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國 殤(精選2篇)
一 國 殤 篇1
作家與作品
1.屈原
屈原(約前340—約前278),戰國末期楚國人,杰出的政治家和愛國詩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陽(今湖北秭歸)人。屈原一生經歷了楚威王、懷王、頃襄王三個時期,而主要活動于楚懷王時期。這個時期正是中國即將實現大一統的前夕,“橫則秦帝,縱則楚王”。屈原因出身貴族,又明于治亂,嫻于辭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懷王的寵信,位為左徒、三閭大夫。屈原為實現楚國的統一大業,對內積極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堅決主張聯齊抗秦,使楚國一度出現了一個國富兵強、威震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內政外交上屈原與楚國腐朽貴族集團發生了尖銳的矛盾,屈原后來遭到群小的誣陷和楚懷王的疏遠。懷王十五年(前304),張儀由秦至楚,以重金收買靳尚、子蘭、鄭袖等人充當內奸,同時以“獻商於之地六百里”誘騙懷王,致使齊楚斷交。懷王受騙后惱羞成怒,兩度向秦出兵,均遭慘敗。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齊國重修齊楚舊好。此間張儀又一次由秦至楚,進行瓦解齊楚聯盟的活動,使齊楚聯盟未能成功。懷王二十四年,秦楚簽訂“黃棘之盟”,楚國徹底投入了秦的懷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漢北。
懷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約懷王武關相會,懷王遂被秦扣留,最終客死秦國;頃襄王即位后繼續實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輾轉流離于沅、湘二水之間。頃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將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憤難抑,遂自沉汨羅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作品計有《離騷》《天問》《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此外,《卜居》《漁父》等篇是否為屈原所作,學術界尚有爭議。其中,《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最長的一首浪漫主義政治抒情詩。《天問》是古今罕見的奇特詩篇,它以問語一連向蒼天提出了172個問題,涉及了天文、地理、文學、哲學等許多領域,表現了詩人對傳統觀念的大膽懷疑和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毒鸥琛肥窃诿耖g祭歌的基礎上加工而成的一組祭神樂歌,詩中創造了大量神的形象,大多是人神戀歌。
屈原的作品是他堅持“美政”理想,與腐朽的楚國貴族集團進行斗爭的實錄。他的“美政”理想表現在作品中,就是“舉賢而授能兮,循繩墨而不頗”(《離騷》)。所謂“舉賢授能”,就是不分貴賤,把真正有才能的人選拔上來治理國家,反對世卿世祿,限制舊貴族對權位的壟斷。他還以奴隸傅說、屠夫呂望、商販寧戚的歷史事跡為例,說明了不拘身份選拔人才的合理性。所謂“循繩墨而不頗”,就是修明法度,即法不阿貴,限制舊貴族的種種特權。屈原的“美政”理想反映出了他與楚國腐朽貴族集團及其勢力的尖銳對立,表達了他革除弊政的進步要求,而其最終目的就是要挽救祖國危亡,使楚國走上富強的道路。與此相關,屈原的作品還深刻揭露了楚國政治的黑暗、楚國貴族集團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現了他堅持“美政”理想、堅守節操,“雖九死而猶未悔”的斗爭精神;同時表現了他憂國憂民、愛國愛民、矢志獻身于祖國的決心。
