭
怒: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燒光(虛無主義)昏蛋。
羨慕:欣欣然接受一切(投降主義)廢物。
以上三種人對待文化遺產的態度都是錯誤的。
對待文化遺產的正確態度:首先是“占有”,然后是“挑選”。“占有”是前提,不“占有”就無從“挑選”;“挑選”是關鍵,不“挑選”,“占有”就毫無意義。
“挑選”的具體做法:或使用,或存放,或毀滅。
魚翅比喻文化遺產中的精華部分(使用,吃掉)。
鴉片比喻有益也有害的一類事物(存放,供治病)。
煙槍、煙燈比喻有害的可作反面教材的一類事物(送一點進博物館,毀掉)。
姨太太比喻供剝削階級欣賞享用的腐朽淫糜的東西(走散)。
文中運用“大宅子”、“魚翅”、“鴉片”、“煙槍和煙燈”等當時人們所熟悉的事物作比方,使如何對待文化遺產這個抽象問題具體化,深奧道理淺顯化,將怎樣“挑選”說得具體形象又清楚透徹。尤其是對“孱頭”、“昏蛋”、“廢物”、“姨太太”等形象的勾勒,寓意豐富,耐人尋味。
2.研讀第三部分:要求學生朗讀文章最后部分,簡要說出每句話的內容。
第1句話:結論是我們要拿來。第2句話:的具體做法。第3句話:的結果。第4句話:者應具備的條件。第5句話:從反面指出的意義。
提問:這一段共5句話,如果這5句話是5個問題的答案,那么應該是哪5個問題(“思考和練習”二)?
明確:①究竟應該怎樣對待文化遺產?②對文化遺產應該怎樣區別對待?③正確對待文化遺產有什么積極意義?④要處理好文化遺產我們必須具備哪些條件?⑤實行的重要性迫切性何在?
3.總結全文,加深理解。
(1)提取要點,歸納中心:本文批判了國民黨反動派的賣國主義政策和一些人對待文化遺產的錯誤態度,闡明了批判繼承文化遺產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指出了正確的繼承和借鑒乃是建設民族新文化的必不可少的條件。
魯迅對文化遺產的見解,跟毛澤東同志“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華”的意見是一致的。時至今日,這篇文章仍然放射著思想光輝,值得我們認真學習和借鑒。
(2)由學生討論,歸納寫作特點。①先破后立,破立結合;②運用貼切的比喻闡明抽象、深奧的道理;③語言犀利、幽默。每一條要求能舉出實例,并結合自己的感悟作簡要分析。
教案點評:
一、課文前半部分是難點,著重使學生認識“送去主義”的實質與危害;重點放在課文后半部分,讓學生理解比喻論證和諷刺語句的含義,明確什么是。
二、課文內容豐富,含義深刻,教學時注意設計富有啟發性的思考題,引導學生討論,重要語段加強朗讀訓練,以加深對文章主要觀點和語言特點的理解。
探究活動
1.可以指導學生開辯論會,要求在陳述觀點的時候必須用上因果論證和比喻論證的方法。
2.閱讀魯迅先生的三篇雜文《夏三蟲》、《戰士和蒼蠅》、《送灶日漫筆》,用心體味魯迅雜文語言犀利幽默的特點。
3.指導學生閱讀一篇高考滿分作文,并讓他們從語言角度分析其成功之處。
《拿來主義》 篇4
教學目的
1.學習本文運用比喻論證等方法把深奧的抽象的道理講得深入淺出,生動形象的論證藝術;體會魯迅雜文的語言特點。
2.學習本文,認清對待文化遺產的正確態度------批判地繼承,并能運用正確的觀點解釋一些實際問題。
教學設想
魯迅先生的雜文有很強的針對性,文章所針對的事件距今時間較久,所以必須介紹清楚有關的背景,以利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即使如此,因為魯迅雜文的語言很有特色,學生閱讀本文難度是很大的。唯有促使學生在課上積極思維,才有可能學懂這篇文章。
如何促使學生積極思維?雜文是文藝性的議論文。閱讀方法應當與其它議論文大體相同。要在學習第九課的基礎上,繼續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
在學習本文論證藝術時,難免要涉及比喻論證、類比論證、對比論證等有關論證方法的基本概念,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這些知識,而教材中又沒有這方面的講解。因此要力求講得深入淺出,語言簡練、準確而又便于理解記憶,使學生一次弄懂,不搞夾生飯。
體會魯迅雜文語言犀利、幽默的特點是個難點,可以用“比”的辦法加深學生的理解。重在加強學生的語感,重在“意會”(心中明白了魯迅雜文語言的妙處了),而不一定要求學生“言傳”(用語言表述其中的妙處)。
理解內容和學習論證藝術、體會語言特點是學習本文的兩大任務,可以各安排一個課時。
《拿來主義》是魯迅先生的一篇著名的雜文,參考材料很多,對文章主旨、結構的理解眾說紛紜,人教社的教參只是其中的一種意見。教學過程固然必須使學生讀懂課文,但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因此教師應依據有利于培養閱讀能力這一原則決定對各種意見的取舍。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 簡介魯迅先生的創作和本文的寫作背景。
2. 正確理解本文的思想內容。
3. 理清文章思路。
4. 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
教學過程
一、簡介魯迅先生的創作。
魯迅,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是我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一生有大量的創作,對我國現代文學的發展有巨大的影響。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說集《吶喊》、《徬徨》、《故事新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詩集《野草》,以及大量的雜文集,如:《墳》、《而已集》、《二心集》、《華蓋集》、《南腔北調集》、《且介亭雜文》等。(僅以中學語文課本涉及的為限。)
二、簡介本文的寫作背景。
本文寫于1934年6月4日,最初發表在6月7日《中華時報》副刊《動向》上,署名霍沖,后由作者編入《且介亭雜文》。
本文寫在中華民族災難深重的年代。日本帝國主義占領我國東北三省之后,妄圖進一步占領華北地區,中華民族面臨嚴重危機,而國民黨反動政府頑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內”的賣國反共政策,對外出賣國家領土,對內實行軍事“圍剿”和文化“圍剿”。
為了維護反動統治,蔣介石提倡以“四維”(禮、義、廉、恥)和“八德”(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為內容的所謂“新生活運動”。于是文化界的反動文人隨之叫嚷“發揚國光”,掀起一股復古主義的逆流,以此來對抗革命文化的傳播和發展。由此可見,“媚外”與“復古”二者緊密配合是國民黨反動政權和一些反動文人的基本特點。
而一些資產階級買辦文人,甘作“洋奴”和“西崽”,極力鼓吹“全盤西化”完全否定我國的文化傳統,以此對抗革命文化。
為了促進革命文化的健康發展,1934年前后在左翼文藝隊伍中進行了對文藝大眾化和文藝新舊形式等問題的討論。在討論中,有些同志受“左”傾機會主義路線影響,認為“采用舊形式”就是“機會主義”,“類似投降”。根據文章內容來看,當時一些青年看到帝國主義對中國的經濟文化侵略,出于愛國主義熱情和對國家民族前途的關心,對一切外國的東西部有一種恐懼心理。
由此可以看出。當時在如何對待文化遺產的問題上,存在著種種錯誤思潮和糊涂觀念。為了揭露和打擊敵人,為了澄清認識,魯迅先生寫了這篇《拿來主義》(板書標題),闡明了馬克思主義批判地繼承文化遺產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實行“拿來主義”的正確主張。文章中著重談的是如何對待外國文化的問題,但魯迅先生提出的主張也足以批駁那些對本國文化的錯誤觀點。因此,“拿來主義”完全適用于對待一切文化遺產。
三、研讀標題,發現問題。
提問:本文標題屬于議論文標題中的哪種類型?你讀了標題之后明確了什么,有哪些問題迫切需要解決?
本文標題屬于論題型。我們從標題明確了本文是要談論有關“拿來主義”的問題。讀標題后,要思考兩個問題:
1、什么是“拿來主義”? 2、為什么要實行“拿來主義”?
四、閱讀課文,解決問題。
(一)這兩個問題正是我們理解這篇雜文的鑰匙,是我們閱讀本文的入門。讓我們先在課文尋找第一個問題的答案。
讓同學們閱讀課文(4分鐘),標出自然段的序號找出哪些段落回答了“什么是‘拿來主義’”這一問題。
學生閱讀。教師指名回答。最后明確:第8、9段回答了什么是拿來主義。
(二)背景介紹了本文主要談對待文化遺產的態度問題,可是8、9兩段只字未提“文化遺產”,卻談什么“大宅了”之類的問題。請同學們再仔細閱讀第9段,把這一段內容與批判地繼承文化遺產聯系起來,想想“大宅子”、“魚翅”、“鴉片”、“煙槍和煙燈”、“姨太太”分別指什么事物。
學生閱讀,分組討論,全班交流,最后明確:“大宅子”指文化遺產,“魚翅”指文化遺產中精華部分,“鴉片”指文化遺產中精華與糟粕互見的部分,“煙槍和煙燈”指文化遺產中的舊形式,“姨太太”指只供剝削階級欣賞享用的腐朽的東西,是純粹的糟粕。
這里“大宅子”、“魚翅”、“姨太太”并不難理解,對“鴉片”的含義可作適當啟發:清末有些人吸食鴉片,身體垮了,中國的白銀大量外流,看來鴉片不是好東西,但鴉片作為藥用,有很好的止痛效果,看來鴉片又是有用的東西;那么究竟應當怎樣評價鴉片呢?想想文化遺產中什么樣的作品與鴉片具有相似之處。明確了“鴉片”所指之后對“煙槍和煙燈”的含義也要作適當的啟發:吸食鴉片時煙槍煙燈是工具,而鴉片則是吸進來的內容,聯系文化遺產中某些不好的內容究竟是憑借什么才得以流傳的,想想煙槍煙燈指什么。
明確了“大宅子”、“魚翅”等所指內容之后要進一步明確拿來主義者對待這些事物的態度。
提問:1.對文化遺產中的精華(“魚翅”)應取什么態度?(吸收)課文中哪句話表現作者的這種主張?讀出課文中有關的闡述,不能多讀,也不能少讀,要恰如其分。(“只要有養料,也和朋友們像蘿卜白菜一樣的吃掉。”)
2.對文化遺產中精華、糟粕互見的部分(“鴉片”)應采取什么態度?(批判地吸收)讀出課文中表現作者這種主張的句子。(“只送到藥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卻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虛。”)
3.對文化遺產中的舊形式(“煙槍和煙燈”)應取什么態度?(留一點作歷史的反面教材,絕大多數應當清除)讀出課文中表現作者這種主張的句子。(“除了送一點進博物館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毀掉的了。”)
4.對文化遺產中的糟粕(“姨太太”)應采取什么態度?(堅決拋棄)讀出課文中表現作者這種主張的句子。(“大以請她們各自走散為是。”)
5.用一句話概括拿來主義的作法。(回答第9段第1句,答第10段第2句也可)
(三)理解第9段內容之后再來理解第8段內容。“得了一所大宅子”自然是指面對文化遺產,其余的內容應當怎樣理解?仔細閱讀課文,在筆記本上填好下列表格。(出示投影片)
指名回答。最后由教師明確:孱頭,“怕被染污徘徊不敢走進門”,害怕繼承拒絕借鑒,逃避主義;昏蛋,“勃然大怒放把火燒光”,盲目排斥,虛無主義;廢物,“欣欣然蹩進臥室大吸鴉片”,崇洋媚外全盤西化,投降主義。
(四)我們已經知道了作者主張實行“拿來主義”,議論文寫作目的是宣傳作者的觀點,但是,文章不僅要明確地提出論點,還要進行論證即回答“為什么要實行‘拿來主義’”。
引導學生先想一想,如果有人問你為什么每天先復習老師講課的內容再做書面作業,你能用幾種方法回答?
學生討論,發表見解,教師總結。可以有兩種方法:一是說清這種做法的好處,另一種是說清楚其它做法的害處。這種回答問題的方法所表現的思維方式是普遍適用的。要求學生閱讀課文第1至第6---7段,看看作者在這里是否回答了“為什么要實行‘拿來主義’”,是用什么方法回答的。
學生閱讀、思考,教師指名回答。
(是通過批判與“拿來主義”相反的“送去主義”來證明必須實行“拿來主義”。)
重讀第1段,說說這段是從什么角度批判“送去主義”的。
學生閱讀、思考,教師指名回答。最后明確本段第一句說明“送去主義”的由來,以后語句列舉了反動政府一味送去的可恥行為。
提問:本段開頭就指出“送去主義”和“閉關主義”一脈相承,這有什么作用?
學生通過思考不難理解“送去主義”是“閉關主義”在新形勢下的表現。從閉關鎖國到投降賣國從對舊文化的抱殘守闕到對進步文化的深閉固拒,都是與中華民族新文化的創造和發展不相容的,文章一開始就把問題放到歷史和現實的背景中去考察。
提問:聯系本文寫作背景,想想為什么“別的且不說”,而“單說學藝上的東西”?
(因為本文著重要談如何對待文化遺產的問題,所以作者集中列舉“送去主義”在學藝上的表現。)
提問:本段最后一句“活人代替了古董,我敢說,也可以算得顯出一點進步了”,其中“進步”一詞用了什么修辭方法?表達作者什么樣的感情?
(這是反語,表現了作者對“送去主義”的嘲諷。)
提問:你還能從本段的哪些語句上體會出對“送來主義”嘲諷的感情?
這里主要靠學生“意會”,大家互相補充,具體到每個學生不必要求找完全。同時只要指出有關的語句即可,不必要求說清怎樣表現了這種感情。本段中“大師”、“捧著”、“兒張”、“一路掛過去、”、“發揚國光”、“傳道”等都表現出嘲諷的感情。
(五)重讀第3、4兩段,想想一味送出去究竟有什么壞處?填好下面的表格。(出示投影片)
根據課文不難填出表上的內容,但要求學生語言要盡量簡明,不能大段地抄錄原文,以提高他們獲取和篩選信息的能力。尼采;只是給與,不想取得;沒有好結果,發了瘋。送去主義;只想送去,不想拿來;中國永遠貧窮落后。
提問:第3段從什么角度,用什么方法批判送去主義?
(本段用將“送去主義”與尼采進行比較的方法指出“送去主義”的危害。)
提問:第3段開頭意思緊承第1段,聯系第1段的內容應怎樣理解“豐富”、“大度”、“不算壞事情”?
(這里是對“送去主義”的諷刺,不是“豐富”,而是自欺欺人;不是“大度”,而是媚外求寵。一味地送出去,當然是壞事情。
提問:說說“拋來”、“拋給”、“送來”各指什么意思。
(“拋給”、“送來”是指帝國主義對我國的經濟文化侵略。“拋來”是指把無用的東西拋棄掉,或無代價的送人或施舍。一句“不要誤解為‘拋來’的東西”,把“拋來”和“拋給”之間的善惡分得十分清楚。)
提問:請同學們說說3、4兩段和第六段的意思。
(3、4兩段通過揭露“送去主義”的危害來批判“送去主義”,第6段揭示“送來”產生的禍患,說明“拿來”的必要。)
(六)學習本文最后一段。
要求學生閱讀第10段,想一想這段的五句話分別能回答什么問題、設計好問題后請把問題和答案連在一起讀一遍,看看是否通順,自然。
(我們究竟應當怎樣對待文化遺產呢?)總之,我們要拿來。(拿來之后應當怎樣區別對待呢?)我們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毀滅。(正確對待文化遺產有什么積極作用?)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會成為新宅子。(怎樣才能做到正確對待文化遺產?)然而首先要這人沉著,勇猛,有辯別,不自私。(實行“拿來主義”有什么重要性和迫切性?)沒有拿來的,人不能自成為新人,沒有拿來的,文藝不能自成為新文藝。
提問:最后一句的“新文藝”、“新人”指什么?
