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秦娥·婁山關(guān)》寫作背景(精選2篇)
《憶秦娥·婁山關(guān)》寫作背景 篇1
我對于《婁山關(guān)》這首詞作過一番研究,初以為是寫一天的事。后來又覺得不對,是在寫兩次的事,頭一闋一次,第二闋一次。我曾在廣州文藝座談會[2]上發(fā)表了意見,主張后者(寫兩次的?,而否定前者(寫一天),可是我錯了。這是作者[3]告訴我的。一九三五年一月黨的遵義會議以后,紅軍第一次打婁山關(guān)[4],勝利了,企圖經(jīng)過川南,渡江北上,進入川西,直取成都,擊滅劉湘[5],在川西建立根據(jù)地。但是事與愿違,遇到了川軍的重重阻力。紅軍由婁山關(guān)一直向西,經(jīng)過古藺、古宋諸縣打到了川滇黔三省交界的一個地方,叫做“雞鳴三省”,突然遇到了云南軍隊的強大阻力,無法前進。中央政治局開了一個會,立即決定循原路反攻遵義,出敵不意,打回馬槍,這是當(dāng)年二月。在接近婁山關(guān)幾十華里的地點,清晨出發(fā),還有月亮,午后二三時到達婁山關(guān),一戰(zhàn)攻克,消滅敵軍一個師,這時已近黃昏了。乘勝直追,夜戰(zhàn)遵義,又消滅敵軍一個師。此役共消滅敵軍兩個師,重占遵義。詞是后來追寫的,那天走了一百多華里,指揮作戰(zhàn),哪有時間和精力去哼詞呢?南方有好多個省,冬天無雪,或多年無雪,而只下霜,長空有雁,曉日不甚寒,正像北方的深秋,云貴川諸省,就是這樣。“蒼山如海,殘陽如血”兩句,據(jù)作者說,是在戰(zhàn)爭中積累了多年的景物觀察,一到婁山關(guān)這種戰(zhàn)爭勝利和自然景物的突然遇合,就造成了作者自以為頗為成功的這兩句話。由此看來,我在廣州座談會上所說的一段話,竟是錯了。解詩之難,由此可見。
根據(jù)毛澤東手稿刊印。
注釋
[1]一九六二年《人民文學(xué)》準備在五月號發(fā)表毛澤東的詞六首,郭沫若應(yīng)約于五月一日撰寫了《喜讀毛主席〈詞六首〉》一文。五月九日,郭沫若將這篇文章的清樣送毛澤東審改。毛澤東閱后將這篇文章中關(guān)于《憶秦娥•婁山關(guān)》寫作背景的一段話全部刪去,重新寫了本篇的文字。
[2]指一九六二年二月初在廣州召開的詩歌座談會。
[3]指毛澤東。
[4]過去有一種說法,遵義會議是一九三五年一月九日召開的。后來,經(jīng)過考證確定遵義會議是一九三五年一月十五日至十七日召開的。這樣,中央紅軍第一次打婁山關(guān)應(yīng)是在遵義會議召開之前,而不是在遵義會議召開以后。
[5]劉湘(一八八八——一九三八),四川大邑人。一九三三年任國民黨軍四川“剿匪”總司令部總司令,一九三四年并任國民黨四川省政府主席。
《憶秦娥·婁山關(guān)》寫作背景 篇2
《憶秦娥·婁山關(guān)》是毛澤東寫于1935年的一首慷慨悲烈、雄沉壯闊的詞。下面就讓第一范文網(wǎng)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憶秦娥·婁山關(guān)》閱讀題答案吧,希望能對你有幫助!
《憶秦娥·婁山關(guān)》閱讀原文憶秦娥·婁山關(guān)
毛澤東
西風(fēng)烈,長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馬蹄聲碎,喇叭聲咽。
雄關(guān)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
[注] 這首詞寫于長征路上,作者指揮中央紅軍攻克婁山關(guān)之后。
《憶秦娥·婁山關(guān)》閱讀題目8.上闕從哪些角度來寫景?作者為我們描繪了一幅什么樣的畫面?(6分)
9.“雄關(guān)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表達了什么樣的感情?(5分)
《憶秦娥·婁山關(guān)》閱讀答案8.從聽覺和視覺的角度寫景(2分)。
通過西風(fēng)、長空、鳴雁、霜花、晨月、馬蹄聲、喇叭聲等景物(2分),描繪了一幅凄冷、悲壯的畫面(2分)。
9.盡管關(guān)隘如鐵一樣堅固,道路漫長而凄冷,但紅軍依然能夠戰(zhàn)勝這些困難,并且重新開始新的征程(3分),表現(xiàn)了紅軍不畏嚴寒,不怕困難的豪情壯志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