屈原雖遭讒被疏,甚至被流放,但他始終以祖國的興亡、人民的疾苦為念,希望楚王幡然悔悟,奮發圖強,做個中興之主。他明知忠貞耿直會招致禍患,但卻始終“忍而不能舍也”;他明知自己面臨著許許多多的危險,在“楚材晉用”的時代完全可以去別國尋求出路,但他卻始終不肯離開楚國一步。表現了他對祖國的無限忠誠及其“可與日月爭光”的人格與意志。屈原的作品充滿了積極的浪漫主義精神。其主要表現是他將對理想的熱烈追求融入了藝術的想象和神奇的意境之中。如《離騷》寫他向重華陳辭之后御風而行,他先叩天宮,帝閽閉門不納;他去向宓妃求愛,宓妃卻對他無禮;他欲求簡狄和二姚,又苦于沒有好的媒人去通消息。這種上天入地的幻想與追求反映了屈原在現實中對理想的苦苦探求。此外如《九歌》《天問》等還采用大量神話和歷史傳說為素材,其想象之大膽、豐富,古今罕有。除此之外,屈原的作品還以一系列比興手法來表情達意。如他以鮮花、香草來比喻品行高潔的君子;以臭物、蕭艾比喻奸佞或變節的小人;以佩帶香草來象征詩人的品德修養。這種“香草美人”的比興手法,使現實中的忠奸、美丑、善惡形成鮮明對照,產生了言簡意賅、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藝術效果。屈原的作品形式上參差錯落、靈活多變;語言上采用了大量楚地方言,極富鄉土氣息;其方言土語大都經過提煉,辭藻華美,傳神狀貌,極富表現力。屈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是浪漫主義詩人的杰出代表。作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愛國志士,屈原愛祖國愛人民、堅持真理、寧死不屈的精神和他的人格,千百年來感召和哺育著無數中華兒女,尤其是當國家民族處于危難之際,這種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顯。作為一個偉大的詩人,屈原的出現,不僅標志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創的新時代,而且他所開創的新詩體——楚辭,突破了《詩經》的表現形式,極大地豐富了詩歌的表現力,為中國古代的詩歌創作開辟了一片新天地。
在中國歷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熱愛的詩人。據《續齊諧記》和《隋書·地理志》載,屈原于農歷五月五日投江自盡。中國民間五月五端午節包粽子、賽龍舟的習俗就源于人們對屈原的紀念。1953年,屈原還被列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會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紀念。
2.楚辭
中國戰國時代以屈原為代表的楚國人創造的一種韻文形式。楚辭的名稱,最早見于西漢前期司馬遷的《史記·酷吏列傳》。在漢代,楚辭也被稱為辭或辭賦。西漢末年,劉向將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漢代淮南小山、東方朔、王褒、劉向等人承襲模仿屈原、宋玉的作品共16篇輯錄成集,定名為《楚辭》。楚辭遂又成為詩歌總集的名稱。由于屈原的《離騷》是《楚辭》的代表作,故楚辭又稱為騷或騷體。