新人指無產階級文藝工作者,新文化指無產階級文藝。
提問:請同學們用簡明的話歸納本段的本意。
本段總結了全文,指出了實行“拿來主義”的人應當有的膽識和品質,以及“拿來主義”對創造民族文化的重要意義。
五、理清全文思路。
我們帶著問題閱讀了全文,基本掌握了文章內容,理解了魯迅先生對文化遺產的正確主張,現在我們一起回顧一下文章。作者開始先批判了“送去主義”,邊批判邊樹立自己的觀點,然后以生動的比喻闡述了“拿來主義”如何對待文化遺產,最后對全文作了總結,明確了實行“拿來主義”對于創造民族文化的重要意義和實行“拿來主義”的人必須具備的品質。請同學們在筆記本上列出本文的結構提綱。(學生如能寫在投影膠片上更便于交流)
教師指名回答。(或選2 ̄3份投影膠片進行交流)教師隨學生的回答板書:(供參考)
第一部分、(1------7段)批判“送去主義”,樹立自己的觀點。
1.(1------2段)揭露“送去主義”媚外求寵,自欺欺人的可恥行徑,提出“拿來”的主張。
2.(3------5段)指出“送去主義”的危害,進一步提出“拿來主義”的主張。
3.(6------7段)指出“送去主義”產生的另一危害,明確提出本文論點。
第二部分(8------9段)闡明“拿來主義”的具體內容。
第三部分(第10段)總結全文,并提出實行“拿來主義”的人應具有的條件,以及實行“拿來主義”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六、布置作業。
這篇課文難度比較大,課后要認真復習,熟讀課文,并且完成課文后面〔思考與練習〕一、二、三題。
另外,每人要準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發言稿,說說本文所提倡的對文化遺產的正確態度在我國今天有什么現實意義。
布置這個作業一是繼續培養學生的說話能力,二是學以致用,理論聯系實際,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學生可以聯系當今改革開放大潮中的許多實際問題來談。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檢查作業,指名回答課文后〔思考與練習〕一、二、三題,請1--2名同學到前面面對大家談談“拿來主義”的現實意義。
2.進一步理解本文中對國民黨政府賣國政策的揭露和批判,準確地把握中心思想。
3.學習本文的論證藝術,體會本文的語言特點。
教學過程
一、檢查作業。(略)
二、進一步理解文章內容,全面地把握中心思想。
通過上一節課,大家都明確了魯迅先生的《拿來主義》一文主要是針對如何對待文化遺產問題批判了錯誤態度,闡述了正確主張。現在請大家讀下面幾個句子,聯系本文寫作背景想想句子中加黑部分的意思,說說它們是否只是談文化遺產問題。(出示投影片)
1.自從給槍炮打破了大門之后,又碰了一串釘子,到現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義”了。
2.這種獎賞,不要誤解為“拋來”的東西,……可以稱之為“送來”,我在這里不想舉出實例。
3.我在這里也并不想對于“送去”再說什么,否則太不“摩登”了。
學生思考、議論,教師指名回答。
學生通過第一節課很容易理解第2句是在揭露國民黨反動政府的賣國行徑。第1句只要看下文“別的且不說”,“單是學藝的東西”就可以明白“什么都是”主要指“學藝”之外的情況,聯系寫作背景,不難理解這是在憤怒痛斥國民黨反動政府的賣國行徑。第3句較難理解,作者用“摩登”一詞揭示出當時“送去主義”的盛行。如此盛行,自然不止于“學藝”方面的事情。選用“摩登”一詞能啟發讀者廣泛聯系當時的社會現實,起到了揭露國民黨反動政府賣國行徑的作用。
提問:由此看來,本文的中心思想不只是談對待文化遺產問題這一個方面,請同學們在筆記本上歸納本文中心。要求內容完整,語言通順。(如能寫在投影膠片上更利于交流。)
教師指名回答。最后要明確本文中心包含四個要點:①批判國民黨反動政府的賣國政策,②批判對待文化遺產的錯誤態度,③闡明對文化遺產的正確主張,④指出正確對待文化遺產的必要性。
三、學習本文的論證藝術。
(一)盡管本文中心思想應當包含四個要點,但最核心的問題還是闡明對待文化遺產批判繼承的正確態度。全文包含著深刻的馬克思主義原理,但并沒有枯燥地講述理論,全文寫得輕松活潑,很有趣味。作者究竟用了什么方法取得了這樣的效果呢?
請同學們閱讀第8、9兩段,想想作者在這里用了什么方法。
啟發。如果將第9段內容改寫為“拿來主義對文化遺產的態度是占有、挑選。對其中的精華要全部吸收。對那些精華、糟粕互見的,要區別對待的部分,應批判地繼承。文化遺產中的有害的舊形式應當廢除,只保留很小一部分作為反面有害的教材,文化遺產中腐朽的東西則要徹底拋棄”,和原文相比表達效果有什么不同?(改寫的這段話可用投影展現,以利于學生比較。)
學生不難發現第8、9兩段使用了比喻論證的方法。教師明確:比喻論證就是用比喻來說明道理。(板書)這種方法是用人們容易理解的、比較淺顯的事物或道理來證明不容易理解的、深奧的事物或道理。運用這種方法能把道理講得通俗形象。使人容易接受,增強作品的藝術性和感染力。
(二)請同學們閱讀第3段,想想這段是否運用了比喻論證的方法。
學生議論。老師明確:這里用尼采與“送去主義”者作比,尼采與“送去主義”者是具有相同思想意識的人,屬于同一類事物。用同類事物進行比較從而闡明觀點的方法叫類比論證的方法。(板書)它與比喻論證有明顯的區別:類比論證是同類事物作比較,比喻論證是用不同類的、只是有相似點的事物打比方。二者的區別一定要弄清。
(三)請同學們重新閱讀8、9兩段,想想作者為了更清楚地闡明對待文化遺產的正確態度,除使用了比喻論證的方法之外還用了什么方法。
啟發:作者的目的是要闡明“拿來主義”的做法,為什么還要分析“孱頭”、“昏蛋”、“廢物”的表現?
學生閱讀、思考,教師指名回答。明確:將兩種性質截然相反的事物進行比較,這種論證方法叫對比論證。(板書)對比能給人留下鮮明的印象,增強論證效果。
附:論證藝術部分板書
本文的論證藝術:
1.比喻論證(8、9段)------用有相似點的事物打比方。
2.類比論證(第3段)------用同類事物相比較。
3.對比論證(8、9段)------用性質相反事物作比較。
四、體會本文語言特點。
(一)比較下列每組句子中的不同說法的意思和表達效果,指出其不同點。(出示投影片)
學生討論,發表見解,老師歸納。
每組的兩種說法意思一致,但表達效果卻明顯不同。第一組第1句用“送來”、“拿來”兩個詞把兩種事物的本質區別揭示出來,第二組第1句用“拋來”、“拋給”兩個詞揭示了兩種事物的本質區別。這種用極少的詞語深刻揭露事物的本質的語言,反映了魯迅先生語言的犀利的特點。
(二)請同學們說說下面句子中加黑部分有什么表達效果。(出示投影片)
1.只有煙槍和煙燈,雖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刺伯的煙具都不同,確可以算是一種國粹,倘使背著周游世界,一定會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點進博物館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毀掉的了。
2.總之,活人代替了古董,我敢說,也可以算得顯出一點進步了。
學生很容易品味出其中的諷刺、幽默的韻味,接著要求學生再盡自己所能舉出課文的其它例子。
教師小結。犀利的語言,諷刺幽默的風格,固然是高超的語言藝術,但更重要的是來自對事物的敏銳深刻的觀察和思考,來自對敵人和舊事物的憎惡痛恨。語言是思想的外殼,沒有深刻的思想,強烈的感情,就不會有高超的語言藝術。我們應當透過魯迅先生的語言風格更深刻地理解魯迅先生的偉大人格。
附:語言風格部分板書
本文的語言特點:
1.犀利
2.諷刺幽默
五、布置作業。
1.完成〔思考與練習〕第四題。
2.給下列詞語中加黑字注音。
腦髓 孱頭 蹩進
3.解釋下列詞語中加黑語素的意思。
禮尚往來 自詡 殘羹冷炙 國粹 冠冕堂皇
《拿來主義》 篇5
一、教學目標
(一)學習本文運用比喻論證等方法把深奧的抽象的道理講得深入淺出,生動形象的論證藝術;體會魯迅雜文的語言特點。
(二)學習本文,認清對待文化遺產的正確態度——批判地繼承,并能運用正確的觀點解釋一些實際問題。
二、難點、重點分析
(一)本文的結構是如何劃分的?
分析:第一部分、(1~7段)批判“送去主義”,樹立自己的觀點。
(1)(1~2段)揭露“送去主義”媚外求寵,自欺欺人的可恥行徑,提出“拿來”的主張。
(2)(3~5段)指出“送去主義”的危害,進一步提出的主張。
(3)(6~7段)指出“送去主義”產生的另一危害,明確提出本文論點。
第二部分(8~9段)闡明的具體內容。
第三部分(第10段)總結全文,并提出實行的人應具有的條件,以及實行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二)魯迅先生的一文主要是針對如何對待文化遺產問題批判了錯誤態度,闡述了正確主張,下面幾個句子,是否只談文化遺產問題?
(1)自從給槍炮打破了大門之后,又碰了一串釘子,到現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義”了。
(2)這種獎賞,不要誤解為“拋來”的東西,……可以稱之為“送來”,我在這里不想舉出實例。
(3)我在這里也并不想對于“送去”再說什么,否則太不“摩登”了。
分析:第(2)句是在揭露國民黨反動政府的賣國行徑。第(1)句只要看下文“別的且不說”,“單是學藝的東西”就可以明白“什么都是”主要指“學藝”之外的情況,聯系寫作背景,不難理解這是在憤怒痛斥國民黨反動政府的賣國行徑。第(3)句較難理解,作者用“摩登”一詞揭示出當時“送去主義”的盛行。如此盛行,自然不止于“學藝”方面的事情。選用“摩登”一詞能啟發讀者廣泛聯系當時的社會現實,起到了揭露國民黨反動政府賣國行徑的作用。
(三)本文論證藝術有什么特點?
分析:盡管本文中心思想應當包含四個要點,但最核心的問題還是闡明對待文化遺產批判繼承的正確態度。全文包含著深刻的馬克思主義原理,但并沒有枯燥地講述理論,全文寫得輕松活潑,很有趣味。
本文的論證特點就是運用了比喻論證的方法。比喻論證就是用比喻來說明道理。這種方法是用人們容易理解的、比較淺顯的事物或道理來證明不容易理解的、深奧的事物或道理。運用這種方法能把道理講得通俗形象,使人容易接受,增強作品的藝術性和感染力。
(四)魯迅在解釋什么是“送去主義”時,所舉的三件事如何理解?
分析:在這一段里,魯迅先用“別的且不說罷”一句,撇開國民黨反動政府政治、經濟、軍事上的賣國行徑,然后用“單是學藝上的東西”一句,帶出三件事。這三件事是用來證明“到現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義’”,“沒有人……說道:拿來”的。對送古董到巴黎展覽,魯迅說了句“不知后事如何”,未加評論;對到西歐舉行中國畫展,魯迅只是諷刺國民黨反動政府鼓吹的“發揚國光”;對梅蘭芳到蘇聯演出,魯迅只是斥責“催進‘象征主義’”的胡說。所以,對展覽和演出本身以及有關的人,似不宜亂戴賣國主義帽子。
我們的子孫,“當佳節大典之際,他們拿不出東西來,只好磕頭賀喜,討一點殘羹冷炙做獎賞”。賣國的結果是使我們的子孫后代無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磕頭賀喜”、“討”等詞語畫出所處的地位與神態,描繪出了可悲的亡國奴景況。“殘羹冷炙”、“獎賞”等詞感情色彩濃烈,深刻揭露帝國主義榨取中國人民脂膏的吸血本質和惡劣伎倆,寓強烈的憤怒于幽默諷刺之中。
在論述國民黨反動政府實行“送去主義”的嚴重后果時,作者未直說,而是先用反語諷刺;“送出去”明明是壞,說“不算壞事情”,以敵人自我解嘲的話鞭撻敵人;“豐富”、“大度”不過是“送去主義”者掩蓋媚外賣國實質的遁詞。接著,與尼采自詡為太陽作比較,一針見血指出“只是給與,不想取得”是發了瘋,吹噓“中國地大物博,開化最早,道德天下第一”的“送去主義”者,勢必使中國國勢日弱,文化貧乏,最后完全淪為殖民地。最后,舉開掘地下的煤礦為例引出“送去主義”的嚴重后果,既深刻論述了“送去主義”的危害,又辛辣地嘲諷了國民黨反動派的奴才相。筆法曲折,解剖入木三分。
三、教學過程 設計
(一)介紹文章背景。
要點:
①清朝政府實行“閉關主義”,其結果是落后挨打;鴉片戰爭以后,清朝政府和北洋軍閥奉行賣國政策即“送去主義”;國民黨反動政府繼承他們的衣缽,政治上投靠帝國主義,經濟上以至文化上繼續實行“送去主義”。
②當時在文化工作者中間,在對待外國文化問題上,存在兩種錯誤認識,概括起來,就是“全盤否定”和“全盤西化”。
③針對這些錯誤認識,魯迅寫了這篇文章,提出了的口號,闡明了對待外國文化的正確態度。
(二)指導學生復讀課文。先提出問題,再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課文,然后組織討論。通過閱讀與討論,使學生初步掌握課文的基本內容與結構。
問題:
①課文的第5段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②簡要說說:前面4段講的什么問題?后面5段講的什么問題?
提示:
①第5段是過渡段。“我在這里……否則太不‘摩登’了”一句,小結前文;“我只想鼓吹……‘’”一句,開啟下文,引出文章的中心議題。它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②前面4段,揭示什么是“送去主義”及實行“送去主義”的危險性;后面5段,論證什么是及為什么要實行。
(三)分析寫作思路和課文結構層次。
提問:作者要論說的是,為什么課文前半部分寫“閉關主義”和“送去主義”?
討論、明確:作者要論說的是,但它是針對歷史和現實存在的問題提出來的,近代的“閉關主義”必然導致“現在”的“送去主義”。“送去主義”是一種有往無來的賣國行徑,必然導致國勢日弱,被動挨打,從長遠看,將造成亡國滅種。因此,采取與“送去主義”針鋒相對的就刻不容緩。“送去主義”和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破”正是為了“立”,“破”得徹底,“立”得才牢靠。這個問題弄明白了,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結構層次就基本上清楚了。
全文分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4段):揭露批判“送去主義”的實質及其嚴重后果。
第1、2段是揭露批判國民黨政府在文化上奉行“送去主義”的媚外求榮和欺世惑眾的可恥行為。
第3、4段是揭露“送去主義”的實質和危害。
第二部分(第5~9段):闡明的基本觀點,批判在對待文化遺產問題上的錯誤傾向。
第5段正面提出的主張。
第6段揭示“送去主義”的危害和實行的必要。
第7段揭示的含義就是“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
第8段批判對待文化遺產的三種錯誤態度。
第9段從正面具體而形象地闡明的原則和方法。
第三部分(第10段):總結全文,指出實行的人應具有的膽識和品質,以及對于創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義。
1.研習第一部分:弄清“送去主義”的實質與危害,體會幽默、諷刺的語言在批判錯誤觀點時的表現力。
提問:(1)第1段“別的且不說罷”一句有什么作用?作者列舉了哪些事例來揭露國民黨政府實行“送去主義”的媚外丑態的?
討論,明確:這一句把所要揭露、論述的范圍加以嚴格的限制,只講文化上的事。本文寫于1934年6月4日,那時日本帝國主義的魔爪已經伸到了東北、華北,國民黨政府推行賣國主義政策,變本加厲地出賣國家的領土、資源和主權,確實“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義’了”。因此,用“別的且不說罷”的句子,不僅使論述的范圍明確,而且增強了揭露的深刻性。
作者舉了三個“送”的事例:“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覽,“不知后事如何”,即有去無回,這是媚外的可恥行徑;還有幾位“大師”們捧幾張古畫和新畫,在歐洲各國一路掛過去,“捧”何其鄭重、恭敬,媚態可掬,幾張畫“一路的掛”,何其賣力,何其寒倫可笑,“發揚國光”,反語,諷刺不以為恥,反以為榮;“還要送梅蘭芳博士到蘇聯去,以催進‘象征主義’……也可以算得顯出一點進步了”,用這種方式來顯示一點進步,多么可憐,暗示“學藝”上的東西已經相當貧乏。作者諷刺批判的鋒芒不是對著幾位藝術家,而是指向賣國媚外的反動當局及其御用文人,字里行間充滿著憎惡和鄙視。
提問:(2)一味奉行“送去主義”會產生什么嚴重后果及危害?
