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你的文章心靈閃動
內容提要:面對學生干枯無味的文章,為了激發學生能用眼看世界,用心寫文章,讓生活融入文章,讓情感滲透文章,從而使文章有血有肉。筆者就如何抒情這一問題,發表個人見解。
關鍵詞:寫生活 抒真情 找切入點
一篇好文章讀起來往往會使人或熱情洋溢、或賞心悅目、或臨表涕零、或……總之會讓人激情萬千,引人共鳴。人說:“作文之道,在于抒情,在于表意。”是的,文章不是寫作理論的創造物,文章更不是寫作技巧的堆砌,寫作的根本在于情感。學生作文,應寫其想寫、說其想說。以其手寫其口,以其口說其心,學生只有放手地寫、大膽地寫、自由地寫,才能寫出血肉豐滿的文章。
但是,一大堆作文本子里,能牽動我心的每次都是寥寥無幾,大多缺乏生活氣息,有的孤芳自賞、顧影自憐,有的遠離現實、情感失真;而刻意模仿前人,顯得矯揉造作者居多。總而言之,他們是不懂得抒發自己的真情實感,就此,我談談幾點自身見解。
一、抒情要以生活為根基
情感是一種抽象的理念,其產生必需以具體的生活為根基,這個根基就是事實。
莊子說過:“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究其學生怕寫作文的原因,大抵不外乎“無材料”,“無話可說”之類,有人說學生作文無話可說的根本在于學生沒有生活,這是片面認識,其實生活人人都有,寫作的材料也人人都有,問題是很多人視而不見、或見而不思,學生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世界,也有自己的喜怒哀樂,學生可以關注社會、關注自然,這些都是作文的材料,我們應該善于從平凡的小事中挖掘出具有新意的內涵。例如,對于一個中學生來說,在嚴寒中母親親手編織給你的一雙手套,父親帶病送來的一杯熱茶,同學給你的一聲輕語、一次微笑,看似平常的小動作、小表情,卻能體會出豐富的含義,折射出細膩的感情。
作為教師,應該引導學生體驗生活,將生活這顆綠色種子植入學生思想底部,它才能發出思維的綠芽,激發學生體內自然的、本真的、活力的東西,也只有這種前提下的表達才是真誠的、活生生的文章。走進自然,走入社會,說真話,說實話,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這樣寫出的文章才是有生命的、有綠色的。在實踐教學中,我也常帶學生去領略田園風光,感受其人文性,也帶他們進入五保戶家或窮人家,讓他們去體會人間的各種情感,用自然的聲音呼喚學生的聲音,用教師的真誠感化學生的真誠,用學生的感動來感動學生,把生活資源真正激發出來。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作文成功的關鍵就在于主動感知生活,讓學生奔向大社會、大自然,去積累生活的感動, 去擁抱生活的亮麗,用心去抒寫自己的生活。
二、抒情要適度,要感人至真
情感的度在抒發人的心中,當茅塞頓開時不必大叫“哇塞”,當激情滿懷時也不必“仰天長嘯”,當委屈不堪時更不必“登樓自憐”。
作文貴情真。真摯的感情,能引起讀者的共鳴,正因為如此,話題作文大都提出“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寫出真情實感”等類的要求。一些學生不積極從自己的生活經歷(包括直接或間接的生活經驗)中尋找與話題有關的可寫材料,而隨意編造、胡亂杜撰,結果出現內容虛假、矯情橫生的局面。如學生習作《追求》中較細致地描寫“我”“很小的時候”“想辦法”去獲得自己想得到的東西的心理過程。這實際上夸大了兒童的自我意識,以致損害了此文的真實性。心理描寫要設法揭示出兒童特有的年齡、心理等性格特征,最好是通過具體情境觸發兒童思維,而不是先寫“想辦法”,再去實施。這樣,才能增強文章的真實性,可信度。又如《三路車上的服務》中寫售票員看到一位老奶奶上車,她就叫一個年輕的讓座,年輕人劈頭就說:“老子不讓!沒看我一身汗嗎?怎么不叫別人讓,偏要我讓,是不是看老子不順眼?”以上描寫,完全是作者想當然。生活中信售票員會這樣問:“誰給老奶奶讓個座兒?”,而“年輕人”開口“老子”,顯然也不合情理。更有甚者,在中考中有的考生為了“戰勝脆弱”編造“父母雙亡”的故事,也有考生為了取悅閱卷者或抄襲“誠信”的童話,或胡謅所謂“切身的經歷”。
抒情要適度,要感人至真,肆意編造,虛假矯情肯定會自食其果。
三、抒情要找準切入點
情感的表現形式也至關重要,一般有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直接抒情是在作者情之所至之時直抒胸臆,它以敘事、記人、寫景、狀物為基礎,根據文章內容的需要靈活使用,往往用在作者感受最深,感情最強烈的地方,語言要精練,并往往蘊含著生活哲理,旨在深化中心,增強文章的感染力。
間接抒情是借助文中的敘述、描寫和議論做媒介來抒發感情。因依附的事物不同,具體表現形式也有差異。或依附于人,寫人為抒情服務,人物形象不求完整,有時只寫幾個片段、幾個動作,借以抒發作者的感情,如朱自清的《背影》,作者著力刻畫父親穿過鐵道過陽臺時的艱難,而這一切全為了兒子,能體現愛子深情;此外,父親買回桔子時的故作輕松的動作,則更具有震撼人心的效果,因為每個動作里都蘊含了父親對兒子的眷眷之心。這是流露字里行間的情感,是力透紙背的情感。
或依附于景,通過景物的描寫來抒情,情景交融,有學生習作《土路上的早晨》寫了我和土路清掃工人章阿姨救人的一件事。為了贊美章阿姨心靈的善良和美麗,他沒有直接抒情,而是通過描寫土路的平整,清潔和給人們帶來的歡樂等景物描寫來寄托“贊美”之情。又如歸有光的《項脊軒志》寫懷念之妻的語段“庭有枇杷樹,吾妻死前之年親手植也,今已亭亭如善矣。”作者沒有直接敘寫對妻子的懷念之情,只寫了妻子死前親手植的枇杷樹現已枝繁葉茂,樹繁盛,但人已逝,使讀者不由得就隨作者一起產生物是人非的感慨和情懷。借景抒情的手法,往往使感情表達得更深沉,更真摯。
或依附于事,把濃郁的情感熔鑄在事件的記敘中,如劉紹棠的《暮春》;或依附于物,通過對某種物體的敘寫來抒情,即托物抒情,如茅盾的《白楊禮贊》、鄭振鐸的《海燕》等等。
直接的抒寫固然直觀,但間接抒情比直接抒情運用得更為普遍和廣泛,效果也比直接抒情好。為了更好地表情達意,在文中應把這兩種方式有機地結合起來使用,在心底有情的基礎上抓住切入點由情運筆,這樣字里行間自會生情。
結尾:讓人讀不出作者情感的文章被人稱為“蒼白”,好文章就應該洋溢著生活氣息和真情實感,充滿著心靈的閃動。我們要教育學生誠信為人,真情為文,在作文的磨煉中不斷挖掘出生活,讓生活和佳作一起煥發出生命的輝煌。