楚辭是在楚國民歌的基礎上經過加工、提煉而發展起來的,有著濃郁的地方特色。由于地理、語言環境的差異,楚國一帶自古就有它獨特的地方音樂,古稱南風、南音;也有它獨特的土風歌謠,如《說苑》中記載的《楚人歌》《越人歌》《滄浪歌》;更重要的是楚國有悠久的歷史,楚地巫風盛行,楚人以歌舞娛神,使神話大量保存,詩歌音樂迅速發展,使楚地民歌中充滿了原始的宗教氣氛。所有這些影響使得楚辭具有楚國特有的音調音韻,同時具有深厚的浪漫主義色彩和濃厚的巫文化色彩?梢哉f,楚辭的產生是和楚國地方民歌以及楚地文化傳統的熏陶分不開的。同時,楚辭又是南方楚國文化和北方中原文化相結合的產物。春秋戰國以后,一向被稱為荊蠻的楚國日益強大。它在問鼎中原、爭霸諸侯的過程中與北方各國頻繁接觸,促進了南北文化的廣泛交流,楚國也受到北方中原文化的深刻影響。正是這種南北文化的匯合,孕育了屈原這樣偉大的詩人和《楚辭》這種異彩紛呈的偉大詩篇。
《楚辭》在中國詩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打破了《詩經》以后兩三個世紀的沉寂而在詩壇上大放異彩。后人也因此將《詩經》與《楚辭》并稱為“風騷”!帮L”指十五國風,代表《詩經》,充滿著現實主義精神;“騷”指《離騷》,充滿著浪漫主義氣息。風、騷成為中國古典詩歌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創作的兩大流派。
3.《九歌》
《楚辭》篇名。戰國時楚人屈原作!毒鸥琛肥窃诿耖g祭歌的基礎上加工而成的一組祭神樂歌,共11篇。其中《東皇太一》(天之尊神)、《云中君》(云神)、《大司命》(主壽命之神)、《少司命》(主子嗣之神)、《東君》(太陽神)是祭天神的;《湘君》與《湘夫人》(湘水配偶神)、《河伯》(河神)、《山鬼》(山神)是祭地祇的;《國殤》(陣亡將士之魂)是祭人鬼的;《禮魂》為送神曲!毒鸥琛芬詩噬駷槟康,塑造了許多優美動人的神的形象。歌辭內容符合各種神的身份,表現了詩人對神的禮敬之意。這些神,除《國殤》外,都屬自然神。《九歌》經加工后仍然保留了民間祭歌中歌、舞、樂相結合的特點,并由巫覡來扮演。《九歌》的結構也多以男巫、女巫邊歌邊舞、相互唱歌的形式出現?梢哉f,《九歌》已經具備了賽神歌舞劇的雛形!稏|皇太一》祭的是尊貴的天神,與《九歌》中所祭的神主要是自然神不同,因此《九歌》以此篇為開始。全篇對天神既沒有正面描繪,也沒有任何贊頌之詞,旨在敘述靈巫占得良辰吉日,陳設豐盛的祭品,邀神降臨。靈巫衣著華麗,合著竽瑟的節拍揚槌擊鼓,引吭高歌,舞劍弄袖,以歌舞娛神,從而表現了詩人對天之尊神的虔誠的禮敬!断娣蛉恕泛汀断婢肥擎⒚闷J羌老嫠瘢ㄏ婢⑾娣蛉耍┑臉犯,內容是寫神的愛情故事。相傳堯的兩個女兒娥皇、女英是舜的兩個妃子。舜出巡南方
,死于蒼梧,二妃得知噩耗,雙雙投水自盡,于是,娥皇、女英成為湘水女神,舜成為湘水男神。《湘夫人》是湘君的獨唱,刻畫他們互相追求終未能相遇的惆悵心情,也創造了一些神的兒女之情和幻想的幽緲境界。這種浪漫氣息和優美豐富的想象力是《九歌》的特色。
思考與討論
一、本課是追悼為國捐軀將士的祭詩。詩人著力表現了這些犧牲將士什么樣的精神?詩中運用比喻、夸張等修辭手法描寫了戰斗的過程和場面,雄渾高亢,具有巨大的藝術感染力。請結合詩句談一談這些修辭手法在描寫中的作用。設置此題的意圖是理解詩歌的主旨以及修辭手法的作用。本詩熱烈歌頌了為國犧牲的將士們的英雄氣概和壯烈精神。本詩描寫的重點是戰斗的過程和場面,運用比喻的手法來形容敵方人多勢盛,用夸張和擬人的手法來渲染戰場的氣氛,這些修辭手法都達到了突出戰士們的英雄形象的效果。
二、《國殤》表現的是一種驚天地泣鬼神的悲壯美,對后世許多壯懷激烈的愛國詩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宋代女詞人李清照就有“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之句!抖Y記》中有:“眾生必死,死必歸土,此謂之鬼!钡凇肮怼弊趾蠹右粋“雄”字,“鬼雄”精神千古不朽。結合這兩首詩談一談你對“鬼雄”的理解。