討論,明確:作者以尼采自詡他是太陽,光熱無窮,只是給與,不想取得作類比,“尼采究竟不是太陽,他發了瘋”;中國不是“豐富”,還要“大度”,“只是送出去”,同樣是愚蠢可笑的。說“掘起地下的煤來,就足夠全世界幾百年之用”,“幾百年之后呢”?我們的子孫,“當佳節大典之際,他們拿不出東西來,只好磕頭賀喜,討一點殘羹冷炙做獎賞”。“磕頭”、“討”和“殘羹冷炙”、“獎賞”等詞語,形象、深刻地寫出了“送”的結果是我們的子孫后代無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提問:(3)“拋來”和“拋給”有何區別?
討論,明確:拋來指把無用的東西拋棄掉,或者無代價地送人或施舍,一般不懷有什么不良的動機或目的。
拋給指有目的的、帶惡意的輸出。
小結:作者把對待文化遺產的問題放在歷史和現實的背景中加以考察,文章一開始便從“閉關主義”說起,進而揭露國民黨政府在“學”上實行“送去主義”的種種媚外求榮、欺世惑眾的事實,揭示“送去主義”必然使中國人民更加陷入被侵略,受奴役的悲慘境地。因此,“送去”之外,還得“拿來”。
2.研讀第二部分:理解的主張,領會運用形象的比喻闡明抽象的深刻的道理的寫作方法。
指名朗讀第5、6、7段,注意對吝(l@n)嗇(s6)、髓(su!)、蹩(bi6)正音。
提問:(1)第5段中哪些詞語含有諷刺意味?第6段的“送來”與“拿來”有何區別?第7段的“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怎么理解?
討論,明確:“摩登”是針對上文“自從給槍炮打破了大門之后……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義’了”而言的,把賣國媚外的行徑說成“時髦”,一味地“送去”說成“趕時髦”,其諷刺意味是很濃烈的。“吝嗇”是針對上文“豐富”、“大度”而言的,兩者鮮明對照,對“送去主義”者進行諷刺鞭撻。
“送來”是帝國主義對我國進行的經濟、軍事、文化侵略、掠奪,是“拋給”的同義語;“拿來”是根據需要自己拿,二者本質不同,內容迥異。
運用腦髓指用腦筋獨立思考,有主見;放出眼光指要看得清,有辨別力;自己來拿指要有選擇,自己拿。
提問:(2)第8段批判了對待文化遺產的哪幾種錯誤態度?第9段闡述了者應采取怎樣的態度和方法?運用比喻論證說明有什么作用?
討論,明確:“大宅子”比喻文化遺產。
怕:徘徊不敢走進門(逃避主義)孱頭。
怒: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燒光(虛無主義)昏蛋。
羨慕:欣欣然接受一切(投降主義)廢物。
以上三種人對待文化遺產的態度都是錯誤的。
對待文化遺產的正確態度:首先是“占有”,然后是“挑選”。“占有”是前提,不“占有”就無從“挑選”;“挑選”是關鍵,不“挑選”,“占有”就毫無意義。
“挑選”的具體做法:或使用,或存放,或毀滅。
魚翅比喻文化遺產中的精華部分(使用,吃掉)。
鴉片比喻有益也有害的一類事物(存放,供治病)。
煙槍、煙燈比喻有害的可作反面教材的一類事物(送一點進博物館,毀掉)。
姨太太比喻供剝削階級欣賞享用的腐朽淫靡的東西(走散)。
文中運用“大宅子“、“魚翅”、“鴉片”、“煙槍和煙燈”等當時人們所熟悉的事物作比方,使如何對待文化遺產這個抽象問題具體化,深奧道理淺顯化,將怎樣“挑選”說得具體形象又清楚透徹。尤其是對“孱頭”、“昏蛋”、“廢物”、“姨太太”等形象的勾勒,寓意豐富,耐人尋味。
3.研讀第三部分:要求學生朗讀文章最后部分,簡要說出每句話的內容。
第1句話:結論是我們要拿來。第2句話:的具體做法。第3句話:的結果。第4句話:者應具備的條件。第5句話:從反面指出的意義。
提問:這一段共5句話,如果這5句話是5個問題的答案,那么應該是哪5個問題(“思考和練習”二)?
明確:①究竟應該怎樣對待文化遺產?②對文化遺產應該怎樣區別對待?③正確對待文化遺產有什么積極意義?④要處理好文化遺產我們必須具備哪些條件?⑤實行的重要性迫切性何在?
4.總結全文,加深理解。
(1)提取要點,歸納中心:本文批判了國民黨反動派的賣國主義政策和一些人對待文化遺產的錯誤態度,闡明了批判繼承文化遺產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指出了正確的繼承和借鑒乃是建設民族新文化的必不可少的條件。
魯迅對文化遺產的見解,跟毛澤東同志“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剔除其糟粕,吸收其精華”的意見是一致的。時至今日,這篇文章仍然放射著思想光輝,值得我們認真學習和借鑒。
(2)由學生討論,歸納寫作特點。①先破后立,破立結合;②運用貼切的比喻闡明抽象、深奧的道理;③語言犀利、幽默。每一條要求能舉出實例,并結合自己的感悟作簡要分析。
《拿來主義》 篇6
教學目的
1.學習本文運用比喻論證等方法把深奧的抽象的道理講得深入淺出,生動形象的論證藝術;體會魯迅雜文的語言特點。
2.學習本文,認清對待文化遺產的正確態度------批判地繼承,并能運用正確的觀點解釋一些實際問題。 教學設想
魯迅先生的雜文有很強的針對性,文章所針對的事件距今時間較久,所以必須介紹清楚有關的背景,以利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即使如此,因為魯迅雜文的語言很有特色,學生閱讀本文難度是很大的。唯有促使學生在課上積極思維,才有可能學懂這篇文章。
如何促使學生積極思維?雜文是文藝性的議論文。閱讀方法應當與其它議論文大體相同。要在學習第九課的基礎上,繼續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
在學習本文論證藝術時,難免要涉及比喻論證、類比論證、對比論證等有關論證方法的基本概念,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這些知識,而教材中又沒有這方面的講解。因此要力求講得深入淺出,語言簡練、準確而又便于理解記憶,使學生一次弄懂,不搞夾生飯。
體會魯迅雜文語言犀利、幽默的特點是個難點,可以用“比”的辦法加深學生的理解。重在加強學生的語感,重在“意會”(心中明白了魯迅雜文語言的妙處了),而不一定要求學生“言傳”(用語言表述其中的妙處)。
理解內容和學習論證藝術、體會語言特點是學習本文的兩大任務,可以各安排一個課時。
是魯迅先生的一篇著名的雜文,參考材料很多,對文章主旨、結構的理解眾說紛紜,人教社的教參只是其中的一種意見。教學過程 固然必須使學生讀懂課文,但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因此教師應依據有利于培養閱讀能力這一原則決定對各種意見的取舍。 第一課時教學要點 1. 簡介魯迅先生的創作和本文的寫作背景。 2. 正確理解本文的思想內容。3. 理清文章思路。 4. 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教學過程
一、簡介魯迅先生的創作。
魯迅,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是我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一生有大量的創作,對我國現代文學的發展有巨大的影響。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說集《吶喊》、《徬徨》、《故事新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詩集《野草》,以及大量的雜文集,如:《墳》、《而已集》、《二心集》、《華蓋集》、《南腔北調集》、《且介亭雜文》等。(僅以中學語文課本涉及的為限。)
二、簡介本文的寫作背景。
本文寫于1934年6月4日,最初發表在6月7日《中華時報》副刊《動向》上,署名霍沖,后由作者編入《且介亭雜文》。 本文寫在中華民族災難深重的年代。日本帝國主義占領我國東北三省之后,妄圖進一步占領華北地區,中華民族面臨嚴重危機,而國民黨反動政府頑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內”的賣國反共政策,對外出賣國家領土,對內實行軍事“圍剿”和文化“圍剿”。
為了維護反動統治,蔣介石提倡以“四維”(禮、義、廉、恥)和“八德”(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為內容的所謂“新生活運動”。于是文化界的反動文人隨之叫嚷“發揚國光”,掀起一股復古主義的逆流,以此來對抗革命文化的傳播和發展。由此可見,“媚外”與“復古”二者緊密配合是國民黨反動政權和一些反動文人的基本特點。
而一些資產階級買辦文人,甘作“洋奴”和“西崽”,極力鼓吹“全盤西化”完全否定我國的文化傳統,以此對抗革命文化。
為了促進革命文化的健康發展,1934年前后在左翼文藝隊伍中進行了對文藝大眾化和文藝新舊形式等問題的討論。在討論中,有些同志受“左”傾機會主義路線影響,認為“采用舊形式”就是“機會主義”,“類似投降”。根據文章內容來看,當時一些青年看到帝國主義對中國的經濟文化侵略,出于愛國主義熱情和對國家民族前途的關心,對一切外國的東西部有一種恐懼心理。
由此可以看出。當時在如何對待文化遺產的問題上,存在著種種錯誤思潮和糊涂觀念。為了揭露和打擊敵人,為了澄清認識,魯迅先生寫了這篇(板書標題),闡明了馬克思主義批判地繼承文化遺產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實行的正確主張。文章中著重談的是如何對待外國文化的問題,但魯迅先生提出的主張也足以批駁那些對本國文化的錯誤觀點。因此,完全適用于對待一切文化遺產。
三、研讀標題,發現問題。
提問:本文標題屬于議論文標題中的哪種類型?你讀了標題之后明確了什么,有哪些問題迫切需要解決?
本文標題屬于論題型。我們從標題明確了本文是要談論有關的問題。讀標題后,要思考兩個問題:
1、什么是? 2、為什么要實行?
四、閱讀課文,解決問題。
(一)這兩個問題正是我們理解這篇雜文的鑰匙,是我們閱讀本文的入門。讓我們先在課文尋找第一個問題的答案。
讓同學們閱讀課文(4分鐘),標出自然段的序號找出哪些段落回答了“什么是‘’”這一問題。
學生閱讀。教師指名回答。最后明確:第8、9段回答了什么是。
(二)背景介紹了本文主要談對待文化遺產的態度問題,可是8、9兩段只字未提“文化遺產”,卻談什么“大宅了”之類的問題。請同學們再仔細閱讀第9段,把這一段內容與批判地繼承文化遺產聯系起來,想想“大宅子”、“魚翅”、“鴉片”、“煙槍和煙燈”、“姨太太”分別指什么事物。
學生閱讀,分組討論,全班交流,最后明確:“大宅子”指文化遺產,“魚翅”指文化遺產中精華部分,“鴉片”指文化遺產中精華與糟粕互見的部分,“煙槍和煙燈”指文化遺產中的舊形式,“姨太太”指只供剝削階級欣賞享用的腐朽的東西,是純粹的糟粕。
這里“大宅子”、“魚翅”、“姨太太”并不難理解,對“鴉片”的含義可作適當啟發:清末有些人吸食鴉片,身體垮了,中國的白銀大量外流,看來鴉片不是好東西,但鴉片作為藥用,有很好的止痛效果,看來鴉片又是有用的東西;那么究竟應當怎樣評價鴉片呢?想想文化遺產中什么樣的作品與鴉片具有相似之處。明確了“鴉片”所指之后對“煙槍和煙燈”的含義也要作適當的啟發:吸食鴉片時煙槍煙燈是工具,而鴉片則是吸進來的內容,聯系文化遺產中某些不好的內容究竟是憑借什么才得以流傳的,想想煙槍煙燈指什么。
明確了“大宅子”、“魚翅”等所指內容之后要進一步明確者對待這些事物的態度。
提問:1.對文化遺產中的精華(“魚翅”)應取什么態度?(吸收)課文中哪句話表現作者的這種主張?讀出課文中有關的闡述,不能多讀,也不能少讀,要恰如其分。(“只要有養料,也和朋友們像蘿卜白菜一樣的吃掉。”)
2.對文化遺產中精華、糟粕互見的部分(“鴉片”)應采取什么態度?(批判地吸收)讀出課文中表現作者這種主張的句子。(“只送到藥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卻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虛。”)
3.對文化遺產中的舊形式(“煙槍和煙燈”)應取什么態度?(留一點作歷史的反面教材,絕大多數應當清除)讀出課文中表現作者這種主張的句子。(“除了送一點進博物館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毀掉的了。”)
4.對文化遺產中的糟粕(“姨太太”)應采取什么態度?(堅決拋棄)讀出課文中表現作者這種主張的句子。(“大以請她們各自走散為是。”)
5.用一句話概括的作法。(回答第9段第1句,答第10段第2句也可)
(三)理解第9段內容之后再來理解第8段內容。“得了一所大宅子”自然是指面對文化遺產,其余的內容應當怎樣理解?仔細閱讀課文,在筆記本上填好下列表格。(出示投影片)
指名回答。最后由教師明確:孱頭,“怕被染污徘徊不敢走進門”,害怕繼承拒絕借鑒,逃避主義;昏蛋,“勃然大怒放把火燒光”,盲目排斥,虛無主義;廢物,“欣欣然蹩進臥室大吸鴉片”,崇洋媚外全盤西化,投降主義。
(四)我們已經知道了作者主張實行,議論文寫作目的是宣傳作者的觀點,但是,文章不僅要明確地提出論點,還要進行論證即回答“為什么要實行‘’”。
引導學生先想一想,如果有人問你為什么每天先復習老師講課的內容再做書面作業 ,你能用幾種方法回答?
學生討論,發表見解,教師總結。可以有兩種方法:一是說清這種做法的好處,另一種是說清楚其它做法的害處。這種回答問題的方法所表現的思維方式是普遍適用的。要求學生閱讀課文第1至第6---7段,看看作者在這里是否回答了“為什么要實行‘’”,是用什么方法回答的。
學生閱讀、思考,教師指名回答。
(是通過批判與相反的“送去主義”來證明必須實行。)
重讀第1段,說說這段是從什么角度批判“送去主義”的。
學生閱讀、思考,教師指名回答。最后明確本段第一句說明“送去主義”的由來,以后語句列舉了反動政府一味送去的可恥行為。
提問:本段開頭就指出“送去主義”和“閉關主義”一脈相承,這有什么作用?
學生通過思考不難理解“送去主義”是“閉關主義”在新形勢下的表現。從閉關鎖國到投降賣國從對舊文化的抱殘守闕到對進步文化的深閉固拒,都是與中華民族新文化的創造和發展不相容的,文章一開始就把問題放到歷史和現實的背景中去考察。
提問:聯系本文寫作背景,想想為什么“別的且不說”,而“單說學藝上的東西”?
(因為本文著重要談如何對待文化遺產的問題,所以作者集中列舉“送去主義”在學藝上的表現。)
提問:本段最后一句“活人代替了古董,我敢說,也可以算得顯出一點進步了”,其中“進步”一詞用了什么修辭方法?表達作者什么樣的感情?
(這是反語,表現了作者對“送去主義”的嘲諷。)
提問:你還能從本段的哪些語句上體會出對“送來主義”嘲諷的感情?
這里主要*學生“意會”,大家互相補充,具體到每個學生不必要求找完全。同時只要指出有關的語句即可,不必要求說清怎樣表現了這種感情。本段中“大師”、“捧著”、“兒張”、“一路掛過去、”、“發揚國光”、“傳道”等都表現出嘲諷的感情。
(五)重讀第3、4兩段,想想一味送出去究竟有什么壞處?填好下面的表格。(出示投影片)
根據課文不難填出表上的內容,但要求學生語言要盡量簡明,不能大段地抄錄原文,以提高他們獲取和篩選信息的能力。尼采;只是給與,不想取得;沒有好結果,發了瘋。送去主義;只想送去,不想拿來;中國永遠貧窮落后。
提問:第3段從什么角度,用什么方法批判送去主義?
(本段用將“送去主義”與尼采進行比較的方法指出“送去主義”的危害。)
提問:第3段開頭意思緊承第1段,聯系第1段的內容應怎樣理解“豐富”、“大度”、“不算壞事情”?
(這里是對“送去主義”的諷刺,不是“豐富”,而是自欺欺人;不是“大度”,而是媚外求寵。一味地送出去,當然是壞事情。
提問:說說“拋來”、“拋給”、“送來”各指什么意思。
(“拋給”、“送來”是指帝國主義對我國的經濟文化侵略。“拋來”是指把無用的東西拋棄掉,或無代價的送人或施舍。一句“不要誤解為‘拋來’的東西”,把“拋來”和“拋給”之間的善惡分得十分清楚。)
提問:請同學們說說3、4兩段和第六段的意思。
(3、4兩段通過揭露“送去主義”的危害來批判“送去主義”,第6段揭示“送來”產生的禍患,說明“拿來”的必要。)
(六)學習本文最后一段。
要求學生閱讀第10段,想一想這段的五句話分別能回答什么問題、設計好問題后請把問題和答案連在一起讀一遍,看看是否通順,自然。
(我們究竟應當怎樣對待文化遺產呢?)總之,我們要拿來。(拿來之后應當怎樣區別對待呢?)我們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毀滅。(正確對待文化遺產有什么積極作用?)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會成為新宅子。(怎樣才能做到正確對待文化遺產?)然而首先要這人沉著,勇猛,有辯別,不自私。(實行有什么重要性和迫切性?)沒有拿來的,人不能自成為新人,沒有拿來的,文藝不能自成為新文藝。
提問:最后一句的“新文藝”、“新人”指什么?