設置此題的意圖是理解關鍵詞語“鬼雄”的含義。本詩結尾以“子魂魄兮為鬼雄”作結,鬼雄即鬼中的英雄。這是禮贊將士們生為人中豪杰,死為鬼中英雄。體現將士們抗爭到底,死而不已的精神,以此表達對楚國陣亡將士的無限悼念崇敬之情,所謂精神永垂不朽。宋代詞人李清照與《禮記》中的話則讓我們感覺到屈原是繼“鬼”而出“鬼雄”的第一人,影響很大。
有關資料
1.關于思想內容
《國殤》是《九歌》中的第十篇,是為悼念楚國陣亡戰士而作的一首挽歌。開頭四句,描繪戰斗開始的情況。戰士們持戈披甲奔赴戰場,敵方兵多勢強,一場激烈的兵車大戰即將展開。戰士們面對強敵奮勇爭先表現出旺盛的斗志。下面六句寫激戰的過程和場面。我方陣線不幸被沖破,戰馬死傷,兵車摧毀,在戰斗失利的危急時刻,再擂戰鼓,有進無退,突出地表現了戰士們前仆后繼、英勇頑強的戰斗精神。戰斗結束了,詩人未明寫失敗的結局,而是用“天時墜兮威靈怒”的詩句強烈渲染了戰場上驚天地泣鬼神的悲壯氣氛,用“嚴殺盡兮棄原野”的詩句點明傷亡慘重,從而突出了戰士們的勇于犧牲精神。以下六句追述戰士們原是抱著視死如歸的決心,遠離家鄉前來參加戰斗的;而今,雖然戰死沙場,卻依然手持武器,凜然如生。詩人熱情奔放地歌頌了戰士們在強敵面前勇敢反抗、寧死不屈的大無畏氣概。最后兩句,稱贊戰士們雖死猶生,他們的精神永垂不朽,對楚國陣亡戰士表達了無限悼念崇敬的心情。
。ā稓v代名篇選讀》)
《國殤》是屈原為祭祀神鬼所作的一組樂歌——《九歌》中的一首,內容是追悼和禮贊為國捐軀的楚國將士的亡靈。樂歌分為兩節,先是描寫在一場短兵相接的戰斗中,楚國將士奮死抗敵的壯烈場面,繼而頌悼他們為國捐軀的高尚氣節。由第一節“旌蔽日兮敵若云”一句可知,這是一場敵眾我寡的殊死戰斗。當敵人來勢洶洶,沖亂楚軍的戰陣,欲長驅直入時,楚軍將士仍個個奮勇爭先。但見戰陣中有一輛主戰車沖出,這輛原有四匹馬拉的大車,雖左外側的驂馬已中箭倒斃,右外側的驂馬也被砍傷,但他的主人,楚軍統帥仍毫無懼色,他將戰車的兩個輪子埋進土里,籠住馬韁,反而舉槌擂響了進軍的戰鼓。一時戰氣肅殺,引得蒼天也跟著威怒起來。待殺氣散盡,戰場上只留下一具具尸體,靜臥荒野。作者描寫場面、渲染氣氛的本領是十分高強的。不過十句,已將一場殊死惡戰,狀寫得栩栩如生,極富感染力。接下來,則以飽含情感的筆觸,謳歌死難將士。有感于他們自披上戰甲之日起,便不再想全身而返,此刻他們緊握兵器安詳地、心無怨悔地躺在那里,他簡直不能抑止自己的情緒奔進。他對這些將士滿懷敬愛,正如他常用美人香草指代美好的人事一樣,在本篇中,他也同樣用一切美好的事物,來修飾筆下的人物。這批神勇的將士,操的是吳地出產的以鋒利聞名的戈
、秦地出產的以強勁聞名的弓,披的是犀牛皮制的盔甲,拿的是有玉嵌飾的鼓槌,他們生是人杰,死為鬼雄,氣貫長虹,英名永存。
依現存史料,我們尚不能指實這次戰爭發生的具體時地,敵對一方為誰。但當時楚國始終面臨七國中實力最強的秦國的威脅,自懷王當政以來,楚國與強秦有過數次較大規模的戰爭,并且大多數是楚國抵御秦軍入侵的衛國戰爭。從這一基本史實出發,說本篇是寫楚軍抗擊強秦入侵,大概沒有問題。而在這種抒寫中,作者那熱愛家國的熾烈情感,表現得淋漓盡致。
楚國滅亡后,楚地流傳過這樣一句話:“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屈原此作在頌悼陣亡將士的同時,也隱隱表達了對洗雪國恥的渴望,對正義事業必勝的信念,從此意義上說,他的思想是與楚國廣大人民息息相通的。作為中華民族貢獻給人類的第一位偉大詩人,他所寫的決不僅僅是個人的些許悲歡,那受誣陷被排擠,乃至流亡沅湘的坎坷遭際;他奉獻給人的是那顆熱烈得近乎偏執的愛國之心。他是楚國人民的喉管,他所寫的《國殤》,包括其他一系列作品,道出了楚國人民熱愛家國的心聲。
(《先秦詩鑒賞辭典》)
《國殤》是楚人祭祀那些在保衛國家的戰斗中壯烈犧牲的亡靈的樂歌,這是一首氣勢磅礴的英雄史詩。這首詩歌頌了那些為保衛國家而英勇搏斗、獻身疆場的英雄,表現了不畏強暴、
寧死不屈以保衛國家與民族的可貴精神。本詩以單刀直入的筆法,起筆便寫激烈戰斗那動人心弦的場面:“操吳戈兮被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敵若云,矢交墜兮士爭先。”這是一場敵眾我寡,相差懸殊的惡戰。敵我混戰,短兵相接,披甲持兵的楚軍將士爭先殺敵,勇武異常。直殺得天昏地暗、尸橫遍野、血流成河。作者選取了這樣的場景,“灑墨如潑”,極力渲染,集中描繪,這對于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現主題思想都是富有表現力的。
在這場戰爭中奮勇殺敵的將士,雖然最后全軍覆沒,無一生還,但人們讀后并沒有失敗的悲哀情緒。其原因就在于作者的筆墨集中在揭示人物的戰斗意志和英雄氣概,而不是渲染戰爭的結局,所以讀者看到的是雖敗如勝、雖死猶榮的壯麗的美。
作者不僅描寫了英武的將士在戰場上東奔西突、英勇殺敵的情景,他還使用了相當的筆墨著意揭示了他們的精神世界,以及活著的人對這些為國犧牲的壯士們無比的崇敬和由衷的贊頌:出而不入,去而無還,戰場渺茫,征途遙遠。帶著寶劍,挾著彎弓,身首異處,但心不可懲。真是勇敢無畏,寧死不屈,無比剛強!身體雖死但精神永生,那剛烈的魂魄在鬼中也是英雄。屈原以其誠摯的感情和千古不滅的詩句把楚國將士的英雄性格刻畫得入木三分,躍然紙上。后代人那“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悲歌慷慨的風格,實在不能不說是大大得力于屈原的手筆。
。ā吨袊糯膶W作品選講》)
2.關于藝術形式
這雖是一首挽歌,但讀來氣勢雄渾,高昂激越,具有鼓舞人心的巨大感染力量。在選材上,詩人把重點放在激戰的過程和場面上。運用比喻的手法來形容敵方人多勢盛,用夸張和擬人的手法來渲染戰場氣氛,這些又都是為突出戰士們的英雄形象服務的。此外,《國殤》不同于《九歌》其他各篇的一個特點是全詩七字一句,每句中的第四字都用“兮”字,把句子分成兩部份。其中,有的是并列關系,如“操吳戈”和“被犀甲”,有的是承接關系,如“援玉枹”和“擊鳴鼓”,這樣就使每一句的含義更加完整而飽滿,也增加了詩的音樂節奏感。
。ā稓v代名篇選讀》)
本篇在藝術表現上與作者其他作品有些區別,乃至與《九歌》中其他樂歌也不盡一致。它不是一篇想象奇特、辭采瑰麗的華章,然其“通篇直賦其事”(戴震《屈原賦注》),挾深摯熾烈的情感,以促迫的節奏、開張揚厲的抒寫,傳達出了與所反映的人事相一致的凜然亢直之美,一種陽剛之美,在楚辭體作品中獨樹一幟,讀罷實在讓人有氣壯神旺之感。
(《先秦詩鑒賞辭典》)
主題思想與表現手法的有機結合使得《國殤》與《九歌》中的其他作品風格迥異。這是動人心魄的英雄史詩,其主題分量之重,思想感情之深,藝術感染力之大,都遠非《九歌》中那些愛情悲歌與神話頌詩可比。總的看來,《國殤》的場面是宏偉的,氣氛是緊張的,調子是莊重的;但詩中也不乏動人的細節描寫和精細的心理刻畫。在極具氣魄的場面描繪中活躍著動人的形象;在現實主義的藝術畫面中浸透著英雄主義的崇高精神;在令人感奮的抒情描寫中糅合著強烈的敘事成分。思想上的深刻性和藝術上的完美性有機結合,顯示出作者熾烈的情懷和卓越的創作才能。
。ā吨袊糯膶W作品選講》)
教學建議
1.本課篇幅雖短,但確實存在一些文字障礙,如“轂”“旌”“躐”“驂”“殪”“霾”“縶”“枹”等字,要在課前要求學生通過注釋和工具書掌握其讀音和含義。在學習時應加強誦讀,在反復誦讀中加深對這些難認字的印象。
2.本課所反映的歷史距學生生活實際較遠,因此必須詳細了解作者所生活的時代背景,以解開本課所描寫的戰爭為什么是一場敵勝我敗戰爭的原因。
3.本課的[思考與討論]是從最主要的思想內容、藝術特點和影響角度命題的,因此在講課時,要注意圍繞[思考與討論]進行。在解決第二題時,要注意講清楚宋朝南渡偏安江南的特殊的歷史背景,也可以先讓學生閱讀《項羽之死》,了解有關項羽的背景知識,這些都會有助于理解“鬼雄”的含義。
一 國 殤 篇2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1)進一步學習詩歌的朗讀技巧,培養朗讀能力,并在朗讀的基礎上理解和體會詩歌的內容。