新人指無產階級文藝工作者,新文化指無產階級文藝。
提問:請同學們用簡明的話歸納本段的本意。
本段總結了全文,指出了實行的人應當有的膽識和品質,以及對創造民族文化的重要意義。
五、理清全文思路。
我們帶著問題閱讀了全文,基本掌握了文章內容,理解了魯迅先生對文化遺產的正確主張,現在我們一起回顧一下文章。作者開始先批判了“送去主義”,邊批判邊樹立自己的觀點,然后以生動的比喻闡述了如何對待文化遺產,最后對全文作了總結,明確了實行對于創造民族文化的重要意義和實行的人必須具備的品質。請同學們在筆記本上列出本文的結構提綱。(學生如能寫在投影膠片上更便于交流)
教師指名回答。(或選2 ̄3份投影膠片進行交流)教師隨學生的回答板書:(供參考)
第一部分、(1------7段)批判“送去主義”,樹立自己的觀點。
1.(1------2段)揭露“送去主義”媚外求寵,自欺欺人的可恥行徑,提出“拿來”的主張。
2.(3------5段)指出“送去主義”的危害,進一步提出的主張。
3.(6------7段)指出“送去主義”產生的另一危害,明確提出本文論點。
第二部分(8------9段)闡明的具體內容。
第三部分(第10段)總結全文,并提出實行的人應具有的條件,以及實行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六、布置作業 。
這篇課文難度比較大,課后要認真復習,熟讀課文,并且完成課文后面〔思考與練習〕一、二、三題。
另外,每人要準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發言稿,說說本文所提倡的對文化遺產的正確態度在我國今天有什么現實意義。
布置這個作業 一是繼續培養學生的說話能力,二是學以致用,理論聯系實際,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學生可以聯系當今改革開放大潮中的許多實際問題來談。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檢查作業 ,指名回答課文后〔思考與練習〕一、二、三題,請1--2名同學到前面面對大家談談的現實意義。
2.進一步理解本文中對國民黨政府賣國政策的揭露和批判,準確地把握中心思想。
3.學習本文的論證藝術,體會本文的語言特點。
教學過程
一、檢查作業 。(略)
二、進一步理解文章內容,全面地把握中心思想。
通過上一節課,大家都明確了魯迅先生的一文主要是針對如何對待文化遺產問題批判了錯誤態度,闡述了正確主張。現在請大家讀下面幾個句子,聯系本文寫作背景想想句子中加黑部分的意思,說說它們是否只是談文化遺產問題。(出示投影片)
1.自從給槍炮打破了大門之后,又碰了一串釘子,到現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義”了。
2.這種獎賞,不要誤解為“拋來”的東西,……可以稱之為“送來”,我在這里不想舉出實例。
3.我在這里也并不想對于“送去”再說什么,否則太不“摩登”了。
學生思考、議論,教師指名回答。
學生通過第一節課很容易理解第2句是在揭露國民黨反動政府的賣國行徑。第1句只要看下文“別的且不說”,“單是學藝的東西”就可以明白“什么都是”主要指“學藝”之外的情況,聯系寫作背景,不難理解這是在憤怒痛斥國民黨反動政府的賣國行徑。第3句較難理解,作者用“摩登”一詞揭示出當時“送去主義”的盛行。如此盛行,自然不止于“學藝”方面的事情。選用“摩登”一詞能啟發讀者廣泛聯系當時的社會現實,起到了揭露國民黨反動政府賣國行徑的作用。
提問:由此看來,本文的中心思想不只是談對待文化遺產問題這一個方面,請同學們在筆記本上歸納本文中心。要求內容完整,語言通順。(如能寫在投影膠片上更利于交流。)
教師指名回答。最后要明確本文中心包含四個要點:①批判國民黨反動政府的賣國政策,②批判對待文化遺產的錯誤態度,③闡明對文化遺產的正確主張,④指出正確對待文化遺產的必要性。
三、學習本文的論證藝術。
(一)盡管本文中心思想應當包含四個要點,但最核心的問題還是闡明對待文化遺產批判繼承的正確態度。全文包含著深刻的馬克思主義原理,但并沒有枯燥地講述理論,全文寫得輕松活潑,很有趣味。作者究竟用了什么方法取得了這樣的效果呢?
請同學們閱讀第8、9兩段,想想作者在這里用了什么方法。
啟發。如果將第9段內容改寫為“對文化遺產的態度是占有、挑選。對其中的精華要全部吸收。對那些精華、糟粕互見的,要區別對待的部分,應批判地繼承。文化遺產中的有害的舊形式應當廢除,只保留很小一部分作為反面有害的教材,文化遺產中腐朽的東西則要徹底拋棄”,和原文相比表達效果有什么不同?(改寫的這段話可用投影展現,以利于學生比較。)
學生不難發現第8、9兩段使用了比喻論證的方法。教師明確:比喻論證就是用比喻來說明道理。(板書)這種方法是用人們容易理解的、比較淺顯的事物或道理來證明不容易理解的、深奧的事物或道理。運用這種方法能把道理講得通俗形象。使人容易接受,增強作品的藝術性和感染力。
(二)請同學們閱讀第3段,想想這段是否運用了比喻論證的方法。
學生議論。老師明確:這里用尼采與“送去主義”者作比,尼采與“送去主義”者是具有相同思想意識的人,屬于同一類事物。用同類事物進行比較從而闡明觀點的方法叫類比論證的方法。(板書)它與比喻論證有明顯的區別:類比論證是同類事物作比較,比喻論證是用不同類的、只是有相似點的事物打比方。二者的區別一定要弄清。
(三)請同學們重新閱讀8、9兩段,想想作者為了更清楚地闡明對待文化遺產的正確態度,除使用了比喻論證的方法之外還用了什么方法。
啟發:作者的目的是要闡明的做法,為什么還要分析“孱頭”、“昏蛋”、“廢物”的表現?
學生閱讀、思考,教師指名回答。明確:將兩種性質截然相反的事物進行比較,這種論證方法叫對比論證。(板書)對比能給人留下鮮明的印象,增強論證效果。
附:論證藝術部分板書
本文的論證藝術:
1.比喻論證(8、9段)------用有相似點的事物打比方。
2.類比論證(第3段)------用同類事物相比較。
3.對比論證(8、9段)------用性質相反事物作比較。
四、體會本文語言特點。
(一)比較下列每組句子中的不同說法的意思和表達效果,指出其不同點。(出示投影片)
學生討論,發表見解,老師歸納。
每組的兩種說法意思一致,但表達效果卻明顯不同。第一組第1句用“送來”、“拿來”兩個詞把兩種事物的本質區別揭示出來,第二組第1句用“拋來”、“拋給”兩個詞揭示了兩種事物的本質區別。這種用極少的詞語深刻揭露事物的本質的語言,反映了魯迅先生語言的犀利的特點。
(二)請同學們說說下面句子中加黑部分有什么表達效果。(出示投影片)
1.只有煙槍和煙燈,雖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刺伯的煙具都不同,確可以算是一種國粹,倘使背著周游世界,一定會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點進博物館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毀掉的了。
2.總之,活人代替了古董,我敢說,也可以算得顯出一點進步了。
學生很容易品味出其中的諷刺、幽默的韻味,接著要求學生再盡自己所能舉出課文的其它例子。
教師小結。犀利的語言,諷刺幽默的風格,固然是高超的語言藝術,但更重要的是來自對事物的敏銳深刻的觀察和思考,來自對敵人和舊事物的憎惡痛恨。語言是思想的外殼,沒有深刻的思想,強烈的感情,就不會有高超的語言藝術。我們應當透過魯迅先生的語言風格更深刻地理解魯迅先生的偉大人格。
附:語言風格部分板書
本文的語言特點:
1.犀利
2.諷刺幽默
五、布置作業 。
1.完成〔思考與練習〕第四題。
2.給下列詞語中加黑字注音。
腦髓 孱頭 蹩進
3.解釋下列詞語中加黑語素的意思。
禮尚往來 自詡 殘羹冷炙 國粹 冠冕堂皇
《拿來主義》 篇7
教案示例一
教學目的
一、理解這篇雜文語言犀利、幽默的特點;學習本文運用比喻進行論證的方法,正確理解各種比喻的含義。
二、理解如何正確對待中外文化遺產。
教學時數 兩教時
教學過程
第一教時
一、導入 新課。
隨著我國開放的深入發展,國外的科學、文化、技術以及資產階級的腐朽思想、生活作風等等也隨之大量而來,我們應采取怎樣的態度和方法才是正確的呢?學習魯迅先生的雜文,從中可以受到啟發,得到教益。
二、指導預習。
讀“預習提示”。“提示”有兩段,第1段寫什么?學生回答后要求思考:魯迅先生在提出之前,為什么先批“送去主義”?由此理出文章結構層次,歸納每部分的大意。第2段寫什么?學生回答后,要求閱讀課文時勾畫出犀利、幽默的詞語和比喻論證的語段,并體會其含義。
三、研習新課。
1.分析寫作思路和課文結構層次。
提問:作者要論說的是,為什么課文前半部分寫“閉關主義”和“送去主義”?
討論、明確:作者要論說的是,但它是針對歷史和現實存在的問題提出來的,近代的“閉關主義”必然導致“現在”的“送去主義”。“送去主義”是一種有往無來的賣國行徑,必然導致國勢日弱,被動挨打,從長遠看,將造成亡國滅種。因此,采取與“送去主義”針鋒相對的就刻不容緩。“送去主義”和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破”正是為了“立”,“破”得徹底,“立”得才牢靠。這個問題弄明白了,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結構層次就基本上清楚了。
全文分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4段):揭露批判“送去主義”的實質及其嚴重后果。
第1、2段是揭露批判國民黨政府在文化上奉行“送去主義”的媚外求榮和欺世惑眾的可恥行為。
第3、4段是揭露“送去主義”的實質和危害。
第二部分(第59段):闡明的基本觀點,批判在對待文化遺產問題上的錯誤傾向。
第5段正面提出的主張。
第6段揭示“送去主義”的危害和實行的必要。
第7段揭示的含義就是“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
第8段批判對待文化遺產的三種錯誤態度。
第9段從正面具體而形象地闡明的原則和方法。
第三部分(第10段):總結全文,指出實行的人應具有的膽識和品質,以及對于創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義。
2.研習第一部分:弄清“送去主義”的實質與危害,體會幽默、諷刺的語言在批判錯誤觀點時的表現力。
(1)提問:第1段“別的且不說罷”一句有什么作用?作者列舉了哪些事例來揭露國民黨政府實行“送去主義”的媚外丑態的?
討論,明確:這一句把所要揭露、論述的范圍加以嚴格的限制,只講文化上的事。本文寫于1934年6月4日,那時日本帝國主義的魔爪已經伸到了東北、華北,國民黨政府推行賣國主義政策,變本加厲地出賣國家的領土、資源和主權,確實“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義’了”。因此,用“別的且不說罷”的句子,不僅使論述的范圍明確,而且增強了揭露的深刻性。
作者舉了三個“送”的事例:“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覽,“不知后事如何”,即有去無回,這是媚外的可恥行徑;還有幾位“大師”們捧幾張古畫和新畫,在歐洲各國一路掛過去,“捧”何其鄭重、恭敬,媚態可掬,幾張畫“一路的掛”,何其賣力,何其寒傖可笑,“發揚國光”,反語,諷刺不以為恥,反以為榮;“還要送梅蘭芳博士到蘇聯去,以催進‘象征主義’……也可以算得顯出一點進步了”,用這種方式來顯示一點進步,多么可憐,暗示“學藝”上的東西已經相當貧乏。作者諷刺批判的鋒芒不是對著幾位藝術家,而是指向賣國媚外的反動當局及其御用文人,字里行間充滿著憎惡和鄙視。
(2)提問:一味奉行“送去主義”會產生什么嚴重后果及危害?
討論,明確:作者以尼采自詡他是太陽,光熱無窮,只是給與,不想取得作類比,“尼采究竟不是太陽,他發了瘋”;中國不是“豐富”,還要“大度”,“只是送出去”,同樣是愚蠢可笑的。說“掘起地下的煤來,就足夠全世界幾百年之用”,“幾百年之后呢”?我們的子孫,“當佳節大典之際,他們拿不出東西來,只好磕頭賀喜,討一點殘羹冷炙做獎賞”。“磕頭”、“討”和“殘羹冷炙”、“獎賞”等詞語,形象、深刻地寫出了“送”的結果是我們的子孫后代無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3)提問:“拋來”和“拋給”有何區別?
討論,明確:拋來指把無用的東西拋棄掉,或者無代價地送人或施舍,一般不懷有什么不良的動機或目的。
拋給指有目的的、帶惡意的輸出。
(4)小結:作者把對待文化遺產的問題放在歷史和現實的背景中加以考察,文章一開始便從“閉關主義”說起,進而揭露國民黨政府在“學藝”上實行“送去主義”的種種媚外求榮,欺世惑眾的事實,揭示“送去主義”必然使中國人民更加陷入被侵略,受奴役的悲慘境地。因此,“送去”之外,還得“拿來”。
3.布置作業 。
第二教時
一、檢查復習。
給加黑字注音并解釋:禮尚(shàng;崇尚、重視。)自詡(xǔ;夸耀,說大話。)殘羹(gēng;有濃汁的食品。)冷炙(zhì;烤肉。)冠冕(miǎn;古代帝王戴的帽子,引申為體面。)
二、研習新課。
1.研讀第二部分:理解的主張,領會運用形象的比喻闡明抽象的深刻的道理的寫作方法。
指名朗讀第5、6、7段,注意對吝(lìn)嗇(sè)、髓(suǐ)、蹩(bié)正音。
(1)提問:第5段中哪些詞語含有諷刺意味?第6段的“送來”與“拿來”有何區別?第7段的“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怎么理解?
討論,明確:“摩登”是針對上文“自從給槍炮打破了大門之后……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義’了”而言的,把賣國媚外的行徑說成“時髦”,一味地“送去”說成“趕時髦”,其諷刺意味是很濃烈的。“吝嗇”是針對上文“豐富”、“大度”而言的,兩者鮮明對照,對“送去主義”者進行諷刺鞭撻。
“送來”是帝國主義對我國進行的經濟、軍事、文化侵略、掠奪,是“拋給”的同義語;“拿來”是根據需要自己拿,二者本質不同,內容迥異。
運用腦髓指用腦筋獨立思考,有主見;放出眼光指要看得清,有辨別力;自己來拿指要有選擇,自己拿。
(2)提問:第8段批判了對待文化遺產的哪幾種錯誤態度?第9段闡述了者應采取怎樣的態度和方法?運用比喻論證說明有什么作用?
討論,明確:“大宅子”比喻文化遺產。
怕:徘徊不敢走進門(逃避主義)孱頭
怒: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燒光(虛無主義)昏蛋。
羨慕:欣欣然接受一切(投降主義)廢物。
以上三種人對待文化遺產的態度都是錯誤的。
對待文化遺產的正確態度:首先是“占有”,然后是“挑選”。“占有”是前提,不“占有”就無從“挑選”;“挑選”是關鍵,不“挑選”,“占有”就毫無意義。
“挑選”的具體做法:或使用,或存放,或毀滅。
魚翅比喻文化遺產中的精華部分(使用,吃掉)。
鴉片比喻有益也有害的一類事物(存放,供治病)。
煙槍、煙燈比喻有害的可作反面教材的一類事物(送一點進博物館,毀掉)。
姨太太比喻供剝削階級欣賞享用的腐朽淫糜的東西(走散)。
文中運用“大宅子”、“魚翅”、“鴉片”、“煙槍和煙燈”等當時人們所熟悉的事物作比方,使如何對待文化遺產這個抽象問題具體化,深奧道理淺顯化,將怎樣“挑選”說得具體形象又清楚透徹。尤其是對“孱頭”、“昏蛋”、“廢物”、“姨太太”等形象的勾勒,寓意豐富,耐人尋味。
2.研讀第三部分:要求學生朗讀文章最后部分,簡要說出每句話的內容。
第1句話:結論是我們要拿來。第2句話:的具體做法。第3句話:的結果。第4句話:者應具備的條件。第5句話:從反面指出的意義。
提問:這一段共5句話,如果這5句話是5個問題的答案,那么應該是哪5個問題(“思考和練習”二)?