(2)通過查找資料,進一步了解屈原其人其事及其詩的影響,培養信息整合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查找相關資料,并結合當時的背景來理解詩歌的內容。
(2)體會詩歌深沉而激昂的思想情感。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感受詩中死而不已的執著精神,樹立為實現理想堅定不移的決心,弘揚詩中所歌頌的愛國主義、犧牲精神。
二、教學重點
通過詩中描繪的場面,體會英雄形象及精神。
三、教學難點
通過本詩感受詩人的博大胸懷。
四、教學過程
1.導入
每當端午時節,當我們想起賽龍舟,當我們去品味那香氣四溢的粽子,就會想起值得我們緬懷的愛國詩人——屈原,想起他的舉世皆濁我獨清、世人皆醉我獨醒的孤獨寂寞,想到他“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堅定執著。今天,讓我們通過他的《國殤》來感受他那顆深沉而痛苦、抑郁又激昂的靈魂。
2.教師范讀
3.學生齊讀
4.信息交流,認識屈原,了解背景。
。1)了解作者屈原
屈原(約前340—約前278)戰國末期楚國人,杰出的政治家和愛國詩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屈原一生經歷了楚威王、懷王、頃襄王三個時期,而主要活動于楚懷王時期。這個時期正是中國即將實現大一統的前夕,“橫則秦帝,縱則楚王”。屈原因出身貴族,又明于治亂,嫻于辭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懷王的寵信,位為左徒、三閭大夫。屈原為實現楚國的統一大業,對內積極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堅決主張聯齊抗秦,使楚國一度出現了一個國富民強、威震諸侯的局面。但是在內政外交上屈原與楚國腐朽貴族集團發生了尖銳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來遭到小人的誣陷和楚懷王的疏遠。
懷王十五年,由于張儀由秦至楚收買內奸,使屈原的齊楚聯盟失敗。懷王二十四年,楚國徹底投入了秦的懷抱,屈原被逐出郢都,到了漢北。懷王三十年,秦約懷王武關相會,懷王遂被秦扣留,最終客死秦國;頃襄王即位后繼續實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頃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將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憤難抑,遂自沉汨羅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作品充滿了積極的浪漫主義精神。其主要表現是他將對理想的熱烈追求融入了藝術的想象和神奇的意境之中。屈原的作品還以一系列比興手法來表情達意。屈原的作品形式上參差錯落、靈活多變;語言上采用了大量楚地方言,極富鄉土氣息,極富表現力。
屈原的出現,不僅標志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創的新時代,為中國古代詩歌創作開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將《詩經》與《楚辭》并稱為“風騷”。風、騷是中國詩歌史上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大優良傳統的源頭。同時,以《離騷》為代表的楚辭還影響到漢賦的形成。
。2)根據自己了解的資料,師生從任意角度評價自己眼中的屈原。
師1:《租借世界》一文有這樣一段話:“和《人間喜劇》比起來,凱旋門算得了什么?和《命運交響曲》比起來,柏林墻算得了什么?和《離騷》比起來,郢都算得了什么?和《紅樓夢》比起來,賈府算得了什么?”由此可見《離騷》將代表著屈原精神的永恒。
師2:從屈原的死來看,眾口不一,有人認為他應像司馬遷一樣忍辱負重,為后人留下更多的作品。而我認為屈原以政治家的姿態擁抱了死亡,但同時也成就了一位偉大詩人的新生。
5.帶著對屈原的了解再讀此詩。(齊讀)
6.分析
在中國漫長的五千年歷史中,涌現出了無數可歌可泣的愛國志士,屈原就是其中最早、最著名的一位代表;在群星閃耀的中國文學的長河中,有著無數歌頌愛國主義、歌頌犧牲精神的光輝詩篇,《國殤》就是其中最早、最著名的一篇!秶鴼憽肥乔闹匾髌贰毒鸥琛分械囊黄!毒鸥琛肥且唤M祭歌,共十一篇,所祭的對象有天神,如《東皇太一》(天上最尊貴的神)、《云中君》(云神)、《東君》(日神)等;有地祇,如《湘君》《湘夫人》(湘水水神)、《河伯》(河神)、《山鬼》(山神)等。唯獨《國殤》一篇所祭既非天神,亦非地祇,而是人鬼。戴震《屈原賦注》:“‘殤’之義二:男女未冠(二十歲)笄(十五歲)而死者,謂之‘殤’;在外而死者,謂之‘殤’!畾憽詡病!畤鴼憽,死國事;則所以別于二者之殤也!彼^“國殤”,就是指為國犧牲的將士。將為國犧牲的將士和天神、地祇同等祭祀,已足可見出作者對這些犧牲了的愛國英雄們懷著多么崇高的敬意,而誦讀全詩,我們更能感覺到詩人胸腔中沸騰的熱血。
全詩可分兩大部分。從開頭至“嚴殺盡兮棄原野”為第一部分,是敘寫將士們與敵人激戰及壯烈犧牲的經過。首句“操吳戈兮被犀甲”。吳戈,是吳國制造的戈。吳國在古代以制造鋒利的武器著名。有名的寶劍干將、鏌铘就出在吳國。犀甲,是犀牛皮制作的鎧甲。《周禮·冬官考工記·函人》記載:“犀甲壽百年!保ā妒涀⑹琛分腥A書局影印本)但作者此處用“吳戈”“犀甲”二詞,并不是要說明楚軍裝備的精良,而是要描繪出楚國將士的雄姿。而描繪將士的雄姿,恰又為下文描寫他們犧牲之壯烈打下了基礎:這是一群英雄戰士奔赴戰場,去和敵人作殊死的戰斗。因此,開頭這一句對楚國將士雄姿的描繪,對全詩悲壯氣氛的形成是十分重要的。下面,作者筆鋒一轉,展開了對戰場情景的描寫!败囧e轂兮短兵接”三句是寫初戰時的情景!办罕稳召鈹橙粼啤笔钦f敵人的旌旗遮天蔽日,他們人數眾多,遠遠超出了我軍之上,像是被狂風驅趕的滿天烏云,黑壓壓地向我方陣地涌了過來。這一句不僅寫出了敵人的強大、聲勢的兇猛,以反襯楚國將士的英勇無畏;同時也是用濃筆重墨,描繪出了濃烈的戰場氣氛:天昏地暗,日月無光。增強了全詩的悲壯色彩。盡管面對著強大的敵人,楚國的將士們仍舊奮勇爭先,冒著飛蝗般的箭雨,沖上前去,和敵人展開了一場短兵相接的戰斗。“車錯轂兮短兵接”,我們的耳中仿佛聽到了沉悶的戰車相撞聲,戈劍相擊的叮當聲,戰士們嘶啞的吶喊聲。真是“主客相搏,山川震眩,聲析江河,勢崩雷電”(李華《吊古戰場文》)。一場多么驚心動魄的廝殺呵!
但是,畢竟敵我力量懸殊。楚國的將士漸漸力不能支了!傲栌嚓囐怩裼嘈小绷洌鑼懥怂麄冏髯詈蟮氖馑栏穸泛蛪蚜覡奚慕涍^:戰陣被沖亂了,行列被沖垮了,駕車的戰馬或死或傷,為國家獻身的時刻到了!楚國的將士們將剩余戰車的兩輪埋入土中,用繩索將駕車的戰馬羈絆在一起——這是古代車戰中所謂“方馬埋輪”的戰術。盡管古代軍事家孫子認為這種戰術“未足恃也”(《孫子·九地》),但楚國將士們此刻正是運用這一戰術行動,來表示他們必死的決心。而作為楚軍統帥的將領,則拼盡全力,擂響了最后的戰鼓。這震天撼地的鼓聲,向敵人威嚴地宣告:楚國的將士個個都是英雄,他們至死不會在敵人面前表現出絲毫的怯懦和恐懼!但是,鼓聲終于沉寂了,楚軍將士們的尸體橫陳在廣闊的原野上,他們全體為國捐軀了。從“出不入兮往不反”至結束,為第二部分,是作者對犧牲將士的哀悼與頌揚!俺霾蝗搿彼木渚o承上文,寫出了作者對“嚴殺盡兮棄原野”的將士們無比沉痛的悼念:祖國的英雄們呵,你們一去不復返了。在那遙遠的曠野里,你們安息了,永遠地安息了!但是,這四句的感情色彩并不僅僅是沉痛。作者用“出不入”和“往不反”這兩個同義重復的詞組,寫出了楚國將士受命忘身、義無反顧的英雄形象。因此,在沉痛之中又充滿了“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悲壯。“帶長劍兮挾秦弓,首身離兮心不懲”二句寫戰死后仍保持著戰斗的雄姿,更加深了這種悲壯氣氛。