明確:①究竟應該怎樣對待文化遺產?②對文化遺產應該怎樣區別對待?③正確對待文化遺產有什么積極意義?④要處理好文化遺產我們必須具備哪些條件?⑤實行的重要性迫切性何在?
3.總結全文,加深理解。
(1)提取要點,歸納中心:本文批判了國民黨反動派的賣國主義政策和一些人對待文化遺產的錯誤態度,闡明了批判繼承文化遺產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指出了正確的繼承和借鑒乃是建設民族新文化的必不可少的條件。
魯迅對文化遺產的見解,跟毛澤東同志“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華”的意見是一致的。時至今日,這篇文章仍然放射著思想光輝,值得我們認真學習和借鑒。
(2)由學生討論,歸納寫作特點。①先破后立,破立結合;②運用貼切的比喻闡明抽象、深奧的道理;③語言犀利、幽默。每一條要求能舉出實例,并結合自己的感悟作簡要分析。
教案點評:
一、課文前半部分是難點,著重使學生認識“送去主義”的實質與危害;重點放在課文后半部分,讓學生理解比喻論證和諷刺語句的含義,明確什么是。
二、課文內容豐富,含義深刻,教學時注意設計富有啟發性的思考題,引導學生討論,重要語段加強朗讀訓練,以加深對文章主要觀點和語言特點的理解。
探究活動
1.可以指導學生開辯論會,要求在陳述觀點的時候必須用上因果論證和比喻論證的方法。
2.閱讀魯迅先生的三篇雜文《夏三蟲》、《戰士和蒼蠅》、《送灶日漫筆》,用心體味魯迅雜文語言犀利幽默的特點。
3.指導學生閱讀一篇高考滿分作文,并讓他們從語言角度分析其成功之處。
《拿來主義》 篇8
學習內容
1.通讀課文,理清作者思路,整體把握文章內容。
2.揣摩詞語的諷刺意味,體會文章犀利,幽默的語言特點。
3.學習文章運用因果論證和比喻論證進行說理議論的方法。
學習指導
一、文章背景
這篇文章是本世紀30年代魯迅先生寫的一篇關于繼承文化遺產的雜文,作者針對當時國民黨政府的媚外賣國政策和一些人的“全盤西化”的主張,也針對革命文化陣營內部的拒絕借鑒、盲目排斥的錯誤態度,旗幟鮮明地提出的口號,主張對待外國文化遺產(也包括本國文化遺產),要采取占有、挑選的態度,既要大膽吸收借鑒,又要作科學分析,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以期改造民族素質,創造民族新文化。學習這篇文章,對于我們今天如何正確對待外國文化和我國古代文化遺產,有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
二、字詞解析
1、 注音
磕kē 羹gēng 炙zhì 冕miǎn 吝lìn 嗇sè 髓suǐ 孱càn 蹩bié 粹cuì 詡xǔ
2、 解釋
自詡:自夸。
吝嗇:小氣,應當用的財物舍不得用。
徘徊:在一個地方來回慢步地走。比喻猶豫不決。
3、 辨音
① 給 gěi 交給 ② 得 dé 得到
jǐ 自給自足 děi 可得注意
de 跑得快
4、辨形
① 粹 精粹 ② 辨 辨別 ③ 蹩 蹩腳
悴 憔悴 辯 辯護 蹙 蹙眉
猝 倉猝 辮 辮子 鱉 魚鱉
三、閱讀全文,從整體上把握文章內容
如何對待文化遺產,并不是一個純粹的學術問題,而是同國家的內外政策密切相關的,因此,作者把它放在歷史和現實的背景中加以考察,從近代的閉關鎖國到“現在”的投降賣國,從對舊文化的抱殘守闕到對進步文化的深閉固拒,都是與中華民族新文化的創造和發展不相容的。這樣,文章先從“閉關主義”說起,進而以“學藝”上的表現為典型。揭露國民黨政府實行“送去主義”以媚外求榮的行徑,并聯系某些國人妄自尊大,自欺欺人的心態分析批判,尖銳指出實行“送去主義”的結果必然使中國人民更加陷于被侵略、被奴役的悲慘境地。在破“送去主義”的基礎上,文章正面指出,采取與“送去主義”針鋒相對的就刻不容緩。但有人被外國的“送來”的東西嚇怕了,于是有必要把“拿來”與“送來”加以區分,強調不能聽任別人將有害的東西“送來”,好的東西必須“自己來拿”。到此為止,是論證為什么要實行。接著,作者論證怎樣實行,對的具體內容加以闡述。針對當時文化界的現狀,文章以“孱頭”“昏蛋”“廢物”等三種人對待一座大宅子的錯誤態度為喻,批判對待文化遺產的三種錯誤態度,并同樣以比喻論證的方法闡明的基本原則和方法。最后,指出實行和創造發展民族新文化的關系,再一次闡明了實行政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試參照下面的圖解把握全文。
(破)
“送去主義”
(1—4) 起因 為什么實行
(1—7)
事實:有往無來
實質:自欺欺人
后果:亡國滅種
(立)
(5—10) 必要性:與“送來”區別
含義:“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
批判繼承文化遺產的三種錯誤態度
基本原則和方法:占有、挑選 怎樣實行
(8—10)
必要性、緊迫性:與創造發展民族新文化的關系
請同學們注意左右兩側大括號并非對應。
四、思考下列問題
1.課文第七段是一個醒目的獨句段,“所以我們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這里一個關聯詞“所以”所承的原因是什么?是上文的“其實”這正是因為‘送來’的,而不是‘拿來’的緣故“句嗎?
不是,文章前半部分運用的是因果論證,論證為什么要實行,原因在于:“閉關主義”導致了“送去主義”,它們表現雖截然相反,但實質一樣,都是禍國殃民“閉關主義”的危害有目共睹,不作評論,作者集中筆墨破“送去主義”。“送去主義”是一種有往無來“的賣國行徑,從長遠看,它會導致亡國滅種,從現實情況看,它招來帝國主義的進一步侵略,使中國更加殖民地化。”送去主義“不可取,同樣,如果聽憑“送來”,也會大受其禍害。所以,第七段得出結論:“我們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針鋒相對地提出””。
2.怎樣理解本文第一段中作為“送去主義”典型的“學藝上”的事例?
第一段中列舉“學藝上”的三個事例,都是用來揭露國民黨政府推行媚外求榮的“送去主義”行徑的。在國外舉辦文物展覽和畫展,送藝術家出國表演和介紹,都不像是正常的文化交流。“不知后事如何”,表明只是單方面的取媚與討好,有往無來;“捧著幾張古畫和新畫一路的掛過去,叫作‘發揚國光’,活畫出“大師們”獻媚討好的丑態;“活人替代了古董”暗示了“學藝”上的東西已經相當貧乏,快到沒有什么可“送”的地步了。這三個事例充分揭示出國民黨政府欺世惑眾伎倆的可鄙可笑,也與下文批判“豐富”“大度”聯系照應。
3.第六段區分“送來”與“拿來”有什么意義?
這一段對“送來”的東西舉例,有鴉片、廢槍炮、香粉、電影等等,指出帝國主義的“送來”不僅毒害中國人的肉體,也毒害中國人的精神;不僅進行經濟侵略,也進行文化侵略。“清醒的青年們”是指看到了帝國主義經濟侵略、文化侵略的嚴重后果的青年們。“其實“,這正是因為那是‘送來’的,而不是‘拿來’的緣故“,一句話點明了”送來“與”“拿來”的區別,“送來”的東西,只能被迫接受,毫無挑選余地。與“送來”意思相當的詞是第四段中的“拋給”,有意圖地為了特定的目的而“給”。“拿來”則是完全自主的。這句話消除了“對于洋貨發生了恐怖”的人的誤解,洋貨并不是都不好,關鍵要我們“自己去拿”。
4.第八段中的“大宅子”比喻什么?“孱頭”“昏蛋”“廢物”各比喻什么樣的人?
“大宅子”比喻文化遺產。
“孱頭”比喻懦弱無能,害怕繼承,拒絕借鑒的逃避主義者,“昏蛋”比喻割斷歷史盲目排斥的虛無主義者和貌似徹底革命的“左”派幼稚病患者。“廢物”比喻崇洋媚外,主張“全盤西化”的投降主義者。
5.第九段是如何論述怎樣實行的?試具體說說段中各個比喻的含義。
這一段用了比喻論證論述怎樣實行。開頭一句,“他占有、挑選”簡潔、精確而明白地表述了的基本原則。接著,就以一系列比喻對如何實行加以具體論述:“魚翅”,比喻文化遺產中的“精華”;“鴉片”,比喻文化遺產中“精華”與“糟粕”互見,需要區別,加以批判吸收的那些部分;“煙槍和煙燈”,比喻文化遺產中的舊形式;“一群姨太太”,比喻只供剝削階段享用的腐朽淫靡的東西,如色情文化之類。這些比喻將如何“挑選、占有”的道理講得深入淺出,使讀者理解了的內涵,起到了論證作用。
6.課文最后一段共有五句話,如果這五句話是五個問題的答案,應該提哪五個問題?其中,“沒有拿來的,人不能自成為新人,文藝不能自成為新文藝”這句話,你是怎樣理解的?
應提的五個問題是:1.究竟應該怎樣對待文化遺產?2.對待文化遺產應該怎樣區別對待?3.正確繼承文化遺產能起什么樣的積極作用?4.正確繼承文化遺產對我們提出了什么要求?5.實行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何在?“沒有拿來的……文藝不能自成為新文藝”一句是強調實行對于改造民族素質和建設民族新文化的積極端重要性和緊迫性。其中特別提到“人不能自成為新人”,顯示了魯迅認為首要的是改造民族精神和提高民族文化素質的真知灼見。
五、揣摩語言。下邊幾個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用得準確,生動、有的含有諷刺意味,試加以分析。
1、還有幾位“大師”們捧著幾張古畫和新畫,在歐洲各國一路的掛過去,叫作“發揚國光”。
2、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說,也可以算得顯出一點進步了。
3、當然,能夠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壞事情,一者見得豐富,二者見得大度。
4、我在這里也并不想對于“送去”再說什么,否則太不“摩登”了。
分析加點詞含義,首先從詞語本身的意義出發,給合文章內容和具體語境,加以分析發掘其更深一層的含義及表達效果。
1、“捧”生動揭示了鄭重、珍視的心理,“掛”這一動作用得很準確,但只是幾張畫要一路地“掛”過去,又多么寒傖可憐。對照之下,就揭露了所謂的“發揚國光”實際是自欺欺人,諷刺意味非常強烈。
2、“算得顯出一點進步”是反語。諷刺揭露國民黨政府在媚外求榮、欺世惑眾方面又出了新花招,可算愈演愈烈了。
3、“豐富”與“大度”原指東西多而又慷慨大方,這里是諷刺意味的反語,意在揭露反動統治者拱手將國家領土、主權、物質文化財富“送去”,無恥出賣國家和民族利益的敗家子行為。
4、用“摩登”一詞,含蓄的表示他所揭露的正是事實,所批判的正當要害,都是國民黨政府非常害怕的,也啟發讀者去廣泛聯系現實,進一步認清國民黨政府的媚外賣國的本質。
六、閱讀毛澤東同志《新民主主義論》一文第十五部分“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中下面兩段話的內容,加深對一文的理解。
中國應該大量吸收外國的進步文化,作為自己文化食糧的原料,這種工作過去還做得很不夠。 這不但是當前的社會主義文化和新民主主義文化,還有外國的古代文化,例如各資本主義國家啟蒙時代的文化,凡屬我們今天用得著的東西,都應該吸收。但是一切外國的東西,如同我們對于食物一樣,必須經過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腸運動,送進唾液胃液腸液,把它分解為精華和糟粕兩部分,然后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華,才能對我們的身體有益,決不能生吞活剝地毫無批判地吸收。所謂“全盤西化”的主張,乃是一種錯誤的觀點。
中國的長期封建社會中,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發展過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華,是發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族自信心的必要條件;但是決不能無批判地兼收并蓄。必須將古代封建統治階級的一切腐朽的東西和古代優秀的人民文化即多少帶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東西區別開來。中國現時的新政治新經濟是從古代的舊政治舊經濟發展而來的,中國現時的新文化也是從古代的舊文化發展而來,因此我們必須尊重自己的歷史,決不能割新歷史。但是這種尊重,是給歷史以一定的科學地位,是尊重歷史的辯證法的發展,而不是頌古非今,不是贊揚任何封建的毒素。對于人民群眾和青年學生,主要地不是要引導他們向后看,而是要引導他們向前看。
《拿來主義》 篇9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本文的寫作背景和魯迅關于批判繼承文化遺產的觀點。了解雜文的文體特征。
2.把握文中的比喻、諷刺、反語和特定語境中詞語的含義。體會魯迅先生雜文尖銳犀利、幽默詼諧的語言風格。
能力目標
1.揣摩課文中運用比喻、諷刺、反語的表達效果,學會根據語境辨析語意和思想感情的方法。
2.學習運用生動形象的比喻論證法。
德育目標
1.正確對待中外文化遺產,樹立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
2.聯系實際,深入理解學習本文的現實意義。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透過詞語表面,分析其深刻內涵。
●教學難點
1.聯系歷史背景,揣摩語言的感情色彩。
2.準確理解文中的概念(閉關主義、送去主義、拋來、拋給、送來、送去、拿來、孱頭、昏蛋、廢物、拿來主義等),明確比喻說理的特點。
●教學方法
1.問題式教學法。教師根據教學目標設計幾個富有啟發性的關鍵問題,如“作者在論述‘拿來主義’之前是怎樣揭露和批判‘送去主義’的實質及其后果的?”又如“作者是怎樣揭示‘拿來主義’的基本涵義和具體涵義的?”再如“按照作者的觀點,‘拿來主義’者對文化遺產到底持什么態度?‘拿來’的條件是什么?”等,交給學生討論、交流,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充分體會本文思維的條理性。
2.概念比較法。可與問題式教學法結合起來,通過概念間的比較,讓學生深刻體會作者思維的嚴密性和形象性。
3.探究拓展法。以學生自行探究研討為主,力求從課文內容出發向縱橫拓展,力求從學習理解向遷移運用轉化,從而達到擴大思維含量,提高思維層次,增強學習能力,完善學習素養的目標。
●教具準備
多媒體cai課件、投影儀、錄音機、教學磁帶。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了解文章的寫作背景,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初步體會魯迅先生雜文尖銳犀利、幽默詼諧的語言風格;師生共同研習1~7段,分析作者是如何提出“拿來主義”這一主張的。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著名作家馮驥才先生到法國訪問,在一次歡迎宴會上,外國記者接二連三地向他提問。其中一位記者問:“尊敬的馮先生,貴國改革開放,學習西方資產階級的東西,你們就不擔心變成資本主義嗎?”馮先生回答:“不!人吃了豬肉不會變成豬,吃了牛肉不會變成牛。”他幽默機智的回答,博得滿堂喝彩。是的,我們學習資本主義的東西,不會變成資本主義,同樣,繼承文化遺產時,只要我們堅持正確的原則,就一定能夠有助于新事物的發展,這個原則就是“拿來主義”。那么,什么是“拿來主義”?為什么要實行拿來主義呢?讓我們從《拿來主義》中尋找答案吧。(板書文題)
二、題解
文體及寫作背景簡介。
雜文是一種文藝性政論文。魯迅曾說,雜文這種文體,“是‘古已有之’的,凡有文章,倘若分類,都有類可歸。如果編年,那就只按作成的年月,不管文體,各種都夾在一處,于是成了‘雜’。”(《且介亭雜文•序》)這是有關雜文特點的一種廣義說法。我們現在所說的雜文,主要是指“五四”以來,以魯迅為代表的那種精辟犀利,帶有濃烈的文藝色彩的議論文章。它的形式靈活多樣,無論是雜感、短評、隨筆、編后、序跋、札記等,只要富有濃厚的文學性和銳利的議論鋒芒,都可以稱為一篇好雜文。
本文是魯迅先生于1934年6月4日寫的一篇雜文,最初發表在該年6月7日的《中華日報》副刊上,署名霍沖,后由作者編入《且介亭雜文》。
自從中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以來,反動統治者,尤其是國民黨反動派在各個方面奉行賣國政策。20世紀30年代,國民黨反動派實行文化“圍剿”,使各種錯誤思潮也隨之泛濫,封建的遺老遺少們叫嚷復古主義,賣國求榮的“全盤西化”論喧囂一時。左翼文化隊伍中對要不要繼承文化遺產的問題也思想混亂,頗多分歧。面對如此背景,魯迅先生寫下了這篇雜文,旗幟鮮明地提出了“拿來主義”這一主張。文章所闡明的基本觀點,在今天仍然有很強的現實指導意義。
三、整體感知課文
1.放錄音
要求學生認真聽,準確認讀。
教師抽查字詞掌握情況,投影顯示:
下列加點字音、形全對的一組是
選一學生回答,明確:d項(a.孱càn,詡xǔ;b.“免”為“冕”,“灸”為“炙”;c.“弊”為“蹩”,嗇sè,玄xuán)
2.提問:“拿來”的觀點是在哪一段提出來的?是從哪一段開始闡述的?
明確:第2段點到“拿來”后,第5、6段再次點到,直到第7段才開始正面闡述“拿來主義”這一主張。
3.提問:課文前半部分主要論述什么?和“拿來主義”有什么關系?
明確:課文前半部分主要批判“送去主義”,為正面提出“拿來主義”作鋪墊。
四、誦讀鑒賞1~7段
1.誦讀鑒賞1~3段。
(1)指定一名學生朗讀
(2)提問:作者論述“拿來主義”之前是怎樣揭露和批判“送去主義”的實質及其嚴重后果的?為什么要這樣論述?
學生討論、交流,教師選二名學生回答。
明確:文章開頭說:“中國一向是所謂‘閉關主義’,自己不去,別人也不許來。”“閉關主義”是指清朝政府奉行的“閉關鎖國”的保守政策,盲目排外,與世隔絕,孤陋寡聞,使古老的中國處于腐敗、落后、愚昧的境地。“自從給槍炮打破了大門之后”和“又碰了一串釘子”是比喻,前者指1840年鴉片戰爭,后者指清政府和帝國主義列強簽訂的一系列喪權辱國、割地賠款的不平等條約。“到現在”——國民黨黑暗腐朽的反動統治時期,閉關自守的“關”早就沒有了,“守”也失去了立足之地,于是由“閉關主義”轉為賣國投降的“送去主義”。
作者勾畫出這一演變過程之后,筆鋒一轉,緊緊抓住《大晚報》的三條新聞,對“送去主義”的表現和實質進行了揭露和批判。一是古董展覽;二是繪畫展覽;三是梅博士出國,作者敏銳地意識到,象征主義這種頹廢的文藝流派,已在蘇聯沒落,那種認為中國畫和戲劇切合象征主義的論調純屬一派胡言。作者用辛辣犀利的諷刺,點明“送去主義”的實質不過是賣國主義罷了,“活人代替古董”,欲演欲烈,至此,“送去主義”的反動本質被揭露無遺。(加點字板書)
教師點撥:①“閉關主義”到“送去主義”是中國反動政府的一個180°大轉彎,由夜郎自大變為自輕自賤,由盲目排外變為盲目崇拜。
②三條新聞可以看做“送去主義”在文藝界的實例。
③作者把中國的“送去主義”和狂妄自大的尼采做了類比,說明“只是給予,不想取得”的“送去主義”和尼采的狂妄自詡是一樣可笑的,說明奉行“送去主義”將貽誤子孫,使國家衰敗。
板書:
(3)提問:對“送去主義”的批判,作者進行了辛辣的諷刺,請找出相關的語句,結合語境聯系歷史背景,揣摩其感情色彩。
選四名學生回答。
明確:①近來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覽,但終“不知后事如何”——在詼諧調侃之中,暗示反動當局借展覽之名,行盜賣之實。
②還有幾位“大師”們捧著幾張古畫和新畫,在歐洲各國一路的掛過去,叫做“發揚國光”。——“捧”“掛”表示恭敬、莊重,張揚的字眼與“幾張”微小的數目形成強烈反差,極盡奚落、諷刺意味。“大師”“發揚國光”用兩個表示否定的引號,形成反語,“發揚國光”實為“送去”,即媚外求榮。
③活人代替了古董,這也可以算得顯出一點進步了。——“進步”,反語,實為“倒退”。
④能夠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壞事情,一者見得豐富,二者見得大度——“豐富”本指物品多;“大度”本指氣度寬宏,毫不計較。反動政府實際并不“豐富”,也無力“大度”,這里運用反語,蔑視、嘲諷之意顯而易見。
方法點撥:對作品語言諷刺色彩的學習,可以集中在兩點上。這里我們看出作者把要否定的現象漫畫化,以示其滑稽,忍俊不禁之余,感受作者辛辣的筆觸,感悟其戰斗精神。(板書加點字)
(4)集體朗讀1~3段。
2.誦讀鑒賞4~7段。
(1)指定一名學生朗讀
(2)提問:作者是怎樣論證“拿來主義”的基本涵義的?
明確:作者首先分析了“拋來”“拋給”“送來”的區別,然后再次點題,并把吸收文化遺產的主張稱為“拿來主義”。接著指出,諸如英國的鴉片、法國的廢槍炮等等,實際不是拿來的,而是被送來的。如果只看到這些害人的東西,就會得恐外癥,這種恐懼心理會造成對文化遺產的錯誤態度。至此,作者明確指出:“我們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這就是“拿來主義”的基本涵義。
(3)提問:文中提到的“拋來”“拋給”“送來”“拿來”的基本涵義是什么,試結合語境仔細揣摩。
明確:拋來——把無用的東西拋棄或送人,一般不懷有不良的動機。表面上好像還維持著國際交往的樣子。
拋給——是磕頭求賞之后的賞賜,是有目的的給予,非接受不可。
送來——是“拋給”的冠冕的說法,即侵略者按其心意“送來”。
拿來——是從接受者的角度講,是主動地挑選自己需要的有用的東西。“運用腦髓”就是動腦筋思考;“放出眼光”就是識別精華與糟粕;“自己來拿”就是獨立自主地選擇,不依靠別人。這三個短語的次序是不可顛倒的。(加點字板書)
板書:
(4)集體朗讀4~7段。
五、師生共同小結
文章首先批判了送去主義的實質及其危害,然后辨析了“拋來”“拋給”“送來”與“拿來”的本質區別,水到渠成地提出了自己的主張——“拿來主義”。請同學們朗讀課文,體會作者思路的條理,感受語言的諷刺意味。
六、學生朗讀課文,深刻領會文意
七、布置作業
1.熟讀課文,聯系背景,深刻理解魯迅提出“拿來主義”的意義。
2.完成思考練習第一題的2、3、4小題及第二題。
《拿來主義》 篇10
[教學目的]
1、把握文章的思路、觀點;
2、品味、學習形象生動的語言。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理清思路,總體把握文章內容和結構
[教學過程 ]
一、檢查《荷塘月色》的背誦
二、導入 新課
夏天,氣溫高,蚊子多,晚上很難睡著。有人打開窗子,好不好?(不好)那么將窗子關得嚴嚴的,行不行?(不行)但是,天下之大,什么人都有。有的人怕熱而打開窗子,更有人怕蚊子關死窗子。為此,魯迅先生寫下了《拿來主義》。
三、朗讀課文
四、梳理思路,把握文章內容和結構
討論:1、文章總的論題是什么?
2、作者在哪一段提出拿來主義的內涵?
3、作者為什么要提倡拿來主義?請從文中歸納幾個原因。
4、文章8、9段的內容是什么?
明確:
1、文章總的論題是什么?
(這實際上涉及到文章中“大宅子”的比喻內涵)目前,有著不同的理解。有人認為談的是如何對待外國文化,有人認為談的是對待本國文化遺產,第三類人認為談的是如何對待中外文化遺產。我認為,第一意見比較對,因為文章從“閉關主義”極其變種“送去主義”說起,都是從中國與外國關系的角度談的,提倡除給外國人“送去”之外,還得要從外國那里“拿來”。但是,本文論述的,通常也完全適用于對本國傳統文化的態度。所以,有人干脆籠統地說,本文談的是如何對待文化遺產的問題。
2、作者在哪一段提出拿來主義的內涵?
這是文章第7段提出來的。說得明白些,就是用自己的腦袋去分析,用自己的眼睛去鑒別,用自己的雙手去拿來。如果對待文化遺產,就是要有批判地去繼承。
3、作者為什么要提倡拿來主義?
第7段劈頭一個關聯詞語“所以”,這就表明,前文所述都是屬于“我們自己來拿”的原因。那么,到底什么原因呢?
(1)第1、2段所論,“現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義’”,“送去主義”乃是一種“有往而無來”的行經,它與“禮尚往來”的交往原則不符。
(2)第3、4段所論,“送去主義”必然要造成嚴重后果,“我們的子孫……討一點殘羹冷炙”,按照歷史的發展,長此下去,必然讓我們的子孫淪為乞丐,讓我們的民族亡國滅種,讓我們的人民更加陷于被侵略、受奴役的悲慘境地。用《友邦驚詫論》中話說,就是“長此以往,國將不國”。因此,我們要正視歷史發展的邏輯,采取與“送去主義”針鋒相對的“拿來主義”,這刻不容緩了。
(3)第6段所論是揭示“送來”的危害性。一味地聽憑“送來”,必然招致帝國主義的進一步侵略,“鴉片”“香粉”等已經充斥我們的市場,使中國更加殖民地化。這樣的現實教訓,我們應該吸取,銘記在心。 (板書有關內容)
4、文章8、9段的內容是什么?
文章8段批判對待文化遺產的錯誤態度,第9段闡明正確對待文化遺產的態度和方法。至于文章最后一段,是總結全文,闡述實行“拿來主義”的品質要求、和重大意義。
五、總結
文章先重點批判“送去主義”,從而揭示了實行“拿來主義”的原因;文章后半部分,著重闡明“拿來主義”。全文采用的是因果論證方法。
換一種角度看,全文采用的是破立結合的論述方法。前半部分重在“破”,后半部分重在“立”。如果進一步研究課文,我們還可以發現,這種方法實際是貫穿全文的。第1段破,第2段立;第3、4段破,5段立;第6段破,第7段立;第8段破,第9、10段立。。從這具體的行文布局來看,先破后立,邊破邊立,一破一立,一反一正,一步一折,一折一景,相互穿插,呈S狀。既相對,又錯綜;既整齊,又變化。這種正反流水穿插結構確實是一種創造,魯迅先生的超群絕倫,不僅表現在他的思想深邃,也表現在他隨意揮灑、不拘一格的文章藝術。這樣精湛的藝術實在令人驚嘆不已。
(板書)
只是“送去”,有往而無來——有悖于交往原則,
(破) 只是“送去”,必淪為乞丐——要正視歷史邏輯
聽憑“送來”,大受其禍害——應吸取現實教訓
錯誤的做法(破)
(立)
正確的做法(立)
六、布置作業
學習文章前半部分,著重思考:1、作者批判“送去主義”,為什么要從“閉關主義”談起?2、第3段用了那些論述方法?3、幾個概念有何不同?4、“破”字當頭的結構有什么好處?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學習課文前半部分
[教學過程 ]
一、復習舊知
二、學習課文前半部分
(一)學生朗讀課文1——7段
(二)討論:
1、文章前半部分重在批判“送去主義”,為什么要從“閉關主義”談起?
2、“送去主義”的表現有哪些?其實質是什么?為什么只把鋒芒指向學藝方面的幾件小事,而不去揭露出賣領土和資源的重大罪行呢?
3、第3段用了什么論述方法?
4、“拋來”與“拋給”兩個概念有何不同?為什么又可稱為“送來”呢?
5、文章“破”字當頭的結構有何好處?
6、有關重要詞語、句子的咀嚼(即捧、掛等)
(三)明確
1、為什么要從“閉關主義”談起?
明確:國民黨的“送去主義”與清王朝的“閉關主義”有著內在的歷史的聯系,而且二者在本質上是一致的。我們不妨先看清王朝的“閉關主義”。何為之?見注釋。當時清政府以“國情特別”等為借口,盲目排外,與世隔絕,“自己不去,別人也不許來”。結果怎樣?使古老的中國處于腐敗落后的境地,最終在別人的槍炮面前,不堪一擊,“碰了一串釘子”。 再看“送---”,“到現在”,自然是國民黨統治時期,“閉關自守”的“大門”早就沒有了,“守”也失去了立足之地,于是由“閉關主義”走向另一個極端“送---”。從歷史上的“閉關主義”起筆,意在說明:1)二者是血脈相承、衣缽想繼的;2)都是腐朽、落后、反動的本質的反映。(板書)
2、老蔣的送去主義表現在很多方面,如27年其上臺后,不斷出賣主權;“九*一八”事變后,為了投靠、討好美英帝國主義,更是拱手相送國土,由美英操縱著中國經濟命脈,控制中國的軍事力量,這些都是“送—”的具體明證。但是作者沒有舉這方面的事例,而是列舉了學藝方面的三個事例。
這是因為本文論述的中心是如何對待文化遺產問題,所以用“單是”一詞將其他盡人皆知的事實一筆推開,從而將批判的重點更集中,這樣選材才更準確,與中心一致。
列舉的是:送古董、送畫、送活人。要說明的是,送這些東西,不一定得扣上賣國的帽子,但這決不是正常的文化交流,而是媚外求榮。這里也沒有非議梅蘭芳的意思,而是斥責國民黨利用梅去蘇聯一事欺世惑眾、向西方獻媚取寵。這里,我想起一副對聯。這是甲午戰敗后,李鴻章赴日本求和時與日本外相伊藤博文所對下的,上聯是伊的:“朝無相,邊無將,不得已,玉帛相將,將來怎樣?”下聯是李的:“天難度,地難量,這才是,帝王度量,量亦無妨。”這可以作為“送去主義”的一個絕妙的注釋了。作者在列舉這幾個事例時,字里行間充滿了辛辣的諷刺、無情的嘲弄和深刻的批判。
板書: 送古董
閉關主義————送去主義 送畫 媚外求榮
衣缽相傳 送活人
落后反動
3、第3段是難點,它的論證過程比較復雜。本段用了類比的方法。請將類比的內容填上:
尼采:自詡是太陽 中國:——
光熱無窮 ——
只是給予,不想取得 ——
他發瘋而死 ——
答案是:自詡地大物博;崛起地下的煤就足夠全世界幾百年之用;只送去,不拿來;子孫淪為乞丐(亡國滅種)。(一、二沒有現成的句子,但自己可以概括出來)“送---”的危害性不是很可怕嗎?
4、幾個概念的區別。(略)
板書:拋來=|拋給=送來=“獎賞”=侵略
(冠冕些)(本質)
5、破字當頭的好處
全文論述的是拿來主義,卻用了五分之二的篇幅批判送去主義,這種破字當頭的結構有什么好處?