詩的最后四句,作者懷著極大的敬意,對為國犧牲的將士作了熱血沸騰的頌揚。既頌揚他們生前的勇武剛強、凜不可犯,更頌揚他們死后威靈顯赫、永為鬼雄。這最后四句,是寫實,也是祝禱;是對死者的頌揚,也是對生者的激勵。全詩激昂慷慨、悲憤壯烈的氣氛達到了最高點。
《國殤》是一首祭歌,更是一首血淚交織的愛國主義、英雄主義的贊歌。古代流傳至今的祭詩、祭文何止千數,但寫得如此激動人心、鼓舞斗志的,卻絕無僅有。這首先是由詩歌所產生的時代環境決定的。屈原所處的時代,正是楚國由盛而衰的轉折點。由于楚懷王、頃襄王父子的昏庸,楚國接連大敗于強秦,喪城失地,犧牲慘重!妒酚洝こ兰摇穼Υ擞性敿毜挠涊d。但是,楚國人民是富有光榮愛國主義傳統的人民。“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口號之所以會產生,就有這樣一個重要因素在內。慘重的犧牲并沒有把他們嚇倒,反而激起了他們報仇雪恨的決心。這就是《國殤》這一悲壯祭歌得以產生的土壤和條件。但更直接的原因,應歸功于偉大詩人屈原自己所具有的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屈原自己就是一個“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離騷》)的愛國志士,因此他才能寫出“首身離兮心不懲”“終剛強兮不可凌”這樣驚天地泣鬼神的詩句。正因為屈原自己是一個從不考慮個人的榮辱得失,一心只想到國家的利益、前途的人,因此《國殤》對那些犧牲了的將士才會是充滿了敬意的頌揚,而不是凄凄慘慘的哀悼和悲悲切切的同情。試與號稱“燕許大手筆”的唐燕國公張說所寫的《吊國殤文》相較:見馬血兮夜燃,聞殤魂兮雨哭。君王按金鼓而氣憤,撫珠鈴而淚滋。橫萬里兮抽恨,吊群山而寫悲……殪原野兮奈何?違君親兮不見。于戲,何天命之奄忽,俾仁義之禮兵,為蠻夷之俘骨。雖然張文中也有“橫萬里”“吊群山”等氣象蒼莽的詞句,但作者只是用來形容“悲”“恨”的深廣無窮而已,決不能產生鼓舞斗志的力量。至于梁簡文帝蕭綱的《祭戰亡者文》曰:“降夫既旋,功臣又賞。班荷元勛,蘇逢漏網。校尉霑榮,屬國蒙獎。獨念斷魂,長畢灰壤。膏原染刃,委骨埋泉。徒聞身沒,詎辨名傳!保ā端囄念惥邸肪砣耍﹦t只不過是悲嘆身死國事而不蒙恩賞、聲名不傳而已,那就更不足道了?梢院敛豢鋸埖卣f:《國殤》是一首悲壯的愛國主義的贊歌,是千年祭文之絕調!
7.總結
這首祭歌之所以如此悲壯動人,除了以上兩方面的原因,作者能抓住最有代表性的外部特征,用簡練的筆觸勾畫出楚國將士的英雄形象,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如“操吳戈兮被犀甲”“帶長劍兮挾秦弓”二句,一寫生前,一寫死后,均十分生動形象地表現了楚國將士的勇武姿態和至死不屈的氣概,增強了詩歌的悲壯色彩。
通過戰場景象的描寫來烘托、渲染楚軍將士犧牲的英勇悲壯,是本詩的又一成功之處。除了前面已提到的“旌蔽日兮敵若云”一句外,還有“天時墜兮威靈怒,嚴殺盡兮棄原野”二句!皣罋⒈M兮棄原野”雖然景象很悲慘,但“天時墜兮威靈怒”一句使人想象此時戰場上狂風怒吼,飛沙走石,好像天神在為楚軍將士的壯烈犧牲而悲愴,而憤怒呼號。這就有力地渲染烘托出了一種悲壯的氣氛,接下去讀“嚴殺盡兮棄原野”一句,感覺上就不是悲慘、不是恐怖,而是一種英勇獻身的悲壯。
8.作業
思考與討論二:
補充說明你認為在你所知道的歷史人物中誰還能稱為“鬼雄”,并對他的精神與產生的影響進行描述闡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