明確:1)使論述有歷史的深度,它是在總結近百年的歷史教訓的基礎上立論的。作者從廣闊的背景上,點明了從閉關主義到送去主義,是從一個極端到另有個極端,反動落后的本質一脈相傳。清政府,搞閉關主義,落后挨打;蔣介石,搞送去主義,喪權辱國。出路在哪里?只要實行拿來主義!這種立論,站得高,看得深,有歷史深度。2)從對比中分析問題,有說服力。3)先破后立,相得益彰。前者破得越徹底,后者立得越有力;送去主義的危害揭露得越深刻,實行拿來主義的理由越充分。因此,從揭批入手,再轉入正面論述,顯得水到渠成,立論更鮮明有力。
6、重要詞句的理解。(略)幽默、諷刺,是魯迅雜文的語言風格。“嬉笑怒罵皆文章”。這是敏銳、機智和含蓄、委婉的結合物,顯示了作者從容不迫、游刃有余的風度。
三、布置作業 :分析文章后半部分。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分析文章后半部分及總結全文。
教學過程 :
一、檢查復習
二、導入 新課
著名作家馮驥才出訪法國時,曾發生一件趣事你們知道嗎?他一次出席法國人歡迎他的宴會上,許多西方記者蜂擁而至,接二連三地向他提一些問題。其中一個記者問:“尊敬的馮先生,貴國改革開放,學習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東西,你們不擔心變成資本主義嗎?”如果你是馮,該怎樣答呢?馮說:“不!人吃了豬肉不會變成豬,吃了牛肉不會變成牛。”馮的回答博得了眾人的喝彩和掌聲。馮說的是什么意思?(略)馮回答時用了什么修辭方法?為什么能夠獲得滿堂的叫好聲?(用的比喻。用比喻說理的妙處就在于以通俗易懂、形象生動的語言道出了深刻的道理,詼諧幽默。這就叫作家!而作為語言大師、幽默泰斗的魯迅,也是一位善于使用比喻的高手。今天我們就來見識一下吧。
三、學習文章后半部分。
討論:1、第8段闡述了哪三種錯誤態度?這是哪三類人?填表。“大宅子”比喻什么? 2、第9段中的“鴉片”等分別比喻什么? 3、各用兩個字概括末段5句話的內容。
明確:1、第8段
文章接著就進入中心。如何對待文化遺產,當然是“拿來”,但歷來就有“左”和“右”的主張。如果不給予分析、批判,不但對“拿來”的正確性仍可能產生懷疑,甚至還會成為壞事。因此就必須用馬克思主義觀點進行具體深入的分析、鑒別。文章8、9段就從正反兩方面做了闡述。
第8段開頭“譬如吧”,表明這兒是比喻說理。“大宅子”比喻什么?(略,也可講一下它的多種理解)對于這樣的“大宅子”是用什么方法接受,這且不管。這里作者順手一槍(魯迅雜文的一特點),諷刺了邵之流(詩人)。對這“大宅子”怎么辦?是“不管……”,這是批判繼承的先決條件,表現了無產階級的氣魄,隨即列舉三種錯誤態度。填表:
三種人想法行動實質共同點
孱頭怕給污染徘徊不敢走進拒絕繼承
不
加
挑
選
混蛋保存清白放火燒光
廢物 羨慕欣欣然蹩進 全盤接受
孱頭:比喻懦弱無能、害怕繼承、拒絕借鑒的逃避主義者。(十足的懦夫)
渾蛋:比喻割斷歷史、盲目排斥的虛無主義者和貌似徹底革命的“左”派幼稚病患者。(左得出奇)
廢物:比喻崇洋媚外、主張全盤西化的投降主義者。(右傾投降主義者)
顯然,作者對這三類人是持批判否定的態度。本段末句中的“全不”,足見作者的態度。那么,真正的拿來主義者應當是怎樣的呢?
2、第9段。
真正的怎樣?——“占有,挑選”。先占有,后挑選。占有是為了挑選。占有重要,挑選更重要。這話雖然極其確切、簡練,但畢竟抽象(怎樣挑選?),所以作者又通過大量比喻,具體形象地分析了文化遺產中的成分,列舉了相應的幾種正確的做法。完成表格。
喻體事物態度 本體事物 態度
魚翅 吃掉 文化遺產中的精華部分 吸收(使用)
鴉片送藥房供治病精華和糟粕并存的部分趨利避還(使用)
煙-- (略)文化遺產中的舊形式 (如八股文等無用的歷史垃圾) 作為史料、反面教材(存放)
姨太太 (略) 只供剝削階級欣賞享用的腐朽淫糜的東西(色情文化等)剔除(毀滅)
所有這些比喻,就將怎樣“挑選”說的既清楚透徹,又具體形象。
提問:“魚翅……”這些東西,同學們見過嗎?
我覺得大家見過的。同學們看過反映二三十年代的一些電影:那些達官貴人吃的是山珍海味,吃完后就吸鴉片,吸鴉片就用煙槍煙燈,而旁邊就站著個姨太太。(這樣,就把抽象的概念組合成一幅形象生動的畫面,使學生見得著,思路開闊,興趣盎然)
此外,作者還用“拋在……化”,表現所謂“平民化”的虛偽;用“當……里”狀寫所謂徹底革命的極“左”面目;用“背著……世界”,諷刺以“國粹”炫耀于人的可笑。用“像蘿卜一樣的吃掉”說明吸取精華應該有利于“大眾化”,用“不用……賓”比喻不能只供少數人享有。鴉片雖然有毒,但可用,然而又不可以因其有用而故弄玄虛,招搖撞騙。所有這些,都將如何挑選講得淺顯易懂。
魯迅善用比喻,我們也能用。同學們來共同創設一個比喻,說明我國改革開放,學習外國的東西必須“拿來”,好嗎?
如果把我國比喻成一間大教室,我們要開放學習可用什么作比?(打開門窗)
打開門窗的目的是什么?(為了呼吸新鮮空氣)
進來的只是空氣嗎?(還可能有蒼蠅、蚊子等)
怎么辦?先說說錯誤的做法有?(1、有憤然關上窗子)
這行為象魯迅批判的什么?(孱頭、混蛋)
(2、有不理不睬的,象廢物)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怎樣?(安上紗窗)
如果在我們寫作中,也運用這樣的方法,定會文采斐然,妙趣橫生。
3、第10段:總結全文。
每句話,每個層次。其內容是:態度,方法,結果,條件,意義。
第1句,照應文題。總結全文。第2句,照應上段內容。那么,按照這分類魚翅等,該怎么分?(魚翅、鴉片屬于使用,注意之間用的是分號。另一分法也可:1/2/3、4。即有益無害/利害均有/有害無益)第4句照應第7段。
四、小結
五、布置作業 。
[1]
《拿來主義》 篇11
拿 來 主 義
授課人:魏紅霞
教學目標
1、理解本文的題旨和拿來主義的基本含義。
2、分析本文的論證結構,體會魯迅雜文的藝術特點。
教學重點
1、引導學生透過詞語的表面,分析其深刻內涵。2、學習運用生動形象的比喻論證法。
教學難點
體會魯迅先生雜文尖銳犀利、幽默詼諧的語言風格。
教學方法
問題式教學法、概念比較法、探究拓展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pp課件、投影儀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 一 課 時
教學過程
一、簡介魯迅先生的創作。
二、簡介本文的寫作背景。
三、研讀標題,發現問題。
提問:本文標題屬于議論文標題中的哪種類型?你讀了標題之后明確了什么,有哪些問題迫切需要解決?
本文標題屬于論題型。我們從標題明確了本文是要談論有關“拿來主義”的問題。讀標題后,要思考三個問題:
1、什么是“拿來主義”?(第一課時 )
2、怎樣實行“拿來主義”?(第一課時)
3、為什么要實行“拿來主義”?(第二課時)
四、閱讀課文,解決問題。
(一)1、什么是“拿來主義”?(7自然段)
運用腦髓, 放出眼光, 自己來拿!
(有思考) (有辨別) (有選擇)
(二)2、怎樣實行“拿來主義”?(8、9、10自然段)
反面——對待文化遺產的三種錯誤態度
大宅子——文化遺產
孱頭——懦弱無能,不敢接受
昏蛋——盲目排斥,全盤否定
廢物——崇洋媚外,全盤接受
正面——拿來主義者“占有”、“挑選”。
魚翅━(精華)全盤吸收
鴉片━(精華與糟粕互見)批判吸收
煙槍和煙燈━(糟粕)毀掉
姨太太━(腐朽、淫靡的東西)堅決抵制
▲ 8、9自然段運用了比喻論證、正反對比論證。
(三)繼續探討
1、我們應該怎樣對待文化遺產和外國文化?
總之,我們要拿來。
2、“拿來”之后應該怎樣對待?
我們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毀滅。
3、實行“拿來主義”的條件
首先要這人沉著,勇敢,有辨別,不自私。
4、實行“拿來主義”的意義?
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會成為新宅子。
人能自成為新人,文藝能自成為新文藝。
(四)“拿來主義”的基本含義對待文化遺產和外國的東西,或使用,或存放,或毀滅,即“取其精華,剔除糟粕”;是“占有”、“挑選”、創新。
(五)課堂練習:拿來主義(課堂練習)
一、下列詞語中加黑的字注音、書寫均無誤的一組是( )。
a.殘羹冷灸(gēng) 冠冕堂皇(miǎn) b.鴉片(yā) 腦髓(suǐ)
c.自栩(xǔ) 玄虛(xúan) d.吝嗇(sè) 蹩進(piē)
二、下列詞語中加黑字意義全不相同的一組是( )。
a.長歌當哭 得當 當天 b.無緣無故 變故 事故
c.博而不精 精華 酒精 d.一一列舉 舉例 舉止
三、對以下句義理解正確的有( )。
①中國一向是所謂“閉關主義”,自己不去,別人也不許來。(1840年鴉片戰爭以前,清政府奉行的是閉關自守的政策。)
②當然,能夠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壞事情,一者見得豐富,二者見得大度。(魯迅先生充分肯定了“送出去”。)
③所以我們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魯迅先生十分形象地提出了“拿來主義”的主張。)
④ 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會成為新宅子。(只要堅持和實行了拿來主義,文藝就會成為新文藝。)
四、閱讀并回答問題。
當然,能夠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壞事情,一者見得豐富,二者見得大度。尼采就自詡過他是太陽,光熱無窮,只是給與,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陽,他發了瘋。中國也不是,雖然有人說,掘起地下的煤來,就足夠全世界幾百年之用。
1. 魯迅先生為什么說“送出去”也不算壞事情?
2.以上文字使用了什么論證方法?結論是什么?
3.作者將“尼采”“發了瘋”和“中國也不是”放在一起,批判“送去主義”,“尼采”和“中國”之間是怎樣的關系?
五、下面一段文字使用了什么論證方法?
要不然,則當佳節大典之際,他們拿不出東西來,只好磕頭賀喜,討一點殘羹冷炙做獎賞。
a.比喻論證 b.對比論證 c.類比論證 答:( ) 六、指出課文中下列詞語的含義。
1.拿來
2.使用
3.毀滅
七、指出下列比喻的本體。
1.主人
2.宅子
3.新人
4.新宅子
八、閱讀并回答問題。
中國人怎么了?如今的消費越來越高檔。餐廳、時裝屋、卡拉ok廳等,都朝豪華奢侈大踏步前進。消費如同發狂的牛,再也不聽指揮了。社會尚屬初級階段,如此揮霍消費怎么得了?
有識之士站出來,首先勸告消費者:你有錢也沒必要亂花呀,還不如用來修公園、修足球場、蓋民房哩;轉身又向商家忠告:算算帳,中國的大款畢竟是少數,熱鬧一陣最終沒人買東西,你就不怕蝕本嗎?
道理正確,語言清楚,就是效果甚微。我們的有識之士,仿佛拽著牛尾巴,正被消費狂牛拖著走呢。真是無可奈何牛奔去。
引導消費,關鍵是牽住牛鼻子。
牛鼻子在哪里?累進所得稅法,正是引導消費的牛鼻子。
但是這牛鼻子也是不好牽的。政府職能不轉變,體制不改革,稅法也會成為一紙空文。牽牛鼻子又臟又累,還要冒著被牛角頂一家伙的危險,官員情愿嗎?還是執牛耳更瀟灑!
執牛耳者,諸侯會盟時,割耳滴血入酒盅的領導也。當盟主,比作牧童氣派多了,高貴多了,雖然指揮不了牛,但座次保住了。
牛尾只能燉湯,執牛耳只能顯威風,牛鼻繩能牽牛,卻要當社會的放牛娃。真難選擇!
1.指出下面比喻修辭的本體。
①發狂的牛
②執牛耳者
2.指出下面論證了什么觀點。
①拽著牛尾巴
②牽住牛鼻子
3.作者用比喻論證要證明什么?反對什么
《拿來主義》 篇12
教學目的: 
    學習魯迅先生的精神及其對待文化遺產的正確態度與方法。 
    理解本文在批判中立論的寫法,領會比喻論證、事例論證和對比論證的論證方法。 
教學實施:
第一教時 
教學要點:理解――“送去主義”的實質與危害,
討論――事例論證的表現力。 
  教學內容與步驟:
1.字詞預習 :
禮尚往來  禮節上重視有來有往。        大度  氣量寬宏。
自詡  自說大話。       殘羹冷炙    吃剩的飯菜,借指權貴的施舍。
冠冕  冠冕堂皇的省語,意思是很氣派體面。         摩登  現代的時髦的。
吝嗇  過分的愛惜,這里是格外珍惜的意思。         孱頭  懦弱無能的人。      
 2.導入 課文: 
    同學們課外閱讀興趣很濃,閱讀范圍比較廣泛。初中階段,每班看的雜志多達六、七十種。書也讀得不少,書的種類也較多,有唐宋詩詞、《三國演義》、《水滸傳》、明清筆記小說。外國文學作品也有廣泛的涉獵,如列夫•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戰爭與和平》、巴爾扎克的《高老頭》、雨果的《悲慘世界》等。古代和外國的這些文化遺產,我們在接觸的時候,采取怎樣的態度才是正確的呢?學習魯迅先生的,從中可受到啟發,得到教益。 
3.閱讀與回答:
①關于“且介亭”
本文選自《魯迅全集》第六卷的《且介亭雜文》。有一段時間,魯迅先生住在上海閘北帝國主義越界筑路區域,這個地區有“半租界”之稱。魯迅先生有很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對帝國主義十分憎恨,因此將“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憤慨之情。“且介亭”標明這些雜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間里寫的,形象地諷刺了國民黨統治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現實。
②關于兩個“主義”
閉關主義――指清廷奉行的閉關自守政策。
送去主義――指國民政府喪失主權,一味媚外的做法。
    討論提示:在領會之前,先了解“送去主義”,可謂興味多多。
    魯迅先生在提出主張之前,先批判了“閉關主義”和“送去主義”,重點在后者。請同學運用已知的鴉片戰爭、中日甲午戰爭、八國聯軍等歷史知識發言,加深對“又碰了一串釘子”的理解,懂得文章開頭兩句話從追述清政府的閉關鎖國政策入手,非常概括地說明中國近百年來從盲目排外到一味媚外,從“閉關主義”一變而成“送去主義”,揭示“送去主義”的本質。
    魯迅擺了三件事進行論證,所舉的三件事都著眼于一個“送”字,“先送”,“捧”中寓“送”,“還要送”,虔誠恭敬之態可掬。批判鋒芒不是對著幾位藝術家,而是指向利用這幾件事大叫什么“發揚國光”、“催進‘象征主義’”的國民黨反動政府及其御用文人。“不知后事如何”、“也可以算得顯出一點進步”是用反語進行強烈的諷刺和鞭韃。“后事”是盜賣文物,盜賣古代珍寶。以展覽古董為名,行盜賣古董之事。魯迅明知,卻說“不知”,以此表達強烈的憎恨。反用“進步”,起同樣作用,實質是墮落、無恥,字里行間充滿了憎惡與鄙視。 
 
③關于“禮尚往來”
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
《禮記 •曲禮上》
討論提示:不講禮尚往來,只送去不拿來的后果怎樣呢?
 學生討論,明確:尼采不是太陽,中國也不是。  后果是我們的子孫,“當佳節大典之際,他們拿不出東西來,只好磕頭賀喜,討一點殘羹冷炙做獎賞”。賣國的結果是使我們的子孫后代無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磕頭賀喜”、“討”等詞語畫出所處的地位與神態,描繪出了可悲的亡國奴景況。“殘羹冷炙”、“獎賞”等詞感情色彩濃烈,深刻揭露帝國主義榨取中國人民脂膏的吸血本質和惡劣伎倆,寓強烈的憤怒于幽默諷刺之中。
    吹噓“中國地大物博,開化最早,道德天下第一”的“送去主義”者,勢必使中國國勢日弱,文化貧乏,最后完全淪為殖民地。既深刻論述了“送去主義”的危害,又辛辣地嘲諷了國民黨反動派的奴才相。筆法曲折,解剖入木三分。 
           尼采不是       太陽     中國也不是
(地下的煤)
 事例論證、類比論證
④關于“拋來”與“拋給”
   討論提示:我們還沒有正確地去得到。
   “拋來”,通常人與人是平等。“拋給”,是主子施恩于奴才,象叭兒狗得到主人“拋給”的骨頭一樣。“拋給”,貶義,用鄙視的目光。洋大人不會發慈悲心,他們以主子自居,把中國人民身上榨取的血汗、掠奪去的財富,吃剩下來,拋一點兒給走狗,以作為進一步榨取的誘餌。“我在這里不想舉出實例”,是因為“拋給”、“送來”的實例比比皆是,舉不勝舉;是因為國民黨政府對這一點諱莫如深。這樣寫既對賣國政策進行含蓄銳利的批判,又抒發了作者的憤慨之情。 
 
第二教時   
教學要點:領會――“的主張”,
          品味――比喻論證形象闡釋深刻的道理。 
教學內容與步驟: 
1.檢查復習:注音:     
禮尚(shàng)往來            自詡(xǔ)
 殘羹(gēng)冷炙(zhì)     吝(lìn)嗇
腦髓(suǐ) 
2.閱讀與回答
①關于本文的破和立
    破:作者批判了“閉關主義”和“送去主義”重點是“送去主義”。立:。明確:先用“我在這里也并不想對于‘送去’再說什么,否則太不‘摩登’了”一句推開上文,然后提出的主張。先破后立。前半部分著力批判“送去主義”,破得徹底,然后提出的主張,就立得鮮明。“摩登”,諷刺反動文人無恥地奉行“送去主義”,趨時逢迎,趕時髦。用“吝嗇”與上文的“大度”進行強烈的對照,對“送去主義”者進一步諷刺。 
②關于“送來”和“拿來”的區別。
    作者用列舉的方法,一針見血地闡明“送來”的實質,揭露帝國主義企圖亡我的罪惡野心。從經濟、軍事到文化,所謂“送來”,就是貪得無厭的侵略、掠奪。“拿來”則不然,是中國人民根據自己的需要,主動地“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一“送”一“拿”,本質不同,內容全異,將二者嚴格區別,既可明辨是非,澄清人們“嚇怕”了的模糊思想,又可使所立的論點更加鮮明突出。 
③關于“大宅子”
    學生討論回答:對待文化遺產,“占有”是前提,“挑選”是關鍵。“不管三七二十一,‘拿來’”,語氣斬釘截鐵。“挑選”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標準是對我們“有營養”、有“用”,從而區別對待,吸取精華,剔除糟粕。文中運用“大宅子”及宅中“魚翅”、“蘿卜白菜”、“鴉片”、“煙槍煙燈”及“姨太太”等當時人們熟悉的事物作比喻論證,具體可感、通俗形象,使如何對待文化遺產這個抽象的問題具體化,深奧的道理淺顯化,破立鮮明,取舍清楚,不僅閃爍著歷史唯物主義的光輝,而且漫畫式地勾勒“孱頭”、“昏蛋”、“廢物”等形象,語言生動,妙語橫生。 
④總結全文。 
    這篇文章至今仍放射著思想的光輝。就其見解來說,仍有現實意義。作者所論證的的主張,跟馬克思、列寧、毛澤東同志所講的對待文化遺產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是一致的。我們應該吸收、融入和發展古今中外文化遺產中一切好的東西。 
    扼要回顧本文先破后立、有破有立的議論框架,及運用比喻論證、事例論證、類比論證等多種論證方法來闡釋道理的特色。 
3.布置作業 : 
①“練習一、二、三”,課后完成,做在教材上。 
②部分詞語抄寫二遍。
4.教學后記:
[1]
《拿來主義》 篇13
教學目標:
1、領會文章深刻的思想內涵;
2、理清文章的論證思路;
3、學習形象化說理的方法。
教學時間: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任務:學習課文1——7段
教學步驟:
多媒體展示排除法解題思路:
或a或b或c或d
非a
非b
非c
———————
所以d
問題1:如果一個題有若干個選項,而要證明其中某項正確,那么只要找出依據,否定其它所有的選項就行了——這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排除法。快速閱讀《拿來主義》1——7段,把作者提供的所有“選項”一一找出來。
明確:①閉關主義 ②送去主義 ③聽憑送來 ④自己來拿。
問題2:那么,什么是“閉關主義”呢?作者是怎么否定它的?
明確:“自己不去,別人也不許來”,就是“閉關主義”。作者用“給槍炮打破了大門”“又碰了一串釘子”予以否定。
問題3:“到現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義’了” ,作者這樣說有依據嗎?
明確:有。“先是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覽”;“還有幾位‘大師’們捧著幾張古畫和新畫,在歐洲各國一路的掛過去”;“聽說不遠還要送梅蘭芳博士到蘇聯去,以催進‘象征主義’”。
問題4:這是例證法。那么是怎樣否定“送去主義”的呢?
明確::通過與尼采的類比,作者指出“送去主義”的危害——“當佳節大典之際”,我們的子孫“拿不出東西來,只好磕頭賀喜,討一點殘羹冷炙做獎賞”,也就是必淪為乞丐。
問題5:“送來”的都是些什么東西?
明確:送來的“先有英國的鴉片,德國的廢槍炮,后有法國的香粉,美國的電影,日本的印著‘完全國貨’的各種小東西。”
問題6:這種“送來”的本質是什么呢?
明確:傾銷商品和文化侵略。
問題7:模仿多媒體展示的排除法,歸納1——7段的論證思路。
明確:或閉關主義,或送去主義,或聽憑送來,或自己來拿
閉關主義,實行不通
送去主義,淪為乞丐
聽憑送來,大受其害
————————————
所以,要自己來拿
問題8:1——7段論證的是什么問題?
明確:論證為什么要“拿來”。
第二課時
教學任務:學習課文8——9段
教學步驟:
(一)問題1:8——9段論證“怎樣‘拿來’”。其中,“大宅子”比喻什么?對待“大宅子”的態度和方法,文章擺出了哪幾種?
明確:⑴“大宅子”比喻外國文化遺產。⑵對待“大宅子”的態度和方法有:①孱頭徘徊不敢走進門 ②昏蛋放一把火燒光 ③廢物欣欣然接受一切 ④拿來主義占有,挑選
問題2:聯系“大宅子”這個比喻,說說前三種態度和方法究竟分別是什么意思。
明確:前三種態度和方法的意思分別是:懦弱無能、害怕繼承、拒絕借鑒的逃避主義;盲目排斥的虛無主義;崇洋媚外、主張“全盤西化”的投降主義。
問題3:第9段借助一系列生動貼切的比喻,對“拿來主義占有,挑選”的態度和方法做了形象的闡述。用平實的語言,該怎么表達?
明確:有害無益的(即“魚翅”),要“拿來”,而且“使用”;既有毒素又有用處的(即“鴉片”),要吸取、使用它有用處的方面,清除它有害的方面;人民根本不需要的(即“煙燈”“煙槍”和“姨太太”),原則上加以“毀滅”(只留少許送博物館)。
問題4:拿來主義究竟怎么“占有,挑選”?根據上面的分析,用精練的語言加以概括。
明確: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即批判地繼承。這種態度和方法同樣適合于本國的文化遺產。
問題5:模仿歸納1——7段論證思路的方法,歸納8——9段的論證思路。
明確:或逃避主義,或虛無主義,或投降主義,或批判繼承
逃避主義是孱頭
虛無主義是昏蛋
投降主義更是廢物
————————————————
所以,對文化遺產要批判地繼承
(二)練習:
話題:對外開放的必要性以及應該注意的問題
要求:用比喻論證的方法,寫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談談你對上述話題的看法。
【后記】
排除法,實際上是形式邏輯中的選言證明,即通過選言推理的否定肯定式而間接證明論題的方法。這種證明的步驟是:將論證的論題作為有關問題全部可能成立的幾種假定之一,即作為選言推理前提的一個選言肢,然后找出依據,否定除論題以外的其它選言肢,從而確定論題的真實性。這樣分析《拿來主義》的論證思路,應該說是一種創新。但限于學生的知識基礎,我在教學中換了個學生熟悉的說法,從而使問題變得比較簡單、容易,而善于化繁為簡、變難為易,無疑是教師教學能力的一種體現
《拿來主義》 篇14
[教學目標 ]
  1. 理解文意。揣摩語言內涵,分析形象意義,把握文章主旨。
  2. 培養學生“雜文語感”。
  3. 加強學生的情感教育,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教學設想]
  1. 重點:的內涵分析。
  2. 難點:(1)“送去主義”的內涵分析。
           (2)作品語言的內涵。  
[教學課時]
    兩課時。
第一教時 
[教學過程 ]
一、導語 :
     天津有位作家叫馮驥才,他出訪法國時,曾有一件趣事,同學們知道嗎?(略作停頓說)在一次訪法歡迎宴會上,外國記者蜂擁而至,接二連三地向馮先生發問。其中一位記者問:“尊敬的馮先生,貴國改革開放,學習西方資產階級的東西,你們不擔心變成資本主義嗎?”同學們,如果你就是馮先生,會怎樣回答呢?(多方啟發,讓學生進入角色)馮先生說:“不!人吃了豬肉不會變成豬,吃了牛肉也不會變成牛。”他幽默機智的回答,博得了滿堂喝彩。是的,馮先生的意思是說我們學習資本主義先進的東西,不會變成資本主義。繼承文化遺產和我們的改革開放一樣,只要我們堅持的原則,就一定成功。為什么要拿來,怎樣拿來,這正是我們今天本節課要學習的內容(板書課題:)。
二、復習舊知,補充新知
    魯迅: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中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
    “魯迅”是1918年5月發表《狂人日記》(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時所用的筆名。
    他的作品集主要有:
    小說集兩部:《吶喊》《彷徨》
    歷史小說一部:《故事新編》
    散文集一部:《朝花夕拾》(又名《舊事重提》)
    詩文集一部:《野草》
    雜文集十六部:《熱風》《墳》《華蓋集》《華蓋集續編》《而已集》《三閑集》《二心集》《南腔北調集》《偽自由書》《準風月談》《花邊文學》《且介亭雜文》《且介亭雜文二集》《且介亭雜文末編》《集外集》《集外集拾遺》。
    本文選自于1935年結集的《且介亭雜文》。當時魯迅寓居上海四川北路山陰路,是帝國主義越出“租界”范圍以外修筑馬路的區域,俗稱“半租界”。“且介”就含“半租界”之意。“且介亭雜文”即指在半租界亭子間里寫的雜文。
    本文寫作背景:本文寫于1934年6月。當時日本帝國主義侵占東北之后,又企圖吞占中原地區,但國民黨政府卻推行“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對外出賣主權,對內軍事圍剿。同時,一些御用主義則大力鼓躁“尊孔讀經”“全盤西化”“少談主義”等,魯迅先生在此加“主義”二字就含諷刺之意。而進步文學在探討文藝大眾化時,又對舊形式采取全部否定的態度,這又涉及到如何正確對待文化遺產的問題,魯迅先生在文章中則以“拿來”進行了分析闡釋。
    針對以上介紹,魯迅先生此文一方面揭露國民黨喪權辱國的同時,闡明了對待文化遺產的正確態度。
三、文章導析:
  1. 在通讀全文的基礎上,提問:什么是?是針對什么情況提出來的?
    答:就是吸取精華,剔除糟粕的主張。是針對“如何繼承文化遺產”的爭論而作,反對“閉關主義”和“送去主義”。
  2. 全文寫為何又從“閉關主義”起筆?
    答:第一段主要寫了“閉關主義”和“送去主義”,這兩種“主義”都是錯誤的,“閉關主義”是盲目排外的,與世隔絕的保守政策,而“送去主義”又是賣國求榮的奴才政策,這是魯迅先生樹的靶子,否定這兩者才能讓的出現有理有據,這是“先破后立”的寫法。
    (分析:“送去主義”的本質和“閉關主義”是相同的,都是國力虛弱,而又自以為是的,實際又是無知和愚昧的,而正確對待問題的態度應是正視現實,取長補短,以求文明與進步,這就應實行)
  3. 根據課下注釋,分析作者舉三個“學藝”上的例子的作用。
    答:是為了論證“什么都是‘送去主義’了”,因為本文著重講文化繼承的問題,所以文章用了“別的且不說罷”轉到“學藝”方面,緊扣文章主題。同時講此三例還意在揭露反動政府媚外賣國的丑行。
    (分析:A“近來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覽……但終不知‘后事如何’”一句,用反語進行了強烈的諷刺與鞭撻,“后事”批借展覽一事行盜賣之實。B“以催進‘象征主義’”一句,根據課下注釋,“催進”一詞應無從談起,因“象征主義”在蘇聯已趨沒落,可“催進”的實則“全然是舊社會的維護者。“送去主義”已無真正的藝術貢獻于世界。)
  4. 如何理解第3段中“要不然……討一點殘羹冷炙做獎賞”一句的含義?
    答:這實際上是實行“送去主義”的后果。一味“送去”只能是亡國滅種,禍延子孫。“磕頭賀喜”嘲笑了反派對帝國主義奴顏婢膝的丑態。“殘羹冷炙”則生動描繪了做了奴才的人受到的必然待遇。當我們的財富被掠奪殆盡的時候,只能仰人鼻息,靠列強的所謂“援助”過活了。
(分析:尼采的例子和掘煤的事,都意在論證一味的送與只能讓自己“發瘋”毀滅,讓子孫后代受累,這都是切切實實的后果,從而使“討一點殘羹冷炙”的悲慘結局更加警人深省)
 5、揣摩課文前半部分語言:在對各種“非”概念的清理和清算中,一面認識它們的實質,一面去發現的立場怎樣在文章的論述過程中逐漸浮現出來,使學生看到課文清晰的思路,使語言和思維能力同步得到提高。
如果把對外部世界的態度分為同意交往和拒絕交往兩大類,那么,“閉關主義”代表了拒絕交往的態度。但是,自從槍炮打破了國門以后,“閉關”的道路(或選擇)已不復存在,因此中國人只有學會同外部世界交往而別無他途。
如果把交往分為“輸出”和“引入”兩種方式,“送去主義”是只包含“輸出”內容的單一交往方式。一味送去的后果是恐怖的,將來,終于無物可送的子孫只能仰人鼻息,搖尾乞憐。于是,交往中必須包含“引入”觀念成了不言自明的道理。
如果再把“引入”分成主動和被動兩類,那么自己主動去拿叫“拿來”,被動接受外國的給予叫“送來”。當魯迅指出了“送來”總是不懷好意后,“拿來”就理所當然地成了中國人對外交往中無可逃避和惟一可能的選擇,文章確立了鮮明有力的觀點。魯迅先生就是用這種不斷兩分和排異的方法彰明立場的,邏輯極為嚴謹。
6、“占有”和“挑選”是的精髓,闡示此中道理時,魯迅巧設比喻,語言生動形象。對繼承來的“宅子”只有占有一途,經過前半篇的論證應不再有疑義,故此有了對“孱頭”“昏蛋”的指斥,這“宅子”唯其大而舊,才需要占有和挑選,所以“廢物”也就喪失了存在的理由。要“挑選”就必須有對象,作者將“魚翅”“鴉片”“煙槍”“煙燈”和“姨太太”一一排出,既然它們價值不同,作用各異,照單全收誠不可以,慎重挑選以趨利避害也就順理成章。教學這一部分可以充分利用作品用相互聯系的一組比喻說理的特點,調動學生形象思維的能力,聯想到新主人和舊家當的矛盾,想到最符合新主人利益的解決辦法只能是對舊家當來一番清理,取其精華,棄其糟粕。這樣有助于把抽象的關于如何批判地繼承文化遺產的理論問題,轉化成一個簡單的、經驗性的問題,而且學生在品讀中還可以獲得語言藝術的享受。
7、對文章語言諷刺色彩的學習,可以集中在兩點上。一是作品將準備批判的觀念形象化,然后著意刻畫它可笑可憎的面目,予以無情否定,如描寫徘徊的孱頭、放火的昏蛋和欣然入室吸鴉片的廢物,就是用了這種方法。另一種方法是將要否定的現象漫畫化,示其滑稽,如描寫捧著古畫掛過去的大師,讓人忍俊不禁。對諷刺語言的揣摩讓學生了解魯迅辛辣的筆觸和風格,更要讓學生在笑過后感悟魯迅無情的戰斗精神。至于對徐悲鴻、梅蘭芳的評價,教師可參讀魯迅《花邊文學》中《誰在沒落?》和《略論梅蘭芳及其他》等文,但一般無須給學生深講。
板書
    閉關主義
      ↓    ┏行為、表現(①②)
    送去主義┃
      │    ┗實質、后果(③④)
      │    ┏“送來”X(嚇怕)(⑥)
      ↓    ┃                ┏不敢進門(逃避主義)-孱頭┓
    ┃      ┏錯誤態度┃放火燒光(虛無主義)-昏蛋┃
      │    ┃      ┃        ┗接受一切(投降主義)-廢物┛
      │    ┗拿來!┃                            ┏或存放
      │      ⑦    ┃        ┏占有┓      ┏方針┃或使用
      │            ┗正確態度┃挑選┃總之,┃    ┗或毀滅
      │                      ┗區別┛要拿來┃    ┏沉著勇猛
      │                                    ┗條件┃有辨別
      │                                          ┗不自私
      └───────────────────結果:新
四、熟讀課文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